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妙德圓滿愛敬林神章  (第四集)  1988/4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3-0004

  【云何名菩薩平等光明普照受生藏。】

  這是十種受生藏第五種,第五種是平等光明藏。前面曾經提到過,這段是二地以上所證得的。下面佛給我們宣說:

  【善男子。此菩薩具修種種方便行海。】

  這句也是總說。具是具足,怎麼叫做具足?在《華嚴》上常常顯示出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叫做具足。所以我們一定要能深深體會到,佛在經典裡面所講的密義,或者是深義,甚深之義理,不至於錯解。像四弘誓願「法門無量誓願學」,看文字的表面那是什麼都要學,什麼都要學那能學得成嗎?學不成的。那如何修學才能真正符合法門無量誓願學?無論哪個法門,你只修學一個法門,一個法門成就一切法門都成就。所以佛門常說,這一經通了一切經就通,所以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個才是經上說,修學種種法門的本義。為什麼?因為佛法跟世間法不一樣,世間法門多,種類不同,因為它目的也不相同。

  這個佛法雖然多,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它目的是一個、目標是一個,最後都達到一個地方,所以一即一切,一切都達到一個地方。你一門成就門門都成就,它這個原理是這樣的。譬如說佛經,佛法常常用輪來表法,法輪,用圓來表法,無量無邊的法門就像在圓周,圓周上任何一個地方那個點,那個圓周上的點就可以無量無邊,到達的目的地是要到達圓心。你從任何一點走一條直路,那就一直到達圓心。到達圓心,是不是所有的點你全都達到?就這麼個意思。所以從一個法門就能夠通達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統統歸到一個法門。所以這佛法的修學,跟世間學問的修學,在態度、方法決定不相同,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的。現在人拿世間做研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佛法,這是很糟糕的事情,這個與佛法完全相違背,所以大家要明白這個道理。不管哪個法門,宗門教下、顯宗密宗都一樣,只要你真正通了,那就沒有一法不通的。

  所以具是具足,『具修種種方便行海』,在本經裡面就很清楚的跟我們顯示出來,這就是五十三參。你看,善財是不是到處都修學的?是的,他這個修學從來沒有中斷過的,沒有休息過,一直都是在修學,是真精進。這種精神、態度我們應當要效法,真正精進,絕不肯浪費一點時間。可是本經有密義,你要懂得才會學、會修,你不懂這個密義就無從下手。這在講席當中我們一再的提起,老同修多聽幾遍不妨,為什麼?你現在還沒做到。新同修初來的不知道,應當要提示給他。五十三參就是我們現實的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就代表這些。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決定不能離開社會單獨的生活,不可能的。這部經就是說一個修行人他的日常生活,他日常所接觸的,在生活上,在所接觸的各種人物層面上,他怎樣斷煩惱,怎樣開智慧,怎樣學法門,怎樣成佛道,這部經是教給我們這些的。

  所以《華嚴經》在哪裡?在我們實際生活當中活活潑潑。所以這些善知識真的都是大菩薩,沒話說的,他們表現的身分,是我們世間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統統都有。這位善知識是一位林神,我們講樹神,是這樣的身分。這是「具修」,諸位要明白,這具修裡頭,可以說是最圓滿的、最方便的人人可以修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部經到最後也是指歸到念佛法門,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這個具修,修這一門就具足了,就具修了種種方便行海。要真正明白這一句阿彌陀佛的含義,說老實話我們一生做不到。為什麼?可以說這一《大藏經》都是解釋阿彌陀佛的。阿彌陀佛這個一句叫清淨句,它的內容實在不可思議。

  【調伏成熟一切眾生。】

  這是第一句,這句也是總說。菩薩的修學不但是成就自己,而且要幫助別人。這句裡頭包括了,就是度化眾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是『調』,第二個是『伏』,第三個是『成熟』,三個階段。「調」是對什麼?沒有學佛的,初發心的。像這個調御一樣,你看像馴馬師,那個野馬抓回來,你看他如何把牠馴服。我們眾生就像野馬一樣,禪宗裡頭有牧牛圖,你看看那很有味道。野牛,如何能夠把牠馴服,這個馴服,馴就是調的意思;換句話說,這就是用善巧方便接引眾生。在佛法裡面非常著名的就是講的四悉檀,四悉檀是接引眾生的。要叫眾生入佛門,第一個要叫眾生生歡喜心,他真正是心服口服,他才能進門來。對於佛法他能夠欣賞,他能夠喜歡,他不反對,他能夠接受。

  再更進一步,那就要幫助他,就是要伏,「伏」是什麼?這修行功夫上軌道。上軌道是他真正能伏煩惱,煩惱習氣他真正在改,一天比一天輕,這是在第二個階段。如果在六即佛裡面講,這第一個是理,理不必說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那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從理上講的。從事相上來說,這個調就是名字即佛,名字位中這是調,伏是在觀行位中。大家要知道,我們必須要做到這個字,煩惱伏不住不能往生。必須這念佛的功夫確實可以伏住煩惱,我們才能往生。第三個階段「成熟」,這個成熟是不可思議。什麼時候叫成熟?如果在一般法門裡面來講,必須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才叫成熟。成熟的菩薩我們幫助他什麼?幫助他成佛,他有資格成佛了。

  所以這句裡面含著這三個階段,三個層次。可是這三個層次要在淨土法門來說,是一次完成的,這是不可思議。為什麼?淨土講信願行三資糧,你真正肯信這就調了,就調順;真正發願要想求生淨土,就伏了;肯念佛,一向專念,這人就成熟了。為什麼?這個人必定往生,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圓證三不退,他必定成佛。所以用在其他法門裡面,是有相當長距離的三個階段,如果用在念佛法門,這是一念就具足,這是不可思議的法門。這個法門難信,真正難信,相信的是你有福,為什麼?你這一生成佛的機會到了,你才肯相信。否則的話,你不會相信的。底下這是別說,別說先講六波羅蜜,這就是從二地到六地。第二地具足六度的前面兩種,布施、持戒。

  【一切所有悉能棄捨。】

  這我們看得很明白,這句就是布施。

  【成就無邊清淨戒體。】

  這是持戒。所以這布施真正的意義就是捨,就是放下,你能不能放下?放下就是布施。我們這個財物可以放下,不為它所累;我們恩怨可以放下,不為它所障,要不然它障礙你,叫你牽腸掛肚。這一切世間法可以放下,一切出世間法也可以放下,你的心才真正清淨。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說過,「本來無一物」,所以佛法也要放下。放下也要放下這才叫究竟。我統統都放下,這放下還放不下,這個還是一個障礙,所以放下也得要放下,這才是布施圓滿了。所以這個念佛人,念到最後怎麼樣?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念而無念是統統放下,無念而念是放下也放下。你想他念不念?他一天念到晚,空有二邊他都不著。

  這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裡面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不假方便我們要特別注意,不假方便就不必用任何其他法門來幫助,就是念這句阿彌陀佛;自得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用這一句名號,從初發心到圓滿菩提就用這一句,真正是不可思議。這麼簡單、這麼容易,的確是非常的穩當,這裡頭決定沒有魔事。可是怎麼樣?就是人不肯相信,這無可奈何,這不肯相信,也就是《彌陀經》裡面講的,少善根、少福德,善根福德少,所以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能相信《彌陀經》,能相信這個淨土三經,對它一絲毫懷疑都沒有,這個人是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他這一生決定上上品往生,這的確我們現在是沒有疑惑,所以這捨很重要,要放下。

  戒非常重要,佛教不管是顯宗、密宗,不管是哪個法門,沒有不持戒的。嚴格的來講,佛法裡頭有三樣東西可以說是共同科目,不管哪一宗、哪一派,修哪個法門的,他都要學。第一個是戒律,不能說不持戒,一定要持戒,顯密宗教都不能離開戒律,這是大家要特別注意的,這個戒律的精神就是斷惡生善。戒律有小乘戒,有大乘戒,小乘戒這個對象是自己,是自律的,獨善其身。大乘菩薩戒是入眾,與大眾共同在一起,還是修自己,我們入眾應該要守些什麼樣的規矩。所以大小乘戒律都是律自,而不是律他,都是講求自律的,不管別人。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如果要疏忽戒律;換句話說,他不能得定,不能開智慧。他學佛學得再好,也不過像現在講佛學家、佛學博士,他會說,說得天花亂墜;他會寫,著作等身。他煩惱沒有斷,他心不定,這個只能講佛學,他搞的是佛學,他沒學佛。換句話說,把佛法當作世間法去學去、當作世間法去研究去了,自己不得受用。

  學佛的人跟搞佛學不一樣,學佛的人是要學戒、學定、學慧,是要真正去做到的,不在於口說,一定要把它做到。戒清淨了就得定,所以幫助我們得定。因此我們修學這個念佛法門,首先你得把煩惱伏住,你得有這個能力,這才能往生。這是下三品往生,品位不高,生凡聖同居土也要靠戒律幫助你,你才能伏得住煩惱,沒有戒律伏不住。如果得定了,得定就是事一心不亂,有戒就是功夫成片。有定就是事一心不亂,生什麼?生方便有餘土。如果有慧品位更高,那上品生了生實報莊嚴土。所以西方淨土,凡聖同居土是憑戒的力量往生的,方便有餘土是憑定的力量往生的,就是事一心不亂,實報莊嚴土是憑慧往生的。開啟智慧了,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從定開慧,這是生到實報莊嚴土。你想想看,念佛人能離開戒定慧嗎?不能。

  所以《觀經》一開頭,佛就教給我們首先修三種淨業,三種淨業裡面第一條就有「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裡面就有「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眾是眾多,戒律你能守得愈多愈好。最少要修五戒十善,這是最低限度,我們都要把五戒十善做好。要是五戒十善都沒有了;換句話說,你往生希望就不大。為什麼說往生希望不大?可以說你的煩惱伏不住,你雖念佛,伏不住煩惱。我們這句佛號有能力把煩惱伏住;換句話說,你的戒大概是具足。你要是沒有這個力量的話,你的確是伏不住的。再往底下看:

  【住佛境界。具足安忍。】

  這句是忍辱波羅蜜。可是上面這句『住佛境界』,當然這九地菩薩他們當然是「住佛境界」。在我們就難了,佛境界什麼我們不曉得,我們怎麼能住佛的境界?其實這《華嚴經》就是佛的境界。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說出他自己親證的境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觀念,我們的思想、見解、行為跟《華嚴經》都完全一樣,那你就住佛的境界了。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不容易,為什麼?經太大了。但是它有綱領,綱領是什麼?十大願王。你看看《無量壽經》裡面都講那些大菩薩,無量壽會上那些大菩薩差不多都是法身大士,都是地上菩薩,他們都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就是住佛境界。再說得簡單一點,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就是住佛境界。為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由此可知,別的宗派裡頭講住佛境界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一下手就住佛境界。

  『具足安忍』,「安」是心安,因為你住佛境界,這心就安了。我這個心裡頭一切妄想執著統統放下,前面布施,我能捨都捨掉了,我這個心就住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心安住在這個地方。一切境界能夠忍受,「忍」是什麼?不動。善財童子就是表演這個法門,你看他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剛才跟諸位說過,就是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社會的境界,眼見、耳聞一切接觸。接觸怎麼樣?我如如不動,我能忍,我不動心,我還是從早到晚一句阿彌陀佛,我什麼也不想,什麼也不求。六根不會被六塵境界所動搖,這個叫忍。自己心要安,對於境界要能忍,唯有能忍,所以我們的戒品能成就。不能忍,不能忍就犯戒了,就破戒了。所以,能忍這才能保全,能忍才能得定,能忍才能開智慧。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對這個忍辱波羅蜜發揮得非常詳盡,「一切法得成於忍」,《金剛經》上說的,可見得這個忍辱是菩薩修行成敗的關鍵,就看你能不能忍了。

  佛門裡也有個俗話說,「看得破,忍不過」,所以最後還是一場空,失敗了。為什麼不能成就?看,看是看破,但是忍不過。你忍不過;換句話說,六道輪迴就沒有法子超越。你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要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世間法以及佛所說的一切佛法,你統統都要能忍得過才行。真正放下,不再沾染了,一門深入,決定專修而不雜修。雜修的人說實在話,就是忍不過,看到這個經也歡喜、那個論也歡喜,樣樣都歡喜。這個麻煩大了,這個叫業障,這就忍不過了,叫雜修。善導大師說得好,雜修的人,一萬個人修行,只有三、五個往生,比例很小。專修的人,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那個專修的人就是具足安忍,他這句話真做到了,「住佛境界,具足安忍」,專修。雜修的人,他沒有住在佛境界上,他也沒有忍辱的功夫,他樣樣都想學,樣樣都要涉獵,在世間搞的是名聞利養,好像是很不錯的樣子,到後來他不能往生,他還是要六道輪迴,這個虧吃大了。所以這句我們要重視它。

  【得一切佛法忍光明。以大精進勇猛志力。趣向出生一切智體。】

  前面說的這句,要在菩薩地位上來說,遠離慳貪、嫉妒、破戒,這是第二地的菩薩,二地菩薩。「住佛境界,具足安忍」,底下這個四度,就是從第三地、第四地、第五地、第六地、第七地,所以這個文一共有七句,經文七句就配這七地的菩薩。精進,『得一切佛法忍光明』,前面是具足安忍,忍能得定,定就開慧,「光明」是開智慧。我們一般也講開悟,悟有兩種,一種叫解悟,一種叫證悟。解悟容易得到;換句話,就是你已經看破了,看破這是解悟。放下才是證悟,你看破了沒放下,這不是功夫,真正的功夫要放下,所以得「忍光明」,這當然是放下了。然後再『以精進勇猛志力,趣向出生一切智體』,這就是智慧,這是從精進到禪定、到般若,這就有意向;換句話說,有目標了,方向、目標非常的正確。

  【勤修清淨諸三昧門。】

  『三昧』就是禪定,也翻作正受,受就是受用、享受。佛菩薩的受用跟我們的受用說實在的話,事相上講沒有分別。我們要吃飯,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他也要吃飯;我們要穿衣,他也要穿衣。穿衣吃飯的受用,我們沒有兩樣,佛說他的受是正受,我們這個受是邪受,不正受。我們穿衣吃飯這個受用怎麼不正受?在受用裡面起貪瞋痴慢,起煩惱,心不清淨。今天吃得好的,很歡喜;今天吃得不好,心裡面很懊惱。所以我們吃飯被飯菜所轉,我們自己心做不了主,被它轉。我們穿衣也是如此,穿好衣,喜歡;穿破爛衣服,就懊惱了。所以我們穿衣被衣所轉,總是被境界轉。不被境界轉,就轉境界;換句話說,就是在日常生活裡面隨緣,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挑剔,我們心清淨。吃飯的時候心清淨,那個飯菜好不好無所謂,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就在此地,所以他的心清淨,是得的正常的受用。

  這是我們要「勤修清淨三昧門」,無論在物質的受用上,精神的受用上,我們都要隨緣,絕不攀緣,攀緣就錯了。隨緣就是正受,隨緣就自在;攀緣就不自在,攀緣是你有希望,你有希求。不但是我們自己生活上不攀緣,就是學了佛,連弘法利生都不攀緣。現在有很多人一天到晚在那裡想,應該把佛法怎麼樣普遍弘揚光大,怎麼樣去利益眾生,統統在打妄想,都是在攀緣,連這個都不需要。這樣一來,外面人就會說我們學佛的人很消極,好像什麼事情都隨著境界轉,一點主動的精神都沒有,好像我們是很消極。聽他那個說法好像也滿有道理的,其實錯了,我們學佛的人在隨緣上積極,攀緣上消極;他們在攀緣上積極,在隨緣上消極。可是消極跟積極,咱們兩個方面各都有,可以扯平了,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我們怎麼積極?我們的心一天比一天清淨,這是積極。他們學佛一天那個心不會清淨的。我們的智慧一天一天增長,我們的觀察體會一天比一天深入,這怎麼能算消極?消極能夠做得到嗎?做不到。這在佛法這是真精進,這是真積極,我們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清楚楚,絕不能隨外面境界所轉。人家說我們消極,好,我們趕快去攀緣,也積極一點,把自己的戒定慧統統破壞掉了。法門成就,不在人多,不在熱鬧。就是近代黃念祖居士,我們雖然是沒見過面,但是看他的著作的裡面也講得很多,常常提到,他不搞熱鬧,不要人多,不要場地大。講求的是什麼?是真正的成就,真實的利益。我們這個道場裡,幾個人真正放下了,幾個人真正得定了?真正發心一向專念這就是得定,幾個人真正往生這是道場的殊勝。

  熱鬧道場,雖然有幾千人、幾萬人,將來統統都是搞六道輪迴,那怎麼能算是積極?那不能算積極,可以說他是積極在造輪迴業。我們是積極在修淨業,不一樣。我們對於搞輪迴業決定消極,我們決定不幹,我們修淨業。所以我們在隨緣上積極,在攀緣上我們決定消極,所以我們自在,一天到晚法喜充滿。我們替佛教也做了點事情,做什麼?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雖做,我們隨緣做,我們從來沒有攀緣做,沒有說我想做什麼,沒有,隨緣做,隨緣做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決定不是有造作。有為有作我們不幹這個事情,我們曉得那是錯誤的,是六道輪迴有漏的福報。所以這個修三昧要這樣的修法,一切事統統隨緣,心安理得,理才能夠證得,才能夠悟得。

  【成就一切神通智力。以智慧光照明法界。得一切法差別光明。成就清淨無障礙眼。】

  這句的意思是從定開慧,開智慧了,定要甚深的禪定才能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禪家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到這個境界。我們念佛人講理一心不亂,念佛人他不用參究的功夫,他就是用一句阿彌陀佛,念到理一心就是這個境界。『成就一切神通智力,以智慧光照明法界,得一切法差別光明』。這就是見到一真法界了;換句話說,見到一切法界的真實相。這就不是我們凡夫、二乘的知見了,凡夫、二乘面對著這個法界,是用的第六意識心,第六識的分別心,第七識的虛妄執著心,用這種心。凡夫、二乘都是用的這個心,所以見不到諸法實相。菩薩不用這個心,妄心捨掉了,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他用妙觀察智、用平等性智,所以他見到諸法實相,『成就清淨無障礙眼』,這就本經裡面所說的理事無礙,到達這個境界。

  【見一切佛諸色相海。】

  以無障礙眼,就是智慧眼遍觀諸佛的『色相』,這就是入如來種種明色身。下面這句意思就更深了:

  【悟入一切甚深法性。】

  『甚深法性』,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無生法忍」。依照《仁王經》所說的,《仁王經》把這個五十一位菩薩分作五大類,都用忍來代表。無生法忍的菩薩是七地、八地、九地,七地菩薩才證得無生法忍,叫『悟入一切甚深法性』,到這個時候見一切法不生不滅。《中觀》裡面所說的八不中觀,「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生不滅」,他見到一切法真相如是。七地菩薩證的是下品無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

  【自在教化成熟眾生。】

  菩薩自己道行功力達到這樣深的程度,所以教化眾生當然是沒有問題,極其善巧方便。所以這九地菩薩是法師地,他證這個無生法忍,已經證得上品的無生法忍。因此他有無量的善巧方便,所以能夠『自在教化成熟眾生』。這裡面「自在教化」,就是一般的法門,大小乘,或者講三乘佛法、五乘佛法。「成熟眾生」,特別指的是念佛淨土法門。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唯獨這個法門一生成就,其餘的法門都是引導。為什麼?你不相信,不相信這個法門,好,再教你大乘;大乘也不相信,教你小乘;小乘也不相信,教你人天乘,教你做人的道理這總相信了。所以這就是最高的佛法你不能接受,逐步逐步把水準往下降低。你才曉得念佛法門是十方諸佛度眾生的本願、本懷第一手段。接引你到西方極樂世界那真是一了百了,諸佛省事,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了。

  為什麼西方世界那麼殊勝?實在說我們要是從理論上去揣摩,也能體會到一點。正像《華嚴》上所說的,十地菩薩不離念佛;換句話說,在十地以前那些菩薩很多都是雜修,他到登地明白了,那真是所謂說過來人,一切都明瞭了,他現在不雜修,不幹了,專修了。專修什麼?專修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法門,他專修了。我們現在雖然初學佛,我們比起三賢十聖,當然比不上他。那個十地菩薩他是信願持名,他修這個法門,我今天也修信願持名,我們用的方法相同。在方法相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得的果報要不相同,這講不通。如果我們用的方法是一樣的,得的結果不一樣,我們到極樂世界心就不平,還得要打官司告狀,甚至於要遊行罷工。決定相同,這個果報決定相同,它這不可思議在這個地方,所以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圓證三不退。

  善導大師這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阿彌陀佛再來。他在《觀經四帖疏》裡面告訴我們,講這個西方世界三輩九品,是我們眾生遇緣不同而有差別。這個話講得我們真是心服口服,因為這樣說起來上品上生我們有希望。絕對不是說那是地上菩薩,十地菩薩他們信願持名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往生上品上生那沒話說的,當然上品上生。我們去能不能上品上生?能,這個理上才講得通。我們到那個地方去真是服了,為什麼?我們只要方法得當,理論沒有錯誤,方法沒有錯誤,依教修行。《觀經》裡面講的九品因果,我們把上上品的因果看得清清楚楚,我們依照那個因修,我們一生當中修成,到西方極樂世界也是上品上生,跟那個十地菩薩去的時候完全平等。好像插班,一下就插到那裡去,真是天才兒童,十地菩薩看到你不能不佩服。為什麼?像他經過無量的阿僧祇劫才修成,你一下插班就跟他插平等。所以不是我們不服氣,他不服氣,他不服氣,不是我們不服氣。我們一下就插上去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怎樣才能夠滿足達到這個願望?我們不要搞多,搞多就搞雜了。最好就是三經,三經裡面是以《無量壽經》為主,這是淨土法門的根本經,淨土法門的大經,《彌陀經》、《觀經》是輔助,三經合參,合起來研究。再想多學一點就五經,加上「大勢至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夠了,不要再搞多了。再搞多,你一定又搞到雜修裡頭去了,縱然能往生,你的品位又降下來了。這是我們能夠爭取的,我們應當爭取;我們爭取不到的,我們決定不爭取。能夠爭取是我們本分的事情,理當爭取是我們本分事情。佛給我們講的這麼清清楚楚,而且也是佛對我們的期望。因為上品上生一到那裡就花開見佛;下品下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待十二劫花才開,那個時間相當長。我們有能力、有這個機緣去插班,插到上品上生,你為什麼不幹?這是應當要努力的。

  所以你要想真正上輩往生,你決定要專修,你聽佛的話、聽祖師的話決定不錯,佛祖不會害人、不會誤人的。不要聽現在人的話,現在的人靠不住,他自己胡說八道,也害很多眾生。現代人這些著作是愈少看愈好,為什麼?多半都是道聽塗說,這裡抄一點,那裡抄一點,這寫一本書著作出來了,不是自己真實的智慧,不是自己修證的功夫。他的言行不相符,說的是一回事情,做的又是一回事情,他煩惱沒斷,貪瞋痴慢天天增長,說他幾句不好聽的,他氣半天,這怎麼可以?這不可以的。我們讚歎他,他歡喜;罵他幾句,會生氣,他的著作就不要看了,我不看他的。為什麼?連個最起碼的功夫,所謂說八風吹不動他都沒做到,小小風一吹他就動了,這不行,這個沒有功夫。所以這成熟,我們要記住,我們在座同修真正能夠信淨土,能夠發願求生淨土,那你就是成熟的眾生。

  【能令世間皆生歡喜。】

  這是講佛弘法,五乘佛法普遍的弘揚,各個階層的眾生都歡喜。成熟的眾生幫助成佛,他歡喜;不能接受的,喜歡大乘佛法,跟他講大乘,他歡喜;不贊成大乘,不相信大乘的,給他講小乘,他歡喜;連小乘也不相信,跟他講人天法,他歡喜。所以說叫一切眾生都能生歡喜心。

  【勤修差別如實法門。】

  『如實』是理,『差別』這裡面就有層次,能證實際,這才是『如實法門』。雖不能證得實際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本性,雖不能見性,但是,這個法門是順著性的這條道路,這就對了。譬如大乘、菩薩乘、緣覺乘、聲聞乘、人天乘,佛的五乘佛法都順性,都順這個佛性,只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幫助你提升。當然是希望你在一生當中,最好能從人天乘就升到菩薩乘,這是最好的。這種人不是沒有,有,這樣的人在佛經裡面叫不定性,不定性的人他很可能在一生當中提升。如果是個定性聲聞,你怎麼講大乘方法,他不接受,他還要毀謗,大乘非佛說,大乘不是佛說的,還提出很多證據出來,大乘不是佛說的。

  譬如講《華嚴經》,他決定不能承認的,因為《華嚴經》佛在定中說的,沒有歷史考據。《華嚴》什麼時候出現的?龍樹菩薩到龍宮裡面去參觀的時候帶出來的。所以那些小乘人就反對,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自己造的,根本就不是佛經,是他自己造的,他就否定。這個叫定性的小乘,這沒有法子,你跟他講講不通的。所以現在像南洋泰國、鍚蘭都是小乘法,他們不承認大乘經典,不承認大乘的戒律,他們根本瞧不起大乘佛法。他們認定這個世間,佛只有釋迦牟尼佛,沒有第二個佛。所以你到泰國去看,那個佛像雖然很多,一個寺廟裡頭有幾千尊佛統統是釋迦牟尼佛,沒有第二尊佛。在他們觀念當中,人修行修得再好,只能證阿羅漢,最高了,不能再超過,當年佛的弟子,個個都證阿羅漢。這叫定性聲聞,那這沒法子。

  如果說是定性的人天,他連這個小乘都不能接受。你像一般宗教,那就是定性的人天,他的目標就生天,死了來生到天上就好了,你跟他講佛法,他不相信。你跟他說說上帝以外還有上帝,他不能接受,他認為上帝只有一個,你跟他講二十八層天他會氣死,他認為天只有一個,上帝只有一個。我們佛法裡面講一個大千世界,裡面就有一百億個忉利天,這是他不能接受的,所以這個叫定性。從一生當中,從不信佛法的,接觸慢慢相信,慢慢的他能相信小乘,相信大乘,相信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叫不定性,不定性的容易度、好度。他接受佛法的薰陶,逐漸逐漸會把他自己境界向上提升,所以這就是「勤修差別如實法門」。

  【是為菩薩第五受生藏。】

  這就是平等光明受生藏。所以在這章經裡頭,就是妙德圓滿林神對善財這些開示,也是他重要修行的方法,裡面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幫助我們提升品位,所以這段經文很重要。我們講這個經,這個經實在講也就是淨土五經之一,通常五經,把「普賢菩薩行願品」只選擇最後的一章、最後一卷,十大願王的一卷。我們今天所選的是全部學到,這個四十卷你展開前面這個經題,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一品經總共是四十卷,裡面實在講就是一個念佛人面對現實的生活,應該如何來修學,如何來成就自己,如何利益眾生,所以這裡面可學的地方太多了。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