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十五集)  1997/10/2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15

  請看講義:

  【涅槃云。明與無明其性無二。智者了達。無二之性即是實性。不壞相故。有能所斷即名為二。二而不二。說為內證。以能合所故。惑即如故。】

  向下幾段都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義理雖然很深,如果我們能夠稍有體會對修學會很有幫助。一般人修行最困難的就是看不破、放不下,不但障礙了果證,連悟門都被這兩種堵塞,甚至於連往生淨土都被障礙;由此可知,這些事實真相多少我們都要明白一些。

  這段是《涅槃經》上所說的,『明與無明』,明是智慧、是般若,諸佛菩薩所證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是明,般若智慧現前。無明是我們凡夫根本的迷惑,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它生起的,它是什麼?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了,不明白,無明就是不明白。可是明與無明它的體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其性無二』,性就是體性。換句話說,般若智慧之體能生智慧的,那是智慧之體;能生無明的是無明之體,能生智慧的體跟生無明的體是一個體,不是二體。

  『智者了達』,智者就是覺悟的人,佛覺悟了,菩薩覺悟了,阿羅漢也算覺悟了,但是沒有能夠破除無明。他們這些人懂得無明的性跟般若的性就是真如本性。所以我們迷,迷的什麼?迷的是自性。一旦開悟了,悟什麼?也是悟的自性,沒有離開性,自性本身沒有迷悟。為什麼說它是真性?『不壞相故』。悟了不壞相,迷了也不壞相,迷、悟都不壞相。成佛、成菩薩,證得一真法界,十法界的相還在,沒有說十法界的相沒有了,依舊在。正所謂佛法不壞世間法,世間相常住。

  由此可知,境界所現的這些差別相,不因迷悟而有改變,這就是真性。為什麼說它有二?因為有能斷、有所斷,能、所就是二。這在這裡舉一個例子說,這個二就是我們現代人所講的相對,相對就是二,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有明就有暗,這就叫二法。可是覺悟的人知道二就是不二,二是從相上講的,不二是從體上講的,從體性上講的;性是不二,相裡面有二。如果在相裡面見性,也就是在二裡面見到不二,這就叫『內證』。內證是什麼?覺悟、大徹大悟。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教下裡面講大開圓解,念佛人講證理一心不亂,這些都是叫內證。

  為什麼叫內證?『以能合所故』,他知道通達能所是一不是二;知道『惑即如故』。惑是迷惑,是無明,前面講是無明;如就是自性,就是明。換句話說,無明就是般若,所以佛在經上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生死跟涅槃是二,煩惱跟菩提是二。真正明白,『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不二是真諦,是講的心性,二是講的現相,相不離性,性不離相,相即是性,性即是相。這是在現相裡面見性,這樣的人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菩薩;不但是菩薩,而且是法身大士,是大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他在一切萬象之中受用自在,經中常用不可思議這一句話來形容他。

  佛與大菩薩們示現在六道,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什麼方式得度,他就現什麼方式,跟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實在講,那個受用是跟凡夫完全不同。凡夫天天生煩惱,凡夫受苦,沒有辦法離開苦樂憂喜捨,天天在受苦。這些應化在世間的佛菩薩們,他們通達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所以他們沒有苦受,苦樂憂喜捨這五種受他都沒有,他得自在,我們經上常講他們得到解脫,解脫的意思就在此。知道萬法一如,性相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得大自在。我們如果要講真善美慧,要講幸福美滿,不契入這個境界都叫做有名無實,契入這個境界才真正是幸福,真正是美滿。請看底下一段:

  【智無自性。即是如體。無心存智。是曰證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

  這段文我們從後面兩句講起,比較好講一點。什麼叫智?什麼叫如?先把這兩個字的定義搞清楚。『法界寂然』叫如。法界,虛空法界無有不包,十法界包括在其中,這個法界是總說,一真法界也包含在其中。法界是什麼樣子?法界是寂然的,清淨寂滅。《仁王經》上所講的五種忍,最高層次的叫寂滅忍,寂滅忍下來一層是無生法忍,一般菩薩都是住在這個境界,證得無生法忍,這是大菩薩。佛比這個層次更高,知道法界它的真相是清淨寂滅,這個意思後面還會講到。

  不僅是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不生不滅,生滅是一不是二,這個境界還在無生法忍的境界。寂滅境界比這個還高一層,連生滅同時這一念都沒有,有這一念還是妄念,這一念也沒有,才叫真正寂滅,這個叫如。如是什麼?就是真如本性。性體雖然常寂,它起作用,作用就是常照,照就是明瞭,清淨寂滅裡面並不是一無所知,這一點我們千萬不能誤會。如果把一無所知,一個念頭都沒有當作清淨寂滅,那就壞了,這是誤會,這不是真相。有一些修行人把這個境界錯認了,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無想天,在第四禪,也是相當深的定功,到第四禪無想天。把無想天那一種清淨寂滅的樣子,誤以為是大涅槃,所以他修行到這個境界以為自己就成佛了,就證得大涅槃,其實是誤會。為什麼?雖然得清淨寂滅的相,它沒有作用,不生智慧,所以他這個境界是無明的境界,不是涅槃的境界,小乘涅槃都比他高明多了,這個完全是誤會。

  可是這種境界我們在佛經裡面讀到,好像也有這麼一點體會,如果事實現前恐怕我們自己也會誤認為大涅槃。那怎麼辦?這是佛勸導我們要讀誦大乘,大乘經不可以一天不讀,大乘經典念得多、念得熟,這個境界現前可以來對照對照,這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真正證得涅槃的境界,真正見性,必定是起一個作用,就是寂而常照,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明瞭,沒有一樣不明瞭,過去、未來統統明瞭這叫智,般若智慧。智從哪裡來的?從寂來的,說實在話,寂就是清淨心,清淨到極處就是寂的意思。清淨到極處,它就生智慧,它起作用就是智慧。《金剛經》上佛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般若就起來了。有體一定有用,哪有說有體沒有用,沒這回事情。

  那麼無想天有寂的樣子,相似的樣子,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什麼作用?無明!對什麼都不知道,它起這個作用。所以說真正的自性,它起明的作用。如果我們知道這個事實,境界現前我們就有能力辨別,不至於把路走錯了。所以這是什麼叫如、什麼叫智。如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淨心到極處。智就是清淨心的作用,就是自性的作用,所以般若智慧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

  我們回過頭再看前面這個文就好講了。『智無自性』,無自性的性就是真性,『即是如體』。如就是定,如就是清淨心,如就是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智從哪裡來的?從真如本性裡面生出來,從清淨心裡面生出來。

  『無心存智,是曰證如』。如果你有心,心裡面有個智,你就錯了,你就迷了。為什麼?著相,你還有分別、還有執著,真實智慧裡面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才動一念執著,壞了。如果無心,不起一念分別執著,你這就叫證。「證如」就是宗門講的見性,我們一般人講的證果。為什麼?因為『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智是起用,如是本體,體用不二,體就是用,用就是體,所以「智即是如,如即是智」。諸位,這個地方的深義,就是教給我們不二。《華嚴》稱為大不思議經,《維摩》稱為小不思議經,《維摩經》上教給我們入不二法門,這句話的意思深,也是修行的總綱領。

  我們今天一起心動念就落在二,所以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二三怎麼說?二就是分別執著,這是二,一動念就落在二三。三就是心意識,阿賴耶、末那、意識,才動一念就把如如之智一變變成八識。八識是什麼?八識就是如如之智,一個體,就是你才有一點點執著,性體就變成八識。這個變很難講,不是體變,體不變;也不是智變,智也不變,什麼變?無明變的。因為無明是虛妄,不是真實的,所以前面曾經講「實性不壞相故」;假如它真的會變,那就壞相,不壞相。

  這個話我們還是不好懂,我們再說淺一點,到底變在哪裡?是我們的觀念上變了,也就是說我們對於事實真相看錯、想錯了,我們看錯、我們想錯,事實真相並沒有錯,它並沒有變,而是我們自己想錯、看錯,那個變是在這裡。八識五十一心所是這個變法,並不是真如本性般若真智變了,不是的,那個是永遠不會變。不變才叫真,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會變,會變的是假。什麼是真,什麼是假,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要細細的去觀察,細細的去體會,自然就得受用,自然就會修行,功夫就會得力。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這兩句話也是佛說的。佛說的意思很深,我們初學的凡夫往往隨著自己的意思來測度如來的意思,這裡面就很容易產生誤會。不但我們有,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阿難尊者對這兩句也是搞了誤會。世尊問他:心在哪裡?他答覆:世尊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心大概隨著外面的法有生滅。這個解釋就錯了。此地講的心意思很深,法是萬法,一切萬法。一切法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華嚴》也是法相宗六經之一,《華嚴經》裡面,講到唯識的法相說得不少。

  這是跟我們說明整個宇宙現象的來源是從心生,心能現相,所現的相是實相,就是大乘經裡面所講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唯心所現,所以叫真,一真!十法界?十法界是唯識所變。佛這個地方的意思偏重在十法界裡面說,十法界這個心就是識心,這個不是真心,這個心是識,識就是分別、妄想、執著。這個心一生起來種種法生,什麼法?跟諸位說不是外面的萬法,不是那個法,是什麼法?煩惱,八萬四千塵勞煩惱,這個法生起來。

  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生起來,這個東西生起來麻煩大了。大在什麼地方?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這個心真心、妄心都包括在其中。真心生,法界就恢復到一真,那就是華藏世界,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就一真了。妄心生起來,外面境界就變成十法界,境隨心轉。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心善良的時候,沒有一樣不善,山河大地都善、都美,樹木花草都善、都非常可愛,看到都生歡喜心。人心不善的時候,山河大地看到都很兇惡,樹木花草看到都好像有毒,都很可怕。於是我們真正體會到,證實佛所講的話沒錯,境界確確實實隨心轉變。

  上一個學期我們在此地講經的時候,在新加坡海岸旁邊去散散步,藍天白雲,那個景緻多美。現在再走去?灰土土的。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境隨心轉,非常的明顯。那麼這個不好的境界能不能把它消滅,把它轉成好境界?行!在心上轉。心是根本,事相上面去轉,那是枝末,標本兼治,轉變業力、轉變心理、轉變環境就很快,效果也很快能夠見到。所以這兩句話我們如果明瞭了,你才懂得修行確確實實有好處,修行確確實實能轉業力,凡夫確確實實能成佛,即使罪業極重,也確實能夠念佛往生。你說為什麼?這兩句話就是理論的依據。再看下面一段:

  【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我們學佛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證真如。『真如』就是本性,證真如就是明心見性,證真如就是明瞭自己本來面目;禪宗裡常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此地講的真如。這一樁事情解決了,所有問題都解決了,世出世間一切問題總解決。真如,佛在此地告訴我們,有沒有?有!不能說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出來的,它怎麼會沒有?它是能變,依正莊嚴是所變。能變的真性,它沒有相,因為它沒有相,所以它能夠變現一切相,如果有相,它就不能變第二個相,它沒有相,所以能變。我們現在為什麼不能變?我們著了相,以為這個身就是自我,假如哪一天你能夠突破這個迷關,知道這個身決定不是自我,這個身是我變的,你就能像孫悟空一樣,千變萬化。如果你執著這個身就是我,這個相就是我,你就不能變第二個相,就是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夠隨類現身?他知道心性沒有相。

  『言說之極』,言說有相,不但言說有相,心思也有相,我們思惟、想像、研究也有相。凡是有相的都有個極限;換句話說,它有一定的範圍,有一個極限。《無量壽經》告訴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得的是什麼身相?「清虛之身,無極之體」。什麼叫無極?無相,沒有限量,無極是沒有限量。所以你能夠隨類化身,盡虛空遍法界有感,你同時都能夠應,你能夠分無量無邊身,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這是什麼道理?無相。無相則能現一切相,無極就沒有一切障礙。所以佛講經,佛給我們示現都是有界限的,都是有極限的,極就是界限。佛不得已用這個方法叫方便法,希望我們在方便法裡面能夠體會真實,也就是突破方便,你就證得真實,你就見性。

  『因言遣言』,遣是離開,佛說法用言語,怎麼樣你才能夠體會佛所講的真實義?馬鳴菩薩告訴我們,不著言說相,即言說而離言說,就是因言遣言。即分別而離分別,即名相而離名相。然後一切都離了,離到最後一個離不了,離不了的那就是真如。『真如體無有可遣』,就離不了。能夠離的都是虛妄,都不是真實的。佛家常講放下,再放下,你再問問:我都放下!還要放下;我統統都放下!還要放下;統統放下,你還沒放下,這統統放下這個沒放下。到完全放下,這一句話沒有了,一個念頭都沒有,行!你已經見性,你已經契入真如。只要你還有個念頭:我放下了;你決定沒放下,那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放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意思希望諸位能夠體會到一些。

  『以一切法悉皆真故』,所以我們對於一切法可以受用。我們就以人身來做比喻,我們今天得人身,既然得人身那也像個人的樣子,不能像木頭,不能像石頭,也要穿衣,也要吃飯,也要應酬,也要工作,也要接觸種種的境界,但是要曉得種種現象皆是自性變現。法相宗裡面說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實在說是半真半妄,第六意識以下純粹是虛妄,沒有絲毫真實,阿賴耶識是一半真一半妄,離開那個虛妄就是真實。真實,佛經裡頭還有一個名詞叫菴摩羅識,那就是形容阿賴耶識真的那一部分。既然是阿賴耶識的相分,我們要離一切相,不是離阿賴耶的相分,是離末那以前心心所的相分。八識除了阿賴耶之外,阿賴耶的相分叫本質相,其他的相分叫帶質相,不是真的是假的,影相。

  阿賴耶的相分是依他起,第七識以下七個識與識相應的五十一個心所,心心所都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這四分裡面,自證分跟證自證分是真的,那個不是假的,但是見分跟相分都是假的,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說這些相分。佛教我們離一切相是離這個相分,決定不是叫你離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你怎麼離得了。這個意思很深,到以後我們會找一個時間專門來解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不能不知道。不知道,我們修行實在說功夫很難得力。佛教給我們要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相怎麼個離法?不知道!心心所裡面這四分,見、相兩分離了;即一切法,一切法是什麼?自證分跟證自證分現前,那是真的,那就是一切法。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一切法皆真故,就是自性的相分。

  『亦無可立』,立是建立,你要想有所建立,那錯了,無可立!為什麼?『以一切法皆同如故』。這一句話就是《華嚴》上講的唯心所現,這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這個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所現的,不需要建立。世尊在楞嚴會上所宣說的「非因緣非自然」,此地這幾句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一切法同如故,真如本性不是因緣生,也不是自然生,到最後佛實在講也沒法子,想出一個名詞「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比自然這個意思更圓滿。

  印度有一種自然外道,他們認為宇宙萬法是自然而有,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它不是自然有的。佛說因緣生是破自然,是破這個自然外道。如果你要執著因緣生,又錯了;因緣生,不錯,是有一部分,是局部的,不是全體。正如同現代科學家往往發現一個定律,認為這是真理,可是再過一些年,後來一個科學家發現另外一個理論可以把它推翻。所以現代的科學家不敢說真理,不敢說定律是永恆不變,他們曉得過幾年可能現在這個定律又被人家推翻,這個科技愈來愈進步。所以說因緣生的確可以涵蓋一部分的現象,但是不是全體。盡虛空遍法界這個現象怎麼來源?佛說法爾如是,這個就說得好,這個就是《楞嚴經》上講的「非自然非因緣」,這個法爾如是也有不可思議的意思在。為什麼佛這個說法「一切法皆如」。古大德用比喻,譬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從這個道理我們也能夠體會到一點。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不可說」就是言語道斷,「不可念」就是心行處滅,這個念就是思惟,就是不可思議。不可說就是不可議,不可念就是不可思。你只要真正在一切法裡頭不思議,這就是剛才講的,你真的放下,你在這一切法裡頭一念不生,徹底放下。徹底放下是什麼境界?真如本性完全現前。這個時候所看到的,原來器就是金,金就是器,是一不是二;原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如本性在哪裡?拈一片樹葉比一比,沒錯!拈一塊瓦片比一比,沒錯!你看宗門裡面公案裡常常有這些顯示,那是真的徹底放下。

  由此可知,什麼叫做明心見性?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念不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見性。這是把這個事情說穿,禪宗裡頭不說穿,讓你去證,不給你說穿。我們這裡說穿,說穿怎麼樣?你還是不能證得,為什麼?你一天到晚還是在打妄想,連睡覺還作夢也打妄想。這個事情麻煩。什麼時候叫我們一個念頭不生?一念不生就成佛,所以『故名為真如』。到你一念不生,真如就現前。自己跟真如合成一體,萬法跟真如也合成一體,真正所謂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金跟器是一不是二,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是一個真性。請看講義:

  【智因如立。智體亦空。如假智明。本來常寂。】

  這是說明涅槃與菩提的關係。『智』是菩提,『如』是涅槃。佛用的名相用得很多,一樁事情用種種名相,佛的用意很深。為什麼一樁事情立這麼多名相?意思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一樁事情立一個名相很容易生執著,用意是破執著。如果用定、慧來說,「智」就是慧,「如」就是定,這個大家就更好懂一點。如是不生不滅,智是了了分明。智從哪裡來?智從如來,沒有如哪有智!這就是智慧從哪裡來?智慧從禪定來。定是體,慧是用,你沒有定,哪來的慧?所以智慧之體亦空,因為如,真如自性它沒有相,六根都接觸不到,眼不能見,耳不能聽,心都不能想,都想不到,六根接觸不到,所以叫空。這個空,諸位要記住,不是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叫空,那你就完全講錯。這個空是有,真空不空,它明瞭。所以智體亦空,智體是真空。

  我們怎麼曉得有真如本性的存在?怎麼會知道?六根都接觸不到,你怎麼會知道?有智!『如假智明』,智一現前發現了,這個東西存在,你見到了,你證得了,這個見是見性。見性用什麼見?真智般若,真智般若你才能見性,見性就是見到真如。真如是什麼樣子?『本來常寂』,永遠是寂靜,從來沒有動過,永遠是寂靜,這是我們自己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這是我們的自性。佛經裡面講這是我們的佛性,佛性跟自性是一個性不是兩個性。這是一切萬事萬物的本體,是萬事萬物的體性,萬事萬物的體性跟我們自己的自性是一個性,體性是一個不是兩個。所以到你見了性之後,你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了。這個慈悲叫什麼?叫同體大悲。你為什麼會悲憫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是自己自性變的,不是外面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這個法是假設的,為什麼?自性一定現一切法,一切法一定依自性而現起,這是法爾如是。所以你才生起同體大悲,萬物與我是一體;這才能夠遍施,普遍布施,無緣大慈。緣是條件,對於一切眾生的愛護、關懷沒有任何條件。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才生起,這個在佛門叫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從哪裡來的?見性之後就生起來。你沒有見性,你對於一切萬事萬物,你有分別,你有執著。所以大慈悲心是性德的作用,沒見性這個作用決定生不起來。所以世間人的慈悲都是有條件,你為什麼要關懷這個人?為什麼要照顧這個人?他有條件的。佛菩薩無條件,因為他懂這個道理,他了解事實真相。

  這四句話實在講,也就是暗示著萬法一如,也顯示我們修行的大方向、總原則。知道自己的心性是常寂,然後才曉得為什麼要修定。我學佛我不修定不可以嗎?為什麼要修清淨心?這才明白,不但要修,非修不可,你不修不能見性。我們今天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要用真誠心去念,真誠心就是清淨心,就是定,念這句佛號就是慧,就是照。所以清淨心念佛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與經上講的這些原理原則自然相應。再看下一段:

  【法雖無量不出色心。離心心如。離色色如。則契心體離妄念矣。】

  話說得實在說得好,你看言語多麼簡單。這個就是宗門當中講的明心見性,指導你怎麼去見性。『法』是一切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諸法。這個法總包括一切人、事、物,都是法,這都是法相。佛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大類,一個『色』,一個『心』。現代科學也是把它分成兩大類,一個物質,一個精神,分為這兩大類,統攝一切萬法。可是佛用色、心兩個字比現代人講物質、精神高明得多,色、心的意思圓滿,意思深廣無盡。精神跟物質,換句話說,還是有界限,色心沒有極限,這兩個字用得好。

  離心心就如了。我們修行實在講,無量無邊的法門要歸納起來,也不外乎從這兩門入,一個從心性入,一個從法相入,都可以明心見性。但是總原則都是看破、放下,放下就是離相,看破就是明瞭、明白了。你修心,性宗裡面、禪宗裡面,你要離心,離什麼心?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心。如果用相宗的話來講,諸位要是稍稍涉獵法相,我這一講你就很好懂。離心就是離八識、五十一心所的見分,見分是心,離這個,那你就見性。心心所的四分,見分就是妄想,妄想分別執著就這個東西,你要把它捨掉;捨掉之後,自證分、證自證分現前,那是性,你就見性。這是一個明心見性的總樞紐。

  另外一個總樞紐就是從相,相是『離色色如』。離色是什麼?見色性。色性跟心性是一個性,色性我們叫法性,心的性我們叫佛性,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你能夠離這個相,也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你離了相分,你就見到色如,就見到色性。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六根接觸外面是六性,那不叫六根。交光法師在《楞嚴》註解裡面提倡捨識用根,那個用根就是用根中之性,叫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睜開眼睛見不要用眼識見,眼識見的是見色塵,耳識聞的是聞聲塵,這是凡夫,這才搞六道輪迴。你能夠一轉過來,我用見性,那你就見色性,明心見性了。見性用見性見是明心,見到外面色,色是性,明心見性,你就懂了,什麼叫明心,什麼叫見性。我用聞性,聞性就是明,就是明心,聞外面聲性就是見性,見了聲性。明心見性四個字也不好講,也不好懂,所以你要明瞭交光大師捨識用根這一層精義,明心見性你就完全明白。

  怎麼個用法?過去有不少同修聽我講《楞嚴》,很喜歡學這個法門,來問我怎麼樣捨識用根?我就勸他老實念佛,我說這個法子交光法師說得沒錯,我們決定用不上。怎麼用不上?這個法子我懂,我很清楚、很明白。什麼叫見性見?第一念是見性見,我們張開眼睛看到外面情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不清楚、不明白,心裡面確實還沒有起心、還沒有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見性見色性。可是到第二念,這個第一念跟第二念比剎那還要快,幾乎是同時,第二念就起分別、就起執著,這個是花,這個是綠葉,這就完了,這就變成眼識見色塵,就不是見性。你怎麼樣能夠在境界當中,六根接觸外面境界保持第一念,永遠不墮第二念,也就是說決定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連這四個不也沒有,你才是真的。法子我懂得,我可以傳給你,你去做去,你要做不到,那還是老實念佛好。我們依靠阿彌陀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做捨識用根的功夫。在我們這個世間,理上講沒錯,事上講太難了,我們的煩惱習氣無量劫來多麼嚴重,哪裡一下就能斷得掉,所以這個理與事我們都要清楚。這兩種方法隨便用一種都能成就。

  末後這個結論說,『則契心體離妄念矣』。「契」是契入,也就是我們講的證得,用現在淺顯的話,明白了,豁然大悟,叫大徹大悟。這一悟?妄念就沒有了。妄念是什麼?妄想、分別、執著,就沒有了。也就是說六根在六境裡面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叫「離妄念」。離妄念不是沒有正念。什麼叫正念?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叫正念,正念分明是這個意思。正念分明就是一切清楚明瞭,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叫做正念分明,可見得這個境界實實在在不容易。在淨土宗裡面講正念分明,這個層次就講得很低,你臨命終時頭腦很清楚,一句阿彌陀佛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不間斷,一句接著念一句,這就叫正念分明,這個方便多了,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做得到。除了淨宗之外,任何一個宗派、任何一個法門都要達到此地所講的這個境界,你才算是有成就,否則的話就出不了三界,還得搞六道輪迴。可見得難易不在法上,難易在我們自己的根性,法確實沒有難易,確確實實是平等的。請看底下一段:

  【亡言者可與道合。虛懷者可與理通。冥心者可與真一。遣智者可與聖同。】

  這四句話不難懂,完全是功夫與境界。我們明白了,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與此相應就是正修、正行。『亡言』,沒有言語,言語道斷。沒有言語不是叫你不說話,你不說話不變成啞巴?啞巴不就成佛,哪有這種道理!言語當中無言語才叫做真的「亡言」,這個事情難,不好搞了。那你就『與道合』,道是什麼?還是一句老話,不二法門。有言跟無言是二,你就入不了道,跟道就合不了;有言語跟無言語是一,你跟道就相應,你就合了。合是什麼?入不二法門,你就見性了。

  『虛懷者可與理通』,「虛懷」是什麼?心裡頭乾乾淨淨就是清淨心,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一塵不染。理是什麼?理就是真如本性。你就通了,一切法都通了,這要用功夫,要真正與它相應,心裡頭什麼東西都不能有。那麼我們要不要讀經?要不要去背誦?要不要把經典裡面東西統統記住?如果都記住那你就不是虛懷,你這個心裡亂七八糟東西太多了。告訴你經還是要讀,名相術語還是要記,那怎麼叫虛懷?記跟無記是一不是二,你才能與理通,這個味道你們慢慢去體會。現在初學的時候要努力去記,要努力去讀,讀了之後心地清清淨淨一塵不染,到用的時候自然就起來,不用的時候什麼也沒有。初學的時候努力好好下功夫,兩個功夫都要用,一個就是要廣學多聞,一個就是要修清淨心,一塵不染,本來無一物,兩個功夫同時用。到自己稍稍有一點契入的時候,你就知道得自在,所謂一經通則一切經通,都通達了,可見清淨心重要。

  『冥心者可與真一』,「冥心」是寂靜到極處,清淨到極處,就是寂滅,你跟真如就合一。『遣智者可與聖同』,聖是佛菩薩,佛菩薩無知,般若無知,那就是佛菩薩。起作用的時候無所不知,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知。這個四句意思很深,細心去體會。請看講義:

  【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在維摩會上釋迦牟尼佛問大眾,你們是怎樣入不二法門?這個意思就是說明,你們是用什麼方法明心見性。大家都說,個人都說出個人修學的方法。文殊菩薩也說了,說完之後還有個維摩居士在旁邊,所以文殊就向維摩請教:該你了,你說說我們聽聽。維摩居士聽了之後,默然,一句話不說;文殊菩薩讚歎:你才是真入不二法門。這個意思很深很深,實在講可與前面一段這四句合起來參看。維摩確實做到了亡言、虛懷、冥心、遣智,真正是清淨心中一法不立,顯示怎樣入不二法門。

  我們用功到底用個什麼功?怎樣功夫才能得力?現在人修行法門也挺多,歸納起來不外乎打坐、參禪、念佛、持咒,不外乎這幾個法門,這是方法。不管用哪一個方法都要能夠契入不二法門,你的功夫才得力。如果你還有二,你的功夫怎麼會得力?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同修,我念佛念了好多年功夫不得力,打坐打了好多年還不能入定,原因在哪裡?不明白這個原理,心裡頭常住二,這怎麼能入得去?

  一定要懂得性相不二,理事不二,自他不二,生佛不二,一切諸法皆不二。你果然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才會放下,縱然不能一下放下,那是習氣,你會慢慢的放下。功夫真正得力的人,勇猛精進的人,說老實話他事上真的放下,還有放不下是什麼?習氣,習氣實在是難斷。但是習氣礙事就不太大,也礙事,但是不像那個現行那個妨礙的嚴重。他確確實實在一生當中,在生活工作環境裡面真正得清淨自在,縱有習氣他還是可以得清淨自在,習氣只是障礙著不能破無明而已,粗重的煩惱決定沒有。

  所以維摩顯示給我們看,維摩無言,維摩他也說法;維摩虛懷,他也常常責備人,連舍利弗、目犍連他都不放過,這裡就顯示出不二法門,心裡面確實沒有。這個東西不好懂,我們還從比喻當中讓諸位細心去體會。入不二法門的人他們用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我們用鏡子來比喻,有無同時。你看我們照鏡子,鏡子裡面現個相,有沒有?有。鏡子裡確實有沒有相?沒有。在這個鏡子裡面顯示什麼?有跟沒有同時,不二!所以用心如鏡。面對外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往來跟一般凡人沒有兩樣,但是心裡像鏡子它不染污。不是說我們人離開了鏡子就沒有相,不離開它也沒有,它要真有,我們離開它還有。

  所以我們要學鏡子,每天早晨照鏡子,晚上洗臉睡覺之前也照照鏡子,你有沒有想到我那個心要像個鏡子,那你就是佛菩薩。鏡子天天跟你說法,你都不懂,佛菩薩在哪裡?在面前,當面錯過。我們凡夫用心像什麼東西,像照相機的底片,照一次馬上就著相,再照一次又著相,照相機的底片只有一個相,我們這個阿賴耶識裡頭亂七八糟,不知道有多少相在裡頭,嚴重的污染。佛與大菩薩他們用心像鏡子一樣,無論森羅萬象統統照進去,一塵不染,不但離去的時候不染,正在照的時候就不染,這就叫入不二法門。

  所以從今以後,你們在照鏡子就要想到入不二法門,看看哪一天能入得進去,哪一天你的心像鏡子一樣,你就入不二法。入不二法門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在《華嚴經》裡面最低的位次圓初住的菩薩,契入這個法門決定見思、塵沙煩惱沒有了,無明也要破幾分,這個大乘法真的是善巧方便。所以你要是明瞭,會用功夫,真的也不難,就怕你不會用。不會用的原因就是迷惑、情執,就這兩樁事情,你能夠把情執捨去,清淨心就生智慧,智慧生起你的迷惑就消除,智跟惑不二。智增長了,惑就消除。請看底下一段:

  【法華云。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方便即隨他意語。真實即隨自意語。又方便是三乘。真實是一乘。】

  這段是說佛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的善巧方便。他的善巧方便是依什麼?依二諦,這就『開方便門』。目的都是要開示『真實相』,真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也就是自性的體、相、作用。「方便」是隨他意思說,換句話說,隨著眾生的知見而說叫做方便門。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樣,程度高的佛就說高的法,程度低的佛就說低的法,這統統是隨順他說的。譬如在九法界裡面,菩薩根性的人,佛隨菩薩知見、隨菩薩程度而說;聲聞、緣覺根性,他就隨聲聞、緣覺根性程度而說;人天的根性就隨人天見解而說;這叫方便門,「方便說」。真實說?那是如來親證的境界,不是凡夫的知見,不是有情眾生所見到,這個就是「真實說」,就是「隨自意語」。

  『又方便是三乘』,佛給我們講三乘法。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叫三乘;有的時候講二乘,二乘是把聲聞、緣覺合起來稱為小乘,菩薩稱為大乘,所以大、小二乘就是這裡講的三乘,開合不同。也有地方講五乘,五乘有兩個講法。一個是把人、天合做一乘,人天乘,再把如來真實說,一乘,也當作一種說法,這就五乘。一乘、聲聞、緣覺、菩薩、人天這五乘說法;另外一種說法,這個一佛乘不說,完全是方便,方便裡面有五乘,有菩薩、聲聞、緣覺、人乘、天乘。現在這個社會有不少人提倡人乘佛教,那就是五乘裡面最低的人乘佛教,人乘佛教是要做一個明白人。

  在佛法裡面,如果是用淨業三福來說,人乘的基礎要做到「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那才是人乘佛法;來世還能保住人身,不會墮三惡道,這是人乘佛法。統統都叫做方便說。方便,經文一開端就說,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目的是要入真實。如果要不能夠把大家帶入真實,那就不叫方便,方便兩個字講不過去,所以方便後面必定契入真實。所以『真實是一乘』,一乘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換句話說,一定要超越十法界,方便是十法界裡面,十法界之外一真法界是真實的。所以一切方便法都是誘導眾生入一乘而已,這才是世尊真實的慈悲,真實的教誨,我們不能不明瞭。再看底下一段:

  【直顯一乘如華嚴。】

  直截了當顯示如來所證得的境界,《華嚴經》。

  【開權顯實如法華。】

  《法華》是開,權就是方便;『開權』,過去所講的都是善巧方便,都是方便法,這個時候從方便法引導大家入真實,這就是《法華經》。

  【會權歸真如涅槃。】

  《涅槃經》是會權歸實,會歸以前所講的方便法,歸入真實。

  【斥權讚實如淨名思益。】

  『淨名』是《維摩經》,『思益』是《梵天思益經》,這個裡面佛是呵斥小乘,責備小乘,讚歎大乘,讚歎菩薩。說這些小乘人墮在偏真涅槃,把偏真槃涅比作無為坑,墮在無為坑,焦芽敗種,這是世尊在這些會上呵斥小乘,讚歎大菩薩,讚歎他們。

  【權實雙明如諸般若。】

  這個裡頭有權、有實,《般若經》裡頭。

  【帶權說實亦如般若。帶實明權亦如般若。】

  《般若》佛講了二十二年,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四十九年,《般若》幾乎佔了一半的時間,由此可知,《般若》在整個佛法裡面,真正稱得上是正宗分,是佛教化眾生最重要的一個科目,主要的科目,內容非常豐富,經卷也比任何典籍豐富。《大般若經》有六百卷,這個裡面權、實統統都說,正是清涼大師此地跟我們所說,權、實雙明,帶權說實,帶實明權,在《般若》裡頭處處都可以見到。

  這一段是給我們剖析大乘經典裡面的性質,佛在裡面說了一些什麼法門,我們明白了,讀誦、受持自然就能得利益,不了解這些綱要,我們展卷之後無所適從,不知道佛在這裡說些什麼,你就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特別是《華嚴》,《華嚴》是別教一乘,《法華》是同教一乘,同教,共同的同。同、別怎麼說?這個辨別也很不容易,但是如果我們從自性體、相、用上來講,就很容易辨別,這個也是說法的一個難處。譬如有許多人來問這些法相名詞,法師:這同教一乘跟別教一乘怎麼講法?怎麼個區別法?我們找古人這些註解都很難懂,我們自己看都不容易懂,你怎麼能說得清楚?可是我們從自性體、相、作用上來講就好懂,還是依據清涼大師所說的原理原則,我們把它變一個方法來講。清涼大師說理事無礙就是同教一乘,事事無礙是別教一乘,那這個《華嚴》、《法華》就很容易看出來,《法華經》裡面確實是理事無礙,《華嚴》是事事無礙。那麼我們要用體、相、用三分來講更清楚,理事無礙就是性相不二,性不礙相,相不礙性,這是一乘法,這是共同的。如果再加上作用,體、相、用一而三,三而一,真實沒有障礙,那就是事事無礙。事事無礙是講相跟作用,相跟用無礙;理事無礙是講性跟相,性相無礙是一不是二;這個地方是講相用是一不是二,這樣來說我們就比較清楚多了。這個一切經典裡面凡是講到性相不二,相用無礙,那就是事事無礙,這才是別教一乘,究竟圓滿的一乘法。如果沒有講到作用,只講到體跟相無礙,這是屬於同教一乘法,沒有講到事事無礙,事事無礙那才是真正得大自在。

  這一段我們特別把它節錄下來,說明這一切大乘經裡面最主要的中心思想,以後我們要是涉獵就不會迷失方向,對於自己研究、開解、修行,決定有很大的幫助。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