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九)  (第三集)  1999/9/13  香港九龍  檔名:12-027-0003

  請看講義,第一面第七段第四句:

  【勤行一切菩薩殊勝諸波羅蜜,心無疲厭。】

  前面講過積集善根,勤求正法,得到正法之後,一定要修行,依著正法修行,這就是『菩薩殊勝諸波羅蜜』。菩薩法,佛在經論裡面講了很多很多,《華嚴經》在「離世間品」講了兩千個法門,但是歸納起來總不外乎六波羅蜜,也就是菩薩行的六大綱領。只要我們掌握住這六大綱領,將這六條落實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菩薩殊勝的行門。「波羅蜜」是圓滿的意思;由此可知,「一切菩薩」是說從初發心到等覺,逐漸讓修學達到圓滿,圓滿就是波羅蜜。所以這一句裡面,有「一切」、有「諸」,這就說明菩薩行門無量無邊。

  我們從六波羅蜜來介紹。第一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徹底的放下,圓滿的放下,才叫布施波羅蜜。什麼叫做圓滿、叫做徹底?佛在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煩惱習氣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從什麼地方生起來,它有個根,有個第一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什麼?佛給我們指出來,慳貪,這是無量煩惱的大根大本。布施到什麼時候才圓滿?放下到什麼時候才徹底?慳貪的念頭斷掉了,才叫做布施波羅蜜。如果這個念頭不斷,沒有斷,那只是叫布施,不能叫波羅蜜,也就是說你修學沒有圓滿。沒有圓滿不能解決問題,解決什麼問題?解決生死輪迴的問題,解決修行證果的問題。可見得慳貪的煩惱,不但是障礙我們修行證果,障礙我們開悟,障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把這個法門傳授給我們,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世間法不能貪,佛法也不能貪,身外之物要放下,身心世界也要放下,你才得真正的自在,佛說布施,意思在這個地方。

  「持戒」,這個意思是廣義,不是狹義。我們往往把這些名詞會錯了意思,一看到持戒,就想到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就想到這些,這個範圍太小了,太窄小了。六波羅蜜裡面講的持戒是廣義的,這個戒是如來的教誡;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我們都要懂得,都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遵守佛的教誡,這叫持戒,意思很深很廣,不是狹義的。

  第三「忍辱波羅蜜」。忍辱意思就是忍耐,凡事都要忍耐。這六大綱領,原文確實是忍耐的意思,古時候翻譯經典的法師們,把它翻作忍辱,專門對中國人說的。中國古時候讀書人有個成見,很堅固的執著,所謂是「士可殺,不可辱」,中國人把侮辱看得比什麼都嚴重,殺頭沒有關係,侮辱不可以。翻經這些法師們看到中國人這樣的執著,「忍辱」,辱能夠忍,那還有什麼不能忍?所以這一個法門,在中國特別翻成忍辱,我們知道它的本意是忍耐。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要忍,《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換句話說,你沒有耐心,你就不能成就。所以世法、佛法,我們學習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在耐心。你有大的耐心,你就有大成就,小的耐心就有小成就,沒有耐心決定不能成就,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跟一個老師學佛,如果沒有耐心,也學不成功。你在學校念書,你念中學,初中要三年,高中要三年,大學要四年,你沒有耐心,你就畢不了業,你的學業就不能成就。世法求學,還要這麼長的時間,何況佛法?佛法要沒有耐心修學,你怎麼可能有成就?世間法,政府國家正式設立學校,讓你有機會去修學。

  佛法在過去確實有正規的場所,像學校一樣,所有寺院、庵堂都是佛家的學校,你可以在這裡面進修。你有空餘的時間,你可以住在寺院裡面,學個三年五載,古時候這種人很多很多,不一定要出家。家庭稍微富有一點,生活很安定,不需要工作,家庭生活能夠維持,有許多人到寺廟裡面去念書、去學佛,住上三年、五年很平常的事情。一般有工作的人,需要照顧家庭的人,多半都利用假期,古時候的假期長,年節假期,尤其是過年。半個世紀之前,在中國農村裡面,我記得過年從哪一天開始過年?從臘月初八,臘八開始過年,就放假,就過年了。過到什麼時候?過到二月二日龍抬頭。你們想想看這個假期多長,差不多將近兩、三個月,有許許多多人利用這個假期,到寺廟裡面去聽經。一般寺院講經,這個時候一定聽眾很盛,許多人到寺廟討經單。每年寺院有兩次,一定是長時間講經,一個是夏安居三個月,一個是過年。一般寺院裡頭長年講經,沒有中斷,所以你有機會去學習,有耐心的去學,你一定成就。現在我們想學,我們也很有耐心去學,沒有地方去學。我們只能夠求佛菩薩,求感應,希望三寶加持,有真正的大德發菩提心,發心護持正法,使正法能夠常住這一方。

  弘護確實在人,過去我們在台灣,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建立蓮社、慈光圖書館,兩個講經的道場,三十年沒有中斷。李老師在台中弘法三十八年,早年沒有道場,在居士家裡面講經,也是每天不中斷。以後聽眾多了,大家捐助買下台中蓮社這個道場,原來台中蓮社房子很小,是住家的房子,把裡面房間打通,大概可以能夠坐一百人的樣子,就那麼大的一個場所。以後逐漸發展,隔壁的鄰居搬家搬走了,就把這個房子都買下來。以後把它拆掉,建一個新的道場,現在諸位去看到的。我到台中求學的時候,台中道場很小,講堂都很小,只能容納一百多人。幾十年慢慢的發展,真正要有心人,全心全力護持,正法才能夠常住。

  常住也不見得是永恆的常住,可以住個幾十年,利益一方一時的眾生。我在台北得力於韓鍈館長的護持,在台北也建立一個「華藏圖書館」,韓居士護持三十年。她往生了,護法的人沒有了,我們只有離開台灣。也很難得,韓居士把護法的工作,囑託給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李居士很難得,我們中國古人所說的「性情中人」,接受這個付託,他就全心全力來護持。所以台北華藏圖書館出家的住眾,幾乎全部都到新加坡去了,他收了。我們在新加坡居士林建講堂、建念佛堂,最近還要籌建彌陀村。所以弘法的人,實在講不難,有,護法的人沒有。哪個地方有護法的人,弘法的人全部都集中到這個地方來,所以真正護法非常難得。

  我們能夠在此地聚會,也是得力此地幾位同修的護持,他們能力很薄,所以只能夠臨時在此地講幾天經。香港跟新加坡,大家都曉得,寸土寸金,我們沒有這麼大的一個講堂。如果有這麼大的講堂,就能夠天天講經,天天念佛,哪裡去找這麼大的講堂?新加坡的居士林得力於前輩的大德,居士林有六十四年的歷史,這麼長的時間逐漸逐漸慢慢的來擴充。我們這兩年到新加坡,也把新加坡的佛教帶動起來,我們看到護持的人真誠,我們也要拿出真誠的心來弘揚;否則的話,我們就對不起他們。

  所以諸位一定要了解,不怕沒有人弘法,只怕的是沒有人護法。真正有護法的人,說沒有人弘法,佛菩薩會化身來,「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決定沒有妄語。所以諸位希望正法住在此間,一定要發真正護持的心,決定有佛菩薩應化到這兒來,感應道交,決沒有空過。我們有求,求沒有感應,沒有感應是什麼?第一個是你的誠心不夠,如果你有求,這裡頭夾雜著私心在裡面,就沒有感應。一點私心都沒有,只是一個念頭,為佛法、為眾生,決沒有為自己的名聞利養,決沒有為自己的好處,你這樣希求就有感應;夾雜絲毫自己利益在裡面就不行,這個道理要懂。真正為這一方,捨掉自己的性命也無所謂,也甘心,也情願,佛菩薩就來了。

  最近杭州東天目山的齊居士,她們有個小團六個人,到新加坡來看我,跟我講她恢復天目山道場的感應,不可思議!東天目山是寶誌公開山,梁武帝那個時代,寶誌公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這個道場,最近四、五十年沒人住,完全荒廢。她跟這個山有緣分,到這個山上去,因緣也不可思議,觀音菩薩找她去的。看到這個山完全變成廢墟了,她在那裡痛哭了一場,下定決心要把它恢復起來,就是捨生命也在所不惜!得到諸佛菩薩、龍天鬼神的幫助,四年的時間,現在整理很像個樣子。她告訴我,最近在山上有兩百多人念佛,不是真心念佛的,都會被鬼神趕下山。她的感應我錄了一個錄像帶,下一次十月份,我們到這來講經的時候,利用空檔的時間,講經之前的時間,放給大家看。我們聽了很受感動,這個人是李木源居士第二,真發心。

  所以一定要有堅定的耐心,什麼樣的苦難都願意承受,才得到佛菩薩幫助你。要想很舒舒服服,一點苦難都不能夠受,佛菩薩來幫助,不可能的。佛菩薩幫助你,先要折磨你,看你能受得了、受不了,真正禁得起考驗,禁得起折磨,你還不退心,佛菩薩就都來了。禁不起考驗,禁不起折磨,這個人不會成就,一點苦都吃不得,那怎麼行?

  第四「精進」。精進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進是進步,天天要求進步,不進則退;可是進要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常常在講席當中勸導大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叫做精進。我們佛門裡面,有許許多多同修也很努力,也能發憤,日夜不懈怠,但是沒有多大的進步。什麼原因?學得太雜了,學得太多了。所以他是有進步,但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他是亂進,這個虧吃大了。我舉個比喻給諸位說,譬如我們學講經,我們用十年的時間學一部經,另外一個人用十年的時間學十部經,十年之後來看看成就,學一部經的人成功,學十部經的人失敗了。學十部經,只學到一點皮毛常識,所謂是樣樣通,樣樣鬆。學一部經的人,這個人變成專家,變成權威。

  學《無量壽經》,十年專修《無量壽經》,十年之後,他是《無量壽經》的權威,他得到世人的尊敬,人家要想聽《無量壽經》一定請他。為什麼?《無量壽經》的專家。他要能在一部經上,用上二十年的時間、三十年的時間,他就變成無量壽佛。我們要聽《無量壽經》,一定請無量壽佛來給我們講。如果他三十年學三十種經,什麼都不是,雖然會講,沒有攝受力。這就講專攻跟雜修,效果完全不一樣。如果你一生專修《普門品》,你學個二十年、三十年,你就是觀音菩薩。你專修《地藏經》,你就是地藏王菩薩。所以今天講專業知識,世法也講專業。學校念書,得到個博士學位,其實他一點也不博,專攻一門,他哪裡是博士?專士。佛法亦復如是,佛經裡面這些諸佛菩薩,他們都是學一門,個個都是專家,所以個個有成就。我們今天想學這個經,明天學那個論,這就壞了,搞雜了,搞亂了。你對於哪一門東西有興趣,經也好,論也好,你有興趣,決定一門深入。

  所以道場,黃念祖老居士講得好,重實質不重形式,這叫真正道場。道場不是人多,人多是熱鬧,不叫做興旺。什麼叫興旺?真正有成就的人多,這是道場興旺。你這個道場開悟的人很多,證果的人很多,興旺!從前我們在《西方確指》上看到,覺明妙行菩薩他一個道場多少人?十二個人,十二個人都往生,十二個人專修專弘,那個道場無比的興旺。你這個道場有幾千人、幾萬人,一個都沒有成就,這不叫興旺。我們淨土宗,當年在東晉時代,遠公大師建第一個念佛堂,這是淨宗初祖。他這個道場多少人?史書上有記載,一百二十三人。他們專修,一百二十三個人統統都往生,這才叫真正殊勝!無比的莊嚴。所以道場不在大小,不在人的多少,他真的有道,真的有學,他真的有悟處,真有成就。

  所以同學們真正想修行,真正想成就,哪裡需要搞一個很大的地方,小地方就行了。你有幾個人共修,你想想看你這個道場需要多大?人少了,不要搞太大地方,為什麼?地方大了,很不容易照顧,人力、財力都浪費。有十個人修,找十個人的場所;二十個人修,找二十個人的場所。當然你修行,你一定有信徒來照顧你,為了報答檀越之恩,一個月像這樣租一個地方,跟大家講經說法,報恩。緣成熟了,修行人多了,可以建較大的場所,決定不能夠浪費,不能夠虛耗財力、虛耗時光。所以要講求的是精進,道業上要精進,弘法上面也要精進。

  第五是「禪定」。禪定,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修禪定,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修禪定。禪定是總方向、總目標,修學禪定的方法無量無邊。因此我們對禪定的定義要搞清楚,許多人誤會,看到禪定一定是盤腿面壁,那叫禪定,這搞錯了。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告訴我們,他說禪定的意義,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他老人家在黃梅八個月,五祖給他的工作是在碓房裡面破柴、舂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叫他做雜務、做粗活;現在我們道場這種人多半叫義工,他到黃梅去做義工,去打雜,廚房裡頭去打雜。我們看到是這個樣子,而實際上,是忍和尚叫他到那裡去修禪定。他真用功,八個月沒有虛耗,五祖知道,別人不知道,所以把祖位傳給他。人家天天跟到忍和尚在禪堂裡面面壁打坐,忍和尚沒看中,看中那一個在碓房裡天天舂米、破柴的,他真修禪定,人家在那裡開悟了。

  五祖到那裡去視察,看看他的成績,看到他正在那裡舂米,五祖就問他:怎麼樣,米有沒有舂熟?惠能講:熟了,就欠篩,篩了就可以下鍋。他說這話,他們兩個人講話,意思他們兩個人懂,外人不懂。忍和尚問他米舂熟了沒有?就是你禪定、般若修成功了沒有?他的答覆是成功了,就少了印證,老和尚給我印證就行了。他們是言外有言,旁邊人聽不懂。忍和尚聽了之後,就欠印證,所以臨走的時候,在他舂米的米碓上,用手杖敲了三下,就走了。敲了三下什麼意思?三更的時候來找我,我給你印證,來給你篩米,就這麼個意思。他們兩個人心心相印,懂得!別的人看起來,不曉得他說的是什麼,以為真的在問他米舂熟了沒有。這是禪定,人家天天舂米,天天在破柴,那是修定、修慧,定慧等學。八個月他修成了,成功了,五祖把法傳給他,衣缽傳給他。由此可知,修禪定,不妨礙你的工作。無論你從事哪個行業,無論你過什麼樣的生活,就在你生活當中,就在你工作當中,禪定就成功,般若就現前。盤腿面壁是教初學,已經成就,什麼樣工作都是禪定,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末後一條「般若」。般若是智慧,對於外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沒有看錯。菩薩修學不能夠離開這六條,這六條一定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六波羅蜜,你這才是學佛,你這才是修菩薩行。每個人都要吃飯,你們想想吃飯怎麼修六波羅蜜?吃飯要放下什麼?要放下貪心,今天菜好,多吃一點,這一盤菜好,多夾一點,貪心!那個菜不好,不要夾它,少夾一點,慳吝!吃飯的時候,心地很清淨,不分別色香味,你就是修布施波羅蜜,清淨心去用餐。吃飯的時候守規矩,如法,有禮節,菜怎麼個擺法,調羹、筷子怎麼放法,規規矩矩,這是持戒波羅蜜。吃的時候有規矩、有禮貌,細嚼慢嚥,這都屬於持戒。忍辱,用餐的時候有耐心,尤其很多人在一起,吃的時候一定大家都到齊,謙虛恭敬,讓大家一起吃。吃完的時候,也要等大家都吃完了,我們才能離開;不能說我一吃完,馬上就離開了,一點耐心都沒有。在這裡修忍辱波羅蜜,一定要有耐心,要照顧到大眾,在這裡修謙虛、修恭敬。處處還要忍讓,好的菜多讓別人,人家不喜歡的我多吃一點,修菩薩道。

  精進波羅蜜怎麼修?在吃飯裡頭如何修精進波羅蜜?只攝受自己的養分,絕不貪圖美味,絕不貪圖分量。我們身體是個機器,每天的運作當然需要能量的補充,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只要攝受自己足夠補充的能量就夠了。身體健康,勤奮不懈,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禪定是自己有主宰,自己做得了主,不受外面境界誘惑。般若,充滿了智慧。我們在用餐,用餐就是修六波羅蜜,誰知道?六祖惠能大師破柴修六波羅蜜,舂米修六波羅蜜,你要懂得吃飯修六波羅蜜,飲茶是六波羅蜜,穿衣是六波羅蜜,行路是六波羅蜜,這才叫「勤行一切菩薩殊勝諸波羅蜜」。

  《高僧傳》,安世高大師的傳記,我早年講經講《阿難問事佛吉凶經》,這個經是安世高大師翻譯的。我讀安世高大師的傳記看到,他早些時候到中國來還了兩次命債,這因果很可怕。欠命的要還命,欠錢的要還錢,賴不了的。以後再到中國來弘法、翻經,工作做完了之後,到[共+阝]亭湖去度他一個同學,前世的同學,他們是同參道友、好朋友,安世高得道,這是證了果位,是菩薩。他這個同參道友,以前也是明經好施,我們今天看這是了不起的好法師,對於教理非常通達,講經說法,又喜歡布施,這個好法師難得!他們那個時代還是托缽,法師出去托缽,有的時候飯菜不好,這個法師心裡就有一點難過;天天講經,修法布施,今天的供養很難吃,但是還是吃了。就起這麼一個念頭,墮落到神道去作龍王,這個龍王是蛇身,[共+阝]亭湖的龍王。因為他講經說法,他有智慧,所以這個神很靈,有求必應;他又肯布施,他的福報很大,周圍一千里的範圍,那些人都來拜這個龍王,都來祭祀這個龍王。因果報應,墮落在畜生身,安世高特地到這個地方來度他。見了面之後給他說法,要他現身,要求他現身;他現身了,是一條大蛇,大蟒蛇。安世高給他說法,勸他把他所有的財物捐獻出來弘法利生,他答應了。把他的財物捐獻出來,安世高帶到南昌,給他建了一個廟,建了一個佛寺,弘法利生。這個蛇脫離了蛇身,變成一個很秀氣的男子,生天去了。

  傳記裡頭所說的,飲食當中起一點惡念,「這個飯菜不好」,就要墮落,多可怕!我們可以想想,我們自己的修持,我們自己的功德,比不上安世高那個同學。可是我們心裡的不平、心裡的怨恨,比他不知道要高多少倍,他墮畜生道,那我們到哪一道去?肯定是地獄道。印光大師說得好,餓鬼、畜生你都沒有分,你肯定是地獄道。我們自己,現在一口氣還在,還沒斷,如果不知道警惕,前途非常可怕。所以忍辱波羅蜜就比什麼都重要,忍辱,禪定,智慧。日常生活當中要修清淨心,要修平等心,要修無分別心,我們才能夠保證不會墮三惡道。你還要有分別,還要有執著,還要有不平,還要有怨恨,那就完了。

  佛在經論裡頭慈悲開示,我們聽了半信半疑,有的時候完全不顧了,隨順自己的妄想習氣,隨順自己的煩惱,亂作妄為,這些菩薩示現給我們看,我們看了有沒有覺悟?書本裡面記載過去的,還有現前的,只要你冷靜一些,仔細一點,你觀察,就在我們周邊,就在眼前,業因果報。如果還不知道警惕,還不曉得覺悟,你墮落到三途惡道,不可以怪罪別人。佛菩薩慈悲到了極處,只能怪自己有眼無珠,沒能看清楚,聽而不聞,怎麼可以怨天尤人?所以三學六度,無量佛法,都在自己日常生活之中。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點點滴滴,會修的人都是六波羅蜜,高級的都是十大願王。我們今天要認真、要努力,先要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搞清楚、搞透徹,然後進一步怎麼樣落實,再成就真正的圓滿。『心無疲厭』,就不多說了。再看底下第五段:

  【普遍修習一切菩薩甚深三昧,心無疲厭。】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生活,是菩薩的工作,是菩薩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你學會了,你很像菩薩。菩薩要再把自己的功力向上提升,關鍵在『三昧』。給諸位說,三昧就是六度裡頭的禪定。在這個地方特別提出來,三昧是清淨心,三昧是真心。可是這個名相,就字面上來翻譯,三昧是梵文音譯的,字面上來翻,中國的意思叫正受。受是享受,正是正常,正常的享受叫三昧。什麼是正常的享受?禪定、般若是正常的享受。我們凡夫享受不正常,佛給我們說,六道凡夫的享受有五大類:苦、樂、憂、喜、捨,都不是正常享受。

  苦樂憂喜捨從哪裡來的?從果報來的。你造的善因,你就得樂的享受,得歡喜的享受;你造作不善的業因,你得苦的享受,你得憂的享受,心憂身苦。善因,你得的享受,身樂心歡喜,享福,福報。偶爾也有心沒有憂喜、沒有苦樂,這個時候叫捨受;就是苦樂憂喜暫時沒有,捨受。你的日常享受總不出這五大類,這五大類都是不正常的享受。諸佛菩薩他們的享受正常,正受。從什麼時候有了正受?阿羅漢,證阿羅漢果開始,你的享受就正常,也就是苦樂憂喜捨統統沒有了,這是真的樂。諸佛菩薩講的樂,跟我們世間人觀念當中的樂不一樣,我們觀念當中的樂是相對的,苦樂之樂,佛菩薩的樂是苦樂統統沒有的樂,極樂世界的樂就是這樣,苦樂憂喜捨統統都沒有,這叫真樂,大樂!所以佛在經上稱為極樂,它不是相對的,它是永恆的,永遠不變的。我們凡夫,六道凡夫,苦樂憂喜捨變幻無常。

  所以菩薩在此地教給我們,要『普遍修習一切菩薩甚深三昧』。換句話說,我們知道菩薩的禪定甚深,沒有止盡。在大乘圓教初信位的菩薩,也有相似的三昧,為什麼?他斷煩惱雖然不太多,只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換句話說,他斷證的功夫跟小乘須陀洹相等,但是他的享受超過阿羅漢。也就是說他的定慧功夫,須陀洹比不上,只是斷八十八品見惑跟須陀洹一樣,其他的完全不相同。圓教,人家是圓修、圓悟、圓證。可是從初信位到究竟果位,這當中還有五十一個階級,怎麼樣提升?就是從三昧上提升。三昧怎麼修成的?看破、放下而已!看破是般若,放下是禪定,不斷的要放下,永無止盡的看破,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好像五十一層大樓一樣,你現在登上第一層,要放下;放下第一層,你才能夠登上第二層;放下第二層,你才能夠登上第三層;不斷的放下,你才能到頂層。你要不肯放下,你就不能進步。所以看破沒有限量,放下沒有止盡,必須要使自己的心地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不但是世間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世間法不能執著,佛法也不能執著,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得乾乾淨淨,那是「甚深三昧」。

  我們修學的心,這裡講得很好,「修習」。普遍的修習,這是說菩薩法門無量無邊,我們在《華嚴經》前面讀過,無量的法門要學,「法門無量誓願學」,一面學一面要放下。放下是決定不分別、決定不執著。為什麼要學?學了長智慧,智慧才能圓滿。樣樣學,樣樣不分別,樣樣不執著,這叫做佛法。此地諸位千萬不能夠誤會,佛法是不是僅限於經教?不是,穿衣吃飯都包括在裡頭。佛家常說,也許諸位聽說過,哪一法不是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佛法,只要跟六度相應,吃飯是佛法,穿衣是佛法,飲茶是佛法,行路是佛法,沒有一樣不是佛法,就看你會不會。會了,統統都是;不會,天天念《華嚴經》,也不是佛法。

  為什麼?你念《華嚴經》,貪心念,貪圖佛菩薩保佑,我念經有功德,貪圖功德,那個不是佛法。《華嚴經》捨不得給人,吝嗇;別人想借看一下都不行,吝嗇,那哪裡是佛法?展開經卷,沒有恭敬心,不如法,沒有持戒。喜歡念就念,不喜歡念擺上幾天,過兩天再補;時間多了,太多了,算了,不要再念了,忍辱沒有了。菩薩六個原則,一個都沒有,所以你念經也不是佛法。念佛堂念佛也不是佛法,跟著大家一起也念佛,一會兒這個念的聲音太大了,討厭!那個聲音念得不好聽,生煩惱。所以不會,沒有一樣是佛法;會了,樣樣都是佛法。宗門大德常常問學人:「你會麼?」這個意思很深。會了,就統統都是;不會,一切皆非。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理解,不能不學習。所以哪一個法門都可以學,決不能執著,決不能分別,決定不可以有絲毫的念頭,那個念頭是妄想。樣樣通達,樣樣明瞭,樣樣不執著,樣樣不分別,你說你多自在!這是菩薩道,這是菩薩法,這樣才能夠入甚深三昧,心無疲厭。第六句:

  【次第趣入三世流轉,一切諸法,心無疲厭。】

  前面所說的,多半說菩薩自分,就是自利,自己修行,這是前面一半;總共十句,後面這一半,五句是度化眾生。自利是為利益眾生而修學、而成就,不是為自己,是為別人修的。我們今天學佛,我問問你為誰修的?為自己,你不能成功。為什麼不能成功?我執破不掉。我執不能破,你的生活範圍就在六道,你沒有辦法出離六道輪迴。這個話諸位同修要記住,為什麼?過去生中,我們生生世世都曾經遇到佛法,都很用功修行,修了無量劫,現在還落到這個樣子,什麼原因?為自己修的,就這麼個毛病,病根在此地。為自己,增長我執,增長我見,你怎麼能出得了六道輪迴?念佛都不能往生。我念佛,為我而往生,去不了。怎麼才能去得了?為普度眾生、利益眾生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都鼓掌歡迎你。你說為我,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享樂,人家不要你,佛念得再好也去不了。

  所以我們要肯定,佛法是多元文化,佛法是大乘,佛法是普利一切眾生,佛法決不是自私自利。為我就是自私自利的心,這個心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再慈悲想接你去,西方世界大眾不歡迎你,阿彌陀佛也沒辦法。每一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跟阿彌陀佛發同樣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沒有這個願望,你怎麼能往生?這就是我們全心全力,一心一意,只為幫助虛空法界一切苦難眾生,這個心決定往生。你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所以四十八願第十八願,一念、十念就能往生。

  現在在這個世間,我聽說有人提倡本願念佛,他能不能往生?靠不住。為什麼靠不住?他不懂本願。阿彌陀佛第十八願,他沒有懂,他懂的只是文字,那幾個字他認識,裡面所講深義他不懂。四十八願,每一願都融攝其餘的四十七願,它是完整的。完整裡頭挖出一塊,說憑這個就能往生,笑話!四十八願少了任何一願,第十八願就不圓滿。所以我們一定要懂得,《華嚴》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個綱領,你抓住這個綱領,綱領裡面統攝一切諸法,怎麼能夠胡鬧?這是錯解如來真實義,誤解如來真實義。我們修淨土,決定要遵循古來祖師大德的途徑,穩穩當當,決定得生。我們的心行,與佛菩薩的教誨統統相應。

  菩薩在此地教導我們,要「普遍修習」。這個普遍修習,不是修習許許多多的法門,是在我們日常普遍的生活裡面要學習,從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覺,決定與三學、六度相應。如果修習淨土,決定與「信願行」相應;我信裡頭有三學,信裡頭有六度;我願裡頭有三學,願裡頭有六度;行是生活,穿衣吃飯,每天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裡面都有三學、六度;你這就肯定往生,自己可以拍胸脯,有把握!一點都不假。如果你的生活,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人家恭惟你幾句歡喜得不得了,說你幾句不好聽嘔幾天氣,這還行嗎?這樣修行法,還是搞三惡道。你們要想一想安世高的同學,那我們哪能比得上人,人家只不過去托一缽飯,不太合自己的口味,心裡有一點不舒服,就這個惡意,墮神道,墮畜生道,去作龍王去了。我們今天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造的罪業無量無邊,比他嚴重得太多。他落在畜生道,因為他講經,因為他布施的功德,他畜生道當神,作龍王,作神,畜生身。我們沒有人家的功德,我們的罪業比他重,所以你自己想想到哪一道去?一定要有警覺心,一定要求無上道。

  所以大乘不能不讀誦,有人問我:法師,學佛從哪裡學起?你們說從哪兒學起?世尊非常慈悲,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裡面教導我們,第一句話「從明師學道」,這就是教給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親近善知識,跟一個好老師學。明,不是知名度大,名氣大,那個沒有用處,那你就上當,被騙了。那個明是光明的明,明白的明,這個人有修、有證,這是真善知識。現在真善知識到哪裡找?找不到了。從前真正開悟、真正證果的人,非常謙虛,你去找他,「你找我幹什麼,我什麼都不會,你找錯人了」!謙虛。現在人不一樣,我是什麼菩薩再來,我是什麼佛再來,一切諸佛都比不上我,現在誑妄。佛曾經說過,《楞嚴經》上就講得很好,「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你到哪裡去找善知識?找不到了。找不到善知識,你沒有這個福報,你沒有這個善根,你沒有這個誠意,你找到的全是假的,你沒有找到真的;真的遇到了,你也不相信。

  所以今天唯一我們能找到真善知識是找古人,今人不認識,只好找古人。你還要懂得修學的方法,跟定一個老師,在這個老師會下,如果沒有開悟,沒有能力辨別邪正,沒有能力辨別真妄,沒有能力辨別是非,決定不可以離開老師,一離開老師就完了。做古人的私淑弟子也是這個辦法,學一家之言。古時候蓮池大師過世往生了,蕅益大師以他為老師,專讀蓮池大師的著作,專學蓮池大師,真的學到開悟了,學到證果了,這才廣學多聞。沒有到開悟,決定遵守一家之言,不要去學第二家。我學佛的時候,李炳南老居士介紹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早往生了,印光大師的《文鈔》在,天天讀《文鈔》,依教奉行,印光法師的弟子。一直到自己有能力辨別是非,辨別邪正,才能看別的書,才能聽別人講經說法。為什麼?只得利益,不受其害。一聽就曉得,他說的是對、說的不對,不會受他影響。沒有這種能力,不可以,搞多了就搞亂了。

  我介紹大家《無量壽經》,直截了當做阿彌陀佛的弟子,決定依照《無量壽經》的教誨去修行,一門深入,決定不搞其他的,你這一生決定成就。為什麼?你心得定,甚深三昧。你的心定在這一個法門上,定在這一部經典上,你會成功。所以諸位同修不要學我,我已經搞亂了、搞雜了,我要依我自己的本願,給諸位說,我一生會學一部《阿彌陀經》,我最喜歡《阿彌陀經》,最喜歡蕅益大師的《要解》。要依照我自己,我一生就講這一部經,講這一部註解。講一百遍,講二百遍,講三百遍,我就變成阿彌陀佛了,真的阿彌陀佛,不是假的。我講許許多多經論是被逼的,沒有法子,許多人來啟請,沒有人講,是這麼個原因;要是有人能講,有人肯講,我決定不講。

  《華嚴》也是如此,許許多多同修,裡頭還有不少法師,很懇切的找我,不是一次,幾乎每一次見面,都合掌祈求:淨空法師,《華嚴》你要講,你不講,以後沒有人講。我聽了很難過,想想這個話也有道理,所以把《華嚴》講一遍,滿足他們的願,這是第一。第二,希望能把這些材料、這點淺見,提供後人做參考。《華嚴》的註解,清涼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之後,清朝乾隆年間,鼓山道霈禪師編了一個《纂要》,其他的參考資料就沒有了。古註很深,不說,看不清楚,看不明白。你們在此地看我講《華嚴經》,一次一個半小時、兩個小時,講一句、兩句,這個講法時間就很長,我想把時間縮短,聽眾要求還是希望細說。他說這個講法,大家聽了有點受用;如果進度太快了,講得太簡單,恐怕聽到不得受用。所以我在講台上,不是我作主,你們聽經的人作主,你要我怎麼講我就怎麼講。

  看看眼前的狀況,培訓弘法的人才,第一重要!早年黃念祖老居士在世的時候,他老人家常常給我寫信,我們見面的時候,他當面勸告:淨空法師,你講經這麼多年,可以不要再講了,你在世界各地走的地方太多了,你不要再走了,找一個地方住下來,培養學生,寫書。他說:你晚年就做這兩個工作,續佛慧命。我說:我知道,我也有這個願望,機緣不成熟。我很想教學,沒有人請我,我自己沒有道場,我教學總得要有佛學院來請我,我去做個教員,我很樂意;沒有佛學院來請我,我自己也沒有能力去辦佛學院。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新加坡居士林這個緣成就了。我偶然給李木源居士談到這個事情,他聽了發心,辦培訓班。難得有這麼一個人,聽了之後他就發心,他就幹了。我說說而已,沒想到他真幹;他真幹,那我就沒有法子,我也得真幹。

  從這個地方,諸位能體會到,護法比弘法更重要。有護法,決定有弘法的人;發心弘法,沒有護持的人,弘法的人還是一籌莫展,無能為力;所以弘護,護法的人功德最大。護法的人像辦學校,他是校長,他是董事長,弘法的人是教員,是你聘請來的,頂多校長是你聘請來的,教員都是你聘請來的。沒有人辦學校,雖然有能教的,沒有辦法展示他的能力。所以哪個地方有人發心來辦學,來成就一個真正弘法修學的場所,不怕沒有佛菩薩來,決定有感應。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信心,堅定的願望,有願必成。

  菩薩發心,『次第趣入三世流轉』,就是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這樁事情菩薩雖然發心,菩薩不會主動來,一定是眾生有感,佛菩薩才應。眾生沒有感,眾生真誠心感動佛菩薩,佛菩薩就有應。佛菩薩應化,不怕三世流轉,不怕輪迴,地獄眾生有感,菩薩到地獄教化眾生。到地獄,菩薩的名字就叫地藏王菩薩;無論是哪個佛,無論是哪個菩薩,在地獄教化眾生,都叫地藏菩薩。正如同我們這個人間,在現在這個階段,不管是哪一尊佛,示現到我們這個世間來成佛,都叫做釋迦牟尼佛。所以釋迦牟尼佛不是一個人的專稱,他是這一個時代的總名稱。佛沒有一定的名號,佛的名號是為眾生建立的,就是他在這個階段教學的綱領,用這個綱領做他的名號。

  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地區的眾生,最嚴重的毛病是什麼?沒有慈悲心,自私自利,所以他的名號要用釋迦。釋迦是仁慈,就是他教學的重點、綱領,針對眾生毛病來建立的,名號是這麼來的。所以我們聽到這個名號,就要想到我們要以仁慈的心對待別人。我們現前世間眾生的心散亂,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以用牟尼;牟尼是寂滅,就是把這些散亂、妄想,要統統息掉、滅掉;清淨寂滅,名號這麼來的。所以不管哪一個人到這裡來示現成佛,都叫釋迦牟尼,為什麼?我們眾生病如此,他要應病與藥;不是自己隨便想一個好聽的名字,那個不可以。

  因此我們在經典裡面讀到這些名號,像你們在《無量壽經》,你們讀到世饒王,他那個時代出現的佛叫世間自在王如來。你聽到這個名號你就知道,他們那個時代的眾生什麼毛病?一定大家很拘謹、很執著,不自在,所以佛的名號叫世間自在王,對症下藥。你從名號反面上去想,就曉得那一個時代眾生的狀況。佛為什麼用這個名號?都是對症下藥。佛所說的一切法,完全是治我們毛病的,我們毛病很多,所以他講的法門很多。毛病裡頭有輕重、有利害,重的先治,有害的先對付,名號是這麼建立的。

  所以他在我們這世間,無論怎麼樣示現,他都是住一真法界,所以他能夠「三世流轉,一切諸法」。菩薩「次第趣入」,要是諸佛如來就可以同時趣入,不需要次第,同時趣入。他真是教導我們,在教小菩薩,小菩薩還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但是學了就要幫助人,我學多少幫助多少,我不會的不說,就沒有過失。孔子教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者」。我們教人,給人家介紹佛法,人家問我們,我們懂得,真懂答覆人家;不懂就說,「你問的這個我還沒有搞清楚,我也不懂」,不丟人,這是真正有智慧。如果怕不好意思,面子上下不來,隨便謅幾句答覆人,你這個背因果,那你才犯戒、犯過失。我又沒有成佛,我也不是大菩薩,我不懂的地方太多了,哪有問我樣樣都懂,沒這個道理!所以一定要曉得,艱澀這些問題問到的時候,「你請教另外高明的人,我還不到這個程度」,這是決定正確的答覆,智慧的教學。別人對你也會產生信心,為什麼?你不會隨便說話,你不會騙人,你不會強不知為知,還反而樂意的跟你學,這是老實的可貴。

  這一句經文應該怎麼學?菩薩有能力六道裡頭去流轉,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我們懂得這個意思,那就是不畏辛苦,哪個地方要請你講經都要去。不能說香港不錯,這個地方很好,到這個地方來可以享受,供養也很多,去講經可以。窮鄉僻壤,連飯都沒得吃,一分錢供養也沒有,那個地方請你講經,「不行,那個地方不能去」,你就不懂這個意思。只要有啟請,不要問供養,也不要問受用,哪裡請哪裡去,這個如法。所以現在我們佛教的弘傳,比不上基督教,比不上天主教。他們確確實實,沒有人去的地方,非常辛苦的地方,他們都去。我們看很簡陋的教堂,都有牧師、神父在那地方,為苦難的眾生服務,我們佛教法師怕辛苦,一個也不敢去,不如別人。所以他們西方這些宗教,我們見到不能不佩服,不能不讚歎,他們能夠捨己為人,能夠真正為苦難眾生服務。我們做不到,我們為別人,佛法要為別人講經說法,先還要講求代價。

  我早年到香港來講經的時候,還有同修告訴我,有法師到這邊講經先談價錢、談供養,他要求多少,要不滿意的話就不來。講經還要講價錢,成什麼話!在美國我還聽說,有很多西藏、尼泊爾那邊密宗的法師,到那邊傳法灌頂,灌頂也有價錢,講經的時候還賣門票,我都聽說過的。所以我到邁阿密,有些同修說:法師,你在這裡傳不傳皈依?我說:可以。皈依要多少錢?我說:皈依還有價錢?笑話!這把佛法當作商品去買賣、去販賣,裨販如來,果報都在地獄。決定要如法如理的修學,不可以違背佛陀的教誨。你說講經要收錢,要講多少供養,灌頂、授三皈、傳戒要多少價碼,這在佛經上沒有看過。你們如果看過來告訴我,我看過許多佛經,沒有這個話。佛經上沒有,你這樣做,你就是裨販如來,你造這個罪業,決定墮阿鼻地獄。你是欺負佛菩薩,侮辱佛菩薩,你哪裡是佛弟子?這個事情,世間善人都不肯做,佛菩薩哪有這種作法?

  所以我們看到印的這些佛書,我看人家送給我佛書,我頭一個看版權頁,後頭如果印了「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這個書不要,我不看,退還給他。人家問我為什麼?他心量太小了,他是輪迴心,輪迴心怎麼能寫得出佛法?佛家的書典,自古以來,「歡迎流通,功德無量」,那個心量多大。所以一看後頭,「翻印必究」,「版權所有」,我理都不理會,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讀他的東西。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