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十一)  (第二集)  1999/11/3  香港九龍  檔名:12-029-0002

  請看講義,文殊菩薩十信章第三「攝善財會」,這一章經文一共分成六個大段,這是第五大段。在這段裡面,我們節錄經文,跟清涼大師的註疏,總共有十三條,我們一段一段的來介紹。第一段是清涼大師的註解,也是大師為我們介紹:

  【總彰大意:如來垂跡,遇盡宿緣。海會塵沙,大器非少。善財偏舉,以警未悟。彼在童子,少而老成。勉乎行人,白首自媿。彼既能爾,我安自欺。今此童子,一生皆辦。化不在多,一便當終。行不在久,得意頓超。況久積淨因,何不速證。】

  大師這一段話對我們有很剴切的勉勵。先總說五十三參的大意,往下就要進入經文。首先說明世尊應化在世間,『垂跡』就是講八相成道。凡是遇到佛的人,都是宿世與佛有緣,這也正是佛家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即使在這一生當中,見到佛的形像,聽到佛的名號,對佛法不生信仰,還是有緣。如果沒有緣,這一生當中他決定見不到佛像,也聽不到佛名。然而一切眾生跟佛的緣有深淺不同,所以在佛法當中所得的利益,當然也就有差別。這是從總的方面來說。

  下面要講到我們這一會,『海會塵沙』。「會」是法會,什麼是法會?世尊教學的場所就叫法會。現在有許多同修,把法會的意義已經錯解了,認為一些寺院裡面做超度的佛事,以這個為法會。其實這也是現在的事實,也不能夠否認,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瞭,世尊當年在世跟大眾在一起聚會,都是講經說法,研究討論,純粹是教學。教學內容就稱之為法,法是無所不包,佛教導大眾,可以說是從空間上來講,十方世界佛都說到,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無始,未來無終,佛也全都說到了,教學內容之廣之深,實在講世出世法當中,沒有能夠相比的。所以用塵沙來做比喻,用大海來做比喻,「海會塵沙」,塵沙是講數量之多。

  『大器非少』,「大」就是大根器的人,決定可以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樣的人不少。為什麼在《華嚴經》上,偏偏以善財童子做一個例子,舉他來做一個修學的榜樣,為什麼?這把這個意思說出來了,世尊偏舉善財童子,目的是警策未悟的人;由此可知,諸佛菩薩念念都是為了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個意思在此地非常明顯,給我們做警惕。善財是個童子,童子在中國古時候未成年;中國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他成年,他是大人,不是小孩;十九歲之前,都稱之為童子。『少而老成』,少年老成,這是一個童子,都肯發心修行,不但修行,而且證到圓滿的佛果,使我們成年人看到,就要好好自己反省反省;這個年輕人都肯發心,都有成就,我們反而不如他。

  『勉乎行人』,世尊用這個方法來勉勵修學的同學。『白首自媿』,「白首」是頭髮白了,頭髮白了年齡就大,五十、六十頭髮就半白,我們自己要反省,自己要生慚愧心,看看善財。『彼既能爾,我安自欺』,這個小孩,這個童子,他能,我為什麼不能?我不能,實在講這個心態就是自欺,自己欺騙自己。佛在經教裡面講得很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即當作佛;換句話說,作佛是我們每一個人本分裡面的事;換句話說,你應該作佛,你要不作佛,你就錯了。人最可貴的是自尊,自己要尊重自己,自尊自重。什麼樣的人才知道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珍重自己?諸佛菩薩。凡夫只有自尊自重之名,有名無實,諸佛菩薩真正落實了。

  『今此童子,一生皆辦』。看看善財童子,一生圓滿成就,時間並不很長。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仔細去觀察,他的成就不可思議,他在文殊會上,我們現在讀的這一部分,文殊是他的老師,他對老師具足信心,尊師重道,只要具足這個條件決定有成就。也許有同學問,善財很幸運遇到好老師,我們的運氣不好,一生遇不到好老師。當然這緣分的問題,其實也不盡然。中國諺語常講「有狀元的學生,沒有聽說有狀元的老師」,老師是個窮秀才,教出的學生中了狀元,這是事實。佛法裡頭亦復如是,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由此可知,我們求學有沒有成就,有沒有超越別人的成就,不在老師,而在自己。在自己道心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有沒有,能不能把老師教導落實?天台智者大師說過,他說,「能說不能行」,這就不是個好老師;但是老師能說,說得沒錯,老師說的他自己沒做到,但是他所說的決定是隨順佛陀的教誨,不是自己的意思;智者讚歎,「國之師也」。這個人有解,正解,正信,當然他有行,行得不夠,我們可以跟他學。如果他能說又能行,行解相應,大師說這是「國之寶也」。國寶難求,國師就比較容易了。他所說的跟佛法完全相應,我們如果跟他學習,能夠把所學習的東西,都能夠落實,我們老師是國師,我就變成國寶了,正是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學生超過老師。學生超過老師,在世法、佛法,自古以來很多很多,這是老師對學生的期望。老師如果不希望學生超過他,這個老師就造罪業了,這不是一個好老師。好老師都希望學生超過自己,所以學生對老師感恩戴德。

  善財在文殊會下成就根本智,什麼叫根本智?真正做到了,轉迷為悟,轉貪瞋痴為戒定慧,文殊教導他的,他能信,他能解,他能行;不但能行,行得很徹底。文殊教他看破,他真看破;文殊教他放下,他真的徹底放下。在這個地方我們打個比喻說,老師教我看破,老師自己未必看破,那是他的事情,我真看破了,老師教我放下,他並沒有放下,我真放下了,學生就超過老師。但是你怎麼成就的?老師教導你的。你就是做了佛,老師甚至於他還是作菩薩,他還是作羅漢,你也不能夠忘老師的恩德,你的法是從他那裡學來的,師恩第一大!這上報四重恩。老師的教誨,我們不肯認真去奉行,自甘墮落,老師也無可奈何。老師只能教你,老師不可以逼迫你,你能不能成就是你的事情,老師只要盡到教導的心,他所做的就圓滿了。清涼大師判本經為四分:信、解、行、證;智者大師講解《法華》,也從綱領上教導我們「開示悟入」。老師對學生開示,做學生的人要悟入,悟入老師幫不上忙,再高明的老師也幫不上忙。文殊對善財只有開示,善財是個好學生能悟入,悟就是信、解,入就是行、證,他一生成就了。

  『化不在多,一便當終』,「化」是教化,教學。可是佛家用「化」這個字,意思圓滿。老師教,學生學,學了怎麼樣?學了沒有成就,還是隨順煩惱習氣,一絲毫沒有改變,這個教學失敗。但是「化」了,那就成功了。化是成績,老師教學,學生確確實實產生變化,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化」是講教學的成績,真有成績表現。所以教學不在多,一門就夠了。「一便當終」,便是便利,一個法門好學,一個法門學到底,你就成功了。底是什麼?底是明心見性。我們同學一定要清楚、要明瞭,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最後都見性;無量無邊的法門,也是門門到最後都見性成佛。所以佛在《金剛經》上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既然門門都會見性成佛,何必要修好多法門?不是自找麻煩。所以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選擇一門深入,就成功了。對於其他的法門,我們合掌讚歎,頂禮讚歎,就好了,決定沒有毀謗,決定沒有分別執著。為什麼?門門成就都一樣,各人愛好不相同,選擇不一樣。譬如吃東西,我喜歡吃甜的,他喜歡吃辣的,各人喜歡各人的,都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所以你喜歡選擇哪個法門,你就選擇哪個法門。成功的祕訣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你就成功了。這是講選擇法門。

  下面這一句:『行不在久,得意頓超』。我選擇這個法門,我要修行多久才能成就?各人根性不相同,有人時間很短,有人時間很長,關鍵在哪裡?「得意」,就「頓超」了。什麼「意」?開經偈一開端就念,「願解如來真實義」,你果然懂得如來真實義,你就成就了。我們天天讀經,天天聽經,總希望有一天明白如來真實義;一明白,你就頓超了。怎麼說頓超?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得意」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徹悟,大徹大悟,什麼時候你徹悟了,什麼時候你就頓超。

  我們在禪宗裡面所見到,六祖惠能大師的學生,玄覺禪師,永嘉玄覺禪師,他的時間最短,向六祖請法,幾句話當中他就得意了。他有《證道歌》流傳在世間,我想許多同學們都念過,《禪宗集》也流傳在世間。好像永嘉的《禪宗集》、《證道歌》,我們過去都曾經講過。這是時間最少的,他一開悟之後,掉轉頭,他就要走了。到哪裡去?參學。六祖:你別著急,在這裡住一晚上。所以他第二天走了,禪宗裡面講「一宿覺」,他在曹溪住一個晚上。也有一些學生,跟著祖師五年、十年、二十年開悟的,這是說明每個人根性不等。

  為什麼有人開悟得快?為什麼有人開悟得慢?古大德給我們講煩惱有輕重厚薄不等,煩惱輕的人覺悟得快,煩惱重的人覺悟得慢。這個話講得不錯,可是我們聽了還是模模糊糊,不夠清爽。我們把祖師的話,換一個方式來講,自私的念頭淡薄的人,利益眾生的這種心勇猛的人,他覺悟得快;自私自利比較重的人,對於利益社會、利益眾生,他的心比較淡薄,他覺悟就慢。所以佛在經論勉勵行人,第一句話「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決定沒有自私自利,一心一意為廣大眾生,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裡頭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起心動念不要想自己,起心動念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人很容易開悟。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觀念,在佛法裡面就稱為上根利智,他有可能頓悟、頓超。這是說修學時間長短不同,因素在此地。

  末後兩句話勉勵我們:『況久積淨因,何不速證』。何況我們同學們,大家都是「久積淨因」,久是久遠劫,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在修學這個法門,累積的淨因非常深厚。這個「淨」字是個雙關語,廣義的說就是「淨業三福」,佛說「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廣義的說;狹義的說就是淨土,跟阿彌陀佛結的緣很深。「入法界」這一品經,我們今天選讀《四十華嚴》,《四十華嚴》所講的是什麼?就是專修淨土法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發願求生淨土。所以我們說「淨因」,是淨土之因,有根據,不是隨便說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第一個參訪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就是修念佛法門,專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諺語裡頭常說「先入為主」,第一個傳授給他的,這是為主。最後第五十三參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諸位想想這個味道,這就說明徹始徹終專修彌陀淨土,這是四十卷經的總綱領,我們要把它抓住。所以娑婆世界淨宗初祖是普賢菩薩,不是別人。我們既然累積久劫淨因,只要在這一部經裡面覺悟了,你也效法善財專修專弘,這一生決定成就,「何不速證」。「速證」這兩個字用得好,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真有把握去,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決定沒有妨礙,這叫速證。這是清涼大師給我們做了一個介紹,下面我們看經文,第二段是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福城人悉已來集。普遍觀察,隨其心樂。以大慈力,令得安穩,清涼快樂。以大悲力,起說法心,普遍成就。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

  這個時候文殊菩薩來到福城,在福城的東面娑羅林大塔廟這一個場所,前面我們念過這個場所,經上所說的話全是表法。這個時候菩薩知道,福城人都聚集到會場來了。來幹什麼?來聽經,要用現代的話來說,來聽文殊講演,這是講演大會。現在應該這個說法,因為說聽經,這是佛教,其他的宗教徒就不來了。聽講演,不是說講經,聽講演,大家都來,文殊菩薩這是講演。下面略說他講演的內容,菩薩講演應機而說,看看大眾需要什麼他就說什麼,決不是隨順自己,恆順眾生。

  『普遍觀察,隨其心樂』。這就契機了,大家歡喜聽,歡喜跟文殊菩薩學習,他說的,他所教的,正是我們現前需要的。當時大眾所需要的,也正是我們現前所需要的,怎麼知道?『令得安穩,清涼快樂』,我們需不需要?我們非常需要。文殊用這一個講題,這是布施『大慈力』,文殊以大慈布施供養大眾,說這麼一個題目:「安穩、清涼、快樂」。我們這個講堂要把這個講題標出去,我想很多人都來了,他要來聽聽,到底你們怎樣得到安穩?怎樣得到清涼?怎樣得到快樂?

  現前社會大眾,幾乎整個世界各個地區,都有身心不安這個狀況。尤其是世紀末,西方的宗教家們說世界末日。上一個星期,新加坡有一個雜誌社來訪問我,他們這個雜誌這一期要出一個專號,討論世界末日這個問題,來問我佛教對於世界末日的看法。我告訴他,我說世界末日是西方宗教們所說的,佛法裡面沒有說末日,佛法裡頭講末法,現在是佛的末法時期,不是末日。末法有多長?有一萬年。照中國歷史記載,末法才過一千年,照外國人講法,釋迦牟尼佛滅度兩千五百多年,末法才只過五百多年,後面還有九千五百年,日子很長。所以學佛的人就得安穩,學其他宗教人就惶惶不安。

  但是災難肯定是有,我們如何肯定災難是有?因為佛給我們講了太多太多遍,「一切法從心想生」。那我們就想像到現在這個世間人,他想的是什麼,他說的是什麼,他做的是什麼;他想的不善,說的不善,做的也不善,感得的果報,當然就是天災人禍。諸位要曉得,天然的災害、自然的災害從哪裡來的?從心想生。如何挽救?佛菩薩的教誨,教我們斷惡修善,教我們轉迷成悟,不但人禍沒有了,自然的災害也沒有了。這是從根本救濟,這是世間人講慈悲濟世,慈悲濟世從根本上下手,就是從心理上做一個轉變,不但自己救自己,也救了一切眾生。所以諸佛菩薩的教學,無一不是從根本上下手,你就真正得安穩、清涼、快樂。這不是假的,這是菩薩大慈的教誨。

  第二,菩薩還有大悲的教誨,什麼是大悲?說法『普遍成就』。菩薩不辭辛勞,到處教化眾生,為廣大群眾經常不斷的在演說。演說的目的,普遍成就一切眾生的善心、善念、善行,佛家的術語說「普度眾生」,用我們現代話來說,教化大眾。所以佛法,諸位要仔細去觀察,它不是宗教,我們把它看成宗教,那就完全看錯了。它是什麼?用現代的話來說,它是多元文化社會教學。佛菩薩教化眾生不分國家界限,我們在經典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十六大國王都來聽,沒有國家界限,沒有種族界限,也沒有宗教的界限。印度當時五十六種宗教,他們的傳教師,他們的信徒,常常到講堂裡面來聽講,人人都得利益。所以它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而且是義務的,最難得了。現在也有一些有智慧、有學問、有高技術的這些人士,也有許多國家地區團體邀請他來講學,那都是有報酬的,講一次多少報酬;還有講演的時候賣門票。佛菩薩沒有報酬,不賣門票,他是個義務的,這麼樣的熱心,這樣的辛勞,不收絲毫的報酬,歡迎大眾都來聽講,講完之後還研究討論,還解答你的問題,值得我們敬仰。

  『以大智力,令其開悟,滅除一切煩惱心垢』,普遍成就。文殊菩薩的講演,充滿了高度智慧,能使聽眾聽了他的講演之後,都覺悟了,都明白了,破除一切疑惑憂慮,這是聽聞所得的真實利益。末後這一條是講他講演的技巧,『以無礙辯,將說甚深廣大佛法』。無礙的辯才,是形容他說法的技巧,表達的能力,能演說甚深廣大佛法。佛法就是幫助人破迷開悟的方法,佛這個字是覺悟的意思,法是方法,幫助我們覺悟的方法,佛法當中決定沒有迷信,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我們明瞭佛菩薩講演的內容,你就會生歡喜心、生敬仰心,他有智慧、有德行,值得我們尊敬,值得我們佩服,值得我們向他學習。尊師重道的意念,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我們就歡喜來聽講,歡喜來學習。

  不但我們要學,我們更進一步,也要學菩薩為廣大眾生介紹佛法,推廣菩薩教學的效果。我們要有慈心,要有悲心,要有智心,也要學習無礙辯才。無礙辯才,今天我們講的講演術,講經的方法,這個東西一定要學。學會了之後,以慈悲心,以智慧心,又有這些善巧方便的能力,這樣就變成說法無礙,能令一切眾生得殊勝的功德利益。這一段可以說將四十卷經的內容、總綱領介紹出來了,這四十卷經裡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得安穩、得清涼、得快樂,如何開智慧,滅除我們內心裡面煩惱憂慮疑惑。請看第三段:

  【復於是時,觀察善財,知此童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信解廣大,常樂親近諸善知識。身語意業,皆無過失。勇猛精進,淨菩薩道。求一切智,成佛法器。心行清淨,猶如虛空。】

  這兩段在此地非常重要,前面一段是講說法的人,老師的德行,這一段是講學生,這真是師資道合,有好老師,還得有好學生。對我們來說尤其重要,如果我們也像善財這樣,具備善財這些條件,我們是個好學生,我們這一生決定成就。假如我們的條件跟善財童子完全相反,諸佛如來來教我們,我們也不得其門而入。這是作學生的條件,真正得法殊勝利益,必須具備的條件。老師有智慧、有能力,一看就曉得哪個學生能成就,哪個學生不能成就,看看聚集大會這些大眾,他就看中善財童子,知道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很多的諸佛如來。從哪裡看?我們會不會看?其實只要你留意,都會看。看他什麼?處事待人接物謙虛恭敬,這個人就有善根。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真誠、恭敬、謙虛,這個人大善根。辦事情認真負責,學習也盡心盡力,認真努力學習,如果不是過去生中修積大善根,他不是這個樣子。

  一個老師教很多學生,成就的不多,不成就的很多,你仔細觀察什麼原因?不成就的不認真學習,成就的人很認真,不成就的人對老師沒有什麼尊敬心,成就的人對老師的恭敬,就看出來了。所以中國人常說「尊師重道」,一分尊師重道就得一分成就,十分尊師重道就得十分成就。表面上順從,背後還罵老師,這個人絕對不能成就。即使老師有過失,你要批評、毀謗、侮辱他,你也決定不會成就。老師是不是真有過失,我們凡夫不知道,他比我們高。老師教化一切眾生,不是用一個手段,不是用一個方法,有一些手法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但是確實有一些人得度了。他度某一類眾生,他用某一類方法,這是無礙辯裡面的。所以我們不應該在善知識那邊起疑惑、打妄想,任意的批評、毀謗,自造罪業,自己障自己的悟門,障自己的道。這些往後這個經裡面,都有很清楚、很明白的教誨。這是看出學生的善根福德,『深種善根』,這善根非常深厚。

  『信解廣大』。他有信心,他聰明,一聽他就懂了。老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喜歡,好教,不要費很多的功夫,一指示他就通達、就明瞭,他能夠理解,所謂是聞一知十,老師都願意教這樣的學生。再看看他,他喜歡親近善知識,從這裡看好學,能不能成就?這些地方老師看在眼裡,真正好學,老師一定全心全力照顧你、幫助你;為什麼?你真肯學。從前我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老師常講,學生有十分誠敬之心,老師要教他九分,對不起他。如果學生只有一分誠敬心,老師絕不教他兩分;為什麼?教他兩分,那一半他不能吸收,白教了。一個好老師、善知識,充滿智慧。所以老師教多少,完全在學生你能夠接受多少,你不能接受不教你。

  他的教學是有對象,是有選擇,其中有一、兩個,有一個有十分誠敬,老師教導就要十分。十分,對那一個人,其餘的旁聽,我們今天講旁聽眾,對象只有一個人。如果這個對象沒有了,老師講東西就很隨便、很馬虎,就不會認真。同學當中有這麼一個人,大家沾光,多聽一些,多薰習。善根福德是無量劫薰習成就的,沒有這種深厚的薰成的善根,不可能發求道的恆心,遇緣他就退轉了。順境、逆境都容易退轉,順境起貪愛,退轉了,他就不肯幹,逆境裡起瞋恨,也不幹,非常困難!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給諸位同修做證明,我有一點善根,真有一點善根。這個善根從哪裡說起?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好像是天性。我在抗戰時期失學三年,戰亂當中沒有機會念書,我初中念了半年就失學,家庭經濟困難,沒有錢去念書,自己要去工作,要去謀生。三年當中歷盡了辛苦,學業沒有能完成,我怎樣彌補自己?那只有求善知識。到台灣之後,利用工作的閒暇、假期,去親近這些有學問、有德行,佛家講的善知識,我們世間講教授。我怎麼去親近他?給他寫信,不認識他,不認識就寫信,向他求教。我們寫的信非常懇切,所以這些教授們都很樂意接見我。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我的星期假日沒有到過什麼遊樂場所,沒有去過,都是親近台灣台北市的名教授,我的方法就是給他寫信。以後認識教授多了,教授之間彼此給我介紹,當時我認識十幾位教授。常常親近他們,聽他們說說,長學問,長見識,我用這個方法。先是都聽、都學,逐漸逐漸我們就走一門,在那個時候我選擇哲學。教哲學的教授,當時我認識有三位,最後我選擇方東美先生,跟他一個人學。方先生從哲學裡面,給我介紹到佛經哲學,我知道佛經裡頭還有哲學,沒聽說過。於是就讀經,開始讀佛經,讀佛經有緣親近章嘉大師,在佛法裡頭所有一切疑難問題,都向他老人家請教。

  工作當中,不忘求學,完全是個真誠心,老師對我特別照顧,認真做傳道的工作,我也認真接受,認真學習,這樣才奠定了基礎。老師他們教的學生多,尤其我親近的這些老師,年齡都很大。李老師、方老師、章嘉大師都接近晚年,還這樣特別撥出時間,專門教我這一個學生,為什麼?尊師重道,就是這一點,沒有別的。尊敬老師,認真學習,依教奉行,人家才肯教。我親近老師,都沒有繳過學費,不但沒有學費,有時候老師還要補貼我的生活。關鍵就是你是不是真的好學,是不是真的肯學;不好學,不肯學,天天跟他在一起,也不會成就,這個例子太多太多了。所以這每一句說一個意思,我們要懂得。

  『身語意業,皆無過失』,這是說善財的德行,心地清淨,我們所講的心善、意善,意是念頭,行善,唯善無惡,沒有過失,好學生。『勇猛精進,淨菩薩道』,這尤其難得,好學,勇猛是形容,精是純而不雜,專一,天天求進步,他修的菩薩道是清淨菩薩道。「淨」,就是專一,專一才清淨。法門學多了,你的心就不清淨,雜修亂修。縱然求進步,也是雜進、亂進,收不到效果。所以一定要懂得精進,才能夠收到效果。『求一切智』,這是他的目標,是他的方向。他為什麼求學?為求智慧。『成佛法器』,這樣一個人,老師心目當中,這個人成器;也就是說他所具備的這些條件,將來一定會有大成就,佛家稱為法器,有條件,有能力,有資格,接受大法,成就大法。

  末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心行清淨,猶如虛空』。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一生不能成佛;具足這個條件,一生決定成佛。他的心清淨、行清淨,心清淨是遠離妄想分別執著,心才清淨。佛家的名詞,煩惱障,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他都斷了,他都沒有。縱然初學,見老師的時候,他這種煩惱很輕、很薄,老師們看得出來,他一定會斷,只要給他幫助,為他講解他能聽得懂,他決定能斷煩惱。行清淨,修一切善而不著相,就清淨。《金剛經》上佛教我們,「離一切相,修一切善」,那個行就清淨了。修善著相,心行都不清淨,不清淨的果報在六道,六道裡面享福去,六道的福報。如果是心行清淨,他果報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果報在佛法界,他作佛去了。這個學生難能可貴,老師要遇到這個學生,如獲至寶,他遇到了,他會全心全力輔導他、教導他、成就他。「猶如虛空」是比喻,清淨像虛空一樣,虛空是什麼都不染著。

  我們讀了這一段,這一段說明學生求學的心態,我們如果想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善財所具備的條件,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你哪一天學到了,你哪一天就成就。前面說「得意頓超」,善財具備這些條件,哪有不得意的道理?所以在文殊會下成就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就是根本智。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你要想無所不知,先要修無知。無知到底是什麼?無知就是禪定,一念不生,永遠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不會起一個念頭,這是一切智慧的根本。我們今天錯在哪裡?錯在求知。求知就壞了,你求知就有所不知,你不知道東西太多了。他們求的什麼?他們求無知,我們今天求有知。今天你們到社會上  求知,跟佛法講的恰恰相反,佛法求的什麼?無知,佛法求無知。

  諸位同修要真正想開智慧,你要保持清淨心。今天這個社會擾亂我們清淨心最嚴重的是什麼?電視、廣播、報紙、雜誌,你天天跟這些東西為伍,做朋友,你的道業不能成就,你決定還是搞六道輪迴。怎樣才能成就道業,脫離六道輪迴?這些東西統統離開,不能看電視,不能聽廣播,不能看報紙,不能看雜誌,甚至電話都不能聽,你的心才會清淨,你才會生智慧,煩惱輕,智慧長。諸位聽了這些話,千萬不要產生誤會,都市不能住了,去找個深山,找個山洞裡面去修行,你還是修不成功,為什麼?你不相信,去住住山洞,住山洞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會修行的人,處處都是道場,時時都是道場,只要你自己能放得下,你不去接近它,它於我就沒有妨礙。就在現前生活環境當中福慧雙修,成就自己的道業,成就自己的功德,不必另外去換一個地方;要想去找一個什麼理想的地方,你永遠找不到。

  同參道友重要!善知識重要!現在我們親近善知識的機會愈來愈少了,可是科技發達,我們可以利用這些科技的工具,我們在家裡得空閒的時間念佛精進,看錄像帶,聽錄音帶,一門深入。不要聽太多,不要聽太雜,聽一部經,一部經聽完了,從頭再聽。古大德有講《阿彌陀經》,他學會講《阿彌陀經》,一生專講《阿彌陀經》,講二、三百遍,我們也用這個方法,我們聽《阿彌陀經》,找一套《阿彌陀經》的錄音帶、錄像帶,我聽一百遍、聽兩百遍、聽三百遍,一直聽下去,我想你果然有恆心,不涉及其他法門,用十年的時間專聽一部《彌陀經》,十年之後你就是阿彌陀佛,你就成佛了。你用十年的功夫專聽一部《普門品》,十年之後你就是南無觀世音菩薩。作佛,作菩薩,不是難事!難在你不肯幹,一天到晚就胡思亂想,到處奔波。學佛,學佛你喜歡跑廟,哪個廟都去,跑得心散亂,錯了。一門深入,你就會作佛,你就作菩薩,那個寺廟都還來拜你,你就不要跑了。要懂得這個原則,要懂得這個方法,先要具備條件,然後曉得怎樣去修學。再看第四段:

  【文殊菩薩廣為善財演說一切佛法。】

  這是文殊菩薩找到對象了。『為善財演說』,這對象找到了,善財是具足圓滿學習條件的人。福城不少人,都聚集在這個場所,那麼多人都是旁聽的,文殊講演對象是針對善財,在佛法裡面講善財是當機眾。他給他說什麼法?

  【所謂說一切佛。】

  『說一切佛』,這一句是貫穿下面十句,說一切佛積集萬行法,說一切佛相續法,說一切佛次第深入法。前面這「說一切佛」是一直貫下面十句,每一句裡面都是無量無盡無邊的大法,說一尊佛已經是不可思議,說一切佛。第一句:

  【說一切佛積集萬行法。】

  一個人修行成佛,成佛是什麼?我們常念,三皈依念的誓詞:「皈依佛,二足尊」,二足就是此地講的『積集萬行法』。二是兩類,一個是智慧,一個是福德。成佛這兩種圓滿了,足是滿足,就是圓滿的意思。智慧圓滿,福德圓滿,這個人就成佛了。菩薩正在積集,沒有圓滿,菩薩智慧沒有圓滿,福德也沒有圓滿,他在積集,他在努力修學。到圓滿就稱之為佛,正在修學積集的時候,叫菩薩。『萬行』,哪裡能說得盡?何況這個「萬」,不是數字,是形容無量無邊。「行法」,我們要著重這兩個字,行是什麼?行是行為;換句話說,生活行為的方法,這大家好懂,不加這幾個字,就不好懂了。我們生活行為的方法,生活當中衣食住行,從早起到晚上睡覺,生活行為的方法,你要會!工作行為的方法,我們每天每個人都有工作,工作行為有方法。除這個之外,還有應酬行為的方法,交際應酬,天天都遇到一些人,有熟人,有生人,你跟這些人接觸,這一類的行為方法。這三種是對人,還有對事的行為方法,還有對一切萬物的行為方法,對天地鬼神的行為方法,都在「行法」兩個字。

  「行」把它歸納為大類:身、口、意三大類。起心動念是心的行為,言語是口的行為,身體造作是身的行為,佛通常用身語意這三類,把我們所有一切行為都包括了。行有方法,方法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方法不外乎兩大類:一個善,一個惡。善的行為感善果報,惡的善行為感惡報,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兩大類是講世間法。如果世間法跟出世間法也可以分為兩大類:出世間法心淨,心行清淨,那就是出世間法;世間法心行染,染污,染裡面有善、有惡。諸位要知道,惡是染,善也是染;我討厭是染污,歡喜也是染污。清淨心裡面沒有善惡,那才叫真善,至善;至善裡頭沒有善惡,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惡的善是相對的,相對的六祖惠能大師說,相對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你記住這個原則,凡是二法就不是佛法;也就是二法是染法,不是淨法;淨法是不二法。

  諸佛如來沒有成佛之前也是凡夫,也跟我們一樣,無量劫中在學習,積德累功,生生世世在修學,所以他才有成就。我們今天迷了,我們過去生中有沒有積德累功?肯定是有。怎麼知道肯定有?如果你過去生中沒有深厚的善根,沒有親近諸佛如來,沒有認真修行,你就不可能到這個地方來坐兩個鐘點。你肯到這個地方來坐兩個鐘點,就證明你過去生中植下了善根福德,今天這一會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成就了。你看街上人很多,他為什麼不來?你們從很遠的地方來,四面隔壁的鄰居多方便,他下樓他就來了,他都不來。這麼近他都不來,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福德,所以機緣擺在他面前,當面錯過。有善根福德的同學們,我在這裡聽聽,還有從哈爾濱來的,那麼遠!還有從美國來的,有緣!善根福德深厚。無緣的,就是隔壁的那些人都無緣,他住在隔壁,兩步路就走過來,他都不肯來,請他他也不來。這證明佛家常講「佛不度無緣人」,佛度有緣人,有緣是過去生中積集善根福德。

  所以我們要積集行法,積集什麼行法?菩薩行法;我們今天不要其他的,我們要菩薩行法。菩薩行法確確實實就在這四十卷經裡面,五十三位諸佛如來,那五十三個是諸佛如來,隨類現身。他們現的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做樣子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積集菩薩行。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無論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你過的是富貴生活,或者過的是貧賤生活,都可以落實到菩薩生活;你現在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可以做為菩薩行業;我們要學這個,這個學會了才管用,就轉凡成聖。沒有學之前,我們隨順煩惱、隨順習氣,過的是凡夫生活。佛法學會了之後,馬上就過菩薩生活,學了真有用處。

  往年,我在美國,舉了一個例子,家庭主婦。家庭主婦很難當,每天洗衣服、燒飯,天天幹一樣的事,一樣的活,幹一輩子,苦不堪言;那是什麼?凡夫生活。如果懂得菩薩六度萬行,六度萬行就在你洗衣服、燒飯裡面,快樂!洗衣服、燒飯原來是作菩薩,念頭轉了就不一樣,六波羅蜜都在洗衣、燒飯裡面完成,你看她的生活過得多快樂!法喜充滿。你會不會?你懂不懂?上一個星期我在吉隆坡,我教一個李居士,他經營酒店,經營一個大酒店,六星級的大酒店,我教他怎樣把菩薩六度萬行落實在酒店,你酒店就是道場,你就是菩薩。如何在這一個行業當中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不要換行業,就在本行,這就叫積集萬行法。我們馬上就過菩薩的生活了,馬上就轉凡成聖。所以佛法的教學對於我們的用處太大太大了,一定要認真努力修學,真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都在一念;得意,你真正懂得這個意思,境界立刻就轉過來了。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