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二十五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25

  請掀開經本第三十三面最後一行,第三句看起。

  【應云何出生菩薩行。】

  從這一句看起,善財童子在這個地方向文殊菩薩提出了十一句的問詞,意思很深,內容包括了全部的《華嚴經》。所以我們讀這段文,應當要詳細的深入,不能夠草率的看過。十三句有分總別,別中前面三句是講三賢位的菩薩,第四、第五、第六這三句都是講初地菩薩,今天我們念的是第七句,『應云何出生菩薩行』,這一句裡頭也是有兩個字「出生」。清涼大師在註解裡面跟我們說的是,「出生未得」。這個地方是講第二地、第三地、第四地。世出世行都出生,何以清涼跟我們講出生未得?這話說得非常有味道。如果出生有得,那就是凡夫;有得是著了相,未得就是不可得。雖然不可得,他出生了,世出世間法都出生了。由此可知,這個出生與自性般若全體相應,這個意思很深。

  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都是從緣而生,我們講《金剛經》的意思,不要講經文,說它的意思,一切法是緣生的。世出世間法皆是緣生的,凡是緣生的就沒有自性,所以《般若經》上常講「緣起性空」,起就是生起,緣生起的;性是性體,體性了不可得,所以說性空,緣起性空。清涼大師這個意思亦復如是,「出生未得」,出生就是緣起,未得就是性空。十法界這個現象,我們不能說沒有,擺在我們眼前森羅萬象,怎麼可以說沒有?雖有,實際上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必須要認識清楚。從這個經文上來看,到二地、三地、四地,宇宙人生真相逐漸逐漸出現出來,菩薩真正契入,這是出生菩薩行的意思。下面一句:

  【應云何觀察菩薩行。】

  宇宙人生的真相,出現在你面前,你要有能力去『觀察』,觀察是智慧。這一句是五地、六地菩薩的觀行;前面一句是二、三、四地,這個地方是五地、六地,觀察性相。世出世法佛將它歸納起來,以四諦緣起來說明現象的發生、轉變,乃至於結果,這是一切大小乘經典裡面,都有相當深度的說明,這是如來在果地上的觀察。而五、六地的菩薩,他們的觀察之深入,也就接近佛的境界,知道緣起性空,般若智慧現前,所以能普遍的觀察,這個觀察就是菩薩行。

  前面這一句「出生」,出生就是菩薩行。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的去體會,能夠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就入了境界。現在雖然還不能入,善財在這個地方的問話只是開個燈,我們了解他問法的大意,後面諸佛菩薩的開演,開示表演,我們就會特別留意。為什麼?我們很想學習,所以學習都在後面。再看底下一句:

  【應云何增廣菩薩行。】

  這是講七地,七地菩薩功用行滿,當然他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是成佛了。到七地就近似圓滿,也可以說接近圓滿,清涼大師在這裡教我們的是,「增廣令多」。怎麼樣將菩薩行增廣,也就是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諸位同修一定要知道,廣學多聞不是我們現在這個時候,我們現在沒有能力。看到《華嚴經》上七地菩薩才開始廣學多聞;由此可知,六地以前都是偏重在斷煩惱、除習氣。在四弘誓願裡面,他們的重點都是在煩惱無邊誓願斷。到七地大概斷煩惱差不多了,無明剩下來不多、有限,這個時候可以廣學多聞,才真正進入到四弘誓願的第三願,法門無量誓願學,『增廣菩薩行』。第九句是:

  【應云何成就菩薩行。】

  成就是八地,八地是不動地,算上成就;九地、十地這三個位次,所謂是「無功用行,任運成故」,也是古大德常說的「此處用不得力」,這個地方一用力就錯了。此處用不得力是這樣的境界,是八、九、十地的境界,不是普通的境界。我們現在用功很得力,都用得上力,念佛功夫得不得力,到這個地方,得力不得力的念頭沒有了,這個地方再有這個念頭,那你就錯了,你就沒有入這個境界。『成就菩薩行』,這是達到圓滿。

  菩薩修行到這個地步,通常來講這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滿,這是大乘經上常說的,我們不能不清楚。絕不可以誤會,凡夫修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我們現在算開始嗎?不能算!佛在經上給我們授記的,幾乎所有大乘經上佛都給我們授記,諸位天天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佛給你授記,《般若經》上佛也給我們授記。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你聽到這些大乘法不驚不怖,還能生歡喜心,佛說你過去生中不是在一尊那裡種善根,也不只三四五佛,你過去生中已經經歷無量諸佛所種善根,你善根多厚!今天聽到大乘佛法不驚不怖,能生歡善心。由此可知,我們學佛不是這一生才開始,久遠劫就開始,不止三個阿僧祇劫,那為什麼我們沒有成佛,凡夫修行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我們不止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劫?佛說的話,我們不能把它錯會了,佛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有基礎的。什麼基礎?你證到圓教初住菩薩那一天開始,也就是說你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迴不算;你斷塵沙煩惱,超越十法界,這個功行也不算,必須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一天開始。《華嚴經》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個時候開始可以給你計算時間,剋期修證,那你成佛真的叫指日可待,你就有了一定的期限,這個期限是三大阿僧祇劫。

  第一個阿僧祇劫,修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一個阿僧祇劫修滿。第二個阿僧祇,是從初地到七地。所以我們講圓滿,第十迴向算圓滿,小的圓滿,它是一個階段,第一個阿僧祇劫修圓滿。七地菩薩也叫做功行圓滿,第二個阿僧祇劫圓滿。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位次,要一個阿僧祇劫,證到法雲地的果位,十地,這叫大圓滿。三大阿僧祇劫修圓滿了,《華嚴經》上法雲地的菩薩。十地再往上去就是等覺,等覺是後補佛,像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彌勒,他們所示現的都是等覺菩薩。三大阿僧祇劫是這麼說的。

  由此可知,我們從無量劫來一直到今天,別說是圓初住我們從來沒有證得,連小乘初果我們都沒有證得。怎麼知道?假如你證得小乘初果,佛在經上講,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你就成阿羅漢,你就脫離六道輪迴。由此可知,修行證果不容易,大難大難!難在哪裡?難在斷煩惱太難。你這個心裡面,一天到晚胡思亂想,這是妄想雜念,這就是煩惱,斷這個難!不但斷難,就是把煩惱伏住,有幾個人能夠做到,那都是了不起的功夫。

  能把煩惱伏住,這叫定功。三界裡面四禪八定,都是伏煩惱,沒斷!有這種能力就不在欲界受生,他將來生色界天,生無色界天,不生欲界天。可是色界、無色界都有壽命,也就是說他那個定功是有時間性,時候到了他就會退轉,他功夫會失掉,所以不是究竟。定功退失了,依舊要六道輪迴,所以四禪八定叫世間禪定,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必須在第八定再加功用行,這個定力再超越到第九定,那六道輪迴才出去。所以阿羅漢所證得的定叫九次第定,比八定高一級,這突破了三界,突破了六道輪迴。三界就是六道,三界講的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才能超越。我們想想幾個人能做到,再想想自己有沒有能力辦到。

  所以無量的法門,不是法門不好;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問題在什麼地方?在我們自己的根性,我們的業障習氣太重。所以許許多多的法門,我們修學功夫都不得力,這樣才感得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為我們開出一條特別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殊勝,帶業往生。也就是說你不必斷煩惱,只要把煩惱稍稍伏住就行了。諸位要知道,得禪定才真的伏住,能夠伏住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那是禪定功深。念佛往生人在臨命終的那一剎那,只要你能夠伏住二、三秒鐘就行了,就能往生了,這是真正稀有,真正難得,真正難信之法。誰難信?菩薩不相信,聲聞緣覺不相信。他們不相信,我們相信,我們的善根福德因緣比他厚,比他多。《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些菩薩、聲聞、緣覺不相信,是因為他的善根福德不多,我們的善根福德多,我們的定功不如他,我們的智慧不如他,但是我們的善根福德超過他。我們能信,我們發願,這就超過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憑的就是這個。

  這個法門不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就在這一生當中,就能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不可思議!此地的究竟圓滿,是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在一生當中一定得究竟圓滿;這個究竟圓滿不是現在,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後一生圓滿。第二個意思,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只要一往生,你的智慧、道力、受用、神通、自在,就跟十地菩薩一樣;十地是圓滿,我們也圓滿。為什麼會有這些情形?這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並不是你真的斷煩惱修得,你的煩惱一品也沒斷,不過是暫時伏一下,你就走了,你佔這麼大的便宜,你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到極樂世界就得佛力加持,你雖然有煩惱,煩惱永遠不起現行,也就好像用禪定功夫,把它伏住一樣,沒斷,伏住。可是這個不是我自己有功夫伏得住,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我,幫我伏住,是這麼一回事情。

  我們今天不靠佛靠誰?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誰都靠不住,要靠自己;靠自己,真的是沒有辦法。一切諸佛當中,唯獨靠阿彌陀佛。為什麼其他佛靠不住,靠阿彌陀佛靠得住?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其他佛沒有發這個願,所以我們要依靠其他的佛、依靠其他的菩薩,你不了解當中的狀況。你要是真正依靠了,那一尊佛菩薩還是把你保送到極樂世界,不可能在他會下成就,他把你轉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西方世界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讚歎,一切諸佛稱念。我們要明瞭這個事實真相,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成就菩薩行。

  這十句裡頭,後後勝於前前,也就是說後面包括前面,前面不包括後面。由此可知,成就菩薩行,那前面那些不是全部包括了,全都得到,沒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初發心一直到法雲地,你全部都得到,全部都成就,這是真實不可思議,真是難信之法。那是佛說的,不是別人說的。末後這一句:

  【應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

  前面講到十地,八、九、十法雲地的菩薩,三大阿僧祇劫修滿。末後這一句『普賢行』,普賢行是等覺菩薩修的。這個地方的圓滿是究竟圓滿、真實的圓滿。「普賢大行,皆圓滿故」。生到極樂世界就圓滿。這四句大意略略的給諸位介紹過去。再看清涼大師的註解,這個註子我念念就行了,意思都說過了,說的比他的詳細。我們從小註第二行最後一句看起,「餘句別中,一始起趣向」。第一句。「二即事造修」。這第二句。「三令心遍滿」。是第三句。「故梵本云,云何菩薩行中普遍滿」。梵本有這個意思。「舊無此句」。「舊」是晉朝時候傳來的經,因為經文不完全,沒有這一句。「四治障離過」。這是第四句。「五轉劣向勝」。舊經沒有這一句,闕此。「六證達分明。七出生未得。八觀察性相。九增廣令多。十具足獲得。十一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就是最後一句,「云何令普賢行速得圓滿」,這是清涼大師為我們開示的,這些意思都說過了。可是後面還有餘意,也非常重要,我們繼續看註解。

  「若豎配者,一十住發起。二十行正行。三者十向廣大遍滿」。這個意思我們前面都講過。「四五六句並是初地」。這在前面也介紹過,這三句都是初地菩薩的境界。「初淨二障」。這個初就是第四句。「次轉成出世」,就是第五句,我們今天從這一句講起的。「後(就是第六句)證入真如。七謂二三四地。世出世行,皆出生故」。而前面清涼大師跟我們講的「出生未得」,這個地方講「世出世行,皆出生故」,你要和「出生未得」去看,這個意思才看的遠。雖出生,它與性體完全相應,相有體空。從相上講沒有生滅,不生不滅。這個不生不滅的意思,給諸位說是生滅同時,生滅的速度太快,我們沒有辦法覺察到它有生滅,速度太快了,所以不生不滅,就是生滅同時的意思,並不是真的沒有生滅;真的沒有生滅,何必要再講個不生不滅,不叫廢話嗎?說個不生不滅,還是有生滅;生滅太快,你看不出生滅,所以叫它做不生不滅,生滅跟不生不滅是一不是二,是這個意思。你才懂得前面講的出生未得,此地講的世出世行,皆出生故。

  第八句是講「五六二地」。第五地、第六地。「世與出世,四諦緣起,般若現前,皆觀察故」。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現前,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瞭。諸位要曉得,五地、六地的菩薩徹底明白了。第九句是七地菩薩,「功用行滿,得增廣故」。就是我剛才所說的,到這個地位才廣學多聞,無量法門誓願學。學法門做什麼用途?度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不齊,無量無邊,菩薩沒有無量無邊的法門,怎麼能度盡無量無邊的眾生。由此可知,學法門不是為自己,學法門是為度眾生;為度自己,記住!一個法門就行了。你看後面五十三參,每一位善知識就學一個法門度自己,決定得度;如果學許許多多法門度自己,你自己決定度不了。為什麼?你已經亂了,所以法門是為眾生學的,不是為自己學的,這個道理不可以不知道。

  第十句就是成就。「八九十地。無功用行,任運成故」。末後這一句是普賢行的圓滿。「十一十地勝進等覺位中」。勝進,勝是殊勝,進是進步,再往上進一步,就是等覺位。「普賢大行,皆圓滿故」。後面這一句是總結。「橫豎無礙,是此問意」。把善財童子所問的大意,在這裡做一個總結。善財童子請問完畢了,下面文殊菩薩一定要給他開導,這有問有答。我們看下面這一段,這是第二大段。

  「爾時文殊下」。就是底下經文,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以下這一段經文。「答中」,文殊菩薩的答覆。答覆裡面也分為兩段。「先以偈頌教其求行」。善財童子求法心切,不知道怎麼求,不曉得到哪裡求,向文殊菩薩請教,文殊菩薩要教導他,怎麼個求法。第二段,「以長行教其近友」。近是親近,友是善知識,教他如何親近善知識,學菩薩行,修菩薩道。「二處皆讚發菩提心」。可見得發菩提心真正是根本。不發菩提心,就沒有條件修學大乘,大乘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這一條很重要!所以古大德在《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無量壽經》第十八願、第十九願是核心;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發菩提心」。我們在「三輩往生」那一品裡面所念到的,無論是上輩、中輩、下輩,或者是修學其他大乘法,發願迴向求生,都是「發菩薩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這是往生淨土最重要的條件,我們不能不知道,我們不能不具足;具足這樣的條件,沒有一個不往生。

  往生的瑞相,真實的利益,館長做給我們看,表演給我們看。以前我們光是在經文上打轉,沒有看到這個現象,這一次我們看到這個樣子,她老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使我們真正感觸到阿彌陀佛的慈悲親切。所以我相信你們同修在這裡念佛,跟以前念佛的境界不一樣,感受不相同,有特別的慈悲親切感,不一樣!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說的「為人演說」,演是表演。請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財童子』請法先以偈頌,說了三十六首偈,然後以長行文將三十六首的大意,結歸為十三句。菩薩的答覆,也是這個例子,先以十首偈頌教他求學的心態。換句話說,先要具足求學的條件,然後再教給他親近善知識,這樣才能成就。向下有十首偈,清涼大師將十首偈分為五段,諸位先看註解,在三十五面註解的第一行看起。

  「今初」。初就是前面科題裡面,「先以偈頌教其求行」。「十偈分五」。十首偈分五段。這個初是第一段。第一段有兩首,就是第一首跟第二首。「讚其發心」。讚歎善財童子發菩提心。「二有一偈」。第二段裡有一首,就是第三首偈。「略教無厭」。勸他求學修道永無厭倦,你才能成就,懈怠懶散永遠不會成就,在此地是略教。第三也是一首偈,就是第四偈,「讚發心德」。第四偈,發心之德不可思議。最後一段第五段,一共有五首偈,這五首偈,「具答廣教」。前面都是讚歎他,這五首偈就是答覆善財童子的請求。這裡面全是略說。我們現在先看經文,第一首在三十四面倒數第三行。

  【善哉清淨功德海。佛子能來至我所。發起廣博大悲心。勇猛志求無上覺。】

  我們把底下一首念下去,因為這兩首是一樁事情。

  【為欲度脫諸有情。一切世問流轉苦。已發大願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薩行。】

  這兩首是讚歎善財的發心,發心非常希有難得。第一句是總讚,『清淨』,清淨就是功德;『海』在此地是比喻,比喻深廣無際,無際是沒有邊際。特別要著重在「清淨」,以《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這兩個字的意思,就包含平等覺。清淨一定平等;換句話說,平等一定清淨。這是真心本性全體的現前,真心本性裡面,本具無量的智慧,本具無量的德能,那就是功德。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清淨心中變現出來的,我們眼前森羅萬象是不是?給諸位說也是,沒有一法不是「清淨功德海」。這一句涵蓋了整個佛法,清淨是能現,功德海是所現;一真法界是它現的,清淨心現的,十法界也是清淨心現的。

  文殊菩薩把這個擺在第一句,第一句就揭示出佛法的總綱領,佛法修學的總原則。這一句話也能夠把它看作稱讚善財童子,為什麼?善財童子心很清淨,具足無量功德,有資格接受大乘法門,也是對他的稱讚。由此可知,他這個稱讚不是虛妄的稱讚,真實的,實至名歸,一點都不假,真的到心清淨,具足功德。

  『佛子能來至我所』,佛子就是指善財童子,善財童子是真正的佛子。「我所」是文殊菩薩自稱,你能到我這個地方來,向我求教。『發起廣博大悲心』,下面六句是具體的讚歎,前面第一句是總讚,「善哉清淨功德海」是總讚。你清淨在哪裡,你功德在什麼地方,這六句就說出來。這就是我們應當要學的。「發起廣博大悲心」,廣是廣大,博也是廣的意思,佛經裡面講的博愛,諸位要知道博愛兩個字是出在佛經上的。你們念過《無量壽經》,《無量壽經》上就有博愛。所以心要大、心要廣、心要深,這才是真心。起心動念為自己,起心動念為一個家庭,起心動念為一個小道場,不行!這個心量太小!

  佛在本經上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這是《華嚴經》上的偈子,大乘經上又常常有這個意思。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心想這個念頭範圍太狹小了,怎麼能成就?再說,我們學佛人為什麼出不了三界?三界是個範圍,你的心量永遠比它小,它包住你,你怎麼能突出;哪一天你發的心量比它大,就把它突破,小心量不能成就。聲聞、緣覺、權教菩薩出不了十法界,原因在哪裡?他那個心量雖然大,比六道大,六道的範圍他突破了,但是他出不了十法界的範圍。如果他的心量再要大,那把十法界的界限也突破了,他就趣向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沒有邊際。所以我們學佛,第一要學佛的心量,把心量拓開,起心動念要想到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不要把範圍搞得很小很小,那個做再多的好事,都沒有用處。你那個圈圈畫得太小,你永遠沒有辦法超出這個圈圈,這是真實的道理。所以要發起廣博大悲心。

  底下這六句說明,文殊菩薩為什麼讚歎善財童子,「善哉清淨功德海」,說明其所以。他有大悲心,廣大的大慈大悲心。『勇猛志求無上覺』,無上覺就是無上菩提,他前面說得很多,他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覺」,無上正等正覺。勇猛精進。這一句是上求,前面一句是下化,你看看人家的句子,把下化擺在前面,上求放在後面,這是菩薩。菩薩總是把一切眾生擺在第一,自己的事情擺在後面,才能成就。諸位要曉得,度眾生就是成佛道;你要想成佛道,不去度眾生,沒有這個道理。不但要度眾生,要廣度眾生,要度盡虛空法界眾生,你才能成得了無上覺。你要問為什麼?佛在經上說得很明白,無上覺是每個人本來具足的,哪裡要求?你統統具足。

  「無上覺」既然是本有的,現在為什麼沒有了?是因為你有障礙才沒有了,你的無上覺不能現前。佛教給你發大慈悲心普度眾生,除障礙;障礙除掉了,你自性裡頭本具的「無上覺」就現前了。度他就是自度,自度就是度他,自他不二。可是自他雖然不二,如果從自度這一邊有困難,從度他那一邊容易。從自度這邊,執著不容易破掉;從度他那個地方下手,執著就沒有了,我執、法執沒有了,道理在此地。所以要把大悲下化放在前面,大志上求放在後面,度他圓滿了,自度就圓滿。再看底下這一句。

  『為欲度脫諸有情,一切世間流轉苦』,此地講的「一切世間」是九法界,不僅僅是六道;六道裡面「流轉苦」,我們容易體會,而十法界裡面的流轉苦,我們體會不到。因為十法界的菩薩有退轉,並沒有證得三不退,他有退轉。雖然他們已經證得位不退,那是真的,但是行退、念退。大乘法裡面告訴我們,菩薩要證到八地才不退,才能真正做到三不退。可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圓證三不退,這個不可思議!諸位在《無量壽經》裡頭看得很清楚,你才曉得法門不可思議。

  我們要發這個心,我們為的是什麼?「為欲度脫諸有情,一切世間流轉苦」,這兩句話大家多念念,要直下承當。為什麼叫你直下承當?你若不能直下承當,你就不能度自己,你念佛的功夫就不得力,你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把握,要打許多問號;如果這兩句話你明白了,你承當了,承當什麼?我把它做到。我就告訴你,你念佛的功夫一定得力,你往生一定有把握,你這一生問題解決了。

  這兩句話就是開出本經後面的五十三參;五十三參就是這兩句話的具體表現,這叫行菩薩道,修菩薩行。我們說《華嚴》是現代生活的藝術,根據什麼說的?就是根據這兩句話說的。現在我們不論是什麼身分,男女老少,或者是貧富貴賤,無論站在哪一個字、那一個身分;無論你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你過的是富裕的生活,你過的是貧賤的生活。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工作環境,你是什麼樣的地位,就跟舞台劇上表演,你演一個角色,我在這裡表演,當個演員演一個角色,我們同一個戲台唱戲。你演總統的角色,你演部長的角色,我表演一個乞丐的角色,社會現象。你要知道表演的角色不一樣,身分地位相同,都是演員,都在演戲。為什麼演戲?為欲度脫諸有情,我們都是為這個,都是在表演,五十三參就是表演。因此,不論貧富貴賤,不論男女老少,他們的生活都是大圓滿,都是究竟圓滿的藝術境界。他演得逼真,演得很像。表演之中,令一切眾生見到現相,聽到音聲,覺悟了,那就是菩薩。菩薩令一切眾生破迷開悟;迷破了,苦就離開了;覺悟了,樂就自然來了;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令九法界眾生,離苦得樂。離一切苦,得究竟樂。究竟樂在哪裡?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一切眾生為什麼會有苦?因為他把假戲真幹,他就苦了!菩薩不一樣,菩薩是真演假戲,凡夫恰恰顛倒,假戲真演,這名詞調一調,境界可全不相同。你假戲真演,十法界就有你苦吃了,有得你受的。你要是真演假戲,你就變成再來人,你就變成佛菩薩。如何把這個境界轉變過來,也就是把這個觀念轉變過來,這正符合經上所講的「一切唯心造」,只要你這個心轉變過來,你現前的生活境界,就是佛菩薩的境界。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藝術境界,藝術境界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富貴裡面有真善美慧,貧賤裡頭也有真善美慧;做帝王的有真善美慧,當乞丐的也有真善美慧,那個真善美慧是決定平等的。《華嚴經》教我們這些東西,這是諸佛如來遊戲神通的生活,如果不會,那就很糟糕,就搞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沒完沒了,所以不覺悟不行,一定要覺悟。末後這兩句:

  『已發大願深如海,勤修一切菩薩行』,菩薩行是以大願為主,大願裡面包含的就太多了,說之不盡;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太多了!所以世尊在教學的當中,把一切諸佛菩薩所發的大願,歸納為四大類,叫四弘誓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也不超過這四個範圍,以四弘誓願為綱領。第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無邊是沒有界限,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度用現代的話來說,愛護、關懷、幫助,盡心盡力的去做。從哪裡做起?給諸位說,從本身做一個好樣子做起,這就是度眾生。

  我們走在馬路上,朋友送你一塊糖,現在糖外面都有紙包起來,很考究的。這個糖你吃了,這個紙可不可以隨便亂丟?你為什麼不肯丟,要把紙折疊好放在自己口袋,為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給眾生做個好榜樣;不要看到,眾生沒有看到,到處找找,我要給眾生看到。你要到處找人看到你才這麼做,你就著了相,你不是真心的,你管有人看沒有人看。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都要如法如理。不管有沒有人看見,都要給一切眾生做最好的榜樣,佛在經教裡一定是依教奉行,這叫度眾生。為什麼這樣做?是做好樣子給眾生看,希望一切眾生大家都好,社會就祥和,世界就太平了,所以度眾生從自己本身做起。

  佛教給我們孝順父母,人家孝順不孝順,你不要管他,你自己做,你做給別人看。你勸別人孝順父母,你自己不孝順,人家不相信你的話。你說的是騙人的,你要自己先做到;你要是奉事師長,那你真正要尊師重道。時時刻刻,在在處處,都要給一切眾生做好樣子,好樣子就是佛,就是菩薩。佛菩薩是九法界眾生最好的榜樣,這叫學佛,所以發願在先。因為要給眾生做好榜樣,那自己不能不約束自己,不能不斷煩惱;你自己煩惱那麼多,你還能教化眾生嗎?可見得斷煩惱,還是給眾生做好樣子。哪些煩惱?貪瞋痴慢。眾生有的,你怎麼樣教他斷煩惱。所以大乘法比小乘法好學,小乘法完全從自己著手,大乘法完全從眾生著手。眾生有貪,我要表演一個無貪,做出一個無貪給他看,這才教他無貪的利益、無貪的功德。眾生貪財,我們就用不貪財這個方法教他。眾生貪色,我們就用不貪色的方法教他。還有眾生貪圖佛法,我們連佛法也捨掉,來示現樣子給他看,斷慳貪!

  由此可知,菩薩的十波羅蜜、六波羅蜜,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都是為了給眾生做好榜樣,發願在先!你沒有願,後頭哪有行?後面「勤修一切菩薩行」。行門裡面無量無邊,我們淨宗講行門,無量無邊的行門,把它精簡成五個科目,大家好記。你能記得住,你才好行,你才去照做。這五個科目,第一個就是三福,《觀經》上的「淨業三福」,這個大家都很熟悉的,這是我們下手之處。「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做到!為什麼要做?就是給一切眾生做樣子,眾生不知道孝順父母,眾生不知道尊師重道,我們要做表率,要做樣子。三福、三學戒定慧、六度、十大願王,要真正去做,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都守住這個範圍,給學佛的人做一個好榜樣,出家人給出家人做一個好榜樣,在家人給在家人做一個好榜樣,這叫行菩薩道,勤修一切菩薩行。

  特別是在這個時代,鬥爭堅固!因此我們要特別提倡六和,人與人相處要和睦相處,要無爭!記住,「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我們守住這個原則,哪有不成就的?道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自己得度了,又能夠弘法利生,自他都度了。最後往生,也要表演一招給人看;讓人家看了,對淨宗念佛往生,生起堅固的信心,你的功德才圓滿。你才曉得這兩句話的意思多深多廣,這首偈我們要牢牢的記住,要認真的去學習。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