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六)  (第三集)  1999/6/3  香港九龍  檔名:12-024-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掀開講義,第三頁第二段裡面的第三句:

  【寄人歷位,故稱為漸。非於證中有漸頓也。】

  『漸頓』二法,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得很多,此地文字是相同,意思不一樣。《華嚴》是圓教,不但是圓教,古大德幾乎共同都把它看作圓頓一乘法門,比大乘講得還要圓滿,還要究竟。在中國古大德認為一切經中,一乘經只有三部:《華嚴》、《法華》、《梵網》,這是稱為一乘大經。他們的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足以提供給後學人做參考。《華嚴》裡面雖然講「頓漸」,漸中有頓,頓中有漸,它講的是法法圓融,我們掌握住這個綱領,才能夠了解教義。

  『寄人歷位』,昨天略略的跟諸位介紹過了,這是末會跟本會在形象上不相同的所在,實質上沒有兩樣。實質上末會比本會還要殊勝,為什麼?末會是把整個的佛法,圓圓滿滿都落實在群眾的生活當中,這才是真正可貴。我們說群眾,大家好懂,而實際上比群眾這個意思還要深。我們講群眾,只是講人道,它落實在十法界一切眾生生活當中,這個範圍多大、多麼圓滿。我們如果能體會到這個意思,才知道《華嚴》之可貴、《華嚴》之殊勝。所以此地講『漸』,不是說『證中有漸頓』。大乘法裡面是講證果的時候有漸證、有頓證,此地這個「漸」不是這個意思。此地漸證是因為它以許許多多人來做代表,代表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信仰,種種不同,用五十三個人來做代表;在佛法裡面也代表種種不同的法門,修行的方法。所以這裡面它是圓融的,沒有頓漸好說的,此地說這個漸,意思在此地。我們看底下這一節:

  【前明不異漸之頓。】

  『前』是指本會,本會是如來會。說明顯示本會是頓,頓不異漸,漸不異頓,頓不異漸;漸即是頓,頓即是漸。這才是圓教。

  【故多門而眾人同契。】

  這在本會裡,我們看到這個境界。這是前幾次給諸位報告過,特別是前天,我們看到本會最後的一段,這做一個很好的說明,本會最後的一段。

  【此明不異頓之漸。】

  『此』是指這一會,這一會是末會。

  【故一人而歷位圓修。】

  差別在此地。我們在本會裡面,看到許許多多人同在一會,修行契入如來果地上的境界;而在末會裡面只用一個人做代表,用意非常之深。用一個善財童子,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修學,從初發心到十信心滿,然後出去參學,經歷五十三位善知識,圓滿成就四十一個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得究竟圓滿;告訴我們,一生成就。善財能夠一生成就,我們又何嘗不能一生成就?如果我們修學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善導大師講的話,「遇緣不同」。真正的因素是在遇緣不同,如果遇緣殊勝,一生決定有不思議的成就。善財童子顯示的「圓修圓證」。

  【漸頓無礙,方真證也。】

  如果有漸、有頓,這個法不圓。何以不圓?妄想、分別、執著還沒有斷盡。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平等法了,漸頓平等,這才叫『真證』;漸不是頓,頓不是漸,那不是真的證果。佛不是眾生,眾生不是佛,這個人成佛了,成的什麼佛?藏教佛、通教佛,沒有超越十法界,那不是真證;天台大師判作相似即佛,不是真佛,相似。真證決定是平等的,凡是不平等,都不是真的證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再看下面第三大段,「五相分別」。五相是五十三參裡面五個大段,第一個是:

  【寄位修行相。】

  『相』是修行的狀況,修行的形相。這一段人數很多,概括了三賢位的菩薩,三賢十地,一共是四十個位次,都是『寄位修行相』:

  【高行。】

  『高』在什麼地方?我們世間人常說「清高」,清就高;換句話說,濁就不高。諸佛菩薩這個「高行」,比我們世間人所講的清高,還要殊勝。我們看這四十位法身大士,實在說,這四十位善知識都是諸佛如來化身來的。他們的身分,男女老少都有,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是少年人,這是說男女老少。從行業上來看,各行各業都有。五十三參裡面的善知識,出家人只有六個,其餘全是在家人,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他們從事各種不同的行業,各種不同的工作,每個人生活都不相同,甚至於信仰不相同,宗教不相同;我們看到有婆羅門、有遍行外道,這是說明宗教不相同。示現的跟我們凡夫生活沒有兩樣,菩薩跟眾生和光同塵,隨類化身。他行高在哪裡?高在事相上跟我們凡夫完全一樣,內裡面他的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個就高。我們凡夫有分別、有執著,這就不高;他們的示現,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個行就高了。

  清淨心從什麼地方表現?生活當中,從工作裡面,從應酬、處事待人接物之間,世法裡面的禮俗,他都到了,完全做到了,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他們修的是什麼行?淨行,淨行這是高。我們凡夫做善有善業,造惡有惡業,招來禍福吉凶不自在的果報。人家的心是淨心,修善不著修善之相,造惡不著造惡之相。五十三參裡確實有造惡的,勝熱婆羅門愚痴,伐蘇蜜多女貪愛,甘露火王瞋恚,有修貪瞋痴的,他那個貪瞋痴是佛法,是淨行,高行,我們要幹這三樣,必定墮地獄。人家用這三樣是度眾生的手段,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有些眾生要用善方法度他,有些眾生他不聽善的,那就惡度。菩薩的心是慈悲,心是清淨,他用貪瞋痴的方法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超凡入聖,人家無量功德。順逆都是菩薩道,順逆都是菩薩行,這個行叫高行,高在這個意思。

  【會緣入實相。】

  在這一段裡面有十一位善友,這是等覺位。四十一個位次,為什麼會有五十三位善知識?『會緣入實』裡面有十一位善知識,以佛母摩耶夫人來帶頭。這個行是:

  【大行。】

  等覺菩薩位。第三:

  【攝德成因相。】

  這是彌勒菩薩一個人代表。善財童子參訪彌勒菩薩,瞻仰彌勒樓閣,樓閣就是他的道場。『攝德成因』,成什麼因?無上正等正覺之因,究竟佛果之因。德無圓滿,怎麼能成佛?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斷,德沒有圓滿,斷最後一品生相無明,修德才圓滿。性德是本具的,沒有修德,性德不能現前,這一點我們要牢牢記住。在修行過程中當中,決定不可以得少為足,自己修行有一點成就,自己以為了不起,其實差得遠。能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在修行過程當中,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也不會生驕慢心,也不敢輕視任何一個眾生,你了解這個事實真相。許許多多修行人的失敗,都是在得少為足;自己沒有成就的時候,還知道謙虛,還知道忍讓,稍稍有一點成就,就自以為是,貢高我慢的態度不知不覺就起現行,這是修行中途失敗主要的因素。

  過去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當中講開示。他講過好幾次,說到諦閑老和尚,諦閑是他的老師,諦閑老和尚有幾個徒弟,有一個參禪的徒弟,有個念佛的徒弟。參禪的徒弟,以後不錯,在金山寺當了首座,這地位很高,地位僅次於方丈,傲慢心生起來,以後墮落了,就作土地公去了。你看看一生的修行,修到最後果報當土地公去了。而念佛這個徒弟,念了三年,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倓老常常用這個話勉勵我們,他老人家這個錄音帶,我把它做成CD,希望能夠永遠流傳,諸位都可以聽聽,很值得警惕。

  所以《華嚴經》讀到之後,傲慢心就不會再生起來,知道人上還有人。到如來果地更謙虛了,我們中國古老諺語也說,「學問深時意氣平」,真正有學問、有德行的人,永遠是心平氣和。《論語》裡面,孔夫子的學生,對老師的讚歎,老師有五種德行,「溫良恭儉讓」,沒有傲慢的習氣,說孔老夫子一生為人,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哪有一點驕慢的習氣?慢是大煩惱,障礙人的修行,不但修行不能成就,我常說解門都不能成就。你有傲慢心,不但你讀佛經讀不懂,講給你聽,你也聽不懂,可見得傲慢的障礙有多麼大。

  等覺位裡面彌勒菩薩來示現,顯示出「攝德成因」的殊勝,彌勒菩薩示現的;彌勒是等覺菩薩,娑婆世界的後補佛。這個地方,我們還得多說幾句,「成因」是成佛之因,成佛之因是德、修德,修德要跟性德相應,這才是成佛之因;修德要跟性德不相應,就是六道輪迴之因。我們攝什麼德?今天我們所取的是念佛法門,淨土法門,這個法門殊勝,這個法門所修的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在無量三昧當中是無比的殊勝,這個名詞不能細講,細講這兩個小時都講不完,好在我們平常講經的時候都曾經講過。這種三昧,它的定義就是一門深入、專修專弘。我們今天採取一門,一門入不進去,這個難了。為什麼入不進去?煩惱、習氣、業障太重,造成修學重大的障礙。試問問我們想不想生淨土?真想!往生淨土八萬四千法門第一殊勝,為什麼?往生就作佛了,其他法門作不了佛。《華嚴經》上你慢慢去修,見思煩惱斷了,十信菩薩證七信位;塵沙煩惱斷了,證十信位;破一品無明,證初住位;再破一品無明,二住位,搞到什麼時候,你才能成就?

  可是念佛往生的人,實在講,煩惱一品都沒斷,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經》上說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什麼樣的菩薩?七地以上,這種便宜事情到哪裡去找?找不到!一切經論裡頭都沒有。所以這個法門十方一切如來都讚歎、都推崇,都非常熱心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我們要了解這個深義,下定決心要往生。要往生頭一個條件,我們雖然不能夠斷煩惱,要把煩惱控制住,淨宗叫帶業往生,不是叫斷煩惱。這煩惱習氣可以帶去的;帶,只能帶舊的煩惱,不能帶新煩惱,不能帶現行,只能帶種子。種子跟現行,這是佛教的術語,種子是舊的,你可以帶去;現行是新的,新的不能帶去。所以這個法門是伏煩惱,不是斷煩惱;斷太難,我們這一生做不到,伏可以,控制住。那得用什麼方法控制住?根性利的人,一句佛號就行了。

  什麼叫煩惱?念頭。念頭才起來,不管念頭是善念、是惡念,不要去分別它,不必去執著它,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把念頭壓下去;這就是宗門常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頭起來沒有關係,念頭一起來,一句佛號壓下去,石頭壓草,把它伏住,這就行了。上根的人他能做到,再跟諸位說,下根的人也能做到,你看很多不認識字,沒有聽過經,根本不懂佛法的,教他念阿彌陀佛,他老實念。剛才講的諦閑法師那個念佛往生的徒弟,下根人,沒念過書,不認識字。學佛,實在講他什麼都沒學會,他出家了,出家是賴著諦閑和尚,非跟他出家不可,諦閑法師搞得沒有辦法,這收了他。他跟諦閑法師從小一起長大,在農村裡面長大,小的時候,在一塊的玩伴,你說這種關係有什麼法子,諦閑法師沒有辦法推辭。

  但是出家有條件,他也同意了,他說:「你要出家,拜我作師父,那你要聽我話,我怎麼教你,你就要怎麼樣接受」,這個徒弟說:「可行,沒有問題,我既然拜你作師父了,你說什麼,我都聽,我都照做。」就這麼個條件。「中年出家,你沒有念過書,學教,當然不行。年歲大了,你要是在寺院裡面,至少你得上早晚殿,早晚殿你也學不會,法器你也不會敲,這不能住。」最後想個什麼方法?寧波鄉下有很多小廟沒人住,破廟找一間,讓他一個人住。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教他老老實實去念,念累了,你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就教這麼一個法子。他就真聽話,一天到晚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真的,累了就休息,休息就再念,不分晝夜,他念到三年,你看看人家功夫成熟了,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還站了三天。人家去觀宗寺報告諦閑老和尚,老和尚來給他辦後事,老和尚來時,他已經死了,站了三天,你看有沒有本事?死了站三天,了不起!所以上根人行,下根人行,中根麻煩;中根這一句佛號念不好,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上根跟下根好度,中根是最麻煩的。我們是哪一個人?中根人,最麻煩的這一類。

  智者大師對我們這一類的人,提供一個好的方法,而且他自己給我們做模範,不但教給我們,他自己做個樣子給我們看。智者大師是念佛往生淨土,天台宗的祖師。他往生的時候,學生向他請教,「老師,你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樣的品位?」智者大師答覆:「我是五品位往生」,品位不高。五品位往生,生凡聖同居土,但是要曉得決定得生,智者是我們的好樣子。五品位,我們每個人都能去,真的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問題是你肯不肯修,我們能做得到。五品位的預備功夫,是要修「五停心觀」。五停心觀是基本的德行,五種方法把我們的妄想雜念停止住,控制住,沒有叫斷,叫停,停止住,這樣讓我們的心,逐漸逐漸恢復到清淨。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就得要採取智者大師的方法,對治我們煩惱習氣。

  「五停心觀」裡面,頭一個是「不淨觀」。不淨觀不但是觀我們的身不淨,這很容易觀察的,我們住在亞熱帶,天氣炎熱,現在在香港,一天不洗澡,身上就臭,那怎麼乾淨?不乾淨,對這個身體不要生貪愛之心。如果你要是觀心,心就更骯髒了,我們今天講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很嚴重。不淨觀在今天,我們把它引伸出去,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清淨,地球污染,水污染,我們日常生活必需品,飲食、稻米污染、蔬菜污染,肉類的污染更不必說了。所以現在人生的是都是奇奇怪怪的病,病從哪裡來的?飲食裡面來的。以前李炳南老居士講經,我常常聽他說,「現在人可憐,哪裡是吃飯,三餐服毒」,你們想想看是不是?三餐在服毒,這都屬於不淨觀。不但對身體沒有貪愛,對我們居住的環境也有沒有貪戀之心,還是趕緊移民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上沒有好地方。

  現在有很多同修認為澳洲、紐西蘭是世界上的一塊淨土,還沒有被污染。但是我們看看古老的預言,看起來很可怕,我們這個地球會有一個很大的轉變,南北極會顛倒,版塊會大幅度的移動,紐西蘭雖好,將來能不能還存在?會不會沉到海裡面去?很難講,所以真正的淨土在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今天想到澳洲、紐西蘭不容易,到極樂世界容易。到地球上找一塊淨土,未必能找得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肯定可以得到的,為什麼不去?不淨觀,停止我們的貪心,對於世出世法貪愛之心斷掉了。

  第二個:「慈悲觀」。慈悲觀停止我們的瞋恨心,瞋恨是大煩惱,地獄的業因。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修行人,修正我們錯誤的行為,什麼行為是錯誤?一天到晚看到別人的過失,心裡老是記住別人的過失,口裡面談著人家的過失,一天到晚造罪業,這不是修行人。修行人要做一個大轉變,把人家的過失忘得乾乾淨淨,看到人家的過失絕不在意,絕對不放在心上;反過來念念,念一切眾生的好處,念念,念一切眾生的恩德。這個觀念轉變過來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你生活在和睦、感恩、吉祥的境界之中,有助於你道業的增長,你會身心健康,自在快樂,念頭轉過來就行了。無論什麼人毀謗我們、侮辱我們、陷害我們,統統把它忘得乾乾淨淨,而要想到這些人的長處,這些人的優點,你看我們的心多快樂!世間聖人都說「仁者無敵」,仁是仁慈,一個仁慈的人,他心裡面永遠沒有冤家對頭,沒有敵人。心裡面還有冤家、還有對頭、還哪個跟我過不去,你這個人不是仁慈的人。在佛法講,你沒有慈悲,有慈悲怎麼能記別人過失?有慈悲的人念別人的長處,念別人的優點,念別人對社會、對眾生的貢獻。我們修行要從這個地方修起,修慈悲觀,止住、停止自己怨恨之心;這個怨恨就是不平之心,要把這個停止住。

  第三:修「因緣觀」。知道一切法是因緣生的,萬法不離開因緣。佛家講「緣生法」,所有一切法眾緣和合而成的。《金剛經》上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緣生法。緣生之法,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破我們愚痴、分別、執著。《金剛經》末後一首偈子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心動念了,把這一句偈子好好念一遍,心就平了。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就不會被境界所迷了;迷叫痴,痴迷,你就會覺悟。所以用這三種方法斷貪瞋痴。

  再用「界分別觀」,教你觀察十法界,觀察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觀察這一些,破我見。我見就是對於「我」的執著,你能夠深入觀察,曉得我們這個身,身沒有我,五蘊和合,假相而已。五蘊分散了,就了不可得,組合的時候是個幻相,分散了之後,這個相就消失了。組合的時候,不生;散開的時候,不滅。用這種方法破我執、破我見。

  最後用「數息觀」的方法,對治我們的散亂心。我曾經教同學們,我們數息,不要去數呼吸,我們用念佛,用念珠來計數,計數跟數息觀的效果相同,比數息觀殊勝;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數息沒有佛力加持。但是怎樣才能收效?我們今天念佛,念一聲阿彌陀佛撥一個珠子,不行,不能攝心,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所以你功夫不得力。我們換個方法,念三聲佛號撥一個珠子,就容易攝心。開頭不要貪多,開頭就是三聲佛號撥一個念珠,如果一有妄想,你這個數就錯了。這個比數息觀功德殊勝,跟數息觀能得同樣的效果,使我們的精神、意志集中,收拾我們的散亂心,這五個方法好,我們真的能做到。

  我記得我在此地也曾經教過同修們,有同修來問過我,他說,「那個冤家債主,我恨透了,沒有辦法把念頭轉過來,要用什麼方法能叫我不恨他?」我教他一個方法,我說你家裡是不是供了佛像?「有,供了佛像」。你把你的冤家債主寫一個長生祿位,供在佛像旁邊,每天拜佛也拜他,把他當佛菩薩一樣看待。他就真做了,做了一段時期,告訴我,「師父,我是這樣做了,我看到他還是恨他,怎麼辦?」我告訴他,你功夫還不夠,繼續再拜;你再拜兩年、三年,見到他,不會恨他;你拜十年、八年,你見到他,會很喜歡他,境界就轉過來。用這個基礎,先把我們的煩惱習氣停止住,然後五品功德就成就了。五品位在天台六即裡面是「觀行即佛」;也就是說,你功夫得力了,這是如來真正的弟子。我們現在是名字位,有名無實,天天幹,功夫不得力,這有名無實。觀行位功夫得力了。我們中根之人,真的是上不上、下不下,用天台大師這個方法,會很有效果。以「五停心」作基礎,一定要用這個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五品位你還是得不到。

  五品裡面,第一個是「隨喜」。我們今天採取的是淨土法門,我們依據的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對於淨土三經接觸之後,能生歡喜心,能夠深信不疑;生歡喜心,這就說明你過去生中善根福德深厚,這是五品的第一條。我想第一條大家都有,這不成問題,可是第二條就有了問題。第二條是「讀誦」,包括聽講。我們每天念經,就是每天親近佛陀,跟佛見面,讀經就是聽佛講經,天天聽講。因為現在說實在話,我們對於漢學的基礎太差,古人讀經,他懂,現在我們念經,不懂。念經不懂沒有用處,得不到利益。念經,諸位要記住,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佛菩薩才不要聽,念經是我們聽佛菩薩的教誨。因此經義不明,一定要聽講,一定要看註解,能夠有三、五個同修,志同道合,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非常好。縱然我們現在工作忙碌,不能每天聚會在一起研究討論,一個星期至少有一天,幾個好朋友,固定星期幾,定一個時間,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這個效果非常殊勝。

  我過去在求學的時候,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這有老師,有老師還得要有同參同學,我們當時有七個同學,每一個星期,那個時候我們是星期四,每一個星期四的晚上,在台中佛教蓮社一個小教室裡面,我們七個人研究討論。這種修學的方法,十年沒有間斷,我們根基從這裡奠下來。討論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向老師請教,這是真正親近佛菩薩。

  聽講經,尤其是講我們修學法門所依據的經典,非常重要。可是現在這個時代,講經的人少;但是講經人雖然少,現代人有福,科學技術發達,我們講經有錄像帶、有網路。我們今天在這裡講經,諸位看前面這個錄像,這個錄像傳播到全世界,所以聽眾不只是現前這幾個。上一個星期台北有個同修寫封信提醒我,全世界在網路上聽這次講演的,將近一百萬人,這是他們估計的,所以我們每一堂講經,都用網路傳播到全世界,他們知道這個時間,都在收聽。我每天都要講兩個小時,如果諸位家裡有電腦,你知道我們的網址,你每天可以聽兩個小時,從網路上也可以拷貝下來。你喜歡多聽幾遍的話,我們除了網路之外,有大量的錄像帶、錄音帶、VCD、CD,完全是免費供養。只要諸位需要,你寫信到新加坡,寫信到台灣佛陀教育基金會,另外其他的淨宗學會,他們都會贈送給你。

  每天要聽經,不聽經不行,不聽經煩惱壓不住。所以我們今天念佛堂,念佛堂是廿四小時念佛不間斷。你們諸位如果有假期,到新加坡去看看就知道,新加坡的念佛堂廿四小時不中斷,一年到頭,一天都不缺。但是念佛堂的同修,每天照例要聽二小時講經,為什麼?不聽講經,念佛念上幾天,還是打妄想,還是會退心。講經沒有別的,就是勸導你,勸你堅定信願,勉勵你、警策你,幫助你精進,解行並重。有解無行,不能成就;有行無解,也不能成就。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裡面告我們,他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他老人家教人,一定要解行並重。每天要聽經,每天要念佛,你的功夫自然就得力。所以讀誦非常重要。

  第三是「說法」。讀誦是自利,自己讀經、研教、念佛,是自利;說法是利他。這個說法不是說上講台說法,遇到人就勸人念佛,就是這個說法。你所懂得佛教的道理,你的親朋好友,只要遇到人,你就跟他講,三句話不離本行,他喜歡聽,跟他講;不喜歡聽,也跟他講,「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念佛的人,你們每天接電話,電話一拿起來,「阿彌陀佛」,不管你喜不喜歡聽,阿彌陀佛聽進去了,這都叫說法;說法就是熱心幫助別人學佛,熱心把佛法介紹給別人,這叫說法。無論在什麼場所,無論在什麼地方,遇到人你就要把佛法介紹給他,這是利他;自行化他,一個人也講,兩個人也講。

  我最近在新加坡,提到這樁事情,我還特別勉勵同學們;因為這些同學們常常上餐館吃飯,你到餐館吃飯,你要說法,你不說法,那個飯叫白吃了。怎麼說法?討論佛法,你不是一個人去,兩、三個人去吃飯。你討論佛法,旁邊吃飯的人不都聽進去了嗎?他都是你的聽眾,你們在說法,有問有答,聲音響亮一點,讓周邊的人統統聽到,機會教育。我們到餐廳不是吃飯,是弘法的,你說這個多有意義!你要有個度人的心,有幫助人的心。你們學會了,兩、三個朋友到外面吃飯,大聲談話,讓他們大家都聽到。世尊講經,有人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問題,那是明知故問,他哪裡不曉得,他為什麼要問?這一問一答,唱雙簧一樣,給別人聽的,聽眾他不曉得,他也不會問。這些方法我們都要向釋迦牟尼佛學習,要向釋迦牟尼佛弟子們學習,這是五品位裡的第三條。

  第四是「兼修六度」。兼修六度,意思是教我們怎樣過日子,怎麼樣生活,怎樣處事接人接物,佛教給我們六個原則。第一個是「布施」,布施意思是放下,度自己慳吝的煩惱。肯放下,肯捨己為人,不僅僅是斷貪心,還要斷慳吝心。熱心的幫助別人,以深心,以自己的力量,全心全力幫助一切眾生,修布施。「持戒」是守法,一定要做一個守法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這裡頭是自利利他,以自利為主。尤其是修學,佛法修學一定要依照修學的方法,我們講的五停心觀、圓教五品,這都是方法,你要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忍辱」是耐心。「精進」是不退轉。「禪定」是自己有主宰,絕不輕易受外面境界的誘惑,為外面境界動搖。

  佛法修學的成就,是一門深入,諸位同學有修學很多年的,為什麼你們沒有成就?在座還有幾位跟我是老同參。我一九七七年到此地來講經,我們就認識,二十多年。二十多年,我看看,我有進步,你沒有進步。你有沒有想想這什麼原因?你沒有進步是修得太雜,修得太亂,你那個進步叫雜進、叫亂進。我這個進步是專進,我一門深入,所以才有進步。所以修得雜、修得亂,就不會有進步。就跟讀書一樣,現在學校裡面的課程,學生上課,第一個鐘點上這個課程,第二個鐘點又換一門課程,一天上幾堂課,聽幾個老師講,看許多課本,他所學的,知識而已,不開智慧;為什麼?心不定。

  中國古人教學,開智慧。我們看看古籍裡面的記載,從前人去考功名,十幾歲考中舉人、考中進士,有不滿二十歲的中舉人、中進士。為國家服務,國家任命,他作知縣、作知府。大概一般舉人就可以有資格作知縣、作縣長。不滿二十歲,他能夠治理一個地方,治理得很有成就,什麼原因?開智慧。他讀了多少年書?古人講「十載寒窗」,時間並不長。現在我們小學六年,中學六年,十二年,我們現在這十二年念下來什麼都不會。古人這十二年念起來,可以當縣太爺,可以當知府,他有智慧、有能力為社會大眾服務,什麼道理?古人專精。唯有專,他心是定的,定心起作用就是智慧。他們學的不是常識,我們今天學的是常識,沒有智慧,所以處理事情常常出亂子,常常做錯事。這是古時候教學跟現在教學不相同的地方;換句話說,現代人求學這個緣分遠遠比不上古人。

  我在這一生當中還算是非常幸運,沾到一點師承的邊緣,遇到真正善知識,用古老的方法教我,我才有這一點成就。古老的方法「一門深入」,非常有效果。一門容易得清淨心,容易得定;定能開慧。智慧開了的時候,世出世間法你一接觸,就通達,就明瞭,就不迷惑;佛法裡講,「一經通一切經通」。我是因為現在講經的人太少,沒有辦法,所以答應聽眾要求,講這種經,講那種經,我講得很多。如果依我自己,我一生就講一部經,決定不講第二部經。現在沒有辦法,講經的人太少了;如果講經的人很多,我只講一種,更專更精,利益無比的殊勝。這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曉得,自己時間才不會浪費,功力才真有成就。我們自己要認真反省,一年一年做個比較,今年比去年有沒有進步?進步在哪裡?如果沒有進步,那就要檢討,我用的方法一定錯誤。如果方法正確,理論正確,不是一年比一年進步,你應當可以能夠覺察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你的生活怎麼不快樂?月月有進步,月月境界不一樣,你的智慧月月在增長,你的境界月月殊勝;你的生活法喜充滿,真的是自在快樂,這是佛法真實的受用,真實的享受。所以自己要有主宰,決定不能受別人影響,這是禪定。最後是「般若、智慧」,智慧是對於世出世間一切事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所謂兼修完全是自利,五品第五「正行六度」才是利他。前面四品是為自己,都是屬於自利,自利有成就了,那要主動去幫助別人。《無量壽經》上佛告訴我們,「為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不必等到別人請,主動去幫助別人。用什麼幫助別人?就是用六度法。這個時候六度,度是幫助別人,是度眾生的,是利他的,不是自利;但是利他,先修自利。

  這種修學方法,我們哪一個人做不到?人人做得到。你能夠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用「五停心觀」,把你的煩惱習氣停止住,用「五品位」積功累德;攝德成因,這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最低水平的修因。你能用這個方法修,決定得生淨土,為什麼?佛在《法華經》裡面授記的,給我們作證的;智者大師是這個品位往生的,智者大師是給我們做模範,做示範作用。這個法門就是古德所講的「萬修萬人去」,為什麼?人人都能修,人人都修得成功,沒有障礙。不像其他法門,其他法門不是每個人能夠修學的。「五停心觀」跟「五品位」,每個人都能修的。你這個樣子在世,信願念佛,求生淨土,哪有不成就的道理?這個法門修成了,永脫生死輪迴,一生之中圓成佛道,還有比這更殊勝的?沒有了。所以這叫『勝行』。第四:

  【智照無二相。】

  文殊菩薩代表的。文殊菩薩在末會裡面兩次出現:最初出現是表十信法門,是善財童子最初學佛依止的善知識。善財證得等覺的果位了,「攝德成因」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等覺的果位,善財參訪他,善財也證得等覺的果位。文殊菩薩大慈大悲再給他作證,『智照無二』,真正契入不二法門。這裡面顯示盡虛空、遍法界是一相,一就無二,這就是大乘佛法裡所說的「一相三昧」。一相三昧也叫「一行三昧」,這是屬於理上的一行三昧,不是事上;文殊菩薩來顯示。事上的一行三昧是第五:

  【顯因廣大相。】

  普賢菩薩代表的,意義深!普賢菩薩代表事的一行三昧;文殊菩薩代表理的一行三昧。事的一行三昧是念佛三昧,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事的一行三昧。

  【廣行。】

  合起來看,理事是一不是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整個合起來,菩薩行,高行、大行、勝行、深行、廣行,是一行。我們要從事上講,連受持這句佛號,念這一聲阿彌陀佛,諸位要知道,這一聲阿彌陀佛是事上的一行三昧。這一聲佛號具足高行、大行、勝行、深行、廣行,圓滿具足,還有哪一個法門能夠相比?沒有了。

  前清乾隆時代,慈雲灌頂法師,這位法師也很有盛名,他的著作很多,大部分收在《卍字續藏經》,卍字藏經收他的著作,大概有二十多種。是一代的高僧,道德、學問都令人敬佩,通宗通教。他在《觀無量壽佛經》註解裡面說過一段話,講到我們用佛法、經教、懺儀來懺除業障,我們業障很重,佛家所有一切經教,所有一切懺悔的方法,都沒有辦法懺除你的罪業,最後還有一個方法,「念阿彌陀佛」,就能把你的罪業懺悔得乾淨。這個話不容易說出來,不是真正過來人說不出來的。

  現在人求消業障,求懺悔,用許許多多方法,很熱心的在做,業障有沒有懺掉?他沒有去想一想,如果他仔細去反省一下,業障沒懺掉,那個懺叫白拜了,經叫白念了。經教真的懺悔不了,念佛方法能懺掉。如果說業障真正懺掉了,你煩惱就輕,智慧就長,身體一定得輕安、得法喜,你這個修學就有了效果,有效。如果我們修學沒有得輕安,沒有得法喜,煩惱沒有少,智慧沒有長,我們修學這個法門就有了問題。正如同我們生病,生病我們知道請個大夫看看,我們來吃藥,藥吃了有沒有效?如果藥吃了之後,並沒有起色,你會趕緊換醫生,你懂得,你很聰明。我們修行沒有效果,為什麼不趕緊去換法門?你就疏忽掉了。所以你耽誤了多少時間,經年累月修行沒有效果,不知道原因在哪裡?選擇法門非常重要,選擇什麼?對我們症的這個法門,應病與藥。我們自己是什麼根性,我們應當選擇什麼法門,應該用什麼方法來修學,才能真正收到效果,這一點太要緊了。長時間修行要是得不到效果,這個事情白幹了。精力浪費還不要緊,時間浪費是永遠找不回來的。時光比什麼都寶貴,決定不可以浪費。從種種經論,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無盡的開示之中,都告訴我們淨宗的殊勝,念佛的殊勝。

  諦閑老和尚,他那個徒弟鍋漏匠,一句阿彌陀佛念了三年,能夠那麼樣自在往生,站著走,我們要想一想,那是什麼成就?諦閑老法師替他辦後事,對他讚歎,讚歎他的成就,成就太殊勝了。他修的是什麼行?就是剛才我們所念的,他修的是高行、大行、勝行、深行、廣行,一句佛號。他的往生,絕對不是在凡聖同居土,品位之高,功夫的殊勝,我們凡夫沒有法子測度,末法時期是最好的榜樣。

  請看底下第四段:「圓攝始終」,圓是圓滿,在《華嚴經》裡面,始終也是一,也不是二,這個境界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這裡我們節錄了三句:

  【寄法顯異,而布之前後。】

  『寄法』修行,這是顯示告訴我們,不同的修學方法。你看看在寄位修行相裡面,有四十位善知識,四十個人他們所修的法門不一樣,這是『異』。『布』是行布,行布是對圓融說的。「行布」是什麼意思?次第,循序次第漸進。好像我們念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這是順序,這叫行布。此地布的意思是它有前後順序,從事相上看,它有前後次第,一點都不紊亂。看第二段:

  【據實。】

  這跟你說實在話;那是什麼?那是形相,那是外表。真實呢?真實是:

  【一位一行,即攝一切,行位無盡。】

  『一位』,四十一個位次裡頭任何一個位次,『行』是任何一個行門,都圓圓滿滿的包括一切位、一切行。圓教初住菩薩,這位次很低,其實它這一位裡面,圓圓滿滿包括了四十一個位次,一直到等覺,全包括了。一位就是一切位,他這一個法門就是一切法門,這是給你講真話,這叫圓教,這叫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障礙的法界。所以那個漸,不是真正的漸次,我們要這個看法,那你就錯了,你不了解。他那個漸是頓之漸,漸跟頓是一不是二,相上有,相是漸,實際上是頓;雖然實際上是頓,但是在相上他還是有次第。如果諸位真正從這個理上體會到了,一下醒悟過來了,我再告訴你另一個現象:我們現在一切眾生,我們在凡夫位,毘盧遮那佛在究竟位,試問問我們現在位能不能攝佛果位?決定攝佛果位;佛果位也攝我們凡夫位。後面講『行位無盡』,不是五十三參,不是四十一位,那個「無盡」,話就長了,意思就深了,把我們全都包括在其中了。

  所以古德給我們講,我們念一聲阿彌陀佛,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統統念到。為什麼?一句佛號圓攝一切諸佛名號;一部《無量壽經》圓攝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所說的無盡經藏;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才曉得,一門深入的可貴,一門深入的道理。所以佛家講「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是任一。任何一部經都圓攝一切經,這才叫平等法,才能叫人心服口服。不是說《無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佛是第一,其他佛都是第二、第三,那佛也得打架,佛世界也不太平了,個個第一。我們如果依釋迦牟尼佛學,釋迦牟尼佛第一。《華嚴經》上「主伴圓融」,一個是主,其他都是伴;這個主是誰作主?任何一個人可以作主。如果說是觀世音菩薩是主,諸佛菩薩都是伴。像我們講堂,講台上講經這一個人是主,其他都是伴。觀世音菩薩在這裡講經,諸佛如來在底下聽,那是伴。主伴圓融,沒有高下,平等平等。我們凡夫坐在台上講經,佛菩薩也坐在下面聽,凡夫是主,諸佛如來是伴,這才顯示真平等。所以任何一部經都可以作主,任何一部經也都是伴,任何一尊佛菩薩都可以作主,任何一尊佛菩薩都可以作伴,顯示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心就定了,就不必念很多經,念很多佛菩薩名號。

  有很多人早課,我早年在台灣,遇到一個同修,他給我訴苦,每天早課差不多要做兩個小時,還要上班,趕得好辛苦。實際上,他是來邀功,來表現的,他很了不起。我問他,你早晨早課怎麼做?楞嚴咒、十小咒,《金剛經》、《彌陀經》、《心經》一大堆,一說的時候,還要念阿彌陀佛名號、本師釋迦牟尼佛、藥師佛、地藏佛,統統都念到,一個都不得罪。我說你好難得,好辛苦!念得累死了,念得生煩惱,不開智慧,他不懂得一即一切的道理。以為什麼?我要專門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沒有念到,他怪我了,我得罪他了;觀音菩薩沒有念到,地藏王菩薩沒有念到,那怎麼對得起他,他會生氣。這種心態,根本就瞧不起佛菩薩,把佛菩薩當作凡人,還把佛菩薩當作小人,小人才會生氣,君子都不會生氣。你把佛菩薩看作什麼人?這種心態,每天做早晚課都在造罪業,將來墮阿鼻地獄,他不知道怎麼墮的,你說冤不冤枉?

  諸佛菩薩的心理跟我們不一樣,隨便念哪一尊佛,一切諸佛都歡喜,隨便念哪一尊菩薩,所有菩薩都歡喜,只要你念一個,大家都生歡喜;你念兩個、三個,大家都皺著眉頭。為什麼?戒、定、慧三學不能成就,你搞得太多了,太雜了。諸佛菩薩希望你趕快覺悟,希望你成佛。成佛一定要遵循成佛的方法、成佛的理論,你不懂這個方法,不懂這個道理,你是雜修、亂修。所以用的功力用得很深,用的時間用得很多,效果一無所得,真正可惜!你沒有見到諸佛菩薩,見到諸佛菩薩,佛菩薩看到你,嘆息!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都要明瞭。末後做個總結:

  【言差別者,乃即一之多。一多深淺,無有障礙。】

  這是經上講的差別相。『差別』是什麼?差別是講多。「多」是什麼?『一之多』;「一」是多之一,一多不二,你能體會這個道理嗎?你真正能把這個搞清楚了,你曉得一多不二,在一切經裡面,選一個自己歡喜的經就行了,這一部經就是一切經。諸佛菩薩名號裡,選一個自己老實念,一個名號就是一切諸佛菩薩名號,你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而且很快的成就,不要找那麼多麻煩。我們的修行,走錯了路,走了好多好多冤枉路。你們諸位同修,自己想一想,有很多學佛不少年了,你們往生有沒有把握?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來生生天有沒有把握?肯定決定有把握,你功夫得力了。你今天聽到這個話搖搖頭,沒有把握,不要說在家同修沒有把握,老法師,我問他的時候,有沒有把握?他也不敢打妄語,搖搖頭,沒有把握。為什麼沒有把握?讀經讀得太少了,佛法裡面講的理論方法,你沒有搞清楚。

  任何一個眾生,如理如法的修學,哪有沒有把握的道理?自己沒有把握,怎麼教人?怎麼勸人?勸人的言詞態度也模稜兩可,叫人家聽了、看到半信半疑。所以佛法裡常講,「要度眾生,先得自度」,自度標準是自己有把握。然後勸別人,你的言詞態度才肯定,斬釘截鐵,叫人家看了、聽了一點疑惑都沒有,增長別人的信心,增長別人的願力,這才叫功德。所以真正做到自己有把握,不是難事,人人做得到,那就是你要選對了法門。這個法門過高、過深,確實是困難,一定要對自己的根性;自己生活環境,在生活環境修學沒有什麼障礙,很順利,這樣子就容易得多。

  我們自己遇不到善知識,沒有辦法選擇,不知道怎麼選擇得好,那就聽釋迦牟尼佛的忠告。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他的法運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戒律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這是佛在滅度之前,唯恐後世的弟子們,沒有能力選擇法門,給我們說出一個方向。我們尋著這個方向,去選擇法門就方便多了。正法時期,持戒就能證果;像法時期,戒律不行,人的根性遠不如正法的時候,煩惱習氣重了,所以才修定;末法時期,修定也修不成,也不能成就,念佛法門,淨土成就。我們沒有能力選擇,我們現在生在末法之中,遵循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們選擇淨宗法門。淨宗法門,五部經、一部論。五經一論,自己不妨多看幾遍,選擇一個;不要五個都選,五個都選又搞雜了,又搞亂了。一門深入,一門當中奠下深厚的根基,再看其他的各種,一看就通達,就明瞭。一定要在一門上扎根,根深蒂固,然後是觸類旁通,世出世間法一下都理解了,這是佛法教學的方法,老方法,幾千年用得都非常有效果,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