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吉祥雲比丘章  (第四集)  1997/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3-0004

  請掀開經本。第十一面,第一行。

  【善男子,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曜。普眼明徹。具清淨行。】

  到這裡是一小段。這一段是吉祥雲比丘傳授善財童子的法要。他所傳授的,正是他自己修學的。不但是他自己修學,而且是他自己證得的,因為自己親證,這才能談的上傳法,如果不是自己親證的,這就談不上傳。這一句意思很深。前面這一句裡面,說了四樁事情。他說:「他得到了。」第一個是『自在』,他得到自在了,他得到了『決定』、『解力』。這一句裡頭,包括四樁事情;底下四句,是說他的德力。這是圓教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境界。我們看註解:

  【第二】

  『第二』是第二段。

  【善男子我得】

  這一段經文以下,這是指出經文。

  【正示法界。】

  『示』是指示,到這個地方才正式的指示契入法界。

  【即念佛三昧。推勝之內,方舉其名。】

  『推勝』,是在第四段。這個地方是第二段。第四段裡面,吉祥雲比丘將他自己所證的法界的名稱,他修行證果的名稱說出來,這個在後面經文。

  【今正示中,唯彰體用。】

  在這一段裡面,指示善財童子,重點是他修學的體用,他修學所證得的體用。

  【文中二。先明體相,後辨勝用。】

  這段經文裡頭有兩段,這是第一段,說明體相。

  【文有五句,具含名義。下結名云】

  他這個地方已經把底下經文,節錄在此地了。這是第四段的,他說出他所證得的名稱。

  【我唯得此憶念諸佛平等境界無礙智慧普見法門故。】

  這一句,就是吉祥雲比丘所證的。

  【文中初句為總。】

  剛才跟諸位念過的:

  【自在決定解力。】

  這一句是總說。下面要跟我們說明,這一句裡面的意義。

  【自在有二義。一觀境自在。欲觀不觀,若一若多,皆自在故。】

  『觀不觀,若一若多』,實在講,這已經是不容易了,怎麼樣在觀境裡面,獲得自在?這是大問題。「觀」這個字,就是六根起作用。六根對六塵境界起作用,就用「觀」。眼見色叫「觀」,耳聞聲也叫「觀」。鼻嗅香,舌嘗味,都用這個字來代表。我們凡夫六根接觸六塵不自在,為什麼不自在?動了感情了。感情非常複雜,中國古德把這種複雜的情緒,歸納為七情五欲,七情五欲是歸類的,這是為了說話方便起見。那麼換一句話說,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會起心動念,起心動念總不出七情五欲的範圍,你就不自在了。他們真的得自在了。為什麼他能得自在呢?他七情五欲離開了。

  這部經從前面十信章講到此地,如果諸位一直聽下來,我想不難理解。初住菩薩已經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見思煩惱斷了,就超越六道了,不再搞六道輪迴了。不但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也斷了,這他智慧開了。又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跟諸佛如來用同一真心,沒有入這個境界,我們用的是妄心,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今天起心動念,不是真心,是妄心。妄心在法相裡面講,就是八識五十一心所,八識五十一心所都是妄心。百法明門一開端講有為法,有為法裡面,第一個是心法,就是八識—八心王。第二個是心所法,心所有法五十一個。第三個是色法,是一個,這是物質。第四個是心不相應行法,有二十四大類。這一些總共合起來九十四類,都叫作有為法,不是真的。有為就是有生有滅、有造作。《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它這個觀,就自在了,知道全是假的。「心心所」是「能」,「色法」是「所」,能所都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他自在了,超越十法界了。不僅僅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

  學佛學到這樣的程度,才算是真正有了結果。給諸位說,只是離開六道輪迴,了六道輪迴裡面的生死,在佛法裡叫證小果。大乘、中乘、小乘是小果,算是有結果了,你超越六道。由此可知,沒有超越六道輪迴,都沒有結果。不管你怎麼修,你沒有能力超越六道輪迴,你就沒有結果,這一定要懂得、要明瞭。這是大事。依照經教所說,這樣的修學,實在說,非常困難!我們幾個人能夠見色聞聲,真正做到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大家都聽的很熟,你也都會說了,可是你做到沒有呢?如果做不到,依舊搞生死輪迴。

  如果在佛法裡面,遇到逆境了,不能稱自己的心願,動了瞋恚心,動了嫉妒心,造的業,造業很容易,時間也不長,果報就不可思議。諸位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你就看到,那個果報實在是太可怕了。墮地獄,以我們人間的時間來算—一千八百萬年。地獄出來之後,這餓鬼、畜牲在人道裡面,也是貧窮下賤,六根不具足,受盡了折磨。到世尊末法時期過去,三尊佛都過去了,這第四尊佛的末法時期,才得人身,才聞佛法,你說這個時間多長。所以諸位如果冷靜去想一想,才知道這樁事情可怕!

  那麼「觀境自在」對我們來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真正有智慧,知道身心世界全是假的,全是空的,不要再認真,不要再計較了,你就得自在了。如果你還要認真去計較,你就得不到自在了。此地說的是菩薩的境界。在菩薩境界裡面,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十法界依正莊嚴,他想見,境界就現前;他不想見,這個境界就沒有了。就好像我們看電視一樣,我們要想見,那個頻道打開,畫面就現前;不想見,把它關掉之後,畫面就沒有了。我們還動手操作一下,他們這些菩薩不需要,只要動個念頭,想見,境界就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境界。我們自己要憑自己功夫,修到這個境界,難啊!太難太難了!可是,如果是念阿彌陀佛,帶業往生,這就很容易了,這就能到西方極樂世界。

  吉祥雲比丘他所修的就是念佛法門。前面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詳細說過了。他修「般舟三昧」。這是告訴我們,念佛法門裡頭,最重要的是「行」,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所以菩薩給我們示現,他在別峰經行。這就是告訴我們,念佛堂裡面,是以經行為主。這是同修們,要修這個法門,你不能不知道。就是我們今天講繞佛,以繞佛為主。古來的祖師教給我們,繞佛的人要出聲念。從前沒有念佛機,念佛堂出聲,繞佛的人出聲,他念累了,他可以坐下來。坐下來叫止靜,心裡面默念不出聲,休息。第一班繞佛休息了,繞了幾圈休息了,第二班接著去繞,第二班的時候,他們出聲念。從前分為三班,三班裡一班出聲念,你能夠有二時休息,體力可以恢復過來。他三班念的。所以,是以繞念為主。

  我們今天念佛堂分三個區,止靜的區、繞佛的區、拜佛的區。拜佛也不出聲念,心裡頭默念不出聲,拜佛出聲傷氣。所以出聲的就是繞佛。繞佛,我們現在這個方法好,沒有分一班一班。一班一班,要跟大家同時進退,我們現在是完全自由,完全自由好!你體力好的,你就多繞幾圈。你身體差的,繞幾圈就累了,你隨時可以休息,不是跟大家同進退,這我們的壓力就沒有了。出聲念,你念的聲音大小沒有關係,你也可以大聲念,你也可以小聲念,只要念的佛號速度很整齊就行。現在速度,我們用念佛機,跟著念佛機的速度來念就好,一定要知道多繞佛,這個對於身體一定有好處。這是在這一章經裡面,吉祥雲菩薩教給我們的。這樣才能得自在。

  所以到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境界完全現前了。你如果懷念娑婆世界,懷念我們台灣台北市,你想看,那個境界就像電視螢幕一樣立刻現前,你就完全看到。想看什麼地方,就能看到什麼地方。不但現前這個境界能現,還能現過去的。五十年前台灣怎麼樣?一百年前台灣怎麼樣?你一動念,那個境界完全現前,可以看到過去,也可以看到未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你想看那個地方,都能現前。這是「觀境自在」。

  【二作用自在。】

  『作用自在』是—

  『欲去欲住,隨心成故。』

  這更不可思議。你看到十方剎土,或者是十法界,或者是六道,看到這些眾生,有不少跟自己有緣的,過去生中都曾經在那裡經歷過,有緣的。看到這些有緣的,再仔細觀察,他的緣成熟了,你去跟他講解佛法,他能信,他能接受,那就是成熟了。你就可以現身,入那個境界,就像《普門品》裡頭,三十二應一樣。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那麼這個人並沒有要求我們去度他,他要是想要求你去度他,這個感應是明顯的,很顯著的,顯感、顯應,你也是明顯的去應。你觀察他的根熟了,雖然他沒有起心動念,那個感應也成功了,那叫冥感。甚至於他自己都不曉得。可是菩薩知道,菩薩也來示現。

  所以感應道交就有四種: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四種。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六道,在這個十法界,這個叫「作用自在」。我們看到這一句,不念佛行嗎?我們很希望,自己很快能得這個境界。今天唯一的辦法,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念佛求生淨土,難不難呢?給諸位說,一點都不困難。難在那裡?難在你不肯幹。果然真正肯幹,我們看過去念佛往生的例子,三年到五年的時間足夠了!我們今天是悠悠蕩蕩,這一句佛號若有若無,所以念不成功。真正肯念,這個事情不難,決定成就。往生到西方世界,這五十三參的境界,你完全得到。這是講的作用。這是自在,兩種自在。

  【決定亦二義。一智決斷故。二信無惑故。】

  這兩種決定。『智決斷』,這個斷不僅僅是斷疑,而且是把煩惱、習氣都斷掉;見思、塵沙的習氣都斷了。諸位要知道,斷要靠智慧,沒有智斷不了。定只能伏煩惱,不能斷煩惱。一般修禪定,定把煩惱伏住了,不起作用,從定開智慧,那煩惱就能斷掉。由此可知,你要想開智慧,你不能不修定;你不修定,你決定不可能開智慧,智慧是從定中來的。定是什麼呢?清淨心。《無量壽經》上,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是定,覺是慧,覺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從清淨、平等裡面發起的;如果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你決定沒有智慧。那世間人還有很多聰明的,像科學家發明許許多多東西,給諸位說,那在佛法不叫智慧,叫世智辨聰。佛法裡稱他作聰明,不是智慧。也就是他那種智慧,跟佛菩薩的智慧,這個發源處不相同。佛菩薩智慧,是從定裡面開的;世間人智慧是從研究,是從分別、研究裡面生出來的。換一句話說,他還是用的心意識,用的妄心,所以叫世智辨聰,不是真智慧。所以他那個智慧再高,今天科技發明的這麼樣的興盛,他斷不了煩惱,他沒有能力斷煩惱,這就非常明顯的。真正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科學家的智慧再高明,不能斷煩惱,不能破無明。換一句話說,他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個我們一定要辨別清楚,要求真智慧,這個決定是從智慧裡頭發生的,就是能斷煩惱,能破無明。

  第二:『信無惑故』,惑是迷惑。這一句特別著重在斷疑生信。他說的這個意思很深,實實在在就是指念佛法門。這個法門,難信之法!很不容易!連善財童子出來參學,第一位遇到的吉祥雲比丘,就是傳授給他「般舟三昧」,傳授這個方法,「般舟三昧」是以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目的。所以你想,善財學什麼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他不是求別的。這是開端,到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圓滿了,他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就說明,徹始徹終一門深入,當中所參學的,成就他的後得智。他是一切法門樣樣通達,樣樣明瞭,他樣樣都不學。一句彌陀念到底,人家高明在此地!

  我們現在一些參學搞錯了,參訪的那些善知識,傳授的法門,他通通都要學,就學亂了!學雜了!就學糟透了。這個裡頭意思很深、很深!那個真正的善知識,這不是普通人,如果他要妨礙你,原先選擇修學的法門,他不傳授給你,為什麼呢?他破壞你的法門,佛門裡面常說:「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你怎麼能把人家,本修的法門破壞呢?所以參學不容易,要有參學的條件;傳法更不容易。你想跟我學這個法門,想聽聽,想看看,我們所修的,你自己原來修的是什麼法門?你對於你那個法門,有沒有信心?有沒有願心?聽到別人所講的,你會不會動心?會不會改變?如果你會動心、會改變,還想學一學、試一試,你沒有資格參學,不教你!真正能夠做到不動心,我可以接觸,可以聽,可以看看,絕不動心,這個善知識可以傳給你。

  那麼你既然是一門深入成就了,為什麼要參觀這些法門?要瞭解這些法門?成就圓滿的智慧,不是為自己,是為了幫助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為他們學的,不是為我學的。為自己學的,你看善財,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這是為自己學的。因為眾生根性不一樣,還有很多人不相信念佛法門的,那怎麼辦呢?我們得用其它的法門,來介紹給他,這叫方便法。所以學無量法門,目的是接引無量眾生。可是你要記住,接引無量眾生是手段,到最後還要把他誘導到念佛法門,如果不把他迴歸到念佛法門,他不能成就。這都是《華嚴經》最後「普賢菩薩行願品」,給我們的啟示。這些理論、善巧方便,我們要能夠體會,這樣才能真正得受用。所以說「信無惑故」,正是《金剛經》上所講:「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對於念佛往生成佛,決定沒有疑惑,決定不動搖,有這個信心,有這個願心,就決定得生。這是決定兩個字的意思。下面「解」。

  【解即勝解,亦有二義。】

  『勝』是殊勝。換一句話說,不是普通的理解,是甚深深入的明解。這裡面清涼大師給我們說,兩個意思。

  【一為信因,於境忍可故。】

  這是說明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諸位要記住。因果在不在萬法裡面?跟諸位說,也在萬法裡面,並不是因果在萬法之外,不是的,也在裡面。那萬法皆空,為什麼因果不空?因果不空,給諸位說,是對十法界有情眾生說的。正因為因果不空,你才能夠修行證果;如果因果要空了,你永遠沒有出頭的希望,你還能了生死、脫輪迴嗎?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報,有果必有因。現相雖然是假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的!假的不能說沒有相。我們現在現相都擺在眼前,不能說沒有。諸佛菩薩看這個相,這個相是假相,不是實有的。但是你不能不承認,它暫時存在,所以暫有,它不是永恆的有,暫時的有。這就是因果不空的道理。

  十法界是這樣變現出來的,六道輪迴,也是這個道理變現出來的。我們修成聲聞,修成緣覺,修成菩薩,修成佛,都離不開這個道理。這叫因果不空,我們要相信。尤其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建立在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當中,這叫三資糧。三個條件具足,你決定得生。「信」這一個條件,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密切;相信自己跟西方淨土的關係密切,你要有這個信心。憑什麼我們能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自性彌陀,這個關係多密切。為什麼我們有資格往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是自己的唯心淨土,這還有什麼話說!換一句話說,這是你的老家!你幾時愛回去就回去了,誰也阻擋不了你。所以,這個你要相信!修淨土的信心,就建立在這個基礎上。

  第二,相信他,他就是釋迦跟彌陀。釋迦牟尼佛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我們,他為我們講三經,我們相信世尊的話句句真實,沒有一個字是虛假的。我們相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度法界一切眾生,當然包括我自己在內。眾生造極重的罪業,你們在《觀無量壽經》裡面去看,造五逆十惡的罪業,都能往生,這個很不可思議!為什麼說造那麼重的罪業還能往生?罪業也是性空,也是有為法,夢幻泡影,了不可得。可是你要知道,你往生,極重的罪業不礙事,障礙不了你;你要不往生,那個東西才是大障礙。這有個比喻,諸位從比喻當中,體會這個意思。往生就好像你作夢醒了,夢裡面的事情都是虛妄的、都是假的;沒往生,你還在作夢,你沒醒。沒醒,夢裡頭有苦,你要受;有樂,你也要受,你沒有辦法不受。往生就是夢醒了。所以知道,無始劫來,極重罪業是夢幻泡影,原來不礙事;不往生就礙事。不往生,那個極重的罪業,要叫你墮三惡道。

  所以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你不要害怕,你不要憂慮,我的業障深重,我怎麼有資格往生?你有這個懷疑,那就壞了!信、願、行三個條件,這個條件沒有了。《觀經》裡面,阿闍世王子他造的是五逆十惡,殺父親,害母親,跟提婆達多聯合破和合僧,障礙佛法,無惡不作。最後,他回心轉意,念佛求生淨土。佛在《阿闍世王經》裡面,告訴我們:「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中生。」造那麼重的罪業,都不礙事。

  那回過頭來,我們再看看,《發起菩薩志樂經》裡面,講的是一個比丘—出家人,為了嫉妒,障礙另一個出家人弘法,而墮地獄一千八百萬年,什麼原因呢?他沒有念佛求生淨土;他要是念佛求生淨土,沒事!你再回頭來想一想,假如阿闍世王要不念佛求生淨土,那個地獄罪有得受了!那跟經教上所講的墮阿鼻地獄,那個劫數之長,時間之長,諸佛如來都講不出來。經典上講的這些,你要仔細去想,細心去體會,那一個人不造罪業?這一生不造罪業,你還有前生,前生還有前生,無量劫來,那有不造罪業的道理?只是造的罪業,大小輕重不一樣,沒有不造罪業的?

  那你就要曉得,特別是我們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所謂是民主、自由、開放。這個社會裡頭,造罪業的機會,就特別多。如果不往生,幾個人能夠不墮三惡道?你要想到,自己來生不墮三惡道,你自己冷靜、冷靜去想一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五戒,你能不能給自己打八十分?憑你的良心,去打分數,看看能不能打到八十分?如果能打到八十分,大概你來生可以得人生。如果這五條裡面,通通都破了,通通都犯了,來世人身得不到,人身得不到就三途去了。三途的業因,是貪瞋癡。

  我們比較比較:貪心,貪心重不重?你貪的這個對象—五欲六塵、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甚至於學佛,還貪佛法,還是個貪心。為什麼他樣樣都想學呢?貪!為什麼每一個法門,他都想得到呢?傲慢!不肯在人下,好勝!慳貪、好勝,那怎麼不墮餓鬼道呢?所以,很容易墮三途,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的。

  蕅益大師除了教我們,信自、信他之外,還給我們講信事、信理、信因、信果,這個我們就不必細說了,後面也許還會說到。

  【二為作用因】

  他這個「信因」裡頭有註解:『於境忍可故』,「於境忍可」這幾個字,意思很深。「忍」,就是你能夠忍受,境界現前,知道它的因果,也就是曉得,所有一切境界,無非都是因緣果報變現出來的。順境裡面,不要生貪愛之心,你能忍,不起貪愛。逆境裡頭,不生瞋恚之心,也是忍。所以「忍」這個字,就是你在境界裡面,保持你的心清淨、平等。用什麼方法保持呢?「忍可」。你在境界裡面,就得清淨心,得平等心。這個「忍」,不是說逆境裡面,你要忍耐。順境裡面也要忍,這順境比逆境還可怕。所有境界裡頭,都要能忍,保持清淨、平等,樣樣如法、隨緣,普賢行願教給我們,「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樣就好。下面,

  【為作用因,於境印持,遠處為近,若大若小,隨心變故。】

  當然這是菩薩境界,這不是我們境界。這個是勝解的第二個意思。『境』指的是十法界,十法界就包括六道,這是外境。內裡面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一心變現出來的;十法界,是三心二意變現出來的。我們叫三心二意為外,一心是內。『印持』,「印」這個意思,是完全明瞭。「印」就是證明的意思。我們中國自古以來講印信,印信做什麼?證明的,這不是假的。所以「印」是證的意思。就是對於十法界理事因果,完全通達明瞭,一絲毫都不疑惑。「持」,這個「持」的意思,不能完全當作保持講。「印持」不能當作保持講。保持裡面有能所,這個裡頭沒有能所。所以這個「持」,佛法有個術語,叫「法而如是」,這就是「持」的意思。要用我們現代話來講,就是自自然然,它自然就是這個樣子。我們今天講,自然的發展。這個就是你對於自然發展,裡面的道理、過程,理事因果,都能通達明瞭,就是印持的意思。

  『遠處為近』,這個是遠近沒有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遠近,遠近是從距離上說,也沒有大小了。《華嚴經》上常說:「芥子納須彌」,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跟芝麻一樣大。須彌山很大,把須彌山裝到芥菜子裡面去,芥菜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怎麼能裝進去呢?沒有大小,所以能入進去。西方極樂世界距離我們這裡,十萬億佛國土,佛講一彈指就到達,沒有遠近。到什麼時候你才沒有大小,沒有遠近呢?給諸位說,見了性才沒有。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裡頭那有遠近?那有大小呢?這些話,沒有見性的人,像我們還是用心意識,用分別、妄想、執著的人,很不容易理解,無法想像,他不能想像,所以叫不思議解脫境界。

  下面這一句說『隨心變故』,所有一切境界相,都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話是《華嚴經》上說的。心能現相,識能變化。再看底下這一句。

  【信智相資,他境不動,故名為力,即三昧義。】

  『信』,就是前面那個「解」的一個字,你解的不深,你的信心就不深。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會懷疑?就是你了解的不夠透徹,你真的明瞭了,怎麼會不相信?一般人修淨土,說老實話,信心大有問題,主要的是認識不夠透徹。

  我們去年年底,在新加坡辦了個培訓班,培訓班只有一門功課—《無量壽經》。學生有二十八個人,二十八個人通通學《無量壽經》,每一個人都要學會講,一個人要講兩遍。第一遍是小座,就是同學們自己講,講完之後,接受同學的批評。第二次講大座—升台,對信眾來講,講兩遍。一個人講兩遍。二十八個人,在三個月當中,你們想一想,五十多遍!三個月當中,五十多遍的薰習,他信不信呢?不信也信了!而且他們的信心,比一般人堅固的太多。道理在那裡?就是三個月五十多遍的薰習,搞清楚了!搞明白了!這個理論、方法、境界,因因果果都搞清楚,都搞明白,這完全肯定了,信心堅定,一門深入的好處。

  你們同修聽《無量壽經》,有沒有聽五十遍的?還有一種人,聽經聽了一遍,再講第二遍,他不想聽,這個經我已經聽過了。這什麼原因呢?善根淺薄!這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如果同一部經,他很喜歡聽,遍遍都有興趣,善根深厚。這個人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古時候的這些大德聽經,一部經能聽多少遍?很不容易!那個地方有法師講這個經,他要去聽,到處去打聽。一個法師重覆講幾遍的,不多!現在方便了,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你可以反覆不斷的去聽,一遍一遍的去聽。真正淨宗道場,要提倡一門深入。不但念佛,一個方法;講經也講一部經。一部經講完了,從頭再講,永遠不改變,這就是道風、學風!讓這個道場裡面,四眾同修堅定信願,老實念佛,各各成就。

  所以信跟智『相資』,就是相輔相成。「智」決斷,幫助你「信」,「信」幫助你「智」。『他境不動』,其他境界決不動搖,這就有力了。這個力就是三十七道品裡的五力,你的五根就產生力量,而這個力就是三昧;三昧是定,不動搖。這是這一句裡面的含義。下面說:

  【餘四句別釋上總句。】

  下面這四句,剛才說的,是這一句的解釋。是他的用處。

  【一信眼清淨,釋上信決定義。】

  他的信心決定。清涼註解好!底下一句說的很清楚、很明白!

  【謂欲修念佛三昧,先當正信。】

  『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百千三昧、無量三昧,都不如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得到了,給諸位說,無量三昧通通都得到。你修其他的三昧,你能得到一部份,不能得到圓滿。唯獨念佛三昧,你所得的是大圓滿。可是『信』是最重要的。

  【信與解俱,故名為眼】

  這個『眼』是比喻,「信眼清淨」是比喻。可見他這個「信」不是迷信,他是真正透徹明白了才相信。所以這個「信」是清淨心,決定沒有疑惑,理事因果都搞清楚了,這「信眼清淨」。

  【則了見分明。由有信智,於實德能,深忍樂欲,令心等淨,故名清淨。】

  理事因果通通明白了,「信」裡面有「智」,「智」裡面有「信」,所以『於實德能』。這個「實德能」,就是經題上講的大方廣,或者我們講的體相用。「實」—真實,是體。「德」就是相,就是它顯示出來的相狀,我們講依正莊嚴。一真法界裡面,四土的依正莊嚴。十法界裡面,也有它依正莊嚴—「相」。「能」是它的作用。所以實德能就是體相用。體相用,小,任何一物,一粒微塵,也有體相用。依報最小的,正報最小的,佛在經上常講:毛端、汗毛,也有體相用,這是小的。大呢?虛空法界,盡虛空、遍法界也有它的體相用。所以實德能這三個字,把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的體相用都包括盡了,你都明瞭了,都通達了。

  『深忍』,這個不是淺,很深!「深忍」,當然你就不動了,你在一切法裡頭,剛才講了,你就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樂欲』,「樂」是歡喜、愛好。歡喜,法喜!怎麼來的呢?是因為你一切明瞭通達了,這個真正歡喜。「欲」,是說你起作用,什麼作用?十法界隨類現身。跟諸佛菩薩沒有兩樣,普度眾生。用「欲」這個字來作代表,不是他真的有這個「欲」,真的有這個「欲」,那他就變成凡夫了。雖然在十法界裡,現身說法度眾生,心裡頭若無其事,空有兩邊不住,「欲」是這個意思,空有兩邊都不住。如果自己入這個境界了,看到還有許多眾生,在受苦受難,跟自己有緣,我去幫他,他能夠相信。你要不肯去幫他,那你就錯了。

  諸位要知道,「佛不度無緣之人」,你跟他沒有緣,你度不了他。他跟你很陌生,沒有法子接近,所以我們無量劫來,跟一切眾生結的緣,不管是善緣、惡緣都好,只要有緣,成佛就能度他,你跟他沒有緣的話,那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善緣好,惡緣也不錯,這個要知道。只要有緣,就有這個機會,就可以普度,這個道理要懂的。所以「深忍樂欲」,這四個字意思很深、很廣。

  『令心等淨』,等是平等,平等、清淨這才叫清淨,所以它這個清淨裡頭,有平等的意思,正是《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覺。

  【二智光照曜,釋上智決斷義。】

  大師在此地,引用文殊般若裡頭的一個意思,並不是完全的經文,是經文裡頭講的意思,所以,

  【意云】

  他沒有說「經云」。如果「經云」,那完全是經裡頭的文字;「意云」呢?離開它的文字。般若經這一段講的意思。

  【欲入一行三昧,先聞般若,如說修學,然後能入。】

  這是般若經裡頭,講的這個意思。你要想入『一行三昧』,這個「一行三昧」,我們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就是「一行三昧」。要『先聞般若』,你沒有般若智慧,你念佛會有障礙。什麼障礙呢?懷疑、夾雜、間斷,你會有這些障礙。所以,為什麼在去年年初,我們把《金剛經》費那麼長的時間講一遍,有很多人來問我,他說:「法師,你不是說你專弘淨土?你怎麼又去講《金剛經》?」我告訴他:「我講《金剛經》,還是講阿彌陀佛!」原因就是大家念佛功夫不得力,為什麼不得力?沒有看破,沒有放下。《金剛般若》裡頭所講的,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後面老實念佛就成功了。你要是看不破、放不下,你不可能老實。不老實念佛,那只跟阿彌陀佛結個緣,這一生去不了。所以這是《般若經》不能不講一遍,道理也在此地。

  那麼現在每個星期四,我在杭州南路那邊,講《般若綱要》,也是這個意思。《大般若經》份量太大,的確,看一遍很不容易。現代人看到部頭太大了,不想看了!這是前清葛鉫居士很難得,把六百卷濃縮成十卷,裡面精華的句子就是節要,節錄下來,節是最重要的,這個經裡面的開示,把它節錄下來,變成十卷。那我們看起來,就很有受用,很方便,不浪費時間。我們現在講的時候,又在裡頭選講,並沒有完全講。選擇很重要,對我們念佛很有幫助的,這些經文來講解,來互相勉勵。所以「先聞般若」重要。

  『如說修學,然後能入。』般若裡頭實在講,般若最後歸結到一句話—「不可得」三個字。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不可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不可得。你真正入了「不可得」,給諸位說,盡虛空、遍法界你通通都得了。你想有一樣東西可得,你什麼都得不到。你要真正懂得一切都不可得,你全都得到了。這個道理,大家細心去想一想。下面說:

  【言一行者,一法界行】

  『一法界行』,就是一真法界。

  【亦無一故。】

  這個很要緊。這個就是《般若經》上的意思,你還要有一個「一」的這個觀念,你就錯了。你並沒有入一法界,一法界「一」也沒有,一空到底!我們沒法子入;沒法子入,老實念佛就好。到了極樂世界就入了,見了阿彌陀佛就入了,這是很好的辦法。

  【故彼經云,法界一相,繫緣法界。即是此中決定解義。】

  『法界一相』,這個地方講的「法界一相」,是指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也就是我們講世、出世法「一相」。這個「一相」是什麼相?空相,不可得相。『繫緣法界』,這是法身大士所修的,這才是真正決定勝解。也就是說,世、出世間一切法了不可得;雖了不可得,他做不做呢?做!為什麼要做?為利益一切眾生而做。雖利益一切眾生,實在講,是做無所做。做而無做,無做而做,做跟無做是同時的。這個我們很難懂。他有做,他就不落空;他有無做,他就不住有,空有兩邊不住。這是諸佛菩薩,這是作用自在,真的得大自在了。

  不像我們凡夫,我們做跟不做分開來兩樁事情,沒有辦法把它合攏成一樁事情。法身大士他們是一樁事情。做什麼?上台表演,演的很逼真。演的什麼?給眾生做示範、做樣子。說無做是什麼?他所表演絕對不是出他自己意思的。像演員上台去表演,按照劇本去做,劇本叫你怎麼動作,就怎麼動作,叫你說什麼,你就說什麼,沒有一個動作、一句話,是自己意思,所以他無做。但是表演的很逼真,他有做;做與無做,是一不是二。諸佛菩薩在十法界示現,就是表演,不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意思就很深!下面說:

  【又顯諸佛等無二故。】

  諸佛平等無二。此地的『諸佛』,吉祥雲比丘就是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諸佛」。那個「諸」就是指四十一位,跟《金剛經》上說的意思一樣。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