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七)  (第一集)  1999/7  香港九龍  檔名:12-025-00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講義,第五段:「法界人類」。這是為我們簡單的介紹華嚴會上,有哪些不同身分的人,佛在經上為我們略說了二十種。第一是:

  【菩薩。】

  『菩薩』,這裡面所含的範圍非常廣大。什麼叫做「菩薩」?這兩個字它的定義,我們要認識清楚。佛陀、菩薩、羅漢,都是古印度梵語音譯的。菩薩這個名稱,古時候把它翻作「大道心眾生」;唐朝玄奘大師將它翻作「覺有情」,這個意思是說明,菩薩是有情眾生,但是他是一個覺悟的有情眾生,不同凡夫是沒有覺悟的有情眾生。玄奘大師翻的意思很好,給我們揀別出來,佛菩薩與凡夫差別之處。由此可知,菩薩這個名義裡面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下面所說這十九種,也都包括在其中。所以菩薩,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你能夠覺悟,不迷惑了,你都是菩薩。

  但是覺與迷是有標準的,標準雖然有很多,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標準,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什麼才是覺悟。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明它的定義,凡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些煩惱都還在的人,這個人就是不覺;最低限度要把見思煩惱斷掉,這個人才算是覺悟。我們明瞭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是由於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見思煩惱,六道輪迴的現象就沒有了,所謂是超越六道輪迴,這樣的標準才算是覺悟,真的覺悟。佛家覺、迷的標準,是以這個為底限。這樣的人在佛法裡面稱為阿羅漢,小乘聖者。大乘聖者,不但要超越輪迴,還要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的人,才稱之為正等正覺,這就是菩薩。菩薩之覺,比小乘高得太多了。

  說見思煩惱、說塵沙煩惱都不好懂,我們在講席裡面,把這些名詞簡化了。什麼叫見思?見是見解,思是思想;煩惱是錯誤、錯覺,迷而不覺,這就是煩惱。換句話說,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造成我們許許多多的困惑;由於這些困惑,使我們的行為不端正,造作許許多多的錯誤罪業;這種業力變現出六道輪迴的境界,使我們墮落在其中,長時間的受這個苦報。輪迴是這麼來的,世界是這麼來的,災難也是從這兒來的,所以佛教導我們,就是覺悟,沒有別的。當我們沒有覺悟的時候,佛教導我們,減低我們的災難,減低我們所受的痛苦,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三皈、五戒、十善。

  當我們讀到經論裡面的教誨,尤其是《觀經》裡面講的三福,第一條就是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幫助我們消災免難,佛給我們是真實教誨。佛教導我們要「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菩薩的根本,菩薩的基礎,菩薩是從這個地方修學成功的。如果我們要想作菩薩,實在說,諸佛如來希望我們早一天契入菩薩的境界,早一天都能證得菩薩的果位,使佛陀的教誨才真正的落實。諸佛如來示現在世間,目的是幫助我們作菩薩,過菩薩的生活,入菩薩的境界。我們應當要明瞭,菩薩的根本就是「淨業三福」,我們要認識清楚,才不至於迷失了心性。

  在現代這個社會,《楞嚴經》上說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邪正如何辨別?佛法有個原則,凡是從自性裡面求的,這是正法;凡是心外所求的,就不是正法。佛家講外道,外道不是罵人的話,外道的意思是心外求法,稱之為外道。所以佛法叫內學,佛法是從心性當中去求。我們要積德、要累功,積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行好事;好的標準要稱性,與性德相應這是好,好心、好事;與性德相違背,那就不好。淨業三福總共十一句,這十一句就是性德,這十一句就是標準。我們應當細說,細心的來研究、來學習,如何能夠做到「孝養父母」。

  中國古聖先賢講到「孝」,一定要「順」,孝順。父母貪圖名利,要求子女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們要不要順?這個不能順。那到底「順」怎麼講法?要順父母的性德。普賢菩薩教導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那個「順」是有講求的,眾生都在造惡,我們也能隨順嗎?所以世出世間聖賢所講的順,都是講順性德。道家云,「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是見性的話,佛家講的明心見性。他要沒有見性,這個話說不出來。佛家講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些都是見性的話,肯定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一個,大乘經教裡常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由此我們才能體會到,世出世間的聖者他們教我們隨順,是隨順性德。

  所以我們孝順父母,我們知道父母有佛性,父母本來成佛,我們這隨順,要在日常生活當中侍奉父母的時候,時時刻刻提醒他,時時刻刻警覺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見性成佛,這才是真正的孝順。不僅僅是在物質上的需求,生活上的照顧,那是小孝;大孝,一定要幫助他作佛、作聖。這是菩薩道,這是菩薩行。在家裡能夠如是孝順父母,然後把孝順的心擴大,菩薩戒經裡面說,孝順一切眾生。不僅是如此,世尊說得更清楚、更明白,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去行孝、去盡孝,這個人才是真正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我們在日常課誦裡面,常常念到四弘誓願,我前面所說的,都是四弘誓願裡頭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是指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度是什麼意思?孝順的意思,奉侍的意思,全心全力照顧、幫助的意思。我們要孝順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人就是菩薩。所以菩薩範圍非常之廣,不分類別,在我們人間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只要能懂得這個道理,能行這樁事,無一不是菩薩。華藏世界是菩薩的法界,極樂世界也是菩薩的法界,極樂世界純是普賢菩薩法界,很特別。華藏世界,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個多元的法界,為什麼?許許多多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信仰,這些人都跟著佛陀學習,身分、行業雖然不同,全是菩薩。我剛才說,下面這十九類都是菩薩。

  《華嚴經》上所講,「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菩薩,多就是各個不同的族類;像底下所講的「比丘」是一類,「比丘尼」是一類,到末後「諸類神眾」也是一類,每一類裡面又可以分無數類。使我們看到華藏世界的圓滿,華藏世界的殊勝,給我們莫大的啟示。他們為什麼能夠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讚歎,互助合作,為什麼他能做到?因為他們全是菩薩。我們今天這個世界太小了,這個地球不大,地球上住的這些眾生,特別是我們人類,為什麼彼此不能相容,彼此互相殘害?這又是什麼原因?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

  我們地球上這些人類,各個不同的種族,各個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能夠相容,相親相愛?我想這是許許多多人心目當中的期望,能不能做到?答案是肯定的,可以做到。怎麼作法?向《華嚴經》學習,就能做到。因為華藏世界做到了,我們學習華藏世界必定也能做到。所以《華嚴》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教科書,教導一切眾生人人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發菩提心,用今天最簡單的話來說,要發為人民服務的心,為社會服務的心,為一切眾生服務的心,這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諸佛菩薩示現在九法界,就是為眾生服務,無條件的為一切眾生服務,釋迦牟尼佛第一個做出榜樣來給我們看。

  要想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人都能過得生活幸福美滿,這是舉世之人心願當中所希求的。雖有這個希求,但是終成泡影,這個願望達不到。這什麼原因?我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多次跟諸位報告過,這是極複雜的因緣,世間的學問解決不了。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也不能解決,經濟還是不能解決,科學技術更不能解決,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只有教育。世間的大聖,就像中國的孔老夫子,出世間的大聖釋迦牟尼佛,終身從事於教學的工作。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認清楚,佛法是什麼?佛法是智慧的教育,佛法是究竟圓滿的教育,我們要把它認清楚。世間幸福美滿的教育是佛法,佛教育,如果對於佛法本質都認識不清楚,都搞錯了,我們學的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是什麼人?你把佛看作神明看待,錯了,迷信!釋迦牟尼佛不是神,觀音菩薩也不是神,他們是人。他們是什麼樣的人?在社會上他是什麼樣的地位,他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我們要認識清楚。釋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現給我們看,他是一個義務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我們現在用這個名稱來稱他,符合他真正的身分。他一生所作所為是做義務的,義務就是義工,一生作義工,不要報酬。他教學的內容,不分族群、不分宗教,各個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體,有教無類。佛如是,孔老夫子也是如是,孔老夫子教學也是有教無類,這就是今天所講的多元文化的教學。他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是這麼一個身分。我們今天為佛弟子,也要知道自己是什麼身分,我們向老師學習,老師是個社會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要把自己這一生,奉獻給多元文化社會教育,我們幹這樁事情;要像世尊一樣,不分種族,不分宗教,認真努力去勸化。也許有人覺得,這個事情太難了。

  我在雪梨,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跟我說,對不同宗教、族群的往來,他沒有信心。為什麼沒有信心?他說:我們自己這個宗教裡面,派別就很多,意見就很複雜,自己跟自己都談不來,還能跟其他宗教交談嗎?他說的這個話是實話。自己教會裡面摩擦、隔礙,我們想想,他們天主教有,我們佛教又何嘗沒有?同住在一個寺廟裡頭,兩個和尚兩個意見,三個和尚三個意見,也是鉤心鬥角,怎麼能和合?這個現象是正常的、是真的,為什麼?他是凡夫,他沒有學佛,他每天的生活、思想隨順煩惱習氣,各人搞各人的胡思亂想,胡思亂想怎麼會相同?不會相同的。正知正見才會相同,煩惱習氣決定不會相同,所以一個人一個意見,決定不能夠和合。

  可是我們知道,和睦族群是可以做得到的。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信心,華藏世界是個例子,極樂世界也是個例子。為什麼毘盧遮那佛能做到,阿彌陀佛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仔細想想,他做到的原因當然很多,我把它歸納三點:第一個真誠的善心,純善之心,沒有一絲毫的惡意,這是第一條;第二條真誠的愛心,我們佛家講慈悲,真正的愛心,純是一個愛人、愛物之心,佛法的術語講慈悲到了極處;第三個條件,無私、無條件的布施供養。毘盧遮那佛、阿彌陀佛這三個條件做到了,我們學習,我們也能做到,就可以和睦不同的族群。

  別人以不善的心對我,我還是以善心對人;別人以瞋恚的心對待我、毀謗我、侮辱我、陷害我,我還是以真誠心、善心、愛心對他;他有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依然是無條件,盡心盡力幫助他,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他有佛性。王陽明說,一切眾生皆有良知,他也有良心。他現在是被煩惱蓋覆住了,迷惑顛倒,我們以善心、愛心、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對待他,時間久了,他會受感動,他會回頭。回頭,他也是菩薩,他也是佛。所以我們決定不能因為,別人對我們不好,我們要報復,我們要捨棄,那就完全錯了。記住,佛家有一句話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怎麼可以輕易的捨棄眾生?我們要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這就是度他。幫助他脫離輪迴,幫助他脫離十法界,希望他能在這一生當中圓成佛道。這些都不是空話,確確實實都能夠做得到,這才是菩薩。

  我們要學菩薩,就在我們自己現前生活之中;我們的生活富裕,你就行富裕的菩薩道;我們的生活貧賤,就行貧賤的菩薩道。富貴、貧賤那是業報,另外一樁事情;存菩薩心,行菩薩道,又是一樁事情,人人能做得到。只要抱著捨己為人,為眾生服務這個心,你就是菩薩。你是個家庭主婦,家庭是妳的道場,是妳修菩薩道的道場,家裡面的人就是妳服務的對象,是妳恭敬的對象,是妳供養的對象,是妳孝順的對象,是妳奉侍的對象,妳能把這個念頭一轉變,妳那個家庭是真正的佛道場。為一家人服務,常常存著服務的心、報恩的心,不為自己,為眾生。世間一般凡人,你為什麼活著?為自己活的,為我的父母、妻子、兒女活的。菩薩不一樣,菩薩為什麼活著?為眾生。活是為一切眾生,死也為一切眾生,決定不為自己,只要這個念頭轉過來,你就是真正的菩薩。為自己是迷惑顛倒,為眾生是大徹大悟,佛菩薩差別就在這一念之間。

  離開家庭,這就進入社會。在社會上,無論從事哪個行業,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你就都在行菩薩道。你經商,開個店,店就是道場,顧客就是你度化的眾生,就是你服務的對象,真誠、善意、愛心,無條件的幫助。當然你做生意,貨真價實,絕不欺騙顧客,你就在行菩薩道。絕不求取非法的利潤,利潤合理,你是商人菩薩。商人菩薩跟一般商人不一樣的,他有善意、有愛心,以服務為目的。以此類推,無論哪一個行業,只要你付出真誠的善意、愛心,全心全力為社會、為眾生服務,你就在行菩薩道,任何場合都是道場。所以這第一類,第一類涵蓋所有不同的族類,無一不是菩薩。菩薩的法界,哪裡還會有災難?我們再看第二:

  【比丘。比丘尼。】

  這是佛的學生。這兩類,他們的身分很特殊,是負有承傳如來家業使命的兩個族類。正法久住,利益眾生,靠誰?要靠這兩類。這兩類發的心很大很大,徹底的犧牲奉獻。出家,家不要了,也就是說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心全力來做佛菩薩的事業,推廣佛菩薩的事業,做一個真正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兩類,世間人稱法師。世間人稱釋迦牟尼佛為天人師,諸位想想,「師」什麼意思?師是老師。老師是什麼意思?老師要教學,要天天跟大眾上課。要每天教學,那才叫師。

  這兩類,比丘是男眾,比丘尼是女眾。現在的社會男女平等,教學比較方便。在古時候男女有別,男眾教女眾不方便,女眾教女眾;女眾教男眾也不方便,這男眾教男眾。現在我們這個講堂,大家坐在一起聽經,從前不行,男女一定有別,要分得很清楚。現在對於男女有別,還在繼續認真去做的,我看到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請我們吃飯,男女不同席,男眾坐在男眾的席位上,女眾要坐另外一個席位,不能夠同在一桌吃飯。他們還講究這些禮節,這是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我看到很歡喜。

  華藏世界男女還是有別。這些善男子、善女人發願出家,跟佛學習,願意獻身給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一生奉獻這一個事業。所以佛教導他們,我們在許許多多經論裡面都看到,佛常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句話主要是對比丘、比丘尼說的。其次,再講護持佛法的:

  【優婆塞。優婆夷。】

  這兩類是護法的。弘、護是一體,有弘法的人,沒有護法的人,弘法工作做不成功,一定要有護法。這兩類的人,優婆塞跟優婆夷都是梵語,它的意思近事男、近事女,親近佛陀,親近僧團,承事服務的這些人,我們今天講護法;或者是說,僧團、道場裡面義務的工作人員,是屬於這兩類。也都要遵從佛的教誨,「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工作,就會做得很圓滿,就會做得很有成效。現在我們知道許許多多的道場做不到,本身裡面矛盾很多;出家人當中有矛盾,在家信徒裡面也有矛盾,不和。佛教給我們「六和敬」,我們把它忘得乾乾淨淨,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這六條完全相違背。這不是佛的道場,這是什麼道場?魔道場;在這個道場裡面,身心都受折磨,不清淨、不快樂。

  這些現象我們要知道,這些現象為什麼發生,我們更要清楚,把世尊這句話忘掉了。我常常教人讀經,勸人念佛,有很多同修來告訴我,經我已經念完三千部,佛號好幾年沒有間斷,依舊煩惱重重,身心靜不下來,在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順心,好像學佛沒有效果,沒有得到利益,來問我這什麼原因?我點點頭,沒錯!你天天念經你不會念,天天念佛也不會念,為什麼?念經打妄想,念佛也打妄想,對不對?「是。」他也承認。那你就不會!要怎麼念法?佛教給我們「受持」,佛在經典講那些道理,你明白了沒有?明白了;你接受了嗎?沒有接受。明是明白了,什麼叫接受?照做就接受,沒照做。所以你只有解,沒有行,那有什麼用處?念佛功夫不得力,念佛是行,有行無解,讀經有解無行,統統不得力。你不得力的毛病在哪裡,你要把它找出來,把這個毛病消除掉,功夫自然就得力了。

  所以每部經到最後,末後一句話結尾:「依教奉行」。一定要依據經典裡面所講的道理、方法、境界,老老實實去奉行,你這才叫「受」,你真的接受了,你真的在學佛,像個佛了,你存的是佛心,你學的是佛行,你是真正在學佛。真正學佛的人,一定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凡夫眼睛裡頭不認識你,諸佛菩薩、天龍鬼神認識你,認識你、知道你是真正的好人,佛是最好的人。你現在學好人,學佛就學好人,那哪有不擁護的道理,哪有不護念的道理?我們所以得不到諸佛護念,得不到天神的擁護,是我們沒有學佛,就是沒有「受」;「持」是保持,依教奉行,永遠依教奉行,佛家常講「盡形壽」,依教奉行,那才叫受持;持是保持,決定不失掉。

  起心動念不違背佛經所講的道理,與這個道理相應,言語造作與佛所講的教訓相應,特別是經典裡面教導我們,哪些事情應當要做,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能做,我們決定不可以去做,這叫持戒;持戒的範圍很廣,義理很深。我們到此地來聽經,不少同修自己開車來,遵守交通規則就是持戒,違背交通規則,犯戒,你就破戒了。戒律的意義無限的深廣,要懂得,而不是教我們死在幾個戒條上,戒條是綱領、綱要,你要懂得每一條戒律真正的含義,你才知道怎樣去做。

  教化眾生,是出家弟子主要的使命;除了教化眾生,更重要的傳持正法,絕不能夠叫佛教育中斷。就像世間人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你家裡世世代代傳承到了你,你不能夠底下沒有傳人、沒有兒孫,你就對不起你的父母,對不起你的祖先。佛法亦復如是,我們負有弘法利生的使命,還有培養下一代的責任,不能說佛法到我這裡就完了、就結束了,不可以;一定要培養繼起的弘法人才,這是出家人的使命。

  受持,後面才是讀誦;受持是行門,依教奉行,讀誦是解門,解行相應;解幫助你行,行幫助你解。所以一定要讀誦大乘,我們學哪個法門,要讀這個法門裡頭主修的經論。修學淨土法門,《無量壽經》是我們主修的功課。淨土有五經一論,你全讀也可以,選一、兩種也可以,做為自己主修的功課,天天要讀誦。要把經裡面所說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生活行為,你就是受持。自己能夠做到了受持、讀誦,這是自利,自利之後要行菩薩道,菩薩道要幫助別人,為社會、為大眾服務。那怎麼做?「為人演說」。諸位要記住,演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那是表演。所以我們的生活是表演,我們的工作也是表演,我們各個的應酬也是表演,整個的生活都是在表演。表演什麼?表演菩薩道,表演菩薩行,一定要讓人家看到這是菩薩的生活,這是菩薩的工作,這是菩薩處事待人接物,作師作範。

  所以有人問我:法師,你常常在外面講經說法,你講經說法的題目是什麼?我的標題很清楚,講義前面總題目:「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八個字是我們的總題目。這八個字就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表演的,出家的弟子一生要奉行這八個字,念念、行行都要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師是表率,範是模範,要勸化、要教導,所有學佛的同學們,人人都要在自己的生活環境當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同類的生活人,為同一個行業的大眾們,做出最好的模範、最好的榜樣,這就是「為人演說」。

  我們很想做而做不到,做不到的障礙是什麼?我們沒有發真心為別人,雖然發心為社會、為眾生,這裡面還摻雜著自私自利,所以你的工作就有障礙,你的菩薩行就不圓滿。真正覺悟的人,不摻雜一絲毫的自私自利,圓圓滿滿完全將身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一切眾生,《楞嚴經》上所說的「將此身心奉塵剎」,就是這個意思。塵是表示多,無量無邊,剎是一切諸佛的剎土;意思就是為無量無邊一切眾生服務。這是真正覺悟了,這個人是真的菩薩。要想菩薩道、菩薩行真正落實,必須克服自己的障難。什麼是障?我們沒有智慧,這個事情要高度智慧,沒有智慧是障。我們沒有德行,這難;也就是說我們的煩惱習氣丟不掉,這是難。

  所以四弘誓願才有下面兩願:「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兩句要做不到,前面那一願是虛願,度眾生的那一願決定不能落實。你要想大願落實,第一個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捨棄自私自利。所以自己要冷靜的反省,我們的病根在哪裡?斷煩惱,從根本下手就容易,枝葉就好斷了。所以先找根本,不難找到,在我們習氣習染當中哪一種最重?如果貪心重先斷貪心,瞋恚心重先斷瞋恚心,自己要去找,要去檢點。貪心裡面,大概貪的對象是五欲六塵,如果貪財的心最重,愛財、貪財,你就要下定決心捨財,把它捨得乾乾淨淨,根就斷掉了。貪色的心重,你要把情色斷得乾乾淨淨;貪名的心重,要把虛榮捨得乾乾淨淨;你從這裡下手,克服自己的障難。自己的毛病習氣自己要曉得,那就是覺悟;真正能夠斷除,改過來,這叫修行功夫,你有真功夫了,真功夫是改過自新。

  佛菩薩表演給我們看,釋迦牟尼佛如是,當年追隨釋迦牟尼佛這些出家學生,比丘、比丘尼亦如是。他們一生過的生活,三衣一缽,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過的物質生活是社會大眾最低的水平。為什麼?一切眾生的病根,確確實實是貪心,貪是大患。為什麼會瞋恚?貪不到才瞋恚,如果樣樣都貪得,他就不會生瞋恚心。所以佛才把布施列在第一條,菩薩六度第一條布施,布施就是度慳貪,四攝法裡面第一條也是布施,我們要明白佛教學的意義在哪裡?拔除我們的根本煩惱,幫助我們破除無始以來的習氣,這是智慧的教學。

  我們凡夫都以為特權是榮耀,不守法比人家高明,其實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行為,所以佛第二條教給我們持戒,守法,守規矩,這是大德。人人都能守規矩,社會就安定,世界才能和平;繁榮興旺,一定是安定、和平的基礎裡面,才能夠造成。社會不安定,世界不太平,哪裡會有繁榮興旺?如果在這種狀況之下,發現有繁榮興旺的這些事情,這個事不吉祥,不是好事。這裡有大道理,我們不能不懂,不能不知道。所以佛教給我們些什麼,我們要清楚,我們要認真學習。

  今天時代跟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可是釋迦牟尼佛的精神永遠不能改變,原則永遠不能改變;換句話說,我們要過現代人最低的生活水平,你才真正能夠享受到身心清淨,自在快樂。你心裡頭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是真正的幸福,我們佛家講清福。清淨無為是大福報,沒有煩惱,智慧增長,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一樣不是稱心如意,得大自在。佛教育裡面,我們能夠圓滿的學到。

  出家弟子,少數人,不是多數人,擔負起社會教育工作,這個工作需要在家同學們護持。我到此地來講經說法,實際上,跟大家在一起共同學習。要說得尊重一點,法師給我們上這一堂課,實際上我們在一起共同學習。如果這裡面沒有這些優婆塞、優婆夷熱心護持,這個法會就不能成就,他們費心在這裡經營,租借道場,一切必要的設施,他們都很認真在這個地方做得很好,所以這個法會才圓滿。圓滿,不僅僅是這個小場所,諸位看到,我們對面架著攝影機,這個攝影機是現場網路傳播,我們今天在此地兩小時這一會,全世界網路都看得到。所以同學們告訴我:法師,你講經不是在場那麼多的聽眾,在全世界同時在網路上收看,最保守的估計幾十萬人。沒有優婆塞、優婆夷他們熱心如法的護持,我們與網路面前、電視面前許許多多的同學們,共學的機緣就沒有了。

  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是一九七七年,當時是此地聖懷法師,謝道蓮居士,他們兩位邀請我來的。第一次來,在此地住了四個月,請我講《楞嚴經》;前面兩個月在九龍界限街「中華佛教圖書館」,倓虛老法師的道場,我在那邊講兩個月;後面兩個月,就搬到香港藍塘道光明講堂,壽冶老和尚的道場。兩面的同修都照顧到,那個時候隧道還沒有,要坐渡輪過去,交通相當不方便。香港的地鐵剛剛開工,沒有地鐵、沒有隧道。所以沒有護法,這個法會就不能成功。我連續在香港講了不少年,以後這邊有一位雷居士,她全心全力發心護持,使我們在香港講經,一直到好像是一九八七年。八七年以後,雷居士往生了,這個地方沒有人請我,我就不能來了,所以在香港講經就中斷。

  一直到前年,香港回歸,我來參加回歸的大典。過去在香港講經,大概有十年,七七年到八七年,整整十年,有深厚的感情,到這邊來參加回歸。遇到我們一些老同修,老同修來找我,「法師,你好久都沒有到香港來了」。我說:沒有,大概是有幾年。「七年沒有來了。」那麼長嗎?想想算算看,確實七年。為什麼沒有來?你們不請我,我怎麼來?這不能怪我。我很想來,你們不請我,我沒有辦法來。於是他們就又發心,有幾位同修熱心來發心。我說:好,發心,我可以答應,每個月我來講三天。往年,大概是每一年來一次,住一個多月,連續講。現在我這麼長的時間抽不出來,每個月來三天,我答應你們。所以沒有護法,法會是搞不成功的。到這邊來講經,找個什麼場所?他們就想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我知道,以前我來過,相當理想。我問我們的同修們,我們架設網路,現場直播方不方便?可以,能辦得到。決定租了這個地方,每個月給他租三天。

  這是優婆塞、優婆夷,他們的使命。諸位同修要知道,弘法跟護法一體,像我們今天講電腦硬體跟軟體,護法是硬體,弘法是軟體,有軟體沒有硬體不行,有硬體沒有軟體也不行,一定要密切的配合,佛法才能夠久住世間,發揚光大,普利一切眾生,護法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很清楚,弘法的人才不是沒有,有;沒有人請他去講經,他雖然發心,雖然有能力、有智慧、有才幹,沒有地方去發揮,多數都埋沒掉了,非常可惜,非常痛心!

  我學佛出家,我是把佛法搞清楚才出家,不是糊裡糊塗出家。我出家的時候談條件,我要走弘法利生的道路,這個道場我出家,要讓我在這個道場講經,如果沒有這個環境我不出家。所以我剃度師父很慈悲,他答應我的條件,我不搞經懺佛事,專門講經教學,到佛學院教學,自己道場講經。我師父比我小一歲,很年輕;我三十三歲出家,他只有三十二歲,年輕的法師。在我沒有出家之前,我們是好朋友,以後聽說我辭掉工作,到台中去學教,學得不錯,一定來找我。找了我九次,我看他滿虔誠,我才答應他。他也答應我的條件,我們彼此合作,希望佛教能發揚光大。但是非常不幸,他到第二年還俗了,跟一個女徒弟結婚,我這個後台馬上就失掉了;換了一個住持,就不答應我講經,我就遭遇到困難。既然出家,又不好意思還俗,逼著我沒有辦法,再回到台中去親近李老師,繼續跟他老人家學習,所以我在台中住十年。

  以後我講經,是法師請我講經。講經,聽眾慢慢多了,認識人多了,聽眾對我很恭敬,常常還送供養來,請我講經這個法師,心裡看到就很難過,找機會把我驅逐出境,我遭的苦難太多太多了。我聽眾裡面有個韓居士,北方人,非常豪爽,北方人喜歡打抱不平,看到我這個樣子,她很不服氣,她來找我,她說:我家的房子很大,有空房,你可不可以到我家裡來住?我們租地方講經。我把這個意思,回到台中向李老師報告,問李老師可不可以?李老師說行;老師同意,我就接受她的供養。我在她家裡住了十七年,租地方、借地方,憑她的人事關係,她是經商的,商人,我講經一直沒有中斷,始終保持一個星期至少三次,多的時候七天都在講。所以我這四十年的生活很充實,一天都沒有空過。

  以後韓館長在台北建了「華藏佛教視聽圖書館」,我們有固定場所來講經。前年她往生了,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損失,這個護持沒有了,我們講經的緣,看樣子又要斷了。還算不錯,韓館長有先見之明,把護法的工作交給新加坡李木源居士。李木源居士也非常了不起,承受這個使命,全心全力來護持,所以我們兩個人密切的配合,來經營新加坡的居士林跟淨宗學會。居士林,我們在那裡辦了講堂、念佛堂;淨宗學會培養弘法人才。所以沒有一個真正懂得護法的人,換句話說,護法的人也是菩薩,只有菩薩才護持菩薩,如果不是菩薩,決定不會護持佛法的。哪個地方有菩薩,優婆塞、優婆夷,他必定會請法師來講經說法,弘法利生,這個道場會興旺。

  現在新加坡的居士林,差不多是世界聞名了,無比的興旺。怎麼興旺起來?有道風,有學風。現在每個月從其他國家地區到新加坡參學,來看我的人,已經達到五百人。所以我在新加坡應酬也很多,客人太多了,天天都有從其他國家地區來的同修們,他們是組團來的。大的團一百多人,小的團二、三十人,我們都非常熱誠的接待。不僅僅是我們佛門裡面這些同修道友,我們認真熱誠的在一起研究學習;另外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有許多不同的族群,我們也在做團結融合的工作。所以每一個宗教他們重要的慶典節日,他們都邀請我,我都去參加。新加坡的宗教、族群團結成一家人,希有難逢!在其他地區我們看到,宗教與宗教之間彼此不相往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看到,新加坡的宗教不是,彼此密切的合作。

  最近,印度教請我講經,這大概是有史以來頭一次。印度教,就是我們佛經裡面講的婆羅門教。前幾天,李木源居士來告訴我,伊斯蘭教要請我講經,回教,太難得了!宗教與宗教之間,這樣才真正的密切集合在一體。我們早就有這個構想,我們還沒有做到,他們先做了,這是我們對他們尊敬、佩服的地方。我早年的想法,我們的佛學院,現在辦的是培訓班,時間短,我們爭取在新加坡辦佛學院。如果政府批准,我佛學院裡面有宗教課程,我們佛弟子對於每個宗教、每個族群,都要有認識,都要有了解,所以每一個宗教的教義,我要請他們的傳教師,到我們佛學院來上課。我們佛教是教育,絕對不排斥任何宗教,對任何宗教我們尊敬,我們愛護,我們讚歎,我們全心全力互助合作。這在新加坡,我們做到了;幫助社會安定,推展開,世界和平真正的基礎。

  所以有很多人問:法師,你為什麼這樣作法?你的思想從哪裡來?我說我的作法,是學毘盧遮那如來,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在世,有教無類,這裡面不是有婆羅門嗎?這是代表各個不同的宗教。我們辦的是社會教育,絕不排斥任何宗教,特別歡迎任何宗教,我們來共同學習。佛法是智慧之法,佛教是智慧的教育,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唯有智慧才能夠斷煩惱,唯有智慧才能帶給我們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出家之後,最初接觸的宗教是天主教,我在輔仁大學講過經。在台灣,天主教最高的修道院,多瑪斯修道院,給神父、修女上過課。所以我跟他們接觸,我的經驗很豐富,我們彼此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讚歎,沒有矛盾,沒有歧視。我們將這種經驗推廣,推廣到所有一切宗教之中,這就是佛陀教育的落實,多元文化的落實。所以你要問,我們這些從哪裡學來的?從《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學來的。經,不是白講、不是白念,落實到社會,落實到生活,落實到一切不同的族群、一切不同的宗教,我們學這個課程沒有白學。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都能融合,你的一家人怎麼會不能融合?

  你一家人、你一個團體之所以不能融合,問題出在哪裡?出在自私自利,出在只有自己,沒有別人;或者是為自己想得太多,為別人想得太少,為自己做得太多,為別人做得太少,毛病出在這個地方。這不是菩薩,這是凡夫,如果是菩薩,家庭決定美滿,你的工作一定非常順利。無論你從事哪一個行業,你的員工對你一定忠誠,為什麼?你以真心待人,你以愛心待人,無條件的照顧人、幫助人,誰不尊敬你?誰不認真來奉事你?我們怎樣待人,人家用什麼來回報,一定的道理。

  所以弘法跟護法這種配合,可以引用到我們生活上,引用到工作上,引用到我們自己參與的社團上。佛法活學活用,現學現用,是一門有用的學問,是一門有用的教學。不是學了沒有用處,學了沒有用處的東西,我們何必要學它?浪費這麼多精神,浪費這麼多氣力,那叫愚痴!學了立刻就管用,學了馬上就見效,這是佛法殊勝之處。這個社會許許多多其他的教育,不能跟佛法相比的地方就在此地。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