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二十三集)  1997/12/6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23

  請看講義:

  【法輪者。法本如。應頌如。乃至論議如。一切法皆如也。則無如非教。】

  『法輪』是比喻諸佛如來說法,佛教也就用這個做一個標誌,我們常常看到佛門所用的叫「法輪常轉」。除法輪之外,還有用蓮花,也有用卍字,這都是代表佛法的。這幾種標誌裡面,實在說輪是最圓滿的。《華嚴經》上將這個名詞講得很詳細,它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讓我們明瞭空有不二、空有同時,表這個意思。在一切諸法裡面,唯有「輪」顯示這個意思是最圓滿的。「輪」是一個圓相,圓有心、有柱、有中。我們知道圓周是動的,凡是圓都是代表動相,如果不動,這個輪就沒有作用了。

  今天科技這麼發達,什麼東西帶動的?輪帶動的。輪是個圓,圓一定有心。圓心實在講是不可得,但是它決定有,決定找不到。這在數學幾何裡面就解釋得很清楚。所以,心是空的,周是有,圓的圖就代表空有不二。空代表的法性,有代表的法相。法性是體,體雖然空寂,能現一切萬相,所以相有是從空而來的。空雖然能變成有,有不礙空,空也不礙有,所以說性相一如,動靜不二。佛說的一切法,就是說明這個道理,就是說明這個事實真相。這一句就可以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包括盡了;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即使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也離不開這個範圍。所以佛就用輪來表法,代表佛法,法輪表這個意思。

  『法本如』,法是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本如這個「如」是指世出世間一切理事的真相。佛所說的就是諸法真相,離開一切法的真實相,佛沒有說一句話。「法本」在我們現在就稱之為經典,或者稱之為長行文,我們讀經看到散文體裁所寫的叫法本。『應頌如,乃至論議如』,這個「乃至」是把當中省略掉的,這就是講的十二分教。法本是長行,應頌就是偈頌,當中省略掉了。換句話說,十二分教「唯如」而已,所以佛經一開頭就用「如是我聞」。

  如果你要問:佛究竟講了些什麼?佛講如是而已,所說一切法都是說如是;理如是,事如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無有一法不如是。「如」是講的性體,「是」是講的現相。性如其相,相如其性,事如其理,理如其事;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這就是世尊、諸佛如來所說的一切法,所以說無有一法不如是。下面這一句總結,『一切法皆如也』。如果你要是通達一切法皆如,那就恭喜你,在佛門就稱你叫「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作佛了。你要是真正會了,真正體得,你就證到如來的果位。「如來」這一句名號也沒有離開如。

  我們今天在經上讀到這些句子,好像也懂得,這個懂得不算數,怎麼不算數?縱然你真的聽懂明白了,這叫解悟,沒落實,沒落實在生活上,沒落實。解悟還是要隨著業力輪迴流轉,不能自在,必須要證悟。什麼叫證悟?性相、理事一如不二,真正落實在生活上,我們的觀念確確實實改過來了。我們凡夫的觀念總是把性、相、理、事分成兩截,性不是相,相不是性,事不是理,理不是事,都把它分開了。佛不是眾生,眾生不是佛,一切諸法都把它分成七零八落,而不知道一切諸法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宗門的話說得好,「識得一,萬事畢」。「一」是什麼?一個整體。怎樣才能認識這個整體?整體就是經上常講的一真法界。「一」就真了,那麼你就曉得二就是虛妄,二不是真,一是真。一真要如何證得?佛給我們講一心就證得。由此可知,十法界、無量無邊法界,這種現象怎麼產生的?都是從妄想分別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境界真的有差別相,不是真正的有十法界這些相,沒有!都是凡夫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假相。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不是一真,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給你說明這個事實。

  我們要想如諸佛菩薩真正證得這個境界,一定要修一心。「一心」即是甚深的大定,出世間上上禪定,你才能夠解決問題,才能夠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所見到的必定跟佛在經上所說的一樣,經典可以給我們作證明,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契入。這話說起來容易,而在事上修學,那的確是非常非常的困難。難在什麼地方?凡夫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我們想斷斷不了,想伏伏不住,麻煩在此地。於是佛所說的一些微妙之法,我們讀了聽了徒增羨慕而已,不得受用,你說這多難過!

  南宋的時候紹興年間,距離我們現在大概有一千多年。有一位居士,這位居士是在家一個老太太,她很年輕的時候丈夫就過世,留了兩個小孩。從她丈夫過世之後,她就很認真的學佛,長齋念佛。她念《圓覺經》,一生就受持這一部《圓覺經》。居喪滿了之後,古時候居喪是三年,三年課誦《圓覺經》天天不中斷;喪期盡了之後,她還是長齋,還念這一部經。別人就問她:你可不可以換一部經念念?她不換,她就一部經念到底。念久了,她得定了,她跟家裡人講,她沒有妄念,晚上睡覺不會作夢。又過了若干年之後,白天見佛,感應不可思議。臨命終的時候,預知時至坐著往生。親戚鄰居都不學佛,對她並不了解,只聽說她自己講見佛,她見到,別人見不到。

  她在往生的前一天,沐浴更衣,第二天跟家人告別,坐在那裡就走了;家裡的人不知道,不知道她得了什麼病,趕緊去找醫生,醫生來了,她已經斷氣。地方上的太守,就是像現在的縣市長,聽到這個事情,帶了他的部下來訪問,看到老居士往生的瑞相,歎為希有!這是大丈夫都不容易做到,一個老太太做到了,她往生的時候七十七歲。太守也很難得,找畫畫的,那個時候沒照像,找畫畫的來給她寫真,給她畫一幅像。像畫成了,她眼睛是閉的。太守就禱告:這一幅畫裡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眼睛,能不能把眼睛張開來讓我們畫?他很虔誠的禱告,居然她眼睛就張開了,家裡人以為她又活過來了,高興得不得了,眼睛畫完之後,她眼睛又閉了,不再睜開了。

  這一個公案告訴我們,專精就靈。她並不是什麼很高級的知識分子,她的成就一生專在《圓覺經》上,臨終這一句佛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感應不可思議。類似這一些公案自古至今都有,我們在近代親耳所聞的,有不少比我們年長的老法師、老居士親眼所見的,我們不能不相信。所以妄念是最大的障礙,如何能克服?儒家教給我們「克念作聖」,儒家也講聖人、賢人,怎樣才能夠作到聖賢?你把你的念頭克服了,你就是聖人;換句話說,有念就是凡夫,無念就是聖人。我們如何把這個念頭克服?有念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無念就是真如,就是一心。

  由此可知,真正想契入境界,佛法的修學決定不能中斷。中斷一天,妄念就增長一天,中斷一小時,妄念就又長一小時;一定要能夠,這個東西就像打仗拼命一樣,鍥而不捨,決定不能讓它中斷。有些人念佛還照樣打妄想,功夫不得力;如果有這種情況,你不要害怕,這一種情形大家都有的,不可能你才念幾天佛,你就能把你的妄念克服住,沒這個道理。你要繼續不斷持之有恆,一句佛號念到底,久久就有功夫了,功夫就能夠伏妄念。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也是非常有效,就是讀經。讀經在一般講比念佛的效果還要顯著,因為念佛不知不覺的打妄想,讀經一個妄想,那一句就念錯了,你很容易發覺,必須要全部精神貫注,所以古人用這個方法修行的很多。很多人用《楞嚴經》、用《法華經》,那個分量很適中。《法華經》跟《楞嚴經》一部念下來,大概需要六個小時。一天能夠六個小時讀誦,全部精神貫注讀誦,就是修六小時的定,就是修六小時的慧,長年累積下去,這個功夫就很可觀了。

  像選擇《圓覺經》,選擇《無量壽經》,這種分量是差不多的,一天至少要念三部、四部,才能收到效果;一天念一部效果很微薄。經念熟了,熟透了,當然速度就快,快了遍數加多,一天念十部、二十部。念到很熟的時候,一般讀《無量壽經》,讀到五年之後,差不多半個小時就可以讀一部。半個小時能讀一部,你一天至少要念十二部到十六部,你的心才定得下來,才管用。

  末後一個是總結,『則無如非教』。「無如非教」就把一切萬事萬法都變成教體了。經論熟透之後,契入這個境界,那個時候我們要問,哪是《無量壽經》?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人事物沒有一樣不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變成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無量壽經》,我們自己跟經體已經融成一體,這就契入境界了。這樣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是上上品往生,我們應當要明瞭的。請看講義:

  【萬法從緣。故無定實。如鐵之堅。遇火則鎔。如水之溼。遇寒則堅。明知從緣則無定性。假名而已。】

  這是教我們觀相,觀法相,諸法的現相。《無量壽經》,佛告訴我們,「觀法如化」這一句,這地方這一段就是這一句的註解。怎樣觀法如化?化就是變化、不實在的。它為什麼會變化?『萬法從緣』,緣生的。緣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條件,許許多多的條件會合了,這個相就現前;緣要是缺了,這個相就不會現前。所以要曉得一切萬法都是緣生的。緣生沒有一定、沒有實在,『故無』,無是通底下無定、無實這兩樁事情。

  「無定」是從時間上講的,它是不定法,也就是說剎那剎那它都在變。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覺察到它剎那在變。我們心粗,這個人過了好幾年沒見面,突然見面,「你變了!」他不是多少年才變的,他剎那剎那在變,不是一年一年變的,不是一月一月變的,諸位一定要明瞭這個道理,剎那剎那在變。這就是無定,也叫無常,「萬法無常」。

  「萬法無實」,實是真實,不是實就是假的,假相。《金剛經》上講「夢幻泡影」,假相,這是不實。「如露亦如電」是無定,皆是無定就是無常。你要這樣觀察,你對於法相的真實相,你看清楚了。如果把法相的真實相看清楚了,諸位想想,你在這一切法相當中,你還會有留戀嗎?你還會有貪著嗎?決定沒有了。為什麼?假的、空的!因為一切法無定無實,所以佛說「萬法皆空」。這個萬法包括我們自己的身心。

  我們身是假的不是真實的,因緣所生是生滅法,身是個生滅法,無常。這個生滅,不是說過了幾十年,人死就滅了,那你看得太粗了,你沒有看到它的真相,它的真相是剎那生滅,這才是實相。西方有一些聰明人哲學家,他們體會到身是假的、無常的,是會滅的。這個會滅的裡頭有個不滅的,他把不滅的當作是「我」,這是相當聰明了。什麼東西不滅?他說這個念頭是我,他不相信這個身是我。「我思故我在」,我能夠思惟,我能夠想像,這個能夠思惟想像的這是「我」,這個東西存在,這是比一般人要聰明多了。

  可是《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個「我思故我在」不能成立了;那個思是心,三心不可得,思也沒有了。何以故?我思,思還是一個緣生法,還是因緣生法。所以說實實在在的話,身心都不可得,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妄心。真心是什麼?真心離念,真心沒有思。能夠思惟想像的是妄心,不是真心;佛在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是說這個意思。

  「萬法緣生」,所有一切法相是緣生。其實我們現在講的心,能夠思惟想像的心,依舊屬於法相。法相裡面有心法、有色法。心法沒有「顯色」,顯是明顯的,沒有,但是有「無表色」。起心動念都有個相,我們心裡想一個人,它就有一個人的相,自己很清楚,別人看不見,別人不知道;我們想到從前曾經去玩過的地方,這一想,那個相就浮現起來,所以只要你想就有相。我們中國人造字,「想」,想是心上有了相,那就叫想;心上沒有相,你就沒想,想一定有相。所以諸位要曉得思跟想都是妄心,都是不可得。我們就用思、想兩個字作比喻,想是心上有相,思是心上有分別;那個田是劃格子,劃格子就是有分別。你能夠把妄相、分別拿掉,剩下來就叫真心,才叫做性。我們現在講的心都是思想,這是妄心,心上都附帶一些東西在裡頭。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讓你一看到就開悟,你要是細心,從中國這些文字符號上就能開智慧。

  外面一切的色相,一切人事物包括虛空是緣生之法,「緣起性空」。凡是緣生之法沒有自性,沒有自體,「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是告訴我們,內而身心,外而世界,通是緣生之法,都是了不可得。如果真正入這個境界,你的心多清淨,「貪瞋欲念皆永無」,永遠沒有了,連根都斷掉了。為什麼?因為你知道是一場空都不可得,那何必再去打妄想,沒有打妄想的必要了。你就恢復到清淨心,清淨心是佛心;換句話說,你就恢復到佛的地位。這正是大經上世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就恢復到你本來,你本來是佛。

  下面舉出一個比喻,『如鐵之堅』,鐵是最堅硬的,遇到火就鎔化,可見得它不是定實。『如水之溼』,遇寒它就結成冰,就變成冰塊。我們這邊同修大概現在到國外去旅遊觀光的機會太多了,實在是可以看看南北極的冰河,億萬年的冰不溶化的,你去看看那個。我到加拿大的時候,特地去看這些冰河,真正結成了堅冰,這就說明一切法從緣而生。

  『明知從緣則無定性』,這個性就是體性,凡是緣生法沒有自性。萬法隨緣,我們要學會隨緣就很自在了,學會隨緣就沒有煩惱了。相雖然隨緣,性是如如不動。性是什麼?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智慧是如如不動的,對於一切諸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明瞭就是慧,明瞭就是覺;明瞭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造作,就與事實真相相應。內與性相應,與如如不動的性相應;外與隨緣的法相相應,他怎麼不自在?

  我們現代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很可惜!佛法沒到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聰明的人真的不少。中國的古人,他就知道隨緣,這兩種他都能相應。心要定、要清淨,要求開悟,古時候讀書講求的是悟性,不著重在記誦,教你念書念的遍數多,遍數多還是修定。教你心裡離開一切妄想,離開一切分別,天天叫你讀這一部經、念這個書,目的在此地,他修定,人定久了,他就開智慧。而在日常生活當中,決定與自然相應。

  我們現在看《禮記》裡面的「月令」,看《呂氏春秋》,這裡面講到我們日常生活起居、飲食起居這些瑣碎的事情,古人非常重視。這一個月份我們要吃些什麼東西,是最健康的、最營養的,吃些什麼東西?這一個月生長的,它是合乎自然,它順乎自然;一個月燒的柴火都不一樣。你去看《月令》,看中國人生活怎麼這麼麻煩,每一個月吃的東西不一樣,每一個月燒的柴火不一樣,吃什麼東西要用什麼樣的柴火來燒。

  我是年輕的時候喜歡看這些東西,看了很有味道,才知道中國古人生活隨緣,隨緣就是順大自然。違逆自然的生活,人容易得病,現在人得些奇奇怪怪的病,古時候沒有。病從哪裡來的?多半從飲食來的,「病從口入」這個很有道理。過去我們作客帶點禮物送人,禮物用什麼?土產,這是最好的禮物,這才叫合情合理。我們如果買些外國的東西來送人,真正有學問的人看到會見笑,笑你什麼?笑你很可憐,你這個地方什麼出產都沒有,都用外國的,自己什麼都沒有,這個很可憐。也說明你們這個地方的人,懈怠懶惰不肯耕作,沒有自己的產品。自己的產品拿出去作禮物是最尊敬的,代表這是我們自己勞動生產的成果來獻給嘉賓,這是最珍貴的禮物。

  現在人觀念不一樣,對這些道理不懂,生活完全反常,違背了自然,身心都違背自然,他怎麼會正常?所以我們冷靜仔細觀察,現在人生活非常痛苦。別看他有地位、有財富,佛菩薩眼睛看起來,可憐憫者!為什麼他是可憐憫者?身心不安,這就是可憐憫者。古人是身心安穩,過的生活,他與法性法相原理原則相應,身心安穩那叫正常的生活,我們今天過的是不正常的生活。我們明白知道了,這就是開始覺悟了;如果對於這些事實真相不明瞭、不知道,那是迷惑顛倒。所以這一段的文義很深很廣,不但教給我們把這些錯誤的見解轉變過來,乃至於我們錯誤的生活方式也要改正過來,我們身心才健康。

  佛家常講「身安則道隆」,身心不安穩,你想把道修好,那個太難了。什麼道理?我們舉個最簡單的,這句佛號你能把它念好,能念到功夫成片就算不錯。為什麼現代人念了很多年,念了幾十年,不是不誠心,不是不老實,也真幹,天天都在幹,念珠不離手,佛號不離口,心裡還是亂糟糟的,身心都定不下來,功夫不能成片,你要問原因在哪裡?剛才所說的,這是原因之所在。你的身心跟法性法相的規則脫離、違反了,所以無論你用什麼樣的功夫,念佛是最容易的;參禪、持咒、學教、持戒,功夫統統不得力,關鍵在此地。

  所以,學佛的同修一定要記住一樁事情,經論要讀;不但要讀,實在講我們是初學的階段,還要常常在一起研究討論,要搞清楚、搞明白。知道我們怎麼樣去生活,怎麼樣去過日子,才能與佛法相應,這個相應就是與法性相應。內與法性相應,外與緣生相應,那個時候無論用什麼功夫,就容易得力了。念佛當然可以念到成片,更好一點的可以念到不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事一心、理一心,都是我們世間人可以辦到的,不是辦不到。理一心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宗門成就沒有兩樣,確確實實能做到,相應就做到,不相應就做不到。請看講義:

  【不知三界由乎我心。從痴有愛。流轉無極。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

  這一段是清涼大師一番無限感慨之詞,凡夫不曉得「三界唯心」。《華嚴經》上講得好,「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到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法相。我們佛門裡面有法相宗,法相宗將八識五十一心所十一個色法、二十一個不相應,統統都列在法相裡面;不但這九十四種有為法是法相,後面六種無為法也是法相。實在講,無為法裡只有「真如無為」是法性,只有這一個,法相宗都把它看成法相。為什麼?「真如無為」這個名詞是法相;實際上它是法性,但是法性沒有名字,名字是法相。

  由此可知,法相涵蓋了一切法,世出世間法一法都不漏,這些相「唯識所變,唯心所現」。大前提明白了,三界是小前提。講到我們眼前的現實,三界六道,三界六道從哪裡來的?『由乎我心』,這個心就是八識心、識心,就是唯識所變。心不明白事實真相,心迷了,迷了就叫無明。『從痴有愛』,痴就是無明,不明瞭事實真相;這個愛在此地就是代表煩惱,貪、瞋、痴、慢,用一個字做代表。順著自己的意思,這個愛就是愛貪,喜歡得到,這是愛;不順自己的意思,希望它走得遠遠的,那也是愛,所以用一個字就統統代表了。所以煩惱是從愚痴生起來的,愚痴就是無明。

  這樣『流轉無極』,極是邊際,沒有邊際。無始劫以來,我們就是搞貪瞋痴,這要用十二因緣來講,「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這就是流轉無極。「十二因緣」是給我們說明輪迴現象之所以然。為什麼會有輪迴現象?這十二個連環。十二個環結如果破掉一個,你就超越三界,就脫離三界了。緣覺、辟支佛他們就修學這個法門,所以我們稱他作緣覺,他從十二因緣裡面覺悟過來的。可是這十二個環結裡有因有果,果裡面不能斷,這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現在有人煩惱,煩惱到極處,問題不能解決,他就自殺。以為自殺就能解決問題,就能解脫了嗎?自殺是從果上,生死是果,這不行!這個解決不了問題;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把問題搞複雜搞麻煩。凡是自殺的人輪迴投胎都還沒分,他還要找替身,你說豈不是找麻煩嗎?他要找不到替身,他都沒有辦法去輪轉,我們俗話講投胎,他都沒有機會去投胎,去作孤魂野鬼就搞這些,那個困境更苦!所以這個不是解決問題的。

  解決問題要從因上,這十二環裡頭,因只有五個,其餘都是屬於果報。這五個因,過去生中兩個,你也沒辦法;無明、行是過去的,過去的業因,你沒有法子。只有從現在的業因,現在業因只有三個,「愛、取、有」,只有這三個。這三個你能夠斷一個,問題就解決了。「愛」是從無明上斷,這個高,這個功夫很高;愛斷了,當然你就沒有「取」,也沒有「有」了。取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得失,你在一切法裡面,決定沒有得失這個念頭。有,那是心裡不落痕跡,在有上斷的。所以在一般修行人來講,這十二個環裡頭多半是從「取」斷。上根利智的人從愛斷,中、下根性的人從取斷,取怎麼斷法?嚴持戒律。嚴持戒律就是教你離開一切五欲六塵,把五欲六塵的這種欲望降低到最低的限度,這是個好方法。

  從有上斷的,說老實話,多半是再來人。諸佛菩薩、羅漢到人間來示現,示現的一般都是瘋瘋顛顛的,像濟公活佛、金山活佛這一類的。我們看他的行為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實際上他心清淨,我們凡夫的心不清淨。凡夫的心裡面,真的有苦樂憂喜捨,真的有是非人我,有五欲六塵。這一些佛菩薩再來的,他們表現在外面好像是有,裡面真的沒有。真正沒有,那就是經上講的「無住涅槃」,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涅槃,示現跟凡夫一樣,和光同塵,廣度眾生,以種種的方式讓眾生覺悟,這是不住涅槃;雖示現在人間,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不住生死;這種人就叫無住涅槃,他是生死、涅槃兩邊都不住,這樣才能夠超越三界。

  我們今天說實在的話,真正想了生死出三界,還是古來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持戒念佛,求生淨土」。《無量壽經》就是這麼教給我們的,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不是教給我們持戒嗎?這一大段的經文,我們天天要念。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重新編了一個課誦本,我就把這一段經文編作晚課,天天要念。念的時候要反省,做到了沒有?在這一大段經文裡面,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有沒有真正去做到?佛教給我們不許做的,我們是不是就不做,就真的斷掉了?

  三輩往生,往生正因裡面,教給我們「發菩提心,老實念佛」,這樣才能保證往生,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成就。如果不能夠依教奉行,縱然修學淨宗修一輩子,來生能不能往生還是問號,還是靠不住。這是我們必須要警覺到的,年歲大的人警覺性更要高,來日無多。年輕的人也要提高警覺,你是不是真的跟閻羅王訂了契約,要活到八十、九十?黃泉路上無老少,誰能保證自己長壽?所以,時時能提起警覺心的人,這個人在佛法裡講,他覺悟了,覺性很高。

  一定要認真努力依教修行,中等根性的人修行決定不能離開經教。早晚的課誦,一定要依文觀照,早晚課要這樣做法。早課,我們念「四十八願」,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一樣不一樣?要認真努力向阿彌陀佛學習,學習阿彌陀佛的心願,把阿彌陀佛的心願變成自己的心願,這早課你真做了。晚課,反省懺悔,念這一段經文,佛在這一段的教訓,我們今天有沒有做到?這一段經文的內容,是詳細給我們說明「五戒十善」,我們有沒有去做到?如果有犯過,趕緊要懺悔,懺悔就是改過自新,下一次再不犯,這叫真正的懺悔,那麼你晚課就有功德了。

  平常讀經叫你讀五遍、十遍,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讀經的時候,不要去想經裡的意思,不要去隨文作觀,不要!就是一直老實念下去,修定。我念經的目的,是把自己的妄想雜念打掉,用讀經這個方法來打掉。所以讀經是屬於修定,「定慧等持」,三學一次完成。所以讀的方法不一樣,效果當然也就不相同了。所以修學一定要落實到生活,不落實到生活,那我們就算空過了。要知道清涼大師在此地講的這兩句話,意義很深很深。我們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裡生死輪迴不能出離,受盡了苦難,到底是什麼原因?他老人家一語道破,就是「從痴有愛」。下面說。

  『迷正因緣故,異計紛然』。正因緣只有佛知道,世間人哪裡會知道!所以,世間的學者,現在所講的哲學家、科學家,乃至於宗教家,個人說個人一套。「計」就是他們的想法看法,要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們的學說」;學說很多,那就是「異」,不一樣;「紛然」就是眾多。每一個人都是好心,都是想探討問題癥結之所在,想了解事實真相解決問題,可是始終沒有辦法。自古至今這個地球上,我們人類歷史有幾千年了;幾千年來,古今中外這些聖者都解決不了這個問題。原因在哪裡?「迷正因緣」。我們曉得正因緣是什麼?正因緣是清淨心,清淨心生智慧,智慧才能夠見到一切諸法的真相,這才是正因緣。

  這些三界的真相從哪裡來的?十二因緣就說得很清楚,「從痴有愛」,痴就是無明。十二因緣裡面講的無明,還不是根本無明,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聲聞、緣覺不知道,大經上講根本無明誰才發現?八地菩薩才發現。八地菩薩才見到阿賴耶,然後才能下手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所以,聲聞、緣覺講六道輪迴這個無明是枝末無明,根本無明是講十法界的。因此,世間這些聖哲他們都沒有離開八識,都沒有離開意識,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就難了。

  《楞嚴經》傳到中國來,古德用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楞嚴》,交光大師不同意,為什麼?天台家的「止觀」沒有離開心意識,所以,他作《楞嚴經正脈》就完全捨棄天台的止觀,直接教人「捨識用根」,而捨識用根正是《楞嚴經》上佛所說的,教我們捨心意識。不用八識五十一心心所,用什麼?用六根的根性,用見性見色,用聞性聞聲,用六根根性,那就對了;正是觀世音菩薩在經上所講的,「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交光大師就講對了,要用天台的「止觀」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交光大師對《楞嚴》是很大的貢獻。

  這是「異計紛然」,不但是在世法連佛法也不例外,佛法如果沒有捨離心意識,也是異計紛然。這個我們看到很普遍,看了很多。一部經,自古以來眾多的註解,各人說各人的,但是要曉得都講得有道理。我們統統可以做參考,決定不能依靠。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佛知道這個情形。法是什麼?法是經典。我們要以經典做依靠,古今的註疏做參考,那就沒有問題。菩薩註的,我們也拿來當參考,這是世尊給我們指出研教的一條明路。請看講義:

  【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輾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緣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

  這一段文我們可以見到,為什麼法相宗要把《華嚴經》列入它的本宗主要的經典,就是《華嚴經》有這個意思,有這些說法。所以法相宗的典籍最多了,它有六部經、十一部論,六經十一論,分量都很大。經典裡面最大的是《華嚴》,論典裡面最大的是《瑜伽師地論》。

  這裡告訴我們『心法剎那自類相續』,這個名相裡面是雙關語,一種說法就是色法跟心法,分開來講這是心法不是色法,這樣講講得通;第二種講法,這個心就是心法,法就是色法。這兩個字就是包括了所有一切法,因為一切法不出心、色二法。心、色二法都是自類相續的。譬如「色法」,我們看到的花,它要不自類相續,我們怎麼能見到!我們見的是相續相,都是屬於自類相續。所以心法跟色法統統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兩種講法都講得通,不必執著哪個對、哪個不對。佛經裡面,類似這種雙關的語句很多,我們一定要看上下文。

  『無始時界輾轉流來』,這就講它自類相續,自類相續從什麼時候開始?現在還有不少人提這個問題。譬如說佛給我們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從無明則變現出一切諸法。有人問:為什麼會有一念不覺?最初一念不覺是怎麼起來的,是哪一天起來的?這個問題在我們佛門裡面,是非常著名的大問題,這是大問題,不是普通問題,是佛法裡根本的問題。

  過去我在初出家不久的時候,有一個法師,這個法師很難得,他將《大藏經》看過一遍。現代人有耐心看過一部《大藏經》的人不多,他看過一部《大藏經》。他選的是嘉興藏,大概有五千多卷。看完之後,他來告訴我,我們也是很好的朋友,他叫著我,他說:淨空,你是個研究經教的,學講經的。他說:我有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他說:一念不覺到底什麼原因起的?無始無明是哪一天開始的?他說:我看過《大藏經》,《大藏經》上沒有,佛沒有說這句話,這是佛說法不圓滿。他來告訴我。

  我就告訴他,我說:佛在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看《大藏經》太粗心太大意了,沒看出來。他說:在哪個經上?我那個時候正在學《楞嚴經》,《楞嚴經》上就講得很清楚。他說:我怎麼沒有看出來?你要看出來,你怎麼還會來問我?你要能看出來,你就是菩薩,你就不是凡夫了。他還問我:在哪一段?我說:我告訴你,你回去再去看,你去看也未必能看得懂,在《楞嚴經》第四卷,《楞嚴經》有十卷在第四卷。你提的這個問題,正是富樓那尊者向釋迦牟尼佛提的問題,跟你提的問題一樣,你看看釋迦牟尼佛對富樓那尊者的開示,說明這樁事情。還真有人聽懂了,楞嚴會上不少人開悟了、明白了。

  假如真的再看不懂,我就建議你去念《華嚴經疏鈔》,《疏鈔》清涼大師講得更清楚、更透徹了,很有味道。佛法要你自己去開悟,悟入的境界一般祖師大德不說出來,不是不能說出來,說出來之後,慈悲心沒有了;說出來之後,你永遠不會開悟,你自己入不了這個境界。所以宗門裡的祖師大德為什麼不說出來,硬是苦苦的逼著你,叫你自己去悟,有的人搞得逼得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才覺悟,祖師大德點點頭笑笑,沒錯!給他作個證明,讓他苦苦的搞了那麼多年月。為什麼不一句話說穿,一句話說穿了,一文不值,永遠把他的悟門堵死了,他永遠不會開悟。所以人家來問我,我都叫他讀經去,你自己去悟去。我如果把這個話說出來,我也很對不起你,那是真的。你自己入進去是你的境界,那才真有味道。

  但是這些事,實實在在講不在一部經,所有一切大乘經佛都說,問題你會不會聽,你聽了覺不覺悟;你要覺悟,哪一部大乘經都有入門之處,並不是特別指定哪幾部經,不過《楞嚴經》上講得特別多,因為富樓那明顯提出這個問題,其他經論沒人提出這個問題,可是佛統統有暗示。就在我們自己細不細心,講細心還不行,細心還是障礙。什麼心?是不是清淨心!清淨心就很容易覺悟,就能聽懂佛的話,佛講的什麼意思,「願解如來真實義」,清淨心懂。心不清淨就有障礙,障礙不在佛那邊,是在我們自己這一邊。佛心清淨,所以佛在經中的言教,都是清淨心自自然然流露出來的。我們看古大德對這些經論的註解,各人執著自己的意見,指責別人的不對,這都是此地說的「異計紛然」。他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那就是說他的心還沒有達到真正清淨,達到真正清淨,那個說法就完全不一樣了。

  再說到清淨心,清淨的純度又有不相同。《華嚴》就是很明顯的例子,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就得清淨心,但是破一品無明的人跟破十品無明的人不一樣,破十品無明的人跟破四十品無明的等覺菩薩又不一樣,清淨的純度不一樣。到那個時候所講的決定沒有錯誤,只可以說講得夠不夠深、夠不夠遠,決定沒錯誤。由此可知,講經跟註經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們今天所做的,只是盡我們初學的責任,幫助現前沒有接觸佛法的大眾,把佛法的殊勝功德利益,能夠讓他們明瞭,他們能夠生起愛好的心,發起學習的心,我們的目的就達到了。對於自己一定要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去修學,一定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才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與清淨平等覺相應。這才是真正修菩薩道、學菩薩行,然後念佛求生淨土,才有像善財童子一樣的成就。善財童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上上品往生,那的確不是凡人。所以這是說明「無始時界輾轉流來」,經上有的時候講「無始劫來」。佛說這個意思,你要會聽,你要真正能聽得懂。

  『不斷不常』,斷是間斷,從來沒有間斷,為什麼沒有間斷?相續,自類相續。也不常,相續就不常,常就不能說相續了,剎那剎那相續。所以真相是不斷不常,因此佛才給我們說,一般人斷見、常見都是邪見,都錯誤,都沒有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的真相是不斷不常。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憑緣憑對』。這一些現象它是會變化的,什麼時候它有顯著的變化了,這是「緣」。「對」也是緣,「對」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相對。現代科學家認為這個世間所有一切法不是真的,是相對的一種現象,這個說法說得也接近事實真相,所有一切法都是相對建立的。佛法從緣生,佛法怎麼生?佛法從世間相對生的,有世間法才有佛法。凡跟聖也是相對生的,沒有凡怎麼能說聖!「憑緣憑對」是這麼建立的。

  『非氣非稟』,這是世間人所講的,他們認為是氣數,認為是稟賦。佛告訴我們,與世間人講的氣數不相干,與一般人講的稟賦也不相干。好像是這個樣子,事實不是的。這些講法都是牽強附會,如果不深究,好像是這個樣子的,這都是前面所講的「迷正因緣」。真正的因緣是什麼?「唯識唯心」,這才是真的。心能現,識能變,識是什麼?佛在經上常講妄想分別執著,這是識。

  妄想八個識都有,阿賴耶特別重;分別八個識也都有,第六意識最重;執著八個識也都有,末那最重。這是能變,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的法界,「正因緣」是這個。換句話說,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事實真相就大白了。然後你才曉得,佛所講的句句是真相,句句都是事實。我們所想的所看的,與佛所講的不一樣,那是我們看錯了,我們想錯了。由於看錯想錯,這就叫邪知邪見,我們的知見不正,於是言語造作就違背了性相的原則。雖然違背,把性相那個自然的相,就變成不自然了;自然的是一真法界,不自然的是十法界,是六道三途,所以這一些東西是唯識所變。

  佛告訴我們,這個問題是我們自己造的,是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誰能給你解決?還得要自己解決。佛菩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沒有辦法代你解決,所謂是「解鈴還需繫鈴人」。佛菩薩自己解脫了,沒有辦法幫助你解脫,這也正是大經上佛常講的「佛不度眾生」,佛是真不度眾生。佛要真有能力度眾生,那應當來度我們,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也解除掉,他沒有法子。他只能把這個現象說清楚、說明白,提供我們方法。那麼對他的這一切說法,我們聽了要覺悟、要明瞭,他提供我們這些方法,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去做。

  理論方法都是無量無邊,哪一個方法聽懂了,你就依照這個原理;哪一個方法你覺得行,我可以做,任何一個方法都通大道,所謂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不必執著這個方法好,那個方法差,那你就錯了,你又在打妄想。學著佛法還打妄想,還在那裡搞妄想分別執著,這樣子把佛法又變成世法了,你怎麼會有成就?把出離三界的大道,變成世間的小技巧了,這是我們自己有過失,佛沒有過失。

  佛說一切法都是平等的,大乘、小乘、三乘、五乘是我們人分的,世尊當年講經說法沒有分科判教,分科判教是後人幹的。古人也有贊成也有反對,贊成的人說對初學有幫助;反對的人說這是分別佛法,已經產生錯誤了。兩個說法都有道理,可是後來多數的祖師大德,還是贊成分科判教。為什麼?便利於後學。要告訴他,這是我們學佛初初一個階段,便利於我們入門,入門之後一定要捨棄,捨棄才能入真實,所以分科判教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一定要懂得。宗門裡「不立文字,一法不立」,有道理!它就沒有分科判教,它就沒有什麼大乘、小乘,它沒有這個分別。

  所以學教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我們不能躐等,按部就班逐漸的深入,這是對中下根性的人最有利益。決不能執著在這個階段裡頭,修學要不斷去突破,用什麼方法突破?用禪定、用智慧。一定要於戒定慧三學下功夫,真正突破境界,提升自己境界,這是正確的。所以關鍵是在唯識唯心,這是正因緣。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