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三集)  檔名:12-002-0013

  這些恐怖,我們要追究他一個根本的因素,正是我們現在所讀《八十經》講的,外面著一切境界相,內裡面生知見,就是內有妄想、外有執著,所以才有無量無邊的恐怖。如果我們外能夠離相,內能夠一心,那麼一切恐怖都離開了。這是我們從根本上依據來說明,如果細細去研究,正像《楞嚴》的大法輪一樣,這二十二種都是果,各有所還,為什麼?全是因緣所生法,各各都可以還給它的本業。既然各有所還,可見在這些怖畏不是真實的,那是妄情所感。

  『繫縛』,我們講粗相,不要說細相。「繫縛」從哪裡來的?心有牽掛而來的,牽腸掛肚的事情多了,就不自在。掛念的事情愈多,愈不自在,愈多,愈是苦。這樣說起來,世間事情難道就沒有值得牽掛的嗎?沒有應該牽掛的嗎?這似乎在人情上又講不通。但是諸位要曉得,牽掛確實是世間法,是世間的人情,不是佛法,這個地方講的是佛法。佛法,我們一般都是比世間法要高,比世間法要圓滿。世間的牽掛是妄情執著,究竟事理,並沒能找到,所以是屬於妄情的牽掛。在真性裡面,給諸位說,實在是非常圓滿周遍,真性裡面叫般若普照。這個般若光明普照,就是我們世人的牽掛,我們世人牽腸掛肚真是掛一漏萬,我們現在心裡面心心念念牽掛著我們父母,這一生的父母,過去世的父母忘掉了,再也不牽掛了。過去生中,過去生中還有過去生中,學佛的人最低限度都曉得,我們的生命過去有無量劫,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忘掉了,都不牽掛,現在只曉得我們這一生的父母對我很好,過去生中的父母都忘掉了,豈不是掛一漏萬嗎?在佛光普照之下,生生世世父母眷屬都在其中,沒有一個漏失的。諸位想想看,佛法怎麼不盡人情?

  說真實的,我們現在講人情,真正是不盡人情。剛才說了,掛一漏萬,不盡人情,不能夠盡人之情。唯有在大覺位裡面才能夠盡人之情,我們現在不能盡。唯有盡人之情、盡人之性,才能真正做到遠離繫縛的恐怖。如果我們在因果上來說,我們在現前環境當中有許多的約束、有許多的壓力,不能叫我們事事都能夠稱心如意,這裡頭有因果關係,學佛的人應該曉得,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走在馬路上,那個人對我們點點頭笑笑,我們過去生中對他好,今生見了面,雖然不認識,彼此能點個頭。也有的時候在馬路上見到人,人家瞪你眼睛,你也跟他無冤無仇,素昧平生,為什麼會招來人家恨我們?我們想一想,大概是過去世我瞪他眼睛,現在他回報過來,這因果報應,有什麼因一定有什麼果報。我們要懂這個道理,一切憂悲苦惱之恐怖就有辦法離開了,從什麼地方著手?從修因著手。

  我們中國古人教我們一個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一個總原則、是一個總綱。佛法裡面分得非常之微細,細目。我們願意別人都善待於我,那麼我們自己一定要善待眾生。我願意別人尊敬我,那麼我一定要尊敬人。沒有說我不要尊敬人,人家都來尊敬我,沒有這個道理。如來十力裡面,第一條就是知道因果報應,「處非處智力」,是處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果,這是一點都不錯。說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決定沒有這個道理,這叫非處,沒有這個道理。所以大家曉得因果報應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怎樣去離開怖畏。

  下面一句,『離殺害怖』。「離殺害」,要修慈心,修慈悲心。過去迷惑顛倒殺害了不少眾生,造作許多的罪業,當然免不了有果報。我們現在要想離開殺害、離開刀兵劫,必須要修慈悲心,大慈大悲,才能夠遠離殺害的恐怖。慈悲心不是說說而已,是要從內心裡面發出來,而內心發出來,還要在事相上去修習,去修學、去練習,練習能夠以愛心,愛護一切眾生。雖然愛護一切眾生,自己心是清淨平等的,這就叫慈悲心。如果愛護一切眾生,心裡面不平等、不清淨,這是世間的煩惱,那是落在八識心所裡面。所以真正的慈悲不是心所起作用,而是本性所起的德用,才能真正遠離殺害的恐怖。縱然遇到殺害了也不恐怖,像我們讀《金剛經》看到的,釋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沒有恐怖。雖然被歌利王凌遲處死,一刀一刀的割,他沒有恐怖,為什麼沒有恐怖?他修的是慈心三昧。慈心三昧成就,一切災難當中都不會有恐怖,真正做到了逆來順受。

  歌利王是不是個壞人?歌利這兩個字是印度話,要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暴君,無道之君,非常殘酷的一個人。但是對於釋迦牟尼佛,就對於忍辱仙人來說,他是大功德主、大善知識。為什麼?他叫忍辱仙人修六度,忍辱波羅蜜畢業了,歌利王給他的考試是最後一次大考,通過這個大考,他的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所以叫忍辱波羅蜜圓滿相。由此可知,如果沒有這個大善知識給他這樣的考試,他的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所以那個人你要說是好人、是壞人,難講。我們念《金剛經》,《金剛經》大家念得很熟,佛無有定法可說。歌利王叫一般老百姓來說就是惡,壞人一個,對忍辱仙人來說是大善知識一個,你這怎麼說法?

  所以諸位必須要記住,外面境界裡面全是中立的,沒有善惡。善惡在哪裡?善惡在一心,在自己心裡。所以會用功的人,他接觸境界在修心,修什麼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這裡面講的二十二種怖畏統統都列入。不善修行的人,心為境轉,那就是這裡面講的二十二類恐怖,心為境轉,他怎麼不怖、怎麼不畏?所以一個會修行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心裡面自然生智慧、放光明。他自己知道怎麼個修法,無量無邊的法門就修一樁事情,只修見性。六祖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佛祖相傳,「唯傳見性法」。沒有別的,見性法就是佛法,不是見性法,統統不叫做佛法。縱然是權教小乘,你看看佛所教的,那些人業障煩惱深重,不能見性,佛的教法也是把他拉近,向見性這個道路上走。不但權小,連人天兩乘佛法都不例外,都是叫我們接近見性,這樣才能夠消災免難,才能夠成就正覺。

  下面一條,『離王官怖』。「王官」,犯了法才有這個恐怖,你犯了法,調查局來找你麻煩,刑警隊來找你麻煩,屬於這一類的。我們做人是安分守己,這個恐怖就沒有。所以做人一定要守本分,不可以有害人的念頭。守本分的人一定能離王官難;不守本分,縱然沒有遇到,他也恐怖。做生意逃稅,錢是賺了,稅是逃了,他有沒有恐怖?有這個恐怖。他日夜都受這個恐怖威脅,為什麼?怕這個事情要揭穿,怕被官府知道了要受懲罰,心裡面不安,所謂是非法之利。再說,假如真正逃稅能賺大錢,諸位想想,因果律豈不是被推翻了嗎?諸位要把《了凡四訓》好好去念念,真正把它念熟了,你就恍然大悟。那個人做生意,今年發這麼多財,他不玩這些花樣,本本分分的來經營,他還是賺這麼多。可見得他賺錢的那個因素,不是在逃稅,你說這個冤枉不冤枉!所以真正懂得因果的人,他相信。小人冤枉做了小人,實在是冤枉,用盡了心機,還是他命裡頭有的,並沒增加一點點。你說這不是冤枉嗎?如果命裡面今年只能夠賺一萬塊錢,我投機取巧可以賺兩萬塊錢,那可以,能講得通,你用的這個心機值得,為什麼?你多賺了。用盡了心機,最後還是這一萬塊錢,這不叫冤枉嗎?所以明理的人安分守己,是君子樂得做個君子,他曉得不能越分。了凡居士就懂這個道理,一生安分守己,絕無非分之想,沒有一念非分之想,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面有的,你捨都捨不掉,命裡面沒有的,你求也求不得,所謂是「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沒有到大徹大悟,沒有轉識成智,哪一個人不受命運的支配?誰能逃得了命運的掌握?

  不明理的人,迷惑造業,受種種苦報,而且這個迷,一定是愈迷愈深,所以造的罪業也愈來愈重,果報也愈來愈苦。明理之人,他曉得這個道理,他不迷了,所以他就不造業,一切果報現前,他就安心受,不怨天不尤人。而通達其理的人,那麼他就可以造命,改造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前途,他就有辦法造,所謂的斷惡修善,廣種福田。我們自己要有福,有福要廣種福田。廣種福田,你看一般經上常講,佛門當中才能廣種福田。但是一般人把這個佛門的廣大福田意思解錯了,認為佛門這個福田只有到寺廟裡面來才能夠修福,寺廟這個門就是佛門,這搞錯了。佛門是什麼門?佛門就覺門,迷門就不是佛門,覺門就是佛門,事事覺而不迷,你才能證廣大的福田。所以我們全迷了,學佛迷在佛教裡面,這個佛門不是真的佛門,這是迷佛門,真正佛門是大徹大悟。所以說是在寺廟以外,他就不曉得修福,他就不幹,這是迷惑顛倒。我們再要這樣迷下去,諸位想想,怎麼得了?真正的福田,就是覺心所種。你覺悟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在家孝順父母是福田,友愛兄弟是福田,關心鄰里鄉黨是福田,善教子弟是福田,尊敬師長是福田,凡是令一切眾生得到福利之事,皆是福田。要明白這個道理,這兩句難,「王官怖」、『貧窮怖』都離開了。「貧窮」是不肯修福,才得貧窮的果報。

  『離不活怖』,這個「不活怖」,實在講一切眾生各個都有,貪生怕死,不活就是怕死,哪一個不怕死?我們要離這種恐怖,就要救護一切眾生。佛教裡面提倡放生,提倡戒殺,戒律裡面第一條不殺生,做到不殺生就能夠離不活怖,救護一切眾生,尤其眾生有生命危險的時候,你能夠伸出援手去救護他,我們自己縱在險難之處,也得吉祥自在。

  底下一句,『離惡名怖』。這個「惡名」,名是名譽,自古以來,哪一個人不愛惜自己名譽?所謂名譽是第二生命,僅次於上面的不活。佛菩薩教給我們,稱讚如來就是離惡名怖。稱讚如來,諸位要記住,《金剛經》裡面說得很清楚,古大德註解告訴我們,經裡面凡講如來的這個字樣都是指法性而說的,經中稱佛,那是就相上講的。釋迦牟尼佛,本師佛,從相上講,稱如來是從性上講。所以經中有時稱如來,有時稱佛,並非顛倒。稱讚如來就是稱讚法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因此這個稱讚如來,絕不是單指那些已經成佛的人我們稱讚他,不是的,稱讚如來是廣義的,稱讚一切眾生。哪一個人都有長處,都值得讚歎,再惡的人,他還有一個長處,那麼他有這一點長處就值得讚歎他。你讚歎,他當然歡喜,他覺得我這一點善行,值得大家讚歎,激發他的善心,善根才能增長,這是慈悲心,這是成就眾生之心。在四弘誓願裡面,這就是攝受眾生的心,度化眾生的心。

  這個人他的長處少,缺點多,你偏偏去攻擊那個人的缺點,掩沒那個人的長處,給諸位說,這個是什麼?自己造罪業,就是鼓勵那個人造惡。你天天罵他,天天攻擊他,愈攻擊愈惱火,我無惡不作,你說我惡,好,我就惡,惡上加惡,他造無量無邊的罪業怎麼造的?你給他做增上緣,你把他促成的。他本來是小惡,本來可以回頭向善,現在回不了頭,是我們幫助他的,那這個罪業就太大了。他墮地獄,我們也脫不了關係,都要跟他去受罪去。所以《太上》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佛家教給我們守口如瓶,口業所造的罪業是最容易,不知不覺就造下了大罪業,自己不知道。一生受苦報,生生世世受苦報,自己不曉得這個罪業從哪裡造的?怎麼樣反省自己還是好人。

  諸位要不信,你看看《俞淨意遇灶神記》,俞淨意居士就是一個常常造口業的人。這個人聰明,口齒伶俐,辯才無礙,沒有口德,喜歡揭人家短處,喜歡挖苦別人、捉弄別人。他有沒有惡意?沒有惡意。這我們在佛法裡面講習氣,惡習氣,他沒這個意思,但是他有這個習氣。可是這個習氣傷害了大眾,損壞自己的德行,一生窮途潦倒。總算他還有善根,遇到灶神來點化他,他真正覺悟,這才苦切懺悔,改往修來。了凡居士是個本本分分的人,依照佛法創造他的新命運。俞淨意可以說是一個造口業極重之人,改往修來,也能創造後半輩子的幸福生活。這兩個人都是我們的榜樣。由此可知,離惡名,多稱讚別人。稱讚,諸位要曉得,要恰如其分。如果不能夠恰如其分,人家只一分善,你把他讚成十分,這叫諂媚巴結,麻煩又大了。他這點小善,你們大家都讚歎,我就是善人,我了不起了!又增長他貢高我慢。說話不容易,要說得恰如其分。

  我在四十七年到台中,第一次跟李老師見面,他教我兩句話:「不誹謗人,不讚歎人」。不誹謗人,當然這是修自己的德行,不說別人的過失;不讚歎人,我就想不通,我就不曉得這個道理。以後老師給我解釋,讚歎過分的那個過失,比誹謗人的過失還要大。讚歎過了分,這個人到這裡就為止不會再有進步了,他認為什麼?他自己已經很好,就夠了,不肯再進步。所以就教我學什麼?學不誹謗、不讚歎,修這麼個法門,到後來我才深明這個裡面的道理,實在是有道理。所以這個稱讚是要稱讚得恰如其分。我們稱讚諸佛菩薩,這個用意又不相同,那不是讚歎個人,稱讚諸佛菩薩是稱讚性德,而這個性德是一切眾生人人具足的。所謂讚佛德就是讚眾生之德,其目的是希望眾生開顯自己的德能,這種稱讚是無量功德。

  還有一種稱讚是接引大眾的,這也是無量功德。譬如我們讚歎某一個法師,讚歎某一個道場,我們的用意並不是讚歎這個人,也不是讚歎這個地方,但是這個人在某個地方在弘法,我們讚歎是希望那些聽到讚歎的人,知道有這麼一個機會去聞法,是接引的增上緣,這是無量功德。也許就有眾生他一聞法,他就因此而得度,因此而成佛作祖了,你的功德真是無量無邊,他之所以有成就,是你第一個接引他的。這種讚歎就不是對個人的,目的是在接引。所以我們看看這些經句,這些經裡面的句子,一定要曉得因果。

  下面一個『離於死怖』,這是死亡,這個「死怖」跟前面「不活」,意思是相同的。不活,這就是死,後面為什麼要用一個死?所謂死,有好死,有惡死,前面只說個不活,不活就是死。這個裡面的死,死有種種之死,有沒有痛苦的死,有很痛苦的死。離死怖,一定要明理,古人所謂是「心安理得」,道理得到了,心就安。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他得這個道了,所以雖然被割截身體,他心安。這是在一切死苦裡面最苦的一種,凌遲之死,最苦的。他明理了,他就不苦。所以修忍辱,給諸位說,在我們功夫沒有成就的時候,確實是忍,是有忍的形相。到你功德圓滿之後,有沒有這個相?沒有這個相,決定找不到忍辱相。這個時候忍辱波羅蜜,給諸位說,我們不能說是圓滿,這個法門上了道,為什麼?修這個法門已經沒有忍辱之相。還有忍辱之相,那正是《金剛經》所講的,四相沒破。為什麼?有能忍,有所忍。幾時到能忍所忍之相覓不可得,這個時候四相離了。《金剛經》也是講的圓頓大法,離四相,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由此我們也能看到菩薩的標準,離了四相之後才是真正的菩薩。如果我們用天台六即的話來說,離了四相才叫分證即的菩薩,離了四相;沒有離四相之前,是名字位的菩薩,相似位的菩薩。真正在修行,你還沒到這個程度,相似即的菩薩。那有名無實的,不認真修學的,都是名字位的菩薩,有名無實。真用功,真精進,才能夠做得到。

  底下一句,『離諸病怖』。「病」,從佛法裡面看有三種業因,第一種個人,所謂是「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飲食不講求衛生,飲食無度,容易招受病苦。這是講衛生,生理上的毛病。實在講,飲食是最容易致病的一個因素,除了飲食之外,要運動,為什麼?身體像一部機器一樣,機器要運動他才會靈活,如果要不運動,這個機器就會壞掉。我有一個同學,學問非常好,我們一起去看過他,他一生多病,身體衰弱,他大概只比我大三歲,看起來總像八、九十歲的人的樣子。原因在哪裡?就是不運動,喜歡念書,一天到晚看書,不動,那個身體搞壞了。所以運動很重要。佛法裡面教給我們勞動,勞動就是運動,既是鍛鍊身體又修福報。實在沒有機會,在寺廟裡當清眾,當清眾不要你勞動,沒有機會勞動,那怎麼樣?就用拜佛,叫你跑香,那也是運動,一天拜個幾百拜是運動。

  所以人不可以不運動,你看在俗語裡面講的活動,活就要動,不動就活不成了,要活就要動,勞動的人才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夠避免病苦。享福的人,多病,為什麼?他不勞動,又貪吃,病從口入,身體又不動,當然多病。這是疾病第一個來源。第二個來源就是冤業,冤家對頭找上門來。諸位念《三昧水懺》,悟達國師得的人面瘡,冤家對頭。前面講生理的病,可以醫療,冤家對頭找上門來這個病,你找什麼醫生、找醫藥都沒用處,為什麼?不是那個因素。對治的方法,在佛法裡面,請法師誦經、拜懺,這是幹什麼?調解的。你的冤家對頭找上門來了,靠佛菩薩的力量跟他調解,調解他要接受了,他走了,你的病也好了。或者請鬼神來調解,只要他接受了,你的病就好了。他要不接受,那麻煩都很大。這是講調解的。

  還有一種病,調解也沒辦法,罪業的病,過去世罪業太重,業障病。不是生理的,也不是冤業的,是自己罪障之病。這個病真是無藥可救,求神拜佛都不靈,為什麼?它不是調解的。這樣的病,真要至心懺悔,消除業障,病才能好。我們曉得病有這三種原因:第一個,我們要學著勞動,要衛生;第二個,不與任何人結冤仇,我們要慈心對一切眾生;第三,不造惡業,決定不造損人利己的事,三種病苦都離開。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大悲行裡面,確確實實,慈悲裡面當然沒有冤業,慈悲裡面當然不造重罪,所以確實能離諸病苦。所以是在修慈悲行,修慈悲心。

  下面一句就是『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這個「懈怠」,確實是值得恐怖的,但是這個懈怠,因為他的這個形象不甚猛利,於是乎我們都疏忽了,都養成一個懈怠懶惰的習性,不曉得這個習性對於自己危害有多麼大。所謂是等閒白了少年頭,到老的時候才感覺到太可怖了,一生沒有成就,為什麼?懈怠懶惰。正因此,大乘佛法裡面講這個善根,講精進。這也在講席裡給諸位講過多少次,世間法的善根: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三界六道之中一切的善法都是從這個三善根生起的;出世間的大法就是定與慧,是從精進裡面生的。我們講六度的時候給諸位介紹過,六度裡面精進是善根,能生禪定,能生般若。如果將般若再開出來為十波羅蜜,那後面就是願波羅蜜、方便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你看看全都是靠精進所生。這個道理往常也說過,我們無始劫以來修積的善根、功德就不在少處,不少!這一生以過去修集的善根功德,成佛作祖都不難,我們確實有這個能力,人人都有這個能力,而為什麼不能夠成佛作祖?就懈怠,不能精進。雖然有修學的功德,因為懈怠不能夠現前,不能得受用。所以,由此可見懈怠的恐怖。在我看這個裡面,這二十二種恐怖,是最嚴重的一個,最可怕的一個。因此我們一定要修精進法。

  精進,諸位要記住,八正道裡面講一個正精進。如果不是正精進,那個精進都是懈怠。你看世間人為了求名聞利養,哪個不精進?人人都在那裡精進,得到的是名聞利養,這在佛法裡講大懈怠。佛法裡面叫我們從哪裡精進?叫我們從無上正等正覺上精進。念佛人要在一心不亂上精進,你證得了一心,正精進;不是一心,都叫懈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還是懈怠,為什麼?念一輩子不能成就。我們把功夫都用在一心上,這叫做正精進。研究教的,一天到晚在讀誦、在研究,這不是正精進,為什麼?他搞的是記問之學,拿世法來講,不足以為人師。什麼叫精進?開悟,要走定慧的路子,這叫正精進。所以我勸諸位讀誦,讀誦是什麼?是正精進。

  我們《六祖壇經》快要講到「機緣品」,講到機緣品,你看看六祖大師底下那些開悟的人,人家真是各各都是精進的,都是大徹大悟的,看人家怎麼悟?大多數是從讀誦而悟的。我們今天也別人來讀誦,他讀誦能開悟,我們開不了悟,原因在哪裡?他讀誦是修戒定慧,我們讀誦是研究這句怎麼講法,這段怎麼講法,這就糟了,這就不能開悟。人家讀誦是根本智、後得智完全得到,我們讀誦是根本智、後得智全得不到。後得智是一切智,無所不知。如果我們照「十四表」這個三種智來說,給諸位說,根本智就是講的一切智,後得智就是講的道種智。這是講「離懈怠怖」,離懈怠要懂得正精進。我們修一切法要是為名為利,為了令人敬重我們,都叫邪精進,都叫做懈怠,不會有成就的。心一定要清淨,世出世間法都不染,這才是真正的精進,才是真正懂得離懈怠怖的行人。

  下面一句,『離黑暗怖』。字面上講是「黑暗」,就走黑路,實際上所指的是無明,無明恐怖。無明是對一切事、一切理不能夠正確的了知,我們要處理,一定會有過錯,當然恐怖。我們要離黑暗怖,一定要靠覺心、要靠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夠照破無明黑暗。智慧從哪裡來的?智慧從定當中得來的。智慧是大定的作用,沒有定,哪來的慧?所謂定,就是在境界裡面能夠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是正定,這樣才能夠破黑暗,遠離顛倒夢想。

  下面一句,『離遷移怖』。這一句是福德邊事,世法裡也說「福地福人居」,沒有福報的人,福地他住不下去。什麼叫做福地?能夠成就我們智慧、成就我們功德的這個地方就是福地。換一個地方,種種增上緣不具足,我們就不容易成就了。這個「遷移」,要拿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流浪,沒有一定的一個居處,這是眾生所畏怖的,所謂是無家可歸,無有住處。在佛法表法裡面講,十信位的菩薩進進退退沒有依著,到了初住,你看才有個住處,就是不必要遷移,沒有入住都是在不定位,不定就是遷移怖。不定的時候,外緣非常重要;定了以後,外緣就是不具足,也沒有什麼大關係,為什麼?他心有主宰。在這個時候,沒有主宰的時候,外緣關係非常之大,能遇到一個好的道場、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就可以離遷移怖。

  可是這樁事情,雖然講外面的增上緣,實在與自己有密切的關係,增上緣是自己感應所得。前天,我們在《法華經》經題裡面講的「感應妙」,自己沒有感,哪來的應?什麼樣的善根福德能感這樣殊勝微妙的增上緣?這裡面還是要講戒定慧,沒有戒定慧的基礎,這個緣縱然你遇到了,你也會當面錯過。所以從前學佛,尤其是有意要出家,第一部所讀的書《禪林寶訓》,《禪林寶訓》實在是初機裡面第一部好書。這部書裡面教給我們認識殊勝的增上緣,叫我們懂得取捨增上緣,了不起的學問,這是入佛門的第一步。換句話說,幫助我們開了道眼,一看這個道場是不是有道?值不值得我們在這裡修學?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在此地住、在此地學?《禪林寶訓》就是講這一套。所以《禪林寶訓》,看看上面是「禪林」兩個字,但是它不是講的禪,它是講的處事待人接物,講這些道理。所以這部書是佛法裡面的世間法。我們也常在經裡面看到,「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這部書裡面所講的就是不離世間覺,覺就有受用,覺就有成就,覺則不捨殊勝的因緣,不覺一定當面錯過。這是講到離遷移怖,這個遷移裡面含的有這麼多意思在。

  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這裡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