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十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10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二十一面,倒數第五行,最後一句看起。

  【摧伏一切外道邪論。散滅一切諸魔軍眾。】

  從這裡讀起。

  上一次因為時間,這一段沒能夠講完。這一小段總共有十三句,說明普眼法門的作用。文雖然是十三句,清涼大師將它歸納為四樁事情。註解裡面所講的行境德用,這十三句總不外乎這四樁事。

  第一句是講「行」,第二句是講「境」,第三句以後都是說的「德用」。我們今天念的是第五句。『摧伏一切外道邪論』。諸位要知道,普眼實在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之後,眼的作用就是見性見色性,這個就叫做普眼法門。因為真如本性,他沒有方所,他也沒有遠近,用現代的話來說,他超越所有的空間,也超越一切時間。他的能力實實在在是盡虛空、遍法界。而眼根的能力如是,其餘的五根也是這樣。所以見性之後,這是第二住的菩薩,所謂是破兩品無明,證治地住,它的功能已經是這樣的廣大。由此可知,明心見性確確實實是我們必要追求的。

  可是這一樁事情,如果是全憑自己來修學,確實是困難。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得這個事本來是平等的,我們有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顯現,那是相。可是現在我們的能力,似乎是完全失掉了。為什麼會失掉?佛給我們講,「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的麻煩就是妄想、執著。佛說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妄想、執著可真難破!佛給我們講無量無邊的法門,這些法門都是破妄想、執著的方法門道。方法、門道雖然多,我們那一條也用不上力。換一句話說,妄想還是妄想,執著還是執著,斷不了。無量劫一直到今天,都無可奈何。這一生我們總算很幸運,遇到念佛法門,念佛法門的殊勝,就是不必斷。妄想、執著有,沒有關係,不用斷,可以帶著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遇到救星,我們才得救了。可是雖不能斷,不要斷,他也還有個條件,你要能把它伏住。諸位曉得,伏煩惱比斷煩惱容易的太多太多了。暫時伏住都行。

  用什麼方法去伏呢?淨宗的法門也很多,也不是一個法門。諸佛如來勸導我們都是用持名念佛。《無量壽經》主張持名,《阿彌陀經》也主張持名。《十六觀經》雖然主張的是觀想,但是到最後也歸到持名。十六觀,第十六觀就是持名。由此可知,持名這個方法,是一切諸佛所提倡的,用這個方法來伏煩惱。伏住煩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不曉得有多少?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

  那麼我們也用這個法門,也用了相當長的時間,這個煩惱、習氣還是這麼重,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佛門裡常講的,你的業障太重了,習氣太深了。若不是用這個法門,任何法門都不可能成就。那伏不住怎麼辦呢?繼續努力的用功,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功力還不夠。不要懷疑,不要害怕,老實念下去,只要不懷疑、不害怕,也不間斷,能老實念,念上個幾年,就有了力量,就能伏住。另外還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來伏煩惱的,那就是看破、放下。一定要明瞭,這個世間事事物物全是假的,全是一場空。

  那我看不破怎麼辦?放不下怎麼辦?我教諸位一個法子,你天天看人死,你要沒有時間到殯儀館去看,你看報紙上那個訃文,每一天你看看多少人走了,你想想看,他能帶什麼走?一片紙屑也帶不走。你天天能作如是觀,你就會看破。你看看一個一個的走了,慢慢就輪到自己,很快!其他的事情還可以緩一緩,這個事情從來沒有緩的。而後我們漸漸會覺悟,那一樣東西都不是自己的,那一樣東西都得不到,你的妄想自然就少了。不但身外之物你得不到,連這個身體都得不到。身體,你能夠叫這些細胞新陳代謝中止一段時期嗎?不可能的,這個細胞剎那生滅。所以人老不是一年一年老,不是一天一天老,剎那剎那在變老,你要了解這個事實真相。

  人生有什麼意思呢?你到這個人間來幹什麼呢?佛說得清楚,講得明白,人生酬業。你過去造的業,酬業就是你來受報的,你來幹什麼?你過去造的善業,你到這裡來享福,受福報,享福;你造的是惡業,你這一生在受罪,你在享惡報,你是來受報的。不管你受的報,是福,是一些不善,總而言之,受報期間,你還是繼續不斷在造業,這都是事實。覺悟的人,從今而後,不造這些善惡業了。不造,你還是造業,起心動念,言語動作,那還不是造業嗎?佛教給我們造淨業。什麼叫淨業?與覺正淨相應,這個業就是淨業。特別是清淨心,一切造作決定是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不要想著利益自己,你這就是善業。

  雖造善業,心地清淨一絲毫不染,不要把造的這個業,常常放在心上,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幫助多少人,那你就變成有漏的善惡業了,善業也污染心性,善業、惡業都是染業,不是清淨業。一切造作,三輪體空,做完之後,什麼也沒有,心地乾乾淨淨,二六時中只記一句阿彌陀佛。心裡面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放。不要掛在心上,那麼你所造的一切業都是淨業。這樣能夠幫助我們看破、放下,能夠幫助我們伏煩惱。煩惱斷實在講不容易,伏是可以伏得住的。

  能伏煩惱,就是這一句話:「摧伏一切外道邪論」,後面還有「調伏一切眾生煩惱」。一切外道,什麼叫外道?這個要認識清楚。佛教以外,其他宗教都是外道,你這個說法,意思太窄小了。佛在經上給我們說明外道的定義,是心外求法,就叫做外道。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學,換一句話說,與心性相應的叫內學;凡是與心性不相應的,都叫外道。佛門以外的外道,大家容易看出,佛門裡面的外道,你就不容易覺察到了,我們佛家叫門內外。其他人門內外,說老實話,與我們不相干,就怕自己是個門內外。自己還以為學得不錯,其實呢?其實是外道。怎麼學佛學變成外道呢?你心外求法。你認為一切法都是能跟所對立的。我能求,外頭的法是我所求,你就變成外道。事實真相是什麼?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心性沒有一法可得,你才不是外道,你是真正明白人。所以這一句,我們要仔細把它看清楚,決定不能含糊籠統的念過。明心見性的人,所有一切外道邪論,到他這個地方都起不了作用,他不會理會的。內心裡面完全與心性相應,外道邪論自然就摧伏。

  第七句:『散滅一切諸魔軍眾』。這個「軍」是比喻,「軍眾」是比喻,比喻他的數量多,比喻他有相當的威力。「諸魔」,太多太多了。《楞嚴經》裡面,跟我們講五十種陰魔。那個五十是五十種類,不是五十個。五十個好應付。每一類裡面都無量無邊,我們什麼時候能夠脫離魔掌?諸位要曉得,五十種陰魔,其實沒有《八大人覺經》上講得多。《八大人覺經》上講四種,四大類;《楞嚴經》講五十種,其實五十種就是《八大人覺經》四大類的一類,那一類呢?五陰魔。《楞嚴經》的五十種,是五十種陰魔,五陰魔—色受想行識。每一條裡面,佛講了十種,所以五十種。五十種是講五陰魔。

  除五陰魔之外,煩惱魔,煩惱魔的頭數不在五陰魔之下。天魔、死魔。天魔是我們外面的,要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這個叫天魔。死魔,死魔也不是一種,我們無始劫以來,在六道輪迴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幹這個事情。死為什麼要稱之為魔呢?因為一次生死,你前世所學的,全都忘的乾乾淨淨。縱然得人身,還得重頭來起,這是折磨。你前世一世的修行,沒有辦法帶到後一世。每一生都要重頭來起,你說這個多難!可是見性之人,這個境界裡面,不但六道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他們是一真法界的菩薩,所以這四種魔都沒有了。五陰,這個是煩惱,天魔、死魔,他們全都沒有了,魔軍散滅了。見性,魔軍就散了,這些魔障都沒有了。第八句:

  【能令一切眾生歡喜。】

  這個好懂。見性之人,他對於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觀察的能力,與佛所見沒有兩樣。所以他有能力教化眾生,眾生跟他相接觸,自然生歡喜心。第九句:

  【調伏一切眾生煩惱。】

  他能夠應機說法。所演說的教法,一定契機契理,這能調伏眾生。我們凡夫度眾生困難,不知道眾生的根性,怎麼教化呢?試探試探,慢慢去摸索,不一定摸得很準。這就好像大丈看病一樣,見性的大菩薩,他的醫道真的是高明,察言觀色,就曉得你什麼地方有病,藥到病除。沒見性的這些法師,這是蒙古大夫,醫道實在是不行,那怎麼辦呢?試驗試驗,這個藥看看,吃了有什麼反應,反應不錯,那多吃;反應不好,再換一個,試驗,未必能把人病治好。不但治不好,治死的還不少。這個治死就是斷人家的法身慧命,你把他的方向誘導錯誤,這個就是把人治死了。所以見性的菩薩就不會了,他們六種神通具足,能知道這個眾生過去生生世世的行業,煩惱、習氣怎麼來的?過去曾經修習什麼法門,一見就明瞭,所以說法就契機,眾生就容易得度,他能夠調伏一切眾生煩惱。

  【能照一切眾生心行。善了一切眾生根性。】

  『照』是照見,『了』是明瞭。一切眾生的心,這個就是我們常講的他心通,眾生起心動念。『根性』,那是講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所累積的,他也曉得。這樣說法才真正契機,契機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情。

  【能以威力普轉法輪。】

  這一句是講他說法度眾生。他有真實的智慧,他有威德,無有疲厭,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這是「普轉法輪」。末後一句是講他講經說法的效果。

  【隨眾生心悉令開悟。】

  這是他度眾生真正收到效果。不像凡夫,凡夫度眾生很苦。說了很多,眾生還是不開悟,還是迷惑顛倒。不但迷惑顛倒,有的時候越聽越迷惑,這個事情麻煩了。不聽好像還是煩惱少,越聽煩惱越多,這就是不善說法。善說法的人,一定能令聽眾煩惱輕,智慧長,他能得法喜。好,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我從彼佛得聞於此普眼法門,受持讀誦憶念思惟。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況盡能具足書寫。】

  這一段經文,清涼大師給他標了一個小題目。小題目就是這一段所講的重心。

  【明受持。】

  說明受持。受持裡面,又分兩個小段,這是第一個小段:

  【先顯所持法多。】

  我們把這一個重點掌握住,這一段文就好懂。

  『我』是海雲比丘自稱,他從佛聞法。佛說法,他常去聽。特別他是受普眼法門。前面把這些意思都說過。無量法門當中,他學一門,這是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擺出這個姿態,告訴我們一門深入,你才能成就。修學最忌諱的,是你學許多的法門。實在講,兩個法門都不行。

  曾經有人問我,他說:「法師,現在有一些人提倡禪淨雙修,你覺得行不行?還有人提倡禪淨密三修。」禪淨密三修,我不知道是什麼人提的?而禪淨雙修是永明延壽大師提出來的,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老人家示現,最初是參禪,示現在參禪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然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弘淨土,他表這個態,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其實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等於說是到這來唱戲,唱這個角色。我們看了他的表演,作何感想呢?他為什麼不自始至終就提倡老實念佛呢?何必先要到宗門裡面去示現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一定要看時代的背景。

  永明大師出現的時代,禪風最盛,大家一窩蜂的都去參禪。不是禪宗根性的,也去參禪,輕視淨土,那怎麼辦?阿彌陀佛來的時候,要提倡淨土宗,就是你們參禪,我也跟你們參禪;你們參禪沒有開悟,我參禪開悟;你們沒有明心見性,我明心見性了。然後再示現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比參禪還要高,還要究竟,他不就是表演給我們看嗎?所以「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不是跟我們講的。這個話是對參禪人講的,參禪的人執著,總認為禪高,淨土沒什麼,老太婆教,瞧不起。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勸導他們,叫他們捨棄禪來修淨土,他們不會,不甘心,他有執著。所以用個善巧方便,你參禪,如果再加上淨土,你了不起了,你是帶角虎。用這個方法,誘導參禪的人來念佛;換一句話說,大師看得清清楚楚,你參禪沒有成就,念幾句阿彌陀佛,如果你有善根,還能往生,還能帶業往生;沒有善根,跟阿彌陀佛結個法緣,也不錯。往後總有一天,這個種子起現行,你念佛得生淨土。大慈大悲!如果你已經選定阿彌陀佛,老實念佛了,絕對不會叫你參禪,那害死你了,一定得一門深入。所以禪淨密三修,不曉得是什麼人提的、發明的,那就更糟糕了。永明大師裡頭有很深的用意,大慈大悲,這是善巧方便。

  同時修三個法門,我覺得這個東西是胡鬧。這是兩條腿踩兩個船,都會掉下去。你兩隻腿踩三條船,那你不自己找死,你還有什麼活路,沒有活路。所以古大德那些話,你看了之後,你去研究他跟什麼人說的。他不是跟我們說的。你看那五十三位善知識,每一個人都是選擇一個法門,沒有選兩個法門。歷代祖師大德給我們示現的,到最後也是一門成就。他們年輕的時候,可能涉獵許多法門。剛才講了,在摸索,不曉得那個法門得力,功夫得力。每一個法門都去試試,試探試探。真正成功,都是在晚年決定一個法門,專修專弘,他才能成就。若是早年就選擇一門,那他的成就就不可思議。我們看每一個宗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差不多都是很年輕的時候,就抉擇一門深入。

  海雲比丘就是選擇普眼法門,這是一門,他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依教奉行。『讀誦』,你所選擇的這個法門,法門裡面主修的經典,每一天要讀誦。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你念得很熟了,不需要看經本,你也能念的一個字不錯,那個叫誦。讀誦非常重要,所以你東西不熟,你怎麼能修行?除念佛法門之外,念佛是執持名號,你經不讀,還沒有關係,一句阿彌陀佛四個字可以記住。你修其他的法門不一樣,其他任何一個法門都是修觀,觀想。你的經文要是不熟,你怎麼個觀法?你無從觀起,所以經文就一定要很熟。

  『憶念』,常常想著經裡面的境界。如果以《無量壽經》來說,你《無量壽經》念得很熟,都能夠背過,常常想著西方世界依正莊嚴,你就能想得起來。『思惟』,「憶念思惟」是修行,沒有其他的妄想,起心動念都是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是真念佛。這個地方提出這四句,就是教給我們受持用功的要領。不要看這一門,《華嚴經》說的,「一多不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你不要小看這一門。

  下面他用個比喻說:假使有人用大海做為墨,寫字的時候磨墨,那墨有多少呢?大海。用什麼做筆呢?須彌山做筆。來『書此無盡廣大海藏普眼法門』,他要來寫經,以大海為墨來寫經,須彌山做筆來寫經,寫這個普眼法門。寫多少呢?寫一品裡面的一門。《華嚴經》有三十九品,一品裡面一門,一品經裡面有許許多多的法門。我們現在念的是「普賢行願品入法界品」,這個裡面法門就多了。本會不算,單算末會,五十三參就是五十三個法門,這一品裡面有五十三門。一門當中也有很多法,一門當中一法,一法裡頭一個義,一義裡頭一句,你都寫不完。

  『乃至少分,尚不可得。何況盡能具足書寫。』你這個普眼法門,你能夠寫得完嗎?這說明,這一門裡頭是無量義,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任何一門都是無量義,任何一門,義都是圓滿的,都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由此可知,我們這一句阿彌陀佛亦復如是。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面的意思,也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這個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專一,任何一法都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怎麼能講得完,你怎麼能寫得完?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清涼大師在這裡註解的:

  【以是一多互相即入無盡法故。】

  他這一句是做了總結。就是一多相即,你才入無盡的法藏。入無盡法藏,那就是大徹大悟;在教下講,就是大開圓解。從一法裡頭,見無盡的法藏。從一個意思裡頭,見無盡的義理,這個人是真正開悟。再看下面這一小段。

  【善男子。我於彼佛千二百歲受持如是普眼法門相續不斷】。

  這個在受持裡面,特別著重在持,持是修學不間斷。多少時間呢?這個時間很長—『千二百歲』。清涼科題:

  【別顯持多之相。先標長時。千二百歲,同十二年。】

  諸位要曉得,這千二百或者說十二都不是數字。你要把它看成數字,一千兩百年不長。千二百是代表圓滿,十二的一百倍,十二就是代表圓滿。說千二百,意思就是大圓滿,是取這個意思。那麼什麼叫圓滿呢?從初發心學這個法門,一直到這個法門成就、成佛了,叫圓滿;沒有成佛,不圓滿。你就證得等覺菩薩位,你還沒有圓滿。諸位要曉得,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圓成佛道。所以佛在《金剛般若》裡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都是實實在在的,那一個法門都能幫助你圓成佛道。所以我們自己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對待別人所修不同的法門,我們應當要尊重。我這個法門能成佛,他那個法門也能成佛,不可以輕視。《華嚴經》這一些菩薩們所示現的,都是自己謙虛,尊重別人,這是我們一定要學習的。

  下面這一段經文,一共有十一句。

  【別彰能所持相】

  他受持,受持的樣子是什麼?我們也想學,不但我們想學,說實在的話,你只要發心想學佛,想在佛法上有成就,你必須要學。我們常講受持、讀誦,受持兩個字,也就這麼帶過,你要接受、你要保持,怎麼個接受、怎樣保持,這一段經文說的詳細。我們今天修淨土法門,我們受持《無量壽經》,你怎麼個受持法?這一段經義你懂得了,那真是海雲比丘把法傳給你。這前面三個人代表佛法僧三寶,他是代表法寶,傳法給我們。不管我們學那個經,你掌握到這個原則,你就懂得怎麼樣去受持。請看經文。

  【於日日中常以十種陀羅尼門領受記持十無數品】

  『十』也代表圓滿。你看一開端,『於日日中』,沒有一天間斷。你們發心念《無量壽經》的,是不是天天都念?一天至少念一遍。如果你實在事務太繁忙,一天一遍都沒有法子念,那麼我們新編的課誦本—《淨宗朝暮課誦本》,我們早課念第六品,一品經文。《無量壽經》,夏老居士分四十八品,念一品,第六品。晚課念三十二到三十七,六品,這就不長了。為什選擇這兩品經文呢?這兩品經文對我們現代眾生來說,迫切的需要。我們憑什麼往生?要憑相應。與什麼相應呢?與心性相應,不可能。如果與心性相應,那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是實報莊嚴土的上輩往生,那個不一樣。我們帶業,我們沒有見性。沒有見性與什麼相應?與阿彌陀佛的信願解行相應,這個我們做的到。阿彌陀佛願在那裡?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我們每一天念這一段經文,我們也發這個心願,我們的心願跟阿彌陀佛就一樣。

  三十二到三十七,是阿彌陀佛的解行。特別對我們這個時代,業障習氣深重的眾生,叫我們斷惡修善,持戒念佛。三十二到三十七是戒律,這裡面所講的是五戒十善。說得很詳細、很透徹。我們把這一段經文當做晚課,念這一段經文,認真去反省、檢點,我這一天有沒有犯這些過失?把它拿來對照一下。如果有犯這些過失,我們要改過自新,明天就不要再犯。這也是修真正的懺悔。所以晚課我們是反省、檢點、懺悔,持戒念佛;早晨這個早課,是希望自己的心願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是念的最少的,不能比這個更少,天天幹,不能缺。

  『常以十種陀羅尼門』,「十種」是下面講的十句。這個數字是實在的數字。什麼叫陀羅尼?這一句是梵語,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說,陀羅尼就是綱領,你在讀誦、受持,能夠把重要的地方,綱領抓住,你修學就方便了。古大德翻譯這個名詞,也翻作陀羅那,也翻作陀鄰尼。諸位將來在這個經典上,看到這些不同的名字,其實梵音是一個,翻譯的人不一樣,每一個人翻的字就不相同,音很接近。這是梵音音譯的。它的意思就是持,保持的意思,總持的意思。通常我們都把它說作總持。總一切意,持一切法,這意思就是綱領,現在人講綱領的意思。也有能持的意思,有能持、所持,有能持的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叫能遮。能遮,這個話要用現代來講,他有能力防止過失,也就是我們常講,防患於未然,它有這個意思在裡頭,所以防非止惡。持一切善法,不至於失去,這是陀羅尼。防止一切惡法,不讓它生起來,這也是陀羅尼的意思。所以陀羅尼能夠說是,保持善法而不失掉,防止惡法不會生起,這是這個名詞裡面的含義,我們要了解它。所以在五種不翻,是含多義不翻。我們中國這些文字裡頭,找不到這個意思,恰當的意思來翻它,因為它的意思含得很多,不是一、兩個意思,很不容易表達,所以就用音譯。

  「門」就是法門,能通的意思,通達的意思。那麼佛在經上跟我們講,陀羅尼有四種—有法、有義、有咒、有忍,我想這四種,諸位都很熟悉。你常常看經,常常看註解,都講得很清楚,在這個地方略略說一說。法就是聞持,底下第一句,這是法陀羅尼。我們聽了之後,就能夠記住,就能夠不忘記,這就是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就是義理,不但是你聽了之後不會忘記,聽了之後,它裡頭的意思,你真的明白了。從明白義理裡面,這個意思來說,叫義陀羅尼。從聽到能夠記住不忘記,那叫聞陀羅尼,叫法陀羅尼。法跟義是這個說法的,它有連帶關係。第三種咒陀羅尼,所有一切的神咒,在我們淨土裡面,我們有往生咒。那麼佛說了,這些咒是依定發出來的言語,這個言語沒有人懂,也沒有辦法講解。一般咒語裡面,咒好像就是密語,像大悲咒、楞嚴神咒,前面大部分是鬼神的名號。我們一般人講,咒有咒心,那個咒心才是真正的咒。咒心前面一定有個唵,從這個字以下,那是屬於咒語,沒有講的,那是諸佛如來的密語。好像軍中的口令一樣,只有他們自己人懂得這個意思,外面人不懂,諸佛的密語,這是屬於陀羅尼。

  那麼古大德也有說,咒陀羅尼是密說,意思就是經典裡顯說的部分。顯說說得很多,密語一、兩句,就把所有統統歸納起一個總綱領。這個說法也蠻有道理。而這個密咒是對什麼人說的呢?不是對凡夫說的,佛菩薩講經,參與法會的,不止是我們看到這些人,肉眼看到。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有鬼神,甚至於有聲聞、有菩薩,都參與這個法會,密語是對他們說的,他們懂。所以咒稱陀羅尼,它也是有總持不失的意思。

  第四種是忍,忍是什麼意思?忍辱的忍。這個意思講,安住在實相。這個也稱之於陀羅尼。實相是什麼?實相無相,實相無不相。安住在實相是什麼樣子?我們簡單的說,於一切法,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都能隨順。這就是安住實相的樣子。這個樣子稱之為忍陀羅尼,所以陀羅尼有四個意思。

  那麼此地講,他在每日中,就是時時刻刻常以十種陀羅尼門,『領受記持』。「領」是領悟,聞佛說法,他領悟。「受」是接受。要發心依照這個理論方法來修學。「記」是記住,不忘記,記住了。「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失掉。

  『十無數品』,這個「十」跟前面十種意思不一樣。前面那個十種,是一個數字,下面講的十句。這個地方「十無數品」,這個十是代表圓滿的意思,那就是無量無數品,這是普眼法門。如果把普眼法門換成執持名號,意思也通。這一句名號裡面,這個義理無有窮盡,也是十無數品。那麼那十種陀羅尼呢?下面即給我們說出了。

  【所謂以聞持陀羅尼光明,領受無數品。】

  我們一句一句的來看。看清涼大師的註解,他這一段文註得很詳細。看註解,第一句就是講『聞持』,聞法受持,這是陀羅尼門。一聞他就能領悟,儒家所謂的聞一知十,佛門裡面所講的一聞千悟,這就是聞持。聞持是陀羅尼,法的四種法。法陀羅尼就是聞持的意思。『光明』是說的智慧,它是每一句裡頭都有光明。由此可知,陀羅尼跟智慧關係非常密切。智慧沒有開,決定得不到總持法門。所以你要想得到總持法門,一定要開智慧。換一句話說,你要想開智慧,一定要破二障。二障是什麼?煩惱障、所知障。用什麼方法破這二障呢?看破、放下。看破,所知障就沒有了;放下,煩惱障就沒有了。你要不在這上真用功夫,你的智慧怎麼現前?沒有智慧,你那來的陀羅尼?所以他有了智慧,就能領受無數品。這個前後合起來看,豈不就是一聞千悟。這個是法陀羅尼,要這樣的受持。第二句:

  【以寂靜門陀羅尼光明,趣入無數品。】

  著重前面是領受無數品,這個地方『趣入』。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

  【契本寂智,方能入故。】

  『本寂智』就是根本智,《般若經》上講的「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就是寂靜門。我們修學,就是念佛也不例外。念佛要怎樣念,功夫才能得力呢?要修寂靜。念佛能夠與寂靜相應,就得一心不亂。功夫淺的,事一心不亂;功夫深的,理一心不亂。這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修行的綱領,那個綱領就是陀羅尼—清淨平等覺。寂靜就是清淨到了極處。《楞嚴經》裡面佛說,「淨極光通達」。這個心清淨到極處,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就通達了。《金剛經》上也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都是這一句的意思。智慧現前之後,「趣入無數品」。如果沒有根本智,你就沒有辦法趣入。趣入就是我們一般講的證果。你證入無數品,前面所講的法海。一切如來所證的法海,你也進去了,你也入門了。第三句是:

  【以無邊旋陀羅尼光明,普入無數品。】

  『無邊旋』,清涼大師在這個地方註的比較長,什麼叫做旋?他老人家在此地說的:

  【旋轉無量,方能普入。】

  我們把他這個文念一念。

  【云何旋轉。謂如字輪,旋轉布列。一字之中轉出多義。展轉遞出,名之為旋。】

  在古本的《華嚴經》的前面,通常都將「華嚴字母」,「華嚴字母」就是梵文的字母,四十二個字母把它排成一個圓。那現在英文的字母少,二十六個。把它排成一個圓,旋的意思。實在講,這是古大德的一個註解、註法,那未必是佛的意思。我們從他這個講法,是很勉強。為什麼呢?這四十二個字母拼起來,就是無量的字母。像英語二十六個字母,這是它的根本,二十六個字母拼起來的時候,那就是他們所使用的言語文字,全部都包括了。那麼旋轉是取這個意思。

  我在這個地方講法,我不依他那個講。你們大家想一想,反正講得有道理,能講得通就好了,那有定法呢?旋的意思,我覺得是觸類旁通。你接觸這個,其他的意思一下就貫通了,就好像在旋轉一樣。這個說法,大家容易懂。不像古人講法有的很呆板,到底怎麼個轉,我們也轉不出來。我跟你講觸類旁通就好懂。觸類旁通是有旋的意思,有旋轉的意思。下面舉出智者大師幾句話來說:

  【智者禪師云】

  就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

  【從空入假,從假出中,亙觀出入,皆旋轉義。】

  他是智者大師,他是從《法華經》開悟的。他最著名的就是將《法華經》的十如是,用三種讀法,然後把它展開,講到百界千如。十句的意思,含蓋了虛空法界。這是他悟得深、悟得廣,這是個旋轉的意思。我們看看觸類旁通,是這個意思。下面是:

  【又旋是旋澓,顯是深義。】

  所以這個旋有深的意思,有廣的意思,有深廣,觸類旁通有深、有廣。這個裡面開了智慧,這能「普入無數品」。前面是趣入,這個趣入是從一門入無數門。這個地方是普入,普入同時入無數品,差別在此地。那麼這兩句要合起來看,前面一句是根本智—般若無知;後面這一句是後得智—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諸位拿這兩句話,細細的看這兩句,那個意思就看出來了,就有味道了。寂靜門是根本智,無邊旋陀羅尼是後得智。再看第四句:

  【以隨地觀察普遍照耀陀羅尼光明,分別無數品。】

  『隨』是隨順,『地』是位次。清涼大師在此地解釋:

  【地地義殊,一時普照,方能分別相用得果。】

  那麼清涼所講的『地地』,不一定是從初地到十地。如果我們這樣看,那就看呆了。他這個地是菩薩的地位,是菩薩的位次。從圓教初住,菩薩就有地位了。初住以前,沒有地位。像我們現代學校念書一樣,大學前面,中學、小學沒有學位。大學畢業的時候,你才得到學士的學位,你有了地位,我們用這個意思來看。這是圓教,圓教十信位沒有地位,初住就有地位。從初住到等覺,是四十一個位次,地地不同。每一個位次,他所契入的理,有淺深廣狹不同。事也有優劣差別不同,越往上去,果報越殊勝,無論是依報、正報,越往上面去越殊勝。這個並不是從欲望生的,這是從法性裡面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所以有一些人,這個都是很執著的人,跑來找我說:「法師,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黃金為地,七寶宮殿樓閣,我們修行人這個東西都要放下,我們修苦行,到這個地方,怎麼能去?不可以去的。這不都在五欲六塵,這不都是在誘惑我們。是不是阿彌陀佛擺出這個樣子來誘惑我們,把我們引到極樂世界去?到那裡去享福。」這一種念頭完全錯了。西方極樂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介紹,是什麼樣子就講什麼樣子,他確實是如此。那是自性裡頭,性德的流露,不是人為的。假如我們這個世界,泥土都變成黃金了,你要不要住?這個不能住,這還得了!我看這個人頭腦有問題,不正常了。我們這個世間是眾生業力變現的—穢土;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的願力,眾生的淨業所變現的—淨土。

  再說一個黃金跟泥沙有沒有差別?沒有差別,價值相等。現在科學家知道了,黃金一分析到後頭,還不是原子、電子、基本粒子。泥沙分析到最後,也是原子、電子、粒子,一樣的,沒有兩樣。你要說兩樣,只是它排列的組織不一樣。這個地方排列得很零亂,就變成了穢土了;那個地方排列得很整齊,就變成淨土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科學家懂得,所有一切的物相是平等的,都是基本粒子組合的。這是佛法裡面講,緣聚就現相;緣散,相就滅了。相是假相,不是真相。所有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都是一個基本的粒子組合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或者是經上講的佛的報身,紫磨真金色身,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跟我們現在這個肉身,煩惱的脆弱之身,科學家一分析,也是同樣的,基本粒子組合的,沒有兩樣。由此可知,佛在經上講的話有道理,境隨心轉。你的心很亂,所有的基本的粒子組織就亂,就變成穢土;你心清淨,它組織就很整齊,就變成淨土。所以土從那裡來?心變現的。正是《華嚴經》上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把這些現象解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每一地,它的境界都不相同。

  『普遍照耀陀羅尼光明,分明無數品。』清涼大師解釋的也很好。「地地義殊」,殊就是不一樣。「一時普照,方能分別相用得果。」你這個修行,功夫的優劣,這個證入的淺深,一眼就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麼這一種智慧,就是「隨地觀察普遍照耀陀羅尼光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