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善財童子參學報告(三)  (第三集)  1999/3/19  香港九龍  檔名:12-021-0003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請掀開講義,昨天講到十地菩薩與十度。世尊與祖師大德雖然是這個說法,我們要會聽。因為諸佛菩薩所說之法皆是「方便法」,離開方便無有法可說,我們應當在方便法當中體悟真實;真實是自性,也就是宗門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這樣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在這一段末後,清涼大師有個總結:

  【欲顯差別,故為此配,非可局執。】

  這就把方便顯示出來,也就是上面所講的,將十地配十波羅蜜,這是顯示差別,不得已用這種方式,讓我們認識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不可以執著、不可以侷限。為什麼?因為事實它是非常複雜;雖然複雜,它有條理、有層次,絲毫不紊,所以法才稱之為妙,才稱之為不可思議!下面是第三段:

  【歎其勝德】

  這是讚歎,讚歎諸菩薩的德行。

  【有十一句,初總即普賢行願。別有十句。】

  『十句』都是讚歎『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法身大士所修學的,也就是說法身大士生活、處事待人接物,決定與這十個綱領相應,與十個綱領每一個綱領都相應;我們常講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皆能相應,不可思議!此地也略說十句,第一:

  【所行無礙,普遍一切諸佛剎故。】

  這是我們凡夫做不到的,凡夫不能突破時空的界限。法身大士做到了,他有能力突破時空,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他都能現身,六根都能夠接觸到。第二:

  【現身無量,親近一切諸如來故。】

  他有能力分身,我們今天沒有能力。一切諸佛如來所,他都能『現身』,承事諸佛、聽經供養,我們看到,真是自在,確實令人羨慕。佛在本經上告訴我們:「菩薩的大德大能,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換句話說,他有,我們也有,但是他能現前,我們不能現前。他能現前的原因,是他把障礙破除掉了,我們不能現前是有障礙。這個障礙是妄想分別執著,妄想分別執著無量無邊,捨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的能力就恢復,就能夠做得到,這是我們學佛應當要努力的。決不能貪著眼前五欲六塵的享受,貪著五欲六塵享受,永遠不能脫離輪迴;只要不能脫離輪迴,決定是一世不如一世,這非常之苦!這一生失掉人身之後,來生再得人身,非常不容易,這是值得我們高度警覺的。第三:

  【離諸蓋障】

  『蓋』與『障』都是煩惱的代名詞。「蓋」,蓋覆了我們的本性;「障」,障礙了我們的能力;智慧、能力都被障礙了。障與蓋都是指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菩薩們離開了。

  【如淨月輪,普現一切佛神變故。】

  末後這一句是比喻,譬如晚上的月亮,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中秋的明月,秋高氣爽,月亮特別的明亮,這比喻我們自性圓滿的現前。如果陰天下雨,雖然月光普照,可是被雲霧遮蓋住了,月光就不能現前。把這些雲霧比喻作障蓋,離開障蓋,清淨的『月輪』就現前。『普現一切佛神變故』,這是把月比作自性,自性離障,一切諸佛神通變化,都在自性當中顯現出來;正是佛在本經所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第四句:

  【得現覺智,悉見諸佛所現自在神通境故。】

  『諸佛所現自在神通境界』在哪裡?《華嚴經》上所講的華藏世界,淨土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諸佛所現自在神通境界」。菩薩能夠見到,菩薩也能夠投入,入佛境界,入佛知見;換句話說,他也作佛。他要不作佛,怎麼能入佛的境界?修行要到這個境界,的確不是容易事情。佛為我們大眾,大慈悲,為我們開了特別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最穩當、最快速、最可靠。一切眾生依這個法門,沒有一個不得度,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不成佛,沒有一個不開佛知見,沒有一個不入佛境界。念佛要認真,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大家心裡面都有數,劫難肯定不能避免。自度度他,除念佛之外,沒有第二個方法,這是我們要警覺到、要認真努力去幹的。第五句:

  【得無量明】

  前面講「現覺智」,這個『無量明』,意思相同。相同不能說兩句,同中有異,前面現覺智是說根本智,後面講的「無量明」是後得智。

  【照一切佛大法教海智慧光故】

  這個『智慧』跟前面不一樣。前面這個智,入佛境界是「根本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怎麼說無知?因為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掉了,捨得乾乾淨淨,自性圓滿現前,如淨月輪,這是入佛境界。「後得智」則不然,能夠參與一切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說經講道,弘法利生,這是差別智、這是後得智,後得智也圓滿了。後得智是從根本智來的,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根本智從哪裡來的?從禪定裡面來的。我們今天用執持名號的方法來修禪定。佛家講的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我們曉得全是修禪定,修禪定的方式不一樣,修禪定的手段不相同,無量無邊的手段統統修禪定。我們採取的是「持名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就是禪定現前;念到心不顛倒,就是智慧現前。用持名這個方法,定慧等學,禪、智統統都可以現前。

  我們念佛也念了很多年,為什麼禪定、智慧得不到?那是我們念佛不如法。第一個修念佛法門的人,是大勢至菩薩。諸位在楞嚴會上看到,他是怎樣念佛的?他自己說了,「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所以他念佛成佛了。我們今天念佛,沒有都攝六根,所以不能成就;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妄想沒有斷,妄想跟佛號同時現起,妄想把念佛的功夫破壞掉了。這樣念佛念上三百年,也沒用處,那真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真正念佛人,他懂得都攝六根,他知道要淨念相繼。有人問過我:「法師,怎麼樣都攝六根?」我告訴他:「淨念相繼。」「怎麼樣做到淨念相繼?」「都攝六根。」他聽不懂。聽不懂我再給他講清楚、講明白一點,念佛人不但在念佛的時候要念得相應,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不懷疑、不夾雜就是淨念,不間斷就是相繼,淨念相繼。不念佛的時候,在日常生活當中也不懷疑、也不夾雜,功夫自自然然不間斷,這叫功夫成片。在平常不念佛的時候,也不會起心動念,也沒有貪瞋痴慢,也沒有是非人我,一切真正放得下,這是功夫,不會被外面境界誘惑。

  修道人心是定的,他能享受寂靜之樂,這就我們一般人講的清福,他享清福。世間人不行,世間人覺得那個太寂寞了,那個環境他待不住,他喜歡熱鬧,到處湊熱鬧;熱鬧就鬧到三途去了,沒有不墮三惡道的。諸位想想:哪一個修行人會在熱鬧場所?不可能。熱鬧場所裡面的修行人,不是普通人,都是菩薩;那是什麼?「三學」成就了,在熱鬧場所裡面修三慧,法身大士的事情。我們是初學,初學要修戒、定、慧,初學一定要選擇寂靜的處所,環境愈清淨,對我們修行愈有利益、愈有幫助。古時候修行道場,都建立在深山裡面,人跡不到,要想到山上拜佛,走路都要走幾天,所以一般人不常去。現在難!想找一個清淨場所很不容易找到。深山裡面這些古剎,現在也開了公路,甚至於還有了纜車,變成觀光旅遊點,哪裡來的清淨?清淨的環境很不容易得到,所以真正想修行的人,找不到一個好的道場、修行的場所,這是我們這一代眾生福報不如古人。

  我們這一代,外界五欲六塵誘惑,比起古時候增加百倍、千倍都不止,我們怎麼能夠敵得過這些誘惑?敵不過誘惑就被淘汰掉了、就墮落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提高警覺的。熱鬧的場所,最好能夠避免,愈少去愈好,要去,實在不得已。所以去辦事,事情辦完之後,決定不留戀。活在現代的社會,哪一個人不想觀光旅遊?可是你要曉得,你現在喜歡觀光、喜歡旅遊、喜歡旅行,你能夠觀多少年的光?你能夠旅行到多大年歲?算你很有福報,十歲就開始觀光旅遊,到了八十歲也走不動路,你也沒法子了;最後還是要搞三途六道,你還是沒有辦法超越輪迴。為什麼不把這幾十年時間,好好的去修行、好好的去用功?你能夠把握這種機緣,掌握著你的時間,時間很寶貴,在這一生當中努力的念佛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天天去旅遊,天天去觀光,那個觀光旅遊的範圍大了,十方諸佛剎土,你說多自在!這才是真正聰明、真正有智慧。

  這個地球太小了,沒有什麼意思,沒有好玩的地方,沒有值得觀光旅遊的地方。要觀光旅遊,還是到十方剎土,到諸佛報土裡面去觀光旅遊,我們不是做不到,真正肯花幾年的時間好好念佛,你就得到了。為什麼將自己寶貴的光陰,浪費在這個世間?依舊不斷的去搞生死輪迴,這叫迷惑顛倒,佛在經上講的「可憐憫者」,這種人真正可憐,真正是可憫!遇到佛法不知道珍惜佛法,不解佛法,不修佛法,你說多可憐!世間人一生遇不到佛法,情有可原;遇到了不能夠深解義趣,不能夠認真修行,當面錯過,這是可憐憫者。第六條:

  【具無礙解,以清淨辯,於無量劫說佛功德無窮盡故。】

  『辯』是辯才無礙,無礙的辯才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不清淨,你怎麼可能有智慧?沒有智慧,哪來的辯才?由此可知,清淨心重要。怎樣才能得到清淨心?一定要看破、要放下。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對一切世間人、事、物的控制佔有;換句話說,對一切世間人、事、物,控制佔有的意念與行為都沒有,你的心才清淨,你才真正放下了。大乘法裡頭著重「心地」放下,小乘法著重在「事相」上放下,兩者相輔相成。事上放不下,我說「我心理放下了」,難,不可能!除非是諸佛菩薩再來人,不是凡夫;凡夫決定做不到。你事上沒有放下,換句話說,你心上總免不了有牽掛,牽掛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死根本。所以,這事上我們也要放下,心上才乾淨。

  唐朝時候龐蘊居士,我們學佛同修都知道他的故事。他家裡面很富有,學佛開悟了;悟了以後做一個榜樣,給後學的人看看,讓後學人看到他那個樣子,有所領悟。他把他家裡財產裝在一條大船上,船划到長江中心,把船砸一個洞整個沉下去,家裡所有一切財產都不要了。生活怎麼辦?編草鞋。草鞋恐怕香港人沒有見過,大陸也許還有。我在年輕抗戰期間穿草鞋,編一雙草鞋大概賣兩文錢,在那個時候,大概是兩分錢、三分錢,一天編幾雙草鞋,賣幾雙草鞋就能過日子,生活就可以過去了。有人就問他:「龐居士,你那麼多財產,你不要了,為什麼不拿出來做做好事,社會救濟事業不是很好嗎?」他回答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諸位想想這個味道,「好事不如無事」。無事是最好的好事,人人都無事,天下就太平。人人都做好事,就要打架;你做得好,我比你還要好,他又比我好,這就不平了。到寺廟裡燒香,還要爭著、搶著燒頭一炷香,好勝心!貪瞋痴慢,煩惱起現行,所以好事不如無事。無事不生煩惱,決定沒有人我是非、沒有貪瞋痴慢。所以,事上也捨得乾乾淨淨,心地清淨光明,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這個意思很深很廣。第七句:

  【住最勝智】

  智慧,『勝』是殊勝。這一句也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住真實慧」。

  【猶如虛空,所行清淨無染著故。】

  『如虛空』是比喻,心跟虛空一樣,永遠保持著清淨不染,這是真實智慧。心裡面還有憂慮、還有牽掛,這就是你有染著,你的心不清淨;一切煩惱、憂慮、牽掛統統都沒有了,你的心才清淨。清淨心是你的真心,清淨心是你的本性。菩薩住真實慧。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境界就清淨,所住的是淨土。下面一句:

  【無所依止】

  『依』是依靠,『止』就是住在那個地方。

  【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現色身故】

  諸佛菩薩、法身大士沒有依靠,所以佛在經上說,諸佛如來叫「無依道人」。世間人都有依靠,佛沒有,佛是盡虛空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所講的,隨類化身、隨機說法,決定沒有依止。我們凡夫不行,我們做不到,佛的生活稱性,我們隨順煩惱,隨順煩惱就得找個依靠。我們初學,那沒法子,還得找個依靠,所以今天同修要發心皈依,依就是找個依靠。法身大士不需要,我們凡夫要找個依靠。「皈依」,皈是回頭,依是依靠。我們依靠誰?依靠三寶。佛在經上講,什麼三寶?「自性三寶」,是你真正的皈依處。外面的三寶靠不住,你要靠佛,佛不在世,現在的佛是泥塑、木雕、彩畫的,所謂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他怎麼能保佑你?你靠他,怎麼靠得住?法寶是經典,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也不可靠。出家人,出家人自己都保不住,怎麼能保你?這外面的三寶不可靠,要依自性三寶。

  自性三寶是什麼?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跟我們說,他講三皈依:「皈依覺,皈依正,皈依淨;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能大師為什麼用這種方式來講三皈依?我們猜想,一千三百年前唐朝那個時代,可能傳授三皈,大家就有錯誤的觀念,所以他用這種講法提醒我們。佛是什麼?佛是自性覺。皈依佛;換句話說,從我們迷惑顛倒回過頭來,要依覺悟,這就是皈依佛。從我們錯誤的想法看法、邪知邪見回過頭來,依正知正見,這是皈依法。從我們染污的心、染污的行為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這使我們恍然大悟,真正皈依是從「迷、邪、染」回過頭來,依「覺、正、淨」。

  你們發心皈依,要真發心,從今天起我們要遠離迷邪染,要依覺正淨。這個說法沒錯!很不容易落實;換句話說,依自性,我們真的連邊際都找不到。我們一定要找個實實在在東西依靠它,那怎麼辦?我也得想方法給你們找個東西依靠,皈依佛,阿彌陀佛,決定依靠阿彌陀佛。皈依法,《無量壽經》、《彌陀經》,決定依照《無量壽經》、《彌陀經》裡面的道理方法來修行。皈依僧,我們介紹兩位菩薩僧,觀音、勢至;觀音代表慈悲,勢至代表智慧。換句話說,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依慈悲心、要依智慧心,你就是皈依觀音、大勢至。要不這麼介紹,你就感覺到很空洞,沒著落。我跟諸位介紹的,釋迦牟尼佛勸導我們的,也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讚歎的、共同勸勉我們的,我們這樣的皈依決定沒有過失。你能夠漸漸契入境界了,也能夠彷彿可以做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可以隨心所欲,觀機說法,利益眾生。第九句:

  【離諸翳障】

  『翳障』是比喻。「翳」,好像我們眼睛,現在人講白內障,我們眼球前面蓋了一層膜,我們看外面東西看不清楚。「翳障」代表什麼?愚痴,沒有智慧,顛倒是非,不辨邪正,不但邪正不能辨別,甚至於連利害都不能辨別。末後說:

  【了知眾生我人壽者皆非有故】

  這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四相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一部《大般若經》六百卷,你要從頭到尾看一遍,當然看前面,不知道後面,看到後面,前面忘光了。可是我保證有三個字你不會忘掉,什麼三個字?不可得;《大般若經》上「不可得」三個字,重複了一千多遍,你會對這三個字非常深刻。給諸位說,一切法不可得,此地用這四個字代表,「我、人、眾生、壽者」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真正看破,果然看破,你自然就放下了,而且徹底放下。末後是:

  【智慧普遍,猶如虛空,以大光網照法界故。】

  唯有徹底放下,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就現前,就起作用。『如虛空』是比喻智慧廣大,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智慧現前的相。華嚴會上所有的菩薩眾、聲聞眾、天眾、神眾,個個都具足這十種德行。因為這些人儘管族類不同、身分不同、現相不同,他們都修普賢行,都將妄想分別執著斷盡了,自性智慧、德能都現前了,這是相同的;皆是法身大士,皆修普賢大士之德。下面這一段,第四段:

  【清涼釋別分五對】

  清涼大師在集眾這一段裡面,最後做個結論,他把它分成五對。第一:

  【窮依近正對】

  『窮』是窮盡的意思,徹法底源。什麼叫『近正對』?下面說:

  【遍一切剎,方知無礙。近一切佛,始知多身。】

  親近佛這是正報,『遍一切剎』是依報;依報窮盡了,親近一切如來。在這個境界裡確實不但心遍一切剎,念遍一切剎,見遍一切剎,聞遍一切剎,「見聞覺知」遍一切剎;再跟諸位說,身也遍一切剎,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這個時候你才曉得無障礙的法界,清涼大師總結全經:「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法界真的是無障礙。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不但是十方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始知多身』,無處不現身。現身得大自在,像《梵網經》上佛所講的「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能有千百億化身,一切諸佛菩薩無一不是,再跟我們說,我們也是。我們是糊塗佛,迷惑顛倒的佛,沒開悟的佛,我們跟諸佛如來真的沒有兩樣;只是佛覺知,佛明達,我們糊塗,我們在造業受報,糊塗佛。諸佛菩薩慈悲,在點醒我們,幫助我們覺悟。第二:

  【現通見用對】

  是一對。前面講依正是一對。

  【障蓋既離】

  『障蓋』是煩惱,見思、塵沙、無明,煩惱斷盡了。

  【方能現通】

  這個『通』,我們講神通;就是剛才講的,你能夠遍一切剎土,你能夠親近一切諸佛如來。你有這個能力,這個能力是本能,沒有什麼奇怪的,沒有什麼了不起,是本能;佛有,我們也有。佛沒有障礙,煩惱斷盡了,他的能力現前;我們今天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德能障礙住,使我們的德能不能現前,不是沒有。

  【十眼圓明,始見如來無方大用】

  這是講見,一個是神通,一個是見。如來果地上『十眼圓明』,菩薩也有,我們也有。換句話說,如何把自己的障蓋離掉、捨掉?不能不放下。你看,放下的利益有多大!你不放下,現前受的苦難有多少?苦難從哪裡來?從障蓋來的,離開障蓋一切苦難就沒有了,『如來無方大用』就現前。如來自己生活的受用,幫助一切眾生的作用,你都見到了;他有,你也有。第三對:

  【內照外演對】

  『內』是自受用,『外』是他受用。對自己:

  【照佛法海,方得多明。】

  『多明』就是多智慧,多智慧是後得智,無所不知。

  【具四無礙辯,始能長演。】

  因為你後得智圓滿,無所不知,所以你能夠教化眾生,你能說法,你能表演。佛在經上常常教菩薩,「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演就是表演,說是說法。佛菩薩的生活行為就是表演,像我剛才講的龐蘊居士,表演給我們看,告訴我們一切物質生活條件捨下之後的快樂,真正做到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你不肯捨,決定有牽掛、決定有憂慮、決定有患得患失,造成自己菩提道上重大的障礙。所以世尊表演三衣一缽,捨得乾淨!我們要覺悟、要學習。第四,一對:

  【智淨色隨對:所行無著,始彰智淨。】

  你的智慧怎麼清淨?你的生活、你的行為、待人接物,決定沒有執著,決定不著相。境界現前的時候,如同我們照鏡子,所謂是「胡來現胡,漢來現漢」,這古人講的,我們照鏡子,中國人照鏡子,鏡子現的是中國人面孔,外國人照鏡子,現的是外國人面孔。鏡子有沒有痕跡?痕跡都沒有;不但你照完之後,鏡子不落痕跡,正在照的時候,鏡子也不落痕跡。教我們用心要像鏡子一樣,面對境界有就是無,空有是一不是二,空有同時,並沒有先後;「相有性無,事有理無」,這才是智慧清淨。

  【隨心能現,方顯無依。】

  這是起作用,就是我們現前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隨心所現』。我們遇到境界能明瞭、能認識,能為人說明事實的真相、現相的理事,這是「隨心能現」。智慧『無依』,事相、境界也無依;凡夫業力現的,諸佛菩薩願力現的,無論是業力跟願力,剋實而論盡是無依。所有相是虛妄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智慧就清淨了。第五,一對:

  【悲深智廣對:了眾生空,方離悲障。】

  有沒有慈悲心?有;著不著慈悲的念頭?不著;高明,我們凡夫做不到。凡夫那個同情心起來了,傷心幾天幾個月都睡不著覺,真傷心。菩薩有沒有慈悲?有!菩薩有慈悲心不傷心,眾生有慈悲心很傷心。所以菩薩智慧清淨,心清淨;眾生心不清淨,智慧也不清淨;『了眾生空』。

  【光網普照,始悟智周。】

  一切諸佛如來,光光相照,如大梵天的羅網一樣,才曉得諸佛如來智慧是一樣的。諸佛如來智慧相同,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也相同,問題是我們自己要去求證,證明我們自己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

  大科裡面第貳大段是「聲聞眾」,前面是說「菩薩眾」;我們省略掉。第參大段解釋「世主眾」,我們在此地略說,這裡面我們把它分成四段。第一段是:

  【標數類】

  經文:

  【復與無量諸世主俱】

  這就是經文。『無量』是數,『世主』是類。「世主」,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世間各個社會階層的領導人。在一家,家長他是主;在一個公司,董事長他是主;在香港特區,首長他是主;一個縣市,縣市長他是主;一個鄉村,村鎮長他是主;就是社會各個階層領導人,這叫世主,太多太多了,也相當複雜。族群不相同,行業不相同,種種都不相同,但是都是世間主。

  下面讚歎他們的殊勝德行;這些世主也是法身大士,也是修普賢行,行菩薩道。這是《普門品》裡所講的,「應以世主身而得度者,即現世主身而為說法」,所以是諸佛如來現的、諸菩薩所示現的。最近有個同修送了一套,好像是十二個光碟,我很少看這些東西,偶爾看了一看,很有興趣,我把十二個統統看完。內容是什麼?講周恩來,「恩來百年紀念集」,十二個光碟。我看了之後,周恩來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不是菩薩做不到的;這是菩薩應以世主身度化眾生,他就現世主身。這個人在現在這個世界很難找到,一點私心都沒有,念念為國家、為人民。地位那麼高,官做得那麼大,裡面穿的內衣是補補丁的,襪子都沒有一雙是新襪子。到國際上去訪問作客,穿的是舊衣服,都沒有治一套新裝,點滴為公。他自己沒有兒女,他很喜歡小孩,他的姪女很多;他自己車子,公家配給他的,姪女不可以坐他的車子,「你們到外面去坐巴士,騎腳踏車」,沒有特權的享受。我看了之後很感動,菩薩再來的,不是凡夫,凡夫做不到。

  我一生當中見到兩個這種人,我沒想到他是這號人物。我小時候念書,在貴州,我們校長周邦道先生,跟周恩來同樣的人物。他在台灣作考選部的政務次長,公家也給他配個車,公事他坐那個車,私事他坐巴士,人做到這樣。公家給他裝了電話,兒女不可以打這個電話,為什麼?浪費公家的電話費,兒女你的朋友打電話來沒有關係,你不可以打出去。這個時代天下還有這樣作官的,真正叫清官!周先生,他們兩個都姓周,奇怪了。周邦道是我親自看到的,周恩來是我聽說的,這是菩薩化身,凡人哪裡可以做得到?公家給你裝個電話,私事哪有不用這個電話的道理?反正公家付錢,又不要自己付錢;他能夠替國家著想,不浪費國家一分錢。說老實話,我們學佛受了菩薩戒還做不到,人家為什麼能做到?一定要懂。這些人現身說法,我看了之後,佩服得五體投地,沒有話說。我們看第二段:

  【歎勝德】

  讚歎他們的德行,這裡面節錄了八條。第一個:

  【已曾供養無量諸佛】

  無量劫當中『供養無量諸佛』,福報,福大!諸位要記住,供養才有福。換句話說,我們想修供養、想種福,沒有那麼多「諸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這大乘經常講的。《華嚴》跟《圓覺》說法不一樣,「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是真正參透佛這一句的開示,知道供養一切眾生就是供養無量諸佛。我們以恭敬心供養,對一切人恭敬。普賢十願裡面,第一個是「禮敬諸佛」,禮敬供養;「稱讚如來」,稱讚供養;「廣修供養」,盡心盡力,隨時隨處,我能幫上忙的,我盡心盡力幫助一切大眾,沒有分別心,也沒有執著,也不求回報,這個福就大了。第二句:

  【常勤利樂一切眾生】

  這是悲。『勤』是勤奮,絕不懈怠,念念之中要利益一切眾生,不但常存這個心,要有行為表現出來。佛也告訴我們:「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諸位同修懂得修法供養嗎?一切時、一切處,見到一切人,合掌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那就是法供養;他聽進去了,「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他要是歡喜,送一串念珠給他。我們結緣的小冊子很多,大家多帶幾本去,你可以供養別人。我們流通的經書、錄像帶、錄音帶、CD,全部都是贈送的,都是結緣的。平常出門身上帶一點,碰到有緣的人,你跟他一合掌,「阿彌陀佛」,他很歡喜,你就可以送給他。你跟他合掌念阿彌陀佛,他如如不動,理都不理你,那就阿彌陀佛就算了,就不要送東西給他了。他要有回響,你就可以送個小念珠給他,送本經書、送個卡帶給他,這是供養,一定要懂得修。

  我早年在新加坡,演培法師有一天請我吃飯,我問他:「你今天為什麼請我吃飯?」他說:「我有一樁事情要向你請教。」「不敢當!」他是位老法師,年齡也比我大,他大我十歲,我稱他老師,他把我看成朋友,我們交情很厚。我說:「不敢當,有什麼話吩咐?」他說:「你的法緣很殊勝,你得教教我。」我說:「這個事情沒有別的,布施就好了;布施就給人結緣,緣愈結愈多,愈結愈廣,你的法緣自然就殊勝。」他聽了之後搖搖頭,他說:「我很孤寒。」孤寒你們聽得懂嗎?廣東話,我很小氣,捨不得布施。我說:「那當然你的法緣就有障礙,要布施。」演培法師著作很多,後頭都印著「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法緣就沒有了。他們都說我法緣很殊勝、很好,法緣很廣,我說:「沒有別的,我所有一切東西,歡迎翻印,功德無量。」沒有版權,流通就廣,到處翻印,翻印多少我也不曉得。你後頭這八個字,法緣就斷盡了。一定要懂得與一切眾生結法緣。第三句:

  【與諸眾生為不請友。無緣普應顯悲深故】

  看看眾生機緣成熟,不要等他請,菩薩就去了;這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菩薩要作眾生不請之友」,他不來找你,你去找他,你去幫助他。菩薩跟大家是同學的身分,同學的身分應該如此。佛的身分那就不行了,佛是老師;老師,我們一定要尊師,尊師重道,所以在老師這個位置上,「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生來源從哪裡來?學生到處去找學生,到處去給老師介紹學生,「作不請之友」。菩薩為眾生不請之友,佛就不可以;佛要給眾生作不請之友,佛要以菩薩身分,不能以佛的身分。這是顯示慈悲心無比的深廣。第四句:

  【常勤守護無歸向者。如於老病心偏重故】

  世間苦人很多,無依無靠的老人、病人很多,沒有人照顧。對於這一類的眾生要特別有慈悲心,我們有能力要特別去照顧他,要特別去幫助他,照顧、幫助要優先。要盡心盡力,我們有多大能力,奉獻多少能力。幫助病人,許多有病的人沒有錢,沒有法子治療,非常可憐!我們有能力,每個月儲蓄一點錢捐贈醫藥費,捐贈給醫院;告訴它,幫助那些貧苦的病人,很多醫院都會接受。隨分隨力,這一點很重要。你能夠常常把醫藥費布施,布施醫藥費,給諸位說,你就不會生病。為什麼不生病?你的醫藥費沒有了,布施掉了。你要是常常儲蓄一筆錢做醫療用,你決定會生病。你要不生病,你那個錢怎麼開銷?你要是搞一筆養老金放在那裡養老,你決定會老;你儲蓄一筆醫藥費,你決定會生病。你要是統統把它捐出去,告訴你,你活到一百歲都不老,身體健康,不要人照顧,多快樂!何必要老、何必要病?真正不想老、不想病,把養老金、醫藥費全部捐出去,你就不老,你就不病。我告訴諸位同學,「我不會老,我不會生病」,為什麼?我的養老金、醫藥費全部捐掉了,沒有了;我不可以老、不可以生病,沒有錢治療。你們都準備很多錢在那裡,所以你會老、你會生病,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幫助一切老病之人,盡心盡力照顧他們,果報不可思議。第五:‘

  【不捨世間入殊勝智】

  這底下說:

  【不捨顯悲常】

  你的慈悲心永遠不斷。

  【帶有觀空名方便智】

  『帶有觀空』是天台家的教義,賢首大師也是這個說法,實在講「空有不二」。這是『方便智』,方便智就是權巧智慧,利益眾生。

  【依空涉有名殊勝行】

  心是空的,行是有。雖然每天很認真努力幫助社會、幫助眾生,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個行叫『殊勝行』。雖然天天在用心,在思惟如何能令一切眾生得更殊勝的利益,決不為自己利益去著想,這叫方便智。

  【不滯空有,度而無度,是入殊勝智。】

  空、有兩邊不著,幫助眾生盡心盡力去做,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決不為自己絲毫的利益受用,這是最殊勝的菩薩智慧。第六句:

  【從諸佛教境界而生。根本智,依如來教,從真境生,無生生故。】

  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誨。從真實境界當中生起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是根本智,這個話很難懂。依佛的教誨,斷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使自己的心地清淨。清淨心如虛空,沒有絲毫染著;如明鏡,境界現在其中也不染著,如如不動,所以『無生生故』。

  【後得智】

  這是無所不知。

  【亦從佛教生】

  佛給我們講的一切經,這裡面是一切智,我們讀了之後認真學習,成就無所不知的圓滿智慧,這也是『從佛教生』。這個「佛教」比前面那個佛教意思更廣更深,包括一切菩薩、一切眾生,所現的境界相。我們心地清淨,接觸一切境界都生智慧,就像惠能所說的「心中常生智慧」,這是後得智。

  【二智既生,則生菩薩。無有二智,非菩薩故。】

  兩種智慧現前,這個人就是真菩薩。不一定受菩薩戒,不受菩薩戒也是菩薩;不但不受菩薩戒,不學佛他也稱菩薩。學佛受了菩薩戒,兩種智慧不生,不是菩薩。《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這是世尊自己講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若菩薩」是什麼?受過菩薩戒的菩薩。受過菩薩戒的那些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釋迦牟尼佛說,他不是菩薩,假菩薩,那不是真菩薩。真菩薩心地清淨,事相沒有,二智現前。第七:

  【護持如來所有正法】

  這個重要。

  【正法即教理行果】

  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教』是真誠的教誨,『理』是真實的道理,『行』是至善的行為,『果』是最高的享受,這是『正法』。

  【邪徒亂正,教法毀壞】

  特別是在末法時期。『徒』就是佛弟子。末法時期的佛弟子,四眾弟子都不遵守佛的教誨,都依自己的知見、依自己的邪知邪見,毀壞正法,叫『邪徒亂正』,所以『教法毀壞』。經典雖然還在世間,沒有人講,也沒有人懂,眾生得不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真正覺悟的弟子,四眾弟子,無論在家、出家:

  【立身護持】

  我們要發心盡形壽來『護持』正法,依教奉行,勸導大眾教化眾生,這是我們的責任;不能懈怠,不敢放逸,抓緊時間,一時一刻都不放鬆。

  【此即權智】

  這就是後得智,就是無所不知。

  【心冥至理,理法則全,此是實智。】

  權實二智是相連的,雖然行菩薩道,自己依教修行、為人演說,這裡頭不能著相。一著相,一鞠躬、一起心動念,就錯了!你的心要冥合『至理』,「至理」是什麼?是法性,佛法裡面常講稱性;法性空寂靈明,要與法性念念相應,體性就圓滿。你在事上,無論是自己修學,或者是幫助別人,點點滴滴無一不圓滿,這是佛經常講的「大圓滿」。這就是『實智』。

  【修行趣果,是護行果,則通權實。】

  自己修行要證果,我們今天採取念佛法門,『果』就是往生不退成佛,這是自行得果。幫助一切眾生,沒有善根的,幫他種善根;有善根的,幫他增長;已經增長的,幫他成熟,這也是果。你度眾生,幫助別人也有果報,也有結果;這個果裡頭有權、有實。譬如幫助別人,幫助他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是實;幫助他種阿彌陀佛的種子,這是權,幫助他認識這個法門、幫助他理解這個法門,這也是權。只要他這一生當中不能往生,你幫助他的都是權;他這一生真的念佛往生了,那是實,這是真正護法。無論在家、出家,無論我們是從事哪一個行業、某一種工作,過的是什麼樣生活方式,懂得這個道理,依照這個方法修學,真正護法。末後這一句:

  【起大誓願不斷佛種】

  這是大菩提心。

  【下佛種子於眾生田。願盡生界化化不斷故。】

  這是真實的菩提心,無上的菩提心。『佛種子』,最殊勝的無過於念阿彌陀佛,我們常常勸人念阿彌陀佛,就是在一切眾生八識田裡面『下佛種』。一切時、一切處,要有這個心、要有這個願,不捨一人,機會不能錯過。我們印了許許多多阿彌陀佛的小佛像,印了許多阿彌陀佛的貼紙,只要適當的地方,我們都可以貼起來,不要怕不恭敬。我也常講,有很多從事於工商業的同修們,你們常常做廣告,報紙上你們登的廣告,你在你廣告欄裡面,印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我相信不會多要錢,你的廣告效果會更有魅力,為什麼?佛菩薩加持,讓人家展開報紙一看,「南無阿彌陀佛」,佛號就印到他八識田裡頭去了。在電視上做廣告,也可以打成一個字幕,「南無阿彌陀佛」,收看的人,這都是印到心裡面去了。我們現在旅行,旅行我們用阿彌陀佛的貼紙,貼在行李箱子上。這一下飛機,你看看取行李的地方,大家都圍在那裡,我們不但有好標誌,一看就知道這是自己的行李;所有的人看到「阿彌陀佛」,他心裡頭也落個印象,你同飛機的人全部都度了,他被度了,他自己還不知道。常常有這個心,方便接引眾生,方便幫助一切眾生,把阿彌陀佛的名號印在他八識田中。

  下面這個更了不起!『願盡生界』,「生」是眾生界;普賢菩薩是,眾生界無盡,菩薩度眾生的行願就無盡,永無疲厭,永無斷絕。盡法界、盡虛空界,要發這個大心、要立這個大願,廣度眾生。以真誠的愛心,無條件的布施,無私心的協助一切眾生,這是菩薩行;與會大眾都具足如是德行。下面第三段:

  【明得位】

  他們所得到的地位。

  【從行願力,生如來家。清涼有四說:】

  清涼大師給我們說了四條。第一:

  【約菩提心家,初住發心,即名為生,生解家故。】

  這是初住菩薩。初住是什麼樣子?《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是初住,大乘起信,那一起信就是初住,《金剛經》上說的是初住,《楞嚴經》上所講的二十五圓通也是初住,是「發心住」。這一發心就生如來家,所以叫住;雖生如來家還很淺,『生解家故』,理透徹了;行沒有圓滿,理透徹了。解後起修,「信解行證」,你要修行,先要理解,你要走路,先要認識路,初住這才「生解」。好像我們要去旅行,現在還沒有動身,我們研究地圖,知道從哪裡走,怎麼走法,都準備好就緒了,這是初住位。

  【約聖教家,是第四住,名生貴住,從聖教而得生故。】

  前面講初住。『四住』菩薩叫『生貴住』,「貴」是尊貴,為什麼?因為他『從聖教而得生』,比前面解得更透徹,《金剛經》上所講「深解義趣」。諸位想想,深解如果沒有行,他怎麼能深解?這不可能;要深解一定要有行,解行相應,那個解才是深解。四住菩薩解行相應了,這是從聖教而生,所以叫『生聖教家』。第三:

  【約理】

  『理』是見性,體性。

  【初地證如,為得生故。】

  這是入如來境界,『如』是真如自性。第四:

  【約無生忍家】

  這更高了。

  【八地以上,方為生故。】

  他對於宇宙人生真相見到了、證得了,以前是聽佛說的,現在親自證得。證得什麼?一切法不生不滅,就是無生忍。「忍」這個字的意思是同意,我們今天講肯定,肯定、同意佛所講的一切法不生不滅。如果以《中觀》「八不」來說,「不常不斷、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他證得了,這不是解悟,是證悟;這個地位是八地以上,這是無生忍的菩薩。在《仁王經》裡面講的是七地,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再往上面去叫「寂滅忍」,比這個更高。也有經上說:下品寂滅忍是法雲地的菩薩,中品等覺菩薩,上品圓教的佛果。末後做個總結:

  【今約行願為因,生家為果。義通四種,正在後二。自分竟。】

  自分到這個地方就講圓滿了,『自分竟』。由此可知,『行願』重要。「行願」前面是「信」,我們現在不但行願沒有,信心都不夠。我們真相信嗎?不見得。我們的信心是露水信心,禁不起考驗,水上的浮萍到處漂,沒根。要修道,第一要建立信心,沒有信心決定沒有行,也不會有願。淨宗法門「信願行」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能成就,信擺在第一位。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跟我們講「信」,講得很清楚、很透徹。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有佛性,相信自己能斷煩惱,相信自己能往生成佛,你要相信。你對自己有懷疑,那就沒救,諸佛如來再慈悲也救不了你。第一要相信自己。第二:相信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真實的,佛不妄語。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將來臨命終時,佛一定來接引我們,這是阿彌陀佛本願裡所說的。要相信事實,要相信這個道理,要相信因,要相信果。我們具足信願行是因,往生極樂世界不退成佛是果。意思雖然講的這四種,『通四種』真正是在後面。我們如果以淨土經來講,那就是第四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無生法忍的菩薩,殊勝無比!這是其他法門裡頭很難成就的,在淨宗法門不難。「自分竟」,到這個地方正好是一個段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謝謝諸位同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