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十三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1-0013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第十講,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第四行圓圈下面,「第四法性融通門者,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不可即入。若唯約理,則唯有一味,無可即入。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昨天跟諸位介紹到此地,說明法性是圓融的,是通而無礙的,所以理事才有相即相入,才會有這種現相,這個地方這是講總說。下面有別說,也有歸納為十條,這個十條正是說明前面十門現相之所以然。大師舉出本經「華藏品」裡面一句經文,「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這個地方所講的法界就是事法界,經上這句話,就是法性融通門裡面的總意。別意的十條在二十九頁第八行當中,「若別說者,亦具十意」,這講第一,它都有數目字表示得很清楚。「一既真理與一切法而共相應,攝理無遺,即是諸法諸門同時具足」,這是第一。「二事既如理而包,亦如理能遍,而不壞狹相,故有廣狹純雜無礙門」。這就說出十門的所以然。

  從這個地方,是聽到佛菩薩們給我們說出他們的現量境界,這個現量境界真正是不可思議,不但是我們見不到,也想不到;換句話說,要叫我們去承認它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一樁事情。譬如此地講的「一一塵中見法界」。一微塵裡面我們怎麼能夠看得出,這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的事理?如何在一微塵當中能夠觀察得出來?所以不能入華嚴境界的人,讀了《華嚴經》,像我在過去初學佛時候,有幾位教授談到佛法,他們感官當中的,認為釋迦牟尼佛會說大話,一般所講吹牛,會說大話。他說這個世間中國、外國,古今中外說大話的都說不過釋迦牟尼佛。他講這個真正是不可思議,給這些所謂知識分子這麼一種感覺,他們很佩服,認為釋迦牟尼佛的想像力非常的豐富,的確是聰明過人。他會有這樣感覺的,就是完全執著在經文文字形象當中,對於佛所說的甚深義理、境界不可得知。

  而佛一再給我們說,這種境界是一切法,法法具足的,用什麼方法去證得?有,到底下一章就給我們講到了,可見得他有方法。你看這品經的題目,一開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就是證得,可見得不是說說好聽而不能夠證得,它確實是可以證得的。有能證、有所證,就是有能入有所入,所入的就是法界,只要你入法界,你就在一一塵中見法界,正是所謂「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這是真實的。當然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能入,到後面我們要細細的來討論,能入是心能入,普賢的行願才能入得了這個境界。向下別說的十門,我們在此地把它省略掉,我們諸位仔細看看不難懂,都可以了解這裡面的意思。

  現在請看第三十面第二行圓圈下面,「第五如幻夢者」,這是從比喻上說,一切諸法猶如夢幻,這裡面佛以夢幻來比喻四法界,可以說在大小乘經典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因為這個比喻對我們來說非常切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所以提起來不陌生,容易在這裡面領會。我們把這個文念一念,「猶如幻師」,幻師現在講魔就是術師,他會變魔術,魔術都是假的,他的手法很快,叫我們看不出他的破綻,好像是真實的一樣。「能幻一物以為種種」,把一樣東西變出很多。「幻種種物以為一物,一長為短,以短為長等,下諸幻喻其文非一」。這就是講,佛在本經裡面像這樣如幻如夢的比喻,也非常之多,時時可以看到。底下這句就很重要了,「一切諸法業幻所作,故得自在」。這個一切法為什麼會自在?因為它不是真實的,所以它自在;假如它是真實的,它就不自在了。正是一切法如幻如夢,所以才有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而我們現在為什麼覺得處處有障礙,我們是把一切法當真,把假當真了,所以這裡面才有許多障礙。我們要問了,諸佛菩薩他對這個事實了解得很清楚,他應當很自在,他確實自在。可是我們看諸佛菩薩也不自在,那為的什麼?那是諸佛菩薩他自己雖然得自在,他不壞世間相。你們眾生執著這是事實,你還沒有看破事實的真相,誤以為是真實,佛只好隨緣,你說真的,就是真的!只有隨順,隨順當中再慢慢的去開導他,令他覺悟。這就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可是覺悟的人畢竟是少數,迷惑的人畢竟是佔大多數,少數的覺悟者一定要隨順大多不覺者。這是我們眼光看到,諸佛菩薩度眾生還有很多苦難,還有重重障礙,是我們眼光裡看的,而在諸佛他們的作用當中如夢如幻,無障無礙,確實是得大自在。

  下面這是引用「摩耶夫人住大願智幻解脫門」,我們在《八十經》、《四十經》裡都要讀到,摩耶夫人是釋迦牟尼佛的母親,這也是屬於示現的。底下說了,「能以一身而為多身,復以多身而為一身,非一處住非多處住」。這個幾句都是說如幻的意思。下面再講如夢的意思,「言如夢者,如夢所見,廣大境界,不離枕上,歷時久遠未經斯須」。就是很短的時間在夢中過了多少年,一覺醒來也不過是幾個鐘點而已。實際上做夢的時間更短,也不過就是幾分鐘,甚至於幾秒鐘,你在夢中就過了多少年,過了幾十年。

  「攝論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頃,故時雖無量,攝在一剎那」。這個比喻我們容易明瞭,其實整個法界確實如夢如幻,我們在夢中感覺得時間很久,無量劫。其實佛在《華嚴經》上說,「念劫圓融」,覺了是一念,迷了是無量劫,跟我們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我們要問問,三大阿僧祇劫是究竟多麼長的時間?要曉得時沒有定時,本經佛為大心菩薩說,成佛要無量劫,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間並不長,無量劫,所以我們一聽無量劫,到哪一天才能成就?實際上佛說這個話是也是真實的,也是方便的,怎麼說也是真實的?你要是迷而不覺是真實的,就是這時就是實有,確有其事。雖有其事,這個時並不是真的,是假的,假的。但是有這個事情;換句話說,確實有無量劫,有這麼長的時劫。真的是什麼?真的沒有。

  所以覺了就一剎那,覺了之後諸位要曉得,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因此假如我今天成佛,我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不能說哪個先成佛,哪個後成佛,沒有。但是在我們凡夫眼睛裡面一定有先有後,某人先成佛、某人後成佛,某人是過去佛、某人是現在佛,這都是凡夫的見解。為什麼說覺了之後就沒有了?諸位要曉得,覺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哪有前後?你一有先佛、後佛,你就落在第六意識裡去了;換句話,你必定還是凡夫,沒有能夠轉識成智。覺心裡頭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他的境界叫一真。才起一念這個一真就失掉了,就落在意識裡頭。所以諸位必須要曉得,唯有意識裡面才有分別執著。離開了,就是轉第六識的分別,轉第七識的執著,這個分別、執著、妄想統統沒有了,這叫佛菩薩。不但諸佛如此,諸位還要曉得,圓教初住以上就沒有分別執著,就入了平等法界了。

  我們經上講,初住、二住、三住,還有四十一個位次,再證到究竟果位四十二個位次,這是什麼?這是給我們迷人說的。你給初住菩薩就說這些,那就講不通了。所以真正到初住以後,經上常講叫「無功用道」,他精不精進?修不修?修,絕沒有分別執著。所以我們修淨土,這個淨土的確是一條捷徑,《華嚴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個意思我們要認清楚,我們要全程肯定他,他是教我們修淨土的。「入法界品」這品經一展開,善財童子參學第一位,我們這個經裡面是吉祥雲比丘,八十本裡面是德雲比丘,梵文是一個意思,翻譯的人翻得不同,吉祥就是德,德就是吉祥。吉祥雲比丘教給善財童子就是念佛法門,你看從念佛開始,一直到往生為究竟,這不是淨土法門是什麼?所以《華嚴經》最後是歸到淨土,就是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華嚴經》裡面所講的這個境界,是理一心不亂的境界,從圓教初住之後的境界,理一心不亂的境界。

  在我們這品經裡面有本末二會,本會就是培養一心不亂,就是教我們修理一心,教我們修根本智。五十三參就是理一心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得了理一心,理一心的生活是什麼樣?五十三參就是表演給我們看,那個得理一心不亂的人,他們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有哪些地方不一樣,這是做出一個樣子來給我們看。這部經有理論、有方法,還帶示範、帶表演的,《華嚴經》有表演的、有示範的,這種教科書是最圓滿的教科書。這是幾千年前釋迦牟尼佛不愧為人天師範,我們後人都沒有能想得到,他都想到了。其實佛門裡頭有許多好的制度,一直到今天中外的教育家都沒能想到。到近幾年因為科技不斷的在進步,所以進修教育已經被普遍的重視。譬如在美國,你在公司裡面做事情,你是擔任某一部分,或者是工程的工作,或者是機械的工作,每年他都要派你去受訓,公司給你學費、雜費,薪水一樣的支付,叫你去學習。

  學回來之後,你的科技就又升一級,提升了,不斷的在求新、求進步,這種叫進修教育。佛門在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佛門的結夏安居就是進修教育。所以他不是說你畢業,畢業就完了,不是的,畢業之後每年回來還要受三個月的教育。九個月你在外面主持弘法利生,還有三個月回來再做進修教育,永無止境。這種教育的制度、這種構想,確實是為我們世間教育界所忽略的,好像我們現在師範畢業生,這個中小學的教師、大學的教授,暑假的期間他沒有進修教育。如果說年年暑假都有三個月的進修教育,師資就大大不相同,受惠的人是全國年輕學生。這樣的教學這國家怎麼會不富強!人民的智慧、德行當然一天一天的提升,今天所謂說提升國民生活的品質,道德的標準,智慧德能都是天天在增進,所以許多好的制度,佛門早都完備了。

  正因為它是如夢如幻,所以才能夠有自在無礙。又因為它是如夢如幻,要曉得一切法俱不可得,不可得才自在,可得就不自在,可得就生煩惱。為什麼?你在一切法裡頭有得失心,得到之後要想方法去保持它,這不是苦惱嗎?所以佛對於出家弟子的教誡,是三衣一缽,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他沒有得失,他自在。我們現在沒有從前出家人那麼自在,為什麼?因為我們還有得失,有得失給諸位說,不能入道。不要說是大乘的道,這個大乘道就是圓教初住,實在講就是《華嚴經》不思議的境界。小乘道須陀洹,當然須陀洹還是有得失,他這個得失跟我們的得失不一樣,我們得失太粗了,世間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我們在這裡面求得失。須陀洹不同,須陀洹唯一求得的是涅槃,所以他把三界見惑統統捨掉。

  我們現在見惑捨不掉,我們不想證得,以念佛來說理一心不亂,或者講一心不亂,你不想證得,那就另當別論。如果我們想證得一心不亂,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勢必要把這個世出世間一切拉拉雜雜的東西要捨掉。捨,給諸位說,不是在事上捨,事相上捨沒有用,事上我統統捨了,心裡還想,那有什麼用處?捨從哪裡捨?是從心裡面捨。你看五十三參,事,人家沒有捨,他捨的什麼?捨的是心,心捨了,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也讀了不少。現在我們已經講的「喜目女神」,四十卷我們講到二十幾卷,已經超過一半了,什麼地方看到他捨?諸位要曉得,善財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它的經文結構都是六大段落,最後一段「戀德禮辭」,辭就是捨,戀德是什麼?他所得到的。這個人對於我有恩,他幫助我,成就我的智慧,成就我的三昧。

  所以這個戀德,德是兩種,一種是對人,對人就是什麼?就是報本反始。但是,不是像我們凡夫這樣粗重的概念,一切眾生與我都有恩德,因為自己的成就得力於一切眾生。不但一切有情眾生幫助我們成就,一切無情眾生也幫助我們成就,這要知道。為什麼?在一切無情境界裡面,我們在這個裡面也不起貪心,也不愚痴,無貪無痴我們所得到的功德、得到的受用就太大了。沒有這些境界,你從什麼地方去修行?唯有這些境界展現在你的面前,自己才曉得,自己的心是不是真正安住在三昧之中。所以世法裡頭說「物盡其用」,不必據為己有,盡其用是造福於社會,利益於眾生。因為整個法界眾生就是自己,眾生得利益才是自己得利益,盡虛空遍法界是自己真如本性,所現的夢幻境界而已,所以法界是一不是二。

  第六也是從比喻上說的,這一頁第三十面第五行圓圈下面,「第六如影像者」,影像好像鏡子裡面所現的相,我們攝影機鏡頭裡面所攝的相,影像,它也不是真實的。但是你不能說它沒有,它的性質是非有非無,跟前面夢幻意思很接近。我們看這文,「然一切法略有二義,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以是一心之所成故」,第一個意思。「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我們把這個文念下去好了,「由初義故」,初義就是第一個意思,「皆為能現」,誰現的?真心所現。「由後義故」,後義是第二個意思,「並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這個意思,就是這兩句要特別注意到,這是說明,一切的事相所謂十法界依正莊嚴,理是一個,理只有一個那就是真心,能現的所謂是一心,理就是一心。所現的這個事是無量無邊,事與事就像這些影像一樣互照,如鏡的互照,雖互照不壞本相。

  譬如我們安個十面鏡子,鏡與鏡互相照,一個鏡能照其餘九個鏡,不壞它的本相。我們一個人站在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照到我們,不壞我們的本相,也不壞鏡子的本相。十面鏡子合起來的時候,你都看到自己一個人,那個相是無有窮盡,無有窮盡的這些相也不壞本相。這個意思在《華嚴經》裡頭顯示,像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不離菩提場,而升忉利天」,就是這個境界。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在那裡打坐,他的本相在這裡,忉利天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說法,不離於菩提場,他又升夜摩天了,一直到他化自在天。除了四王天之外,欲界其他的五層天,同時釋迦牟尼佛都在那裡講《華嚴經》。菩提樹坐下他還坐在那裡,這就是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

  這是我們一般人講的神通不可思議,我們世間人講分身,這種能力,如果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那個得到不是修得的,我們這個地方要得到是修得,修好難,到那個地方是報得。就是一生到那個地方去就得到,叫報得,情形跟這是一樣的。你每天早晨去參訪十萬億尊佛,試問問你自己在不在極樂世界?給諸位說在,本相沒動。十方剎土諸佛如來的面前都有你的身,同時都現身。供養如來,聞法再回來,也許你自己在極樂世界,在蓮花裡頭入定,還如如不動,看到你沒動,其實你也已經從十方諸佛國土,去辦了很多事情又回來了。所以我們想想這種境界的殊勝自在,我們可以得到,為什麼我們不肯求?真正明白了要發心,這個世界沒法子,我們要修到這種程度那要費多少時間。

  所以讀了《華嚴經》,了解諸佛菩薩的境界,如何能得到?有捷徑,那就是求生淨土;求生淨土也有捷徑,就是修清淨心。二六時中,我們這句佛號不要間斷,這講功夫成片比什麼都重要。古人常講「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念佛要緊,佛號不要中斷。一切境緣能夠看得破,能夠放得下,不要去計較,什麼事情得過且過,我們這一生是以極樂世界為第一,其他的都不要緊,都無關緊要。無論什麼境界裡面就修這個法門,順境也好、逆境也好,對於我們修一心不亂都有幫助,我們在這個境界裡得一心。他走他的路,我走我的路;他走他的六道輪迴,我走我的西方淨土路。能夠接受的人,我們幫助他;不能接受的人,等他機緣成熟了我們再來。現在幫他,他不能接受,不能接受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之後乘願再來,這是絕對正確的。

  在這一行下面,「第七因無限者」,這個我把它念一念,「謂諸佛菩薩,昔在因中,常修緣起無性等觀,大願迴向稱法界修,及餘無量殊勝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無礙」。這是從業因上來講,因中修緣起無性觀,所以果成事理無礙,事事無礙。

  「第八佛證窮者」,菩薩有證,但是沒有到究竟,窮是究竟的意思,唯有佛才能證得究竟圓滿。這裡有一句話,把佛的境界可以說統統說盡,「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故」。這句話由冥真性是得到的體,冥是冥合,就是他的心與真如本性,像我們現在是妄心起心動念,他這個起心動念跟真如本性完全合成一個,正所謂真妄一如。阿賴耶識跟真如本性完全合成一個,所以它起的作用得到真如本性的起用。這個情形其實哪個人不是,九法界眾生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問題在哪裡?我們本來是真妄是一不是二,但是我們現在的分別心,是把原本是一的,在這裡頭畫一個界限,把它分作二,因此我們的心不能與真如相應,我們的作用也不能入真如的起用。我們是不是真的把它隔開?不是的,如果真的能夠把它分而為二,那你的本事可大了,這是虛妄分別,不是真的。真的永遠不變,真的永遠不二。由此可知,分別執著全屬妄想,不是真的;換句話說,錯誤的概念、錯誤的思想造成不幸的結果。與真實心境確實沒有交涉,沒有一點關係。

  「第九深定用故者,謂海印定等諸三昧力」。海印是大定的名稱,海就像大海一樣,大海比喻什麼?比喻廣大。就是它無所不包,無所不容,所以說海印所印定,這是常常把它稱作如來果地上的大定。也就像楞嚴大定的別名,在《華嚴經》裡面又稱之為師子奮迅三昧,都是說這個果地上的大定。

  「第十神通解脫故者,謂由十通及不思議解脫等故」。十通,本經八十卷經裡面有「十通品」、有「十定品」,說得很詳細,是我們應當要研究討論的。「慈氏云」,這是在我們這品經的三十七卷、三十八卷裡面,就是「彌勒菩薩章」,慈氏是彌勒菩薩。「汝見菩薩自在解脫威神力不」,這是對善財童子所說的,你有沒有見到菩薩的自在解脫威神,這個都是講的神通解脫。神是不可思議,通是通達而無有障礙,不思議是超越了六七識;換句話說,不能夠用分別執著心來想像的。離開分別執著這個境界才現前,落在分別執著這個境界就被障礙了。到這個地方是將所詮義理簡單介紹過了。下面這一大段「辯定所宗」,也就是說這部經的宗旨,當然在此地特別是「入法界品」、「普賢行願品」這一品的宗旨。大師在此地跟我們所說的很詳細。

  今天就錄到此地,明天我們接著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