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二十五集)  檔名:12-002-0025

  經【聖者菩薩大名聞。號曰大悲觀自在。云何我以微劣智。於仁勝德能稱讚。我聞聖者諸功德。無斷無盡大悲門。因是發起清淨心。生我智慧辯才力。我今處於大眾會。以大勇猛而觀察。稱揚讚歎妙莊嚴。恭敬至誠無懈倦。】

  到這個地方,這三首十二句是善財童子說明他讚歎菩薩的意思。在第一首裡面,說出菩薩威德加持,使他自己有能力讚歎,換句話說,他有能力讚歎,當然他就有能力接受。聞法能夠開解,能夠依教修行,都要靠佛菩薩威德的加持。如果沒有佛菩薩力量加持,確實甚深之法實在是難解難行,這一首裡面就含著有這個意思在。前面兩句是讚菩薩的名聞,尤其在我們娑婆世界閻浮提中,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正所謂是「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大悲觀自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在此地就不要再重複說。『云何我以微劣智』,這是假設的一個問句。為什麼我自己這點微薄的智慧,謙稱自己小智小德,對於菩薩聖智大德,是不能讚歎。但是『於仁』,「仁」是仁者。這個仁是稱觀自在菩薩的,於仁者殊勝之功德能興起讚歎,這當然是觀自在菩薩神力加持。可見這個讚歎也是很不容易的。

  下面一首是說讚歎得益,略舉得利益。『我聞聖者諸功德』,像觀自在菩薩前面所說,種種殊勝功德。『無斷無盡大悲門』,這一句菩薩得法的總持法門,觀世音菩薩所證得的是大悲門。善財童子聽了之後,可見得他確確實實是有心得,不是聽了就罷了,聽了之後,他就學到了。『因是發起清淨心』,這是他聞法得的第一個利益,他發無上菩提心,「清淨心」就是無上菩提心。『生我智慧辯才力』,稱性的作用,無量的辯才,都是由菩薩大悲門裡面生起來。這個意思在前面我們都說得很多,我們要想自己成就,要想利益一切眾生,成敗的關鍵就在我們有沒有大悲心?悲心可以說是無盡的動力、無比的動力。我們今天世界,科技文明天天在進步。大家都曉得,頂重要的是能源,如果沒有能源,所有這些機器都不能動。菩薩道裡面的能源、動力,就是大悲心;推動法輪的力量就是悲心,這是以觀世音菩薩做代表。如果把整個佛法看作好像一個國家行政體系,觀世音菩薩就好比能源部部長一樣,什麼都得要依靠他。智慧辯才從悲心生起。

  『我今處於大眾會,以大勇猛而觀察』,這一首是能讚,就是他的讚歎。在觀自在菩薩法會當中,「勇猛」是無畏,不畏、不懼、不怯,在大會當中普遍的觀察。『稱揚讚歎妙莊嚴,恭敬至誠無懈倦』,他在大眾當中起來,禮敬讚歎,不疲不厭。善財如是讚歎,善財是大乘菩薩的榜樣,換句話說,他的禮敬讚歎,正像昨天晚上我們講《彌陀疏鈔》,蓮池大師給我們介紹世尊單獨叫舍利弗尊者,意思是相同的。蓮池大師給我們說,彌陀會上佛叫舍利弗尊者就是叫一切大眾;此地善財童子所代表的,也是代表一切大眾。我們學菩薩道、修菩薩行,都應該向善財童子學習,他是我們的好榜樣。

  再看底下一段,下面這是偈頌裡面別讚的第四段,「讚身相莊嚴」。身相莊嚴裡面有十首偈,請看經文。在別讚觀世音菩薩種種德行,首先讚歎他身相之好,身相也就代表了總持的法門。其實一個人,他的智慧、他的德行都能從他容顏舉止而表達出來,我們世俗所謂是光彩,不必說話就能夠感動人。正因為如此,所以佛在一般經典裡面說,圓滿菩提之後,還要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光明,道理也就是如此。我們學佛的同修,對於威儀不能不重視,接引眾生第一是要威儀。換句話說,跟人第一次見面,一定要有個好印象。第一次的印象不好,以後說再給人好印象,不容易。因為什麼?第一個印象他是為主,先入為主。威儀是自重。這在孔子四科教學裡面就是屬於德行,其次是言語。世法裡面重視,佛法裡面更重視。不善的言語容易傷人,我們要想度化眾生,那效果恰恰就相反。

  所以有好的態度、好的言語,這是接引眾生善巧方便,自利利他都要依靠威儀、言語。所以在讚佛、讚歎菩薩裡面,你看看我們讀得很多,都是讚歎的依正莊嚴。可見得不但是正報莊嚴,依報也要莊嚴,也是接引大眾。譬如一個道場,無論大小,道場能夠整齊清潔,叫人家一進來,他就生歡喜心,一進來就想坐下、不想離開,這是一個道場的威儀。道場威儀也是人設計、布置,它不是天生的。一個人的威德是修養,如果不培養,不常常把這些毛病修改過來,也不能有一個好的莊嚴之相。像這些地方,雖然好像是小事,實在上,絕不可以疏忽,是我們隨時隨地要注意的。偈頌,我們一首一首來介紹:

  經【如大梵王居梵眾。映蔽一切諸梵天。菩薩吉祥妙色身。處於眾會無倫匹。】

  這一首是總讚菩薩身相威德之好。前面兩句是比喻大梵天王,他在大梵天中,威德自在。他的相好光明,『映蔽一切諸梵天』,在梵天當中出類拔萃,沒有一個天人能夠比得上大梵天王。菩薩在眾會當中,也就像大梵天王在梵眾當中一樣,無與倫比,沒有能跟他相比。這句是總讚。

  經【菩薩顧視同牛王。妙色融朗如金聚。具足廣大菩提願。普利一切諸天人。】

  這一首是讚歎菩薩慈悲大願,不可思議。實在說,菩薩的相,他的相好光明,也正是慈悲大願的顯示。第一句是讚菩薩的儀態、儀表、風度。『牛王』,這是印度稱大白牛,你看經上常講的,以大白牛來代表大乘佛法,《法華經》裡面三車,大白牛車。大白牛是什麼?並不是稱我們現在看牛羊的牛,大白牛是稱馬。大白牛車是馬車,在從前交通工具,馬車是最大,馬車可以乘十幾個人,比喻大乘。其餘的車都小,坐一個人、二個人,鹿車、羊車,坐一個人、二個人。「牛王」,我們中國人稱作良駒,這是馬裡面最好的馬,牠有精神。這是形容菩薩觀察十方,他的威德儀表。『妙色融朗如金聚』,這一句是讚歎菩薩的風采,要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儀態萬千,相好莊嚴。讚歎詞句之美,那就像前天張先生所講的,佛經是最高的文學、最好的文學,詞句美極了。尤其偈頌,相當於我們中國的詩歌,可以演唱,可以配著音樂裡頭演唱。下面兩句是讚菩薩的願力。『具足廣大菩提願』,這一句是沒有欠缺,圓滿廣大菩提大願。『普利一切諸天人』,「普利」是平等的,沒有說是厚此薄彼。菩薩對待一切眾生,是一律平等的看待,普遍利益一切眾生。第三首:

  經【種種華鬘以嚴飾。頂上真金妙寶冠。光明淨妙過諸天。威德尊嚴超世主。】

  這一首我們一看就曉得,這是讚歎菩薩依報,依報是讚歎的福德。『華鬘』在古代是裝飾品裡面很普遍的一種,不但女子戴花,男子也戴花。我們到故宮看看這些古畫,你看唐人的畫,男子很多都是戴花的。在佛法裡面是更普遍。這裡我們看到,菩薩有「華鬘」的裝飾。『頂上真金妙寶冠』,菩薩有戴帽子。現代人很少看到戴帽子,在從前人一定要戴帽子。什麼人不戴帽子?有罪的人不戴帽子。犯了罪,帽子拿掉,表示他犯罪。如果普通人一定戴帽子,這是禮節,戴帽子是禮。菩薩戴的帽子,「真金妙寶冠」,是以七寶嚴飾的。『光明淨妙過諸天』,珍寶所織的帽子,當然它本身就有光明;清淨光明超過了天冠,天人所戴的寶冠。『威德尊嚴超世主』,「世主」就是世間帝王,也比不上菩薩的相好光明。

  經【圓光狀彼流虹繞。外相明如淨月輪。頂相豐起若須彌。端嚴正坐如初日。】

  這一首是讚正報。『圓光』可不是普通人有的,實在說,人人都有,問題在什麼地方?有明顯,有不明顯。佛菩薩圓光明顯,你說佛,釋迦牟尼佛示現,他的圓光是一丈,一丈就相當大,人家有那麼大的道行。顯與不顯,與修行功夫有關。修行功夫說的什麼?諸位要記住,就是平等心、清淨心、慈悲心。我們天天在念,念這個三心,自己有沒有?這三心,一樣都沒有。何以說一樣都沒有?第一個是心不平等。有人我,哪裡會有平等?有我執、有法執,當然沒有平等。不平等,怎麼有清淨?沒有清淨,哪裡來的慈悲?佛菩薩的心平等的、清淨的,所以他的圓光、身光都非常的顯著,叫一切人都能看得很清楚,很顯著。佛光,給諸位說,無量無邊,絕不止一丈。

  釋迦牟尼佛示現,為什麼只示現圓光一丈?不能再大,再大我們眾生受不了。可見得諸佛菩薩應化在我們世間,他確實有光明,他可以現,他也可以把它隱藏起來,不現,隱現自在。為什麼?這也是像《楞嚴經》裡面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著眾生程度來顯示的。眾生智慧深,福報大,佛顯示的光,也就顯示得大,明顯;眾生智慧小,福報少,佛放的光就小一點,不能太大,以眾生的智慧福德來放光,道理就在此地。實在說,這個光明是從真性裡面生出來,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哪一個人沒有佛光!諸佛與大菩薩光明遍照,而我們在座的同修們,你們每一個人的光明也是遍照。雖然遍照,不但別人沒有看到,我們自己也不曉得。這就是我們有性德,而沒有修德,因此性德不能夠顯示出來。

  經文第一句,讚歎菩薩的圓光。第二句是『外相明如淨月輪』,「外相」是讚歎菩薩的面容;「淨月輪」,月是表圓滿、清淨。意思是說菩薩相好,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這個相太圓滿了。而不是說菩薩那個面孔,永遠就像個月亮一樣,你這樣看法就錯了。同時還要曉得,眾生煩惱沒斷,煩惱不斷,這個審美沒有一定標準。菩薩那個相也很特別,佛菩薩相也不定,沒有一定的相,正因為他的相不定,所以叫一切眾生看起來都覺得很圓滿。佛不但是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佛以一相能叫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這就叫圓滿之相、清淨之相。『頂相豐起若須彌』,這就是無見頂相,三十二相之一。須彌是比喻妙高的意思,不但這個頂相高起來,很顯著,非常之妙。『端嚴正坐如初日』,這是講端正、莊嚴,「正坐」就像旭日初升,這個氣象非常之偉大。再看底下一首:

  經【腰繫金絛色微妙。現殊勝相放光明。伊尼鹿皮作下裙。能令見者生歡喜。】

  這四句我們一看也是菩薩的依報,這是講服裝的莊嚴。『腰繫金絛色微妙』,這拿現代我們來講是腰帶,這也是七寶所織的,色彩微妙。『現殊勝相放光明』,這個地方「現殊勝相」,是指事實上所現的殊勝之相。『伊尼鹿皮作下裙』,古時候的服裝跟現代的服裝不相同,服飾,我沒有做過考據,但是我們《二十五史》裡面,每一個朝代都有「輿服志」,就是服裝的制度。中國在古時候,男子跟女人下面都是穿的裙子,我們現在所見的褲子,是很晚時候才有,在古時候都沒有,都是裙子。所以此地講「下裙」,上面叫衣,下面叫裳,衣裳,裳就是指的裙。在印度那就更簡單,印度人他這個衣就是一塊布往身上一裹,它是熱帶的地方,氣候不相同。所以印度人只有衣,但是沒有裙,只有圍裙。這是我們看這個佛像,大概佛像都是採取印度裝飾,菩薩像就不然,菩薩已經中國化,都穿中國衣服,不再穿印度衣服。但是佛像我們看看,還是穿印度的袈裟,披的袈裟,菩薩已經不是。實在這個菩薩到了每個國家都變成他們自己國家的樣子。你看,你到日本去看,那個菩薩的相都是穿了日本的和服,穿了木屐,都不一樣。由此也可以見到菩薩是隨類化身,不是一個相。到我們中國,你看完全化成中國人的樣子;到日本,你看那個佛像、菩薩像都是日本人的樣子,都不是中國人的樣子,一看就曉得那是日本人。這是說服飾能叫眾生生歡喜。

  經【妙身種種莊嚴相。眾寶所集如山王。腰垂上妙清淨衣。如雲普現無邊色。】

  這個四句是依正都說到,依報、正報都說到,句子很好懂。這個第一句,讚菩薩微妙之身,『種種莊嚴相』,觀自在菩薩,等覺菩薩,當然像一般所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菩薩不執著,所以有種種莊嚴相。『眾寶所集如山王』,這是比喻,像須彌山是四寶所成。讚歎菩薩威德,定力超過常人,行住坐臥都像「山王」。凡是經上講的山王,都是指的須彌山,須彌山是眾山之王,一切山裡面最高、最大的。下面兩句是讚歎依報,說的菩薩身上穿的衣服,也是非常的莊嚴:

  經【真珠三道為交絡。猶如世主妙嚴身。恆放淨光普照明。亦如朗日遊空界。】

  這四句是讚歎菩薩胸前所佩的瓔珞。雖然底下一句講到瓔珞,『真珠三道為交絡』,也是瓔珞裡面的一種。這是說的裝飾品,就好像世間『世主』,世間帝王以種種珍寶來莊嚴自己的身體。後兩句是說「真珠」之妙好,清淨莊嚴。

  經【身色淨妙若金山。又如瞻博迦華聚。】

  這『瞻博迦華』,我們前面介紹過。

  經【以白瓔珞為嚴飾。如白龍王環繞身。】

  這個地方說到『瓔絡』,我們看大乘佛法裡面,所塑造的佛菩薩像前面都有瓔珞,小乘的菩薩像裡面沒有,這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你看我們諸位看到彩畫的阿彌陀佛像,前面有瓔珞,那菩薩更不必說,菩薩多半示現的在家人,這是大乘佛法裡頭才有。小乘佛法裡面羅漢,頂多是身上戴著念珠,沒有瓔珞,佛像更是沒有瓔珞,這是大小乘不一樣的地方。『如白龍王環繞身』,這一句是形容詞,形容瓔珞之美。

  經【世主手執妙蓮華。色如上妙真金聚。毘琉璃寶以為莖。大慈威力令開發。】

  這一首是指菩薩手上所拿的金色蓮花。蓮表清淨、蓮表妙法,這一句我們現在講起來也很容易,剛剛講過《法華經》,《妙法蓮華經》的經題。在《法華經》經題裡面,將蓮花表法的意思,我們說得很詳細。菩薩手上拿著蓮花,表法的。蓮在一切法裡面,確實是有它特色,有它的特別。第一它代表因果同時,有花的時候就有蓮子,同時的,不像一般的花,先開花後結果,它是花與果同時的。第二個要緊的意思,蓮花開在水面,表染淨都離開,根生在淤泥之下,泥表六凡;莖在水中,水代表四聖,六凡四聖,而花開在上面,染淨都離了,聖凡不二,所以它表法的意思非常之多,在這裡也不細說。這個地方所講的蓮花,不是水裡面生的蓮花,而是七寶所造的蓮花(寶蓮),純粹是用來表法的。末後一句,『大慈威力令開發』,也正是蓮花表大慈悲門,表菩薩神通願力,令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修無上道,如蓮一樣的美妙。末後這一首:

  經【出過天人之所有。普放光明猶日輪。顯現如在妙高山。香氣普熏於一切。】

  這一首也是身相莊嚴的總讚,經文一共有十首偈,這是最後一首。『出過天人之所有』,「出」是超出,「過」是超過,超過一切天人之所有,這是說菩薩身相莊嚴。『普放光明猶日輪』,不但菩薩的身相放光明,菩薩的寶冠、菩薩的瓔珞、菩薩的衣裳,無一不放光明。『顯現如在妙高山』,「妙高山」也是須彌山的別稱,比喻高顯的意思,菩薩的智慧、慈悲、威德、光明非常的明顯。因為高山座落在那個所在,很遠的地方一看就看到它,這是比喻菩薩在大眾當中威德莊嚴,也叫大眾一看就覺得他跟一切人不相同、不一樣。『香氣普熏於一切』,菩薩依報、正報都放香氣,香氣也是莊嚴之具。同時這裡面表的有慈悲、表的有智慧,所謂戒定真香,五分法身之香,普薰一切眾生。眾生見佛之光明、聞佛之香薰,都能發清淨心、都能發道意。經文到這個地方十句,講觀自在菩薩身相莊嚴,也可以說略說到此地。

  向下這是讚歎菩薩的德用,清涼科裡面「業用深廣」。下面有十一首偈,到偈頌倒數第三行當中這一句,『獲得無憂安隱樂』,這裡頭底下有一個記號,這是有十一首偈頌是業用深廣,裡面有分三個小段落。第一段裡面有兩首,是讚歎菩薩慈悲濟世,周遍平等之德。第二段有三首,是講小段,是讚歎菩薩依正妙嚴,圓滿一切眾生的願望。向下是第三段,菩薩大慈大悲,能夠恆順一切眾生,拔苦與樂。末後這三首是總結。這是善財童子偈讚後半部的段落。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好了,底下這一段,大概下一次就可以講完了。還有兩次,這一章就圓滿了,觀世音菩薩這一章就圓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