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二十一集)  1997/11/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21

  請看講義。

  【一切所有。唯心現故。梵行品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這幾句話說得很簡單,可是裡面的義理非常之深,也是說明宇宙事實的真相。『一切所有』,不但是我們現前的世間包括在這一句裡面,佛經裡面所說的六道、十法界,乃至諸佛如來所證得的一真法界,像《華嚴經》上講「無量無邊恆沙諸佛國土」,這裡面「一切所有」從哪裡來的?佛告訴我們,『唯心現故』。佛為什麼這樣說法?佛是親自證得了,證實確確實實是唯心所現。「心」這個字就不好懂了,我們一般人看到這個心,「唯心所現」,很難接受,很難同意,總以為佛這個話說得太玄,說得我們聽不懂,我們沒法子體會得到。其實這個關鍵就是我們不懂得什麼叫「心」。

  這樁事情在佛法裡面是一樁大事。在中國佛法裡面,《楞嚴經》是大家所熟知的,也是一般修學大乘非常愛好的一部大經,它的分量跟《法華經》差不多。自古以來即使不是學佛的,古時候世間這些文人才子沒有不喜歡《楞嚴經》的。《楞嚴經》的文章寫得好!要論文字來說,所有一切翻譯的經,《楞嚴》應該算是第一,義理說得透徹。《楞嚴經》一開端就說到心這個問題,釋迦牟尼佛就來考一考阿難尊者。佛出的這個題目實在講含糊籠統,並沒有說明真心、妄心,沒說明。只是問阿難:「心在哪裡?」這個心到底是真心、妄心,佛沒說。心在哪裡?阿難到處找!他也真有本事,他能找到七個地方,我們找不到!他有辦法找到七個地方,七個地方都被佛否定了。這心到底在哪裡,於是一層一層的再分析,佛在這個經上把妄心、真心說出來了,費了很長的經文,所以佛家稱「開智慧的楞嚴」,這個話說得是很有道理。

  讀過《楞嚴經》,對於這兩句話比較容易懂了,雖然能夠懂得一些,畢竟還不是自己的境界;換句話說,依舊得不到受用。真正的受用是什麼?就是『梵行品』裡面講的『知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句話我們不要把它含糊籠統的看過,那你就錯了,這句話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見性的人就不是凡夫,不但不是凡夫,也不是二乘,也不是權教菩薩,而是法身大士。他們所入的境界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入《金剛經》的境界了;像《大乘起信論》上所講的。這一些經論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真正明瞭一切法就是自性,自性所變現的。

  古人用比喻來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既然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哪一法不是自性?法法皆是。自性的體相德用,就在一切法相之中,可惜我們見不到。雖然聽佛這麼說,依舊不是自己的境界,在一切法裡面得不到自在。如果真正見性之人,不但他理事無礙,而且是事事無礙,他已經入無障礙的境界。無障礙就是法身大士的受用,我們也可以說法身大士的享受。我們是凡夫,雖然沒入這個境界,這些話常常聽有好處,什麼好處?常常薰習就把我們喚醒,我們好像在睡夢當中一樣,一次、兩次叫不醒,常常叫,不斷的叫,就把我們叫醒了。這在佛法裡面就是講的薰修、薰習,不斷的去薰習。

  「心性」,沒有現相。心性是所有一切現象的根源,所有一切現象的本體,它沒有相,它能夠現一切相。沒有相,那就是我們六根沒有辦法接觸得到的。我們眼看不到,耳也聽不到,鼻也聞不到,乃至於心裡頭也想不到,所以佛說這個自性叫「真空」。它不是頑虛空,頑虛空我們眼睛看到,我們看到的是太空,真空見不到,不是頑空。可是它確實存在,而且是無處而不在,無時而不在,這叫妙!微妙到極處!一切諸法的本體是這個。這個本體所現的一切相,諸位要曉得,現的那個相跟體無二無別。古人用金跟器作比喻,比喻得好!金做成器,那個器就是金。如果將這個比喻合在法上說,一切諸法是心性變現的,所以法相就是法性。法性是空寂,法相又何嘗不是空寂。

  所以佛說所有一切法相「因緣生法」,因緣就是唯識所現,識就是緣。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為什麼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因為它就是自性,自性了不可得。自性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所以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相,也是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的。說到這個地方,也許有人搖頭,我不相信,明明我眼睛看的,我還會看錯?哪裡曉得你就是看錯了,你自己還不曉得。怎麼看錯了,我眼前明明擺著這個花,沒看錯!實在是真的看錯了!你眼睛看到這個花嗎?沒有!如果你眼睛真的看到這個花,那你的本事就大了。

  所有一切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我們眼根所見的,眼睛張開這個眼睛是照相機,眼球就是鏡頭。外面的色相攝進去之後,裡面有個底片,底片上產生一個影像。誰知道這個影像?眼識,前五識只有了別(了是明瞭)沒有分別。了是明瞭,像照相機一樣照得很清楚。誰去分別它?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分別誰?分別眼識的相分。我們聽聲音也是如此,沒有真正聽見,是耳根將這個音波傳到耳識裡頭去,耳識產生音聲的相分,第六意識緣耳識的相分,他才聽到音聲。緣眼識的相分才看到色相,哪裡是真的看到!

  這種事情像我們現在攝相一樣,真正攝相是在現場,我們沒有看到現場,我們是看到不斷的在傳播,影像的傳播。法相唯識就講得透徹,八識五十一心所,心心所都有四分,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所以我們了解外面的狀況,六塵的狀況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現場有沒有影?沒有!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給你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能夠接觸到現場,那是法性,那是一真法界,那不是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真法界才進入到現場,那個境界是佛經裡面講的實報莊嚴土,那個不一樣。所以這幾句話我們多聽,加深我們的印象,知道「緣起性空」、「一切法了不可得」,幫助你入定。怎麼說它幫助你?你知道一切法都是夢幻泡影,一切法都是虛妄不實,你就不會去執著,不會再去計較,有也好,沒有也好,一切都能夠隨緣,你的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禪定。

  我們修行為什麼定不下來?念佛人常說功夫不得力,一心不亂得不到。不但一心不亂得不到,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障礙在什麼地方?不了解事實真相,以為一切諸法是真有。在這個幻相裡面起了貪瞋痴慢,患得患失,愈迷愈深,虧吃在這個地方。不了解事實真相,所以功夫不得力。真相稍稍明瞭,知道這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幻有、假有,不是真有。佛經裡面常講妙有,妙有就是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才叫妙。就跟夢中境界一樣,妙有,你不能說它沒有,你也不能說它有。你說它沒有,它確實有這個相;你說它有,它確實不存在。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幻有,都不是真實的。

  「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樣我們才能夠看破、放下。看破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明白了叫看破,明白的人怎麼還會有分別,還會有執著?凡是有分別有執著,沒明白還是迷惑。迷人才有分別執著,覺悟的人沒有分別執著。覺悟的人是清淨心,心地清淨;迷惑的人心裡不清淨,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有患得患失,那是迷人。所以這些經文雖然很深,很難懂,可是對我們初學還是有很殊勝的利益,還是有很大的好處。長時間不斷的薰修,對我們來說它就起作用。

  我們看古來的這些出家在家的大德們,出家有修行開悟證果的,在家也有,沒有兩樣。他們在最初沒有接觸佛法之前,跟我們沒有兩樣。我們差不多是站在一條線上,為什麼人家在短時期就有那麼樣的成就,我們今天用了多少年,十幾年、幾十年還沒有進展。實實在在說,關鍵就在此地。人家是不斷在薰修,久而久之這個薰習產生力量。我們今天就是薰修的時間太短,時間太少,絕大多數的時間,我們是受煩惱的薰習,這怎麼得了!

  古時候人學佛,說實在話,比我們現代人認真。他們一天以念佛來說,總要念十幾個小時,佛號一句接著一句,「淨念相繼」他做到。我們今天念上個半點鐘、一點鐘,就覺得今天很不錯了。縱然你一天念兩個鐘點佛,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二十二個小時念貪瞋痴慢,你怎麼能夠敵得過煩惱!古人沒有什麼巧妙,說老實話,沒有什麼了不起,就是在老實念,他就得到這麼一個竅門,所以他能夠在三年五載,就有非常殊勝的成就。念佛念上三年,就能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就通消息了,想往生真的不是難事,想什麼時候去,就可以什麼時候去。所以同修們一定要記住,明瞭事實真相,一門深入,不斷的薰修就成功了。佛在經上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包括往生成佛。只要制心一處,制心一處就是一心不亂,想往生就往生,想作佛就作佛。世間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算得了什麼!請看講義:

  【經云。佛子。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皆依一心如是而立。】

  這一段經文好!不但是世尊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是從哪裡來的,乃至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為十方世界眾生演說無量無邊的法門,世尊在此地一語道破佛法的根源。我們聽了,聽明白、懂得了,你就會對於世尊所說一切法深信不疑。為什麼?知道它的源頭。這個根源是正確的,這個根源是真實的,根源就是一心,一心就是自性,就是真如。

  『三界所有』跟前面所講的「一切所有」是一個意思。此地三界是講欲界、色界、無色界,通指一尊佛的教化區,一個大千世界。『唯是一心』,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心之作用,但是這個作用裡面摻雜著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所以雖然起作用,這個作用起了很大的變化,不是正常的作用。正常的作用,如果離開了心心所,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離開了心心所,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心的作用決定沒有錯誤的作用。

  佛門念佛人常講「正念」,不但淨宗講正念,其他宗派也講正念。「正念」是沒有心意識,離心意識才叫正念。離心意識就是離八識五十一心所,不用這個東西了。不用這個東西,這個心起作用叫什麼?佛不得已也把它起個名詞叫「四智」,轉識成智。通常我們叫阿賴耶,現在不叫阿賴耶,叫「大圓鏡智」;通常叫末那識,現在叫它做「平等性智」;叫它做第六意識,現在叫它做「妙觀察智」;前五識就叫它做「成所作智」。四種智,四智是一個智,一個智四種不同的作用,四智菩提,這就叫轉識成智。轉識成智,這是正用、正念,正念所現的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華藏世界是正念現前,西方極樂世界也是正念現前。不雜妄想,一雜妄想就變成十法界,再雜執著就變成六道了。這個道理與事實,我們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諸佛如來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說什麼?還不就是說這些道理,說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這些事實真相,『皆依一心如是而立』。這一句裡面「如是」兩個字是關鍵的字眼,不能疏忽。你看佛家的經典展開第一句,「如是我聞」,就說明了佛給我們說的是什麼?「如是」。「如是」是什麼意思?那一部經裡面都是講的如是。一部經沒把如是講完,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統統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經論,還是講個如是。「如是」這兩個字意思深廣沒有邊際。「如」是什麼?如就是一心。「是」是什麼?是就是一心所變的一切現相,就是此地講的三界所有。三界所有是「是」,是所變的;能變的是一心,一心是「如」;能變跟所變不二,是一不是二。

  所以佛法不同於世間的哲學,世間哲學能跟所是二,能變不是所變,所變決非能變。佛法裡面也說能所,但是能所是一不是二,這不同於哲學。類似哲學,實際上不同於哲學。所變的是萬象,能變的是一心,性相一如;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所以叫「如是」。就好比金如其器,器如其金,金跟器不二。所以真正通達佛法,覺悟了,就是知道一切萬法皆是自性,一切萬法皆是真心,真心離念。覺悟的人為什麼能見到,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道理實在講很簡單。覺悟的人心境交接的時候,眼見色、耳聞聲,心與境界交接的時候,他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他的心境一如。這不但是開悟,契入境界,就是我們講的入不二法門、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面前。心境一如就契入了。我們凡夫為什麼入不了?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與事實真相遠之遠矣!你就見不到了。自性、一真法界明明在眼前,你就是見不到。

  覺了外面六麈境界,要通過許許多多機械式的傳播,心心所的四分就是機械傳播,見不到現場。就像我們現在在家裡看電視一樣,全世界的事情都看到了,現場那裡沒看到。我們今天眼對色、耳對聲,這是現場,沒有見到現場,能夠對於外境這樣的清楚、這樣的明瞭,是透過許許多多層次,要是依《瑜伽師地論》講的,就更多了。我們今天跟大家講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天親菩薩歸納的,把同一類的歸納在一起,用歸納方法說的,如果要真的講事實真相太繁雜了。

  彌勒菩薩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萬法歸納為六百六十法,要知道是一切所有、三界所有,把它歸納成六百六十法。天親菩薩看到我們初學的人,六百六十法太麻煩、太難,不容易接受,再把它歸納成百法,百法心心所幾乎佔了一半,一大半。才曉得我們對於外面境界,六塵境界之了解,是透過重重的傳播,幾百重幾千重的傳播,我們的意識才接觸到。我們用今天電視轉播,這個大家容易體會容易懂。無論多少重的傳播,與事實真相並沒有脫離。事實真相是什麼?本質相。我們感官裡面是影像,不是本質相是影像。影像裡面也非常複雜,有接近事實的,有與事實有很大差距的,那是我們自己的見分把它扭曲,心心所的見分把它扭曲。於是對這一切境界相產生誤解,產生了誤會。這種事情很容易發生,也是很平常的現象。

  所以開經偈裡面講「願解如來真實義」,那是一句囑咐的話,是一句勉勵的話、期盼的話;就是因為我們太容易把事實真相給扭曲,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常講的成見,成見把事實真相扭曲。事實真相是性,變現出一切境界相,從境界相當中見到色性。如果我們用六塵的比喻來說,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那個六根的作用完全不一樣了,這才能契入一真法界,這樣才能夠進入到現場,就不是轉播,現場的境界你見到了。

  然後才徹底明瞭,如來所說的一切法,縱然是權說,這是經上常講的,佛以二諦說法。「真諦」是他自己的境界,純真無妄的境界;「俗諦」是隨順我們的境界。可是要曉得真俗不二。不二,我們今天為什麼變成二?那是我們自己扭曲了,是我們妄念當中有二。事實上有沒有?事實上沒有。決不是因為我們的妄念,事實就有所改變,沒有這個道理,事實決定沒有改變,無論現什麼相都沒有改變。

  這個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依舊用古人「以金作器」這個比喻。譬如我們用黃金,黃金大家都很熟悉,我們中國人講寸金,一方寸它的重量是一斤。一方寸的體積不大,大概我們要用上二十斤、三十斤,才有一個分量。我們將這一團的黃金,塑成一尊佛像,大概可以塑成一尺多高的佛像。金比作「一心」,像就比作三界所有、一切所有,它變成佛像。我們見到這個佛像,學佛的人見到佛像,他就有分別、有執著,見到佛像要燒香、要禮拜,要對它很恭敬。過兩天有人把這個佛像鎔化,做成一個小狗的像,還是這麼多的黃金,擺在那個地方,你看看摸摸它,不錯很可愛,你不會對它禮拜,也不會給它燒香磕頭。其實它的體,金沒有變,那個相也沒有變,諸位要懂得相沒有變。怎麼說相沒有變?從佛像不就變成小狗像,怎麼會沒有變?它本來沒有相。如果有相,它本來就有相;它本來沒有相。所以無論現什麼樣的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不是真的;真的,它沒有相,你怎麼會被幻相欺騙了?所以凡夫著相,就被這些幻相扭曲了自己的正念,正念沒有了,從幻相裡頭變現出無量無邊的妄念、妄想,正念失掉了。

  這些事情諸位要是有興趣,看看禪宗的公案,像《五燈會元》、《景德錄》這一些書籍,裡面關於這一類的公案許許多多,很有趣味。契入境界的人不著相,沒入境界的人著相。宗門裡頭有個小故事,這兩位都是很了不起的法師,住在山上。這個老法師住在山上,一個人住,養了一頭老虎跟他作伴,那個老虎不會傷人的、很聽話的、很馴服的。有一天他的朋友來看他,看到這個老虎總覺得有點害怕,他就笑笑:你還有這個。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還有恐怖的心。他這個朋友聽了這個話也不服氣,總是妄想分別執著沒斷乾淨。到他這裡來了,就給他弄點茶水吃。他就在他那個座位上寫了一個佛字,他在旁邊等他,等他朋友茶端上來了,他想坐下去,一看到座位上一個佛字,不大敢坐,他說:你也有這個。你也有這個。著了相!所以這兩個都很了不起,都有一點功夫,功夫還沒到家,到家就沒有了,還差一點,還有這麼一點距離。所以,真的到一切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那就是一心的境界,就是正念現前。正念沒有現前,還有妄念,所以看到老虎還害怕,看到佛字就不敢坐。

  從這個地方,我們體會到佛所說的,「皆依一心如是而立」,這句話的味道很深很長,從而體現佛經的真實,佛語不妄。請看講義:

  【自善為因。佛力為緣。影像為果。】

  這三句話給我們說明一個事實,現在我們也常常提倡,常常勸人「種善因得善果」,這三句話是「種善因得善果」的道理之所在,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深信不疑了。可是反過來,那就是「造惡因必有惡報」,也離不開這個道理。『自善』是自己的善根,善根是無量劫薰習而成,這個我們一般講宿根,過去生中所種下的善根。

  《彌陀經》上佛告訴我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由此可知,凡是念佛往生的人,都不是簡單的人物。縱然我們看到他這一生沒學佛,臨終才遇到善友,勸他念阿彌陀佛,沒念幾天他往生了。好像念佛很簡單,不難!但是要知道,那是他無量劫的善根在最後這幾天成熟,他才能往生。過去生中沒有善根,現在勸他念佛,他不會接受,不會相信,這樣的人也不在少數。只要我們稍微留意一點,我們就能夠覺察到不能接受的人很多。縱然有接受,不肯真正去幹的人也不少。什麼道理?都是善根沒成熟,所以過去的宿善是因,非常非常重要。

  『佛力為緣』,佛力是講現在我們遇到佛法,遇到善友把佛法介紹給我們。我們讀了佛經,聽了佛法明白這些道理,加上自己又有善根,喜歡修善斷惡,這個因緣具足了,後面一定結果。『影像為果』。佛在大乘經上跟我們說,像《華嚴經》裡面就講得很明白,《法華經》上也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佛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是講實話,只有一乘法有真實的果報。三乘有因無果,這個地方是講三乘。三乘果是什麼?果是影像為果。三乘在哪裡?在十法界。一乘在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果是真實的;十法界裡面果不是真實的,這個理跟事我們都要清楚。

  佛在經上說小乘人的涅槃,四果羅漢所證的,佛把它比喻作「化城」,他得到一個暫時休息的地方,這個休息的地方不是他的目的地,不是真實的,是一個變化的場所,臨時休息的場所,不是正確的。權教菩薩,藏教、通教的佛果,都是化城,都是有因無果。這個我們聽起來就難了。真正的果報,我們這一生還有指望嗎?你要真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就會警覺到、會體悟到,修學所有一切的大乘法門,自己要不能夠破無明,斷見思煩惱不算,斷見思、破麈沙都是「影像為果」,都不是真實果報,真實果報一定要「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法身是真實的果報,你說這多難!這才想想自己,沒有法子!不能不依靠阿彌陀佛。唯獨依靠阿彌陀佛,我們還有救,不需要斷煩惱,不需要破無明,憑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我們就能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真實的果報。但是諸位要曉得,無量無邊的法門,除了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之外,其他決定沒有第二個法門,不斷煩惱你也能得真實的果報,沒這回事情。三乘佛法裡面都沒有,唯獨念佛一門,所以這一門普度九界眾生平等成佛,這還得了!念佛人往生的果報,跟《法華》、《華嚴》無二無別。

  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不能不讚歎阿彌陀佛,我們在經上讀到也是事實,佛佛道同,那麼阿彌陀佛能做到的,十方諸佛又何嘗做不到?阿彌陀佛能夠以這句佛號,令一切眾生帶業往生,其他一切諸佛為什麼不這麼做?這一切諸佛也好像不平等,也好像有差別,其實還是我們看錯了。我們對這個理沒搞清楚,「一切所有唯心現故」,「三界所有唯是一心」,你要把這兩句參透了,你這個疑惑就斷掉了。

  在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阿彌陀佛的成就就是一切諸佛的成就,自他不二,又何必再搞一個世界跟阿彌陀佛唱對台戲?沒有這個必要。除非是阿彌陀佛那個道場容納不下,不得已再建一個道場,但是你要曉得阿彌陀佛的道場是法性土,法性土沒有邊際,無窮大!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個法性土,一切諸佛如來怎麼可能再建一個法性土,那不可能。諸佛所立的剎土是法相土,法相土可以你建一個,我建一個,法性土沒有。這個諸位要懂得,一真法界是法性土,十法界是法相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它不是法相土,它不是十法界。阿彌陀佛是法性身,他也不是法相身。法性身,一切諸佛同一個法性身,你要說阿彌陀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講得通,從法性上講得通。法相上是二,法性上是一。

  由此可知,我們是妄想不斷、分別不斷、執著不斷,一定要這一尊佛跟那一尊佛兩樣不一樣。這是我們的妄想,不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個因果的道理很深很深。因圓果就圓滿,因要有欠缺,果就不圓滿。怎麼樣圓滿,怎麼樣不圓滿?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就不圓滿;捨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自然就是圓滿。我們成天就是喜歡打妄想,就是喜歡執著,一定要覺悟,這是我們的大毛病。

  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過去無量劫來,像《無量壽經》上講的,阿闍王子這一幫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還得了!我們想想,他的善根多麼深厚,曾經供養四百億佛。可是釋迦牟尼佛講淨土法門,他們聽了歡喜,還沒有動個念頭求往生。今天我們在講經說法,有人聽到這個法門生歡喜心,不想往生,就跟阿闍王子一樣。我們知道他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佛那個善根要用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還是太少了,不夠。實在說,縱然少一點不夠,我們這一生當中能不能把它補足?行!確實可以把它補足的。補足都在緣上,遇到極善之緣。這個意思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裡面所說的,「九品往生」原因在哪裡?遇緣不同而已。上上品跟下下品相差很大,善導大師告訴我們,是我們遇緣不一樣。下下根人如果遇到殊勝的緣,他能上上品往生;上上根人遇緣要是劣,可能下下品往生,緣太重要了。

  「緣」一般講不外乎三大類,第一個善知識,指點你的人,指路的這個人;第二類同參道友,這非常重要,好比旅行結伴同行,彼此互相照顧;第三個道場,也就是我們今天講修學的環境。三種緣都殊勝,那我們過去善根稍稍有不足都能夠彌補。我們再看,即使臨終遇到佛法念佛往生的,也是這三個條件具足,可見這個緣非常重要。如果有人能夠促成這個因緣,這就是我們佛門講的真實護法。真正的護法不是別的,是把這些條件給我們促成,讓我們修學如法,功夫得力,這是無比殊勝的功德。

  今天我們能在新加坡這個地區,這個緣是李木源居士跟此地一些熱心同修們促成的。如果沒有這些人促成這些條件,我們怎麼會到這個地方來,跟大家研究佛法,又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年輕法師,在這個地方我們共同的學習。促成這個緣不是一個容易事情,這在佛法裡面講「真實智慧」。你沒有智慧,你想不到,你見不到,有這個智慧還要有大福報,沒有福報,那就是一般講的心有餘而力不足,辦不到。

  福報從哪裡來的?李木源居士他到底發多大的財,他作多大的官?他也沒有作官,他也沒有發財。然後我們才曉得,福報與這個不相干。真正的福報從哪裡來的?從他一顆真實的智慧,智慧裡頭有福,真實智慧裡頭有福。你只要用的是真心,真心就有感應。所以李居士常講:「我沒有福報,阿彌陀佛有福報」,靠定這個靠山,福報就現前了。這是真正有智慧,真正發心去做。佛有福報,我們大眾人人都有福報,你要是沒有福報,你今天晚上決定不能到這兒來聽經,你能夠來聽兩個小時,就證明你很有福報。可是這個福報要有個帶頭的,李居士帶頭,他是有福報走在前面,我們一大堆有福報跟在他後面,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從中國那麼遠來的這麼多年輕法師,到這個地方來共同學習,都是有福報,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具足,果就現前了。我們現在這個果雖然是「影像為果」,我們希望把這影像變成真實,都在一心。

  所以有了智慧,就是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認清楚、搞明白了,然後放下萬緣,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為社會的安定,為世界和平,福報就現前了,這一個心念是求福的妙法。不是天天動腦筋怎麼樣去賺錢,怎麼樣去勸化,不是這個,這個搞不成功的,心都搞亂了。所以佛在經上講:「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你看看我們要大福報,要大的財力,要大的人力,來替佛教辦大事業,怎麼求法?制心一處,這句話就是我們淨宗講的一心不亂。制心一處就是一心不亂,就辦到了,感應就現前了。諸佛如來的福報真的不可思議,這個道理我們在佛經裡面常常讀過,事實我們在新加坡看到。如果我們再不相信,那就無可奈何,那就真的沒福報了。沒福報,說老實話也就沒有智慧。所以新加坡這些大德們,這個道場同修們,為我們現身說法。佛家的三轉法輪,「示轉、勸轉、作證轉」,我們在這裡統統見到。所以這三句我們看起來好像不難懂,很淺顯,意思非常非常的深廣,涵蓋世出世間一切法。請看講義。

  【說法者無說無示。聽法者無聞無得。】

  這兩句義理很深。『說法者』,這是指本師釋迦牟尼佛,他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這是清涼大師講的,佛沒說。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很不好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現在從印度梵文翻成中文的經典這麼多,不全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怎麼說『無說』?『無示』,示是示現。歷史上確實有這個記載,三千年前的古印度,我們中國歷史上記載三千年,現在外國人記載是二千五百多年,縮水了。歷史上記載確實有這個人,這個人不假,確實有釋迦牟尼佛這個人。住世八十年,八十歲圓寂,我們中國人喜歡講虛歲,釋迦牟尼佛虛歲是八十歲入滅的;外國人講實足年齡,實足年齡釋迦牟尼佛滅度是七十九歲。示就是示現,八相成道最後示現入般涅槃。

  換句話說,做出一個覺悟的樣子給我們看。覺悟的人,覺悟的生活,是個好榜樣。這也是經上常講的「為人演說」。「示」就是演,表演給大家看;「說」就是說法。明明有示現有說法,為什麼說「無說無示」?我們今天所講的有說有示現,是從相上說的;人家講無說無示,是從性上說的。為什麼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告訴我們一樁事實,法性跟法相是一不是二。千萬不要妄想分別執著,法性跟法相是二,那你就錯了。一真法界不是十法界,十法界不是一真法界,法性土決不是法相土,法相土決不是法性土,那你就又搞錯了。這兩個是二,二而不二,你要從二當中見到不二,你就算是開悟;從不二裡面,你能夠運用二,你才能普度眾生。

  這個說法恐怕把聽的人愈說愈糊塗,到底是一還是二,很難。我在此地勸勉同修,你們聽懂很好,對你修學會有幫助,幫助你放下,幫助你看破;聽不懂沒關係,不懂不要去研究,老實念這句阿彌陀佛,念到心清淨,你自然就懂了。這個問題不能想,愈想愈糊塗,為什麼?想是落在意識裡頭。意識決定入不了這個境界,所以這個境界叫「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無量壽經》上有兩句話,拿來解釋這一句比較貼切。經上講:「觀法如化,三昧常寂」,如果一個人入在這個境界裡面,那就是「無說無示」。所以佛與大菩薩應化在十法界,應化在六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說什麼法,他就說什麼法。由此可知,諸佛如來在六道十界裡面現身,不是他有意,他有意就是有說有示;也不是無意,無意也變成有說有示,有意無意統統都沒有,這個才妙!

  在經上實在沒有法子了,說個「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是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自自然然就是這個樣子,眾生有感,佛就有應。像我們佛案供的大磬一樣,你敲一下,它就響。你去問它:你為什麼會響?你敲我,我才響,它有這個念頭嗎?它沒有這個念頭。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所以,一切眾生那個念頭起心動念,佛都有感應,再微細的波動,佛在大寂定當中,都有很明顯的感應,這個感應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講電,電要跟心來比的時候,真是小巫見大巫,簡直就不能比。這個電波實在講現象太粗太粗了,最微細的感應是心。

  我們心裡面極其微細的妄想,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特別是那個妄念要是極其短暫,一剎那,完全不知道,可是諸佛如來都見到,都能覺察到。細念尚且與十方起感應道交,何況粗念?何況我們的心願?佛家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今天同修當中,有很多人天天求佛沒有感應。是不是佛不靈?不是!是你自己不是真心想求。「我求是真心」。求的時候,禱告的時候是真心,禱告完了之後,妄念就起來了,所以他不會有感應。佛這個地方才感的時候,你馬上就把他打斷掉。感應道交是真的不是假的。還是善導大師講得好,「一切要從真實心中作」,你心真實就感應道交。

  我在最初早年學佛的時候,我學佛算是相當晚,二十六歲才聞到佛法,我三十三歲上台講經,我們現在這些同學真是後來居上,他們這些同學當中,十幾歲就聞佛法、就出家,二十一、二歲就上台講經,比我早十年,實在是很令人羨慕。如果他們能夠鍥而不捨,往後成就不可思議。他們的成就是眾生的福報,我們看到心裡面當然歡喜,無盡的讚歎。

  我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就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然後又告訴我,你求,求了沒有感應,那是什麼原因?是你自己有業障,業障消除了,感應就現前。什麼是業障?我剛才說過了,妄想、分別、執著。所以你的求不是一心求,你是用妄心求、妄想求、執著求、雜念求,那就沒有感應。如果是一心求,沒有不得感應的。所以大家要記住,「一心」這兩個字非常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佛在一切經裡面,這兩個字講得最多。不是佛不慈悲,是我們太大意,講多了反而變成什麼?老生常談。不去注意它,說得太多。所以眾生很難教,講少了,他又不注意;講多了,他又漫不經心,這個麻煩!難怪地藏菩薩在經上講,「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地藏菩薩早就成佛了,他是退居在菩薩位,示現作菩薩身來教化眾生,他的學生成佛的不曉得有多少。你們看看《地藏菩薩本願經》,序品裡面,那個法會的莊嚴殊勝,連《華嚴經》都比不上。

  所以我們懂得「無說無示」的意思,就是性相不二,法性身跟法相身是一不是二,法性土跟法相土也是一不是二,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見性,法性就現前。所以從性上說,無說無示;從相上講,有說有示。這是把說法的說出來了,說法的搞清楚了,聞法的就容易懂了。『聽法者,無聞無得』,這也是從法性身上說。我們從性上講,「無聞無得」,你真的聞,真的得到了。我們今天的麻煩是什麼?是有聞有得。有聞有得,你得的是法相,你沒有辦法見性;如果哪一天你是無聞無得,你就見性了。

  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有些時候經還沒講完,講一半、講三分之一,學生裡面就開悟,就證果了。什麼原因?他們是無聞無得。你要曉得有聞是妄想,有得是執著;無聞無得是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了,他怎麼不見性?他怎麼不成佛?這是真聽,真會聽,聽了就開悟,聽了就證果。我們今天的大麻煩、大毛病是有說有聽、有聞有得,就完了,把佛法變成世間法。不但有聞有得,還患得患失,你說麻煩不麻煩!可見得迷是愈迷愈深,病愈害愈重,哪一天才能恢復?

  這一些開示都是幫助我們明瞭事實真相,唯有明白之後,你才肯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分別執著。不是教你不聽經,不是教你不要去聞法,佛既然講經說法,我們當然要聽經聽法,可是要懂得佛是無說而說。也就是佛說一切法,以及佛示現一生在生活當中,做出覺悟的樣子來給我們看。為什麼說他「無」?無心!他說法沒有起心動念,他示現也沒有起心動念,依舊是住在常寂光中,依舊是三昧常寂,行住坐臥都在大定之中,三昧就是大定。這教給我們,我們明白之後,聞經聽法、種種修持,事上要不要做?要做。事上不做,你就落空了,佛法給你講空有不二,你落在一邊都錯了。你住空錯了,住有也錯了,兩邊不住。

  我們做一個學生,每天認真的到時間去聽經聞法上課,「不著空」;心地清淨,雖然在聽經,絕不分別,絕不執著,「不著有」。這樣來聽經,是來修行,真修!修什麼?修不二法門,這是高級的佛法,法身大士所修的。兩邊不住,中道不存。釋迦牟尼佛一生表演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要學佛就要學這一套,表演得非常逼真,心裡頭從來沒有起一個念頭。你在生活當中,生活就是表演,離一切妄想執著就超越六道。在六道,即六道而離六道,離即同時,不是分開的。如果離妄想分別,你就離十法界了。所以佛法是一不是二,決定不能把它分作二個。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即是同時,沒有先後,沒有時間上的先後,也沒有空間上的距離,所以時空都是一個抽象概念,決非事實。《百法明門》裡面講時分、方分,「時分」就是時間概念,「方分」是空間概念,都列在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用現代的話說,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是事實,完全是抽象的概念。

  釋迦牟尼佛在那麼久遠的時候,這個世間沒有科技,佛對於事實真相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我們真的聽懂了,真的會了,你就知道怎麼去學。這個境界就是《華嚴經》上事事無礙的境界,比理事無礙還要超出。如果我們聽懂能體會得了,我們的生活就自在了,無論過什麼日子都幸福、都美滿。為什麼?不著相!知道相有體無,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你能夠性相一如,你的生活就是究竟圓滿,大圓滿大自在。這個大圓滿裡面沒有一樣不圓滿。

  《地藏菩薩本願經》用「光明雲」來表法,第一句總說「大圓滿光明雲」,後面連說十二句,無有一法不圓滿,無有一法不具足。窮得連身上一毛錢都沒有,吃飯都成問題,財富圓滿!圓滿在哪裡?真圓滿,世間人看的是相圓滿,他內心裡是性圓滿。他能夠安於貧賤就是大圓滿,沒有絲毫貪心,沒有錢給他錢他不要。人家有錢還想要,沒有足,那個不圓滿;他一分錢都沒有,給他一分錢他不要,多餘的累贅用不著,他圓滿了。這個道理懂得的人不多,懂得的人就接近圓滿,雖沒有入大圓滿也差不多了。所以佛經你愈去讀誦愈去體會,這個體會不能用心意識,不可以去分別,不可以去研究,不可以去想它的意思,那個意思非常非常的豐富,無有窮盡。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