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海雲比丘章  (第五集)  1997/5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4-0005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倒數第二行。這一段文是清涼大師的解釋。

  【第二善男子我初止住。】

  這幾個字是經文。

  【下】

  是向下這一段經文。

  【正授法要。】

  諸位在前面這個表解裡面,段落就看得很清楚,在科判裡面第二個段落。

  【稱讚授法。】

  裡面有二段,第一段:

  【讚法器。】

  我們上一次講完了,今天開端,這是第二個大段:『正授法要』。這裡面又分為二個中段,這不必再加以解釋了,諸位一看就明瞭了。我們先看大師在前面給我們的說明。

  【謂觀法海睹佛聞法。次前念佛明聽法者。法為良藥,勸物弘傳。故有偈云,假使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滿三千,若不傳法利眾生,畢竟無能申報者。】

  我們先看這一段。向下的經文,是海雲比丘正式傳授法要給善財童子。善財是代表我們,換一句話說,就是傳法給我們。我們修學佛法是怎樣才能抓住佛法的綱領,才能夠在修學上得到相應,這一點非常重要。海雲這個名號,前面給諸位說過,這個意義說過了。『海』是比喻法海,比喻心海;『法』就是心,心就是法。見佛聞法是我們修學最重要的關鍵。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中心;佛滅度之後,雖然說三寶,一定是以法寶為中心,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也正是世尊在滅度之前,最後的遺教,告訴我們後學四依法。就是往後佛不在世,我們學佛依憑什麼?佛給我們講四種依靠。

  第一個「依法不依人」,所以三寶當中,法寶最尊了;佛在世的時候,佛寶最尊,法是佛說的。這個「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講的經典,這是我們唯一的依靠。「人」是傳法之人,如果他所講的與法不相應,我們要依經法,不能依人所說的,這一點很重要。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經》註解裡講得特別詳細,因為末法時期有許多現象,大家對某一個人崇拜,他說的就如佛一樣;他講的東西與佛經相違背,寧願把佛經捨掉,去相信這個人說的,這是大錯特錯!所以善導大師講,即使這個人證了阿羅漢果,是聖人不是普通人,他所講的跟經上講的不同,我們決定也是依經不能夠依他。乃至於菩薩來說,佛來說也不行,「佛佛道同」,決定沒有說後佛所說的東西,跟前面那一尊佛說的不一樣,沒有這個道理。善導大師這段話講得很長很長,在「上品上生章」裡面。《觀經》我們講過了,「上品上生章」也特別提出來講過了,希望大家能夠留意,我們在末法修學才能夠得利益,才知道我們要依靠什麼。

  第二句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簡單的說,能夠幫助我們在這一生脫離生死輪迴,超越十法界,這個經、這個法門對我來講就是「了義」,真能解決問題。所以大乘經雖然很多,有許多經論、許多法門,沒有辦法幫助我了生死、出三界,那個經雖然好,對我算是「不了義」。每一個人害的病不一樣,那個藥材好,非常高貴,可是不對我的症;我吃了,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死了。法要應機,這是最重要的。

  這個是大致上,不能一概而論。就多數人來說,世尊也給我們做了一個選擇,《大積經》上,世尊也給我們講得很明白,正法時期,戒律成就。那個時候去佛很近,嚴持戒律就能證果,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能證果。像法時期,去佛遠了,人的根性劣了,修學環境也不好了,持戒就不能證果,禪定成就,修禪定的人還能夠證果,也能證初、二、三果。像法時期證四果的很少,很少聽說,但是證三果的倒不少,在像法時期。末法時期,禪定也不行了。我們現在生在末法時期,你修學禪定,修修看,看能不能斷煩惱,煩惱不斷,不能證果。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個是世尊親口宣說的,這個說法也就是了義,三個時期!正法時期,戒律了義;像法時期,禪定了義;末法時期,淨土了義。他真幫你成就,這個法門,帶業往生,一生決定能超六道、超十法界,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一真法界。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以來,在六道裡頭搞生死輪迴,苦不堪言!這一生遇到這個機會,如果不能把握,在這一生當中超出,那就太可惜了。這個世間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實的;既非真實,你怎麼可以留戀,要真正覺悟,決定不留戀,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辦第一樁大事。還沒往生之前,我們身體在世間,幫助別人認識佛法,幫助別人認識淨土,把我們得到的殊勝利益,介紹給他、推荐給他,這就是弘傳,我們就做弘法、傳法的工作,這是無量功德。你所做的一切功德,沒有比這個更殊勝,這是我們要曉得。

  「四依」第三,這個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也非常重要。「智」是理智,「識」是感情,在日常生活當中,不但是修學佛法,對人、對事、對物要以理性,不能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往往就壞了。至於有人說這個經是假的,那個經是偽造的,有沒有這種情形,真有!但是很少,這樁事情不難辨別。我們選擇經,怎麼選擇法?《大藏經》裡有的,大概不是假的;《大藏經》裡沒有的,靠不住。可是近代印的《大藏經》,水平就差了,拉裡拉雜的東西全都收進去了,真妄、邪正恐怕都有。那怎麼辦?我們依古本,清朝最後這一部藏經—《隆藏》,《隆藏》裡面所收的大概就沒有錯。《隆藏》以後,就是乾隆以後,近代編的這些《大藏經》,有很多古本裡沒有的,我們不可依。古代流傳的《藏經》是決定不會錯,審核非常嚴格,這就叫「依義不依語」。

  說到這一句,特別我們現在念的《無量壽經》,夏蓮居老居士會集這個經,有很多人反對,提出異議,說這個不是原譯本,是一個居士從幾個本子裡抄集的,可不可依?四依法裡有這一條就行了,只要意思對了,言語多說幾句,少說幾句,沒有關係,意思對了。夏老居士會集本,你拿五種原譯本去對對看,他有沒有錯誤?他有沒有改經?有沒有改原來的經文?他沒有!那就符合四依。這是世尊對我們末世的教訓,我們憑著四依法,我們可以依據夏老居士會集來修學,決定沒有錯。所以末法時期修學,法寶是第一。《無量壽經》是大乘經、是了義經,四依都具足,四個條件統統具足。我們如果要想了生死、出三界,這一部經就夠了,不要再去找麻煩。一生當中,專修專弘,古來的祖師大德給我們作過榜樣,這就很好!

  所以這裡二句話非常重要,『法為良藥』,今天這個法,我們就可以指定《大乘無量壽經》,這是良藥。那麼《華嚴經》呢?《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詳細註解,我們講《華嚴》是講《無量壽經》的註解。你看這個經一展開,自始至終處處指歸淨土。吉祥雲比丘就是念阿彌陀佛,他修學的就是《無量壽經》三輩往生裡面,「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吉祥雲比丘學的。海雲比丘,剛剛我們前面念過,發菩提心,法是良藥。

  『勸物弘傳』,他沒有說勸人,他勸物,要知道物的範圍大,人的範圍小。六道,要是勸人,只有一道,其它的五道談不上了。如果說物,其餘的五道全包括了。如果勸人弘傳,在十法界裡面是人法界,其它的九法界沒有;勸物,十法界全都包括了。諸佛如來、菩薩、聲聞、緣覺、天人、修羅、餓鬼、畜生、地獄,普遍的勸他要弘揚、要傳授。由此可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弘傳的責任,都有弘傳的使命。弘傳的方式非常多,不一定說,要設一個講堂,坐上講台講經說法,這叫弘傳。你那個想法,就想得太呆板、太狹小。

  隨時隨地,與人談話,就宣揚念佛的好處、念佛的功德利益,勸人!自己要把佛念好,要把佛學好,作一個好榜樣給人看。所以我常講:「我們這個樣子,就是學佛的招牌」,招牌不好,弘傳就困難。「你說佛法那麼好,學佛那麼好,看你這個樣子,人家不敢學佛!」一定要好好的修。真正學佛,我常常講,你的相貌會改變,你的體質會改變,這是世間無論那一個種族的人、那一個國家的人、那一種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他最關心的健康、長壽、容貌端莊,比他信仰上帝,我覺得還要重要。如果我們學佛的人,個個如法,個個面孔都像觀音菩薩,身體都像金剛神一樣,我們這個招牌好!這就能吸引攝受無量眾生,你把佛法介紹給他,他當然歡迎,他當然能夠接受,這是我們弘傳基本的條件,我們自己一定要依教修行。

  「教」,剛才講了,一本《無量壽經》足夠了,天天要讀誦,至少每天要念一遍,為什麼要念?佛給我們講的教訓要記住,我們怎樣做人、怎樣做事,處事待人接物,經上都有教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遵循經典的教訓,不能違背,這叫真正修行。果然如法修持,有個半年、一年,就有效果。你自己能夠覺察出來,就有效果,就不一樣,跟從前不一樣,三年的效果就非常明顯、非常顯著。如果你學佛學這麼多年,還一點都沒有改變;換句話說,你學的佛不相應,佛給你的那些教訓,你沒有做到。天天口念經、口念佛,沒有用處,心不相應。所以古來祖師大德教導我們要著重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假如你念的不相應,念佛號也不相應,念經也不相應,那就是喊破喉嚨也枉然,對你沒有絲毫改變。如果相應的話,這個改變就非常顯著,現代人講改變體質、改變命運,真的一點都不錯!所以我們人人都有弘傳的使命,都有弘傳的職責。

  『故有偈云』,這首偈也是《華嚴經》上的:『假使頂戴經塵劫』,這個話是假設的,前面二句都是假設的。我們對佛尊敬,我們對法也尊敬,把佛像、經書頂在頭頂上,這恭敬!經多久?經塵劫,表示恭敬心。『身為床座滿三千』,這也是個比喻,把我們身體當做床座,請佛坐在我們身上。這身有多大?像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這樣的供養彿,可謂恭敬到了極處,能不能報佛恩?這下面說,不能!『若不傳法利眾生』,關鍵在這一句。你雖然「頂戴經塵劫,身為床座滿三千」,可惜你沒有傳法,你沒有利益眾生。『畢竟無能申報者』,我們天天念迴向偈:「上報四重恩」,報不了!那是一句口頭禪。誰能報佛恩?弘傳之人就能報佛恩,盡心盡力去弘傳。弘是發揚光大,是對空間講的,我們今天講的傳播;傳是對時間講的,傳給下一代。傳是對時間講的,弘是對空間講的。

  這個範圍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要做的工作是十方三世,要把佛法弘傳到十方三世,利益一切眾生。弘揚,利益當代的眾生,現在我們利用科技,這是我們要全力以赴的。我們一個小道場講經,收的效果很有限,我們的講堂不大,再大的講堂,到體育場裡面去講經,可以容納五萬人、六萬人,還是有限!台灣有二千一百多萬人,你才有五、六萬人,算什麼?如何能利益一切眾生?再用電視傳播,用無限電傳播,有這樣的工具,你要不去利用它,你是愚癡!你沒有智慧!用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弘傳出去。現在不僅對台灣,要對全世界,利益一切眾生。我們今天用華語來講經,希望把這個講演,能夠同時翻成英語、翻成日語、翻成西班牙語,翻成各種不同的言語文字,才能夠普遍利益這個世界的眾生,這是現代我們做弘傳一定要曉得,必要的手段!

  從時間上來講,如何把佛法保持的長久,不至於散失?現在的印刷術發達,大量印經典,流通到全世界,這個地方有災難毀滅了,那個地方還有,不至於遺失。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做成VCD,可以保存一、二百年,這在時間上來講,傳之久遠,它不會變質。當然更重要的是培養繼起的人才,這是所有功德裡面,最大的一樁事情,沒有比這個更大。「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定要有傳法的人。

  什麼人有條件來傳佛法、來續佛慧命?這個經上給我們列了一個標準,善財!善財是代表傳法的人,他有條件,所以這些善知識都傳法給他。他什麼條件?細說,那很費時間;簡單的說,你們大家都看到了,第一個條件,他真的發菩提心。《彌勒所問經》,彌勒菩薩講的十心,善財具足。吉祥雲比丘所說的,海雲比丘所讚歎的,我們在前面都讀過,善財統統具足,這是真正發菩提心。第二個條件,熱心求法,參學非常熱心、非常認真,勇猛精進,這是他具備的條件。有這個條件,就有資格傳法,接受佛法,就有資格承擔如來家業,弘法利生,續佛慧命。你沒有這樣的真誠、熱誠,那沒有用處。這個熱誠表現在勇猛精進上,這是一個意思。下面說:

  【又表此位勝進之中。】

  還有餘義。傳法裡面也表示從二住,『勝進』,進是進步,往前推進,從初住升到二住,這是進步;二住再升到三住。「勝」是殊勝,必有殊勝的修行功夫,才能把自己的地位不斷向上提升。在進步當中,你看看:

  【誦習多聞等是所尚故。】

  在五十三參這才是第二個位次,初學!初學的人這是決定不能少的。『誦』是讀誦,我們現在都是初學,你還沒有修行證果,所以我勸大家,《無量壽經》每天要念一遍,誦!你能夠念二遍、三遍,這就更好。實在沒有時間,念一遍。如果你現前有工作,工作非常忙碌,一遍也沒有辦法讀,那我們編的課誦本,我們《淨宗朝暮課誦》,這是我為大家編的。我們早課念四十八願,晚課念《無量壽經》第卅二到卅七品,我們只念這二段經文,天天要念!誦!『習』是照做,習是學習,不是念了就完了,念了要學習。念四十八願,要學阿彌陀佛發願,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變做我自己的本願,我們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這叫習。

  卅二到卅七品,裡面的內容是五戒十善,讓我們每天晚上念了認真反省,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我們這樣才能往生。因為西方世界,到那邊去的都是善人,不但是善人,經上講的:「諸上善人」,上善,我們要不是上善,怎麼能去?你要想做到上善,經裡面這一段的教訓,你統統要做到。不能說太難了,這一條我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做不到還要搞六道輪迴。你要想到極樂世界去,極樂世界就是這個標準,就是這個水平,你看你能不能達到?說老實話,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不只這一生,生生世世沒去得成,為什麼沒去得成?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希望我們在這一生,努力的一定要達到這個標準。這個事情實在話,不是難事!世間難事,求人難,人家未必肯答應,這求自己!你真能放下,真能看破,真能忍耐一點,就成功了,那有做不到的。學習太重要了。

  『多聞』著重在多聽經,多多聽大乘經典,幫助我們明理,幫助我們開悟。在這個位次上,『是所尚故』,崇尚這三種的修學方法—誦、習、多聞;換一句話說,初學這是三個必要的條件。我們初學如果把這三樣捨棄了,你怎麼可能有成就?菩薩在這裡表演給我們看。這一段經文分成二段,剛才我們在表解裡面看過了。

  【一正明修觀。二觀成利益。】

  『修觀』是因,『利益』是果。善因善果,修善因,一定得善果。請看經文:

  【善男子,我初止住此海門國十有二年,常以十事觀察大海而為境界。】

  下面這個註解一開端,這是交代經文的段落層次,這一大段裡面又分成三小段,第一個小段:

  【總標時分。】

  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標示出時間。

  【二順顯觀修。】

  第三段是總結:

  【反以結歎。】

  經文在下面,現在這個是第一段。第一段裡面一定要懂得,它表法的義趣,《華嚴經》美就美在這個地方,難也難在這個地方。如果你依文解義,那就壞了,那就變成寓言、變成小說了。他裡面說的人,你也找不到,那有這種人?他說的地名,也沒有這個地方。他說的時間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統統是表法的意思。我們要懂得他這個道理,然後你就曉得世尊教學,就像現代人所講的高度的藝術化,不是一種普通的教學,高度藝術的教學。

  他說『初』是初學,『止住』就好像在一個學校求學一樣,住在這個地區,在這個地方學習,在『海門國』十二年。「十二」是代表一個圓滿,好像我在某一個學校念書,從上學一直到畢業,那就圓滿,並不是真的十二年。這底下註子說:

  【言十二年者,一紀已周,過十千劫,已入第二治地住故。】

  這是說明他從初地圓滿之後,升到二地,二住菩薩,治地住是二住菩薩。在我們中國也是以十二為一個週期,你看我們的生肖,子丑寅卯辰巳午未,也是十二個生肖一個週期,印度也用十二做一個週期,所以十二年是表示一個週期圓滿,一週圓滿,表這個意思。他在這個其中修學,『常以十事』,十樁事情。這十樁事情就是下面經文所說的,『觀察大海』,這個「大海」是心海,心沒有邊際。由此可知,古時候宗門提倡的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根本是心地法門,會修行的人,是從根本修,這個來得快速,不從枝枝葉葉,枝枝葉葉是麻煩!太瑣碎了!從根本修,從心地上修。心清淨了,身當然清淨,譬如我們持淨戒,你戒條一條一條持的再清淨,你心不清淨,那個戒的根還是不清淨。如果心要是清淨了,那些枝枝葉葉統統都清淨。宗門如是,教下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修學著重在根本。

  這個地方是以「大海」來表心地、來表根本,以這個為境界,在這裡面修觀。修觀,在我們佛門裡面,學佛的同修對這個名詞都很熟悉。宗門、教下常講的觀照、照住、照見,這是修行功夫三個層次,這個名詞是通一切法門,並不是禪宗專有的,是通一切法門。我們淨土宗雖然不是這個說法,淨土宗的修行,這三個階段是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我們是這個說法。功夫成片就相當於宗門講的觀照,觀照功夫得力了,就是我們講的功夫成片。照住就是我們講的事一心不亂,照見就是我們講的理一心不亂。所用的術語不一樣,境界相同,沒有兩樣。這才真正明瞭,「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請看下面這一段經文。

  【所謂】

  『所謂』兩個字,是一直貫下去,經文總共有十句。

  【思惟大海寬廣難量。思惟大海深難得底。思惟大海同一鹹味。思惟大海出生眾寶。思惟大海吞納眾流。思惟大海水色差別不可思議。思惟大海種種眾生之所依住。思惟大海容受無量大身眾生。思惟大海能受大雲所雨之雨。思惟大海究竟恆滿無有增減。】

  十句都是講事,每一句裡面含義很深。我們看清涼大師的開示,看他的註解。

  【二所謂下】

  就是指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文,這一段文是:

  【別顯觀修。】

  而在科判裡面,他是用「順顯觀修」,這一個意思。

  【然海】

  觀大海這個「海」比的什麼?

  【法海】

  世、出世間萬事萬法無量無邊,就像大海一樣。海也有「智海」的意思;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廣大無有邊際。世尊在這一部經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這是自受用。我們在無量無邊、萬事萬法當中,我們要過什麼生活?要過高度智慧的生活,那就是佛菩薩。高度智慧的生活就是三寶,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這是佛菩薩的生活。第三是:

  【悲海】

  佛菩薩所以值得九法界一切眾生的尊敬、愛戴,就是因為他們有大慈悲心,慈悲心的力量在推動他。我們今天學佛,為什麼不用功、為什麼偷懶、為什麼解怠、為什麼懶惰?沒有慈悲心,沒有動力,因循苟且,不但不能度眾生,度自己都度不了;度自己都度不了,說一句不好聽的話,自己愛自己的心都沒有,他還能愛別人嗎?對自己都沒有慈悲,他怎麼能對別人有慈悲?我們一般講:「自重自愛」,一個人能夠自重自愛,他都發奮努力去求學,精進不懈怠,他要有成就,這個人才是自重自愛。凡是辦事、求學因循苟且的,這個人不自重、也不自愛,他還會有什麼成就?

  諸佛菩薩不但自重自愛,他為一切眾生,為什麼要那麼辛苦,為什麼那麼努力?看到眾生在受苦,要靠著我去幫助他,靠我去救他,靠我去度他,我的智慧、德能不能成就,我怎麼幫他忙?所以修學佛法勇猛精進,為誰?為一切眾生。為自己還可以偷懶,為眾生不能偷懶,你怎麼對得起眾生?為自己,我們看到佛的經教,我做不到,打一點折扣還無所謂;為眾生那就不可以這樣做法。佛對我們的教誨,一定要百分之百的順從。念念為眾生,這是你有大悲心,悲心深廣也像大海一樣,你大慈悲心是這麼來的。第四:

  【生死海。】

  『生死海』是觀察六道眾生,在六道裡生死流轉,永遠沒有出期。所以菩薩看到這個情形,大慈悲心生起來,要用法海、智海來度生死海裡面一切苦難的眾生。海的意思非常深廣,清涼在此地只舉出四個意思。下面說:

  【種種不同。】

  他用一個『等』字,「等」就是不只這四種,四種是略說。

  【準十地經大海十義,即佛智海。】

  《十地經》就是《華嚴經》的十地品,這是在《八十經》裡面所說的,十地品裡面所講的。那個經文裡面講得詳細。講海有十個意思,十個意思都是智海,諸位想想看,智海有十個意思,那法海?悲海?生死海?個個都有十義。

  【十表十地】

  表圓滿。《華嚴》是用十代表圓滿,所以任何一法都說十句,都說十個意思。

  【各有所以。今次不同,復有開合及有無異。故依當文大悲海釋。即彼住中發十種心。】

  『今』是指現在的經文;現在這一段經文裡面,次序跟《十地經》上所講的次序有一點差別,不太相同。『復有開合』,有把兩個意思,歸納成一個意思;有的一個意思,解釋為二個意思,這就是十地經跟此地比較的時候,有這個差別,這個差別都不是大差別。還有此地有的,《十地經》上沒有的;《十地經》上有的,此地沒有。所以我們互相參考,這個意思就圓滿了。這種情形正如同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無量壽經》一樣,我們看到《無量壽經》的原譯本一樣,現在還傳下來的五種本子;五種本子這種情形就很多,開合的情形、有無的情形就很多。所以古人斷定原本不是一個本子,原本如果是一個本子,翻譯的人怎麼會翻譯不一樣,都是大同小異,不能有很大的差別。特別像四十八願,非常明顯,有的經裡面二十四願,有的經裡面四十八願,有的經裡三十六願,不可能有這麼大差別,從這裡斷定,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說。

  佛講這個經講十地,跟講末後這一會,當然不是一部經,所以這裡面開合、有無,是必然的現象。現在清涼大師為我們解釋:『故依當文大悲海釋。』在這四種海裡面,著重在大悲心。『即彼住中發十種心』,「彼住」就是二住,治地住裡面發十種心,這十種心就是對治我們心地的毛病。我們是凡夫心,你看看,菩薩用的是什麼心?這個心就是心地,治地就是治我們的心地。

  【一利益心】

  合經文的第一句「思惟大海寬廣難量」。

  【利益寬廣故。】

  我們這個利益的心量很小很小,只顧到個人的利益,只顧到眼前的利益,你看多小?所以叫你看海。我們台灣這個島,四周都是海、都是海洋,你坐在海邊上,有沒有想到我們的心地像大海一樣。我們要明瞭無量無邊的利益,能夠利益一切眾生,我自己也是眾生之一,當然也在其中,沒有拋在外面,所以你才能明瞭,利益眾生是真正利益自己。如果只知道利益自己,不曉得利益眾生,決定是害了自己,這個道理是真理、是事實。怎麼說呢?你要能發利益一切眾生的心,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十法界,你成佛了,你得的利益多大。你為什麼不能修行證果?就是你利益的心太小了,你的心量被六道包在其中,你沒有辦法超越六道。怎麼樣超越六道?必須你的心要大,把六道擠破,出去了。六道在你心裡頭,決定不能夠包你的心,你的心要包六道、要包十法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就超越了。起心動念要利益一切眾生,這個是諸佛菩薩在《華嚴經》上,給我們作了好樣子,作了好榜樣,不能想自己的利益。

  可是一般人,說老實話,學佛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很少,這個話是真的。我過去出家,我出家二年才受戒;受了戒之後,去禮謝老師,見李老師。李老師見到面,笑嘻嘻的,第一句話就跟我說:「你要信佛!」那個時候,我學佛已經九年,我學佛七年出家,出家二年受戒,我已經學佛九年了,而且我那個時候在教佛學院。他忽然冒出這二個字,「你要信佛!」我聽了也呆了,我還不信佛嗎?他跟我解釋:「有人出家到一輩子,都不信佛。」什麼叫信佛?依教奉行才叫信佛,佛所教給你的,你沒有去做到,你不信佛!老師這兩句話重了!佛教我們把心量拓開,我們還自私自利,你怎麼是信佛?你根本就不信佛,出家有什麼用?你還是搞你自己的一套,依舊再搞生死輪迴,所以幾個人懂得「信佛」這兩個字。

  這個經文,十句排列的順序好,第一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拓開心量,你的心量太小。拓開心量,恢復你的真心,你的真心原來就是包虛空法界,那是你的真心,你今天這麼小的心量,這妄心。你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就是這個小心量,你在這一生生活當中,受這麼多委曲,受這麼多苦難,什麼原因?就是你心量太小。一定要發大心量,盡我們自己的智慧,盡我們自己能力,利益一切眾生,就在我們自己本分的工作範圍當中。我們今天出家了,出家也是一個行業,跟社會上各種行業沒有兩樣,我們這是一個行業。既然在這個行業,一定要把這個行業的工作做好。這個行業做什麼工作?傳法利生,宣揚佛法,利益眾生,全心全力去做,盡心盡力去做,毫無保留,這就對了。所以「利益寬廣」是本來的,是當然的、是自然的,沒有加絲毫勉強。讀了這一段經文,以後諸位要看海,你看法跟別人就不一樣了,你一看大海,你就開智慧。

  第二句,『思惟大海深難得底』,這一句諸位看註解:

  【大悲心,大悲甚深無能測故。】

  實在講這個解釋,跟前面的這十種心,前後都照應,都相應,而把利益擺在頭一條,有道理。不管中國人、外國人,不管是那一種民族、那一種宗教信仰,現在人起心動念,頭一個是「利」。所以佛很清楚、很明白,把利擺在第一個,告訴你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是無量無邊,真實的利益是你自性裡頭本來具足,不是外來的,從那裡看?從《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這個是利益。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你們在經上念到,黃金為地,七寶宮殿,那是利益,那是自性本來具足的。

  這種殊勝的利益,你能不能享受?能!你只要依照經典的方法去修學,那你就能夠得到,你就能受用到,一點都不假。所以你能夠把心量拓開,捨掉眼前的小利,你得的就是大利,我們要能信的過。落實在生活當中,修學的方法很多很多,你自己要去思惟,你自己想像怎麼做才如法。

  我們在新加坡遇到一個同修,做生意的人—傅來成居士,傅居士。這個人在新加坡二千塊錢起家,現在每年賺幾千萬。他告訴我,他沒念過什麼書,學歷很低,也沒有什麼智慧、能力,都沒有,憑著什麼賺錢?老實!他真正做到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因為他人老實,這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被歐洲一個商業鉅子看中,這個人是個好人,誠實、可靠,就把很多的代理權交給他,他就發起來了,就憑著老實,真誠待人。他做生意,納稅百分之百,絕不偷稅,還是賺錢。

  人家代理交給他,他不會做,他說:「我做不來!」英文又不懂,怎麼做生意?他就找人幫忙,去請經理。他告訴我:「我不是請經理,我是請老板;請來之後,全權都交給他做,他做得好,我也得好處;他做得不好,我就完全失敗。我是去找老板,不是找伙計。」他怎麼找呢?他是一個學佛的人,常常去參加法會,到寺廟裡面去遊玩,其實他是去找人,找一些年輕人,看他相貌莊嚴,人很端正,聽聽他在佛菩薩面前禱告些什麼?他在偷聽,如果禱告是求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有病,看他的心很誠、很孝,「這個人不錯!」就找他來談話,仔細去觀察他,發現這個人是好人,是個孝子,對待父母、家庭有責任感的,然後就把生意介紹給他,就勸他好好的做,一定要相信因果報應。你成功了,我就成功了;你失敗了,我也失敗了,我全靠你,我請你當老板,不是請你當伙計。

  做上三年,看看果然不錯,他就把這個人直接介紹給總代理商,就全部交給他,所以歐洲這些老板對他佩服的不得了,一點私心都沒有。他是憑這個發起來的。他告訴我,他對自己兒女他不管,他幫助一些年輕人,他說:「我幫助別人兒女,跟幫助自己兒女是一樣,年輕人有成就,就是我的兒女有成就!」他的觀念很多跟佛法相應,跟世間人想法不相應,的確是高人一等。他為社會、為大眾,沒有想到為自己家庭,他告訴我:「他太太日中一食,吃長素,一天吃一餐。」非常節儉,非常節省,生意作那麼大。賺的錢,一半發展生意,一半弘揚佛法。弘法利生的事情,非常熱心去做,他做得非常快樂!

  我上一次到新加坡,有幾天他陪我,在一起談起,那是標準的商人菩薩,真正是覺悟的人,不是個迷惑顛倒的人。此地講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他說:「人在世間,我一天穿得暖、吃得飽,住的房子也還不錯,夠了!還要什麼?再要也帶不走。」念念利益社會,所以看到一些好人,總是找機會幫助他、成就他,而且告訴他自己本身是一個榜樣,你學我,我們共同努力來幫助這個社會、幫助一些大眾。所以我們在新加坡還發現一個菩薩商人,跟五十三參一樣,菩薩商人。

  所以第二句是大悲。底下一句是大慈,先把大悲放在前面。悲是救苦,慈是與樂。救苦擺在第一位,先解除他的苦難,然後才幫助他得樂,先救苦要緊!世間的大苦,但是人不知道,無過於六道輪迴;六道裡面的大苦,無過於三惡道。如何救度三惡道苦難的眾生?我們必須要曉得,三惡道是怎麼形成的?貪瞋癡。貪心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癡墮畜生。你怎麼樣救度這一切眾生,不讓他墮三惡道呢?你要告訴他,一定要息滅貪瞋癡,要曉得貪瞋癡決定不是好東西,在佛法裡面講,叫三毒。你要有高度的警覺,遠離三毒,那你就脫離三惡道。我們想想,我們自己有沒有貪瞋癡?面對外面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會不會起貪心?得不到,會不會起瞋恚心?看到人有,我沒有,會不會有嫉妒心?如果還有這些念頭起來,你要趕緊覺悟,這個念頭起來,要叫自己往下墮落,不得了!凡事都有因果,因緣果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真理。怎麼樣幫助自己脫離苦海,六道輪迴是苦海,這叫生死海。唯有大慈悲心,才能推動自己發憤修學,勇猛精進,自度度他,所以把悲心擺在第二,慈心擺在第三。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