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妙住比丘章  (第三集)  1997/7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5-0003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倒數第四行。

  【善財童子見此比丘於虛空中經行自在。復有如是供養之事,充滿虛空。歡喜踊躍,不能自持。五體投地。一心敬禮。良久乃起。】

  這是這一小段裡面,這一段裡面的第二個小段。前面一小段,是善財童子見到妙住比丘,也可以說是見到他的依正莊嚴。那麼這個第二小段是致敬,先敘說他致敬的由來。善財見到妙住比丘,在虛空中自在經行。虛空的意思,前面說過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這是代表這個出家的比丘。那麼又見到,這個出家人依報莊嚴,就是他能夠感得諸天善神的擁護。前面說得很詳細,總共說了十一句。包括淨居天人,一直到天龍八部鬼神,對於修清淨行的人,他們的恭敬、護持、供養。妙住比丘在此地所顯示的意思很深。出家人心淨,心地清淨,感得諸佛護念,龍天擁護。在家人也不例外,同樣感得諸佛護念,龍天致敬。這個是在家、出家沒有分別的。問題是不是真正修清淨行?這一點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諸佛、天龍八部的加持擁護,經上告訴我們,有兩種,一種叫顯加,顯是明顯,你能夠覺察出來他加持了。像前幾天,中達在此地給我們的報告,他說他在各個地方,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得非常辛苦。有的時候受餓、受凍,他總是凡夫,有時候也生煩惱,認為我做這麼多好事,還受這麼多辛苦,挨凍、挨餓,在埋怨。於是他就聽到有人在旁邊說了,其實旁邊沒有人,有人給他講:「我們護持你,比你還辛苦。」再他一看的時候,什麼人也沒有,但是聽聲音清清楚楚,曉得鬼神在護持他,護法神在護持他,這個是實實在在的。所以冥冥當中,這個護持,跟隨著你、保護你,你自己沒有感覺到。在家、出家都一樣,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道心?你是不是真正在做?

  冥加就是你覺察不到,實際上確確實實在加持你、在擁護你,但是你自己沒有感覺。所以只要認真修行,無論在家、出家,必定得諸佛護念,護法神擁護,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心不清淨,這個不清淨特別是自私自利,名聞利養,縱然是弘法利生,這個念頭不斷,你心就不清淨了。不清淨,就得不到諸佛護念。

  如果你要有一些特別的因緣,也有加持的,什麼人加持呢?妖魔鬼怪,他來加持你,他也很有力量,那你走上邪道去了。這個事情,《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經裡面給我們講五十種陰魔,五十種從那裡來的呢?五陰—色、受、想、行、識,每一類裡頭有十種,就五十種。那個妖魔鬼怪附在你身上,於是你也有神通、也有感應,也能夠未卜先知,現在所謂是特異功能。這一種能力不是你自己的,是有魔附在身上的,是他的能力,藉著你的身體來表現。魔一離開了,你的能力就失掉了。這一些事,在現在社會中國、外國,太多太多了。經上講的沒有錯,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所以他也有很多的信徒,也有很大的勢力,我們縱然修持正法,也不能碰他,我們的智慧、德能還不如他。所以魔有魔的福德,一般常講,魔也有金色光明。但是他的光跟佛的光差別就是佛的光柔軟,他那個金光刺眼,像太陽一樣強烈、刺眼,那就不是佛光。佛光像月光一樣清涼,這是金色光明。

  這是得護念、加持,這裡頭的一些道理、事實,我們都要明瞭,也能夠啟發我們自己的信心。所以善財童子見到了,見到了生歡喜心。我們講他歡喜的不得了,五體投地,一心敬禮。良久是很久才起來。請看底下一段經文:

  【合掌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是敬禮之後,向菩薩請教。在請教之先,一定先要把自己發心說出來,也就是你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你所希求的一定說出來。你不說出來,你向人家請教,人家怎麼答覆你?我們向人家問路,一定先說我要到那裡去,人家才會指示給你。你一問路,人家問你到那裡,不知道到那裡,他怎麼指法呢?沒有法子教你。所以先要說明自己發心,佛法當中,發心是第一,他已經發無上菩提心。發這個心,目的就是要求作佛,要求作佛,那作佛怎麼個作法?這個就要請教了。所以這一段是:

  【諮問法要。】

  這裡面有兩段、兩個小段,先自己說明發心,然後再請教。請教裡面,總共有十二句,我想這十二句,都是我們希求的。我們說不出,善財替我們說出了。那麼妙住比丘答覆善財,就是對我們的開示,我們要細心去領會。心發了。

  【而未知菩薩云何勤求佛法。】

  著重在『勤求』,這是第一句,第一句非常重要。勤求就是精進,精進是菩薩唯一的善根。你要不肯勤求,那就沒有法子了,非常重要。那應該怎麼個勤求法?第二句:

  【云何積集佛法。】

  『積集』,這兩個字也好懂。正如同我們自行化他,要收集一些修學的方法,這個方法如何來攢集?第三句:

  【云何滿足佛法。】

  這個課題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佛有沒有滿足的時候?佛教給我們,對於世間法,特別是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佛教給我們知足常樂,就是你要懂得滿足;滿足,你就快樂了。在這個世間,各人的造化不相同。造是我們前世的造作,是修因;化是感得這一生的果報。你前世修善因,這一世得善果;前世你修的財布施多,這一世你得財富;前一世你法布施多,這一世你得聰明智慧;前世你修無畏布施多,這一生你得健康長壽。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當然,最圓滿的是三種因都修,三種因都修的人不多,所以人間的缺陷太多了。

  我們曾經看到。像我早年講經,民國六十年我開始講《華嚴經》,是在瑞三他們家裡面,一個大廳改成一個講堂。李建興居士家裡,李建興在當時是台灣的煤礦大王,瑞三煤礦,那在台北也是豪富人家。這是過去生中修的財布施,他發了大財。可是他沒有修無畏布施,身體不好,晚年的時候,得到現在講的老人癡呆症,躺在床上差不多有十幾、將近二十年,很可憐,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一口氣沒有斷。到最後差不多五、六年時間的時候,他連家裡人都不認得,他的兒子、女兒、孫子都不認識,就是一口氣不斷。三班護士照顧,他福報大,他要把福報享完才能走。怎麼享呢?躺在床上享。所以那一種病,窮人生不起,窮人那有三班護士日夜照顧你?有錢人才會生那個病。這個就是說明,我們修因,三方面都要修,否則的話,總有遺憾。有許多人修無畏布施,沒有修財布施,身體很健康、長壽,生活非常貧困。

  所以這個世間形形色色,你一定要曉得,都有因果,不是偶然的。了解事實真相,他心就定了,他不會怨天尤人,為什麼呢?如是因,如是果,我今天所受的是應當,應該得的,怎麼能怪別人呢?別人富有,他修的有財布施;我貧窮,我沒有修財布施。所以事實真相道理明白了,人心就安了。所以富貴人就安於富貴,貧賤就安於貧賤。這一安,就得快樂了,就自在了。知道我想改善我的環境,我現在好好的修因。只要認真修學,晚年環境,依舊自己可以做得了主,還是可以改善。你們看《了凡四訓》,就明白了!自己的環境,自己可以改善,你要懂道理,要曉得怎麼個改法。

  這就是佛幫助一切眾生,如何離苦得樂。佛絕對不是說,你沒有衣服,他給衣服給你;沒有吃的,他給吃的給你,不是這個。佛沒有開救濟院,佛是把事實真相告訴你,讓你恍然大悟。所以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了。心安了,貧賤有貧賤的樂趣,他還是有快樂,他不生煩惱了,不再怨天尤人了,知道世、出世間,統統是一大因果的循環,一大因果的相續,這才是事實真相。明白事實真相,當然你就會修善因,你會積善斷惡。

  不但改變現前的生活環境,還改變來生的生活環境。學佛的人,真正學佛的人他知道,人沒有死亡,這一點要曉得。有情眾生決定沒有生死。生死是怎麼回事情呢?換一個生活環境。我們這個衣服穿久了,穿久了,穿髒了,穿破了,不要了,換一件新的。這個身體也是,用了幾十年,不能再用了,這身體不要了,再換一個身體。身體不是我,身體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樣,我所有的。你懂得這一個事實,你捨身受身,就沒有痛苦了,你對這個身體丟掉之後,不會貪戀,不會難過。你再得一個身體,你也不會歡喜。換句話說,捨身受身,我們再得一個身,希望那個身比這個身更殊勝、更好、更美好,那你就得修善。你要不肯修善,還是要作惡,自私自利,還搞貪瞋癡慢,那麼這個身捨掉之後,再換個身,越換越糟,換畜生身,換餓鬼身,換地獄身,那就壞了。所以要曉得生命是永恆的,沒有生死,只是捨身受身,這麼一樁事情。

  因此,佛教給我們要知足,知足的人決定快樂。佛知足,菩薩知足,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什麼都沒有,他出了家是真的出家,全部的財產—三衣一缽,這是他全部財產。有一個小的被單,我們現在講拜具,拿來墊著拜佛的,其實那個不是用來拜佛的。那個用是用什麼呢?晚上睡覺鋪在地下,墊在地下的,叫臥具。印度天氣熱,所以三衣一缽,他就足夠了。在物質上,過的最低的生活。吃飯,每一天去托缽,什麼都沒有,身上決定沒有錢財,過這樣的日子,過的最自在,過的最快樂。我們這個世間,什麼樣的人都沒有佛菩薩快樂。為什麼?知足常樂,他覺得他這個非常滿足了,再多餘的,他覺得是累贅、麻煩,他統統不要了,統統捨棄掉了。所以『云何滿足佛法』,對生活上的需求要滿足,對智慧的追求,這個不能滿足。那滿足叫得少為足,這是世尊常常喝斥的。你修行證果證到阿羅漢,你就滿足了,這個是錯誤的。好像念書,念到小學畢業就很滿足了,不想再念了,這是錯誤。一定要圓滿菩提,這才是圓滿。

  前面我跟諸位說過,佛法修學的目的,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願是願望,也是目的。由此可知,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手段。你為什麼斷煩惱?為什麼學法門?為什麼要成佛道?都是為了度眾生。這個理念就正確了,這個理念就跟一切諸佛沒有兩樣了。真的可謂是,與佛同心同願了。第四句:

  【云何熏習佛法。】

  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的修學能不能有成就?實在講,就在熏習。我們是凡夫,『習』是學習,『熏』是比喻。古時候穿的衣服,特別是女子穿的衣服,男子也有、也盛行,這個衣服薰香。要想這個衣服有香氣,從前沒有香水,只有用香來薰,薰的時間要長,大概一件衣服,慢慢讓香去薰,薰個一、兩天,他這個香味才能保持一陣時間。在佛法教學裡頭,就用這個意思—熏習,熏習不能間斷。所以世尊當年教學,四十九年天天講,天天跟大家研究討論,沒有中斷,所以大家才能夠精進,心地才能真正達到清淨平等覺。大家在一塊相處,這才做到六和敬。

  現在這個道場,為什麼和敬沒有了?兩個人住在一個道場都吵架,都常常鬧意見,為什麼呢?不和,為什麼不和呢?各人有各人的意見,這個事情就麻煩了。從前人為什麼沒有呢?從前人天天聽經,一有意見,聽說佛這麼說的,大家沒有話說。我們都是凡夫,都以佛的知見為知見,這個知見就統一了,就見和同解,他才能和睦相處。一個團體裡面,要是不天天講經,那個裡頭不打架才怪。所以裡面打架、吵嘴是正常現象,它要是沒有這些,那才奇怪了,那真是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呢?絕不是凡夫,只有聖人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做得到;凡夫在一起,決定做不到。凡夫要想不鬧意見的話,天天要讀經,天天要接受佛法的熏習,要接受古聖先賢的熏習。

  所以從前道場,每一天二時講經。這個二時是佛經上講的,佛當年在印度,所以說的時都是印度的時辰,時間單位。古印度把一天、一晝夜,分做六個時辰,晝三時、夜三時,它分做六個時辰。白天叫初日分,日是太陽;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它這麼分法。夜晚分初夜、中夜、後夜,總共分六個單位。但是我們中國,這個時辰單位比印度小,中國分做十二個時辰,這大家曉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按這個來分的。白天六個時辰,夜晚六個時辰,十二個時辰。那麼我們現在世界上普遍採用的,是採用西方人所分的,所以我們叫小時。這「小」從那來的?它比我們中國古老的時辰小。

  由此可知,印度講的二時講經,那是多少時間?八個小時。每一天上八個鐘點課,聽八個鐘點經,然後再八個鐘點修行,修什麼行呢?或是打坐、參禪,或是念佛。我們以念佛來說,你每一天聽八個鐘點經,念八個鐘點的佛,叫你吵架也吵不起來,沒有精神。有精神想休息了,沒有精神吵架了。不但沒有精神吵架,說話的精神都沒有了。所以從前僧團裡頭,你能住上個一年、半載,你真的氣質變化了。講解、講經,這是道場的學風。修行是道風,修行的方法雖然多,但是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個參禪,一個念佛,總不外乎這兩大類。念佛方法也很多,參禪方法也多。所以它的確有學風、有道風,那才叫做道場。

  那麼現在我們走了許許多多地方,也看到寺院、庵堂,這個裡面沒有學也沒有道。那大家在一塊幹什麼呢?當然是雜心閒話,張家長,李家短,搞這個事情!他怎麼會不打架了!這就說明熏習佛法的重要。「云何熏習」。第五句:

  【云何修行佛法。】

  『修』是修正,『行』是思想、行為。思想、行為有錯誤,怎麼樣把它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這兩個字的意思,我們要正確的理解。修行並不是一般人想像的,一天到晚拿著念珠念佛,或者坐在那裡面壁叫修行,那是修行的樣子,不一定是修行。你看很多人念佛,一面念佛,一面在打妄想;一面念佛,一面還搞貪瞋癡慢,那怎麼行呢?盤腿面壁也是妄念紛飛,這個不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對人、對事、對物,一些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行是生活行為。

  【云何淨治佛法。】

  『治』是對治。譬如我們的煩惱、習氣很深,用什麼方法來對治?世尊為修菩薩道的人,開了六副處方,那個處方就是治病的,對治的。眾生有慳貪的毛病,慳是吝嗇,貪是貪而無厭,佛開了一個方子,開布施,布施就是對治慳貪的。眾生有許許多多的惡習氣、壞毛病,佛開了持戒的這個單方,來對治這一些惡習氣。這一類就叫做淨治,怎樣清淨對治我們的毛病、習氣。第七:

  【云何隨順佛所行法。】

  這一句就是說我們應該要怎樣跟著佛來學,以佛作我們的榜樣,我們隨順佛學,隨著佛學,順著佛學。看看佛處事待人用什麼心?佛平常接觸大眾講什麼話?佛是怎麼樣生活?這是一切經典裡面,都有詳細的記載,我們細心的去讀誦,認真的去探討、去研究、去學習。學的跟佛一模一樣,那你就成佛了。這是中下根人都能做得到的。第八句是:

  【云何通達佛算數法。】

  佛的算數法,真的可以講是究竟圓滿。我們一般人,人腦比不上他,電腦也比不上他。佛在一剎那間,能夠計算不可思議的數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一句裡面所含的,就是現在人所講的科技,數學是科技之母,你能說佛不懂科技嗎?那麼佛既然懂得科技,為什麼在當時不發明科技?這個裡頭的意思太深了。佛如果在三千年前發明科技,要達到像現在這個科學的標準,大概我們地球在兩千五百年前就消滅了,就沒有了。科技不是好東西,科技發展到最後,這個世界同歸於盡,有什麼好處呢?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懂得,但是他絕對不說。愛因斯坦沒有受過中國教育,他要是受過中國教育,他絕對不會把原子彈的公式說出來。

  我在美國也曾經聽說,廣島、長崎被原子彈炸了之後,聽說愛因斯坦也很難過,難過有什麼用處?今天全世界,能製造核子彈的國家有多少?這一種技術,現在不斷的在傳播。將來這個核武,我聽說有高中程度的人,就有能力製造了,那還得了嗎?這個世界必定被核武毀滅,只是在早晚而已。所以佛有這個技術,有這個能力,從來不提。

  我們中國古人也展現這種能力,但是絕不叫它傳下去。我們讀《三國志》,《三國志》上記載不是假的,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那個用現代話來講,機械化的運輸。可是諸葛亮死了,就把這個東西全部毀掉了,不傳給後人。這個不是他的私心,這正是他的大慈大悲,不希望這個科技發展超過道德。科技如果要是超過道德的話,會給這個世界帶來最大的危害。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的,都是希望把我們的道德水平往上提升,不講求科技。那麼這一句在此地,就顯示佛懂得現代的科學技術。第九句:

  【云何增長佛普遍法。】

  這一句意思很明瞭,怎麼樣能夠把佛法推廣?弘傳,弘揚傳播到全世界。在《華嚴經》上,那是如何傳遍盡虛空、遍法界。我們今天就我們現前生活環境來講,如何把佛法推展到世界各個層面?下面一句:

  【云何清淨佛究竟法。】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為什麼呢?怕你學佛、弘法著了相。著相就錯了。雖然依照佛法修學,雖然弘法利生,始終要保持清淨心,絕不染著。世、出世間法都要放下,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你才得清淨的究竟法。這個捨,不是講不要了,要做。自己要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即使你成佛了,成佛要不要持戒呢?還要持戒。證得究竟圓滿都不離初心,就是初學,這是佛法,這是不二法門。初是我們剛剛開始學,後是成佛,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初後是一不是二。所以它跟學校念書不一樣,學校念書,你念到大學了,你絕對不會再念小學一年級的課本,再拿去溫習,這是決定不可能的。可是成佛之後,小學一年級課本還是天天念,還是天天溫習,這個很奇怪,這個裡面意思就深了,這個才叫做不二法門。

  那麼一般我們就淺顯的解釋,實在講這個不是實義,我們說佛這樣做,表演給初學人看的。這個說法,大家聽了有道理。佛是表演給大家看,希望大家跟著學。雖然也有這個意思,但這個意思並不是圓滿的。真正圓滿是初後不二,這個才講得圓。所以成佛也沒有離開初發心,這是佛法跟世間法的修學心態不相同的所在。第十一句:

  【云何總攝佛功德法。】

  這個就是現在人所講的,佛法浩如煙海,廣大無邊,我們怎樣才能夠抓住它的綱領?『總攝』就是抓住它的總綱領。那麼佛在一切經教裡,關於這些事情也說得很多。譬如最普遍的三寶,這是總綱領,這是佛法僧。三學是綱領,六度是綱領,普賢十願是《華嚴》上的綱領,你掌握到綱領,修學就很方便了。末後一句:

  【云何能入佛隨順法。】

  這裡著重這個『入』。在所問的十二句裡頭,最初一句跟最後一句就特別重要,這是我們不能不留意的。最初「勤求」,我們現在學佛,實在講最大的障礙是懈怠、懶惰,勇猛精進的心發不起來,這是我們的毛病。世間學者成就世間的事業,也要發狠心。大家念古書,你看到過去蘇秦、張儀,這是搞世間法的。他們用什麼方法對治懈怠、懶惰呢?古時候人頭髮都是留著,懸樑刺骨,把自己的頭髮用繩子吊在樑上,一打瞌睡了,這就提起來了。現在人稍稍有一點疲倦了,就放下了,躺下去了,他能成就嗎?連世間求學的那一種精神、毅力都不足,你怎麼能作佛、作菩薩?

  入,入就是講證、契入,我們一般講證果。怎麼能夠證得,怎麼能夠契入佛的境界?這一定要破障礙,要破二障,要破二執。二障是煩惱障、所知障。你只要有絲毫的障礙,你就不能入了。學佛而不能悟入,你所學的是表層、表面的,這一種學問不管用的,與自己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這個現在世間,他承認你,你可能拿到幾個佛學博士,甚至拿到幾十個佛學博士,將來照樣還繼續搞六道輪迴,了生死、出三界沒有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怎樣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呢?一定要契入。《華嚴經》上講的「信解行證」,一定要證,這個入是證入。其實十二句裡面,都包括著信解行證這四大科。這一句是證。換句話說,一定要破我執,要破法執,要斷煩惱,要斷所知障,在這上面勇猛精進。

  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精進呢?就是前面第六句講的「云何淨治佛法」。在現前比較上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功過格,每一天認真的反省、懺悔,斷惡修善。功過格,在明朝清初很盛行,一般讀書人都用這個來幫助自己改過自新,幫助自己斷惡修善。出家人也用這個方法,蓮池大師就以出家人的生活環境,也編了一個功過格,叫自知錄。《蓮池大師全集》裡頭有,我在台灣也看到有單行本,那是出家人的功過格,值得我們參考。

  古時候功過格裡面那些條文,距離現在時間太遠了,大概都是五百年前的那個生活環境,跟我們現在當然不一樣。但是我們要掌握這個精神,掌握它的原則,重新修訂條文。自己在生活環境裡面,在修學環境裡面,常常犯的有那些毛病,把它寫出來,每一天反省,有沒有改過來?這是我們想契入境界的一個最初方便。你問從那裡下手?從這裡下手。

  三重廖居士他編了一個百過格,他那個地區一些同參道友,常常在生活修學裡面,容易犯的毛病,他寫了一百條,勸導大家依照這個標準來反省、改過、懺悔。他們做得很有效果,這些值得我們做參考。每一個地區,文化背景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一定要根據我們現實去制訂這個功過格,便利自己,便利現前同修來受持、來學習,這樣才能夠「入佛隨順法」。

  清涼大師這個註子,我們就不必講了,諸位看看就明白了。這個十二句是總問,問了十二句。向下還有別問,有十一句,問的更瑣碎,問的更詳細。請看經文:

  【我聞聖者善能誘誨。唯願慈悲,為我宣說。】

  前面這個十二問,換句話說,不見得是他個人的問題,所有學佛的人,大家所關心的。這我們一看就出來,我們對於這個十二句,句句都很關心,都是我們迫切需要知道的這些問題。

  『聖者』是善財對於妙住比丘的尊稱,的確他是「聖者」,他是法身大士,三住菩薩。我聽說你很會教人,『誘』是誘導,『誨』是教誨。這個意思就是我聽說聖者你很會教人。『唯願慈悲,為我宣說。』可不可以,我也想向你請教。這下面是別問,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給我們標的這個標題,就是科題:

  【別問起行勝用。】

  勝是殊勝,殊勝的德用。這個真正依教修行,必定有殊勝的德用。

  經文十一句可以分六個段落,第一個段落有三句,第二個段落也有三句,第三個段落兩句,第四個就是第九句一句,它就是一個段落。下面一個段落有兩句,末後這又是總結。我們看經文,

  【菩薩云何恆見諸佛,聞法勤修而不捨離。】

  這是第一句。這一句是見佛,我們修行,換句話說,我們套一句基督教的話,怎樣能常常與神同在?我們學佛的人,如何時常跟佛同在,就是這個意思。因為你常常與佛同在,你的聞法勤修,自然就不捨了。這個裡面,甚深的義趣,我們不在此地說,因為下面妙住比丘有開示。我們現在只看善財童子提出這些問題,後面他一條一條的解答。第二句:

  【菩薩云何恆同一切菩薩善根而不捨離。】

  這一句是僧,因為前面清涼大師講,這個三句是不離三寶行。我們看經文第一句是佛寶,第二就是僧寶,第三句:

  【菩薩云何恆以智慧證諸佛法而不捨離。】

  這是法寶。這三寶,三寶的次序是佛寶、僧寶、法寶。我們特別注意,每一句裡頭有一個『恆』。恆是不間斷,正跟這一句末後不捨離相應,顯示出他的勇猛精進,所以他能有成就。諸位同修,如果你們要想在佛法當中,這一生當中能有所成就,一定要學。那就是佛法讀誦、研究、討論,是一天都不能間斷。那怎麼做法呢?找幾個同參道友,志同道合的人,經常不斷在一起聽經,研究經教,討論經教,這就是前面講的熏修,不能中斷。一個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他的成就要靠兩個重要的緣,這兩個重要的緣,一個是師,一個是友。師是指路的人,是指導方向的人,師不一定天天在身邊,所以是一日為師。友是天天在一起,友是什麼?結伴同行的,在菩提道上彼此互相照顧。老師不能照顧你,所以老師只能是指路,這個路指的正確,沒有指錯,你按著這個方向,按著這個途徑去走。當然這個路上,障礙還是重重,要找同參道友結伴同行,彼此互相照顧。這個就是一定要有幾個好同參,常年不斷的在一起熏修。

  那麼在家的同修,不可能每天都在一起,至少一個星期要有一次,永遠不能間斷,你就會有成就。出家人生活環境比較好,像我們這個道場,你們住在這邊常住的,你們天天都可以熏修,你自己不幹,那就沒有辦法了。我也常常提醒你們、勸導你們,你們不做,我沒有辦法。

  我自己修學的成就,得力於李老師的指導,還有六個同參道友輔助,連我七個人。我們的聚會,因為六個都是在家人,他們有工作、有家庭,天天在一起研究討論不可能,一個星期一次,一次是三個小時。我們每一個星期一次,十年沒有間斷,我在台中十年,這個幫助太大了。我們的方法是大家輪流,一個來覆講,講一個小時,用兩個小時的時間來研究、討論,我們用這個方法。覆講是大家輪流,但是不是一次一個人,是一個人一部經。一個人講一部經,不管長短,你要把這一部經講完。另外再換一個人再講第二部經,你才會有進步。

  所以現代佛學院很多,佛學院裡面為什麼出不了人才?就是沒有這種機緣,你自己覆講,學習講經,底下有五、六個同參道友幫你糾正。他們來作聽眾,而且各個都是學講經的,都是內行的,你那個地方講錯了,那個地方講的含糊籠統,不清楚、不明白,他挑出來提醒你,幫助你改進,你才會有進步。學習環境再好,老師再好,要沒有這一些同參道友,常年不斷的在這個地方切磋琢磨,說老實話,很難有成就,這個一定的道理,所以成就不是偶然的。

  在家同修你們也有好朋友、好同參,聽了一部經,也學著講,能講多少算多少。一遍一遍的去學習,遍遍就有進步。你能將一部經從頭到尾講十遍,一定就很像個樣子。三、五個同學就行了,一個星期一次,一個星期當中,要有個五、六次,那你的緣就太殊勝了。說老實話,連諸佛菩薩都羨慕,到那裡去找這麼好的因緣?

  所以你看這個句子裡,每一句都有一個「恆」,決定不能間斷。這個第二句是,『菩薩云何恆同一切菩薩善根而不捨離』。「同一切菩薩善根」,換句話說,這個熏修、切磋、琢磨,就決定不能缺少。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癡,貪瞋癡斷掉,那你三善根就現前了。所有一切善法,都是從無貪、無瞋、無癡裡面生出來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菩薩的善根就是勇猛精進,所以前面這三位善友,為什麼都用比丘的身分出現?這個我們在前面說過了,代表是初學,初學決定不能離開僧團,決定不能離開同參道友,表這個意思。你自己沒有開悟,它的標準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你沒有到這個程度,你決定不能離開同參道友。等到那一天,你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可以了。沒有到這個程度,決定要依靠團體,這就是比丘身分代表這個意思。下面一句:

  【菩薩云何恆以智慧證諸佛法而不捨離。】

  這個地方在法寶裡面給我們顯示,法寶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戒定慧三學,慧才是目的,戒、定都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之後,依舊是持戒,不離初學,不是說智慧開了,戒定就不要了,沒有這個道理。智慧開了,戒定越殊勝、越莊嚴、越圓滿。假如他有定有慧,而沒有戒,那我們就要特別留意了。仔細觀察,他不是真的,不是真修行,不是正知正見。他修行的功夫再高,我們也要小心、要謹慎。正是佛在經上教導我們初學,正知正見的人,縱然他很淺薄,我們也可以親近他,跟他學習,為什麼呢?不害人。如果邪知邪見的人,他縱然很深,學問很深,好像德行很高,不能親近,為什麼呢?害多利少。你要親近他,你得的利益少,你受害多。這個是佛教導我們的,邪正要辨別清楚,要有智慧,要用智慧才能證諸佛法。佛法就是覺悟之法,佛所教導我們的一切覺悟之法,你要用智慧才能證得。所以這個前面三句:

  【不離三寶行。】

  底下三句:

  【不捨二利行。】

  二利是什麼?自利利他,這很重要。

  【菩薩云何恆以大願饒益眾生而不捨離。】

  你看這第一句,第一句是什麼呢?就是四弘誓願裡的第一願—眾生無邊誓願度。這一句話要用現在的話來說,眾生無量無邊,我們要常常去關懷他、去照顧他、去幫助他,就是這個意思。一定要隨時隨地,盡心盡力。我有十分的能力,我只用了兩、三分,不夠,不是真的菩薩。我只有一分的力量,我已經盡到一分了,你的功德是圓滿的。一定要全心全力去照顧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就是佛法。如果幫助他的,不是破迷開悟,那是世間法。這我們常講,世間的人天福報,這是說得好聽一點,佛在經上常講,有漏的福報。如果你是用覺悟的方法,幫助這些眾生覺悟,這是佛法。覺悟是真正幫助,真正解決問題。

  所以在過去曾經有一個人問我,佛教要不要做慈濟功德?他問得很好。我就告訴他,佛教本身原本就是慈濟功德。但是你要曉得,慈濟功德這四個字怎麼講法?慈是慈悲,濟是救濟,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才叫功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這必須要辨別清楚。功德講的是什麼?戒定慧,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是德。所以功德是自己修的,功德不能給別人,沒有辦法給別人。譬如說你的智慧、你的技術,你沒有辦法傳給別人、送給別人。你教他,他一定要自己學,學會了才行,我的不能給他。福德可以給人,福德,我有錢,我有房子,我房子可以送給你,你真的可以去住。福德可以給人,功德不能給人,功德一定要自己修。所以慈濟,佛講的慈濟是功德不是福德,是要幫助眾生覺悟,幫助眾生開悟。破迷開悟,自然就離苦得樂,這個慈濟功德才是真正成就。

  由此可知,佛家講慈濟功德,最低的那個標準,就是幫助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你生淨土,這個功德才圓滿,真的脫離三界,永遠離開三途八難之苦,永遠離開了,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成菩薩,得究竟樂。所以諸佛菩薩他們所作所為,就是真實的慈濟功德。

  『大願饒益眾生』,「益」是利益,「饒」是最豐饒的、最豐富的,我們今天講最高的利益,最圓滿的利益,最究竟的利益,就是饒益這兩個字的意思。你要不能幫助他離開三界、六道,不能幫助他出離十法界,這個利益不能叫饒益。下面一句:

  【菩薩云何恆修一切菩薩事業而不捨離。】

  菩薩的事業,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就是菩薩事業。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給我們看,諸大菩薩、祖師大德也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所以菩薩事業就是弘法利生,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事業,一生講經說法,一生在教學。下面一句:

  【菩薩云何恆住劫海,修行無厭而不捨離。】

  這一句也是自行化他,時間再長,也不疲不厭。自己修行不怕時間長,時間長短無所謂,要緊的是幫助眾生。眾生無邊,菩薩幫助眾生的這種行持,也是無有窮盡,怎麼能有時間限制呢?成了佛之後,沒有別的,我全心全力去幫助眾生。沒有成佛,一面幫助眾生,還一面幫助自己。諸位要曉得,幫助眾生就是幫助自己。如果只是說幫助自己,不幫助眾生,決定是害了自己。所以諸位一定要記住,利他才是真正的自利。如果說是利己而不利他,對自己決定是損害,這是一定的道理,希望我們要多想一想。你能夠想通了,你才能一心一意的去行菩薩道。知道菩薩道對自己是無比的殊勝,真實的利益,所以這個三句是『不捨二利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