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七)  (第二集)  1999/7  香港九龍  檔名:12-025-0002

  請看講義,「法界人類」,昨天跟諸位介紹了五大類。今天我們看第六是:

  【童男。】

  第七是:

  【童女。】

  在這個法會裡面,『童男、童女』數量也是很多。這兩類人,要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年輕的男子、年輕的女子,我們現在稱之為青少年。青少年的男女眾數量很多,這些人多半是在學,所以這兩類我們可以把他看作是學生,正在學校讀書上學的學生。這其中也有許許多多佛菩薩示現在其中,示現好學生,模範學生,他們都能夠孝順父母,尊師重道;不但學業好,品德好,身體好,樣樣都做到圓滿,學生裡面的好榜樣,這是菩薩學生。當然他們是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陀的教誨有父母教導他,有長輩教導他,也有老師教導他。現在在社會裡面,家庭、社會,以及學校對於倫理的教育,可以說是已經逐漸逐漸淡薄,甚至於我們也見不到了。可是好的學生,依舊在每一個場合當中,每一個校園裡面,依然還能夠看得到。諸位想想,這是我們一般人講天賦,不是學得來,他稟賦就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好學。

  我們學佛的人知道,最淺顯的佛告訴我們,子女跟父母家庭四種緣結合: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一類的好兒孫,不需要教導就那麼樣的善良、那麼樣的溫馴,這是報恩來的,孝子賢孫。由此可知,我們要想得這樣的好兒女,一定要懂得對一切眾生布施恩德,以後報恩的人才多。如果你要不布施恩德,你跟眾生沒有恩,誰來報你的恩?如果你跟眾生結的怨多,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事也不如意,將來你家裡兒孫就是來報怨的,冤家對頭來了,凡事都有因果。我往年,二十多年前,在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講經,講堂有一副對聯,好像是壽冶老和尚寫的,上聯寫的是「夫妻是緣,有善緣,有惡緣,冤冤相報」,下聯寫的是「兒女是債,有討債,有還債,無債不來」。這兩句話我記得很深刻,二十多年還能夠想得起來,這話是佛說的,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孝子賢孫,我們對眾生布施恩德多,生生世世行善積德,才有這個果報。

  第二種往深處去觀察,佛菩薩乘願再來,如果不是佛菩薩乘願再來,諸位想想,今天的社會是個大染缸,很少有不被污染。在這種環境當中,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還能保持清淨,不被污染,不是再來人,做不到。有這些佛菩薩以童男、童女身,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兒女的身分、學生的身分,在同一類當中,做這種潛移默化教化眾生的工作。這些人知不知道他是佛菩薩再來?不見得,所作所行確實是菩薩道,自己並不知道是菩薩再來。如果他能夠不退心,他能夠不退轉,能保持、能精進,他的福慧逐漸增長,一接觸善法他生歡喜心,接觸佛法他就想修學,學業、道業自然成就了;沒有人去督促他,自自然然成就。這就是諸佛如來、菩薩化身,以這種身分出現在世間,這種身分的人,我們知道很多。

  所以我們在年輕的時候,在學生的時代,要懂得孝親尊師。孝親尊師這四個字意思很深,在佛法的教學當中,可以說從初發心,兒童開始,一直到圓滿菩提,都沒有離開這個教學的宗旨,沒有離開修學的準繩。童年的時候愛父母、敬父母,這是天性,你看看哪個兒童不愛父母?哪個兒童不敬父母?所以這是天性。如何保持這個天性,發揚光大這個天性,要靠後天的教育。後天教育的成功,讓他的天性永遠不滅,永遠不消失。古時候的教學非常重視這個問題,佛家的教學更是重視,也就是要養他的孝道。孝道的發揚光大就是圓滿的菩薩行,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面講得很多了。

  在青少年的時代貪玩,常常喜歡往遊樂場所,這也是人之常情,尤其是現代社會,誘惑青少年這些事情是愈來愈多。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科學技術發達,有些人利用這些科學工具,凡是青少年喜愛的,他沒有想到這些事情後果如何,只顧到眼前的利益,所以許許多多傷害年輕人身心的娛樂層出不窮。有一些作家長、作老師的,遇到我跟我談這些問題,他們也小心的防範,防不勝防。這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多次的提到過。

  我在早年親近方東美先生的時候,曾經有人向方老師請教,美國是現代世界第一強國,但是我們根據歷史的經驗,古代的羅馬是世界最強的國家,羅馬也滅亡,他們問:美國將來滅亡,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很冷靜的靜默幾分鐘,這種靜默是教學的手段,讓大家心定下來,聚精會神聽他講解。他答覆兩個字:電視。美國將來亡國,亡在哪裡?電視。你看看他們電視裡頭內容是什麼?二十四小時不中斷。從嬰兒出生下來的小孩,兩、三個月睜著大眼睛就看電視,滿腦袋裡面的殺盜淫妄,所以美國還有下一代嗎?方先生說的這個話,語重心長,美國人對這個疏忽了。

  商人只知道賺取利潤,不知道戕害青少年的身心,所以青少年的犯罪率愈來愈高。你們常常在資訊裡面看到,學生隨便開槍殺人,常常有。我在美國,聽說美國的學生,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身上帶手槍,真槍,不是假的。美國的手槍太便宜,聽說賣槍械彈藥店裡頭隨便可以買,一枝手槍大概二十塊錢。長槍、短槍,連機關槍,那個店裡頭都有的賣,他們槍枝是自由買賣。所以美國,每一個人家裡面有個幾枝槍,那是很正常的現象。每天看電視看這些暴力他就學,看到電視上殺人,他也學著殺人,你說這怎麼得了?這社會怎麼能安全?所以有人說,西方世界兒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墓,這是西方人的觀念,也是事實。

  在我們古代的中國;外國有些東西可以學,有些東西不能學,不是外國的樣樣都好,不如我們中國古代東西很多很多。我們要學外國人,學他的長處,要捨棄他的短處,保存我們傳統的好處,捨棄我們傳統裡面不好的地方,我們的前途才一片光明,這個道理總是要懂得。中國人古老的觀念,少年、青少年時代,奠定福慧的基礎,所以很勤苦的學習。古時候,我想也有不少同修常常聽到「十年寒窗」,那是青少年重要的學習工作。所以青少年時代是奠定福德的根基,中年為社會造福,晚年享福。少年是栽培,中年是長成,晚年就結果,所以晚年是享福,不是墳墓。外國人沒有這個概念,不懂這個道理,他也沒有看過這個事實,這是中國優良的傳統,我們要保持。

  所以青少年在東方,生活非常謹嚴,確實不像外國小孩天真爛漫。但是諸位想想,晚年的結果,中國人享福,外國人墳墓,不能比。那個享福,福的根源,青少年時候奠定的,教孝、教悌,倫理、道德都是從小培養的。佛菩薩示現童男、童女,做青少年學習的好榜樣。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應以什麼身度化,他就什麼樣的身分。在學校裡面、在家庭子弟當中,應以童男、童女身而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度脫之。教學有理論、有方法,但是更重要的要有典型、要有模範,如果沒有人出來做榜樣、做模範,理論與方法就很難讓人接受。有好樣子在,大家一看,沒錯,他是做得很好,容易接受,容易信服。所以佛菩薩慈悲,示現童男、童女身。第八、第九:

  【天男。天女。】

  這在六道裡面是天道。天男、天女範圍就很大,比我們這個世間的範圍大得太多太多了。我們知道欲界有六層天,這六層天裡面都有男女之相,色界以上沒有了。欲界有男女之相,為什麼?男女的淫欲沒有斷。如果五欲: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斷掉了,不生欲界天,生色界天,那個高了。我們看到天男、天女,就曉得這是欲界天;後面講外道婆羅門,那是講色界天、無色界天,範圍都非常非常廣大。諸佛菩薩教化的範圍,不只在人間,天上佛菩薩也常去。所以有很多其他的宗教徒,他們信仰非常虔誠,我們遇到他,要鼓勵他、要幫助他,幫助他生天。那要說,你為什麼不勸他學佛?他不肯相信,相信天,你就幫助他生天。到了天上之後,有佛菩薩在天宮裡面講經說法,他到那裡再學,不是一樣的嗎?何必我們現在一定要強迫現在學?要懂這個道理。

  十法界裡面哪一界都有佛菩薩現身,哪一類裡面、哪一個族群裡面都有佛菩薩,所以我們心量要拓開,諸佛菩薩恆順眾生,我們為什麼不能夠順從眾生?你喜歡什麼宗教,我遇到我都稱讚、我都歡喜,我都會熱心的幫助你,我不會勸你改變宗教來學佛,這不可以的。他自己願意改變,那是他的事情,那個可以。我們不能勸導他,不能勉強他,更不能夠逼迫他,那你就完全錯了,佛家常講隨緣而不攀緣。因為我們曉得諸佛菩薩無處不現身,學佛的機會很多,能在人道得人身、聞佛法,發心學佛,這是大事因緣,這種大因緣不是世間每個人都具足,說實在的話,少數,不是多數。

  我們明白,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你得人身、聞佛法,聽到淨土法門,能信,能願,肯修學這個法門,發願往生,你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圓滿具足,非常希有,不是偶然,也不是個容易事。這三個條件缺一條,這一生都不能成就。所以有許多宗教信徒希望生天,我們要幫助他,我們要鼓勵他,我們知道諸佛菩薩在欲界天、色界天,也常常示現度化天人。釋迦牟尼佛被我們稱作天人師,他是天上的老師,也是我們人間的老師。天上的環境也相當複雜,也是個多元文化,所以我們仔細觀察,釋迦牟尼佛的身分,確實是一個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第十是:

  【外道。】

  這個外道,我剛才跟諸位說過,是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們修行的功夫令人讚歎,但是不能修成正果,什麼原因?心外求法。所以外道是心外求法,就叫外道。諸位同修要記住,我們學佛的人,如果把佛菩薩看作是我們心外之物,我們自己也就變成外道了。觀音菩薩在哪裡?觀音菩薩在南海,心外求法,不能成正果。要到南海去拜觀音,累死了,跑那麼遠。不知道諸佛菩薩在哪裡?諸佛菩薩在你心裡頭。所以佛法叫內學,佛法是心學、內學,不能向外攀緣的。確實有人見到觀音菩薩,見到阿彌陀佛,有沒有這個事情?有。這個事情不是幻覺,這個事情是感應。感應從哪裡來的?第一個過去世中的善根,遇到緣的時候,你看到佛菩薩,所以你曉得那是感應;第二你心裡頭有佛,所以與十方法界志同道合的這些佛菩薩起感應道交,道理在此地。他來給我們做證明,我們修學理念、方法沒有錯誤,所以更應當生起堅定的信心,認真努力修學,這就對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明白給我們開示,「平直是彌陀,慈悲是觀音」,這個話說得好。平是平等,直是正直,平等心、正直心就是阿彌陀佛。我們自己待人接物要能夠用平等心、用清淨心,《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用清淨、平等、正覺,我們自己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千百億化身,我們這個身是千百億化身之一。所以我們修淨土的人供養佛像,供養佛像是什麼意思?怎麼供養法?你把佛菩薩當神仙看待,每天恭敬供養,香花、水果供養他,求他保佑,保佑你升官發財,心外求法。沒有這回事情,這種求法錯誤,這是迷信,這就是宗教。等到哪一天你在佛菩薩面前求,求不到,你就不相信,佛菩薩騙我,謗佛、謗法、謗僧,你就造無量的罪業了。你不知道你所求的不如法,不如理、不如法,過失在自己,不在佛菩薩,佛菩薩沒有這種教導你。

  所以學佛的同修,世尊照顧得很周到,佛在入滅之前教給我們「四依法」。第一條「依法不依人」,希望後世的學生們,不要走錯路,不要迷失了方向,法是什麼?法是經典,一定要依據經典教誨來修學,你就沒有錯。淨宗的典籍最少,容易受持,總共才只六種,五經一論,分量都不多,理依這些經論,方法依這些經論,境界依這些經論,決定沒有錯。如果有人講解,有很多人註疏,與經典的本文義趣相違背,我們不能相信,我們依法不依人。他的講解、他的註疏與經義相應,我們可以拿來做參考;諸位要記住參考而已,依據決定是經典的本文,我們在末法時期,才不至於走錯路。

  又有人懷疑,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傳下來已經三千多年,何況又經過翻譯,我們現在念的是華文本子,不是梵文的原本,翻譯有沒有翻錯?這又有問題了。也有很可能,一種原本有很多不同的譯本,像《無量壽經》,古時候記載有十二種譯本,《金剛經》現在《大藏經》裡保存著六種譯本,《般若心經》有十幾種譯本,我們打開來看,每一個譯本都不相同,這怎麼辦?佛幫助我們解決了,「依義不依語」。文字是語言的符號,翻譯的時候意思對了就行,文字長短沒有什麼關係;長說也可以,短說也可以,只要意思對了就行,佛給我們解決了。

  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了這麼多的經,我們的壽命有限、能力有限,不能夠完全學,我到底學哪一個法門、哪部經好?世尊也給我們答覆,慈悲極了,佛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經?凡是我們依照這個經論修學,這一生當中決定有成就,這個經就是了義經。如果這個經好,理論也好,方法也好,我們照這個修學這一生不能成就,對我們來講這個經就是不了義。這句話讓我們在所有法門裡面去選擇,教我們一個選擇的辦法。

  我們就可以想到,現在我們生活非常繁忙,工作量很多,很少有時間來學習。年輕的時候學校的功課是很大的負擔,做學生的人,哪有時間來學佛?學校畢業之後踏上社會,自己結婚,生兒育女,要養家活口,努力工作,在現前這個社會,一個人工作不能養家,夫妻兩個都要去工作,他哪有時間?所以我們在法門選擇要選擇最簡單的,經典分量要選擇最少的,我們修學起來容易成就。分量少,簡單容易,而且還希望有高成就,這才選擇了淨土法門。淨土法門這六部經的經文,如果不用註解,單單經文,六樣東西印在一起薄薄的一小冊,分量不多,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所以這是了義經。在末法時期一切眾生,非常適合於這個法門,佛家講契機契理。

  夏蓮居老居士,那也是佛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世尊當年在世的時候,介紹這個法門是多次宣說,不同於其他法門,其他法門世尊一生只講一次,沒有重覆過。唯獨《無量壽經》講過很多遍,所以佛滅度之後,弟子們集結《無量壽經》,有很多種不同的版本。傳到中國來,中國隋唐時候的古大德,從中文譯本來看,判斷《無量壽經》梵文本傳到中國,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證明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因為多次宣說,在中國有多次的翻譯,翻譯譯本多了,我們看得眼花撩亂,無所適從,到底哪個本子好?

  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就發現我們初學人有這個困惑,他老人家發心做了一個會集本。在他那個時代,以他的地位、身分,他是個很富有的人,是一位長者,在世法裡面他拿到進士學位,在當時最高的學位,進士及第。他家裡面生活能過得去,雖然中了進士,他沒有作官,他學佛,所以將淨土的經論做了一次會集。他會集的時候,只看到四種原譯本,唐朝翻譯《大寶積經》裡面的「無量壽會」,這一份他沒有看到,他是四種原譯的會集本。《大寶積經》裡面還有一些話,是其他四種裡面沒有的,所以他這個本子就有遺憾,不圓滿了。可是會集得好,收在乾隆《大藏經》裡面;日本許多種《藏經》,也都蒐集他這個本子。

  因為他這個本子不圓滿,所以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不錯,魏源居士五種本子他都看到了,他是以五種本子來會集,會集的內容當然比王龍舒好,但是對於五種原譯取捨方面還不完善。用字的方面,他把原譯本的有些字改動了,這是印光大師所反對的;印光大師反對是反對這個事情,不是反對會集。正因為前面兩次的會集都不完善,夏蓮居老居士才做第三次的會集,把前面兩種的弊病革除,全經的經文都是原譯本的文字,沒有改動一個,做一次集大成的工作,五種原譯本集大成的工作,做得好。可惜這個本子,印光大師沒有看到,這是印光大師往生之後才完成的。這個本子出來,得到許許多多人的讚歎;但是諺語當中常說「好事多磨」,依舊有反對的聲浪,此伏彼起,障礙重重。

  我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也是夏老的學生,這個本子傳到台灣之後,李老師將它做了一個眉註;這個本子諸位同修都看到了,我把它印得很多;在台中親自講過一遍。以後佛門裡面反對的聲浪太大了,所以李老師就把這個本子收起來,我到台中親近他老人家,他把這個本子交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特別有緣。所以我在台北講經,那一年韓館長五十歲,我說:好,妳過五十大壽,印經布施。印什麼經?《無量壽經》。我就勸導她印夏蓮居的會集本,印了三千本。她請我在台北講這個經,我到台中把這個意思向李老師報告,李老師說現在還不行,時機沒有成熟,他說:你可以講其他的經典,等待機緣成就。

  李老師往生之後,這個緣才成熟;這個經推出去之後,得到許許多多同修歡喜,在哪裡成熟?在外國;在美國、在加拿大成熟的。我第一遍講這個經在加拿大、在美國,從外國傳到中國來。原先我不曉得,以後遇到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告訴我,夏老在往生的時候,跟他的學生們講,他這個會集本,將來是從外國傳到中國;又說,他這個本子,將來會傳遍全世界。那個時候大家聽了他這個話,都莫名其妙,怎麼可能這個本子會從外國傳到中國?後來我們在外國傳開來了,漸漸傳回中國,果然沒錯!夏老不是普通人,今天確實傳遍了全世界。讀誦受持,念佛往生,瑞相希有,依照這個經本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可是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反對,還有人罵我。我,人家罵我,隨他去罵,我絕對不會理會,等你罵累了,你就不罵了。我如果一回答他,他的興緻就高了,愈罵愈起勁。我一聲都不吭,隨你罵,看你有多大的耐心,你能夠罵多久。

  所以會集的經題好,「清淨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慈悲」是觀音。我們懂得這個意思,佛法是向內求,不是向外求。我們內裡面的心變成佛心、變成菩薩心,跟西方極樂世界的佛菩薩感應道交,為什麼?我們志同道合。你跟他志不同、道不合,天天念他的名字,沒有用;天天跟他的形像磕頭、禱告,心不相同,志不相同,都沒有用。古人講,那個樣子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也是「喊破喉嚨也枉然」!所以我們學佛,心要像佛,願要像佛,行為要像佛,佛的心、佛的願、佛的行持都在經上,經都說清楚、說明白了。

  佛的心願是什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要用現在的話說,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一切眾生服務,我們今天講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服務,這是佛的心願。在現前這個社會,許多還有繁重工作的同修,一天抽不出時間將《無量壽經》念一遍,我們為了這些同修們,編了《朝暮課誦》,這是我們淨宗的朝暮課誦。早課,我們選讀一段經文,我就選《無量壽經》四十八願。選這個目的是什麼?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學習,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一樣,我們的願跟阿彌陀佛的願一樣,所以早課念這段經文,諸位要記住,不是念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與我有什麼相干?我們要依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從自己內心裡面發跟他同樣的願,這叫學佛。佛心,我心,同一個心;佛願,我願,同一個願;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你這才真的在學佛。

  晚課,我們選的讀誦這一段經文,選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裡面講的是什麼?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持戒念佛,戒是佛的行為。讀這段經文也不是念給阿彌陀佛聽,我們不能搞錯,念給自己聽,自己讀這段經文要認真的反省檢點,佛在經上教我們要做的,我們做到了沒有?沒有做到,趕緊要學著做;佛教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有沒有毀犯?如果要犯了,趕緊改過自新,我們的行為要像佛。所以心願解行都跟阿彌陀佛一樣,你想想看你會不會往生?你決定往生。這個人跟我們極樂世界大眾志同道合,你臨終的時候,不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西方這些聖眾統統跟佛一同來歡迎你,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許多同修連早晚功課都不會做,做錯了,以為什麼?早晚功課是念給佛菩薩聽的,念了一遍,佛菩薩高興,喜歡我了,我今天功課交了差,這個觀念錯了。但是這種觀念學佛的人很多,我看到不少,錯了。所以沒有想到,世尊千言萬語,苦口婆心的叮嚀,「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你把這句話忘得乾乾淨淨。受持是依教奉行,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學佛菩薩的心願,那是受持;在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裡面,學佛菩薩的處事待人接物,那是受持。決不是念給佛菩薩聽,敷衍塞責,像小孩騙父母、騙老師,我今天功課做好了;父母、老師也真的就上當,也就被騙了,所以小孩不長進。父母、老師要能盡到責任,功課交來了,你做到沒有?他要給你寫上課本、寫上作業,寫上孝順父母,你問他「你有沒有做到孝順?光寫不行,你要做到」,這樣子弟才能真正得受用,才能真正得利益。

  所以教育要講求深化教育,深刻的感化,才能夠收到真正的效果。佛法是內學,佛法從來不向外攀緣。佛菩薩形像我們佛弟子供奉,它都是表法的意思。我們講經,講台前面一定供養本師釋迦牟尼佛,這個供養就對了。供養它什麼意思?讓我們想到這個教學是他老人家傳下來的,我們讀經,我們研究討論,我們的學習,對於他老人家的恩德念念不忘,是這個意思。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是報恩的意思,是不忘本的意思,這種供奉就對了,就正確了,不是把它當神明來看待。佛菩薩保佑我們、加持我們,拿什麼保佑?經典教我們,我們能夠理解、能夠奉行,這種善因,後面一定得善果,這是佛菩薩的保佑,佛菩薩的加持。佛法裡頭沒有迷信,所以諸位學佛千萬不要搞錯了,不要做出一個迷信的樣子,為人演說要搞成迷信的樣子,我們就是佛教的罪人,不但沒有功,造罪業。今天社會為什麼對於佛教產生這麼大的誤會?我們做錯了,我們所表現的是迷信的樣子,不是真正覺悟的樣子,不是一個高度圓滿智慧的樣子,所以世間人看到佛教是迷信。我們不能怪他,怪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沒有依教奉行,沒有真正懂得佛菩薩教誨的意義。所以自己要認真努力修學,依教奉行,做個好樣子。

  佛法教學,古大德給我們講三個目標,如果我們把三個目標常常記在心裡,常常向這個目標去努力,就不會走叉路。第一目標是「斷惡修善」,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的標準是什麼?在佛法裡面講,凡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這是善;凡是利益自己,這是惡;這個標準好,這是真正的標準。我們要常常記住,不要求自利,要利益眾生、利益社會,捨己為人。佛為什麼這樣講?這個講法有大道理。我們這麼一個人,為什麼生生世世脫離不了六道輪迴?而且常常要墮三惡道,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自私自利。表面看到眼前自私自利,事實上,果報真是自己害自己,那不是利;自私自害是真的,自私自利是假的。如果換一個字,「自私自害」,大家看到就害怕了,這是真的,一點都沒錯。所以應當要放下,應當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捨棄,你得大自在,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何必要求自利?

  這個道理很深,但是也不是我們不能夠理解,只要你細心去觀察、細心去體會,你就能得到。不求自利的人,利益無邊,無量無邊的大利你為什麼不要,要一點點小利?小利障礙無量無邊的大利。佛菩薩給我們做了榜樣,歷代的祖師大德們也給我們做了榜樣,他們為什麼受到社會大眾的尊敬?為什麼受到社會大眾的讚歎,受到社會大眾的供養?是他什麼都放下了,他才能得到這個殊勝的利益。不但當代人對他敬仰,往生之後,世世代代對他敬仰都不衰。釋迦牟尼佛圓寂到今天,我們中國人的算法是三千多年了,我們對他老人家的敬仰,一點都沒有減損。什麼原因?他沒有自私自利,他一切真的放得下,做出一個好榜樣給我們看。所以你什麼都不要,那個結果是什麼?什麼都得到,一樣也不缺,盡虛空、遍法界都得到了。

  今天中午我在深圳,深圳統戰部廖部長,我們在一起吃飯。廖部長確實很了不起,他的言談舉止是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所說的句句都與佛法相應,這個難得。他要邀請我到深圳去講經,我說我現在還找不到時間,慢慢再找時間。有同修告訴他,淨空法師沒有道場,一生都沒有道場;廖部長說,沒有道場,天下道場都是他的道場。話說得沒錯,真正明白人才能夠說得出來,才能懂得。釋迦牟尼佛一生沒有道場,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他的道場,我們要道場幹什麼?要了一個小道場,虛空法界丟掉了,你說那多可惜!要學佛的智慧,要學佛的德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利益,才能過幸福美滿高度智慧的生活,才能夠擺脫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

  那些人能做到,我們也是人,他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告訴你,你做不到的原因,就是你放不下。你要能放下,你跟他有什麼兩樣?財色名食睡、五欲六塵統統放下,你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能,我們也能。他的能,仔細觀察,他放得下;我們不能,原因就是放不下。放下就能,放不下就不能,這個事情很簡單,說難不難,大家好好的想想。統統放下,內學;還有一絲毫攀緣的心,外道。唯恐我們學佛學成外道,這在佛教裡面叫門裡外,佛門裡面學成外道,心外求法,諸位總要懂這個意思。

  供養佛,全都是表法的。今天廖部長也跟我談到,有許多寺廟修得清淨莊嚴,清淨莊嚴的建築,諸位要曉得,是藝術品。可是佛教信徒,把這個清淨莊嚴破壞了,怎麼破壞了?燒香、點蠟燭。燒香一把一把的燒,烏煙瘴氣,蠟燭的油煙、香煙,把這個藝術品薰得黑黑的,你想想他有沒有福?他有罪,他沒修到福,他在造罪業。如來這樣清淨莊嚴居住的環境,他把它搞得烏煙瘴氣,還說他自己有福;稍微有一點頭腦的人就曉得,譬如說,你們家庭,你居住的環境,每一個人都拿一把大香到你家裡去薰,薰上三天、五天,薰得烏七八黑,你高不高興?你都不高興,何況佛菩薩?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以為點那枝香,佛菩薩就會保佑你,不見得;香是心香,不在這個形式。佛家燃這一炷香是表法的,代表什麼?信香,表我們的信心。我們有堅定的信心,我們在佛菩薩面前燃香,永遠沒有中斷;沒有堅定的信心,香燒再多,沒用。香又代表戒定真香,所以你持戒,你修定、修清淨心,就是燃香,不在乎那個形式。道場裡面燃一炷香,頂多燃三枝香就夠了,三枝香不是供養佛菩薩的,供養誰?供養大眾,讓大眾聞到這個香,就想到我要信佛,我要修戒、修定,生起這個念頭,這個香燃得就有功德。

  燃一對蠟燭,點一個油燈,什麼意思?那也不是供佛的,供養大眾的,讓大眾看到。蠟燭表什麼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你就起這個念頭,提醒你,捨己為人,為社會、為眾生服務,取這個意思。你要是自私自利,不肯為社會,不肯為眾生,你每天點一萬枝蠟燭也枉然,一點福報都沒有,在造罪業。所以學佛都學錯了,也沒有人出來講,佛法焉能不衰?學佛的人雖然多,怎麼會有成就?你連個道理都不懂,方法全都搞錯了,還以為自己天天在積功累德,其實全搞錯了,全是心外求法。

  所以我們明白了、懂得了,我們是真正佛弟子,將來到寺院裡面去不要燒香、不要點蠟燭,不懂的人他們去燒香,懂得的人不幹這個事情。懂得的人看到香、看到燈,啟發自己的智慧,看到香啟發自己戒定,修戒修定,啟發自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聞到香就要想到,我要修五分法身,我要修戒定,我要修信心。見到燈,油燈、燈燭,就要提醒自己,我應當要向佛菩薩學習,為人民、為眾生、為社會服務,捨己為人。那是給我們看的,香、燭是度我們的。

  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水,所以佛菩薩前面供一杯水。水不是給佛菩薩喝,他不需要,給我們看的。我們看了這杯水,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平,要像水一樣乾淨。所以水表什麼?表清淨、平等,讓你看到這杯水立刻就想到,我要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你說這個含義多好!所以佛門裡面,無論什麼樣的設施,都是教育的意義,很深很廣的義趣在其中。明白的人一看就知道,真得利益,真得受用。迷信的人不知道,他怎麼會得到佛法真實殊勝的受用?這樁事情,我們不能怪社會大眾迷信,沒有人教他,怎麼能怪他?今天我們學佛四眾同修,都有責任,都有使命,教化一切大眾。教化,尤其要懂得機會教育,往往效果非常殊勝。懂得利用機會教育,這是智慧,這是善巧方便。

  所以外道這一類,是代表心外求法,不知道向內心求戒定慧,向外攀緣,這是這一類的眾生。他們也修得不錯,所以修得好的能夠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第十一:

  【婆羅門。】

  『婆羅門』是古印度的宗教,他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如果我們從歷史年代上排名,大概全世界的宗教,婆羅門還是排第一,它的歷史最久。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排名的順序是按歷史,歷史最久的排在第一,婆羅門排在第一,現在稱為印度教。猶太教排在第二,它有三千多年,也將接近四千年歷史。第三個叫拜火教,也稱作明教,這個宗教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全世界信仰這個教的教徒,聽說只有十五萬人;在新加坡,信仰這個宗教只有一百多人。我們對它非常尊敬、非常佩服,傳了三千多年,還沒有被時代淘汰掉,還有人在傳薪火,這種毅力,這種精神,值得人尊敬,所以他們是少數當中的少數。信仰拜火教的人非常熱情,他們遭遇的困難也很多,我們對待他們,也要認真去照顧他們、去幫助他們,希望他們這個宗教信徒能夠增加,能夠傳得更廣、傳得更久。我們佛教才排第四名。再往下是回教、錫克教,以及年代最近的巴哈伊教,在香港也有巴哈伊教的信徒,他們一般稱為大同教。我跟這些宗教都有接觸,我們相處非常和睦,互相尊重,互相的幫助。所以婆羅門代表宗教界。

  諸佛菩薩也是看一切眾生,應以宗教身分去度化他,就現宗教這些神職的人員。他喜歡哪個教,佛菩薩就示現這個教的傳教師,這種宗教的長老。所以佛菩薩的心量,真的是恆順眾生,一絲毫都不勉強;可是到最後,都會領導你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佛的高明之處,這才叫真實智慧,這才叫真正的善巧方便,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佛法裡面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我們一樣沒學到,學成了一個迷信,冤不冤枉!十二以下,這講我們這個世間,回頭講我們世間:

  【長者。】

  在佛家能稱得上『長者』,非常尊敬。「長者」,他有學問、有德行,也有富貴;但是這裡面最重要的是德行與學問,又有慈悲,真正能夠愛護眾生、教化眾生,這才能稱為長者。長者的身分範圍就廣了,各個階層裡面都有長者;家族裡面,大概父親、祖父輩這是長者,我們稱為長者;在社會上任何一個行業,年歲大,經驗多,肯教誨後學,我們都稱為長者。尤其是退休之後,退休之後享福,享福當中他還有工作,如果他的體力還很好,中國在古時候七十歲退休,我們在《禮記》上看到;現代有許多國家地區,六十歲退休了。退休之後,他的身體還很好,還有能力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這些人都是社會大眾的長者;各行各業都有,他們以他一生的經驗、一生的修學,教導底下一代,幫助後學。

  長者特別值得我們尊敬。年輕的時候、壯年的時候,自私自利不容易斷除,爭名爭利這個心很切,到了晚年,自己想想還能活幾年,所以慈悲心愈真切。為什麼諺語裡面常常講「老婆心切」?老太婆自己曉得,自己光景不多,沒有幾年,真正的愛心,真正的慈悲心,照顧後學,他沒有私心。他年歲大了,萬緣放下,尤其是個念佛人,他的心在極樂世界,念念希求往生,身心世界統統放下,所以對一切人,心真誠、慈悲,熱心來幫助,這是他晚年積累功德,做往生增高品位的資糧。許許多多人他們已經在做,我們看了之後要覺悟、要明瞭,晚年累積高品位的資糧,如果我們現在年輕就覺悟了,就放下,就真幹,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沒有人能夠跟你相比。我們學佛的人要爭的,爭高品位的往生,這就對了。第十三:

  【先生。】

  『先生』,在此地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老師,學校的教員,古時候稱「先生」;換句話說,從事於教育工作者。長者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是各行各業全部都包括了,特別用個「先生」,這是在大範圍裡面,特別拈出這一條。這個行業重要!特別重要。下面這三條很有意義:

  【醫人。船師。】

  『船師』,我們今天講的航海家,現在還包括空中的領航人員,駕駛的人員。『醫』是醫生,醫生幫助人免除疾病的痛苦,我們生理上生病了,一定要請醫生。先生是老師,我們心理有病,要請先生,要請老師。老師治我們的心病,醫生治我們的身病,船師指導我們方向,所以這三類特別拈出來,用意很深很廣,用意非常之好。

  佛門中常說,我們的生命身體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之於老師,我們有兩條命。生命會有生滅,慧命不生不滅,慧命比生命還重要,世出世間的教育工作者,他們肩負起這個使命,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破迷開悟是先生的事情,佛法如是,在從前世法也如是。儒家的教學,從童蒙就著重悟性,幫助他開智慧,絕對不是讓他填鴨式死記的教育,那個教育是最笨拙不過的,好的教育都是啟發式的教育。在中國古代,兒童天真爛漫,對於人情世故他還不懂,稱為天真。這個時候記憶力最好、記憶最強,所以在這個時代教他飽讀詩書,讓他把古聖先賢所說的這些道理統統記住;這個過程,大概是七、八歲到十二歲,就結束了。十三歲之後啟發智慧,要跟他在一起研究討論,為他講解,讓他提出質疑,老師再給他解答。

  所以古代教學是兩個過程,兩種不同的方式;小學教育,只教你讀誦、背誦,不解講,學生也不能問,只教你記,修戒、修定;到第二個階段修慧,鼓勵你發問,鼓勵你研究討論,讓你開智慧。兩個階段,教學的手段完全不相同,這個跟西方現代式的教育完全不一樣,效果也不相同。所以中國聖賢人的教育,目的是教人作聖作賢;在佛法裡面,佛法的教育是教你作菩薩、作佛,這是佛教育真正的目的。佛是聖人,菩薩是賢人,是聖賢的教育。我們要把教育的本質認識清楚,我們的修學才不至於走錯路,不至於迷失方向,才能夠達到修學真正的成果,所以特別拈出來教師跟醫生。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船師明天我們再討論,這一類他所表的教學的義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