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疏論節要研習報告  (第六集)  1997/9/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16-0006

  請看講義:

  【無用而常足者。莫妙乎道。有用而弘道者。莫大乎位。】

  這兩句意義很深,也是修行人最高的享受。『無用而常足』,這個話意味就很深長,「用」是作用,這一句前面這兩個字,正是「三空三昧」裡面所講的「無作無願」,意思、境界都相同。「常足」這個「足」是究竟圓滿的意思,一絲毫沒有欠缺的意思。無論我們過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是從事於哪一種行業,如果你能夠見「道」,前面這一句就是你自在的寫照。那麼沒有見「道」?這個境界就很難理解,套一句經典裡面的話,就不可思議了,這實實在在的。世間人能達到這個境界,就是聲聞、緣覺、佛、菩薩。

  如果是說從這些聖者們應化在世間,像《普門品》裡面所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諸位要知道三十二應,三十二是講種類;每一類裡面無量無邊,沒有不應的,只要眾生有感,菩薩一定有應。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其他的菩薩有沒有三十二應?統統都有。任何一尊菩薩的慈悲心,跟觀音菩薩沒有兩樣,真的是有求必應。所以佛菩薩、羅漢應化在這個世間,他們都是得了道的,我們中國俗話講得道,此地講『莫妙乎道』,在佛法裡面講見道、修道、證道。道是什麼?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統統都明白。所以無論居什麼地位,什麼樣的生活方式,沒有不自在的,沒有不快樂的。他那個自在常樂,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完全是相同的,受用境界也是相同的;我們凡夫看起來完全不相同,但是在他們的受用當中,絕對是相同的。

  這個事情也很難懂,我們舉一個比喻,也許諸位就容易體會。譬如唱戲,舞台劇、中國的平劇,在舞台上表演,有人表演皇帝,有人表演大臣,有人表演平民,還有人表演犯罪的要拿去殺頭,每一個角色他都演得很成功,他是平等的。在舞台上,你們想想看表演乞丐跟表演皇帝是不是平等?表演皇帝演得很像,成功!表演乞丐也很像,成功!一樣的。你們從這上去體會,十法界就是個大舞台,佛菩薩來表演,無論演哪個角色都是成功的,而且都是平等的,確確實實沒有高下。所以你只要不著相,你就知道是平等的,這是道,你就常足、就常樂了,就在其中。如果你著相,那就錯了。著相,帝王跟大臣不平等,帝王跟平民當然更不平等,那你是著了相。所以我們把它用舞台來做個比喻,好懂!這是講「無用」,在不起作用的時候,知足常樂,那一種自在,悠閒自在。

  『有用而弘道者』,有用是什麼?幫助一切眾生,佛法裡面講幫眾生破迷開悟,幫眾生見道,幫眾生修道,幫眾生證道。『莫大乎位』這個「位」就很重要,位是什麼位?你要想弘化一方,你要當住持,住持是位,不當住持不行嗎?不行,不當住持沒有辦法教化一方。你當法師?當法師要住持來請你,住持要不請,你沒有機會去弘法利生。作法師,諸位要曉得是當教員,作住持是當校長,當校長的有位,教員沒有位,所以弘化一方的功德是住持,住持有責任、有使命。

  護法也要有位,你在社會上沒有相當的地位,你很難護持佛法。所以世尊當年在世,護持佛法的皆是國王大臣、大富長者,這些人來護持。一般人看到社會上有身分、有地位、有財富的這些人,都跟釋迦牟尼佛修學,他們做了影響眾,影響許許多多人來親近佛陀,來修學佛法,所以「位」就重要。這樣說起來,我們是不是要求這個「位」?給諸位說,「位」求不到的,不要去求。真正發心弘法利生,諸佛菩薩自自然然給你安排,所以你要知道,安排你一個道場的住持,你要覺悟到你有教化一方的使命。再看下面一段。

  【行布是教相施設。圓融是理性德用。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

  這個意思《華嚴經》裡面講得很多,這是佛學常識,特別提出來說一說。行布是行位分布;行是修行,位是地位,像《華嚴經》裡面講的菩薩五十一個位次,初信位、二信位、三信位,一直到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覺、妙覺,這是位。每一個位次都有修學的科目,就像在學校念書一樣。你這一個學年要把你所修的科目念完,考試要及格,你才能升級,所以這個行是行位。布是分布,分布在五位上,這五個是大位:信、住、行、向、地,分布在這些裡面,這是舉一個例子。小乘有四果四向,就是他的行位分布。

  由此可知,行布這個意思就非常的廣泛,佛法、世法都有行布的這個現象。這個地方特別在《華嚴經》上說圓教的菩薩,《華嚴》上講的『行布是教相施設』,說菩薩五位,五十一個階級。又跟我們講圓融,『圓融是理性的德用,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所以『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種教義除《華嚴經》之外,其他經裡面佛沒說,這是《華嚴》的教義,無比殊勝的教義。

  所以清涼為我們解釋這一部經,將全經分為四科,為我們說明四法界,四法界裡面最殊勝的是後面兩種: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無障礙法界從哪裡來的?就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所謂「一即一切」,一個位次就是一切位,一修一切修,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都是從這個教義裡面所說的。底下還要細講。

  【欲登妙位。非行不階。行亦二種。一頓成諸行。一行一切行。】

  這個『妙位』是成佛,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如來究竟的果位,我們常講圓教佛。你要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一定要修行,『非行不階』。「階」在此地是達到的意思,一定要修行。那麼修行呢?行門無量無邊,但是可以把它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頓修,一類是漸修,這是通常講的頓、漸。而清涼大師在此地是給我們講頓行、遍行,『頓成諸行』,名詞用的不一樣,意思還是相同的;一個是頓修,一個漸修。漸修是按著次序去修學,像爬樓梯一樣,一級一級的往上提升,這是一般的法門。

  賢首大師建立五教,五教的教義是小、始、終、頓、圓,這裡面有頓教,頓教就是講的「頓成諸行」。小、始、終都是屬於漸教,依照次第逐漸逐漸去修學。這個頓教好比我們上樓乘電梯,一下就上來,雖然是頓超,諸位要曉得,還是經歷這些層次。我們上五層樓坐電梯上來,你總不能說二樓、三樓、四樓我沒有經過,不對!你還是通過,通過沒有在那裡停止。頓、漸的意思我們要能夠體會,頓成是『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裡頭含著一切的行門,這個是頓。

  【十住品云。一即是多多即一。】

  這都是經文,舉的都是經文。「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話很難懂。為什麼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這是事實真相,我們凡夫、小乘、權教菩薩不能理解。在我們認為一決定不是多,多決定不是一;大決定不是小,小決定不是大,我們是從相上看。從相上看,那就迥然不同。這些菩薩們從哪裡看?他們從性上看。從性上看跟我們從相上看,那個境界完全不相同。如果從性上看,虛空法界是自性,一微塵也是自性,那一多就不二,一就是多,多就是一。

  佛的報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個大身是自性變現的;身上一毛孔、一毛端也是自性變現的,毛端、毛孔跟大身亦不二。一毛孔裡面所含的性德是圓滿的,虛空法界所含的性德也是圓滿的,性德絕對不因為大身、小身而有差別,絕不因為一跟多上有差別,它沒有差別的。所以一裡面含的是圓滿的性德,多裡頭也是圓滿的性德,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諸位如果能把這樁事情,不能講透徹,透徹那你已經作菩薩,就不是凡夫。你能夠稍稍體會到幾分,明白了幾分,對我們的修學就有很大的幫助。這個幫助是什麼?一門深入,你不會看到其他法門再去動心,再去這個也想學,那個也想學。你學得再多是圓滿的性德,你學一樣還是圓滿性德,你就會抓住一門死心塌地,曉得一即是多。

  如果我們在落實事相上來說,這個一、多太抽象,太空洞了。一是什麼?一部經。多呢?多部經,這個就比較好說。多部經,《大藏經》多!一部經是《大藏經》的任何一部經,「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古德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假如一多不相即,你一部經通,你怎麼能夠一切經通;一切經通,你一部經就通了。我們能夠接受這個開示,接受這個教誨,抓住一部經,你這一生當中容易成就。別說一部經,一切經到最後就變成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跟諸位說,任何一句佛號都行,不一定要「阿彌陀佛」,任何一句佛號都行。為什麼我們偏念阿彌陀佛呢?我們的本師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十方一切諸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那就好!順著佛的意思就好,何必跟佛鬧彆扭?諸佛既然這麼說了,一定是好處多多,我們的心就定了,所以明白這個道理,心就定了。這是『十住品』講的。再看下面。

  【普賢行品說。一斷一切斷。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若如此修。則頓成勝行。】

  這個「勝」是殊勝。『普賢行品』裡頭說得好,『一斷一切斷』,是不是真的?我們以貪瞋痴來說,來做個比喻。貪心斷了,瞋恚心有沒有斷?愚痴心有沒有斷?有人說不見得。世出世間一切法我都不貪,我都放下,可是我的智慧還沒有開;智慧沒有開,愚痴沒斷。實在說,你並沒有徹底斷,你只斷了幾成而已,那個不行!沒徹底斷。如果徹底斷了,真的就一切都斷。所以古來的這些大德們他們會用功,真的他從抓住一個下功夫,往往在短時間當中,有不可思議的成就,道理就在此地。真正是「一斷一切斷」,『一障一切障』,這都是事實。底下有一句說到: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

  一個障就引起無量無邊的障門,瞋心;一念貪心起,也是『百萬障門開』;一念癡心起,還是百萬障門開;一念妒嫉起,依舊是百萬障門開。不要只認為瞋恚起才是一切障門開,其他的煩惱大概不會!一樣的,一個道理,這就說明「一障一切障」。由此可知,煩惱障必須要看破,必須要放下,不是一個好東西。如果我們不能把它看破,不能把它放下,你就一定要明瞭,這無量劫來生死輪迴還要繼續搞下去,沒完沒了,你要覺悟這一個事實。佛在一切經裡面,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沒有別的,就是勸導我們要出離六道輪迴,不要再搞了,太苦了,沒有意義!猶如作惡夢一樣。六道輪迴實在講就是做惡夢,苦頭你是受了,結果一場空,沒有一樁是真實的。從這個地方我們才體會到,佛的慈悲超過父母,也能體會到佛的恩德。所以一絲毫的障礙我們都要覺悟,都要能夠捨棄、能夠看破,不被它所障,這就對了。

  『一修一切修』,我們在倓虛老法師《念佛論》裡面看到,他老人家往年在香港打佛七,常常講開示的錄音帶上我們聽到,有不少在家、出家的善知識,一生當中就念一句佛號,從來也沒有聽過經,甚至於也沒有讀過經,因為裡面有很多不認識字的,他只學了這一句佛號,一生當中就老實念,念了三年、五載,他居然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的,瑞相希有!這就說明了一修一切修。可見得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為什麼又要「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要了解,學法門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為自己學無量法門,你就錯了。要知道修法門是為普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你要普度眾生,你必須要通達無量的法門,你才能達到普度的目的。為了自己快快的成佛道,不需要修很多法門,一門就足夠。如果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這一門在初學的時候,功夫不得力,伏不住煩惱,再兼學個一種、兩種也可以,就是助修,正助雙修;助修是幫助你降伏煩惱,這個可以。如果涉獵太多,降伏煩惱的效果就達不到,不但達不到,會增長煩惱,會產生疑惑,那就變成障礙,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白的。

  『一證一切證』,《華嚴經》上任何一個地位都是圓滿的,所以初住菩薩,諸位仔細去觀察,他也修學等覺菩薩的法門,等覺菩薩也修初住菩薩的法門,這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真的是一證一切證。所以五十一個位次任何一位都圓滿含攝一切位,這是《華嚴》境界。離開《華嚴經》,其他經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但是淨宗法門跟《華嚴》沒有兩樣。淨宗只要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上雖然沒有講菩薩五十一個階級,或者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沒這麼說;但是經上曾經講四土三輩九品,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也有許許多多等級。

  他那個「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比《華嚴經》上講的還來得圓滿,還要明顯,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人的身相跟阿彌陀佛相同,都是紫磨真金色身。體質相同、容貌相同,佛在經上這樣給我們介紹,阿彌陀佛在本願裡面也是這麼說的,彌陀跟世尊所講的一樣沒有差別,我們應當要相信。這個現象就是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西方極樂世界確確實實是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在相上看不出來,相上是平等的,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比《華嚴》還要圓滿、還要究竟,所以《華嚴》末後導歸極樂有道理!

  『若如此修,則頓成勝行。』這個殊勝就是《華嚴》上所說的,你能夠頓成。圓頓根性的人實實在在不多,可是諸位要曉得,如果你要是選擇了念佛法門求生淨土,那你是圓中之圓,頓中之頓,這樣看起來,這個圓中圓、頓中頓的根性不在少數。諸位細心去觀察這個裡頭奇妙無窮,所以我們不是一般常講的圓頓根性,我們是另外一種特別的圓頓根性,這是念佛一生決定往生。下面這兩句說過了就不再說,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偈云。不可說諸劫。即是須臾頃。莫見修與短。究竟剎那法。皆以圓融也。】

  我們以這一首偈來做一個結論。『劫』是很長的時間,我們今天講天文數字,『須臾』是極短的時間;極長跟極短不二,這就是修短不二,修是長。『莫見修與短』,修是長時,短是須臾、是短時。『究竟剎那法』,你說長時也好,你說短時也好,不離剎那,這個意思又不好懂。我們也用一個比喻來說,古人常將夢境做比喻,說明時間不是真的,時間是什麼?是你的感受。你在受苦難的時候,你覺得時間特別長,度日如年;你在快樂的時候,感覺到時間特別短,怎麼一會兒就過去了,可見得「時」不是定法。

  在佛家相宗裡面,將時間跟空間都列在「不相應行法」裡面,不相應行法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空間跟時間都是抽象的概念,沒有事實,不是事實。所以時間沒有長短,從哪裡?剎那建立的。再長的時間也歸剎那,再短的時間也歸剎那,它哪有長短?長劫須臾是行布的意思,統統歸到剎那,這是圓融的意思,都是說明圓融的道理。

  如果我們對於這些事實真相,稍稍能夠明瞭一點,我們的心自然就清淨,平等心、清淨心縱然不能夠圓證,也能證得幾分,所以教義明瞭對我們修學的確是有幫助。我們不會像以往一樣堅固的執著,作意去分別,這種念頭就會淡化了,不再計較,不再分別,不再執著,這是逐漸從行布裡頭走向圓融。這是行法裡頭的第一種,下面是第二。

  【二遍成諸行。此即行布。】

  『遍』是普遍,普遍成立諸行,菩薩各個階層位次上的行法,修行的方法,這就是行布;行布是有次第的。

  【謂自大菩提心體相功德。五位等覺中行。】

  前面沒有講大菩提心,這個地方要講『大菩提心』,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相,菩提心的功德,要說這個。頓成諸行裡面雖然沒有說,諸位要曉得,它是圓攝在其中,它位位都圓滿,我們要懂得這個意思,懂得這個道理。『五位』是講信位、住、行、向、地,這五個位次,每一個位裡面又分十個等級,所以總共五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總共是五十二個位次。但是妙覺是佛果,所以菩薩的位次只有五十一個,到等覺這菩薩位次就滿了,再往上去就成佛,就不叫菩薩。加上妙覺總共是五十二個位次,五十二個位次都不離菩提心,所以菩提心要特別解說清楚。

  【菩提心為始。體即三心。】

  菩提心的體是什麼?就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佛在《觀無量壽經》上,為我們說這三個名詞: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佛是這麼說的。將這個說法跟直心、深心、大悲心合起來看,這個意思我們就更清楚、更明白。《起信論》裡面講的直心,往往我們以為自己「我心很直!心裡想什麼就說什麼,心直口快,我是直心」。這個我們就會發生誤會。再看看經上講的至誠心來解釋直心,就不至於發生誤會。

  誠是真誠,至是達到極處,那才是直心。所以經上常講「直心是道場」,道場是什麼?就是虛空法界,就是法性;直心就是法性,直心就是法界。我們的心委曲婉轉,哪裡能算得上是直心?這個地方千萬不能產生誤會,誤會就錯。

  好,下面我們將菩提心簡單做一個介紹,這是對我們修學非常重要。我們絕對不是圓頓根性,所以淨宗的修學就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礎上。淨宗這個法門實在講是非常微妙,你說它是頓,它也不算是頓;你說它是漸,它也不是漸,頓漸兩種都說不上,它真的是個特別法門。

  依照《觀經》所說的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誠,怎樣才叫做誠?我們先要把這個字的定義搞清楚。前清曾國藩先生他在讀書筆記裡面,給「誠」下了一個定義,下得非常好,與佛法很相應,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諸位細細去想一想,「一念不生」!換句話說,你心裡頭有一念就不誠,誠就是真,就是真誠。他這一句話的解釋,跟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解釋的一樣,《壇經》裡面說:「本來無一物」,那就是誠,就是真心,「本來無一物」。「一念不生」,起個念就有一物,就不是真心,就不是真誠,何況「誠」還要到極處,這是菩提心之體。如果從字面上來翻,「菩提」是梵語,翻成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就是覺悟之心,這叫不迷;覺而不迷,這個心就是菩提心。

  【正念真如法故。】

  所以菩提心體就是『正念真如』。「念」是不是還起心動念?不是的,如果起心動念就不是念。你看中國的文字,中國文字是一種智慧的符號,你看「念」,「念」什麼意思?「念」是今、心,就是現在的心。現在的心是什麼?現在的心就是真如法,這是菩提心的性體;現在的心就是真如法,這個叫「直心正念真如」。這一句我們常常在經上看到,在古大德註疏裡面看到,「直心正念真如」,就是這個意思。

  【即是大智無所執著。】

  這個解釋得好。所以真如,這個直心就是自性裡面本具的般若智慧,佛家裡面講的「三德祕藏」:法身、般若、解脫,這是般若德。究竟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個智慧是我們真心裡頭本來具足的。『無所執著』,這裡特別給你說,這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妄想,這才是直心,才是菩提心的本體。由此可知,菩提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本性,就是自己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現在菩提心沒有了,怎麼沒有?因為你有妄想、執著,所以不能證得。

  佛教給我們,教我們要恢復真心,要恢復自性,要恢復自性本具的圓滿智慧。從哪裡修起?說實在話,你要真正想修,要徹底放下,放下什麼?不是自己的事情不要去管它,你從這裡下手;不要再看到張家長、李家短,你把這些事情統統放在心裡,你就是執著,還要怕你執著不夠,天天在增加,你的菩提心到哪個時候才能現前?功夫如果再進一步,與自己相關的也放下,為什麼與自己相關的也放下?這個自己是假的,身是假的,家也是假的,世界也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與自己身家性命相關都是假的,何況身家性命之外,別人的事情,你管這些事情幹什麼?

  我們學佛的人所以不能成就佛法,不能修行證果,甚至於念佛念了幾十年,功夫都不能成片,原因在哪裡?管世間事情管得太多,管別人的事情管得太多,統統與自己不相干。甚至於剛才講,管自己身家性命,這個念頭太多了,也不行,也是障礙。身體不好,不好趕快往生,多自在,還要想辦法把這個身體調好,在這個世間還多受幾年罪,你說你不就又錯了嗎?多住幾年如果要不謹慎、不小心,又造了多少罪業,那就錯了。所以真正覺悟的人連身家性命都不要,何況這個世間不是一個善世,真的是經上講的「五濁惡世」,濁惡到了極處,這個世間有什麼好留戀的?有什麼好貪圖的?念念念阿彌陀佛,念念求生西方淨土,就對了。

  所以我們今天要學什麼人?要學那些老太婆,她們是我們的好榜樣,她們是真正的大善知識。你不要看她一天到晚拿著一串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問她什麼她都不會,她什麼也不知道,這就對了。穩穩當當往生,往生極樂世界,她就作佛去了,她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她什麼都知道,智慧就開了。天天供養十方諸佛,跟諸佛做朋友,你說這是何等的大福報!每一天度化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叫報恩。無量劫來我們受一切眾生的恩惠,唯有成佛說法度生才能報答,這樁事情只有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做得到。不但是我們,連普賢菩薩自己也這麼說,他生到極樂世界,他的大願才圓滿。由此可知,普賢菩薩要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的願王不能圓滿。

  這些經教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所以我們從那裡做起?離一切分別、執著,從這裡下手,能不執著的不要再執著,能不分別的儘量不要去分別。所以我勸同修們真正用功,真正想這一生成就,往生不退成佛,別看電視,不要看報紙,這些訊息統統不要去理會它,你的心就很清淨。每天問你,「沒事!天下太平。」你就過得是太平日子,你看天下大亂,你生在太平當中,不容易!人家住亂世,你住淨土,你的心淨,你的土淨。問你今天有沒有發生事情,「沒事,天下太平,一片淨土」。他住五濁惡世,我住淨土,你看看不一樣!你要是一接觸、一看、一聽,天下大亂,你就住在亂世,你就不是住在治世;你住穢土,就不是住淨土。你看看諸佛住淨土,我們能信得過!為什麼?因為我們自己也可以住淨土,穢土裡頭有淨土,亂世裡頭有太平,就看你自己會不會。

  【二、深心】

  『深心』跟大悲心都是菩提心的作用,所以有體有用。深心是自受用,大悲心是他受用,也就是說,我們學佛的人、修行人,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對別人,就是這個意思。對自己、對別人都要用菩提心,對自己這個菩提心就叫做深心。深心的意思是:

  【樂修一切諸善行故。】

  這個字念去聲,念「ㄧㄠˋ」,「樂」是愛好,好樂!非常喜歡修一切善行,不喜歡一切惡行,這就是深心;喜歡修善,一切善都喜歡。

  【即是大願】

  清涼大師這個說法,真的是言簡意賅,文字很少,意思太豐富了。就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十大願王就是深心。要以淨宗來說,原來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深心,四十八願起了作用,那就是度化眾生大悲心,接引往生就變成大悲心。由此可知,深心跟大悲心原來是一不是二。末後結歸到:

  【四弘】

  一切諸佛如來在因地裡面,所發的一切弘願,歸納起來總不出這四大類,這四大類就叫四弘誓願。佛祖為我們介紹,為我們解說,那就方便太多,就依這四大類來介紹。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要發這個大願。眾生有兩種,就事而論,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這是從相上說的;從理上講的自性眾生。諸位要曉得,性相是圓融的,性相是不二的。諸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是把這些道理介紹給我們,事實真相為我們講清楚,這就是諸佛菩薩度眾生。而眾生自己成佛,實在講還是自修、自悟、自證,那就是自性眾生誓願度。

  性在相中,相沒離性,大願是從這個地方建立。如果沒有這一願,這個願心要不強烈,我們修行證果的時間就很長很長,《華嚴》所講的無量劫,不是講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長了。為什麼要這麼長的時間?因為有退轉。實在講每一個修行人你在一生當中,你所進得並不多,退得多;進得少,退得多,因此需要無量劫的薰修,實在是太難了。假如只有進而沒有退,成佛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到哪裡去找一個只有進沒有退的地方?沒有,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都沒有,唯獨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所、一處,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瞭。

  所以我們的願心要廣大、要深刻,不是為自己修行,為自己我晚一天就算了,也無所謂,晚一劫也沒有關係,自己的事情。可是你要曉得,你晚一劫成佛,九法界眾生要多受一劫的苦難;你晚一年成佛,他們要多受一年的苦難。如果想到這樁事情,自己就不忍心,一定要發憤努力,希望自己早一天成就,一切眾生少受一天苦難,這是大悲心。

  那怎麼修法?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這是佛給我們歸納三大綱領。我們要不要斷煩惱?斷煩惱不為自己,為眾生;我們學法門也為眾生,成佛道還是為眾生,不是為自己。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從哪裡做起?要從斷煩惱做起,修行證果不能躐等,它是有次序的。世尊的教誡為什麼重視戒律?戒律就是防非止過,就是斷煩惱的方便法門;持戒、守法、守規矩,遵守佛菩薩在經論裡面,所有的教誨,意思在此地。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三無漏學有三個階段、三個層次,不能不知道,然後我們才曉得,我們用功從哪裡下手。知道下手處就自己要認真、要努力克制自己的習氣,特別是貪瞋痴慢的習氣,一定要認識清楚。這個習氣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病毒,最嚴重的病毒。你先要認識它、明瞭它,然後我們就不受其害,我們才會認真把它斷掉,把它捨棄。

  哪一個習氣重,先從這一條下手。你看佛在《無量壽經》跟我們講的,這是修行最初方便,教導我們持戒,他老人家第一句話「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常講身口意,他為什麼不先說身業?為什麼把口業放在第一?世尊看得很清楚,這個世間人最容易造的是口業,有意無意就說別人是非,就批評別人長短,多數是無意當中造罪業。為什麼無意他會造?無始劫來的習氣,所以佛把這個放在第一「不譏他過」,講得有道理!

  因為這個現象,我們仔細去觀察,今天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區,可以說隨時隨地,你就能夠覺察到,普遍的犯這個過失,而且這個過失非常嚴重。不要把它看輕,這是小過失,沒什麼!小過失累積起來就變成大災難。佛在經上這樣為我們開示,我們要能體會到他的意思,一定要認真努力就從這一條下手,從今往後絕不說別人過失。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決定不看別人過失,決定不把別人過失放在心上,我們要從這裡下手,這是持戒的最初方便。如果通達《華嚴》圓宗,知道「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你就能夠圓修圓證,就在這一法裡面,你就建立一切法,那你的修學就不是普通菩薩所修的行門,你是普賢菩薩所修的行門,普賢行!「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是普賢行,這是無比的殊勝。

  念念、行行都與虛空法界相等,所以我們知道為什麼要斷煩惱。至於後面兩願「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我常常勸勉同修們,這兩願往生極樂世界以後再完成。我們現在要想到西方極樂世界,只要掌握前面這兩願就夠了,就成功了。第一個要發願度眾生,跟一切諸佛如來的大願沒有兩樣,決定是相同的。

  真正在行門上,我們就在斷煩惱上下功夫,煩惱斷得愈多,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愈高。我們今天一門深入,不學很多的法門,只學一門,見了阿彌陀佛之後,我們再廣學多聞。這個經上講得很清楚,下下品往生的人,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皆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八地以上,這個不是你修得的,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你的智慧、神通能力等於八地菩薩一樣。如果你在這個地方煩惱多斷一點,那你不就等於九地、等於十地了嗎?

  所以我們在此地斷煩惱這一層要下功夫,斷什麼?斷貪瞋痴慢疑,要認真在這個地方下功夫。譬如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順自己意思,貪心就起來,這個時候念頭一起來,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打掉,做這個功夫;必須做到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會起心動念。這個是不是到一心不亂?不是的,這叫功夫成片,是你念佛的功夫得力了。有這樣的功夫決定往生,你有把握了,不會再起心動念,世出世間法擺在面前,都不會起心動念。

  我們今天以自己的身分、地位,無論在家、出家學到佛法,常講自行化他。我們如何化他?化他是緣分。如果你跟眾生特別有緣分,你真正發了這個心,佛力加持。譬如說建道場,樹法幢,教化一方,佛菩薩幫你忙,你也不要操心。沒有這個緣分求也求不來,勉強求來,後面一大堆的罪業,那個得不償失。所以不可以勉強去求,一切事情自自然然就水到渠成,哪裡要操一點心?有度化眾生的願,不可以有度化眾生的欲望,你有了欲望,那你就害慘了,那就錯了。欲念跟願不相同,完全不一樣,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

  我們有願,發了這個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真發這個願,可是決不是有這種欲望,決定不求名聞利養,不求什麼地位,都不求,但是緣成熟的時候,自自然然成就。成就之後,你也不能推卸,佛菩薩送個道場來了,這個東西我怕麻煩,我不要,這也不可以。佛菩薩送給你,就絕對不會替你找麻煩,如果替你找麻煩,那就不是佛菩薩送的,這一點要知道。你這一生就過得很自在、很圓滿,心地清涼自在,不生煩惱,不生煩惱就生智慧。

  所以凡事佛家講「緣生」,都有時節因緣,因緣沒成熟,充實自己;自己道業成就了,等待機緣,別著急!要有定心,要有耐心,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緣成熟了,一定你很圓滿的就成就。所以我們道場要靠佛菩薩,緣分也要靠佛菩薩。

  我一生能夠有這麼一點自在,章嘉大師教我的,我得他這個利益。真正發弘願度眾生,依照佛法次第去修學,一生當中諸佛護念,護法善神照顧,這還操什麼心?所以緣成熟好,不成熟也好,都好!道場建立很好,沒有道場也好,沒有一樣不好。這就叫做佛法,佛法是徹底覺悟之法。章嘉大師這個開示很了不起,我們能夠信得過,能夠依教奉行,這一生就能得大利益。

  【三大悲心。救護一切苦眾生故。】

  一切眾生沒有一個不受苦難,欲界眾生大家曉得,苦苦、壞苦、行苦統統要受,沒有一個人能夠倖免。以古代的例子,上至帝王,下至乞丐,沒有一個人能夠逃避得過。這些眾生等著我們去度,為什麼說等著你去度?因為你發願了,你不是發了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不管你是真發願、是假發願,你在佛菩薩形像前面曾經念過這四句偈,你就發了願,眾生都等你度,你不能說話不算話,你要說話算數,他們在等你度。等你度,可見得你就有這個使命,你就有這個責任。

  今天你幫助一切眾生,就是要盡你自己的本分,做好了沒功德,你本分你應該做的,做不好你有罪,做好了沒功,做不好你有罪,這是事實真相。誰叫你在佛菩薩面前念這四句偈,我想在座你們每一位都念過,既然念過,那無可奈何,就要直下承當,就要認真的去做。實在講,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用這個來勉勵自己,用這個來推動自己,這是菩薩精進不懈的力量推動他。

  世間人幹什麼,名利在推動;沒有名利,他什麼也不想幹,他就懈怠、懶散。現在世間人為什麼這樣勤奮努力的工作,因為有利可圖;假日他也不休息,為什麼?有錢好賺!這個力量在推動他;如果無利可圖,他什麼都不想幹。菩薩名聞利養、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什麼都不要了,什麼力量在推動他?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裡最重要的是第一願,真正的動力。所以他認真努力的在斷煩惱、破無明,為的就是實踐第一大願,要『救護一切苦眾生故』。這個「苦眾生」包括等覺菩薩,等覺菩薩還苦嗎?還苦,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那就是他的苦處。唯有成佛道才能度等覺菩薩,所以你要成了等覺菩薩還不行,你不能度等覺菩薩,你跟他差不多,所以一定要圓成佛道,才能普度一切眾生。這個一切眾生是包括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這才叫普度。

  修學其他的法門的確是不容易,是有相當難度,我們要到哪一天才有這個能力?可是從無量法門裡面來觀察,淨宗法門現前就有這個能力。諸位要知道,這也是佛門的一個常識,自古以來佛門裡面這些菩薩們、祖師們,歷代這些高僧大德,他們可以稱開士。《無量壽經》上講的「正士」,在家的等覺菩薩稱正士,可以稱大士;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文殊、普賢稱大士,沒有一個稱大師的;大師只有對佛稱,成佛才能稱大師。如果現在哪一個法師稱大師,這未免太過分了。稱大師他就是佛在世,他的地位超過觀音、勢至,超過文殊、普賢;文殊、普賢、觀音菩薩見到他都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他能當得起嗎?

  別的人我們不管,我們自己要清楚、要明瞭。可是只有一個例外,淨土宗的祖師稱大師,這個很特別,為什麼?淨土宗度眾生這個方法,跟諸佛如來普度九法界眾生那個方法是一樣的,平等法。你們講《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所說的,所以我勸勉同修們盡量要來聽經,希有因緣!在一百天當中把《無量壽經》重複講十幾遍,世間希有!不要以為這個經我聽一遍、兩遍,我聽過了,不行!一、兩遍不起作用,薰修這才起作用。

  你每天都來聽,在這一百天當中聽十幾遍,你聽了之後,你才知道那個效果,比你幾十年所修的力量都大,為什麼?時間力量集中。好比我們衣服熏香,從前這個衣服香味是熏的,你熏上兩個小時候就拿掉,一天熏兩個小時,熏一年衣服都不會香。你連續不斷熏上個兩天,衣服香味就很濃,道理就是如此。《無量壽經》能夠在一百天當中聽十幾遍,這個薰習的力量太大太大了。如果你們是以真誠、恭敬心,像經上所講的態度,這一百天聽下來會開悟,你才曉得這個功德之殊勝,成就不可思議。

  你們大家在此地,不但是擁護佛法,成就自己,也成就這個地方。道場,希有的道場;眾會是我們聚集在這裡大眾,希有的會眾;國土,希有的國土,無量無邊的功德聚集在此,因緣無比的殊勝,希望大家不要放棄。還要邀集你的親戚朋友、同參道友一同來聽,告訴他這是希有的因緣,真正可以做到救護一切苦難眾生。尤其是現在這個世間災難特別多,我們就這一會,這一會的力量就能夠消除世間的災難,縱然不能徹底消除,也能將這個災難減緩,這是一定可以收得到的功效。

  希望我們多想想,多去體會,多去思量,多去觀察,然後才知道這個法會的功德之殊勝不可思議。粗心大意,你是沒有辦法覺察到,唯有細心的人,這個心煩惱輕的人,常常在定這個境界的人,他能夠理解,他能夠明瞭。我們這一會絕對不是一個普通的法會,這個道場不是普通長期講經的道場,有特別的因緣,得諸佛護念,龍天善神的守護,非常不可思議。希望大家真正想修福,真正想積功累德,就在這一百天,決定不能夠放棄。好!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