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九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1-0009

  「普賢行願品」第六講,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頁,從第一行看起。昨天我們講到「所詮義理」,這段文字比較長,但是在玄義裡面它所佔的地位非常重要。讀經,世尊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由此可知,義理是我們修學關鍵的所在,前面在別教一乘裡面我們說過,所依的體事,攝歸真實。

  今天我們看第三,二十一面第一行圓圈下面,「第三彰其無礙者,然上十對皆悉無礙,若事理相望,成事理無礙,若餘相望,便成事事無礙,今且辨」。辨就是辨別,事理無礙,這裡又分為兩個段落,前一段說明無礙,正式的說明無礙,後一段落將所以然的道理給我們說出來。前面一段又分為十個小段,這個十門是小段,分為十小段,十小段的名目就列在此地,第一是「理遍於事門」,第二是「事遍於理門」,一直到第十「事法非理門」。這個也是像前面一樣,所說的就是一事一物的面面觀,愈觀察愈是深入。

  我們從第四行的當中,你看「今初,理遍於事者」,這個理與事,諸位必須要記住,理是講的法性,也就是哲學裡面所講的本體,事是講的法相,哲學裡面的名詞叫現相。由此可知,性相是一不是二,明瞭性相圓融,這個智慧才真正叫開了。理是一個,相有無量,十法界依正莊嚴,這無量的相是一個理,就是一個性。我們前面曾經以夢境來做比喻,能作夢的心只有一個,好比是法性。你每天所作的夢都不一樣,所以夢中的境界相無量無邊,那就好比是法相,無量無邊的法相同一個法性。諸位想想,現在這段就是說性相無礙,性雖然是一,不礙諸相發揮,諸相發揮絕不礙性的純一,這就是理事無礙,理遍於事。

  此地大師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理無分限」,分是分別,限就是界限,真如本性裡面決定沒有分別,沒有界限。換句話說,如果你在一切境界裡頭不分別,也不立界限,你就是真心用事,你就是佛。佛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凡夫在一切境界來講劃界限、起分別。本來沒有分別、界限,你偏偏自己去製造分別界限,換句話說,你本來是個佛,你要把佛位子降下來去做凡夫,這不能怪別人。

  「事有分限」,為什麼?事相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生滅法,生滅法本身就是界限。為什麼?生不是滅,滅不是生,它就有分別,既有分別,當然就有界限。由此可知,凡是法相,這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法相,法相都是有為法。諸位研究過百法,《百法明門論》裡面,前面九十四類都叫有為法,後面六種雖然講的無為法,那個無為法是跟有為法相對建立的。由此可知,那個無為還是有為之無為。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才真正理解,佛在《般若經》裡面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為什麼說虛妄?就是它有分限。好像我們作夢,夢中的境界是有分限的,昨天作的夢跟今天的夢不一樣,這就是有分別、有界限。

  現在是無分限的理,法性,「遍分限事」,周遍法界,周遍法性,法相是從法性裡面變現出來的,能變是真,所變的是幻相;如果你要明白它是幻相,幻也是真。所以覺了之後為什麼說它是真?因為是那個法性的相狀。就好像說我們不知道心是什麼,真的,心在哪裡不知道。作夢的時候想想,夢中那個境界就是心,這一點都不錯,整個心化成夢了,夢就是心,心就是夢。你真正覺悟了那個夢就是真心,所謂真心在那一剎那當中的樣子。以此類推,我們現前這個森羅萬象,擺在我們面前,整個境界相就是我們的心現前的樣子,就這麼回事情。要說你心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現在我的心就是這個樣子。這跟作夢一樣,沒什麼兩樣,所以禪家講的「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這個話沒錯。

  你要真正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的心相,全是自性變現之物,正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離開分別執著,外面這個境界相又變了,又不一樣了,這才有十法界不同的相,十法界不同的區分,不同的相狀。這個理甚深,確實不是我們常識能夠理解的。但是這個理是可以證得的,不是不能理解的,是可以理解的。需要清淨心才能理解,心愈清淨這個理愈明顯;心愈不清淨,這個理就愈混濁,就是愈不容易明瞭。這個面面觀第一條是總綱領,這是諸位要記住的,凡是說十門或者十門以上,第一門都是總網領。

  這個地方給我們講,「以其理性不可分故」,理是一個整體。「一一纖塵,理皆圓足」,再小再小的微塵,從一微塵裡面就能夠見到圓圓滿滿的法性,一見就一切見,一切皆一,一皆一切,這個後面還會講到。這個理對我們修學人來講,是非常重要,為什麼?明白這個道理之後,才曉得明心見性不需要博學多聞。為什麼?一一纖塵,理皆圓足。可以見理,但是見得不圓,見得不足,不足就是有欠缺。如果在一纖塵當中,就一微塵當中我們都能夠見到圓滿具足的法性,那這個問題簡單,這就是說明,你自己修學自行是一門深入,不要找麻煩。你在一微塵當中見性,見性之後你再放眼法界,法界一切事理無不通達。六祖大師就是個好榜樣,他聽人念《金剛經》,大概只聽了五分之一,《金剛經》全部也不過是五千言,他才聽了一千多個字,這就是一纖毫當中他就悟了圓滿具足的法性。這不是例子嗎?悟了以後,世出世間一切的法相他都通達了。如果要是不通達,別人要是問他佛法,他怎麼能答得出來?怎麼能給人家解釋得那麼圓滿!所以問題就是要見性,見性就是成就,不見性就是沒有成就。

  所以學東西一定要專,根性利的人不但專,而且他精簡,根性大利。中等以下要專,但是太簡了不行,為什麼?不容易攝心。前幾天有同學來問我,我們平常應當要背誦哪些經論?在美國達拉斯他們同學寫信來,也來問我應該要背哪些經論?我給諸位選的是《華嚴選讀》,你們要是喜歡背,可以背這個東西。這個小冊子裡面,第一部分是《華嚴綸貫》,那不是經,是《華嚴經》的大意,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第二部分是「淨行品」,是《華嚴經》裡面的戒律。第三部分,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的「觀自在菩薩章」。這一章我們所用的版本,是用的金陵刻經處帶註解的版本,所以有經文、有註解,分量不多,其實連經文帶註解都可以背誦。第四部分就是「普賢行願品」最後一卷,「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華嚴經》裡面必須要背誦的一部分。

  除這個之外,我們還選了《淨土十要》之一,蕅益大師的《彌陀經要解》。這一次我們印了一個小冊子,後面附的有《無量壽經》裡面所講的四十八願,我們要背。不但要背,希望諸位依照四十八願自己也這麼發,如果自己也發了四十八願,你就跟阿彌陀佛兩個志同道合,阿彌陀佛是這個心願,我也是這個心願。你不往生西方,誰往生西方?你不生極樂國土,誰生極樂國土?這兩本必須要背誦,連序文都要背誦,全部要背過,這是我們華藏基本的課程,必修的課程。除這個兩本之外,我們所用的皈依證後面,附帶有六祖大師《壇經》裡面一章,「傳香懺悔章」,那一章也很重要一定要背誦,六祖大師的無相偈也要背誦,這是我為諸位同學所選擇背誦的部分。這兩本小冊子我們圖書館有流通,講堂有流通,在國外洛杉磯、達拉斯跟紐約,都有流通的,諸位可以就近去請經。

  唯有經文熟透了,義理才得發明,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那就是常生智慧。因為你在生活當中,時時刻刻能夠提起觀照的功夫,照見諸法實相這是智慧現前。如果以禪家來說就是頭頭是道,道是什麼?道就是理,就是在事上見到理,在相上見到性。頭頭是道就是處處見性,左右逢源,見性就叫成佛。明心見性,見性就是佛,所以見性成佛,成的這個佛是六即佛當中的分證即佛,你說這樣的功德利益是何等的殊勝!這是我們今天在此地讀到清涼大師的教誨,告訴我們一一纖塵是理皆圓足。所以我們有這兩本小冊子夠了,這一生就可以能夠成佛作祖了。我們選擇這兩種小冊子,就是中等以上的人都可以修學,不必再旁騖。

  第二來講「事遍於理門」,前面說理遍於事,性遍於相,性既然遍於相,相當然也遍於性,這是說「有分之事」,這個分是區分,種類不同。「全同無分之理」,古人有個比喻,好比是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這個我們確實比較好懂。古德是把金比作法性,器比作法相,我們到銀樓去參觀,你看它那個金形形色色的那些樣子,種類之多不勝枚舉,但是每種花樣都不一樣。雖然都不一樣,試問問它的性質都是黃金,花樣雖然多,但是統統是黃金,沒有兩樣。這個意思就是事遍於理,相遍於性,就像這麼一樁事情一樣。

  「若不全同,色不即空,故一小塵即遍法界」。小塵就是一微塵,微塵是最小的,一微塵的相也遍法界,為什麼?它與一切諸相同一個性質。什麼性質?就是空相。這是總相上說,好比說我們看到許多不同的金器它一個相,一個相叫金器,戒指也好、手鐲也好、項鍊也好,什麼樣的花樣都好,它是一個相就金器,金之器。同一個法相,同一種性質,這性質就是怎樣?就它沒有自性,它本身沒有自體,沒有自性,自性就是法性,這是在事上能見到性。《心經》裡面說得很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個色是講的法相,空是講諸法的法性,性就是相,相就是性,性相不二,性相不異,不異就是沒有兩樣。所以才給你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說的這個道理。

  「由上二義互該徹故,皆同一性」。性相哪有兩樣?既無兩樣,諸位就必須要明瞭,如果在法性或者在法相裡面要是起分別執著,你說是正當的還是錯誤的?前面跟諸位說過,就是在二十頁第一行給你們讀過,「兩佛相見,寂無所言」。六祖大師這個心裡面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個心多清淨,他為什麼那麼清淨?因為他曉得性相不二,所以在這裡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都斷了。我們之所以不能成佛,這個心之不得清淨,就是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總以為什麼?性不是相,相不是性,雖然念了幾天佛經,聽說有這麼回事情,實際上在境界裡面依然迷惑顛倒。怎麼曉得依然迷惑顛倒?因為你還是分別執著、打妄想。這就是沒有真正參透,不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皆同一性。性是自己,同一性就都是自己,不要以為這個身是自己,那個不是的,錯了。

  你們想想作夢的時候,整個夢境就是自己的心變現的,你在夢境那個身是我,這個椅子不是我,那個人不是我,豈不是你不曉得事實真相。到你一覺醒來仔細想想,全部都是我心變現的,自己是自己,那個人也是自己,山河大地都是自己,沒有一法不是自己。自己跟自己還打什麼架?自己跟自己還有什麼分別執著?佛常以夢境來做比喻,確實夢境對於事實真相很接近。因為我們眼前十法界森羅萬象,是我們真心所變的境界相,就是法性的相,我們叫法相。作夢,夢是意識心,就是第六意識心相,唯識家裡面所講的第八識的心相,作夢是第六識的心相,很彷彿,所以從這個境界裡面,去仔細參究,確實會開悟的。

  下面引「出現品」一段經文,說明事遍於理。「故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於其身中,普見一切眾生成正覺,乃至普見一切眾生入涅槃,皆同一性,所謂無性,理遍事故,一成一切成,事遍同理,故說都無所成」。是把這個意思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由此可知,清涼大師給我們所說的,都是發明經中深奧的義趣。底下這個兩行我們把它念下來,「經云:譬如虛空無成無壞」,這是從比喻上來看,虛空沒有成,不能說它成,不能說它壞,為什麼?因為它是一性無性,一性是真性。無性是無分別性,也沒有執著性,無一切虛妄之性,這一切即是佛性。佛又曾經給我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是什麼?佛性就是一性無性。一性是真如本性,無性是什麼?無八識五十一心所,二十四個不相應,十一種色法,一切有為、無為諸法,沒有這些東西。所以諸位要真正的能夠體會到,佛性是什麼,佛性是什麼樣子,佛常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凡有佛性的皆當作佛。

  佛性是什麼樣子?你要是讀了《華嚴經》,你心裡就有數了,佛性是個什麼樣子,總略略的能夠體會到那麼一點。雖然不真實,為什麼?你還沒有證得,沒有見到,能夠體會到一些什麼叫佛性。經文裡面講得很清楚,一性無性就是佛性。這一性無性,你要是再不容易理解,我把它換一句話來講,你就比較更容易清楚,一心無心就是佛性,這個話聽起來好懂。一心是真心,淨土裡面一心不亂,無心是什麼?無一切妄心。一會想東、一會想西、一會想長、一會想短,那是虛妄心,叫妄念。你把這個妄念妄心,一天到晚拉拉雜雜無量無邊的妄念,統統沒有了,統統沒有了那就叫一心,這就叫佛性。這總好懂!由此可知,無性就是無一切妄想,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性是這個意思。無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那個境界就叫做一心。好,我什麼分別執著都沒有,我現在一心了,你還有個一心,那個一心還是妄想分別執著。連一心也沒有,才是真正的一心不亂。

  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曉得,原來淨土念佛法門修的一心不亂,就是修佛性,就是修成佛法門。這個事情不是愈來愈清楚了嗎?我們在一切法門裡面去觀察、去體驗,成佛之道最簡單、最容易、最直接、最穩當的,無過於念佛法門,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不遍讀經論,認真參究,你很難體會得到佛的苦口婆心。佛對我們的教誡是最真實、最究竟、最圓滿,那就是念佛法門。我們捨棄這個法門去搞別的,那都是善根福德不具足,或者是善根福德鮮少之人,不多。遇到淨土法門而不相信,還去修別的法門也是善根福德不足。就是他對於老人的話,小孩對於老人,老人的用心他體會不到。真正能夠體會的,過來人才能體會得到。

  母親怎麼樣關心她的兒女,沒有做過母親的人,體會不到,怎麼講總是隔一層。到她自己做了母親:我體會到了,才曉得過去我們自己的母親怎麼關心自己。她自己沒有做母親,她想不到,講了也是白講,體會不到。所以佛才開八萬四千法門,任憑你們選擇。而佛的心就希望你選擇淨土法門,直截了當去修一心不亂。你偏偏不肯選這個去選其他的,那好,讓你去選其他的,你在其他法門那個地方修得個差不多,到你體會到了,你馬上就會轉過頭來,這是我們在過去歷代祖師大德當中看到的。賢首家不必說,後面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天台家從智者大師開始就求生西方。

  唯識宗的祖師窺基大師,我們讀他的《阿彌陀經通贊疏》,他對於《阿彌陀經》讚歎到無以復加,圓頓大法,還有什麼話說!禪家永明延壽大師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之後回來專修淨土,成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我們淨土宗的六祖是永明延壽大師。佛門裡面有一部《宗鏡錄》就是他的著書,《宗鏡錄》號稱為小藏經,因為他看《大藏經》太多了,一般人沒辦法受持,他這一部書一共一百卷,等於說是整個《大藏經》的濃縮,是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禪宗裡頭大徹大悟見了性回過頭來。所以一開始學佛就能接受這個法門,這是大善根福德因緣,非常的難得,非常的稀有,他必能在短時期成就無上菩提。底下諸位一看就可以明瞭。

  我們再看第三,在二十一面倒數第七行圓圈下面,「依理成事門」,理成於事,換句話說,法相之所以發現,之所以現前它一定有個道理在。無理不能成事,所以理是事的依據,理是事的憑藉,理就是法性。「謂事無別體,要因理成」,下面用個比喻來說「如攬水成波」。把波浪比作法相,比作事,把水比作法性,諸位想想離開水哪有波浪?這是給我們說明性相的關係,也就是理事他有密切不可分的關係。「於中又二」,分為兩點來說,這個兩點很重要,「一明具分唯識變故,故根自在主云」,根自在主是五十三參裡面的一位善知識。「由境界風飄靜心海,起識波浪」,這是從比喻上說的,到了經文我們再細細的跟諸位討論。末後這一句希望諸位要特別把它記住,「靜心即是如來藏性」,靜心是清淨心,我們在《圓覺經.文殊菩薩章》,就是第一章當中,第一句就是給我們講的清淨圓覺。所以你的清淨心就是如來藏心,清淨心就是前面講的佛性,清淨心就是一心,清淨心就是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希望從種種不同的這些名詞當中去體會,意思能夠體會到了,於是才能真正明瞭我們所修的是什麼,我們所學的又是什麼,不必去請教別人了。所以要記住,如來藏性原來就是清淨心。

  你再看第二,「明真如隨緣成故,靜心即是真如」。你看愈說愈清楚了,清淨心就是真如,清淨心就是本性。「又彼文云:由識自性本性故諸識轉」,本性就是真如。「問明品」裡面說,「法性本無性示現而有生,亦同勝鬘」。勝鬘夫人所說經,就是《勝鬘經》裡面。「依如來藏有生死等」,生死是法相,這個生死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這個生死就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相,生就是出現,死就是滅盡。所以在動物這個來說就是有生死,植物、礦物這講有生滅,其實意思都是一樣,可以能夠互相貫通的。法相它的隱現都離不開法性,相依性起,生依性起,滅也依性滅。但是真如本性裡面沒有生滅,法相同樣的也沒有生滅。如果諸位能見到這個相,就叫證得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就相當高,就不是普通的境界,所謂大菩薩的境界證得無生法忍。

  「第四明事能顯理門」,因為法性它沒有跡象,我們沒有辦法理解,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你用心去想也想不到,這是法性。我們不要講法性,就是我們能作夢的意識心,第六意識心你也沒辦法找到。心是什麼樣子你能說得出來嗎?心是什麼樣子就是講的妄心,你能體會得到,你能夠見到嗎?也見不到。作夢的時候一想,整個夢境就是我們的心,你眼睛見到外面境界的時候歡喜了,你心是什麼樣子,歡喜的樣子;你煩惱了,煩惱的樣子就是心的樣子。就是那一個心,心的體見不到,心的相能體會得到,妄心如是,真心是更難體會。但是你從妄心這個地方,慢慢去體會真心,雖然這樣講體會,只能體會到一個相似,不會真實的,真實永遠體會不到的。為什麼?真實要把妄心離開,就體會到了。所以我們用妄心來修學,在六即佛裡頭只能到相似即佛,你看相似、彷彿是,但是還不是。要想真正體會到法性,要離心意識就見到真實,就不是相似的了。就是在一切界裡面,不用心心所,不用八識,不用五十一心所,二十四不相應統統不用,這個時候你的心才叫清淨心。

  這時候什麼境界?《華嚴經》裡面講圓教初住菩薩。淨土法門裡面講,你剛剛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大士,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都叫做理一心不亂。它包括《華嚴經》當中四十一個位次,所以理一心有淺深差別不同。等覺菩薩也是理一心,初住菩薩也是理一心,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說努力,諸位只能夠取這個意思,真正要努力又不行,為什麼?真正要努力又落在心意讀裡頭。這是很難說,就是教你要放下。諸佛菩薩為什麼苦口婆心勸我們布施,就是因為凡夫把一切幻境當作真實,在這裡面起了堅固的貪心,放不下。所以叫你布施、叫你捨,叫你放下先什麼?放下身外的,身外畢竟容易放下。然後再放身內的,最後叫你把所有的妄念統統放下,你所得到的是盡虛空遍法界,那是什麼?原來統統是自己。禪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盡虛空遍法界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統統得到。由此可知,布施、捨、放下功德利益之大,不可思議,十方諸佛也說不盡。

  我們再繼續看底下這段文,「故事虛而理實」。因為這些事相,十法界依正莊嚴的事相是依他起性,他是什麼?他就是法性,相就是法相,法相是依法性而起的,所以稱之為依他起性。但是法性是圓成實,是圓滿成就真實,他的體是真的,所以他的相也不假。這地方比喻講,「如波相虛令水現故」,水把它比作法性這個容易懂,波比作法相。波是不是水?波就是水,水是真的,波難道是假的嗎?波也不假了。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瞭,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實相是什麼?圓成實相。圓成實性當然是圓成實相。

  「善財云:無有性隨緣轉故,謂由隨緣而顯無性。論云: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這個兩句要記住,一切法無有一法不是從緣生的,所以佛法重視講緣。講因緣,因也是緣,因叫什麼?叫親因緣。所以佛法講四緣,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統統講緣。我們一般講緣分,緣要是具足,法相就現前;緣不具足,法相就不現。只有現不現,這裡頭沒有生死,沒有生滅,只有現不現而已,現是真實,不現也是真實,自始至終唯一真實。如果要從虛妄看,現是虛妄,不現也是虛妄,虛妄跟真實是一個意思,真妄不二,這才能悟入。為什麼真妄不二?因為你是一心,真不是妄,妄不是真,二心不是一心。二心違背了真如,二心就落在阿賴耶裡頭,一心是如來藏,這點意思希望諸位細細去參究。

  既然曉得一切法是緣生無性,無性就是沒有自體,沒有它單獨的自體。而它的體是什麼?它的體是共同的法性,沒有單獨的自體。譬如我們拿電視螢幕來做比喻,現前這個螢幕就是法性,我們把它比作法性,螢幕裡頭所顯的相,我們把它比作法相,所現的相你們想想看,它依什麼現的?它依螢幕現的,沒有螢幕這個相就現不出來。既然依這個螢幕來現,螢幕不是相的自體,相沒有自體。如果說它有個自體,這個螢幕只能現它一個相。好像那個照片一樣,照片它是紙,紙張是它的自體,它這個紙張只現這個相,不能再現第二個相,那就是它的自體。我們這個螢幕能夠現種種相,你把頻道一打開每個電視台都能收得到,所以所有的相它用共同一個螢幕,用共同一個法性。法性是一,法相無量,法相沒有自性,就是沒有它個別的自體,是這個意思。所以它的自性就是共同的法性。

  這樁事情實際上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上自諸佛如來,下至地獄眾生,情與無情是同一個法性,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本性。這個性是真正的自己,佛法裡面講真我、真常、真樂、真淨,所講的法身理體就是說這個。如果我們能肯定這個事實,這個肯定不是感情用事,佛所講的我們還能不信嗎?給諸位說,這是感情用事,那是宗教,不是佛法。所以諸位要記住,佛法不是宗教,為什麼?宗教是感情的,佛法是理智的裡面不帶感情。再給諸位說,感情跟理智是一不是二,迷的時候叫感情,悟的時候叫理智。你要把感情跟理智又分別為兩個事情,感情不是理智,理智不是感情,你永遠是迷惑顛倒,你所用的理智還是感情。一定要曉得是一不是二。慈悲跟愛情是一個,世間人講愛,迷了叫愛,悟了叫慈悲,換換名詞其他的沒換,不換事相,只換名言。覺悟的人他另外說一個名詞,迷惑的人是又給他個名詞,所以我們不能迷在名相上。

  悟了叫做佛,迷了叫做凡夫,悟了曉得萬事萬法是一不是二,雖然多,多即是一;雖是一,一即是多,一多不二。多是什麼?十法界森羅萬象依正莊嚴怎麼不多?像我們天天在看電視,每家電視台它都收的,它的畫面多,多得不得了,再多就一個螢幕,不是很多個螢幕,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明白這個道理,你的心清淨所起的作用是大慈大悲,為什麼?你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就是自己,你愛護自己就愛護一切眾生,這叫大慈大悲,叫同體大悲。確實體是法性或者叫佛性,一個體。相叫法相,眾多的法相是一個法性,它同體。無緣大慈,緣是什麼?條件,我對這個人好是有條件的,我對那個人不好也是有條件的。無緣就是無條件,沒有條件,為什麼沒有條件?一體。我這個左手被蚊子叮了,我這右手去趕趕牠,問問有沒有條件?左手要不要對右手一句,謝謝,你幫了我的忙,把蚊子趕走了要不要?它為什麼不要去感謝它?因為它是同體,眾生之所以迷,就是迷於一體,佛菩薩之所以悟,悟明一體,事實哪有什麼改變,就是迷悟而已。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頭人那麼好,個個都相親相愛,它那個地球比我們這個地球大,不曉得要大多少倍;它的人口比我們多,也不曉得多多少倍。大家都能夠很和平的共處,相親相愛,像一家人一樣。不像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國家造原子彈想著轟炸那邊,那個國家想把這裡的人消滅掉。為什麼原因?他覺悟,他覺悟是一體的,所以他們那邊的人不簡單講善,上善之人,善到極處上善,給諸位說是要見性才叫上善。同居土裡頭雖然不見性,他們的朋友都是見性的,他左右都是見性的人,跟他們在一塊不見性也見性了。雖沒有得見性之實,但是有見性之用,所以說個個都是上善之人。再看看,我們娑婆世界的人,不要說那些不學佛的,學佛也是不善之人。在佛法裡面還分家、還吵架,這一宗反對那一宗,這個法門抵觸那個法門,你說成什麼話?也念、也曉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可是那個經本一放下就迷惑,從來未曾覺悟過,不曉得法從緣生,即無自性。性即法性,不曉得這個道理。

  「五以理奪事門,謂事即全理,即事盡無遺,如水奪波波相全盡,故說生佛不增不減」。理事它本來是一個,這是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觀察,理全是事。像我們作夢,那個時候的心整個變成夢境,理全變成事。從夢境來講,全事就是理,整個境界就是心,這是教你從這兩個層面去觀察,理事不二,都是說明理事無礙。這裡頭有一句話很重要,因為確實有不少的同學有這個疑惑,修行人都成佛了,多一尊佛那少一個眾生,大家都成佛了,這個世界上眾生不就沒有了嗎?是不是多一尊佛少一個眾生,多一個眾生就少一尊佛?這裡頭有沒有增減?我就遇到很多人提出這個疑問,不要小看了這個疑問沒什麼,有疑就有障礙。

  障礙是什麼?障礙你見性,障礙你清淨心,所以這個信,斷疑生信,疑不能有,一定要斷。生佛不增不減,我在沒有覺悟之前叫凡夫,我今天覺悟了,大徹大悟成佛了。你們要問,是佛增加了,凡夫減少了,還是佛減少了,凡夫增加了?就是一個身哪有什麼增減?換個名字而已,沒有增減。要說增減也有,有什麼?假名,假名增減了,事實上沒有增減。只有假名增減,還是這麼一個人,悟的是這個人,迷的還是這個人,一個人哪有什麼增減?所以要曉得這個理,成佛與不成佛沒有增減。這是從事即全理上來看。

  「出現品」裡頭說,「譬如虛空,一切世界若成若壞,常無增減,何以故?虛空無生故」。我剛才是把一個人身比作虛空,把名號比作它此地所講的世界。名號可以換,譬如說你一個人,就在你一個人身上講,你念小學你是小學生,到你念中學的時候,你小學生的名號沒有了,你現在中學生,是不是小學生減了,中學生又增了?這個講不是講學校,對你一個人來講,你有沒有增減?到你念大學的時候,在你這個身上是不是中學生減了,大學生就增了?你想想這個道理,你才真正了解不增不減真正的意思。明白這個道理,一切法不增不減,一樁事情明白了,一切統統明白,原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一個相,都沒有增減之相,你這個妄念就斷掉了。斷掉怎麼樣?心清淨,不會再有這種波浪。

  下面說,「何以故,虛空無生故,諸佛菩提亦如是,若成正覺不成正覺」,成正覺就叫做佛,不成正覺就叫凡夫。「何以故,菩提無相故。乃至云:設一切眾生,於一念中悉成正覺,與不成正覺亦無有異,皆以無相理平等故。解脫長者云:有無諸法本不生故」。這是真正平等,這個道理很深很深,契入了你的平等心現前,契入了你最起碼是圓初住的菩薩,念佛功夫上最起碼的已經證得理一心不亂了,為什麼?你已經證得無生法忍。有無諸法本不生故,這不是我們境界,我們看到眼前一切諸法有生有滅,看到人有生老病死,看到植物有生住異滅,看到這些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說有無諸法本不生故?確實本不生。為什麼本不生?如果這個生要有可得那就有生有滅。你們想想,哪一法當中有得?一切法皆不可得,為什麼不可得?生即無生,生跟無生是一不是二。你要懂得一,說生可以,說不生也可以,說生即無生,無生即生,怎麼說都可以。

  你曉得這個話統統是對的,沒有一句說錯的;如果不明瞭這個話,怎麼說都是錯的。一切法不可得,佛在《金剛經》裡面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才是真正正確的。唯識家用分析的方法來觀察,這個相是什麼?心相。心不可得、不可見、不可聞、不可捉摸,但是它不是空無,它有,它能現相。所現的相是剎那相,所以它不是真心。剎那短到什麼程度?常說的還不是真相,真正說真相我們沒法子理解,所以舉個比喻說是「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彈指的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的九百分之一,這是講它現相這個時間,你看多短促。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概是二十幾萬分之一秒,這還不是真相,比較上接近真相。這一現就沒有了,第二個相又繼續,幻相。

  我們今天所感覺什麼?我們的心所現的相續相,就好像看電影一樣,電影它所現的那個相是二十四分之一秒,它一秒鐘這個鏡頭開二十四次,就是換二十四張底片。你在一秒鐘當中看到二十四張照片,這個一張一張連著的叫相續相。如果你要是不相信,我現的相怎麼會是相續相?你拿個攝影機,你每天幹事情你在照,你把底片看看,你是不是相續相?這不就證明了嗎?我們現在這個攝影機一秒鐘照二十四張,釋迦牟尼佛那個攝影機一秒鐘照二十多萬張,到底你是真的還是假的,所以給你說一切相叫幻相,夢幻泡影不可得,相即無相,它絕不停留。你說相已經沒有了,你說生根本不存在了,所以你見到事實的真相是什麼?真相是有無諸法本不生故,這是真相。曉得這個真相,你在這一切相裡還有什麼取捨?還有什麼得失?還有什麼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不叫佛誰叫佛?這麼叫成佛的。

  成佛是真正的人,迷惑顛倒是冤枉做人,是這麼一樁事情。喜歡照相、喜歡玩攝影機,如果回過頭來想一想,真的你就會開悟。我過去玩攝影機玩了好幾年,現在機器也不要了,我自己也照過不少片子,我自己也會剪接。所以你看看底片,如果想想釋迦牟尼佛這個攝影機,一秒鐘照二十多萬張,我們人生的真相就被他照出來了。實在講一秒鐘二十四張,已經把人生的真相顯示出來,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說一切得失遭遇都不要計較,以清淨心來觀察,就是以佛心來觀察,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經裡面講「如是我聞」。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講的經典,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的現象,統統包括在一句話當中。千經萬論這個《大藏經》,就是「如是我聞」這四個字的註解。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如是我聞現象,佛經簡單不簡單?太簡單了,一個字統統說盡了如,兩個字就如是,全部都說盡了。還有能比這個更簡單的嗎?整個《大藏經》講什麼?「如是」而已。整個佛法、整個人生、整個宇宙如是而已。這是說明一切法本不生故。

  「六事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而成事法」。真就是法性,法性隨緣變成法相。「遂令事顯理不現」,好比說我們還是以作夢來比喻,能作夢的心完全變成夢境,我們把能作夢的心比作真理,夢中這個境界相比作事法。作夢的時候只覺得有這個夢境、這些事法,不曉得還有能作夢的心,不知道。像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十法界森羅萬象,這事法,把性忘掉、把法性忘掉了。雖然這個相就是法性變現之相,相即是性,可是我們現在著了相,我們只顧這個現相而沒有見到它的真性。如果從相當中見到真性,天下太平,什麼事都沒有了,什麼隔閡都沒有了,什麼界限都沒有了,為什麼?性平等故,性不生故。這就是迷了性而執著相,執著相又迷在相上,加倍的顛倒。迷了性就是一層的顛倒,又迷在事相上兩層的顛倒,迷在性上叫所知障,又迷在相上叫煩惱障,二重障礙。二乘聖者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不迷事相了,所以他煩惱障沒有了。他還迷於法性,所以他還有所知障,二障是這麼來的。性相圓融都不迷了,二障就破了,見性成佛。

  大師在此地用水作比喻也容易體會,「如水成波動顯靜隱」,真理,將動比喻事法,這個水起波浪,我們只看到動相,看不到靜相,動相顯,靜相隱藏不現了。「故說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所以經中常說,法身是什麼?是靜的,靜的不顯了。有沒有法身?有,決定有,但是決定有的不顯。沒有的,動是沒有的,因為動它不是常動,靜可以常靜,水常是靜的,平常是靜的,有風它才動了,沒有風它永遠是靜的。靜是真的,動是虛妄的;靜是永恆的,動是偶爾的。法身是真常不動,煩惱就比波浪,無明好比波浪是偶爾發生,這一發生你要是一迷了流轉五道,五道就是六道。這裡面講五道就是不算阿修羅道,因為阿修羅在天就是歸天道,在人就歸人道,阿修羅四道都有。除了地獄之外,天、人、鬼、畜都有阿修羅,在哪一道就算哪一道。我們平常講六道是天阿修羅把它分出來的,那個修羅是專講天修羅,其實人、鬼、畜生裡面都不說,單單說天修羅。這樣才說為六道,所以實際上嚴格講只有五道。五道流轉,這就是什麼?所謂凡夫在六道裡生死輪迴。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這就是事顯理隱。

  剛才講了,迷了法性、又迷法相才會有這個現象。我們讀到這個地方,諸位要仔細去想想,生死輪迴是自己製造的。古人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你自己製造的只有你自己才能夠解決。不是別人製造一個生死輪迴來給你受,沒有這個道理。也不是說別人給氣讓你受,你真是冤枉好人,別人給氣,實在講是你自作自受,他給你氣你不受,不受就好,你為什麼要受?罵你一句難過幾天,因為你接受了你才難過。他罵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罵別人我也在聽,因為我沒接受,所以我不生氣。這個問題就是你自己喜歡接受,那有什麼辦法?責任要你負,不能叫他負。譬如他在罵你,同樣我們這麼多人在坐著,我們都不生氣,你在生氣,我們不接受,你接受。你不是活該嗎?你怎麼能怪罵的人?你怪罵的人你迷於事。

  自己肯接受,你迷於理,你是理事都迷,你活該輪迴怪誰?你要是想通了天下太平,本來無事,這叫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是這樣的。所以學佛的人一天到晚法喜充滿,為什麼不叫歡喜充滿,叫法喜充滿?他對於一切法覺而不迷,所以他沒有無明,他沒有煩惱,他沒有所知障,他沒有煩惱障,他沒有我執,他沒有法執,這叫法喜充滿,而不是歡喜充滿。歡喜裡面是感情的、是迷的,不是覺悟的;法喜是覺悟的,不是迷惑的。所以在一切境界當中他自在受用,無時無處而不自得。就跟六祖所講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那就是法喜的相。他在一切境界裡生智慧,他不生煩惱,為什麼?他既不迷於事,又不迷於理。不像一般凡夫理事都迷,理事都迷就叫凡夫,理事不迷就叫菩薩。菩薩跟凡夫二種稱號,就是這麼回事情。

  「下經云:不能覺知生死輪中無由出離」,中就是重要、重點,就是覺知,覺知超越五道輪迴,不能覺知就沒有辦法出離五道輪迴。今天在華嚴會上聽到佛菩薩給我們的開示,我們覺還是不覺?覺了就得受用,從今天起就解脫,解脫自在,就自在,就不迷了。無論是順境、逆境處之泰然,順境、逆境當中都生智慧,這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入一真法界;拿淨土來講你就入實報莊嚴土。可見得一生成佛證果不是難事,不是做不到的,問題我們能不能覺悟?能不能真正的覺悟?誰能覺悟他這一生當中就解脫了,這一生當中他就作佛了。還是迷惑顛倒,那就跟此地講的,法身還要流轉五道,這個問題還是解決不了。不過我深深的相信,除了沒有機緣聞大乘了義經典,如果有這個機緣,他聽了之後能信、能解、能夠依教修行,說是一生不能成就無上菩提,我不相信。佛所說的是一生成佛,我是深深的相信,佛都能成,何況菩薩!我們應當要認真的自己勉勵自己,自己要珍重自己,一生當中能夠成佛,能夠解脫,這是什麼樣的事業!六道裡頭上面就是道,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也沒有辦法跟你比,這是第一等事業,這是真實的事業。我們捨了這個事業不去辦,辦些人天雞毛蒜皮的事,那不叫冤枉。這一段文長,今天時間已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接著這個地方講,講「第七真理即事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