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八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08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頁,從第四行看起。這下面有一段很長的經文,總共說了二十一門,都是念佛法門。這些名稱都是從作用上立的名號,我們先將經文念一遍。清涼大師有很詳細的註解,我想這一段經文,我們講註解就好了,經要念一遍。請看經文:

  【所謂智光普照差別境界念佛門】

  這一句是法門的名稱,下一句是講這個法門的作用:

  【常見諸佛種種國土宮殿莊嚴悉現前故。】

  這是第一。第二:

  【令安住種種增上意樂念佛門】

  這是法門名稱,它的作用:

  【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淨故。】

  第三:

  【令安住究竟佛力念佛門,令入如來十種力中隨順行故。】

  第四:

  【令安住種種如來究竟正法念佛門】

  它的業用是:

  【見一切佛演說正法咸聽聞故。】

  第五:

  【遍照十方無差別藏念佛門】

  作用是:

  【普見一切諸世界中等無差別諸佛海故。】

  第六:

  【入不可見極微細處念佛門】

  業用是:

  『徹見一切微細境中如來神變自在事故。』

  第七:

  【住種種劫念佛門,於一切劫常見諸佛施作佛事,咸親近故。】

  第八:

  【住一切時念佛門,於一切時常得見佛,與佛同住不相離故。】

  第九:

  【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剎土咸見佛身超過世間無等比故。】

  第十:

  【住一切世念佛門,隨於自心所有樂欲,普見三世諸如來故。】

  第十一:

  【住一切境念佛門,普見一切諸境界中諸佛相續咸出興故。】

  第十二:

  【住一切性寂滅念佛門,於念念中見一切剎一切諸佛示涅槃故。】

  第十三:

  【住一切時處念佛門,於一日中見一切佛從其住處而往化故。】

  第十四:

  【住一切境廣大念佛門,見一切佛皆結跏趺坐一一佛身滿法界故。】

  第十五:

  【住一切法微細念佛門,於一毛孔見不可說諸佛出興,咸至其所而承事故。】

  第十六:

  【住剎那際莊嚴念佛門,於一念中見一切剎皆有諸佛成等正覺現神變故。】

  第十七:

  【住一切法念佛門,見一切佛出興於世以智慧光轉法輪故。】

  第十八:

  【住自在心念佛門,隨其自心所有欲樂,一切如來現其影像咸得見故。】

  第十九:

  【住一切業念佛門,能隨法界一切眾生所修行業為現其身令覺悟故。】

  第二十:

  【住一切神變念佛門,見一切佛住於廣大香水海中坐蓮華臺普現神變滿十方故。】

  二十一:

  【住等虛空界念佛門,觀察如來所現身雲莊嚴法界虛空界故。】

  這是總共說了二十一種。我們知道念佛這個門無量無邊,那裡只二十一種!二十一,諸位仔細去觀察一下,還是歸納的。從業用相似的歸納,二十一大類,這二十一大類要展開來,給諸位說,不僅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門,即使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無量無邊法門,通通可以歸到念佛法門,沒有一個法門不是念佛法門。你才曉得,念佛法門不可思議!為什麼五十三參第一參,吉祥雲比丘提倡念佛法門,原來念佛法門是無量無邊法門的總根本,就是這個道理。

  這麼多法門裡面,你看看,吉祥雲比丘他所修的這個法門,他這個法門還不在這個二十一個裡面,這二十一個是別說的。他所修的是直接,就是般舟三昧,直接念阿彌陀佛。所以在念佛法門裡面,又是第一殊勝!我們今天真的緣分不淺!學佛是運氣不錯,就給你撞上了;你也不懂得選擇,可是他就撞上這個法門了。雖然是誤撞撞上了,可是還是要明白;明白之後,我們對於現前修學的法門死心塌地,真正能做到「老實念佛」。大勢至菩薩所謂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一生才能夠圓滿成就。我們看到念佛法門有這麼多種,那有那麼簡單!我們看清涼的註解,他這個註註的很詳細。

  【所謂下】

  就是我們剛才念的這一段長文,二十一門,這是別說。

  【有二十一門。】

  前面這是總標,這是別列。每一門裡面都有兩句,剛才我們都念過了。

  【各】

  就是二十一門裡頭,『各』是每一門,

  【先標明。】

  【後釋相用。】

  後頭這一句是解釋它的作用、它的相狀、它的作用。

  【並從業用以受其名。】

  這個名字怎麼來的呢?都是它『業用』上建立的。業就是造作、造修,也就是我們說的事相上的修行,這個叫「業」。你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一定起作用;一般講,你一定得好處,那個好處就是「用」。這叫「業用」,從業用立的名稱。下面這一句:

  【準晉經中一一皆有三昧之言,今略無耳。】

  這是清涼大師將新舊兩種譯本比較上來看,舊經就是《六十華嚴》,晉朝時候翻譯的,我們稱它作「晉作」,『晉經』就是《六十華嚴》。《六十華嚴》這一段經文裡頭,都有三昧;可是新譯的八十卷《華嚴》裡面,把這一句省略掉了。所以諸位如果看《六十華嚴》,看到這一段,就是省略,意思都圓滿,意思沒有兩樣。

  【古德分二】

  這是講從前古大德,多半是指晉經,像《華嚴探玄記》,賢首國師所作的,這在清涼之前,他們將這一段經文分為兩大段,這二十一句,前面十句,後面十句。

  【前十念佛勝德圓備。後十念佛妙用自在。】

  這是將這二十一門分成兩大段,分的也很有意思。可是清涼沒有用這種分法。

  【今釋有異。略為三門。】

  這是清涼大師他把它分為三門解釋。

  【一明所念差別。二者會釋經文。三以能念收束。】

  他這個註解裡面,就分成這三大段,用這三段來解釋二十一個念佛門。我們先看第一段:

  【今初。謂十身三身,為觀不同,略為十種。】

  《華嚴經》都是用十這個數字來代表圓滿,所以說佛有十身。但是世尊通常在大乘經論裡面,跟我們所講的,沒有像這麼多,講的比較簡單,都講三身。三身,我想每個同修都能夠記得;講十身,恐怕你說不出來了。三身就是法身、報身、應化身,這個好懂!可是說十身,也沒有離開三身,不過把三身細說,再分開來講,分成十身。由此可知,十身跟三身實際上講,沒有差別。『為觀不同,略為十種。』

  【前八三身。】

  這是講二十一門,前面八門你仔細觀察,都是法身、報身、應身,你是念那一種身?

  【後二束上以成十身。】

  『後二』就是第九句跟第十句。

  【謂念三身佛則為三觀。各分依正】

  有依報跟正報。

  【便為六門。就報化中】

  報佛跟化佛。

  【分為內外,以成其八。】

  這是講前面八門都離不開三身。

  【九謂性相無礙。十謂融攝重重。】

  所以這兩句就把《華嚴經》上講的十身都包括盡了。

  【言十種者】

  這個裡面有許多地方,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一若作是觀,佛以法為身,清淨如虛空,無念念者。則念真如。是念法身。】

  這第一句很重要—『若作是觀』,這一句是樞紐,是關鍵的所在。「觀」前面跟諸位講過,就是觀念,我們怎樣把這個觀念轉過來。說實在話,我們凡夫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無論你觀察的宇宙人生,你所觀察的世法、佛法,都有很深、很廣、很嚴重的錯誤。所以三界六道,我們很難出離,道理在此地。佛祖在此地教給我們,你把那個觀念轉過來,轉過來諸佛菩薩的觀念,諸佛菩薩他怎麼個看法?他的看法正確的,一絲毫差誤都沒有。我們凡夫以這個肉體為身,這是我的身;諸佛菩薩不以這個肉體為身,他以什麼為身呢?以一切諸法為身,這叫法身。什麼是法?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法。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內凡、外凡的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法,他以這個為身,這個正確沒有錯誤。

  我這個講法,恐怕諸位還聽不懂,我們再舉個比喻來講。我想大概每位同修都有作夢的經驗,你們都作過夢,作夢的時候,你要曉得夢從那裡來的?夢是我們的心變現出來的,心能變,夢境所變;能所不二,能變跟所變是一不是二。聰明人知道,什麼是我?整個夢境是我,他這個觀念就沒錯!整個夢境是我自性變的,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承認整個夢境是自己,那就恭喜了,你就證得清淨法身。如果在夢中認為,夢中有個自己身,這是我,我身以為都不是我自己,那你是迷惑顛倒!你是凡夫,你不曉得所有的境界,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上佛講:「唯心所現」,一真法界、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依正莊嚴,「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有這兩句話,所以法相宗也把《華嚴經》看作是它的根本經教;法相宗有六經十一論,六經裡頭有《華嚴經》,就是因為有這一句。

  我們幾個人知道?怎麼曉得這一切依正莊嚴,是自己變現的?我們在變現境界裡頭,分自分他,分好分醜,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就幹這些事情!所以佛菩薩看的很清楚,叫「可憐憫者」,你怎麼可憐呢?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除了自性之外,的確別無一法。所以佛與大菩薩,此地所講的圓教初住菩薩,就以法為身;他們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圓初住的菩薩就『以法為身』,不以這個為身,這就叫法身。法身『清淨如虛空』,念佛念法身佛怎麼念呢?『無念念者。則念真如。』清淨心中無念,無念給諸位說,無念是無妄念,不是沒有正念。沒有正念,那就變成石頭、磚頭瓦塊,變成木頭人了,那個沒有念。沒有妄念,他有正念,所以正念也叫無念,無妄念,這很難懂!

  什麼叫正念?什麼叫無念?我們睜開眼睛能見,你們大家睜開眼睛都能見,都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當你見到這些色相的時候,你沒有起分別心,你沒有生執著心,你也沒有妄想心,你不能說你看不清楚,你看得很清楚,聽得很清楚,只要你這個時候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就叫正念。你要起一個動的念頭,這是花,這個花很好看,那是蠟燭紅的,妄念!那就叫妄念。所以無念就是無妄想、無分別、無執著,眼看的清楚,耳聽的清楚,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正念。可是你才起心動念,壞了,就是妄念,就不是正念。

  「無念念者」,那個念是正念,無念是無妄念,底下那個念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六根對六塵境界。你要曉得,諸佛菩薩跟我們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他也見,我們也見;他也聽,我們也聽;我們吃飯,他也吃飯,沒有兩樣!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有妄想、分別、執著;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因為他沒有執著,就沒有六道;沒有分別,他就沒有十法界;沒有妄想,連一真法界也沒有,一真法界是個假名而已!《金剛經》上講:「一真法界者,即非一真,是名一真。」你要懂得這個意思,它不是真的有個一真,真的要有個一真,不就又打妄想,又有分別了!這是沒有辦法,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假立名相,所以你會聽。就是馬鳴在《起信論》裡面所講的,會聽經的人,「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我們聽經要不要用這些東西?要用!怎麼離呢?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去打妄想,那你就真的會聽,你真的就聽進去了。只要你在聽經裡,還有分別,還有執著,你沒聽進去!那個東西叫業障,把佛法障礙住了,你沒聽進去。

  你能夠離心意識,離心意識實在講,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就是離心意識,你才能真正聽到自性,這就回歸到自性。這個方法在念佛法門裡面,叫念法身佛。那麼諸位想想,禪宗用的方法,禪宗是不是念佛呢?我們拿這個標準,「原來它也是念佛法門!」不過他口裡頭不念阿彌陀佛,他也不想阿彌陀佛,他真的是念佛,他是念法身佛。那麼他能不能入這個境界,那就是另外一樁事情,那要看他的功夫,是不是真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如果放下了,他得禪定,從禪定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那就是念法身佛。雖然念法身佛,諸位要曉得,前面跟大家講過,圓教三賢位都用這個方法修,我們講宗門都用這個方法修,他修到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他到了初地了,他念頭轉過來,他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華嚴》說:「十地菩薩皆念佛故」,那是念阿彌陀佛,不是念法身佛,念阿彌陀佛。這一句阿彌陀佛,給諸位說,這裡頭二十一種法門全部包括在其中,一個都不漏。念這一聲阿彌陀佛還得了!不得了!所以你不讀《華嚴》,不知道念佛法門的廣大,真正是無比!所以這是『念真如』。直心正念真如,念真如就是念法身,這是講十種身,念法身,這個裡頭有正報、有依報。

  【二華藏世界海,法界無差別,依真而住,不依國土,是念性土。】

  這個意思我們也要明瞭。也許諸位看經論,或者看古來大德的這些著書,常常有說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這個地方告訴你什麼叫「唯心淨土」,唯心淨土叫作法性土,這是『華藏世界海』。極樂世界也在華藏世界裡面,沒有離開華藏;我們娑婆世界還是在華藏裡面。而且世尊在這經上告訴我們,華藏世界海有二十層,就好像二十層的大樓一樣,娑婆跟極樂都在第十三層,都在十三層,你才知道華藏之大!你看看,都在十三層,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當中,十萬億個佛國土,華藏之大沒有法子說,無法形容。而世尊告訴我們,在盡虛空、遍法界,像華藏世界這樣的世界,不曉得有多少?無量無邊!但是諸位要曉得,無量無邊的世界海,都是你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法可得,心性不可思議!所以從這個大世界裡面來看,那法界就沒有差別了。

  『依真而住』,真是真如、真性,這是佛與大菩薩,我們這裡講的大菩薩,就是《華嚴》裡講的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諸佛如來,他們是依真而住。『不依國土』,國土是變化;換一句話說,依真而住,他們住在「能變」,不住「所變」。因為十方世界是所變,真如本性是能變,所以他住能變不住所變,就得大自在。我們今天恰好顛倒,我們把能變的忘掉了,都住在所變上,所以這就糟糕了!處處都是障礙了!他住在能變上,不住所變上,所以他得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就是這麼個道理。這一大類,這個大原則底下,許許多多無量法門裡面,這個叫念法性土,這一類叫念法性土。所以這二十一門包括一切法門,一切法門皆是念佛法門。

  【三十蓮華藏微塵數相,此等皆是念報身相。】

  我們現在念佛,常常念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所示現的。我們世間人以為這是貴相、好相,相書上講的那個好相,釋迦牟尼佛樣樣具足,一條也沒有欠缺,劣應身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劣應身在應化身裡,不是怎麼高明的。如果現好的、殊勝的應化身,我們凡夫見了受不了,不能接受,看到這個相太好了,嚇跑了!不敢親近了!所以世尊為了接引眾生示現的相,跟我們差不多,稍微好一點,我們可以接受,還願意親近,這不能現的太好,叫劣應身。

  而經上跟我們說的,像阿彌陀佛,這是淨土三經裡面,我們念的很多。佛告訴我們,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個地方講:『十蓮華藏微塵數相』。我們講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多大?剛才講了,娑婆跟極樂都在第十三層,把華藏世界捻成微塵,一粒微塵算一個相好,十個華藏世界的微塵數相好,你去算,這是誰能算得出來!通常我們講恆河沙數,恆河沙你都算不出來了,恆河沙算什麼!十個華藏世界的微塵數,我們沒法子想像。這是說毘盧遮那如來,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如來的報身。這個報身的相,經上跟我們講的「實報莊嚴土」,不是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你所見的佛相,沒有這麼莊嚴。你要是見到實報莊嚴土的阿彌陀佛相,那就是這麼莊嚴。凡是這一類念佛的,這一類念佛很顯然,《十六觀經》就是這類念佛,就是觀佛的相好,觀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就是屬於念報身相,屬於這一類的。

  【四有無盡德,一一難思。念報內德。】

  這個『報』就是報身,前面第三句是講念報身外面的相好,這一句是講念報身之德,念他的內德,有無盡的智慧、德能,自性本具。一一德能都不可思議,這個是念報身的內德。給諸位說,經上所說的這些,都是我們自己自性本來具足,要懂得這個意思。不是說毘盧遮那、阿彌陀佛有,我們沒有,我們跟他一樣,沒有兩樣。這讀了之後生慚愧心,我們這樣的智慧、德能完全喪失掉了,今天搞的這麼可憐,搞的這麼悽慘!我們今天很幸運遇到佛法了,遇到世尊給我們宣說這個法門,目的何在呢?無非教我們恢復自性。明白這個道理,體會佛的用意,我們才真正能接受佛的教誨,而在這一生當中,能夠圓滿性德,這是佛出現為我們講經說法的意義。這底下,大師引前面經裡面的一段話來作證明。

  【故上經云】

  『上』是前面,前面經裡面說:

  【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晝夜無暫斷,如是業應作。】

  作這個業好,作這個業是修德,教我們一切威儀,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所,常常念佛的功德不要間斷。我們怎麼念法?最方便的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裡,具足了萬德萬能,無盡的功德。吉祥雲比丘修般舟三昧,就是晝夜無間斷。

  【五觀華藏剎】

  這教我們觀毘盧遮那佛的佛剎。

  【無量寶嚴,量周法界。是念報土。】

  報土就是實報莊嚴土,念實報莊嚴土。《華嚴經》在八十華嚴,展開經卷從第一卷,到第十二卷的上半部,總共有十一卷半的經文,是講華藏世界的依正莊嚴,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經文很長,比《觀無量壽經》講的詳細太多太多了,《觀無量壽經》跟它一比,那是略說,詳細在《華嚴》這一段。這個是念實報莊嚴土。

  【六或觀佛相具三十二,若總若別,若逆若順,丈六千尺。此等皆是念化身相。】

  這就是你觀三十二相,觀八十種好,常常想這個,常常念這個,或者想佛丈六金身,或者你有能力想佛身很高大,千尺,(千尺是一百丈),這麼大的身,都是屬於化身。千尺的大身是殊勝的化身,丈六的是劣應身,所以佛在十方世界隨類化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譬如我們這個世間人不高,天人比我們高,欲界有六層天,一層比一層相好,個子也高。佛要是在天上示現為天人講經說法,那現的化身比我們就殊勝多了,千尺化身。不像我們這個丈六身,丈六身要到天人那裡去,天人一看佛個子很小,像小孩一樣,講經說法,他怎麼瞧得起他呢?所以隨類化身,如果在我們這個世界,佛一下現千尺身,我們抬頭看不到他也不行,我們也沒有辦法接近,也覺得這個人太奇怪,不敢親近,所以示現的與我們差不多,比我們高大一點就是,這是能夠接受的。這一類的都是屬於念化身,念應化身,化身相。

  【七十力無畏,十八不共。此等皆是念化身德。】

  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在這裡不能細說;細說,兩個小時也講不完。過去都曾經講過,諸位要忘掉了,《佛學字典》上有,《教乘法數》裡頭也有,自己可以參考。十力是十種能力,十種能力非常殊勝,不但我們凡夫沒有,菩薩雖有,也比不上佛那麼樣的圓滿。四種無畏、十八種不共法,是跟菩薩完全不一樣。十力無畏菩薩有,但是能力比不上佛,沒有佛那麼圓滿;那麼十八不共法那是菩薩完全沒有,是如來果地上獨特的德能。念這些都是念化身德,前面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念化身相,這是念化身德。

  【八餘方淨土,水鳥樹林。此等皆是念化身依。】

  應化身的依報,『餘方淨土』是指非華藏、非極樂,一切諸佛也都有淨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娑婆世界有淨土,也有水鳥樹林,《彌陀經》上所說的,《無量壽經》上所說的,我們念這些都是念化身的依報。

  【九前二是性。】

  我們講了八種了,八種都不外法身、報身、化身、正報、依報,都不外這些。

  【九前二是性。後六是相。】

  這是講前面八種,前面第一個是法身、法性身,第二個是法性土,那都是性。『後六是相』,無論是實報土、是應化土,都是相,內德也是相,外面是相,內德還是相。

  【相外無性,性外無相,性相交徹,真佛真土。是念第九性相無礙。】

  這第九種。第九、第十這二條非常重要,能破除我們無量劫以來的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是因為不明這個道理,才打妄想,才起分別、執著;如果真正曉得這個道理,你的心就清淨了,你不會再打妄想。知道什麼?自他不二,利他就是自利,損人原來是損己,你就明瞭了!明瞭之後你的大慈悲心自然就生起,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對一切眾生關懷、愛護,沒有任何條件,為什麼呢?都是自性變現的,都是自己!怎麼是自己呢?我們用一個身來作比喻,胳膊是自己,手指也是自己,指甲也是自己,汗毛也是自己,不就是這些東西嗎?十法界莊嚴就像這個狀況一樣,那個不是自己呢?一一毛孔都是自己!然後才曉得古人所講的:「山河大地同現化王身」,那就是看穿了、明白了,見到法身了,承認了、肯定了一切法是自己。所以法身不是五種,法身沒有生滅。化身、應身有生滅,法身沒有生滅,法身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無量壽。所以末後這個理很重要。

  【十以性融相,相隨性融,令前九門,合為一揆。】

  前面九種就是一,一就是九,正是經裡面,佛所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故德德無盡,相相無窮,塵塵剎滿,猶如帝網。】

  『帝網』是比喻,帝是帝釋天,我們中國人叫玉皇大帝,大概外面宗教裡面所講的上帝,就是指忉利天主、帝釋天王。忉利天,佛說了,忉利天宮有羅網,羅網非常莊嚴,羅網網與網孔之中繫的有寶珠—摩尼寶珠,放光,光光相映美不勝收,『猶如帝網』,常常用這個來作比喻。羅網現在比較少見,在台灣我們沒有見到,中國大陸我沒有留意,應當有,但是在日本可以見到。日本許多大的寺院,樑柱都有銅絲編的羅網保護著。羅網的作用,因為建築都是高度的藝術品,雕樑化棟,怕鳥到裡頭蓄窩,把藝術品破壞了,所以把銅絲編的網保護著。你能看得很清楚,但是鳥飛不進去,這是羅網的作用。也是莊嚴具,也是莊嚴、也是裝飾品一樣,不但可以有保護的作用,它也有裝飾美觀的作用。

  【是第十念重重融攝。得後二門,前皆真實。】

  後面兩條的意思,你要是體會得了,前面八條,無論你是念性、你是念相,通通是真實,都是真的。如果後面這兩條不懂,你所念的都是皮毛,不痛不癢,沒有感應。你真懂得這兩條,就「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理重要!理要通達明瞭。怎麼相應呢?明白這個之後,你心清淨了,你看《無量壽經》上清淨、平等、覺,你一定得到,只可以說清淨、平等、覺的程度,有淺深不同,淺的你一定會得到。得清淨、平等、覺,你就是法身大士,你就不是普通人,所以它叫相應,跟法性相應,跟法相也相應,跟諸佛相應了,跟眾生也相應,無有一法不相應。

  【經隨別說,義必該融。】

  佛說經隨便說那一方面,你要曉得,他的意思是圓滿的。你能體會到這一點,你讀佛經也好,你講解佛經也好,意思就會圓,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道理就在此地。你說不圓,就是你沒有得到後兩門,你沒有得到,所以你處處都有障礙,不但是在經教上有障礙,修行上有障礙,生活上有障礙,工作上有障礙,處事待人接物樣樣都有障礙。諸位要能懂得這點意思,你才曉得《華嚴》之妙。你要真明白了,懂得幾分了,在生活上受用就圓融,我們今天講幸福圓滿,處人、處事都能圓融。這個裡面沒有衝突,沒有磨擦,心地清涼自在,常生智慧,才曉得念佛的殊勝!這是先把這十種說出來。下面:

  【第二會釋經文者。】

  這是解釋經文。請看清涼的開示:

  【今念十身,是後二門。】

  我們念十身佛,《華嚴》講十身,念十身是後二門。

  【故二十一門,前二十門各以二門念於一佛,以成十身為十見佛。】

  這二十一門怎麼來的呢?就是這麼來的。前面每兩門,這十種身裡的一種,每兩門是一種,所以這就是二十門。後面這一門融成第十門。我們繼續看底下的文:

  【謂初二門即是願佛,亦名願身。論釋願身願生兜率。】

  現在學佛的人很多,都希望將來能生兜率天,親近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當來下生作佛,他們發願作佛的弟子,像世尊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一樣,親近佛陀。發這個願很難得,願心是很好,你要懂得怎麼個修法;如果不懂得修法,你未必能生兜率天,這個道理要懂。實在說,生兜率天的條件,比生西方極樂世界要困難很多。彌勒現在是菩薩,還沒有成佛,他的限制很嚴格,沒有阿彌陀佛那麼圓融,所以吉祥雲比丘念阿彌陀佛不念彌勒菩薩,第一句就給我們點出來。這兩門,第一就是經文裡頭的第一句:

  【初門宮殿即天宮等。】

  經文裡面諸位看到第一句:「所謂智光普照差別境界念佛門」,這是法門名稱,它的業用:「常見諸佛種種國土宮殿莊嚴悉現前故。」這個裡面講的宮殿就是天宮,實在講,就是指彌勒菩薩兜率內院的天宮。他真正能夠修成的時候,這個境界現前。

  我們在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面看到,虛雲老和尚發願往生兜率內院,他修成功了。《年譜》裡面有記載,他在入定的時候,兜率內院天宮的形相現前,他走進去,還看到有幾個熟人,已經往生到那個地方。見到彌勒菩薩,也聽了一座經,彌勒菩薩叫他回去,「你還有事情還沒有完」,他真的現前了,並不假。

  【後門意樂正是願體。】

  後面是第二句,就是「令安住種種增上意樂念佛門」,它的業用是「隨諸眾生心之所樂皆令見佛得清淨故」,解釋這一句,這是後門,那是願之體。

  【故梵本中名上昇門。理實如來願周法界,隨樂令見,是出生義。故十見佛,名出生見。】

  這是與梵本,就是《華嚴經》的原本,原本裡頭的意思是上昇門。下面為我們解釋:

  【理實如來願周法界】

  『理』是理體,也就是性體;『實』是真實,我們講事實真相,如來就是自性。你看一切大乘經,《金剛經》裡面就講的很多,如果講諸佛,從相上講;講如來,從性上講的,所以如來就是自性佛。『願周法界』,不僅僅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周法界,一切諸佛菩薩所發之願都是周遍法界。為什麼呢?他從真心裡面發的,我們凡夫這個願,為什麼不能夠周遍?是從妄心裡頭發的,不是真心,凡夫用妄心、用心意識;換一句話,凡夫用什麼作心呢?妄想、分別、執著,以為這是心。所以你發願,你發的什麼願?叫打妄想!那個妄想是時斷時續,斷的時候多,續的時候少,所以它不起作用。才發了一個願,一轉頭就忘掉了。

  你們作早晚課,面對著佛菩薩發願了,「眾生無邊誓願度」;早課作完了,看看這個人討厭他,不度他了,馬上就沒有了,可見得是口是心非。諸佛菩薩發的願為什麼周遍法界?他從真性裡面發出來的,他不是用心意識,不是用妄想、分別、執著,他不用這個,他從清淨心裡面發出來的,那當然不一樣。所以『隨樂令見』這一句,就是《楞嚴經》裡面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佛在十方法界叫諸佛菩薩,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形象。法界無量無邊,那個地方有眾生想見佛、想見菩薩,他立刻就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並不是他有念頭—「我想現什麼身」,不是的,完全是無意的,要有意就變成凡夫了,就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個意是什麼?意是凡夫,凡夫動一個心念叫凡夫有感,佛是自然而應,感應道交。這個感應的道理也不好懂,所以古德用磬作比喻,我們敲磬是感,磬一敲它就響,響它就應。我們敲是有心的,它應是無心的,用這個比喻來形容佛應十法界的眾生,沒有念頭,沒有起心動念,自自然然,法爾如是,他是這麼感應道交的,絕沒有起心動念。所以這是「隨樂令見」,隨眾生的歡喜,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出生的意思。

  【故十見佛,名出生見。】

  十種不見得你十種都見,十種裡面任何一種,那這一切眾生都有份,凡夫也有份。我們今天造的佛像,造的阿彌陀佛的佛像,我們每天看他,每天恭敬禮拜觀想,把這個佛像印到自己阿賴耶識裡頭,觀像念佛,這念的是應化身的佛像。十種身我們凡夫都有份,所以這個叫出生見,也就是你在意識心裡面生起佛的依正莊嚴,起了這個念頭。下面說:

  【三四二門即本性佛,名為智身。佛以智慧為本性故。】

  這是經文的第三句跟第四句,也就是第三門跟第四門,前門就是第三—十力智,後門就是第四—無礙智。

  【智則明了為見。】

  由此可知,這個地方所說的見,不限是肉眼,你心裡面明白了、明瞭了、通達了,都是見的意思,所以說一個見,六根的作用都叫見,就如《楞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他那個聞雖然是用耳根作代表,六根起作用都叫聞,都叫返聞,那個味道才圓滿。這個地方見也是這個意思,用眼根來作六根的代表。從這一段開示裡面我們體會到,本性佛是智身,說十種佛十種身,我們才曉得般若智慧重要!沒有般若智慧,你不能見性。明心見性,你的智慧成就了,智身給諸位說就是報身,報身是以智慧為身,般若就太重要了。

  智慧從那裡來呢?智慧從禪定裡面生的,不是研究經教就能開智慧,沒那回事情,你千萬不要搞錯了。你以為研究經教,花幾十年的功夫你就智慧開了,你所得到的,如果從經教上下功夫,你下了幾十年,你得到的是什麼?清涼大師講的好,「增長邪見!」佛在經教上說的這些,都變成你的邪知邪見,你說冤枉不冤枉!這是清涼大師講的:「有解無行,增長邪見。」行是什麼呢?行是修行,修什麼行?把妄想、分別、執著給修掉;修掉之後,你的清淨心現前了,清淨心就是禪定。因定開慧,那才叫生真智慧。

  換一句話說,我們研教,研教要不能得清淨心,天天在研究、在分別、在執著,這就全錯了。把佛法當作世間法,一切經教沒有一部經教是佛法,全是世間法。假如你懂得這個道理,你能夠反過來不分別、不執著,你去看世間這些法,給諸位說,全是佛法,沒有一法不是佛法。你說為什麼呢?世間不說別的,你天天看報紙,報紙是不是《華嚴經》呢?你要是會看的就是《華嚴經》,為什麼呢?你去看不分別、不執著、不打妄想,看如不看,不看而看,你不是得定了嗎?定就開智慧!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你們會聽的人,聽而無聽,無聽而聽,開慧了!

  在這個地方一個半鐘點幹什麼?一個半鐘點戒定慧三學同時完成。戒是如法,坐在這裡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定是清淨心,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慧是你在這裡聽講經,字字句句聽進去,了了分明,你不糊塗,這裡面生智慧。聽了之後,悟入了,不是在文字上,不是在言說上;著在言說、文字上,你決定不能悟入。所以馬鳴菩薩講的是真好,你怎麼樣去聽教?怎麼樣去讀經、去聽教?離言說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去執著它;離心緣相是什麼?不能想!「這什麼意思?想一想!」完了,一想掉在意識裡頭去了。想都不要想,一聽就明瞭,那是慧。不要去想一想,想一想你就不會明瞭了,愈想愈糟糕,愈想愈錯了,這不想是真明白了。

  這是說明諸佛菩薩跟我們用功的方法不一樣,而這個方法用在聽經是這樣的,用在生活上也是這樣的,用在工作上也是這樣的,用在應酬上也是這樣的,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你不會用,聽經勉勉強強用一點點,離開佛堂都忘記了,還是老樣子,那你就不得受用了。聽經在這裡學會了,要用在生活上,用在你日常工作當中,你就真正生智慧了,所以智慧重要。不僅是《大般若經》講智慧,一切經都講智慧,所以希望在經教裡面,細心體會甚深般若,那就趣味無窮了。這一句的意思沒講完,今天時間到了,我們明天接著再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