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一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1

  請掀開經本第五百二十九面:

  沒有講經之前,有幾句話先要跟諸位報告一下。這部經我們從民國六十年在志蓮精舍開講的,經太大了,所以講要相當長的時間。在這麼多年當中,我們曾經換過大概也有八、九個地方,正是像經裡面所講的七處九會,我記得總共所講的已經超過二千個小時,八十卷經我們在過去講到第八迴向,第九我記不得,有沒有講我不曉得,四十卷經我們講了也是一半多。本來台中李老師一直在講《華嚴經》,而且他老人家曾經說過,要把這部經講圓滿,再講一部《彌陀經》,他才往生西方。結果到了前年,他老人家重新宣布,他說經不講完他也要走了,所以只講兩年。所以他老人家往生,可以說在兩年前已經告訴我們。而我深深感覺到這部經不能講圓滿是一樁很遺憾的事情,尤其是古德常說,這部經在佛教裡面是根本法輪,一切經都是《華嚴》的眷屬。當然能讀這部經、能聽這部經,都是有很大的福報,開經偈裡面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也就是指這部經而說的。

  李老師往生之後,我就發願繼續他老人家志願,把這部經講完。我在台中問他們老師講到什麼地方,他告訴我講到第七迴向,也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這一章。第七迴向是觀世音菩薩所代表的,觀音菩薩與我們中國人特別有緣分,從這一章講起也有特別的意義在裡面。往後我們看這部經,現在諸位用的經本你看看剛剛好是一半,底下還有一冊也是有這麼厚,我估計我們一個禮拜講兩次,至少要四年才能圓滿。這四年當中我到國外活動的時間一定要減少,所以預定每年在此地講八個月,這樣差不多四年可以圓滿。講經的方式我也研究了很久,就是如何把這部經能夠快一點講圓滿,如果字字句句都細講,那的確要費很長的時間,所以我想採取經我們一定要讀完,容易懂的地方我們簡略的就帶過去,意義比較深的地方,或者是對我們修學特別重要的地方,我們在這裡多發揮一點,這個樣子我們的進度才能夠加快。雖然是這個原則,但是重要的地方我們一定還是要細講,總而言之,經中能幫助我們得利益的地方,我們決定不放過。

  現在請看經文,這一章是十迴向品第二十五,這是次序,《華嚴經》一共有三十九品,它是第二十五品,二十五品十迴向,每一個迴向是一章,而且十迴向的文也都相當的長,以往第六迴向我們講了一年才講圓滿,完全講布施。這是第七迴向,第七迴向的名稱叫「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這是這一章的題目,經文一開端就給我們說出來了。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這個題目就是這一章經的綱領,像文章的題目一樣,題目如果明瞭,這一章經的義趣我們就可以明白一個大概。我們先解釋這個題目,因為這又是一個開端,恐怕有許多新的同修第一次來聽經,我們把經裡面的名相多少要簡單介紹一下。『佛子』就是佛弟子,在此地這個佛子一般是稱等覺菩薩。佛子也是菩薩的通稱,凡是真正皈依三寶的人也能稱佛子、佛弟子、三寶弟子,所以這是一個普通的稱呼,雖然普通稱呼,也非常的尊敬。『菩薩』,也是一個通號,他的全名叫菩提薩埵,我們中國人喜歡簡單,翻作菩薩,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埵就是有情的眾生。我們常說人是有感情的,不但人有感情,一切動物也都有感情,天人也有感情。凡是有感情的,我們講動物,因為人也是動物的一種,說動物可以包括人,說人不能包括動物。凡是有感情的動物就叫做薩埵,印度人稱薩埵。菩提薩埵,雖然是有感情的眾生,他覺而不迷,在待人對事他不迷惑,他能夠覺悟,覺而不迷的有情眾生就叫做菩薩,所以菩薩翻作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

  在古老的翻譯翻作「大道心眾生」,這個也翻得相當之好,眾生發心求無上道,就是大道心,求大道。什麼是大道,這一點我們要清楚,凡是究竟圓滿之道才稱得上是大道,不究竟不圓滿的不能算是大道,所以大道只有佛道,除佛之外,可以說都不是究竟圓滿之道,這是我們一定要明瞭。世間有許許多多的宗教,許許多多的學派,他們修學的目的不外乎求長生,或者是生到天上,天並不究竟,也不圓滿,天的福報大、壽命長,那是事實。壽命雖然長,福報雖然大,如果從比例上觀察,天人的一生跟我們人的一生在我想像沒有兩樣,為什麼?我們看到蜉蝣小蟲在水面上可以跑來跑去,蜉蝣的壽命很短,牠從生到死只有幾個小時,那也是牠的一生。如果蜉蝣看我們人能夠活到七、八十歲活到一百歲,豈不是跟我們看天人沒有兩樣!牠幾個小時也是一生,我們七、八十年也是一生,牠覺得牠的壽命很短暫,沒有多久就過去了。我們活了七、八十年,也覺得非常短暫,以這個比例來類推,縱然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壽命八萬大劫,他的感受我想是相同的,所以天人並不究竟。

  要想真正的究竟,要學佛。佛法裡面本來佛講三乘,這是佛法,到近代有一些大師把人、天也包括進去,叫五乘佛法,也能夠講得通,不是講不通的。五乘佛法裡面,最究竟圓滿的是菩薩乘,菩薩功德圓滿就成佛。拿學校來說,菩薩正是在學校念書的學生,這麼一個稱呼,畢業了,拿到學位,就叫佛,所以佛是畢業的菩薩、圓滿的菩薩。菩薩也就是還沒有圓滿的佛,正在學習的佛,我們可以這樣來看他,這是菩薩兩個字的解釋。諸位以後看到菩薩這個名詞,就不要馬上聯想到觀音菩薩、彌勒菩薩,想到那個相。學佛的人,看到這個名詞要想到自己,尤其是中國人,中國人可以說都是學的大乘佛法。你去受戒,也受菩薩戒,受了菩薩戒就是菩薩。所以菩薩應當是自己,自己要發菩薩心,要修菩薩行。菩薩下面有『摩訶薩』,摩訶是大,薩就是菩薩,所以是大菩薩,通常稱大菩薩是稱登地的菩薩,這就稱為大菩薩,所以是地上菩薩。在登地之前就是三賢,三賢稱菩薩,登了地之後稱為摩訶薩,所以我們稱菩薩摩訶薩就把三賢十聖統統包括了,這是佛教裡面普通的一個名詞。

  講到這個地方,因為也有些初學的同學在此地,必須要把什麼叫佛教給諸位說明白,首先要認識佛教不是宗教,凡是宗教都是迷信的,哪個宗教不迷信?宗教都有一個主宰的神,一定要承認一個主宰的神,這些在佛教裡頭沒有。第一個,佛教不迷信,教我們破迷開悟。第二個,佛教講宇宙的主宰是自己,不是別人,《華嚴經》上給我們講得非常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宇宙人生是唯心所現的、唯識所變的,心識就是自己的本人,所以佛教是教我們真正認識自己、認識宇宙,宇宙與自己是一體,這個是其他宗教裡面所沒有的,世間學術裡頭也沒有的。

  佛教究竟算什麼?學佛的同修必須要認識,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所以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的關係。我們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那是最根本的一個老師,我們對佛自稱弟子,弟子是學生,所以我們與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宗教說人與神不平等,特別我們在美國,美國的教堂,教堂裡面是神,人決定不能住在教堂裡,所以牧師神父他們距離教堂在教堂外面有宿舍,人不能住裡面,人跟神是決定不能平等的,人怎麼可以跟神住在一起?可是人可以跟佛、跟菩薩住在一起,為什麼?這是平等的,尤其是這一章你們看到「等隨順一切眾生」,這個「等」就是平等,所以佛法是平等的,一切諸佛與眾生平等。平等這二個字最早也是從佛經裡面講出來的,這個術語的根源就是在佛經裡面,所以佛教是教育,佛教不迷信。

  寺院的來源,諸位也曉得,現在把寺跟廟連在一起,這是很大的錯誤,佛教之衰也就衰在這個地方。寺原來是政府辦事的機構,佛教是漢朝時候傳到中國來的,漢朝時候的制度,屬於皇帝下面一級單位就叫做寺,像我們現在政治制度跟從前不一樣,我們現在總統府組織,屬於總統的一級單位我們叫局,在從前就叫做寺。皇帝底下一共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卿、叫公卿,他的地位差不多跟現在部長階級相同。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是由鴻盧寺卿接待的,鴻盧寺等於現在的外交部,因為在我們中國古時候制度裡面外交是直接歸皇帝管的,宰相不能管外交,對外面是皇帝直接管的。現在外交部跟行政院不歸總統府,從前外交是歸皇帝。鴻盧寺卿等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是由外交部來接待,鴻盧寺接待。

  到以後我們發現這種教育很適合中國人,我們很需要他,我們情願接納他,不讓他回去,把法師留在中國。留在中國,諸位想想看,我們鴻盧寺總不能永遠接待他,那只能把他當作賓客來看待,於是九個寺之外再建一個寺,佛教的寺是這麼來的。這個寺叫什麼寺?叫白馬寺,現在中國大陸洛陽白馬寺是我們中國第一個寺。白馬是紀念佛經佛像都是白馬馱來的,背到中國來的,這個功勞也了不起,所以紀念白馬就用白馬的名字來做寺的名稱。於是皇帝直屬單位由九個增加一個變成十個,就是十個寺,寺的來源是這麼來的。

  當時白馬寺裡面做些什麼工作?諸位要曉得,第一個是翻譯經典,他那個工作像我們現在國立編譯館一樣,翻經,講經,傳授佛法修學的方法。從這方面來看,實際上在中國教育機構就是兩個,宰相底下有一個教育部,那時候叫禮部,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管一般教育。皇帝底下有一個白馬寺,可以說管社會教育,而且這個教育範圍非常的普遍,上面到帝王,下面到老百姓,在中國相傳一千九百多年,對於中國人思想、意識形態、生活習慣有非常深遠的影響。佛教之衰,也不過是最近兩百年之事,兩百年前中國佛教非常的興盛,衰就衰在最近兩百年。為什麼會衰?這裡面因素很多,我在此地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多談,諸位研究中國近代史你就曉得。

  現在的佛教之衰可以說是加速度在衰,真正對一個學佛的同修來說是一樁非常痛心的事情,如何能夠叫佛教再興?古人說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六個人建立佛教,他自己一個,還有五比丘五個學生,建立佛教,把佛教發揚光大。我想今天如果有五比丘,佛教一定可以復興。可是五比丘很難找,我找了這麼多年都沒找到,一個也沒找到。五個人一條心,為復興佛法,把個人的名聞利養統統拋棄,佛教就興。現在一個廟裡頭如果住兩個出家人,兩條心,各人搞各人的名利,這佛教怎麼會不滅亡?世出世間法可以說沒有例外的,凡是一樁事業的成就都是一心一德。我們讀歷史,古今中外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建立,你打開歷史看他們有多少人,我很留意這樁事情,超過十個人的很少很少。他就是幾個人同心,他就能建立一個政權,就能建立一個國家。佛教也是如此,只要有幾個人真正同心同德,佛教必定能夠復興。尤其是佛教的制度理想非常的高尚,非常的圓滿,今天我們把這些理想捨掉,制度破壞了,佛教才衰到目前這個樣子。

  佛教的教學在幾千年前已經進入到藝術化的標準,而且是最高的標準,言語還是其次,它用音樂、用雕塑、用美術,用這些東西表達這些教學。這些裡面所含的意義你要是明瞭,那就是修學。佛法裡面非常重視修行,什麼叫做修行?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有了錯誤,把它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所以修行絕不是在佛堂裡面敲著木魚誦經,或者在這裡拜佛懺悔,不是這個。修行應當在起心動念之處,我心裡一個念頭起來了,這個念頭是錯誤的,你立刻覺察到這是一個壞的念頭,錯誤的念頭,你馬上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行雖然講三方面,身體的造作,口裡頭的言語,心裡面的念頭,但是以心裡的念頭為主,念頭正了,言語行為當然就正。言語行為正,念頭不正,那是假正經,不是真的。所以應當從心地裡面去修正自己錯誤的行為。

  佛所說的一切經典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我們打開佛經看看,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的想法看法一樣不一樣,如果不一樣,我們趕緊依照這個標準來修正,經典給我們的作用就是如此。經論就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戒律修正我們自己身口行為的,無論是哪一宗哪一派,決定不能離開這個原則,密宗都不例外,離開這個原則就不叫學佛,就不是佛弟子。這也是學佛同修必須要認識的常識。如果把佛教當作宗教看,那你一開頭就錯了,你永遠錯到底。佛法裡面雖然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佛法講六道輪迴,但這個是宇宙之間的事實,這不是宗教。確實有這個事情,確實有這些事情我們要了解它,我們有能力應付這個環境,這是教育,這是智慧。不要說講到鬼神了,這是宗教的事情,我們講鬼神跟宗教裡面講鬼神不一樣,宗教裡面講上帝,那一定要崇拜他;我們講上帝,我們地位跟他平等。它確實有,確實有天堂,確實有閻羅王,這是真的,一點不假。

  現在我們來說明這個名詞,『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這個意思是講善根,「用我們自己的善根,平等來利益一切眾生」,等就是平等。什麼叫善根?這是非常非常的重要,你看看《彌陀經》上也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可見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要具備的條件三個,要多善根,要多福德,要多因緣,這三個少一條都會造成障礙。「世間的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諸位曉得,貪瞋痴叫三毒煩惱,無量無邊的煩惱都是從這三個根生出來,所以叫三毒煩惱。三毒反過來就是三善根,一切的善法都從這裡生的。我們講修行就可以曉得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在順境裡面會起貪心,貪的念頭才起來馬上就覺悟,我錯了,貪心息掉,這就叫修行,所修行從這個地方修。逆境,看不順眼的、看不如意的,會起瞋恨心,瞋恨心也是煩惱,立刻覺察,瞋恨心平息下來。心要清淨,不起貪瞋痴,心清淨的,清淨心是真心,起了貪瞋痴就是妄心,不是真心,所以修行人特別要注意這一點。佛法裡面講善根就是精進,「精進是菩薩善根」,因為菩薩三善根都已經修成,世出世間法裡決定沒有貪瞋痴,真正做到無貪、無瞋、無痴,再加上精進不懈,他的成就就快了。

  「對待一切眾生要平等,等隨順」,正如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告訴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順,這種順是以智慧的順,不是感情的順,是以「平等的順」。怎樣才做到平等?佛經上給我們說了一個原則,不著相就平等,這個說得非常之好,著相就不平等。著是什麼?你有執著,有執著就不平等,沒有執著就平等;有分別就不平等,沒有分別就平等。我們待人接物,不用分別心,不用執著心,你所用的就是平等心,那就是真心。才起分別執著,就錯了,那就是凡夫心,不是佛心。凡夫心是妄心,佛心是真心。我們既然想學佛,樣樣要用真心,才能做到智照平等。

  經上又告訴我們修平等的方法,「善惡即怨親,此二平等」。怨與親在我們凡夫的眼睛上來看是絕對的不平等,你最親愛的人跟你最痛恨冤家對頭是決定不平等,你要在這個地方去修你的平等心,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從這個方法再引申入甚深之義,我們這個身得之於父母,父母能生我們,我們為什麼會到六道來?父母能生我們,父母是增上緣,我們自己沒有人道的這個業因,你不會到人道來,有這個業因,這個才是親因緣,第一因,父母是緣。因緣會合才得這個身,身是結果,身是果報。這個第一因關係就太大,第一因是煩惱、是迷惑造業;換句話說,第一因就是貪瞋痴,這是第一因。你有貪瞋痴,你就會在六道裡面生死輪迴,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冤家。許許多多人認冤家認錯了,貪瞋痴是冤家。無貪、無瞋、無痴,這是我們真正的善友,這是我們真正的親人。講到怨親,最親的應該是無貪、無瞋、無痴,最大的冤家應該是貪瞋痴,有誰能認識?小乘人知道這個意思,他要斷貪瞋痴出離三界,那個精神也很可佩,吃的苦頭也很多。大乘佛法更巧妙,他不斷貪瞋痴,他也出離了,這是什麼緣故?他曉得貪瞋痴都是虛妄的,都不是實在的,覺悟之後,有貪瞋痴的相,有貪瞋痴的作用,沒有貪瞋痴的體,貪瞋痴的本體沒有。

  譬如禪宗二祖慧可大師,他也是出家修行多少年,自己的心不安,遇到達摩祖師,誠心誠意向達摩祖師請教,達摩祖師不理他,他為了表示他心誠起見,所以斷臂,把自己手臂砍掉,拿去供養達摩祖師,冬天跪在雪地裡頭,把自己手砍了之後供養達摩祖師。達摩看到說:「你這又何苦來?你到底想求什麼?」他就說:「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叫他手伸出來,「你把心拿來給我,我替你安。」這句話問了他,他想了半天,心找不到,他說:「覓心了不可得,我找心找不到。」達摩祖師說:「好,我替你安好了,你既然心都找不到,你還安什麼!那沒事情了。」他從這裡就開悟了。

  貪瞋痴也是如此,當你貪心起來的時候,沒有關係,你回頭去找,你貪心在哪裡,你找的時候你也找不到,找不到才曉得本來沒有貪心,瞋恚也是如此,你本性裡頭原來沒有。貪瞋痴從哪來的?貪瞋痴從妄想裡面來的,徹底虛妄的分別執著裡面發生的,真如本性裡面本來沒有,本來沒有,何必要斷它?本來有的,何必要求它?本有的不要求,本來無的也不要斷,覺悟就可以了,要緊是在覺悟。覺悟之後,貪瞋痴對你沒有害處,害不了你,為什麼?你不造業了。迷惑的時候不覺悟,貪瞋痴會造業,覺悟之後貪瞋痴不造業了,不但不造業,還幫助你做功德,只要你運用得恰當,幫助你做功德。在大乘法裡面,它不滅貪瞋痴,它以覺悟、以理性達到解脫的境界。這個第七就是以三善根為本體,這是第七迴向。因為你沒有三善根,你怎麼能夠隨順眾生!「隨順眾生一定要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才真正能夠做到平等隨順」。這是第七章。

  前面六章是從布施到般若,我們講的六度,第一迴向是講布施,第二講持戒,第三講忍辱,第四精進,第五禪定,第六般若,第七方便,這一章講方便。前面的六度是自修,完全修自利,是自度。以下有四章就是方便、願、力、智,《華嚴》講十波羅蜜,這四度專門講度他,利益眾生。自己得度之後一定要度人,度人第一個就是方便,所以佛法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度他這算是第一章,第一章是以觀世音菩薩做代表,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入生死教化眾生。菩薩本來是了生死,現在又回過頭來,回到六道輪迴裡面來幫助眾生,來教化眾生,這就是慈悲,所用種種教學的方法善巧,那叫做方便。將來諸位要是看到「入法界品」,「入法界品」裡面這一章就是善財童子參訪觀世音菩薩。

  在佛教裡面佛菩薩非常之多,佛菩薩跟眾生一樣多,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佛菩薩,眾生不管是人,連蚊蟲螞蟻都算,你就曉得佛菩薩有多少,太多太多了,說不盡的。但是在修學上來講,佛裡面有三尊佛最重要,菩薩裡面也有三位菩薩最重要,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的,他代表修學的綱領。三尊佛,當然第一個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如果沒有他,我們怎麼會曉得,我們不會覺悟,我們不會知道自己有佛性,不會知道自己可以成佛,所以這是我們根本的老師。除這個老師之外,一個是東方的藥師佛,一個是西方的阿彌陀佛。有很多寺院裡面供的佛像供這三尊佛像,三尊佛像一定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左面是藥師佛,右面是阿彌陀佛。藥師佛代表的意義是治病,治什麼病?治煩惱病,治你的心病,你一定要懂得這個意思,心理健康了,生理就健康,人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佛有無量無邊的方法對治你的煩惱,藥師佛代表這個意思。阿彌陀佛代表歸宿,無量覺。病治好了,那你就成佛,你樣樣覺而不迷,那就沒有病。迷而不覺是有病,覺而不迷就沒病。我們何必還要供阿彌陀佛?問題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我們的煩惱斷不了,如果煩惱真正能斷了,就不必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煩惱斷不了,所以才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個地方去依止阿彌陀佛,請他來幫助我們將煩惱斷盡。煩惱斷盡,你就智慧圓滿,所以佛教所求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翻成白話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教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佛教修行的方法是覺正淨,覺而不迷,正知正見,淨而不染,這是佛教所修的,其他的都是方法、手段,我們修的是這個。

  菩薩就是代表修行,修行裡面有三位菩薩,觀世音、文殊、普賢,在中國又把它加上一個地藏菩薩,中國有四大名山四大菩薩。地藏菩薩是根本,是人人必修的,「地」就是心地,「藏」就是寶藏。你看我們生活在世間,許多的資源都是從地下開出來的,我們才能得到受用。我們的心就好比地一樣,我們心裡面有無量的智慧,有無量的德能,有無量的才藝,也應當把它開採出來,全部都開採出來得到受用,這就叫佛。佛與凡夫為什麼平等?就是心地寶藏完全平等,佛是已經開發,凡夫沒有開發而已,不能說沒有開發他就沒有,不可以這樣說法,他有,沒有開發。所以佛法是絕對平等的,是真正平等的。用什麼工具來開發?佛法裡告訴我們「孝」,所以《地藏經》是孝經,用孝順的心來開發,開發你心地寶藏,用孝順心。「孝」這個字,中國人,尤其是我們中國的古聖先賢,實實在在了不起。中國的文字在全世界很特殊,中國文字像圖畫一樣,裡面含著非常豐富的理論在裡頭。你看孝這個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兩個字合起來,這個字的意思,淺而言之現在西方人講有代溝,我們看到太多了,父母跟兒女不能共處,在我們中國過去的社會講求的是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一個家庭就是一個社會,大家都能夠和睦相處,現在為什麼連個小家庭連個父母都不能容?他有代溝,孝這個字沒有代溝,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是一個,上一代還有上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佛法裡面所講的「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整個宇宙的一個圖樣,一個圖形,非常有意義。整個宇宙的一個圖形,佛法的修學以這個為基礎。

  我們怎麼能恆順一切眾生?我們順父母,把孝順父母之心推廣來孝順一切眾生,佛法大乘菩薩戒以這個為基礎,孝順一切眾生。所以地藏菩薩代表根本法輪,代表的是根本法。從這個再往上去就是慈悲,慈悲是觀世音菩薩代表的,大慈大悲。慈悲從哪來的?從孝順擴大的,擴大到一切眾生,平等的慈悲。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代表大願。觀音、文殊、普賢這三個人代表的方法,就是古今三世一切諸佛他之所以能成佛修學的綱領,只要是佛教,決定離不開這四位菩薩。文殊他是代表本性裡面法身妙慧之理;普賢是講智慧之身,能成就無量無邊的行門;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它是個動力,什麼力量推動他捨己為人?大慈悲的力量。

  諸位想想,我們世間人為什麼會勤奮的工作,每天上班那麼辛苦,為什麼要去?為名利。假如你每天工作,沒有名,也沒有人給你錢,你不幹了。今天這個社會繁榮,什麼東西推動的?名利在推動。諸佛菩薩到處教化眾生,吃盡了辛苦,什麼力量推動的?佛也不要名,他也不要利,大慈悲心推動的。觀世音菩薩代表動力,推動這個力量,要有文殊的智慧,要有普賢的願行。綜合起來的結果就叫毘盧遮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法身佛。所以諸位曉得,每一位菩薩代表我們自己本身的一個部分,合全部的部分成為一個整體,整體就是自己,就是自己的佛性。你明白這個道理了,佛法裡面供的佛菩薩的形像不是神,跟宗教裡面供的像是決定不一樣,它是代表法門的,叫你一看到就想到自己,看到觀音菩薩想到自己慈悲,我待人接物是不是慈悲,是不是盡心盡力;看到地藏菩薩想到自己有沒有孝順父母、尊敬師長,他代表這個意思。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我們是不是天天在求智慧,是不是認真在斷煩惱,文殊菩薩表法,手上拿著寶劍,劍是斷煩惱絲,取這個意思。智慧好比是劍,能斷煩惱,取這個意思。

  諸位明白這些道理,你就曉得整個佛法就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生活就是佛法。佛法說出來,別人要不相信,說是排斥,沒這個道理,我絕對不相信。凡是不能接受、排斥,是他對佛法誤會,他有隔閡。我在外國曾經有兩次跟基督教神學院的學生,跟他們的教授接觸,他們來訪問,我就把佛法概略向他們介紹,他們歡喜得不得了。我就告訴他,排斥都是出於誤會,都是出於隔閡,如果我們能把隔閡打破,把誤會解除,基督教也會弘揚佛法。不但不排除,他會弘揚,他發心來學佛。學佛會不會違背他的教義?給諸位說,決定不違背,他一樣去信他的上帝,一樣拜他的上帝,絕對不違背。所以我告訴他們的教徒,如果你是叛了你的上帝,改信佛教,我說佛教不會答應,不會讓你進來的。他說:為什麼?佛教是教育,如果你信仰這個老師,你不要父母了,來跟這個老師,老師要不要收你?不會收你的,你應該更忠實的做一個基督徒,你到佛門裡來求智慧,來上學。你跟你們的上帝是父子關係,你到佛門裡來皈依三寶來學佛,跟佛是師生關係,絕對不違背,違背決定行不通。他們才恍然大悟!他能夠叛父母,他絕對不會忠於老師,他能叛教就會叛國,諸位一定要懂這個道理。所以對於外教勸他學佛,決定不能勸他叛教,這一點我們佛弟子必定要覺悟。這是名稱上一點大意。

  至於在表法裡面,我們還會看到一尊彌勒菩薩,正規的佛寺建築形式都是相同的,因為佛法是表法的,它不是隨隨便便建築。你一進寺門,第一個你所見到的就是彌勒菩薩,而彌勒菩薩所塑的像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中國人,五代後梁時代的人。這個人出現在浙江奉化,我們總統的故鄉,我過去聽一個老居士告訴我,總統家譜裡面還有記載,布袋和尚曾經在他們家裡住過兩個月,他們接回家供養。他是自己說出來的,他是彌勒菩薩化身再來的,說完就走了。所以中國人以後供彌勒菩薩就供他,把他擺在山門。這個意思就是告訴我們,學佛什麼樣的資格才能進佛門,要像布袋和尚一樣,第一個是要笑面迎人。我們這兩年政府在提倡微笑運動,我們佛門重視笑面迎人。第二個是肚皮要大,代表容得下,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事能夠包容,這個實在講就是平等隨順,有這種條件才有資格學佛。如果是心胸窄小不能容忍,見到人一點禮貌都沒有,諸位想想看,不但你不能夠接引眾生,不能夠度別人,自度也度不了,所以彌勒菩薩代表進入佛門第一個條件。

  旁邊四大天王,我們通常講天王殿,天王殿叫護法,護誰的法?護自己,佛法全部都是講自己,所以把彌勒菩薩也擺在護法神這個殿上,都是護持自己,你要曉得這個用意。四天王,東方持國天王,他代表的是負責盡職,我們把我們的本分事情要做好,盡心盡力去做,負責盡職。南方天王叫增長,不但要負責盡職,天天要求進步,你不進步你就落伍,所以佛法不落伍,佛法講精進,儒家講日新又新,天天要求進步。西方天王叫廣目,北方天王叫多聞,那是方法,教我們怎麼樣進步。你真正想要進步,你要多看要多聽,所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到處去觀摩,你智慧就增長,你曉得應該怎麼做法,求進步的方法。

  今天只跟諸位解釋一個題,因為有很多同修是初來的,把佛教基本的常識給諸位說一點,下一次我們就讀到經文。怎麼樣來修平等心隨順眾生,迴向的意思是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與社會大眾共享,就是這個意思。有福不必自己一個人享,有福要叫社會大眾共享,這個福報有意義,這個福報才是真實的,這一章的宗旨就是如此。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