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五)  (第一集)  1999/5/4  香港九龍  檔名:12-023-0001

  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居士:請掀開講義第一面,這是第六段「偈頌讚德分」。在這一段裡面,我們節錄了十三句,請看第一小段:

  【說偈儀中,〈承佛威力〉,表無我慢,法有本故。〈觀察十方〉,示無偏心,欲普被故。亦可承佛威力,示無偏心,遍承十方一切佛故。普觀十方,亦無我慢,不謂大會傍無人故。】

  這一段是說禮貌,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菩薩在說法之前,『承佛威力』,這表示謙虛,不是自己有能力說法,也不是自己有能力讚佛,讚佛說法都是得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我們在講席當中,曾經跟諸位多次報告過,不但說法的人,沒有這個智慧,沒有這個能力,乃至於聽法,我們能聽懂了,聽了能生歡喜心,也是佛力加持。佛力不加持,說實在的話,我們也聽不懂,可見得說聽都要求佛加持,這是這一句裡面所含的深義。不但凡夫如是,華嚴會上這些菩薩都是法身大士,不但他們超越六道輪迴,而且超越了十法界。你看看還是這麼謙虛,這是現身說法,以身作則,做一個榜樣來給我們看。我們想想,我們學佛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障礙?我們做一樁好事,為什麼會有許許多多的折磨?仔細去思惟,我們的態度不好,惹人嫌棄,所以才找了許許多多的麻煩。看看諸佛菩薩,他們為什麼做什麼事情都能一帆風順?他們謙虛。換句話說,無論在什麼場合,姿態都很低,所以得到一些大眾敬仰,這個道理我們要懂。

  第二個意思,『法有本故』。我們為一切大眾介紹佛法,佛法從哪裡來的?佛法是佛說的。「承佛威力」,這就是我們自己說法,給大家介紹佛法,這個佛法是有來源的,不是自己隨便說的;換句話說,是有根據的。這個意思也非常好,說明決定不是隨順自己的意思,不是隨順自己的知見,原原本本將佛法,佛所說的,祖師大德所給我們講解的,這樣子介紹給大眾。縱然自己有見地,有證入,還是這麼樣的謙虛。在接觸廣大群眾的時候,態度一定要真誠,我們以真心對人,以清淨心對人,以慈悲愛心對人,就能得到一切大眾的歡心,『觀察十方』就是這個意思。在場每一個人,我們的眼神都照顧到、都看到,這是表示關懷,表示平等,沒有私心,不偏在某一個角落上。所以大師在此地講,顯示一個普被一切眾生,這是一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也可以說「承佛威力」,這是顯示我們沒有偏心。為什麼?介紹佛法是普遍承蒙十方一切諸佛的加持。所以我們拜佛,第一拜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第二拜拜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就是這個意思在。「普觀十方」,顯示決定沒有傲慢心。不可以說大會當中,我們自己的態度顯得倨傲,目中無人,這個就錯了,儀式裡重要的意思在此地。我們學會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應當這樣作法。第二小段:

  【歎菩薩便為讚佛。定智甚深,寂用無礙,無心普周。】

  經論內容非常豐富,文字也多。我們這一會時間不長,所以完全介入經中最重要的經文跟註解,來給諸位做個報告,句句話我們學了都用得上。讚歎菩薩就是讚歎佛,菩薩是佛的學生,讚歎學生當然就是讚歎老師。同樣一個道理,我們讚歎人家的子女,豈不就是讚歎他的父母嗎?你們經商在店裡面做個老闆,我們讚歎你的伙計,不就是讚歎老闆嗎?我們到一個地區去旅遊觀光,讚歎這個市民就是讚歎他的國家,讚歎他的領導人,同一個道理。要學會讚歎人,你讚歎別人,人家也讚歎你,這個樣子社會它才有和睦融洽。佛家常講:「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讚僧。」出家人彼此互相讚歎,佛法就興旺了。而不是出家人各個自尊自大,瞧不起別人,這是個衰相。這個話的意思很深很長,說明家庭也好,團體也好,乃至於社會國家,如果互相讚歎,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一定是和睦的,一定是共存共榮,所以我們要在這個經典裡面,學著讚歎。

  後面這三句話,意思就很深了。『定智甚深』,定是禪定的功夫。說禪定,又怕諸位產生誤會,你每天盤腿面壁去參禪了,我說禪定不是那個意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好,什麼叫禪?禪是外不著相;什麼叫定?定是內不動心。一切時,一切處,能夠真正做到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叫禪;自己在境界裡面能夠如如不動,那叫定。可見得禪定不是盤腿面壁,盤腿面壁,心裡在打妄想,那有什麼用處?所以真正禪定,是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相,不被誘惑,不動念頭,這個就很深,這功夫很深。『寂用無礙』,是講他處事待人接物。「寂」是心地清淨,起作用是和光同塵,跟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工作,會做得很認真,很努力,很自在,很快樂,又不失自己的禪定。

  其實,六祖大師講的禪定,是《金剛經》上的兩句經文,是釋迦牟尼佛教給須菩提尊者,怎樣弘法利生?怎樣跟大眾在一塊相處?佛說了八個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是禪,如如不動就是定。六祖是從《金剛經》開悟的,所以他的很多教誨,都是淵源於《金剛經》而來的。「寂用無礙」,『無心普周』,「無心」是沒有私心,那個用心才周遍,才面面都顧到。諸位都知道,現在這個世界災難很多,大家每天在新聞廣播電視裡面,都得到許許多多的資訊,所以「念佛」、「行善」比什麼都重要。這些年來,我們特別提倡四好,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是什麼?佛給我們講的「五戒十善」,我們要把五戒十善真正做到,那就是四好的標準,所以提倡念佛。

  這個地方,我們每個月在此地講三天經,前幾天我才知道,我們租借這個道場,是租它一整天的。我原先以為跟美國一樣,晚上講兩個小時就租兩個小時,不是租一整天的。一整天我們只用兩個小時,那多可惜!所以我勸請這邊同修們,這個地方白天念佛,大家到這邊來念佛。聽說報名有七、八十個人,明天是頭一天,明天我打齋請大家。凡是到這邊來念佛的,我供齋,請大家吃飯,茶水我們都招待,第一天我請客。你們來念佛的人都是佛子,都是菩薩,我明天來供養,來供眾。所以到「無私」才能夠「普周」。我們念佛,諸位一定要發心,要發「寂用無礙,無心普周」之心,發這個大心。不是為自己念的,是為整個香港念的,是為整個中國念的,是為全世界苦難眾生念的。如果為自己是私心,那個功德很小。我們為香港,為中國,為全世界,這個功德就很大,所以每一句佛號都具足無量功德。你們有這麼大的心量,做這麼大的功德,我的供齋功德也就大了。好,再看第三小段:

  【彼現不去,此現不來。不依於體,不著於相。斷分別根,為究竟離,故能普現。】

  這是說明佛菩薩們,他為什麼能夠到處現身。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他現身很自在;應該給眾生說什麼法,他隨緣說法。他這麼樣的自在,道理何在?我們要從什麼地方去學習?這個地方給我們說出來。『彼現不去』,彼是他方,他在那個地方示現,並沒去。像我們舉個例子,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現身到我們這個世界來了,在西方極樂世界那裡看,阿彌陀佛沒去,這才能普遍現身。從我們這個地方看到,阿彌陀佛來了,示現在我們面前,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來了?沒來。沒來,那裡不去,此地也沒有來,他怎麼能現?其實,這種境界在過去很難想像,現在不難了。你們每天打開電視機,看到電視的畫面,你又問一問,電視機裡面,你們譬如說看到美國總統了,在這個畫面上出現,他來了沒有?他沒來。在美國講,他沒去。此地他沒有來,他為什麼就出現了?同樣一個道理,我們今天看到這個電視是平面的,將來科技再發展,我很相信會有立體的電視出現。在美國已經有了,但是很少。立體的電影,不是平面的。將來電視也可能會走上立體的,那就跟佛法裡面講的很相似,沒有來去,遍法界現身。

  下面說『不依於體,不著於相,斷分別根』,這幾句話都是講的清淨心。其實,哪能不依體?不依體怎麼會現?此地講「不依於體」,體是自性,性體。如果我們有一個念頭要示現,那就不行了。你起了這個念頭,你就著了相,著了體的相。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隨意現身?毛病就是著相。我們很想不著相,但是不行,念頭才動就已經著相。所以諸佛菩薩他們高明之處,他沒有念頭,沒有依自體的念頭,也沒有相的念頭。「斷分別根」,分別的根本是什麼?是無明。因無明你才有分別,無明斷了,分別就不會再有。所以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它是『究竟離』,它離得乾淨,離得徹底,連「離」這個念頭都沒有。我們今天要離相,還有個離的念頭,離了沒有?沒離,你還有個離的念頭在。能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講的「本來無一物」,我們有個離的念頭,還是有一物,不是究竟離,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清淨心是多麼重要,心地清淨平等,就能夠『普現』盡虛空遍法界,哪個地方有緣,哪裡就現身,這把道理說出來了。底下第四小段說:

  【即體之用,故能普詣。即用之體,故不分身。由離有相故能不分,由離無相故能普詣。是自在也。】

  這些話都是說明,佛菩薩隨類現身的道理。我們明白之後,對於佛菩薩隨類現身,隨機說法,就不會懷疑了,斷疑才能夠生信。『體』是一念自性,有體它就有用,作用就是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古人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我們把月亮,天上的月亮比作一念自性,地面上的水比作眾生有感的那個心,眾生有感,佛就有應。你這個地方有水,那個月亮影子就在水裡面,月亮沒有到水這邊來,沒有來去之相。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頭細心去體會。

  第二句說『即用之體,故不分身』。說分身無量無邊,這是隨俗說的,不是事實真相,是隨著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講的。真相有沒有分身?沒有,身哪裡還要分,不需要分。佛法裡面常講「法爾如是」,自自然然是這樣的。所以哪裡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都能見到佛菩薩的形相。每個人感應的程度不一樣,因此所見的佛菩薩形相也不相同。有一年我在香港講經,聖一法師來看我,這個話總得有十幾年了,十幾年前。他老人家告訴我,他跟另外兩位法師三個人去普陀山朝聖,在梵音洞裡面,在這個洞門口拜觀音菩薩,希望觀音菩薩現身。他們拜了半個小時,總算是很誠心,觀音菩薩現身了,三個人都看見了,都非常高興。回來的時候三個人在一起談,你見到的觀音菩薩什麼樣子?結果三個人一說,見的不一樣,聖一法師見到的觀音菩薩是戴毘盧帽,金色的,全身都是金色的。另外一位法師見到的,就像我們普通看到的白衣觀音,白衣大士那個形狀。還有一位法師看到的,現的身是出家比丘相。三個人確確實實都見到的不一樣,為什麼會不一樣?每一個人感的程度不一樣,所以菩薩現相,應的那個現相不相同。三個人都見到了,見到的相不一樣,說明菩薩確實隨類現身。現身也是說法,所以不能說他是分身,分身是我們隨俗說的。

  底下說『由離有相故能不分』。如果講分身,分身已經著相了,有相才會分身。菩薩有相無相統統都離了,離有相所以不能說他是分身,離無相所以他能夠有感應,跟一切眾生有感應。這就是『自在』的意思。我們《心經》念得很熟,第一句「觀自在菩薩」,所以觀世音菩薩也叫觀自在菩薩。第四小段就說到此地。再看第五小段:

  【法身報化,皆等真法界。世間唯假名,拂其言跡。既理智契合,性相一如。說有三身,隨俗說耳。】

  這些話我們都應當記住。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我們常講的佛的三身。佛有三身,我們有沒有三身?有。哪個沒有三身?法身當然有,你要沒有法身,我們這個身從哪來?法身是理體,依法身而有報身,而有應化身。我們雖有,自己不能覺察,自己不知道。報身,佛的報身是圓滿智慧;我們現在這個身也是報身,我們這個報身是業報身,不是智慧報身。如何能夠轉業報成智慧,這就是學佛,這就是學佛的功夫,學佛的成就。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轉業報身為智慧報身,我們一般佛法裡面術語稱之為「轉凡成聖」,就是這個意思。佛法的教學,就它的目的而論,把它總歸納不外乎三個目的:第一個是轉惡為善,也就是常講的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我們學佛第一個目的。第二個目的是轉迷成悟,我們現在對於宇宙人生事實真相,一無所知,迷惑顛倒,如何能夠對這些道理,這些事相,能夠清楚明白,佛家講開悟了,開悟是明白了,這是第二個目的。第三個目的是轉凡成聖,我們通常講得道、證果。得道證果,三身就現前。所以說法身、報身、化身,『皆等真法界』,等是完全相等,完全相同,就是法界,虛空法界。

  對於大乘佛法稍稍涉獵契入,對於法身等真法界,大概都沒有疑問,聽了都會點頭。至於報身等真法界,應化身等真法界,就很難懂了。這個道理,我們要用比喻來說,應化身就好比是我們電視機的畫面,應化身;報身就好比廣播電台的現場。報身好比現場,應化身好比是電視畫面。現場藉由電波的媒體傳播出去,諸位想想他是不是遍法界?任何地方擺上電視機,頻道轉對了,畫面就現前,不會說這個地方有,那個地方沒有。諸位要了解事實真相,佛如是,我們還是如是。眾生跟佛沒有差別,差別就是迷悟,諸佛對於這些事實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知道。你要認為你的現相不能夠遍法界,我問問你,你晚上睡覺會不會作夢?會,會作夢。你夢裡什麼境界?你晚上作夢,你夢裡頭有境界不是香港,你跑到哪裡去了?一晚上做好多個夢到處跑,豈不是到處都現身嗎?你細細去想想看,事實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佛的應化身遍真法界,我們現在這個身也遍真法界,就是自己不知道。佛不給我們說出來,真的,我們連作夢也想不到。佛給我們說出來了,我們還不相信,還懷疑。現前種種科技,對我們於佛法的理解,確實幫了很大的忙。佛講三身,《華嚴經》講十身,《華嚴》用十表圓滿,說十種身。十種身歸納起來,還是三身。所以說三身,說十身,是一不是二,是一樁事情。這種說法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真實說,哪裡有三?哪裡有十?

  『世間唯假名,拂其言跡』,這正是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的,他教給我們讀經聽教,聽講經,不要執著言說相,不要執著名字相,不要執著心緣相。這個心緣相,就是聽了之後我們去想一想;不必去想,你真正能體會到意思。如果著相,如果去想一想,意思就想錯了。為什麼?著相,著相就錯了。好,那我就不著相,我也不著言說相,不著名字相,也不著心緣相,行不行?你還是著相。著什麼?著了「不著相」。總歸你不執著有,就執著空,你總是執著。你要是真的不執著,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那是佛菩薩真正的境界,我們凡夫不是落在這邊,就是落在那邊。說個不著,已經著了「不著」,這是我們為什麼不能入佛的境界,道理就在此地。

  末後這一句『理智契合』,「理」是你所證之理,「智」是能證的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把這些理搞清楚、搞明白。「契合」是什麼?能證之智,就是所證之理;所證之理,就是能證之智,它是一不是二,這裡很難懂了。所以民國初年,歐陽竟無大師說「佛教不是哲學」。哲學裡頭有能證,有所證。佛法裡面講能講所,但是它是一個,能就是所,所就是能,它不是兩個,所以不是哲學,它也不是宗教。它是現代人必須要學習的,為什麼?你學習了,你就能解決眼前許許多多的困難,能夠消除所有一切的災難。佛法確實能幫我們達到這個目標,破迷開悟,消災免難。『性相一如』,性是能現相,相是現所現之相,能現跟所現是一不是二。古大德用金跟器做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決不是二,讓我們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會。

  末後的結論講『說有三身,隨俗說耳』,我們就明白了,世尊在《華嚴經》上說有十身,也是「隨俗說耳」。隨俗是隨順我們凡情知見而說,樣樣都說十。所以十是個表法的意思,從表法裡面我們就能夠體會到圓融,契入事實真相。第六小段說:

  【經云:一切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說故不同,此眾咸通達。】

  這兩句是如來果地上親證的境界。『一切諸佛法』,我們要問哪一法不是佛法?覺悟了之後,明白了之後,一切法皆是佛法。這個說法,還怕諸位同學有疑惑,我們分開來講。什麼叫做法?法這個字,是宇宙人生一切萬物一個總代名詞,用一個字代表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這個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相,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自然現象,在佛法用一個眾生,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來代表。法比眾生的意思還要廣,包括什麼?包括像虛空,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也算是法,都包括在其中。什麼叫佛?佛是覺悟、明瞭的意思,你對於這一切,你統統都明瞭,統統都覺悟,就叫做佛法。所以佛是覺悟明瞭,覺悟一切法,明瞭一切法,就稱之為佛法。

  一切諸佛法,『法界悉平等』,這一切諸法界限是平等的。有沒有界限?有,界限決定有。動物跟植物有界限,植物跟礦物有界限,動物裡面,人跟畜生有界限。所以界是界限,法確實是有界限的。在我們一個人身體上也是法界,頭跟身有界限,手跟足有界限,這稱之為法界。但是你要曉得,法界是平等的,不能說頭最高,腳最低,在下面,這不平等。好了,不平等,頭跟腳就要打架。頭腳一打架,你就生病,就嗚呼哀哉。所以你要曉得,我們身體每一個器官都第一。眼,眼跟耳有界限,耳跟鼻也有界限。眼,能見第一,見第一;耳,能聽第一;鼻,能嗅第一;舌,能嘗第一,個個都第一。個個第一,那就平等,「平等真法界」。不平等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輪迴,六道不平等,十法界不平等,平等就叫做一真法界。所以平等從哪裡看?從我們自己一個身體上就能看到。諸位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都要明瞭。

  現在大家都知道,這個社會為什麼會動亂,人與人之間為什麼會有紛爭,我們追究它的根源,就是因為不平等。不平等就有高下,有高下哪能不鬥爭?鬥爭要一發展下去,天下大亂,人民就苦了。現在人過的生活過得多麼苦,你有地位,有財富,過得很辛苦;沒有地位,沒有財富,過得也很辛苦。這個世間說實實在在話,人最苦了。苦從哪裡來的?苦從不平等來的。不平等是不是真的?不是的,假的,不是真的。不平等是我們錯誤觀念裡面產生出來的,事實是平等的。佛見到事實,佛住一真法界,佛住平等真法界。我們哪一天覺悟了,哪一天也看清楚,看明白了,原來真的是平等,我們就離開苦難,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入平等境界。入平等境界,就是俗話講成佛,成佛就是平等法界,不再有高下的念頭。

  我們要把這個事實真相,到處去宣揚,認真努力介紹給社會大眾,人人都明白了,人人都清楚了,社會安定,世界和平,每個人都能過幸福美滿的日子,這多好!我記得上一次到此地來,跟諸位同修報告過,前一個月我參加澳洲雪梨的世界宗教和平組織。這個組織有三十多個不同的宗教,這些宗教領袖們,每半年聚會一次,這一次邀請我參加。請我說話,我就把這個觀念介紹給大家,我說我們佛教第一,基督教也第一,天主教也第一,回教也第一,大家都第一,那不就平等了,沒事了。我們佛經第一,你那個《聖經》也第一,《古蘭經》也第一,樣樣都第一,天下太平,就不打架了,不再吵嘴了。我第一,你第二;我是正法,你是邪法;我是神,你是魔;怎麼會不打架?所以迷失了事實真相,看法、想法、作法產生了嚴重的錯誤,自己就要承受苦果。

  今天社會問題,怎麼解決?諸位想想看,政治不能解決,自古以來,我們從歷史上去觀察,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政治不能解決。武力也不能解決,只是給一些眾生結了深仇大恨,在佛法裡面,佛法講輪迴,講因果,這種深仇大恨結下來之後,冤冤相報,沒完沒了。不但不能解決,製造爭端,太可怕了!經濟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二次大戰之後,每一個國家拼命發展經濟,搞的今天世界上人心慌慌,每個人爭名奪利,增長貪瞋痴,這哪能解決問題?科學技術也不能解決。所以真正能解決問題的,還是靠教育,尤其要靠宗教教育。這是我在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裡面講話的中心論題,祈求每一個宗教領袖,我們都省悟過來,我們要從事宗教教育工作。不錯,有不少宗教家都有這個覺悟了,都有希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的理念。

  可是他們有個現實問題很難解決,他說我們自己教會裡面,內部都很多爭執,都不能團結,怎麼能跟外教團結?這個話說的是實話。說這個話的是天主教的神父,說明他們裡面內部不團結。我們想想,我們佛教裡也不團結,這個道場跟那個道場不能合作,這個法師跟那個法師不能夠同心同意,怎麼辦?所以我們在會議裡提出這個問題,我跟大家說,我說我們現在會發生這些問題,原因在哪裡?我們有宗沒有教,所以出了問題。一定要教,要去教導大家。釋迦牟尼佛在世為什麼沒有問題?天天講經說法,天天教導大眾,所以四眾弟子都能修「六和敬」,形成一個和睦的團體。如果要沒有教學,每一個人都有煩惱,都有習氣,個人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問題就會出來了,彼此不能相容。天天要教,天天要勸導,三天不聽經,就迷惑顛倒,毛病都出來了,所以世尊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現在是每一個宗教團體,都缺乏講經說道之人,所以必須要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著重宗教教育,推行宗教教育,希望宗教教育能夠普遍到全世界。凡是有宗教信仰的這些人,都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知道「法法平等,無有高下」,我們就能夠和睦共處。消除異見,消除隔閡,消除誤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個目標才能夠達到。

  後頭兩句是『言說故不同,此眾咸通達』。在《華嚴經》裡面,我們所看到的,我們所讀到的,那是一個多元文化的融合,也就是多元文化的圓融和合,正是我們現代社會所希求的。我們現代人,每一個人心裡面所嚮往的,世尊在這部經典裡面,把這些理論方法事相,不但說得清楚,表演給我們看。經文一展開,自始至終,都在那裡表演,讓我們在這裡體會,體會一切諸法悉皆平等。在華嚴會上這些人,對於這些理事都能夠通達,都能夠明瞭,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也應當極力去提倡。下面第七小段:

  【丈六千尺,隨現萬殊。語其真體,量周法界。量與無量,皆是妄想。】

  我們先看這一小段。這是說佛菩薩現身,在我們這個世間,釋迦牟尼佛當年出世,應化在我們這個世間,他所現的身相『丈六』,這是說佛的身高一丈六。可是諸位要記住,一丈六,好高!那個時候的印度尺很短、很小,我們看看弘一大師《律學三十三種》裡面,有一種「周尺考」,考據周朝時候度量。周朝的一尺,大概只有我們現在的半尺(五寸),所以佛的個子一丈六,用現在的尺是八尺,那個差不多,是個大個子,比普通人個子高不了多少,很正常。我們看看現在有很多運動員,打籃球的個子都很高,佛的個子大概像他們那樣子,像他們那樣的高個子。不是我們現在的尺,現在的尺,佛的個子有我們現在兩個人、三個人高,那怪人,一般人也不敢接近他。『千尺』,是說佛的報身。舉這兩個例子來講,這是大身小身,『隨現萬殊』,這是諸佛菩薩隨類化身。佛為我們說法,那要示現一個人身,一定要同類身給我們說法。如果佛要度螞蟻,他要現個螞蟻身,那螞蟻身就小了,我們看就小了。如果不現螞蟻身,跟螞蟻在一起生活,你怎麼去度那一群螞蟻?諸位要知道,這一切動物,哪一類動物裡面,都有佛菩薩化身在其中。為什麼?那一類眾生裡面,也有感應,有感,那佛就有應,佛一定要應現到那一類眾生裡面,去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就是「隨現萬殊」。這個是應化,隨類化身,大小不定,相狀也不定。

  『語其真體,量周法界』,你要講他真的體,體是性體,能現之體;能現之體那個量,跟虛空法界一樣。能現真體,就像我們現在用比喻裡面講的無線電波,那跟這個虛空一樣大,電波發射出去之後,整個地球任何一個角落裡面,都能夠收得到,都能夠接收得到。能現的體就好像是電波,「量周法界」。後面再說真的,『量與無量,皆是妄想』。什麼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你說有量,他說無量,都是分別執著,分別執著全是妄想。下面引用《楞伽經》的幾句話說:

  【無心之心量,我說為心量。】

  這個『我』是佛,釋迦牟尼佛說的。『無心』,這個心就是妄想心。「無心」,無妄想心的那個心量,才是佛在大乘經上講的心量。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切諸佛如來「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呢?我們也是,絕不例外。我們的心也是包太虛、周沙界,真心。可是我們現在把真心給忘掉了,妄想當家,妄想很小,妄心當家,不是真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是依真心而變現出來的,迷了真心就叫做妄心。這妄心當家,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錯了。可是妄畢竟是妄,妄的後面是真,真並沒有失掉。什麼時候我們覺悟妄,認識妄,妄就不妨礙。怕的是你不認識它,你不了解它,它會礙事;認識它,明瞭它,它不礙事。我們的真心做得了主宰,所以我們的心也是包太虛,也是周沙界,這是事實真相。

  我們要問,妄想分別執著能不能斷得掉?給你講一句老實話,決定斷不掉。你或者要問我,諸佛如來有沒有斷掉?我問你,他有沒有斷掉?他要斷掉了就不能講經說法,為什麼?講經說法要分別,他要不分別他怎麼講經?他給我們講三身,給我們講十身,是不是分別?是。為什麼說他斷了,說我們沒斷?他那個斷是認清楚,是了解這個妄想,妄想不礙事。我們今天沒有斷,是我們對妄想性質不了解,不認識,妄想分別執著害我們,妨礙我們。諸佛菩薩妄想分別執著不妨礙他,他運用妄想分別執著說法利益一切眾生,你看妄想分別執著被他利用。我們今天怎麼樣?我們今天被妄想分別執著利用了,就這麼回事情。幾時我們明白之後,我們也會用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本事,這就是佛菩薩。你會運用妄想分別執著,這叫智慧;你不會運用妄想分別執著,你叫迷惑。就這麼回事情而已,諸位總要清楚,總要明瞭。這兩句話意思你就懂得了,『無心之心量』,無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心量,才是佛在經上說的這個心量的意思。

  【故遣之復遣之,以至於無遣。方顯寂默之義。】

  『遣』是離開,離開妄想,離開分別,離開執著。《楞嚴經》上講的「六結三空」,就是這個意思。一直到無可離了,清淨寂滅的真心就現前。所以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離一切相,是離你心裡面所執著、分別的那些相,不是外面的現相。這外面境界相,你怎麼離?許許多多初學的同修聽錯了意思,以為外面這個現相都要離,你怎麼離法?是離執著的現相。就是馬鳴菩薩講的,我們從這幾句話裡面能體會得到,「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都是離心裡頭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相,離那個相。外面境界相如果離了,那佛還度眾生嗎?那佛就不能度眾生了。佛為什麼還要隨類現身?為什麼還要隨機說法?隨類現身,隨機說法,不是沒有離相嗎?你就想到佛教我們離相,離的是什麼相,離的是妄想分別執著的相,這就對了。至於外面這些現相,《華嚴經》上講得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都是壞在妄想分別執著上,妄想分別執著有障礙,離了妄想分別執著沒有障礙。要懂這個道理,我們才能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受用,真實的利益。下面第八小段:

  【心如虛空,不礙異見,菩薩隨眾生心,化而無染。】

  這是教給我們處事待人接物,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怎樣修行?給我們一個高度的原理原則,我們要懂得修學。心一定要空,心不能有,心要有了,你的心就壞了,你心就有毛病。佛常常用法輪來做比喻,輪是一個圓形,在幾何裡稱之為圓。圓一定有個圓心,圓心在哪裡?沒有,你決定找不到。但是它有沒有?有,決定有圓心,但是圓心決定找不到。這個圓依什麼成就的?依心。心是空的,圓是有,有從哪裡來的?有從空裡頭來的。我們的身就像圓周,我們有個心,心要是虛空的,心上什麼都沒有,你這個心是健康的。心裡面有一樣東西,就有了一個病,有兩樣就兩個病,有三樣就三個病,現在人心裡頭不知道有多少東西。早年我看到街上電影院掛了個招牌,「心有千千結」,這個病太嚴重了,那還得了!所以我們自己要好好想想,我們的心是不是有千千結,那就不得了。

  六祖惠能大師在《壇經》裡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那是真心。惠能為什麼一接觸佛法就開悟,就證果?禪宗裡面,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他什麼時候明心見性的?二十四歲。你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五祖傳衣缽給他是二十四歲。為什麼人家二十四歲就明心見性,就見性作佛?他『心如虛空』。我們今天學佛,學四、五十年了,還沒有見性,還沒有成就,什麼原因?心有千千結,毛病在這裡。佛在此地跟我們講真話,我們的心要跟虛空一樣,心要清淨,心要真誠。真誠是心裡頭什麼都沒有,那個心就是真誠心,清淨心就是真誠心,平等心就是真誠心。心裡頭有一物就不清淨,心裡面有高下就不平等,心裡面有個妄念就迷惑,就不是正覺。

  修行人,無論是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就是心如虛空,這是根本,這是真心。真心『不礙異見』,異見是妄心。誰的異見?眾生的異見。所以佛可以跟我們一切眾生相處,跟我們和光同塵,跟我們在一起生活,也生活得很快樂,生活得很自在。我們凡人跟凡人生活不自在,為什麼?我們彼此意見不相同,彼此會有摩擦,會有障礙。凡人跟佛菩薩生活就很融洽,我們凡夫有意見,他沒有意見。所以我那個意見不妨礙他,他沒有意見不妨礙我。兩個人都有意見,就會有妨礙;一個有,一個沒有,就不會妨礙。「不礙異見」,所以才能夠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後面講『菩薩隨眾生心,化而無染』。「化」是教化,佛菩薩教化一切眾生,決定不會染上眾生的那一些妄想分別執著,決定不會染著。佛菩薩能隨順,這是普賢十願裡面常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第九小段:

  【依根本智生後得智,依後得智能生菩薩二乘等智。】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學佛,智慧不開就是不曉得這個道理,沒有認真去修根本智,你哪裡來的智慧?現在學佛人,所謂的智慧是什麼?是世間的聰明才智,佛法裡面講世智辯聰,他有的是這個,他沒有真智慧。怎麼曉得他沒有真智慧?他沒有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前面講的「心如虛空」,心如虛空那就真的生智慧。《般若經》上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根本智,無所不知是後得智。無所不知,從哪裡來的?從無知來的,無知起作用就是無所不知,你就懂得無知是什麼意思了。無知是禪定、是清淨心,這是根本智;清淨心起作用,無所不知。在我們念佛這個法門裡面,就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根本智。我們念佛求什麼?就求一心不亂。真正得到一心不亂,你智慧就開了,業障就消了。諸位對於消業障都很重視,但是我要問的,什麼叫業障?業障在哪裡?你找出來給我看看。你們曉得什麼叫業障?妄想是業障,分別是業障,執著是業障。所以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得一心了,清淨心就現前,業障就沒有了。業障沒有了,生什麼?生智慧。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障礙你的智慧,只要把這個東西放下,智慧是本來具足,是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清淨心中能生無量智慧,這是後得智。『依根本智生後得智』,沒有根本智哪來的後得智?

  所以我在新加坡辦了一個弘法人才培訓班,我教導這些年輕法師們,研教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容易得定;換句話說,盡可能減少妄想分別執著,用意在此地。不但是如此,還要讓這些法師們,每一個星期念三十六個小時的佛,進念佛堂,星期六二十四小時,星期天十二個小時,念三十六個小時的佛,為什麼?修一心不亂。這三十六小時的念佛,是求根本智,然後你研究經教你會開後得智,你會開智慧,道理在此地。你要不認真努力去幹,你煩惱怎麼會斷?分別執著怎麼才能夠放下?智慧什麼時候能開?所以要懂得教學種種設施,無非是幫助大家斷煩惱,開智慧。『後得智能生菩薩二乘等智』,後頭這一句說什麼?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的智慧,我們現在講日常應用的智慧,都從後得智裡面生起來的。這一節是說明智慧從哪裡來的,應當怎樣去修學。下面第十小段,跟我們講:

  【恩德,滿願照生。斷德,契理淨根。】

  這在佛法裡非常重要,學佛要學布施。布施什麼?布施『恩德』。布施恩德的用意在哪裡?滿眾生的願,『滿願照生』,也滿自己「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大願。你要不修三種布施,你怎麼能夠度眾生?換句話說,你要想度眾生,真正想幫助那個眾生,幫助他什麼?幫助他斷惡修善,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超凡入聖,這叫度。你要幫助他,先要讓他對你生歡喜心。他怎麼會對你生歡喜心?你常常供養他,常常送禮物給他,他就歡喜了。你不肯布施,不肯送禮,他怎麼會對你生歡喜心,這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菩薩常常要布施,常常要修供養,使一切眾生對你生歡喜心,你跟他有恩德。然後說話他才會聽,他才會接受。我在各個地方長年講經,許多法師都知道,都讚歎我的法緣好。法緣怎麼好的?布施。我到這個地方來講經,人沒有到,布施的經書、錄音帶、錄像帶很多很多先來了,跟大家結法緣。明天你們這裡要念佛,念佛我請你們吃飯,布施,我們才有緣。不肯結緣,怎麼行?

  現在有很多地方都知道,新加坡居士林的法緣非常殊勝,它為什麼會殊勝?天天請客,一天請三次,一年三百六十天沒有一餐中斷。每一天吃飯的,現在因為經濟不好,餐館有很多停業,我們這個餐廳人數就增加了。李木源居士告訴我,從去年經濟蕭條之後,我們的餐廳增加了三百人,都到這裡吃飯,免費招待。現在這個餐廳吃飯,每天差不多有八百人,星期天、星期六,初一、十五做法會的,差不多有四千人吃飯,一分錢不收。你來吃飯,我歡喜得不得了,人愈多愈好。這是現在世界第一家,還沒有第二家。我們那個餐廳吃的菜,差不多有十幾道菜到二十幾道菜,跟自助餐的餐館,比他們還好。你修布施,你一定想到這個開銷多大,錢從哪裡來?居士林裡面的人,從來沒有想過錢從哪裡來,為什麼?沒有買過米,沒有買過菜,沒有買過油,這麼多人吃飯,米、麵粉、菜、油、鹽源源不斷而來,不曉得哪裡送來?送來的吃不完。吃不完怕壞掉了,怎麼辦?新加坡有很多老人院,我們一車一車送,孤兒院一車一車送。所以這個事情,你只要真心發心去做,為社會服務,為大眾服務,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加持你,保佑你,不要去想錢從哪裡來?

  我們現在建彌陀村,彌陀村將來裡面住眾一千兩百人,免費,一分錢不收,你到那邊去,衣食住行都供養你。所以有很多人問李木源,你們居士林到底有多少錢?李木源說沒有錢。沒有錢你敢做這個事情?我們沒有錢,後台有老闆。老闆是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福報,我們不求人,不向外頭化緣,不求人,我們求佛菩薩保佑,佛菩薩有一些護法神菩薩自自然然來供養,怕什麼!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分別執著,錢從哪裡來?什麼事不敢做。李木源敢做,就是心如虛空,心裡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敢做,他真有感應。彌陀村建的也是世界第一家。現在逐漸逐漸外面知道的人多了,我現在在新加坡,每個月平均大概有三百多人來看我,從世界各地方來的,到新加坡來念佛,來聽經。所以諸位同修如果有假期,也歡迎你們到新加坡去參學,去看看,去吃佛菩薩的供養,阿彌陀佛的供養,去看看那邊非常殊勝的法緣。緣要結,肯跟大眾結緣就好,這緣就非常殊勝。恩德,我們對眾生一定要布施恩德,對自己要『斷德』。斷什麼?斷煩惱,斷習氣,斷妄想,斷分別,斷執著。

  『契理淨根』,「契理」是契入諸佛所證之理,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契理是明心見性。「淨根」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我們現在所講的身清淨,心清淨。契理是心清淨,淨根是身清淨,身心清淨,外面境界就清淨。現在這個社會不好,全世界每個地方都動亂,都不安,與磁場有關係。我們大的環境太陽系的磁場不好,所以我自己要製造很好的小磁場,來保護自己。講經,這是好磁場;念佛,是好磁場;行善,是好磁場。居士林三餐布施,每天講經兩小時,念佛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現在新加坡居士林是長年二十四小時不中斷,所以這個磁場好。大磁場不好,我們的小磁場好。所以諸位同修明天在這邊念佛,記住不是為自己,為全香港的同胞,為全中國同胞,為全世界的眾生,這個功德就很大,非常有意義,必定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