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九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9

  請翻開經文第十八頁,倒數第一行,就是最後一行,從最後一句看起。第十八頁最後一行,最後一句看起。

  【諸相隨好不可思議。】

  這一段經文是見正報。經文裡面所說的意思,是宗門裡面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就是見佛,所以把他比作見佛的正報。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說的很少,只有一句話:『謂心行既敷,本覺如來忽然出現。』「本覺如來」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

  後面一共說了二十四個不可思議。這二十四種不可思議,就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如果要問,我們修行有沒有見性?你把這二十四個不思議,仔細去觀察,你是不是通通都具足了?如果全都具足了,那你真的見性,一點都不假。假如這二十四個都沒有,你要說見性,或者別人給你受記,說你見性了,都靠不住。這個是必須要了解清楚的。二十四個不思議,我們前面說了六個。今天講第七句,第七句是講相好。通常我們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換一句話說,如果你見性;說實在話,不必講見性,你的心稍稍慈悲一些,清淨一些,你的相貌就會變,相隨心轉。果然明心見性,你的相貌就轉變了,而且轉變的非常顯著,非常明顯,這個是見性的人。其次,

  【變現自在】

  這一句話,要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說的應變的能力。無論是人,或者是事,即使突然來的,這個疑問,你應變的很自在。真正是像老手一樣從容不迫,有這個能力,應變的能力。

  下面一句:

  【神通調伏】

  『通』是通達,『神』是形容他一切通達都超乎我們一般人。我們一般人的智慧能力,遠遠跟他不能相比。神奇莫測,他樣樣都通達。『調伏』有兩個意思,對自己是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讓這個心常常平靜下來,清淨、平等。另一個意思,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調伏一切眾生的煩惱。有這兩個意思。這兩個意思,他都具足,而且都不可思議。

  底下一句是:

  【清淨妙色】

  前面講相好,只是講像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地方是講色相。不僅僅是講到膚色,而且連帶講到光彩,都是屬於這個裡面。他所顯露出來的,是非常的清淨,一塵不染。

  下一句是:

  【無見頂相】

  這是屬於三十二相之一,特別提出來。廣長舌相也是三十二相之一。這兩種確確實實只有佛跟大菩薩有,普通人是沒有這種相好的。

  【辯才善巧】

  這是講他講經說法得無礙辯才。講學的、教學的方法極其善巧。『巧』是巧妙,『善』是規矩。巧妙又不離規矩,就叫做善巧。世間人巧,巧他沒有規矩;有一些人有規矩,他沒有辦法巧。所以這個是既巧妙,又不違背規矩,非常的難得。

  【圓音普演】

  『圓音』是圓滿音。像佛在經上所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才叫做圓音。無論什麼人聽,都能聽得懂;無論什麼程度的人聽,他也能聽得懂。程度深的人,聽佛講的意思深;程度淺的人,聽佛講的意思淺,這個是不可思議。「圓音普演」。

  【無量智力不可思議。】

  這個『智力』,是講後得智,也是《般若經》上講的無所不知,是這個意思。

  【清淨無畏不可思議。】

  這是講四種無為。像我們一般人,這個我們常常能夠覺察的到,他在台下很會講話,叫他上台來,他就說不出話來了,他就有怖畏的心理。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演說經法,都顯得非常自在,沒有絲毫畏懼的感觸。

  【無礙解智不可思議。】

  世、出世間一切法,一切疑難雜症,到他那個地方,他都能夠解釋的清清楚楚。

  【憶念彼佛往修本行不可思議。】

  這一句就是指阿彌陀佛,常常想著阿彌陀佛,從因地發心到修行證果,十方世界接引眾生不退成佛,常常憶念這些。這也正是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屬於憶佛。諸位要知道,憶佛跟念佛是一樁事情。所以有一些同修跟我說,他說他念經沒有問題,還能攝心,念佛不行,一面念阿彌陀佛,一面還胡思亂想,念經的時候不會,他問我怎麼辦?那你就念經好了。念經不念佛,將來能不能往生呢?一樣往生,你念經是憶念,你心裡頭常常有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就是念佛,念佛不一定要掛在口上。前面吉祥雲比丘教給我們二十一種念佛門。口念的,只是二十一種裡面的一種,還有二十種念佛門,不是在口上念的,心上真有,這叫真念。口裡頭有佛,心裡頭沒有,那個不行,不管用的。所以憶佛就非常重要了。憶佛的條件,《無量壽經》要很熟,你不熟,你怎麼能想得起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所以一定經文要很熟。要深解,理解要透徹,西方世界常常在自己心中,這個是真念佛。

  【菩提自在】

  『菩提』是梵語,就是覺悟。這一句話就是三皈裡面所講的覺而不迷,「菩提自在」就是覺而不迷的意思。

  【法雷震吼不可思議。】

  『法雷』是比喻,比喻他弘法利生。

  【普門示現】

  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該給他們說什麼法,就說什麼法,這叫『普門示現』。雖然菩薩那一種隨類化身,我們做不到,但是至少要做到應機說法,這也是屬於普門示現。我們這個世間眾生種類不齊,善根、福德程度種種不齊,遇到了,他來問了,你能夠隨類講經,都能幫助他們破疑生信,歡喜信受,依教修學,各蒙利益,這也是屬於普門示現的一種。這也是《般若經》上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佛說法隨機而說。就像《楞嚴經》上講的「隨心應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都是屬於普門示現的意思。

  【種種莊嚴】

  這個『莊嚴』,雖然不是說法,他是在表演。也就是說,要把佛的教誨,要把宇宙人生的真相,在我們生活上、工作上,表演出來給大家看,這就屬於種種莊嚴。雖無言說,也能夠令一類機熟的眾生見到之後,他能開悟。

  【隨其左右見各差別】

  後面兩句是總結,總結種種不可思議。

  【普遍饒益咸令成熟】

  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普遍饒益』這一句,是對善根、福德沒有成熟的眾生說的。換一句話說,他這一生當中,沒有辦法成佛,那就要「普遍饒益」。如果這一生,他成佛的機會成熟了,一定要幫助他成佛。成佛機會怎麼成熟的?我們必須要曉得,就是深信淨土,念佛往生,他對於這個法門,他真信,真發願,真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人就是這一生當中,作佛的機緣成熟。所有一切的佛菩薩一定幫助他,這個就是『咸令成熟』。所以往生的人必定得佛接引。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臨命終時見到佛來接引,見到的佛越多,你的品位越高。十方一切諸佛都來幫助你,都來歡迎你,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作佛,所以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佛法在今天是末法的時代,末法眾生要不修淨土,修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成熟,只能像前面普遍饒益。你希望得什麼利益,幫助你得到,沒有辦法幫助你在這一生成佛,唯獨念佛一門。所以對這個法門生歡喜心,就是他的善根、福德、因緣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了。所以這是見性之後,又連著說二十四個不可思議。當然這二十四個,還是歸納來說的,實在講不可思議無量無邊,說不盡的。

  這是把見佛,見依報、見正報說過了。下面,這是聞法。此地這個見佛,跟前面吉祥雲比丘所講的見佛不一樣。前面見佛是見他佛,這個地方見佛是見自佛,不相同。見自佛就是見自性,就是見自己的真心。此地二十四個不可思議,是真心的功德,自性的功德,自性的德能。沒有見性,這一些德能顯露不出來;見性的時候,它就顯出來了。再看下面聞法,這是第二科:聞法。

  【善男子,時彼如來於蓮華上,即伸右手而摩我頂。為我演說普眼法門。】

  清涼大師在這一段註解裡面講,這一段文是聞法。聞法這一段經文不止這一句,後面還有,我們看他註解裡頭所說。

  【所以海中說者】

  因為蓮華是在大海裡面,如來是坐在蓮華上,給他摩頂說法。這個海是比喻。

  【大悲性海所流演故。】

  這個海是說的大悲海,就是大慈悲心,慈悲廣大就像大海一樣的深廣。從大悲心裡面流露出來的法音。

  經文分三段:

  【初演說。二受持。三轉授。】

  這是海雲比丘代表三寶當中的法寶,那這一段就非常重要了。

  【今初有二。】

  這個『初』是演說。演說這一段裡面又分兩段。

  【先總標。後別釋。】

  剛才我們念的這一段經文是總標,也就是總說,後面還要細說。總說裡面,把這個說法的題目給我們說出來。大悲性海裡面這一尊如來,為我說什麼法門呢?為他演說『普眼法門』。普眼法門是總題目。什麼叫普眼?清涼大師這裡有解釋。

  【言普眼者,略有五義。】

  普眼法門,給諸位說,總包括了一切的佛門,所有一切佛法都在這個法門裡面。正是《華嚴》所顯示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我們從經典裡面看出來,能體會到,一不是專一,任一。任何一法都圓滿含攝一切法,這個意思一定要懂。並不是看到普眼法門包括一切法,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不行,比不上他,那你就錯了。如果我們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包括普眼法門。若說普眼法門,普門法門包括阿彌陀佛。一個是主,其他的都是伴,誰作主呢?任何一個人都可以作主,任何一法都可以作主,任何一部經都可以作主。以這一部經為主,一切經都是他的眷屬。這樣法門才平等,才真的無有高下。我們看他底下五個意思就明白了。

  【一詮普法故。】

  『詮』是詮說,『普法』就是一切法。這一句實在說的是什麼呢?性具之理,本性、真如本性本來具足圓滿的理。第二個意思:

  【二普詮諸法故。】

  怎麼曉得前一句是理呢?因為後一句有『諸法』,諸法是事。這個事就是自性所顯的事相。《華嚴經》上所說的「唯心所現」,『普詮諸法』就是唯心所現,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量無邊諸佛剎海,都是此地講的諸法,都是性顯之事。說一個理,說一個事,都包括在裡頭,一個都不漏。第三個意思:

  【三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見一切故。】

  『得此法』,就是你見性。你在理裡面可以見性,在事裡面可以見性。那一種理可以見性?什麼樣的理都可以見性。那一樁事可以見性呢?樣樣事都可以見性。為什麼別人見,我不見呢?問題都在緣不同。你看我們看禪宗的《語錄》,有一些參禪參的很苦,多少年不能開悟,專心參究。偶然聽一個女孩子唱個歌,他開悟了。那是事,從事上開悟的。有聽到風聲、雨聲開悟的,這都是在事上。像六祖大師聽人家念《金剛經》,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在理上開悟的。每一個人的緣不一樣。六祖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開悟了,你去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念一萬句也開悟不了。緣不同!剛剛好他碰到這個竅門,一下就開了。我們悟不了,悟不了沒關係,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就行了。古人常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解決了,這個話都是真話。這一句是「得此法者」,無論從理、無論從事,你在這裡面悟了,見性了,「得此法」就是見性,見性就能夠見一切。

  我今天早晨吃飯的時候,我還給家裡同修們講,現在外面請我們講經的地方太多了,本省各個地方請,國外也請,沒人,派不出人去。現在國外只有一個悟道能出去,國內到處走走,現在悟有還勉強、還行,其他的都還不行。所以我鼓勵大家,要在家裡苦練。你們同修們要來支持,要來幫忙。他們練講,你們要真正來聽,把他們培養起來,把他們拉起來。講的不好的時候,一定要批評;如果不批評,他沒有進步。你在這裡原諒他,無所謂;將來他出去丟人,他出不出去。真正要把人才培養出來,一定要認真去批評。批評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李老師編的《內典講座之研究》。所以你們同學們如果願意,他們年輕人練習講經,你們願意來聽,願意來批評,就向櫃台要一本這個小冊子,你回去多看看。他在講台上,能夠跟這個小冊子講的相應,他就沒有錯;如果講的跟小冊子講的不一樣,那他就有錯。你就能用這個標準來批評他,幫助他進步,這個是無量功德。

  那麼學講經的人有一個祕訣,這個祕訣就是一門深入。為什麼有人學講進步很快,學得很好?有人也非常用功,他就是講不好?毛病出在那裡呢?你仔細去觀察,那個能講得好的,講得很如法的,一定是心就定在這一部經上,一部參考書上,除此之外,他絕不涉獵,他就能得快就學好。講不好的,一定參考東西一大堆,他很用功、很賣力,天天在研究這一段經文,這個註子怎麼講的,那個人怎麼講的,搞了一大堆,大雜燴拼出來,說出來,不但別人聽不懂,自己也不懂,這個就錯了。不懂得修學的祕訣,為什麼叫你一門深入呢?此地講了,「得此法者一法之中見一切法」。

  初學講經,並不是上台去練口才,那你就錯了。一方面是上台練這些技巧,這小事。最重要的是要叫你見性,一門才能見性,一門你心是定的。所以你要看很多參考書,再看很多不相干的東西,你的心怎麼能定的下來?你心定不下來的時候,不但性見不了,佛經上的文字,表面上的意思,你也悟不了。別講深度了,表面意思你都看不懂。所以這個祕訣沒有別的,就是一門深入。你想學講經,學講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是五年不能更換,五年鍥而不捨,在這一部上,雖不開悟,也差不多了。為什麼呢?入定。至少你功夫下下去之後,你的煩惱輕了,妄念少了;相對的,你智慧增長。到煩惱輕,智慧長,這個時候再廣學多聞,就容易了。就好像你已經得一法了,然後你就見一切法,就不難了。這個道理,現在知道的人不多。我們非常幸運,老師這樣傳給我們。我們用這個方法,得這麼一點成就。

  我現在到老年了,往後就講這一部經,我參考的註解就是清涼大師的《疏鈔》,現在我們用的這個本子,李長者的《合論》,道霈禪師的《纂要》,就這三樣,其他東西我決定不看。為什麼呢?我要念佛求往生。到這個時候,三藏十二部就讓給別人悟了,不幹傻事情了。講經說法—報佛恩,這《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若不弘法度眾生,那你沒有法子報佛恩。

  我們做了這麼多年了,現在也該收拾,要為自己打算,要為自己往生做準備了。不能說天天講經說法報佛恩,將來自己還不能往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錯了。一定要萬緣放下,專修專弘。能夠發心在這個時代,一生專弘一部經,這是正確的。古來祖師大德有這個榜樣,一生專講一部經,問別的,這個我不會,你請別的法師去講,這個並不丟人,這是良好態度,五十三參不就是這個示現嗎?善財童子去請教他,我只懂這個法門,其他的我不懂,你請教另外的高人。自己謙虛,尊重別人。學講一部經,要是常常不斷的講,一個星期能夠講個兩、三次,講上個十年,你就是專家了。你專講《彌陀經》,你就是活的阿彌陀佛再來。你講《普門品》,你就是觀世音菩薩轉世了。一點都不假,一門才能成就。你要是十年講十種經,講二十種經,你什麼都不是,你還是凡夫一個。所以我們要懂得自利利他,利他也不能忘了自利。自利利他合起來做,一次完成,這個就對了。所以這一句裡面,意思很深。這個三、四、五三句,都是講的德用,見性之後的德用。

  【四唯是十眼之所見故。】

  這個『眼』是從見上來講的。通常大乘經上,都講五眼—五眼圓明,《華嚴》是用十來表法,所以這個眼,他也講了十種。十種在此地,不要細細介紹了。細細介紹,耽誤時間,我只把名字說一說。《佛學字典》上有,《華嚴經八十卷註解》裡頭有。

  十眼是從五眼開出來的,五眼大家都曉得,《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如來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這是五眼,大家都能夠熟記的。《華嚴經》再加上智眼,智慧的智,智眼,有光明眼、出生死眼、無畏眼、一切智眼。一切智眼就叫做普眼,這個地方普眼法門。這五種都是從法眼裡開出來的。由此可知,五眼跟十眼,實際上講沒有差別。講十眼,這五種都包括在法眼裡面。講十種,把法眼說得詳細一點,說出六種,這樣子就變成十眼了。普眼就是見普門法界故,這個地方解釋,就是解釋普眼法門。『唯是十眼之所見故』,「十眼所見」就是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樣你沒有見到,沒有一樣不明瞭,這就是普眼法門。但是普眼還有很深的意思,底下一句說到:

  【五非唯十眼圓明方見】

  『非唯』就是不但是,不但是十眼圓明,你才能夠見性。下面說:

  【能所不異方能見故。】

  這個兩句話實在講,是相輔相成的。我們怎樣才能見性呢?一定要入一真法界。換一句話說,一定要入不二法門。這個不二就是一。『異』就是二,就是兩樣。『不異』就是不二。不二,你的心清淨。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現前,這個十眼才圓明。單單修十眼,沒有入不二法門,那還是不起作用,那不是真的,那是假的。這兩句話在此地,是唯恐我們後學粗心大意,錯了境界,那就很冤枉了。所以讀了這兩句,我們就明白了,十眼圓明一定是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一定得十眼圓明。他們兩個關係非常密切。由此可知,這個不二是非常非常重要。我們現在最大的難關,起心動念都落在二、三,這是什麼意思呢?妄想、分別、執著就是二、三。一起心動念,就有人我是非,這是一大堆一大堆來的。不二,不二就是一,不二什麼事都沒有了。我們今天講真妄,真妄是二。我們講是非,是非是二。我們講善惡,善惡是二。你起心動念都落在二、三裡頭,你幾時才能入不二法門呢?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目的在那裡?目的在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不二,不二就是一,一就不二。像我們這種一天到晚起心動念,這怎麼行,怎麼得了呢?那一天你才能入不二法門呢?諸位要曉得,二是假的,因為你有二,所以才有十法界;因為你有三,所以才有六道輪迴。你要是二、三沒有了,入不二法門了,就是一真法界。不但六道沒有,十法界也沒有,那這就入了華嚴境界。

  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做不到沒有關係,向這個方向去努力。佛有善巧方便,給我們說得很清楚,《金剛經》上講的三心不可得。能念之心不可得,諸法緣生,佛法也是緣生的。緣生之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念之佛不可得。能念、所念都不可得,這就入了不二。那我們要問了,能念、所念都不可得,那還要不要念呢?算了,不念了。不念了,你還是得不到。為什麼呢?你不念就落在無明裡頭去了,你決定不能見性。能念、所念不可得,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句都不漏,從來不中斷。那這不又變成二嗎?我們總是這個懷疑,為什麼又變成二?我們總是落在二、三。你看永嘉大師講的,六祖問他,你還有分明嗎?「分明亦非意」,意就是二、三。我分明也是不二。你懂得這個道理了,能念、所念不可得,我天天念佛,念佛亦不是能所。念也非意,能念、所念都不是意,這就成功,這就是入不二法門。並不是講入不二法門,你就不念了,那有這個道理呢?你看五十三位善知識,他們一天晚忙的不亦樂乎。現身給我們說法,各行各業,自己已經勇猛在那裡做。他們雖然做,絕不落二、三,本事在此地。所以他在生活工作裡頭,他得大自在,他不苦。

  這個意思要明瞭。明白之後,我們怎麼做呢?這也是我們在講席當中,講過多次了。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以真誠心、以恭敬心去做。做了以後,不要把你所做的放在心上,我們從這個地方做起,就有下手之處。功夫真正得力了,正在做的時候,也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那是功夫得力,那就是雖沒入不二法門,你已經靠得很近了,真得受用。譬如穿衣、吃飯,這是每一天那一個人都不能避免的。穿衣、吃飯,我們也很認真在做,也很如法的做,絲毫禮節都不失,規規矩矩。雖然循規蹈矩的在做,可是確實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就是你在穿衣、吃飯裡面入不二法門,你在穿衣、吃飯裡面證果。入不二法門就是證果,也就是此地講的見性,你在這裡見性了。這個意思很深,大師怕我們看註解,唯恐還不能夠透徹他所講的意思,下面又給我們提出一個疑問。

  【是義云何。】

  這是什麼意思呢?

  【謂諸緣發見,緣各為根。】

  這個地方講十眼,是講見,講能見。怎麼能見呢?是因為緣發見的。緣不是一個,許許多多的緣。譬如我們在此地講演,前面放的錄影機,錄影機鏡頭能見,它馬上就顯像。它為什麼能見呢?許許多多的條件聚合。這個機器裡面少一個零件,不是不能見,就是影像模糊了。一個零件都不能缺少。這個機器尚且如此,何況我們的十眼,那裡面具備的條件,比這個不知道要複雜多少倍。千倍、萬倍、億萬倍都不止,所以你才有十眼圓明。但是許許多多條件當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件是根。譬如我們眼睛,眼必須具備許許多多條件,你才能見。這條件當中,最重要的就是眼根。所以『緣各為根』。

  【因沒果中,緣皆號眼。】

  這兩個字好,這兩句話講得太好了。『因』—因緣,因緣就在現象裡面,現象是果,這個現象就是見。無量的因緣,現在都變成見,見是果,沒在果中,所以因緣都叫做眼,五眼、十眼。

  【故全色為眼】

  眼在那裡?眼在我臉上。眼在你臉上,你怎麼能看到這個杯子?杯子跟你臉距離那麼遠,你怎麼能看到?你要懂得,你能見到的,就是你眼到達那個地方。這個意思,《楞嚴》裡面講得很清楚,《楞嚴經》裡面,世尊跟阿難有一段很長的辯論—十番顯見,那個經文長。就提到,你這個見不達到,你怎麼會見到?我們睜開眼見太陽,我們的見達到太陽。我們晚上睜開眼見到星星,星星跟我們的距離,有的比太陽,不知道超過多少億萬倍?我們眼達不到那裡,你怎麼會見到?這些事情,平常人都疏忽了。我們天天都是這麼做,但是不曉得,不曉得什麼道理,不曉得什麼緣故,不曉得自己見性原來這麼大,盡虛空、遍法界的,不知道。知道見性是這麼大,聞性也這麼大,六根根性,所以真如本性包容了太虛法界。這個六根的根性是起作用,性包太虛法界,作用也概括了虛空法界。

  【故全色為眼,恆見色而非緣。】

  你在這個裡面,已經不知道那是能見的因,那是所見的緣,都不曉得,通通變成一個境界了。『全色為眼』,是全眼為色,我們在一般大乘經上常常念到的,「全妄即真,全真即妄」,真妄不二。全色為眼,全眼為色,眼色不二,他就入不二法門了。所以一悟,他就入門了。不悟的時候,總把它分成兩段,能見的是眼,所見的是色,不曉得能見、所見是一不是二。所以全色為眼,清涼這裡說得好,『恆見色而非緣』,為什麼呢?因跟緣都在色相之中。

  【全眼為色,恆稱見而非我。】

  『我』是執著,『非我』是離開了我執。

  【非我離於情識,非緣遠於尋求。】

  『尋求』是攀緣。離開執著,離開攀緣。

  【收萬像於目前】

  在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這是六根的作用,舉出一個例子。這一個懂得了,其他的你都應該觸類旁通。《楞嚴經》上也是這個方式,六根只舉一根,只舉眼根。一根通達了,其餘的你全都要明瞭,沒有兩個例子。譬如此地講的全色為眼,要發耳的時候,全聲為耳,全耳為聲。你六根這邊換一換,你念一念就通了,這個理事都一樣。

  佛為什麼教我們要除執著?執著、情執都是落在二、三,有能、有所,能所沒有了。「尋求」沒有了,攀緣沒有了,一切受用,莫非現成,這才真正得大自在。華藏世界上,那些佛菩薩誰去尋求?極樂世界裡面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沒有尋求。果報自然。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自然?有念頭,有能有所,有自有他,有真有妄,有邪有正,那你不尋求怎麼辦?事理、意思都很深。下面講:

  【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

  這幾句話,把它的作用講得圓圓滿滿。作用的這些事實,幾句話就描繪的這樣的詳盡,很難得、很難得。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還沒有辦法。法身大士的境界,就是我們見了性,也是這個境界。真正徹底明瞭通達,見到佛在經上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個境界相徹底明白了,為什麼呢?因為『收萬像於目前,全十方於眼際。』「萬像」是講森羅萬象,一切萬法。「十方」是講十方三世,是從時間、空間上來講的。「萬像」是從一切現象上來說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事萬物,你沒有一樣見不到,你沒有一樣不徹底通達明瞭的,為什麼?因為是自性所現的,是八識所變的,八識是自性的作用。悟了以後,還起不起作用?起作用,雖起作用,不是識作主宰,心性作主宰,所以說分別亦非意。這個道理很難體會。我們做一個比喻,大家就好懂。

  譬如你一個家庭,你請了幾個傭人,你在家庭你是主人,你好比是真如本性,你請那些傭人,就是八識,他們替你辦事。你主人迷惑的時候,傭人在家裡當家,你主人樣樣聽他的,你就是凡人。現在你一下覺悟了,我是主人,你們替我辦事,你聽我的,你們要不要分別?要分別,分別不是意,不是迷。我不分別,你分別,主人去用傭人,而不是傭人去用主人。你從這個比喻,容易體會,什麼叫分別不是意,這個話很難懂。如果從賓主來分的時候,你就會漸漸了解這個意思了。傭人很能幹,往往主人聽他擺佈,那就是凡夫了,這就錯誤。諸佛菩薩是自己作主,傭人都要聽他的,所以這就是分別亦非意。

  可見得不是沒有分別,要沒有分別,這些文字都沒有了,那裡還會有這些境界?所以『緣義無盡』。「緣義無盡」就是因緣果報,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是相續的,它是相續相。因果是亙相轉變的,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所以它不是個定相,因不是定因,果不是定果,它亙相轉變,永遠相續,它是這麼個現象。『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不管他怎麼轉變,怎麼相續,你都清清楚楚。『物性叵思』,「物性」是不可思議,就是一切萬物,萬物之性是法性,在有情叫佛性,在無情叫法性。『應法法而難準』,法性是永遠不變的,但是法相是變的,它是剎那剎那在那裡變化的。所以它的現象、它的作用不是一定的,這就「難準」,它是有變化的。

  【故法普即眼普】

  這個『普』,普眼,意思就從這來了。法無量無邊,那個眼的功能,那個見也是無量無邊。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

  【義通乃見通。】

  這一句重要,前面是從相上講的,現象上講的,這是從義理上講的。你雖然見,見了不懂,那等於沒見。一見就通達、就明瞭。義通了,見就通了,通就是見性。你見相不見性,沒有用處。我們今天凡夫所見的,是見相不見性,我們見的很有限,沒有普。

  【體之而寂寂,照之乃重重。】

  『體』是自性,自性清淨無染,永恆不變,這是講體。如果就眼來說,就是見性,見性之體是『寂寂』,永遠是清淨寂滅相,它是不動的。它的作用是照,『照之乃重重』,重重無盡,無邊的法界,他通通都見到。通通都明瞭、通達了,我們學佛要懂這個道理,要向這個方向去努力,就對了。這個方向在此地講,就是寂照。這個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原則,不能違背。心要常寂,作用要常照。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

  【斯眼所見,為普眼法門也。】

  普眼法門是這個意思。將來諸位在佛經裡面看到普眼法門,你就懂得它是什麼意思了。普眼法門是見性圓滿的起用,我們用這一句話來總結。不是眼識,凡夫用的是眼識見。這些人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用見性見,不是用眼識見。用聞性聞,不是用耳識聞。天天吃東西,用舌性去嚐,不是用舌識。把六識一轉變是性、六性,那就見性了,完全是心性起作用了,所以分別亦非意。意是識,分別不是意,全都是自性在起用。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諸位要用心去體會。能體會得一分、兩分,就覺得很有趣味。然後才曉得,古來的這些祖師大德教我們,為什麼叫一門深入?都是與寂照這個原理有關係。因為你一門,無論修學那一種法,一門心容易清淨。寂就是清淨心,高度的清淨心就叫寂。清淨心起作用就叫做照。他一切通達,一切明瞭,他並沒有通過思考,並沒有通過研究。通過思考、研究而明瞭,那是意識,那就是意了。沒有通過思考、研究,一接觸就通達明瞭,這是自性起用,這叫照見。

  所以佛門不用研究,用什麼?用參究。參究跟研究有什麼不一樣呢?不一樣,研究是用心意識,就是你用意識,你用分別心、用執著心在那裡去思考研究,就用這個心。參究不用心意識,參究的時候,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用的心不一樣。參究是用真心,研究是用妄心,得的結果不相同。由此可知,佛門種種設施,從初下手,就運用到這些原理、原則。如果你用的功夫得力,沒有不開悟的。要功夫真正得力,那就像前面文殊菩薩教誡善財參學,四個條件,你要真正能做到。這四個條件很要緊。我們前面說過,前幾天也舉過,我就不再講了,你不曉得,你去查經。那是我們求學親近善知識基本的條件。你要具足,你才能得利益;你不具足,會當面錯過。那麼到這個地方,是把普眼法門介紹出來了。

  下面經文,有十三句。

  【別釋普眼之用。】

  普眼的體相明瞭了,普眼的作用,底下這十三句是作用。這個好懂,比前面這一句容易多了,雖然文長,它好懂。好,請看經文。

  【顯發一切菩薩諸行。】

  我們在這上著重一個字『行』。菩薩的行顯發出來了。『顯』是明顯,『發』是發起。也就是說,你要是得到普眼法門,你的生活會從凡夫的生活,變成菩薩的生活,菩薩行現前了。

  【開演一切如來境界。】

  『開』是開示,『演』是表演。你所顯現出來的,是如來境界。菩薩行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如來境界。

  【闡揚一切諸佛妙法。】

  往下十一句,都是講他的德用。或是言說,或是表現,我們在生活當中,一言一行,起心動念,都將一切諸佛的妙法顯露在外面。善根、福德、因緣成熟的人一見,他就開悟了,不必要說。

  【光照一切諸佛剎土。】

  這個『光』,是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也就是六根的作用,能夠遍一切諸佛剎土。功夫要達到純熟、上乘的,無處不現身。這個實在講是不容易,是相當的難。可是我們在《彌陀經》上,在《無量壽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都有這個能力,都有這個德用,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西方世界往生的那些人,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的,說實在話,都是得佛本願威神加持,他才有。生實報莊嚴土的,他確實是有。實報莊嚴土,明心見性了,跟底下兩土是完全不同。雖然明心見性,也得佛力的加持,那他的能力更殊勝。換一句話說,跟諸佛如來就差不多,不是其他菩薩能跟他相比的,真的是德用無邊。

  【圓滿一切諸佛相好。】

  這一句話是真的,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那麼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出現,為什麼還現一個丈六金身,現一個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不現無量的相好?不是他不能現,是這個世間眾生沒有那麼大的福報,現那個相,把眾生都嚇跑掉了,沒有人敢親近。所以現是現得好,比你們好一點點,你們可以接受。好的太多了,不敢接受。這個是為度眾生的方便,這才叫圓滿。真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才叫圓滿一切諸佛相好。

  那麼這個總共十三句,這是第五句。時間到了,我們下面留到下次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