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行願品文殊十信章  (第三集)  1997/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2-0003

  請掀開經本第三頁倒數第三行,從當中看起:

  「初信信理,理隱未彰。故初文殊無普賢對。中間解行二俱不彰。欲顯諸位皆是普賢,觸境照解皆文殊故」。我們從這一段看起。

  這是教導我們,學佛首要的就是信心,所以佛在此經上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道」是無上佛道,它的根源就在信,無量無邊的功德也是從信心裡面發生的。可是信心很不容易建立。通常我們將它歸納起來講,信心之所以能建立,大概不出兩個因緣:第一個因緣是他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明瞭了,這是講初信信理,這是一般知識分子很容易體會的。許許多多年輕人、知識分子,提到佛教他就搖頭,他不能接受,原因在哪裡?道理不曉得,誤以為學佛是迷信,信佛是迷信,所以信心不能建立。如果理要是明瞭,信心就生起來了。在佛法裡面,有許多經論是偏重在講理的,這是很適合知識分子的口味。可是也有一些經,講事講得很多,譬如《地藏菩薩本願經》,事就講得很多,《阿彌陀經》事也講得很多。一般人對這個沒有興趣,認為這是神話,這是宗教。實在講,講事的經,裡面有很深的道理。這是理清楚了能建立信心。第二種人,雖然道理不清楚,沒搞清楚,他也能堅信不疑,這是佛法講的,他的福德深厚,在《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他過去生中善根福德因緣很厚,雖然不懂理,一接觸他就相信,而且信得很虔誠。總不外乎這兩個因緣。

  此地告訴我們「初信信裡」,可是「理隱未彰」。「隱」是隱藏著,「彰」是明顯,顯露出來了。這個理太深了,含藏在事相裡面,粗心大意的人、智慧少的人看不出來。經文一開端,十信位只有文殊菩薩一個人,他老人家一個人代表十信位。這一段裡面沒有普賢菩薩,只有文殊,沒有普賢對,表示理隱了。普賢菩薩代表理,文殊菩薩代表智;這個智還淺,還不深,沒有見到理。十信位確確實實如是的,到初住菩薩就見到理了,所以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真性」,明心見性。十信位還沒有到這個境界。

  「中間解行二俱不彰」,中間是講十住、十行、十迴向,我們叫三賢位,這是當中;特別在五十三參裡面,有三十位善友來表法。實在講,理也很深,智慧也深,淺位的人看不出來。好像文殊、普賢這兩位都沒看到,一直到十地的末後,到等覺的時候,文殊、普賢、彌勒這些大菩薩出現了,在這中間都沒出現。可是它含的意思很深,它是要顯示「諸位皆是普賢」,從圓教初住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人人都是普賢。怎麼知道?因為都是行的普賢行。

  「觸境照解皆文殊故」,他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所見所聞都是圓滿的智慧,圓滿智慧就是文殊。由此可知,文殊、普賢的相沒看見,文殊普賢的名沒看見,實際上文殊普賢都沒有離開,全是文殊普賢的境界,華嚴一真法界。這個意思必須在此地說明,然後入經文才有味道。下面這一段文:

  「約文殊門」,就文殊菩薩所表的這一方面來說。「因解起信,信離無明」。因為你明白,你了解,信心才生起;信心生起,你就不會迷惑了。無明就是不明白,於事實真相不明瞭就叫做無明;明白了,無明就離了,信心就生了。這個地方講的信心與《金剛經》上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是同等的境界,實相生了,無明就破了。這是從十信位提升到十住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所以十信沒有地位,十住就有位了,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它有學位了。中學沒有學位,小學沒有學位,大學畢業就有學位了;十信沒有學位,到初住就有學位了。

  「以信成解,解非邪見」。這個「解」是正解,因為是信心清淨所生的解,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確實明瞭通達而沒有錯誤,所以他的見是正見,他不是邪見。「信解真正,妙智則圓」。妙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才圓滿。圓滿是如來果地上的位次。這幾句經文,從因解起信到妙智則圓,這一段是從十信位一直到如來的果位,當中五十一個位次全部都包括了。

  「三為一心,入佛智海,得究竟矣」。此地講的「三」就是前面講的能所信、解行跟理智這三樁事情。這三樁事情就是一心,一心具足能信所信、解行、理智,這一句話很重要。從這個意思我們能體會到,一切大乘法門要跟淨宗法門來比,很明顯的,「淨宗易,餘宗難」,其他法門難。從哪裡見到?淨宗就一句「阿彌陀佛」,目的在哪裡?一心不亂。我們只用這句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能所信相對、解行相對、理智相對,他統統具足,他都圓滿了,這個妙!你看學教的人,要學多久他才能夠把這三樁事情從一心當中證得?念佛的人不要去分別、不要去想像,這一句佛號念成功了,自自然然就得到了,這叫易行道,不可思議的法門。三為一心,入佛智海,得究竟矣。這就成佛了,圓滿成佛了。這是就文殊表的意思來說。再就普賢門說:

  「約普賢門。託理成行,行不外求」。「託」就是依靠的意思。普賢是表理,文殊是表智,哪一法不是普賢所表之理?前面我們剛剛念過,從初住到法雲地這四十個位次當中,善友所表的就是文殊、普賢,文殊智,普賢理。他們所表的,實際上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處事待人接物,點點滴滴都是依理成行。不過凡夫是違背了理,這些大菩薩們順著理;順著理就走向解脫道,違背這個理,背著這個理那就有六道三途。這說起來就是迷、悟,迷的是這個理,悟的還是這個理,理沒有迷悟,哪一個不是「託理成行,行不外求」?外面求不到的。經上常講「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外道,外道的意思是這麼說法的。心外求法,心外沒有法,心外也求不到法。這些法身大士們,他們的行完全是順著理,隨順著理,行不外求。

  「因行見理」,「行」是歷事鍊心。《華嚴經》五十三參,善財所表的歷事鍊心。鍊什麼心?鍊一心。要是用我們淨宗的話來講,大家就會更清楚、更明白。鍊什麼心?鍊是在訓練、修鍊;鍊清淨心,鍊平等心,鍊正覺之心。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就在這上鍊。穿衣,在穿衣上鍊清淨平等覺,修清淨平等覺;吃飯,在吃飯上鍊清淨平等覺;喝水,在喝水上修清淨平等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都是在修一心不亂。你以為一心不亂是境界統統都離開了去修,沒那回事情。一切離開,那你不就把理離開了,那理就沒有了,你到哪裡去修?要知道一切事,事就是理,理就是事,理事不二,這個修法才有個入處。你要是把理跟事分開,那你就不得其門而入。入處就是入法界,入的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也叫不二法門。可見得如果我們把理事看作二,二,你就入不進去,你要曉得理事不二,你就入進去了。實在講,就在生活中點點滴滴,沒有一個不是入處。這就顯示出無量法門,無量法門任何一個法門都能入,只要你會了,什麼會?不二,就契入了,你就證得如來果地上的境界。因行見理,理事不二;行是事相,從事相上見到不二之理。

  「行非理外」,事就是理,相就是理。「自始至末,法界一如」。「始」,文殊在此地表的是十信位;「末」,是如來果地上的位次。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所表的;而普賢菩薩表的那個味道濃了,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的末。所以《華嚴經》到最後就歸到《無量壽》去了,《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歸宿。法界一如,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如,一如就是不二。這個意思諸位要是體會得,你才知道佛經之妙。佛經一展開,第一句話,「如是我聞」,「如是」兩個字怎麼講法?就是法界一如,無法不是。世尊說法說了四十九年,說了什麼東西?就是說了個如是。不但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就說如是,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諸佛如來宣說一切法,也是「如是」兩個字。再看底下一句:

  「無有少分非佛智體」。這就是說明「一切皆如,無有不是」,確確實實找不到絲毫不是佛智體。「體」是理、理體,就是普賢菩薩所代表的。我們通常講三種智,一切種智,《般若經》上講的「一切相智」,這是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一切相智就是「一切種智」,就是此地講的佛智體。

  「既文殊三事融通隱隱,普賢三事涉入重重」。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三事」是指哪三樁事情?前面所說的,「能所信」這是一事,第二是「解行」,第三是「理智」,就是這三樁。文殊所表的這三樁事情融通隱隱;「融通」是融會貫通,「隱隱」是凡聖的樣子。大乘經上常講「無量為一,一為無量」,《華嚴經》上說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融通隱隱,無量是一。而普賢三事涉入重重,這個「三事」也是能所、解行、理智。前面是從智照上講,無量為一;從理上講,一即是多,一為無量。涉入重重,「涉入」是理,理所涉入;「重重」是講事相,事相無量無邊,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個理。兩位菩薩就代表盡了。

  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方顯遮那頻申三昧難思之果」。「果」是果報,如來圓滿的果報,毘盧遮那佛。毘盧遮那佛他的境界,在本經稱作為頻申三昧。「頻申」是比喻,比喻獅子,獅子是獸中之王,獅子在伸個懶腰,很自在,那叫頻申。「三昧」是正受。獅子是百獸之王,牠在獸中,小的野獸怕牠,牠不怕別人,牠伸個懶腰,多自在!那是牠的享受。這就是如來到究竟果地,就像獅子伸懶腰那麼樣的自在,頻申三昧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講修行到智慧圓滿的果地。

  「故諸聖教,凡所施為,皆有深旨。」這一句話很要緊。「諸聖教」就是諸佛菩薩教導一切眾生的,無論言語、表態、一切設施,凡所施為,都含很深的教育意義在裡面。那你要是不懂表法,你就完全看不出來,你要是懂得表法,這裡頭義理無限的深廣。在這一段只不過是把文殊所表、普賢所表略略的提一提而已,名字是表這個意思,我們造菩薩的形像也是表這個意思。我們造文殊菩薩像,文殊菩薩手上拿的是劍,代表智慧;他底下坐騎是獅子,表示勇猛,智慧勇猛。而普賢菩薩的坐騎是象,象代表定,如如不動。你看大象走的時候四平八穩,慢慢走,不像老虎、獅子那種形象。象表定,所謂是「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它都有表意,不是文殊菩薩真的騎個獅子,沒這個道理;文殊菩薩手上一天到晚拿著寶劍,沒這個道理,是表法的意思。所以要曉得,佛門中所有的設施都有很深的教育意義。這是第八段,到這個地方介紹完了。這是二位統說。

  「第九會數開合」。「開」是展開,「合」是把它歸併。這也是說法的技巧,佛有時候用歸納的方法,那就是合;有些時候一法把它展開無量法,那是展開,開。

  「第十會主多少」。像五十三參裡面,十信只有一位會主,文殊菩薩。到十住那就有十位會主,每一住有一位會主做代表,甚至於還有一會有兩位做代表的。像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兩個人一會。這是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地方就把它省略。到這個地方是將末會的大意,簡單介紹出來。下面我們就講到正文。

  「次正釋文」。正式要解釋經文。「第一寄位修行相」。「位」是五十個位次。我們把它念下去。「四十一人,大分為五。一寄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向。五十地。上已略明。後當廣說。」到以後會詳細說。這五十個位次,總共四十一個人做代表。十信位是一個人,文殊菩薩一個人;往後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是每個位次一個人,四十個人,總共四十一個人。這四十一個人在五相裡面,他們是屬於寄位修行相。「寄」是寄託,也就是顯示歷事鍊心。

  「第一文殊一人寄十信者。信未成位」。前面跟諸位說了,信位,智慧沒有開,無明沒破,信心沒有建立,所以他沒有地位。剛才講了,像學校念書一樣,這是中學,中學生沒有學位。「故唯一人」。所以只是文殊菩薩一個人做代表。「又表十信圓融,泯差別故」。還有一重深義,這個深義是十信,從初信到十信是圓融的。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從相上講它有差別;理上講沒有差別,所以用一個人做代表。「若爾。何有三會。欲遍收故」。要是這麼說法,為什麼有三會?意思在顯遍收。因為文殊菩薩在經裡面三次出現。

  「文分二別」。這就是通常講的科判,講的段落。「第一明能化發起。第二成彼化事」。「化」是教化眾生。第一段是發起,說明文殊菩薩教化眾生的因緣;第二大段是講他教化眾生的事相,經文有這麼兩段。好,請看經文: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善住樓閣出。】

  這一段是經文,後面是註解,清涼大師的註子。註解裡面一開端說:「前中三」,「前」就是前面所講的第一明能化發起。「能化發起」這一大段經文裡面又可以分作三個小段,我們剛才念的這一句就是第一個小段。這是說出教化眾生的這個主人,他離開他居住的地方。這三段第二段是「別明伴從」,第三是「總顯出儀」。往後這個經上都看到。這是第一段「今初」。

  「言爾時者。正明眾會大用之時」。『爾時』,就在這個時候,說文殊菩薩出遊的時候。這裡面有很深的意思,這個意思是,「並不離祇園而遊法界」。「祇園」是釋迦牟尼佛講經的道場,祇樹給孤獨園。這個末會是釋迦牟尼佛在祇樹給孤獨園講的,就是《華嚴經.入法界品》在這個地方講的,他並沒有離開祇園精舍。雖沒有離開,文殊菩薩已經遍遊法界了。這個很難懂,要是用我們現在的衛星廣播就比較好懂,我們大家在此地,坐在這裡沒動,要是打進衛星一傳播全世界,雖然沒動,我們已經遊歷全世界了。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他打開電視機都看到我們的場面,都看到我們的動作,彷彿如是。我們今天利用這笨重的機械,文殊菩薩不需要,那就是千百億化身;他的本身沒動,化身遍滿虛空法界,教化眾生,是不離祇園而遊法界。正如同大經前面所講的,「世尊不離菩提場」,而上生兜率天、夜摩天、他化自在天。在前面七處九會,有沒有離開菩提道場?沒有離開。都是顯示出大自在。「略舉文殊,以示出儀」。他出行那些威儀。

  「文殊師利本是童子」,此地講的是『文殊師利童子』。「前標菩薩,彰具悲智」。前面稱文殊菩薩,那個意思是顯示他悲智等持,這是菩薩行,具足大慈大悲,具大智慧,這才稱之菩薩。「此云童子,表創入佛法童真行故」。這個地方不稱他作菩薩,稱他為童子,名稱換了,當然意思就不一樣。這個地方表示初入佛門,像童子一樣,學生嘛。「創入」,創始,開始進入佛法;「童真」是孩童,取這個意思。

  他『從善住樓閣出』,什麼叫善住?什麼叫樓閣?他是不是真的從樓裡面出來?你如果這樣看,那就壞了!可能那個時候祇園精舍沒有樓房,沒有樓房為什麼說樓閣?樓閣是兩層的,它表「悲智相依」,他有大悲心、他有大智慧,就好像兩層,哪裡真的有樓閣!取這個意思。可見全是表法的意思。以後在中國,你看中國佛的寺院,供佛的大殿,我們稱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建築一定是兩層,你從外面看,它是兩層,裡面是一層。兩層代表什麼?就是代表悲智相依。裡面為什麼是一層?悲智不二,它表這個意思。為什麼要蓋房子,從外表看兩層,裡面是一層,它又不是真的兩層樓?它有表法的意思在。前面所講的:「故諸聖教,凡所施為,皆有深旨」,你懂得這個意思,樓閣表這個意思,不一定真的是樓閣。

  「悲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有大慈悲心,一定要幫助六道苦難的眾生,那你要在六道裡頭現身,這是大慈悲。隨類現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觀音菩薩三十二應,哪一尊菩薩不是三十二應?每一位菩薩都具足、都平等。所以他不住涅槃。住涅槃就不度眾生,一定要住生死。「悲」,大悲心,他不離開六道,在這裡頭幫助眾生,他不住涅槃。可是「智住涅槃,不住生死」。他雖然在六道輪迴裡面,六道輪迴的真相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絲毫不沾染,那他就是住涅槃。這個樣子就是大乘經上講的,叫「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就是不住涅槃,也不住生死。不住生死就是住涅槃;住涅槃就不住生死,他是生死、涅槃二邊都不住,二邊都住,所以稱之為無住涅槃,這是諸佛如來與法身大士的境界。凡夫住生死,搞六道輪迴,沒法子;聲聞、緣覺住涅槃,他不到六道來度眾生,這都叫有住;佛與大菩薩無住。《金剛經》上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就是二邊都不住;生心是生大慈悲心。所以下面講,「由俱不住,方能俱住」。二邊不住,二邊都住,「故名善住」。你們想想,它這個「善住樓閣」是這個意思,這叫善住。我們現在這個大樓有七、八層,不只兩層,問題我們是不是善住?看看諸佛菩薩的住處是善住。要懂得這個意思。

  「從此利生,故稱為出」。可見得這個「出」,他不是真出,他從這個基礎上發願普度眾生,這個發心就叫做出。「非暫離也」。不是真的他離開了。所以他是不離祇園而遊法界,理事都如此。這是第一個小段,我們再看第二個小段。文殊菩薩教化眾生,他的同行很多,他不是孤家寡人一個,他的同行很多,這裡面有同參的,也有護持的。我們看底下這一段文,這一段文長了。雖然長,很好懂,一看就明白了。請看經文:

  【與無量同行大菩薩眾。】

  『無量』是講數字。『大菩薩』是講類別,跟他一樣的,他是大菩薩。『同行』,與他同志,志同道合的這些大菩薩,有無量無邊的數量。菩薩發的大願要普度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這些大菩薩都是文殊師利童子的同志,志同道合。這一句是說的「同生」,在《百法明門》裡面講到同生與異生。什麼叫同生?同破無明。這大家都破了無明、都證得法身、都發大願廣度眾生,這叫同生。往下這都是「異生」,異生就是煩惱沒斷、無明沒破、大心發不出來,雖發不出來,護持菩薩,他們當護法,沒有菩薩那樣的智慧能力廣度眾生,他們護持,所以也跟著文殊菩薩去出巡了。異生眾裡面有很多類別,我們把這個文來念一遍。

  【及常侍衛諸金剛神。】

  這個放在第一,這是護法神,就好比是菩薩的貼身侍衛,現在人講保鏢,不是真有保鏢,這是顯示出菩薩的威德。通常是一些大人物,這政治上重要人物出巡的時候都有保鏢,菩薩那個威儀也不在這些大人物之下,所以他們有『金剛神』護衛,把他擺在第一。最常見的就是四大金剛,這四天王,我們俗稱為四大金剛。那你就曉得,這個金剛神表什麼意思。怎樣侍從護衛?東方天王代表負責盡職。今天菩薩發的大願是普度眾生,他要實踐他的大願,要盡心盡職,把這個工作做好。南方天王代表增長,就代表進步,永遠在求進步,真的是日新又新,他不會落伍,不會退轉。西方廣目天王,北方是多聞天王,意思教給我們要廣學多聞,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侍衛』的意思,不是真的有幾個保鏢天天圍著你,取這個意思。再看下面:

  【普為世間現大威力身眾神。】

  《華嚴經》裡面我們看到很多很多的神眾,你要曉得,這些神眾都是表法的意思,不是真的有那麼多鬼神圍繞在菩薩旁邊,不是那個意思。我們看到造像,造一尊很大的文殊菩薩像,旁邊圍繞著許許多多的這些神眾,表這個意思。讓你一看到,就想到經上所講的這些事、這些理,使我們見色聞聲都能夠開悟,都能夠破除迷惑,曉得自己在生活當中,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事、對物,才能夠順從菩薩的教誨。這一句的意思,很顯然就是我們要為世間示現大威德,用現代的話來說,示現一個很好的榜樣。不但是用言語教化眾生,要做出樣子來教化眾生,身教。身教講得太多了,這是示現威德的身相。所以學佛的同修,要常常記住,我們跟人家面對面的時候,要示現威德身,讓人家看到你的時候,尊敬你,也畏懼你;是又怕你、又敬你,要現這種相。不可以現一個垂頭喪氣的相,叫人瞧不起你、輕視你,那你說的話誰相信你?要現威德之身。第三:

  【久發堅誓供養諸佛足行神。】

  「發大誓願」,不是初發,生生世世都發大誓願,久發堅固的誓願。堅固的誓願是什麼?總而言之,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弘誓願,度眾生、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以這個來供養諸佛。正是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廣修供養,法供養裡面的第一條「如教修行供養」。菩薩對佛的供養,如教修行供養,因為佛是福慧二足尊,他的福慧都圓滿了,那還有什麼好供養的?只有依教修行供養,這是真供養,能令諸佛歡喜。第四句:

  【念昔大願樂聞正法相續不斷主地神。】

  『主地神』,諸位在《地藏菩薩本願經》裡面看到,《地藏經》上講的是我們娑婆世界堅牢地神,他是管大地的。而在此地,這個地是什麼?這是說法之地,法之地就是一切諸佛如來所說的。菩薩也是生生世世發願『樂聞正法』,歡喜聽聞正法,無有疲厭,『相續不斷』。我們今天初學,初學的人聞法,相續不斷,最好是一部經,一部經相續不斷。在從前難,唯一的方法只有讀誦,現在方便了,現在有錄音帶,有錄影帶,你喜歡哪一部經,你保存一部帶子,每天去看,每天去聽,就聽一部。為什麼叫你聽一部?因為你現在是初學,你現在是童子,你還不是菩薩。所以在此地是「文殊師利童子」,他不稱文殊師利菩薩。

  你在十信位,你煩惱沒斷、你智慧沒開,你的目標是要破煩惱,破煩惱用什麼東西破?用定、慧。如果你現在什麼經都聽,什麼經都讀,你很不容易得定,你很難斷煩惱。所以這個地方的「相續不斷」就是一部經相續不斷,一遍聽了再一遍,一遍聽了又一遍,你可以聽幾百遍、幾千遍、幾萬遍,你就得三昧,你就得定了;定的時候,智慧就開了,道理在此地。智慧開了之後再廣學多聞,那個時候叫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現在在開頭的時候「樂聞正法,相續不斷」,它的目的是在斷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了之後,你的清淨心現前、平等心現前、覺心現前,你就提升一級,法門無量誓願學。所以四弘誓願是有階段性的,不是叫你一下統統都學,那個做不到的;學無量法門之後,才能圓成佛道。非常可惜,現在許許多多學佛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把佛的意思錯會了。今天學佛的人怎麼樣?四弘誓願前面兩願不要了;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眾生我看得討厭,那個我不喜歡,不度了!那個「度」是他看得很喜歡他才度,他不是平等度。他不度眾生,他也不要斷煩惱。從哪裡學?從學法門、成佛道。沒學幾天他就向大家說他成佛、成菩薩了。前面兩願沒有,光學後面兩條,哪有這種道理!

  所以學佛的同修要記住,你們要想成就,第一要發願,願是什麼?願是動力。你為什麼肯學,那麼樣勇猛精進?世間人肯工作,他什麼力量推動他?名利!今天叫你做多少事情,要賺多少錢,你拼命去做了;如果一分錢賺不到,你還去幹嗎?你什麼也不願意幹。所以世間人勤奮工作,那個力量是利、名。利已經得到了,他還要名,所以他拼命去幹。諸佛菩薩覺悟的人,名也不要、利也不要,他為什麼樂此不疲?願力,度眾生的悲願。所以有很多同修來跟我說,他自己覺得很難過、很慚愧,提不起精進,什麼道理?沒發願。你當然就懈怠、懶惰了,你就不能精進。如果要教給你,你念佛念一聲佛號給你十塊錢,他就念得很起勁了!這利益在推動他。那現在學佛的時候,又沒有人錢給你,不但沒有人錢給你,往往到道場還要去捐助,還要去倒貼,所以時間一久了,大家就懶惰、懈怠了,就不幹了!沒有發願的原因。所以發了願之後,從哪裡修起?從斷煩惱修起。三學裡頭戒、定、慧,戒、定幫助你斷煩惱,然後定、慧才能現前。這依戒得定,因定開慧,這一定的順序、層次。這用主地神來表法,來表這個意思。第五位:

  【深淨大悲莊嚴法界普潤眾生主水神。】

  『主水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龍王,我們中國人講龍王、海龍王,主水神。他是『深淨大悲』,甚深清淨的大慈悲心。『莊嚴法界,普潤眾生』,「潤」就是水的意思。這是用說法、用表演,也就是做出樣子,讓眾生見到、聽到能夠破迷開悟,就好比是甘露滋潤一樣。第六位:

  【智慧威力光明遍照主火神。】

  這裡有一個錯字,這是「遍」字,遍照,光明遍照。「火」是光明的,所以它形容智慧,智慧的『威力光明遍照』,破眾生的愚痴、破眾生的迷惑。菩薩不但說法是智慧,菩薩的生活是智慧,菩薩一舉一動都充滿了智慧,讓眾生接觸到的時候都能夠破迷開悟,這是表這個意思。下面一位:

  【摩尼寶冠以嚴其首主風神。】

  『摩尼』是寶的名稱,「摩尼寶」我們也沒見過,佛在經上講摩尼寶就是如意寶。有一點像從前神話,西方神話裡頭這種能如人意的,有求必應的,得到這個寶之後就能有求必應,所以把它比作風,風是動的,不是靜止的。第八位是:

  【光照十方差別儀式主方神。】

  『方』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空間。四方、四維、上下。空間一定用光明來表示。阿彌陀佛的名號,世尊在《彌陀經》裡面為我們說出兩個名號做代表,「無量壽」跟「無量光」。「壽」表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光」表空間。說一個時,說一個空,裡面全都包括了,一樣也不漏,所以無量的意思就很圓滿了,用這兩個來做代表。這是『主方神』。

  【專勤除滅無明黑闇主夜神。】

  「夜」、「闇」就是代表無明。無明就是什麼都不知道,愚痴,什麼都不明瞭,這叫做無明。『主夜神』是『專勤除滅無明黑闇』,來破除黑暗的。第十是:

  【一心開現如來智日主晝神。】

  有主夜神,當然也就有『主晝神』。這兩位是我們中國人常講的白無常、黑無常;白無常是主晝神,黑無常是主夜神。所以在此地,佛在教學當中都把這些鬼神的名號,它的作用統統用它來表法。佛的教學取材,實在講,真的是左右逢源,頭頭是道,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什麼都可以拿來,都是教材。佛菩薩如是,我們如果要智慧開了、通達了,那樣樣東西拈來都是好教材,都能令人破迷開悟。『一心開現如來智日』,「如來」是自性,自性裡面本有的智慧像太陽一樣,要用什麼方法把它開顯出來?一心。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智慧就開了;念到一心不亂就明心見性了。

  【普遍莊嚴虛空法界主空神。】

  宗門裡頭有一句話,叫「心空及第」,這是個比喻。從前讀書人要經過國家的考試,最高的考試是考進士,進士第一名叫狀元,狀元及第,考中了。那我們學佛的人幾時能成佛?我們要成佛了,也算考中了。古德跟我們講心空就及第了,如果你心裡頭有一物,那你就不及格;心裡頭無一物,你就及第了,這是表『主空神』的意思。由此可知,心空,心地清淨平等,這才是莊嚴法界;心裡頭有一物,這個談不上莊嚴。第十二位:

  【能勤方便拔濟眾生出生死海主海神。】

  前面主水,所有一切水他都管,『主海神』比主水神要差一級,他只管大海,大海之外他就不管了,不像前面他管的範圍那麼大,這我們稱叫海龍王。取出離生死大海,取這個意思,他有方便法,『能勤方便拔濟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生死苦海是指六道輪迴,能幫助你脫離六道輪迴。第十三位:

  【常勤積集出過心量趣一切智勝幢善根主山神。】

  山神好像現代人不常見,在中國大陸,這些山都有山神廟,有土地廟、有山神廟,這是『主山神』,也取山的意思。菩薩『常勤積集出過心量』,「出」是超出,超過一切眾生的心量。菩薩心量大!不像眾生的心量很狹小,不能容忍,他是超出一切眾生的大心量。唯有大心量才能『趣一切智』,「一切智」是如來果地上的智慧。『勝幢』,「幢」是高顯,殊勝高顯的善根就像山一樣,所以用山神來代表。十四:

  【發大誓願運度眾生稱讚諸佛勇猛無倦主河神。】

  像江河的水滔滔不絕,取這個意思。比喻菩薩的弘誓願,普度眾生。而在度眾生的方法裡面,最有效的方法,無過於念佛成佛。所以本經到最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地方的意思也就透出來了。『稱讚諸佛勇猛無倦』,這樣才能夠廣度眾生。第十五位:

  【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菩提心城主城神。】

  『主城神』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城隍,城隍是主城神。而把這個城比作心城,什麼心?『菩提心』。主城神要守城,守護這個地區,實在講,就相當於現在的縣市長,管轄這個縣市,守護這個縣市。菩薩也發這個心,守護一切眾生的菩提心,不要讓菩提心退轉了。第十六句:

  【常勤守護一切眾生諸大龍王。】

  龍、蛇都是代表變化的,變化莫測。而菩薩也已發這個大願,守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不管怎麼樣的變化,都要掌握一個不變的原則,這樣才能夠成就。第十七句:

  【常勤守護一切智城諸夜叉王。】

  『夜叉』是鬼神之一,夜叉的意思翻成中文是勇猛,翻作勇健,健康的健,非常勇猛、非常健壯,取這個意思。所以他才能『守護一切智城』,也就是讓我們智慧增長,而不至於退轉的意思。第十八句:

  【常令眾生增長歡喜乾闥婆王。】

  『乾闥婆』也是鬼神之一,「乾闥婆」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香陰。我們燃香,他聞到香味就來了。而實際上,他是忉利天主的樂隊,這個王就是樂隊的隊長。忉利天主要召集他們來表演的時候就燃香,香一燃,他們就來了,到這來表演、來演奏。演奏的時候,當然是歌舞能令大眾歡喜,取這個意思,常令眾生增長歡喜心。第十九:

  【常勤除滅一切餓鬼所有飢渴鳩槃茶王。】

  『鳩槃茶』也是鬼,鬼道之一,這是鬼王。這個鬼好像是《地藏經》科註裡頭有,叫「甕形鬼」,也就是肚皮很大,餓鬼,咽喉很小,肚皮很大,就是我們講的餓鬼,像甕形一樣。也有人說,這一類的鬼也叫做「厭魅鬼」,厭魅鬼我想有不少同修可能有這個經驗。我們睡覺睡熟的時候,覺得有人壓到,但是這個鬼是欺負人,實在講也害不了人,到時候他就走了。如果我們要遇到這種情形,被鬼壓了,我們曉得是他來作怪,大概就是我們陽氣比較衰的時候才會遇到,你的氣很旺,他不敢欺負你。如果在這個時候,一下覺悟到的時候,你念幾聲佛號,馬上就沒有了。所以念佛、念咒都很有效,一念他就走了,這是屬於餓鬼,所以表『常勤除滅一切飢渴』,表這個意思。第二十句:

  【恆願拔濟一切眾生度生死海迦樓羅王。】

  生死大海,生死為什麼把它形容作大海?大海是一望沒有邊際,六道輪迴生死,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夠出來,時間太長了,好像也沒有邊際一樣,所以就取『迦樓羅王』。迦樓羅是梵語,翻成中文叫「金翅鳥」,那鳥飛得就很快了,雖然海很大,很短的時間就可以飛過去,取這個意思。我們中國人叫大鵬金翅鳥。現在科技發達,我們超音速的飛機實現了,所以他能夠幫助眾生度生死大海。第二十一句:

  【願諸眾生普得成就超諸世間如來力身阿脩羅王。】

  『阿脩羅』翻作無端正,福報很大,這個地方是取他的福報。他有大福德,所以能令一切眾生『普得成就』,超越世間,得『如來力身』。第二十二位:

  【曲躬恭敬樂見諸佛種種功德摩睺羅伽王。】

  『摩睺羅伽』是蟒蛇,是大蛇,這是蛇中之王。蛇走路,牠是擺動,身體是擺動,『曲躬恭敬』,取牠這個相。我們用曲躬,儒家講的禮,禮叫曲禮,禮就是要委曲自己、尊重別人。儒家講曲禮,我們佛法也是如此。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諸佛」是誰?除自己之外,一切眾生皆是諸佛。《華嚴》上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我們要用恭敬諸佛如來那個心態,對待一切眾生,對人、對事、對物。用蛇牠這個動作來做個比喻。這才能夠見到『諸佛種種功德』。下面一句:

  【深厭生死常樂瞻仰諸佛相好諸大天王。】

  『天王』好懂,佛在經上講了有二十八層天,除了四空天沒有色相之外,色界以下都有身相。天王的身相非常莊嚴,《無量壽經》上有比喻,我們瞻仰佛的相好,就像諸天天王一樣。末後一句:

  【尊重於佛恭敬供養稱揚讚歎諸大梵王。】

  大梵天的天王,比一般的天王要高,我們用他來比喻尊重佛陀,恭敬供養,『稱揚讚歎』,像對大梵天王一樣的恭敬。

  這個註解簡單,大家一看就明瞭。可是最重要的意思,此地一共是講了二十四種,除了同生的不算,菩薩眾不算,從侍衛金剛神祇一共是說了二十四種。二十四種裡面,每一種的數量都很多很多,真的是無量無邊,統統有表法的意思。諸位懂得這個意思,你看《華嚴經》才真有味道;你不懂這個意思,一直念的是鬼神,念得真是沒味道,念得枯燥無味,不曉得這個其味無窮。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