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十一集)  檔名:12-002-0011

  倒數第二行:

  經【善男子。我恆住此大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

  經文從這個地方以後是說觀世音菩薩大悲門廣大的業用。在經典裡面也曾經跟我們解釋出來,觀音菩薩也是古佛再來。這位觀音菩薩,我們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輔弼阿彌陀佛的尊者。經文裡面,菩薩叫著善財童子,『善男子,我恆住此大悲行門』,這一句裡頭著重在「恆」。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菩薩從初發心遇到觀音佛,觀音佛教給他反聞聞自性的法門,修行成佛之後,這也是久遠劫前之後,正像《法華經.壽量品》所說的。通常在經裡面講,觀音菩薩是正法明如來應化的,在理上說,示現成佛絕不止一次,經中常舉是舉最近這一次。現在又退在菩薩位倒駕慈航,願意在菩薩位修大悲門,比在如來位上要方便得多。如來是居在老師的地位,老師必須要擺出老師的架子,因為老師的尊嚴代表教學。而菩薩就方便,菩薩跟眾生像是同學,要拿我們一般社會的關係來說,可以說是校友,雖然前後不同期算是校友,彼此之間就不會像老師那麼嚴肅。因此佛在經典裡面教給我們,菩薩應當做眾生不請之友,眾生沒有請,菩薩就來了,主動的去接近一切眾生。如果要是佛就不能主動,菩薩可以主動。佛,那就是一般講的「只聞來學,未聞往教」,這是師道的尊嚴,學生只有到這來學的,老師不會到他家裡去教的。可是菩薩是校友、前期同學,可以到你家裡去教。這在事相上來說,行大悲門,菩薩比佛來得方便,而絕不是說佛的大悲心比不上菩薩。

  『常在一切諸如來所』,這一句是上求。諸位曾經看過歐陽大師的內學院院訓,歐陽大師說得很清楚:學業的成就一定要具足大悲,沒有悲心,學業不會成就的。菩薩之所以能成為菩薩,佛之所以能成為佛,大悲心重,所以才能成就。悲心是悲憫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來修學,不是為個人。為個人,有的時候感覺到可以滿足了,可以放逸,可以懈怠;如果為一切眾生,你不敢放逸、不敢懈怠。所以悲心是無比的力量,能達到上求,能成就善根。

  『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這一句是下化。觀世音菩薩與一切眾生可以說無時無處而不同在,雖然同在我們不能感覺到,如何能夠感覺到?這諸位應當細讀《華嚴》才懂得其中的奧妙。《普門品》裡也說得好,應以佛身得度者,菩薩就現同類之身。那菩薩是不是現個身在我們面前給我們看?那就錯了,不是的。那菩薩應化什麼樣的身?就是應化在我們前後左右這些同修,或者你自己家親眷屬,就應化在這些人身上來度我們自己,我們自己不知不覺受菩薩的教化。菩薩應化在這些人身上,這個人知不知道,菩薩要應化在我身,我曉得不曉得?我也不知道,你也不曉得。可是突然之間說出這個話、做出這個動作,就是經上所講的。這種情形不止觀世音菩薩一位,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無不如是,這是我們要明瞭的。所以菩薩是無處不現身,無時不現身,我們根性利,你覺察得出來,菩薩現身在我們面前。我們昏頭昏腦就不覺得,雖應化在我們面前,我們不知道。

  『隨所應化而為利益』,這是在業用裡頭,這一句是總綱、是總說。不但菩薩應化在有情眾生身上,也應化在無情眾生身上,也有時應化在自然現象上,颳個風、下個雨,雲彩這些變化,無不是菩薩變現。也許諸位要問,既然菩薩現身,菩薩為什麼不現在現個清涼的氣候給我們?天氣這麼燥熱。在經中也常常看到,不捨二法,無非都是利益眾生的。舒服日子過久了,人就懈怠墮落,人要有一點點小小的懲罰,提醒你的警覺心。什麼都方便,大家習慣上浪費,浪費是造罪業。忽然久不下雨了,大家用水就節省,不敢再這麼浪費。現在人說實在話,福報都享盡了,不知道物力之艱難。從前無論是叢林或者是家庭,喝水要人燒,涼水要人挑,大概你們諸位都沒有見過挑水。我在念小學、念中學的時代,在大陸上抗戰期間在後方沒有自來水,水都要挑,所以用水節省。現在一切方便,大家都是習慣了,習慣什麼?習慣於浪費,習慣於享受。

  阿拉伯國家忽然來一個轉變,減少石油的產量,全世界都慌了,為什麼?浪費慣了。現在曉得應該要節約,如果真的人家把能源切斷,給諸位說,那什麼飛機、火車、汽車都是破銅爛鐵,為什麼?都不能動了。台北市滿街的汽車都要靠石油,沒有石油了,全都是破銅爛鐵,誰喜歡那個東西?這是舉出一個例子。真正修福的人,樣樣都要節省。物質,縱然極其豐盛的時候,我們也要節省,這就叫培福。我們能省一分,別人就多能享受一分。所以浪費折福。一切的用具、家具要愛惜,要好好的保養,多用一年就是多修一年的福報。

  在世界上不少有識之士,說未來的世界是中國人的世界。一般人粗淺的看法,認為什麼?中國大陸資源都沒有開發,都埋藏在地底下,世界其它國家的先進國家,差不多都挖光了,他們的寶都挖光了,也都用完了,我們中國大陸上是原封未動,所以大陸將來在世界的生活富足天下。這個看法當然也有點道理,可是諸位要曉得,單憑這點不足於強大,而是二次大戰之後,應該要算起來要算滿清以後,在七十年中大陸上的同胞從來沒有享過福。你們穿過補的衣服嗎?沒有穿過。我們上學念書的時候穿的衣服,穿補釘的衣服,補了還再補。現在看起來落後貧窮,在佛門講修福。全世界各個地方都在浪費,都折福,我們大陸上十億同胞,廣大的同胞人人都在修福,省吃儉用。佛法裡面強調因果律,有善因必有善果,種有福因,當然要享受福報的果實,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在今天,雖然一切物質都不缺,可是總要想到,想到過去短缺的時候,你對這物力如何不愛惜?怎麼可以任意的去糟蹋!你要是遇到印光祖師,印光祖師一天罵到晚,跟印祖吃飯,飯碗裡頭還有一粒米,印祖看到都要罵人,當面教訓你:你有多大的福報?人不可以不修福。同時在今天我們不能不往遠處想,你想十年以後是什麼世界?二十年以後是什麼世界?我們享受太過分了,過於浪費,再一比較,大陸太苦,正是天堂地獄。勤儉的習慣要從今天養成而為利益,樣樣都有,樣樣要節省。政府剛剛到台灣,你們這些同修年齡都很小,民國三十八、九年的時候,提倡克難運動。那個時候過的是什麼生活?今天我們過的是什麼生活?萬不可忘記過去苦難的日子。如果要把過去苦難的日子忘掉了,將來還有大苦頭吃。向下,這是細說、廣說,請看經文:

  經【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經文有十一句,十一句,這是說明普門的意思,也就是普現。經文非常的明顯,前面的四句是四攝法。四攝法裡面第一個是布施,六度裡頭第一個也是布施,而佛在《金剛經》裡面,將這布施的教義說得特別之多。《華嚴經.第六迴向章》說六十種布施,菩薩法裡頭以布施為第一。布施波羅蜜能圓攝一切波羅蜜門,乃至於底下講的愛語、利行、同事,無不是布施。所以布施的意義非常之廣大。從這一點諸位就要記住,凡是不能布施的人,就不能行菩薩道,凡是不能布施的人,在社會上不會有什麼成就的。

  諸位好好的去念一念歷史,你讀歷史,好像現在有不少同修都買《通鑒輯覽》,那個書不錯。你們注意每一個朝代開國的帝王,你特別注意他,他能夠成大功建大業,建立一個國家能夠享國幾百年之久,他有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喜歡布施。所有一切財寶,真的,沒有看在眼睛裡,自己受貧窮,他不在乎,有了他可以送人,慷慨大方!所以這個天下歸順,為什麼?人家都受了他恩惠,接受了他的布施,你要圖報答他,為他效命。假如那個人是個吝嗇的,好處都是自己,一點也不肯給別人,諸位想想,有誰肯替他賣命?天下不是他自己打的,別人替他打的,他做皇帝。大布施就得大成就,小布施就得小成就,凡是把錢財看得很重的,一毛不拔的,決定沒有成就。

  所以稍稍看看歷史,再看現前這些有成就的人,這些做領袖的人,跟那些做幕僚的人就不一樣。做幕僚的人,對於這一切看得很重,不肯給人;做領袖的人,不一樣!菩薩要普度眾生,不肯布施,怎麼能普度?你們要是問: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拿什麼布施?你去讀讀《華嚴經》,布施不一定限於財物,財布施,只是在無量布施裡面的一種而已。諸位一聽到布施,自己沒有錢財,那就錯了。什麼都沒有的時候,還有隨喜功德,也是布施。見到別人布施,心裡面生歡喜,所謂是歡喜讚歎!這是布施波羅蜜我們一定要修,一定要重視。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講「三十二應身」,三十二應身全都是布施。布施的目的何在?不是求他恭敬,不是求他報答,而是令他開悟,這就是佛法。如果布施的目的是在求人恭敬、求人報答,那是世間的福報,世間有漏的福報。菩薩布施不是如此,目的是叫他開悟,是叫他放下。

  第二是愛語,愛語範圍也很廣大,什麼叫愛語?對方歡喜聽的就叫愛語,投其所好叫愛語。因此愛語沒有一定標準,為什麼?甲喜歡的,乙不喜歡;乙喜歡的,丙不喜歡。換句話說,對甲的語言他很喜歡聽的,乙不願意聽;乙歡喜聽的,丙不歡喜聽。這個愛語就可以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為什麼?他都歡喜。這樣行菩薩道是不是不誠實?沒有一句老實話?不是的,句句都是實話!目的是在哪裡?攝取眾生。這個攝取眾生,我們要以世間粗俗的眼光來說,就是攀交情,交結朋友。三教九流無所不交,都是朋友,好人、壞人都是朋友,交情都很深厚,但是世法裡頭不叫攝取。攝取的意思是什麼?先交你這個朋友,跟你有深厚的感情,我說話你能聽得進去,你對我有敬畏之心,然後才能夠教導你破迷開悟的道路,這叫做攝取。所以接引眾生,原則上可以先以欲勾牽,但是後令入佛智,一定是這樣,這才叫做修菩薩行,才叫做修菩薩道,才叫做菩薩四攝,諸位要明瞭這個意思。菩薩的心,廣利人天,饒益一切眾生之類,盡心盡力在做,從來沒有疲厭,從來沒有休息。所以愛語是接引眾生的方便、接引眾生的善巧,是手段不是目的。四攝法都是手段,目的都是叫眾生入佛知見,後令入佛智。所以愛語,諸位要懂得沒有標準的,不一定說什麼樣語才叫愛語的標準,哪些不叫做愛語,不是的,因人、因時、因地都不一樣,都不相同的。

  第三叫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行事,菩薩所做種種事業都與眾生有利益。菩薩所行種種事業不是自利,為什麼不是自利?菩薩無我,無我當然就不為利。有我一定是有我執,有我不是菩薩,有我是迷惑顛倒。菩薩有這個身,知道這個身不是我,四大五蘊因緣和合所現之幻相。這個工具還不錯,可以利益眾生,所以把這個四大五蘊和合的幻相也都布施給眾生,起心動念一切作為無不是利益眾生,所謂是利生之行。眾生看到這個樣子,還有什麼不歡喜的?如果菩薩要是所作的事情自私自利,不顧別人,或者是多分顧自己,少分顧別人,一旦被人看穿了,還能度得了眾生嗎?度不了。世間法裡可以欺騙眾生,佛法裡不能欺騙。世法裡面欺騙眾生有罪業,佛法裡頭欺騙眾生罪業不曉得加多少倍?為什麼?人家一聽到佛法,佛法是不妄語,至誠無欺,你打著佛法的旗號,打著佛法的招牌去騙眾生,這個果報不得了,阿鼻地獄的果報,萬萬做不得。

  能夠先修利行之人,利益眾生之行,給諸位說,若不具有真實的智慧,他不會這麼做的。能夠說心心念念都是利益眾生而不為自己,大智慧之人,大福德之人。我們現在所修的,說個實在話,心裡想修的廣大福報,實際上所修人天有漏的小福。能修人天有漏小福,算是不錯了,怕的是修這一點小福裡頭,還帶著有嚴重的罪業,那就不得了,將來的果報不堪設想。諸位要曉得,人生短暫,百年光陰彈指就過去了。二十幾歲,年輕,迷惑顛倒,不曉得省察,不大容易覺悟。五十歲以後,警覺的心比年輕人要高得多,回頭一想想,自己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就像昨天一樣。一轉眼我們到台灣三十年了,想想三十八年那個時候,真是跟昨天一樣,如何能不警覺?這三十年光陰一彈指就過去了,我們想想還有三十年嗎?縱然再有三十年,大概過的比前面這個三十年還要快,所謂人生苦短,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要愛惜光陰。真正能夠愛惜光陰的,是大聖大賢才能辦得到,他才曉得光陰之可貴,一分一秒都不讓它空過,絕不肯浪費。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切實的把握住,修利他之行,這個才是培廣大無邊的福報。

  第四句同事,就更進一步了。這一樁事情我們要特別留意,因為前面三樁我們可以學,可以普遍的去學習,唯有同事要謹慎,有一些事可以同,有一些事現在定力不夠,還不敢同。定力夠了,可以同;定力不夠,不能同。譬如說,你那個朋友喜歡打麻將,他天天來邀你:菩薩來陪我們打打麻將。你要沒有定力,好,被他一拖去了,過不了幾天,你不能度他,被他度跑了。那個朋友喜歡跳舞,請你這個菩薩天天陪他到舞廳跳舞。菩薩確實如此,眾生有什麼嗜好,他就可以跟他一道,眾生在迷,菩薩在覺。不但與你同,而且給諸位說,是高手,一流的。你要不是高手、一流的,你與他同了,也沒有用處,為什麼?同了,他也瞧不起你。比如說打麻將,你是世界一流高手,那跟他玩起來的時候,佩服得五體投地,然後你就從麻將講一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把他度了,這是菩薩度眾生的方法。他喜歡跳舞,你的舞蹈世界第一,跟他在一起跳,他佩服得五體投地。你也可以在音樂舞步裡面弘法利生,演說如來甚深般若,叫他破迷開悟。這才是同事。你要跟他同事,樣樣都不如他,你還度他,那決定辦不到。

  菩薩多才多藝、博學多能,佛法不是一生一世修的,生生世世修的,所以才有這樣殊勝的能力,才能夠普度一切眾生。那我們想想我們這一生有很多地方有缺陷,不行,辦不到,不能走在人前面。換句話說,人家要邀我們跟他同事,我們得考慮考慮,哪些事可同,哪些事不可同。四攝法裡頭,我們要懂得,這是菩薩攝受一切眾生的善巧方便,現在我們可以學,但是哪些能學,哪些不能學,自己要揀別。換句話說,揀別的標準是決定影響自己的定慧,要在自己定力範圍之內的可以修,如果超過自己定力範圍,這是我們不敢學,那學了是受不了的。這個十一句註解裡頭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