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四十華嚴觀自在章  (第八集)  檔名:12-002-0008

  七百二十頁倒數第三行,當中看起:

  經【積集善根。恆無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一段文上一次沒講完,這小段的當中我們再繼續講。在經文當中,這是說見到菩薩為菩薩悲願的攝受,所得的功德利益。還沒有請教,觀音菩薩還沒有跟他說法就得這樣殊勝的利益。前面已經說了許多,此地再接著說『積集善根』。「善根」有許多種,善法無量無邊,能生善法,我們就稱之為善根。在無量善根當中,一般講最重要的有四種善根,除了無貪、無瞋、無痴三善根之外,要加一個精進善根。因為精進善根能生禪定、能生般若,所以在菩薩道裡面,精進善根是非常的重要。精進簡單的意思是不退轉,也不中止在現前的階段,就是天天要求進步。此地所講的積集善根,在我們現前來說,我們只要好好的積集這四種善根,『恆無厭足』就好。這個四善根可以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不能夠捨棄。如果說世出世間法我們都不貪了,在這些法裡頭無貪、無瞋、無痴,對於禪定般若要生起了貪愛,你積集善根就中止了,到這個階段就停止了,不能夠再往前進,你就止在你這個境界當中。這是錯誤的,決定錯誤。

  成了佛之後,能不能中止?給諸位說,還是不能中止。為什麼不能中止?我們在大經裡頭常常念到「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果有所得,止就錯了。所以成了佛之後,佛在經上方便講倒駕慈航,在行菩薩道。由此可知,普賢行願十大願王裡面,每一句後面都有「無有疲厭」,都有這一句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這個才是諸法實相,真實相,有體有用,永遠在那裡運行。如果說一切停止了,整個宇宙都停頓了,諸位想想,有沒有這回事情?可不可能?整個宇宙都在那裡運行,可見得他這個相正是大意裡面所講的生生不息之相,大化於無形之相。我們一個人的身體,我們的呼吸、我們的血脈,血液循環永無休止,一停止,人就死了,只要他還留一口氣在,他絕不停止。一個人身跟一個大宇宙沒有兩樣。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然後你才體會到佛經裡面常講的「恆無厭足」,或者是「無有疲厭」,這句的意思才能夠領略得到。才曉得這個並不是佛的教誡,佛要叫我們這樣做,佛一定規定叫我們這個做,那就錯了,那就帶了有勉強的意思,佛法裡面沒有勉強的。為什麼這樣說?自然的道理,事實是這樣的。自然之道就是本性,所謂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天天在增長,天天在流行。

  底下這一句可以說也是一個綱領,積集善根,講四善根是原則,如何去修學?『順善知識,不違其教』,這句話很重要。我一再的勸勉諸位,今人不及古人,是古人崇重師承,今人是學無常師。學無常師要什麼人?聖人才是學無常師,孔老夫子學無常師,釋迦牟尼佛學無常師。我們要問問,我們是不是天生的大聖人?如果是天生的大聖人,學無常師有成就,一等一的成就。如果不是天生的聖人,那就要師承。我們在中國看起來,孔子以下都有師承,沒有看到第二個孔子。在佛法裡面我們只看到釋迦牟尼佛,他學無常師,釋迦牟尼佛以後,再沒有看到一個學無常師的。由此我們也可以能體會到,那是大聖人的示現,不是普通人。這就是說明師承的重要。無論學什麼,一定要跟一個老師學,你這是某一家的、某一派的,甚至於學插花的,跟一個老師是某一流的,也是某一派的,人家一看就曉得,你是有師承的。佛法、世法都不例外!沒有說是這裡學一點、那裡學一點,到處打湊一點,能湊出一樣東西出來,沒有那個話。到處打湊,一輩子辛苦都白費了,為什麼?學到後來,什麼都不是,這個虧就吃大了。如果你有師承,不會沒有成就的,成就有大小不同,有早晚不同,決定有成就。所以「順善知識,不違其教」,這兩句很重要,關係我們修學成敗。

  經【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

  文殊師利在《華嚴經》裡面表性,在五十三參裡面第一位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善財童子根本的老師,我們講師承,這是他根本的老師。善財童子是誰的學生?給諸位說,是文殊師利的學生,在文殊師利門下成就了根本智,這才出去參學。成就根本智,我們拿《壇經》裡面的話來說,「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他這個一般若就是根本智,在文殊師利手上得到的。八萬四千智慧從哪裡來?五十三位善知識那得來的,參學當中得來。由此可知,根本智要不開,沒有資格參學。根本智開了之後,必須要參學,不參學後得智不能現前,就是無量智慧不能夠證得。無量智慧,給諸位說,是沒有止盡的。八萬四千智慧,那是無量智慧的歸納,並不就是八萬四千。智慧是沒有止盡的,為什麼沒有止盡?你看看就在我們這個世間世界歷史的演進,人類文化的演進沒有止盡的,種種發明的演進也沒有止盡的,永遠無止盡的。所以後得智沒有止盡。如果說今天我們的歷史到此地終止,不再有進步了,我們的文化也止在今天,也不再有變化,那這個智慧,可以說後得智有止盡。但是要曉得,歷史的演進,文化的增長,都沒有止盡,天天在進步,年年在進步,去年的東西跟今年的東西不一樣,昨天的東西跟今天的新產品又不一樣。如果菩薩那個智慧,後得智就停留在那裡,菩薩知古而不知今,那還能算菩薩嗎?那就跟不上時代。你看看菩薩法裡講求是博學多聞,五十三參教我們什麼?就是教我們博學多聞。但是諸位要記住,博學多聞是在根本智成就之後,博學多聞完全是智慧;如果根本智沒有證得,你要博學多聞都是煩惱。所以佛門裡有說「知事少時煩惱少」,你知道的事情愈少,煩惱就愈少;「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要認識人多,是非就多。這裡就告訴你什麼?知道事愈少愈好,認識人愈少愈好,你清淨無煩惱。所以一個修行人,絕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世間什麼書,什麼廣播、電視,一概都不看,心地清淨沒有煩惱。這個話對不對?對。對什麼人說的?幼稚園學生說的,小學生說的,可不是對大學生說的。這個訓練什麼?訓練根本智,訓練一般若。一般若從哪來的?從定當中得來。這是根本的學問,非學不可。到你根本智成就之後,你還要這樣幹,那就糟糕了,那就壞了。根本智成就之後什麼都要接觸,那就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他根本智要沒有得到,文殊菩薩決定不會讓他出大門的,你在家裡好好用功,你不要多接觸人,也不要多知道事。可是根本智一開之後,文殊菩薩就勸他趕緊出去參學,什麼樣的人都要接觸,什麼樣的事都要知道,成就他無量的智慧。他不接觸,無量智慧從哪來?所以樣樣都要接觸。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現代的教學非常之困難,麻煩可大了,大在什麼地方?幼稚園的學生就叫他博學多聞,一天到晚看電視。從前的電影院、戲院是十二歲以下的小孩不可以到戲院去看戲的。我記得我小的時候,戲院門口都貼著有十二歲以下的小孩不可以進入戲院,為什麼?沒有成年,對於是非善惡不能夠辨別,怕受了壞的影響,怕看了之後,起了不好的心理上的反應,所以是禁止。兒童,單獨有兒童的劇院。成年人這些集會、聚會的場合,兒童決定禁止參加。現在方便了,現在電影、戲院送到家裡來。家裡家庭對兒女這種照顧,哪些節目你可以看,哪些節目不能看,小孩聽了不服氣,愈是禁止他不許看的,好奇心愈大,愈是要偷偷的看。

  記得我在道場也曾經跟諸位說過,過去方東美先生在的時候,有一個教育部的官員跟方先生提了一個問題,問方先生: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是什麼?就是叫美國要毀滅、要滅亡的第一個因素是什麼?方先生答的真是出乎人意料之外,他說美國將來亡國第一個因素,電視。他的國家民族是毀在電視上,可怕極了。最後他又說,我們現在漸漸也要受電視的害,但是還沒有美國那麼嚴重。所以他告訴教育部的人,電視節目裡頭一定要淨化,要注意它是影響青少年的心理。一個國家治亂興衰與這個東西關係太密切了。我們看看最近這兩年來電視節目改進了不少,打殺的片子漸漸少了,這些東西多,對於青少年影響很大,等於說是鼓勵他們好鬥。所以在這兩年確確實實是改進了很多。這一句也是講報本反始,雖然是參訪到第七迴向,勿忘根本,他的根本老師是『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根本智慧生的。

  經【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

  都是在文殊菩薩那個地方成就的。成就之後,『其心成熟』,是得到佛的威力,已經獲得『廣大三昧光明』,「三昧」是定,「光明」是慧。

  經【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

  這兩句就是參學。文殊菩薩那裡成熟,『得佛威力』,獲得廣大的定慧,是理體上,是體性,出來參學是事上的。換句話說,把他的定慧照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世出世間一切事相無不是三昧、無不是智慧,跟我們的境界完全不相同。我們的境界是什麼?是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的,拿這個東西照世出世間法,所以世出世間法都是一些分別,統統是塵勞煩惱,沒有一法不是煩惱。實在講,這一切事,它是個中立的,無所謂善與惡,我們用智慧心去看,它就是智慧,我們用煩惱心所看,它就是煩惱,可見得那個變化是在自己心裡而不在境界。

  星期天的晚上,我們讀《華嚴經.問明品》裡面十種甚深,你看文殊菩薩排在最後,佛境甚深。佛境是指什麼?十法界依正莊嚴,那是佛境界。我們眼前所有境界是佛境界,而是我們迷了,在佛境界裡面生起無邊的塵勞煩惱。怎麼生的?我們不善用心,我們用的是妄心,錯用了心。這一行的定義,諸位要能把剛才的話體會到,你就都明白了。佛法裡面有體有用,用中,體與作用不二,這才是真正的大覺,才是圓滿菩提;菩提就是大覺,圓滿的大覺。在這個地方,再給諸位說明白一點,『專意希求甚深妙法』,沒有一法不是妙法,三業所作,一切境界,法法皆妙。『常見諸佛』,沒有一法不是諸佛,法法皆是。佛是什麼?佛是性,有情眾生個個都有佛性,無情的眾生皆有法性,佛性跟法性是一不是二。所以「常見諸佛」,六根所接觸的境界都是諸佛,這正是「問明品」裡面文殊菩薩所說的佛境甚深。你要是成佛之後,你見這一切眾生,一切有情眾生個個都是佛,本來都是佛,是同成佛道。桌椅、板凳、草木這些,也都是佛,沒有一個不是,這叫常見諸佛。

  經【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

  這個『大歡喜』,這是真正見性,是根本智與後得智相結合。根本跟後得是一不是二,根本智是理體,後得智是作用,體就是用,用就是體,體用一如,這個時候生的大歡喜心。這一種喜悅,不是我們能想像得到的,不入這個境界,你怎麼想你也想不到。而這種喜悅跟《論語》裡面一句話,給諸位說是相應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聖人的境界。學是根本智,時習之是後得智;學是在文殊菩薩那裡成就的,習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那裡成就的。所以佛法要是真正有了得,你再回頭去看孔子的《論語》統統是佛經,沒有一句不是的,這裡頭味道多濃厚、多深,永遠沒有止盡。

  前一次有個居士跟我談到這個,現在的年輕人,大專學生國文程度都低落,對於中國文化歷史沒有信心,沒興趣。他為什麼沒有興趣?他根本就不懂。他不懂,哪來的興趣?我們讀《華嚴經》,其味無窮。你要把《華嚴經》給中學生、小學生去念念,他有什麼興趣?他當然沒有興趣,不懂。學生沒有興趣,老師也不研究了,為什麼?老師的研究是為了學生,學生對這個沒興趣、不想學,我還研究幹什麼?老師也不研究。佛法正是人類苦苦在尋求的,到處找找不到的,就擺在面前還不識貨,冤枉不冤枉!不但中國人找,外國人也找,他找什麼?找樂,離苦得樂。真正能夠離苦得樂的寶貝就在眼前!中國人實實在在這個寶貝是在我們眼前,外國人就不見得。但是在今日之下是不相同,外國人也可以就在眼前,為什麼?他照理在我們地球的對面,我們對面是美國,到台灣來學一點東西、拿一點寶貝一天就到了,也是在眼前。我們台灣是個寶島,什麼是寶?中華文化、大乘佛學,這是寶!寶在我們這個海島裡頭,我們要人人認識這個寶,才能夠得到這個寶物的受用。擺在面前不認識,你看這個多冤枉!

  佛法,佛法要是通了,給諸位說,世出世間一切萬法都通了。所以我也一再勸勉同修們「一門深入」,博學多聞是重要,但是現階段還不行。現階段我們都是中年學佛,不是從根本上學的,這就很吃虧;等於說年輕時候失學了,現在想到才惡補。惡補跟從頭學起當然不一樣,從頭學起的由幼稚園,由小學而中學,一步一步來;我們已經失學多年了,現在補習。補習怎麼?專攻跟博學是兼而有之,我們都來;都來要曉得,在目前是以專攻為主,賓主要把它分開。一面是要博學多聞,一面是要專攻,在根本智沒有現前的時候,專攻為主;根本智現前的時候,是以博學為主。這是賓主先後,一定要能夠分清楚。孔子所說的,知所先後,近乎大道。這在教學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這個道理,曉得什麼在先,什麼在後。我們現在不缺乏博學,所缺的是缺乏在專攻。但是要曉得,如果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像一棵樹一樣,要是沒有根,沒有那個主幹,那個本,哪裡會有枝葉?這是諸位同修要能醒悟,你要是不醒悟,你一生不會有成就。一定要有根本,從根本上再生枝葉。

  「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這是這棵大樹枝葉茂盛,不是光禿禿的樹幹,是枝葉茂盛。所以先求什麼?求根本,根本有了之後,再求枝葉的茂盛。而我們現在修學,世出世間都一樣,他用顛倒,先學什麼?枝葉茂盛。根本呢?根本沒有,他不要根本。不要根本,那個枝葉茂盛也能盛得起來,但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假花、假樹,把別的樹葉、花朵都砍了,插在自己這個地方,看起來也很茂盛,沒有幾天都枯了,都死掉了。他的東西是死的,不是活。目前,他有勢力,有這個福報,曇花一現;完了之後,不見了,不是真正的自性。這一點我們總要明瞭,要牢牢的記住。

  現在我們在惡補的期間,你要曉得根本智的重要,經論可以聽。我過去學佛,老師就是這樣教給我的,什麼經都可以聽,但是聽的時候,要跟老師的時候他選擇,只准聽他的,不准聽別人的,就這麼一個原則。他所講的東西你都可以聽,不能聽別人的。你要聽別人的東西,要經過老師同意,聽哪一個人講東西,他講什麼東西?你只去聽一次、去聽二次,要得老師同意。聽完之後,回來的時候老師要問,要隨時報告。看東西也是如此。我看東西是他指定的,他沒有指定,你看別的東西,那也不行。為什麼要這樣嚴格訓練?訓練你根本智。給諸位說,這就叫師承。從一家學得來的,一派學來的,到你智慧開了,佛學名詞叫「法眼淨」,清淨的淨,你得了法眼淨。什麼叫法眼淨?能夠辨別真妄是非,有這個能力。你的根本智,雖然沒有完全透露,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什麼人講經都可以聽,什麼書都可以看,為什麼?對你只有利益,沒有害處,你能夠辨別邪正,能夠辨別是非,你有這個能力,不為境界所動。這個時候老師開放了,你可以到處參學,你什麼都可以看,廣泛的接觸。

  可見得第一個階段裡頭,你就聽他的,培養根本;第二個階段,枝葉繁茂,分兩個階段的。由此可知,根本智的重要。根本智一定要專攻,專攻什麼?個人興趣不相同,這個不能勉強。比如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我們那些同學,興趣也不相同,各修各的,各人修各人的,行。幾乎我們都沒有相同的,各人研究各人的。李老師他的規定是一個人一定要專攻一部經,你要選兩部經,他不教你。他很武斷的說:兩部,你學不會,不會成就的。他教人就是一個人一部,你喜歡哪一部,你這一生就專攻這一部,這一部就是你看家的本事。所以諸位要是專攻這一部,這一部就要背誦,這一部就是自己的日課,天天要讀,天天要誦。我們看看古來的大德,沒錯,人家是走這個路,有人一生專門在《法華》的,有一生專門在《華嚴》。其他的通不通?樣樣都通,樣樣都講,但是他有一樣他自己根本的學問。縱然是大徹大悟之後,他根本的功課,還是照做不誤。你看《壇經.機緣品》,我們還沒講到,所列舉的六祖那些學生,他讀誦那部經,盡他一生從來沒有中斷過,悟了以後也是這樣。沒悟之前,念《法華經》一天念一遍,念一部;悟了以後,一天還是念一部,那是他的常課。念《涅槃經》的也是如此,《涅槃經》比《法華經》長得多,《大涅槃經》兩種本子,一個是四十卷,一個是三十六卷,比《法華經》長得太多了。

  也有受持短的,你看江味農居士,一生就專念《金剛經》。《金剛經》短,只有五千字。念得快的,我過去有個同事,他念《金剛經》念了十三年,每天念,背得很熟,從頭到尾背一遍十三分鐘。他背給我聽過,十三分鐘,背得一個字不錯。他的《金剛經》大概念了,大概總有幾萬遍,念了幾萬遍,很可惜到後來,他去信基督教去了。為什麼信基督教?太太是基督教徒,一天到晚吵架,吵到最後很嚴重,如果不信基督教要離婚,他有五個兒女。這時候他跑到我這裡來,怎麼辦?那時候我還沒出家,我們是同事,他是少將階級,他說怎麼辦?我說不要緊,你就到基督教去,將來到天堂上還可以學佛,釋迦牟尼佛常常在忉利天宮說法,還有機會,你好好的學好了。結果他太太還算不錯,他家裡供的佛像、佛書,還沒有燒掉,統統送給我了,還沒有把它毀掉。說老實話,他《金剛經》雖然背得那麼熟,《金剛經》的道理不懂。他是自己修,沒有老師指點;如果要有好老師指點,他很容易上軌道的。沒有人指點,自己在家裡念,念得不如法,念了一輩子。怎麼叫不如法?目的錯了。《金剛經》是開悟的,他目的不是在開悟,目的是念了經,佛菩薩保護他升官發財,這個目的搞錯了。每天早晚念《金剛經》,佛菩薩你保佑我升官、保佑我發財,搞這個去了,沒有求智慧,沒有用在身心修養,應酬。這個朋友大概也有十多年沒有見面。

  這裡說到『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真正得到法喜。這個法喜,只有入境界的人才知道;沒有入境界的人,跟你怎麼樣說、怎麼形容,你都體會不到。諸位如果要得到,還是我給你講的這個方法,先學根本智。世間學問,讀四書,或者四書太長了,讀《論語》,或者是《大學》、《中庸》都可以,總要有一樣東西背得很熟,主課。佛法裡面也要選一部經,終身受持。選什麼樣經?選你程度能夠理解,選你性情所愛好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跟你修行證果都沒有違背。淨土宗許多大德,以別的經論做基礎的,太多了。民國初年幾位大德,像應慈法師,他是教宗華嚴,行在淨土。楊仁山居士他也是一生在《華嚴經》上。像江味農居士,他是教宗般若,行在淨土。所以說無論受持什麼樣的經,那些理論的基礎,統統都可以幫助修淨土法門,修一心不亂。你要是沒有根本的學問,天天在這裡聽,聽上十年,也沒有根。你那些枝葉花朵是從我這裡學去,插在那上面,不是你自己生的。要你自己生根發芽,這才是真的。

  我們天天看釋迦牟尼佛的東西,可以把釋迦牟尼佛的東西拿來裝成我們自己門面,是別人的。不知道的一看,你這個門面不錯,富麗堂皇。一知道,都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都是借來用的,充門面的,自己是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這不是佛菩薩的願望,也不是我對大家的期望。由此可知,扎根太重要。比如說,你要是喜歡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三經,你就用這個三經做你的根本。三經是在這講的這一章,這是三經其中之一。《楞嚴經》裡面「耳根圓通章」,我們有單行本流通。《法華經》裡面有「普門品」,將來《法華經.普門品》這一品,我選一個好註子,我們把它印成一個單行本。觀音三經,專門修觀音法門,就用這三經做基礎,這三經要背。我勸諸位背一部經,另外還要背一部世間書,在四書五經裡頭選一樣東西出來,做世間法的根本。說實在話,大乘佛法要有小乘佛法的基礎,沒有小乘佛法的基礎,沒有辦法開悟的。我們單單念這個大乘佛法,念這個三經,我們會不會開悟?開悟的希望很渺茫。

  我剛才給諸位說,我那個朋友《金剛經》念了幾萬遍,念得那麼熟,他不開悟。他為什麼不開悟?儒學沒基礎。你就曉得這個東西重要。儒學也是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宋朝的朱夫子,朱熹,這四書是他選的,在諸子百家裡頭選了這四種。諸位要曉得,《大學》、《中庸》是《禮記》裡的兩篇,再選上《論語》跟《孟子》,這四種書是人生必讀的,是做人的大根大本,所以他才取名叫「四書」。從他選了之後,從南宋一直到民國初年,可以說都是以這個做為根本的教科書。這個八百年中,多少慧眼的人,看到他所選的這個,都認為選得很正確。這就是說什麼?做為一個中國人要不能夠把四書背下來,可以說跟中國文化就脫節了。而大乘佛法就建立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你對於中國文化自己要是沒有一點根本的話,大乘佛法從印度移植過來,等於說我們這棵樹,樹是活的,人家那個枝條接到我們這裡,它才能夠長出來。我們這個樹是死的,你把人家東西接上來,沒有幾天也死掉了。

  所以說是沒有國學的基礎,把大乘佛法縱然是念上個幾輩子,也不能夠開悟。在眼前這個惡補,諸位要就曉得,不讀書不行,不背誦不行。背誦,再來常常聽講,你才能夠有所領悟,觸類旁通,才有體會。否則的話,什麼樣佛菩薩跟你講,還是不悟。現在有學校裡提倡背四書的,不是沒有,有。人家的年齡也差不多是三十歲的人,也不含糊,逼著他叫苦連天。但是時間規定是兩年,兩年當中一定背出來,人家都能做到。人家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我們能不能下個決心,兩年當中把一部四書背下來?諸位要曉得,你必須有這個根柢,大乘佛法才接得上。千萬不要有個成見那是世間東西,我們學佛的,學那個幹什麼?從前的出家人,哪一個不是世學學得很通透?唐宋的出家人,考取的,你的學問品德不足為眾人之師,國家不准你出家。因為你出家的身分是帝王之師,那個皇帝准許你出家,換句話說,承認你可以做我的老師。考什麼東西?就考世間的學問,佛法哪裡可以隨便?

  所以在從前出家的考試,比世間考進士要難的多。考進士,考取,皇帝的部下,是為他所用;出家,考取了,是他的老師,他當然要慎重。我們佛教今天衰,衰到這種程度,就是根本沒有了,全是搞得枝葉,叫人一看,死東西,一文不值。現在社會上對佛教瞧不起,出家人在社會上沒有地位,人家看到輕視。這麼好的東西,落到今天這樣的結果,我們要曉得,病根在什麼地方。

  今天講到這個地方,這是自成就,下面是成就別人。自己成就了之後,才能成就別人。我們今天講弘揚佛法,護持佛法,一定要從根本上做起。我根本沒有,雖然有心、有願,想弘揚,想護持,到後來結果還是一場空。民國初年期間有不少的大德在提倡,提倡最積極的是太虛大師,可是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佛法,到今天怎麼樣?還是落空了。為什麼原因?如果太虛大師那時候要強勢主張,所有出家人一定要背四書、五經,那今天佛教就興盛,有根有本;沒有在這上加強的時候,白學。我們同修當中,你們看看,四書是一定要背的;佛經,你們選個一二部。大經,這樣才能有成就,才會有希望,否則的話要開悟,太難太難。

  今天端午節,我忘掉了,我現在的觀念是年節都沒有了。今天晚上事先也沒有宣布,不曉得晚上來的人多少?晚上還是要來一下,如果來的人多,我們還是講。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