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佛華嚴經  (第二集)  1983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11-0002

  請看六相這段,在經本的第八面倒數第二行,「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佛在本經告訴我們,這個一切現相,所謂「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何以知道它是虛妄?何以知道它是夢幻泡影?經過仔細觀察,原來一切相都離不開這個六相。六相是一切境界的真實相,《綸貫》裡面做個比喻來說,什麼是總相?它是以一個人來做比喻,希望從這個比喻當中能夠類推,然後才曉得一切法相原來如是。若是以一個人來比喻,這一個人就是總相。這一個人相當中他有手、有腳、有頭目,這就是別相。手不是足,足不是手,眼不是耳,耳不是眼。由此可知,總相是說一個整體,別相就好像是他的部分,是他的零件,這是總別的意思。

  同異的意思,同是說這許多的部分都在一個本體上,這是同相,共同構成一體。異相,就是講它每個零件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作用,各個不相同。譬如眼的功能是見,耳的功能是聽,但是這許多的部分,各個不同的功能集合在一個本體上,這個就是異相。什麼叫成相跟壞相?成是成就,這許多的部分,許多的我們現在生理上講,叫器官,再要細分所謂是細胞,原子、電子聚集,依照一定方程式的排列,組成一個整體,成就一個人身,這叫成相。什麼叫壞相?所謂壞相,它是各個分子、各個器官,各有各的本位,彼此互相不能容,這就是壞。譬如眼它有眼的部位,它不能跟耳兩個掉換;耳有耳的部位,不能跟口掉換。各人守在各人的部位上,不能夠互融,也不會紊亂,這種相就叫做壞相。由此可知,這個六相就是對於形相上周密詳盡觀察,而得到物相的真實相。

  以這一卷經文來說,這部《華嚴經》我們現在所印的,唐譯兩種合刊一共是一百二十卷,這是總相。它每一卷各個所開示的義趣不相同,譬如清涼將本經分為四分,前面十一卷要開信,其次四十一卷為眾生開發解,再其次有七卷為眾生開發行,向後這個部分為眾生開發證入,這就是異相,它所講的不一樣。一百二十卷經卷卷皆成就,這是屬於成相。第一卷不能放在第二卷的後面,第二卷不能放在第三卷的後面,它這個次第是有條不紊,各歸本位,這就是它的壞相。由此可知,無論在哪一法,你仔細去觀察,它都具足六相,大,盡虛空遍法界具足六相;小,乃至一微塵也具足六相。你要把這個事實真相看清楚,明白理解了,才曉得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亦可以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所謂實相就是各個都具足了這個六相。所以《法華經》裡面講「是法住法位」,就是一切法各住在它自己的本位上,所以說「世間相常住」。如果諸位從這個地方能夠悟入,你就能證得無生法忍,知道一切法本自不生,境亦無滅。證得一切法不生不滅,就叫得無生法忍。

  再看「十玄」,十玄也是講一一法都具足這十個意思,賢首、清涼稱之為十玄門。第一「同時具足相應門」,門的意思,是取通達無礙的意思。同時具足,為什麼會同時具足?因為一切法是同一個本體,同一個法性,所以它確實是同時具足相應。古人有個比喻說,好比大海,大海一滴水具足百川之味。為什麼?所有的河流都流入大海,流入大海之後同一個鹹味,要我們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去領悟。如果我們真正明白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自己清淨心所現之物,我們的清淨心就好比是大海,所現的一切森羅萬象就好比是百川,就十法界依正莊嚴好比是百川。體是一個,所現的相再多,不出這一個本體,所以它還是具足本體一般的清淨。這就是佛與大菩薩所見到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森羅萬象,無一不是清淨寂滅相,道理就在此地。

  第二是「廣狹自在無礙門」,廣是指廣博,狹是指狹小,古德的比喻,拿鏡子來做比喻,一面鏡子它的面積很小,可是它能照,它所照見的範圍非常的廣大。這個意思就說明,小中可以容大,不但是大裡面可以容小,小裡頭也可以容大,互容無礙。我們的眼球瞳孔很小,外面境界有這麼大,我們睜開眼睛再遠的境界、再廣大的境界,無不收攝在我們瞳孔之中,一覽無遺,這也是廣狹自在無礙門。

  第三講「一多相容不同門」,一與多確實相容。古德這個比喻很好,譬如我們這個講堂,我們講堂裡面有幾十盞燈,我們將燈打開光光互容,每一盞燈的燈光都照滿這個講堂,彼此不相妨礙。可是這個光還是各是各的燈光,譬如我們熄一盞燈光,這一盞燈光熄了,它不妨礙別的,不妨礙其他的燈光,其他的燈光也不妨礙它,各個不相同,各是各的亮光。這是比喻十法界一切有情眾生,雖然同是一個法身變現出來無量的身相。像《梵網經》裡面所說,「千百億化身釋迦牟尼佛」,從一身所變現的無量身,雖然相容、相應,還是各個不相同。因此,我們在十法界各個迷悟不同,各個智慧不同,各個果報不同,但是同為一個法身,同為一個法界所容。

  第四是「諸法相即自在門」,這是說明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是一個整體,我們今天所謂的社會,是一個整體。既然是一個整體,這整體裡面的一切法相,一切法當然是相即的,就是說明它互相是有關聯的,互相是不能夠離開的。譬如我們這一組攝影的機器,這個裡面有許多的零件,組成這一組的機器,它能夠發揮它的功能。如果裡面要是少了一個,它就不能夠發揮全部的功能。由此可知,它這個組合是不能夠相離的。我們現前法界就像這樣,十法界組成一個一真法界。覺悟了法界原本是一真,迷失了一真才見到有十法界的現象。其實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樣子就是十法界。一真法界何以會有染淨苦樂的差別,會有這些不同的相?這種情形似乎很難理解,其實如果我們細心的去思惟、去觀察,這個道理也不難體會。

  譬如我們作夢,能作夢的那個心就是本體,就叫做法身,我們用這個來做比喻,夢中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講法界那是有相的,因為它有界限,你在這個夢中境界有天地、有山河、有人物,就跟我們現前這個世間相彷彿的,有自己、有別人,有善人、有惡人,都在一個夢境當中去活動。這種種的人物、景象是不是相即自在、互不相離?而構成了整個的夢境,所謂是「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整個的境界就是自己。我們迷失了,所以難以體會,難以相信,這是我們修學功夫之所以不得力,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一但覺悟,相信了,真是佛門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楞嚴》裡面所講的「歇即菩提」,成就圓滿大覺,原來就在剎那之間,就是說你肯不肯回頭?你能不能把這個境界的事實真相認清楚?

  第五「祕密隱顯俱成門」,祕密是講的理,隱顯是講的事,它都是從一個理體上發生的。所謂一法界顯,九法界隱,這講隱顯不同,譬如今天,今天是顯;昨天呢?昨天已過去,昨天就是隱。明天呢?明天沒來,明天也是隱。好像我們看電影,鏡頭一打開,這一張畫面放映出來是顯,前面一張跟後面一張沒有放出來,那就是隱。隱顯有很深的道理在,這個道理不是神祕。稱之為祕密,是理太深,凡夫、外道、權教、小乘沒有辦法體會到,不但他見不到,他想像不到,甚至於給他講解,聽都聽不明白,也無法悟入,這叫做祕密。為什麼會有這個情形?其實我們自己現在居在凡夫位,這種深密的道理我們也聽不懂,也沒有法子悟入。雖然大乘經論裡面給我們講得這麼清楚,像我們在《彌陀經疏鈔》裡面講這個信,講正信,幾個人能真正發起信心?信心一發起就成佛。

  我們聽了懂不懂?實在講似懂非懂,因為你果然真懂了,你的心清淨了,你只要一懂立刻就證圓初住菩薩;換句話說,你念佛立刻就得理一心不亂。試問問過去有沒有人能懂?有,六祖大師就是一個例子。他聽人家念《金剛經》,念的還不到四分之一他就懂了。他就隨著人家音聲,他就證得圓初住的境界,甚至於比這個更高,那就是說最低限度他證得了圓教初住菩薩。要在念佛法門裡面來講,證得了理一心不亂。他為什麼能做到?他能放下。他放下什麼?放下不信。我們天天在讀誦,天天在研究討論,不能入這個境界,原因在什麼地方?原因就是我們保存著不信,我們不能把不信捨掉。換句話說,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所以無分別智永遠不起作用。

  無分別智、清淨心有沒有?有,隱藏不顯。我們的正信,我們的清淨心,我們的智慧,我們的德能,現在是什麼?現在是祕密隱在那個地方。我們所現出來的是什麼?現出來的是煩惱、是分別、是妄想、是不信,我們今天所顯的是這個。但是這些東西完全是真如本性起相作用,不是從外面來的,是自己本來具足的,因此祕密隱顯確實是具足圓成。我們十法界的種子哪個人不具足?十法界的境緣哪個人不具足?無有一法不具足,無有一法不是自己,這是我們應當要覺悟的,覺悟了身心自在。要是不悟是處處障礙,這個障礙是自己造成的,事實上沒有障礙,就是自己妄想當中,產生的障礙。

  第六是「微細相容安立門」,古德有個比喻,好比琉璃瓶盛多芥子。琉璃瓶比的什麼?比的我們真心,比的我們如來藏,裡面裝了很多芥菜子,芥菜子就比喻這森羅萬象,無有一法不包容,於是才能夠相容安立。事實上本來是相容安立的,所以佛的經典一展開,第一句話「如是」,這兩個字可以說把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事理,圓滿的說出來。《華嚴》裡面所講的,這個四分、六相、十玄、四種法界全都說出來,如是而已。諸佛如來就是如是,凡夫怎麼樣?凡夫本來如是,他自己以為不如是。如果你要曉得一切法如是,那就成佛了。

  禪宗裡面有個小故事,有兩個年輕的比丘,在經論裡面彼此發生爭執。就是同樣這段經文,兩個人各人有各人的見解,當然這個見解是互相牴觸的。這種情形確實很多,我們看古大德的註解,譬如大家曉得這個《楞嚴經》,《楞嚴經》古今這兩派就形成了對立,這個意見分歧,彼此互相不能相容。舊派的說法,《楞嚴》「奢摩他、三摩、禪那」,與天台家所講的三止三觀是同樣的意思。而交光法師反對,決定不承認,交光法師提出理由,天台三止三觀是用意識,《楞嚴》裡面「奢摩他、三摩、禪那」,是不用意識,這是它不相同地方,就發生爭論。這個爭論各人執著各人的看法,以為自己是正確的,以為別人是錯誤的。

  這兩個人互相爭論,爭論不休,於是甲去見他的老和尚,見老師,向老師說明自己的見解。老師聽了之後點點頭說,你對,他歡歡喜喜就走了。乙聽到之後不服氣,也來見老師,說出他的見解,老師聽了之後笑嘻嘻點頭,你也對,他也很歡喜的離開。老和尚旁邊還有一個侍者伺候老和尚的,這個侍者等他們走了之後就問老和尚,他們兩個講的不一樣,到底哪個對?老和尚說你也對。老和尚所證得的是微細相容安立門,所以他的心清淨,他看一切法都如是。為什麼?你的境界只到這個,你只能看到這個,那怎麼會對?沒有看到全體,你看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你並沒有看錯。

  像瞎子摸象一樣,摸到象腿,象像個柱子對不對?對!你摸到那個腿怎麼不像柱子?摸到尾巴,尾巴像個掃帚,對不對?對,是像個掃帚。老和尚沒有說錯,他們每個人見的也沒有錯。所以要曉得微細相容安立,本來如是。你要見到全體了,你才曉得每個人見的那個部分都對,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如是兩個字統統都包括了。佛說的一切經說什麼?就是講如是而已。《大方廣佛華嚴經》也是闡揚如是的意思,也是解釋如是的意思。幾時我們真正覺悟了,證得清淨心,證得理一心不亂了,你就會看到這個世間無有一人不如,無有一事不是,你這個心多自在、多清淨!

  第七是「因陀羅網境界門」,因陀羅網是大梵天的羅網,佛在大梵天王王宮見到宮殿裡面,有這些莊嚴的裝飾,引發起他教學的興趣,所以就講了一部經,經的題目就叫做《梵網經》。叫《梵網經》就是取因陀羅網的比喻說明,十法界一切事理莊嚴就像因陀羅網的網孔一樣。古註比喻作兩面鏡子互照,你一看這個景象重重無盡,此地也是取的這個意思,取重重無盡的意思,光光互攝,重重無盡。

  第八「託事顯法生解門」,解就是我們一般講開智慧,於一切事理生起了正知正見,正確圓滿的理解。這種智慧的生起,諸位必須要知道,要託事,事是什麼?事相。換句話說,一定要在事相境界當中,去明理。所以在本經裡面顯示,佛講種種玄妙之理,完全是就事相上說,教我們就事而悟明。智慧不能開,世間迷惑人他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世人的心是趨吉避凶,那是世間人。達者,覺悟的人他不是這個態度,為什麼?吉凶禍福都是自己清淨心中變現之相,所謂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他逃個什麼?達者所修的就是修清淨心,就是修一心不亂,無論是在什麼境界裡面,那個境界都是他的增上緣。順逆境界是平等的,不能說順境好,逆境不好,不可以這樣說法。

  為什麼?因為順逆境界都是幫助我們得到平等心的,逆境裡面不起瞋恚、不生煩惱,心清淨了;順境裡面不生喜歡,心清淨了,所以順逆境界是平等的境界。世間人愚痴、迷惑,喜歡順境,厭惡逆境;換句話說,順境、逆境當中他都得不到利益。為什麼?都得不到平等心,都得不到清淨心。要有這種分別執著,這是我們修學證果上最大的障礙。所以佛法談到修行,第一個條件就是平等心,所謂說一般講叫發菩提心,菩提心裡面第一個就是平等心,怨親平等。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依這個心做為因地心,才能夠果證菩提。所以託事顯法才能生解,清涼在四分裡面「託法進修,依人證入」,這個話說得多明白。我們應當仔細的去思惟,佛祖給我們開導的究竟真實,能夠依從的有福,懷疑的是善根福德缺少的人。

  第九「十世隔法異成門」,這是講的時間,世是講三世過去、現在、未來,過去當中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當中也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現在亦有過去、現在、未來,九世,加上還有個根本的,稱之為十世。過去、現在、未來這是有隔,但是這種現象不是真實的。真實相凡夫見不到,為什麼?因為那個真實相是超越時空的,時空在百法裡面都列入不相應行法。古德在此有個簡單的解釋說,「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像我們中國古時候,筆記小說裡頭所寫的「黃粱夢」,由此可以證實時間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過去、未來都可以同時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是不可思議的事,現在的科學家也證實了,認為在理論上講有此可能,事實上我們今天科學還做不到。

  第十是「主伴圓明具德門」,主是說的佛,伴是講諸菩薩、聲聞、緣覺、善男子、善女人,共同參與一會這叫做主伴圓明具德。就我們自己本身來說,主是自己的清淨心,是自己的佛性;伴則是從清淨心變現出來的心心所,一切依正莊嚴,這是伴。主圓明,伴也圓明,主具足萬德萬能,伴亦復如是。在目前只是我們自己迷惑了事實的真相,而不能夠覺察而已。

  十玄大義介紹到此地,《華嚴經》的大意就在一塵、一字、一句上,明白顯示出六相十玄。《華嚴經》所顯示的,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事事物物,無有一法不具足六相十玄。由此可知,在一切法上,一一法上,你能夠觀察到六相十玄,這就是入法界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無非是要在一一境界當中,去堪驗這樁事情而已。

  再講四法界(四種法界),華嚴五祖宗密大師說,「未明理事,不說有空」,這句話很有道理。一真法界是什麼?一不是個數目字,如果我們看到一,與一相對的還有二、還有三那就錯了。一在此地是個代表,是個符號,因為這個境界沒有辦法表示,所謂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得已用這個符號來代表,這是真的法界,是真實相。像《般若經》裡面所講的「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實相,用這個一來做代表。一就是真的,二就是妄的,可是妄它是從真生起的,所以妄不離真,妄即是真。雖然妄即是真,如果你要不知道妄即是真,你這個作用就不相同,那就起惑造業,感得六道的輪迴苦果。如果要曉得妄就是真,你在六道裡頭就自由自在,你是覺悟,不是迷惑;你是菩薩,不是凡夫。

  學佛諸位必須要明瞭,佛是覺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什麼才是覺?一就覺了,這個一是講一心,《彌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我們在二六時中,在一切境界裡面人事的環境、物質的環境,我們要學的就是一心,我們對人是一心,我們做事也是一心。這個一心就是清淨心、至誠心,誠懇到了極處,決定沒有二心待人。我們對待佛是以至誠恭敬,我們對待冤親債主也像對佛一樣的至誠恭敬,就用一個心,決定不用二心,就入一真法界,你就成佛。所以這個事情難,難在什麼?難在不肯用。所謂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就是這麼樁事情,就在用心,你肯用這個心,你馬上就成佛。不肯用這個心,還是要墮三惡道,還是要輪迴,不曉得哪一天你才能出頭。千經萬論就說這麼一樁事情。

  為什麼要以二心待人接物?一心無礙,一心觀察一切境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為了說話方便起見,從一真法界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法界是講理論的,像《金剛經》完全講理論,講的是理法界。像《地藏菩薩本願經》、《阿彌陀經》講的事相,講的事法界。理是從本體上說的,事是從現象上說的,理事是一不是二,所以理事無礙法界。不但理事無礙,而且事事無礙,十法界是事,哪個法界妨礙了哪個法界?沒有。眼前我們許多的人事,你仔細去觀察,誰妨礙了誰?你自己迷了,覺得有妨礙;你自己要覺悟了,你就觀察到所有境界都是成就自己,沒有妨礙。提婆達多沒有妨礙釋迦牟尼佛,幫助釋迦牟尼佛早日成佛;歌利王沒有妨礙忍辱仙人,幫助忍辱仙人證得圓滿忍辱波羅蜜,哪有妨礙!你如果覺得有人妨礙你,是你自己愚痴,是你自己迷惑。一旦覺悟了,才曉得十法界都是自己的增上緣,確實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事事無礙就是我們眼前生活、活動,無礙就是解脫、就是自在。

  法這個字前面說了很多,是軌則的意思,它有規律、有秩序,有條不紊。界是界限,是區分的意思。佛法裡面就大的區分,有佛法界、有菩薩法界、有聲聞緣覺、有六道的法界,但是這麼多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所以我們從真如本性上說,本性是湛寂空靈,清淨寂滅,我們稱它為理;它所現的一切境界相,我們稱它為事。在理,理事無礙,在事叫事事無礙,理無分限,事有千差萬別。經中所謂有個智慧的人,這是講諸佛菩薩,破一微塵出大千經卷,那個一微塵是什麼?一微塵是指的我法二執。為凡夫做增上緣,幫助他破了我執、破了法執,就出大千經卷。這個大千經卷就是理法界,就是你的根本智現前了。像我們在《彌陀疏鈔》裡面所讀到的,信心就現前,釋迦牟尼佛一代的時教,你統統一時明白了,一剎那之間,把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經統統明瞭。不但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一切明瞭,乃至於千佛所說的,你也同時悟得。可見得障礙在哪裡?障礙就是我法二執。你既然悟得了,你也能夠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這就是事法界,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諸佛所說的不外一個理,不外從理變現出無量無邊的事相。這些統統是自己分內之事,不是外界來的。

  其次,再說到二十重華藏世界,華藏是比喻,藏是含藏的意思,世出世間一切因果事理,無有一法不含藏在其中,所以叫藏。華是比喻,好像植物,許多的品種,無量無邊的這些花,都在這個花園裡,這個花園是無奇不有,無所不包,所有的品種是樣樣齊全,取的這個比喻。這就是世界,這是一個法界。為什麼說二十重?不說三十重、不說四十重,要說二十重,什麼意思?《華嚴經》的表法是用十代表圓滿,十是代表無盡,自利圓滿這是十的意思。除了自利還有利他,利他也圓滿了,又有一個世界,所以二十是表自利利他的圓滿。因此,以十重是代表自利,又以十重代表利他。

  本經說明毘盧遮那如來他住在第十三重,我們這個世界也在第十三重,西方極樂世界亦在這十三重,跟我們同在一層上,這意思是說明利他心切。這是代表的大乘法,大乘菩薩心固然要自利,但是希望別人成就的這個心,比期望自己成就還要來得殷切,能夠捨己為人,所以二十重的意思是表大乘佛法。並不是這個世界真的有二十層,那就搞錯了。所以諸位往往在圖像裡頭看到,古人畫的圖,畫個大蓮花,大蓮花上面好像一個寶塔一樣一層一層,把我們娑婆世界、極樂世界都擺在第十三層,這是很容易引起我們的誤會。而我們把佛所講的意思,不能體會到他的意思,而以為他說的是一樁事相,其實他不是的,是說的自利利他。

  毘盧遮那佛是大乘佛,大乘的教學,大乘的果證,大乘人的心量本來如是。我們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面所看到的,地藏菩薩就是個代表,「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成了佛之後,又倒駕慈航,退在菩薩位上普度眾生,這就是居十三重的意思。悲憫眾生的心特別殷切,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怎麼個做法?諸位必須要曉得在一切境界裡面修自己,記住只修一個清淨心,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度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你看經典裡面常講的,供養如來、承事諸佛,如來是講自己真如本性,就是自己的清淨心,我們要供養自己的清淨心。承事要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服務,諸佛是什麼?諸佛是大眾。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承事諸佛就是服務大眾。對於每個人、每個眾生,我們都要盡心盡力來為他服務,為他服務當中修自己的清淨心,修自己清淨心就叫供養如來。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大段落。

  再看「十處放光」,我們要明瞭放光表法的意思。在菩提場佛有兩次放光,第一次是從面門放光,代表佛法的教學機緣成熟了,可以將如來所證之法,普遍的弘揚,流通後世,所以從面門放光表這個意思。第二次從眉間放光,就是兩個眉毛的當中,我們講白毫光相,眉毛的當中它是表中道的意思,眉毛分作兩邊,而在當中放光,代表的是一乘中道。也就是說,代表佛法教學的根本就是一乘法,佛在《法華經》裡面給我們說明,「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說三乘、說五乘都是方便法,以方便引導我們趣入真實,這是佛陀教學的本意。所以用眉間光來做代表。

  第二從普光明殿,佛是從足輪放光,足輪是講腳底下,我們今天講腳板心,是在腳下,在這個地方放光。諸位曉得我們腳站在地上,就是靠這兩個腳的力量支持住的,佛從這個地方放光是代表佛法的根本,我們站起來用兩個腳。佛法修學的根本是初信,「信為道元功德母」,初信是講行門裡面第一,最初方便下手之處,最初下手之處就是講信。所以佛在《彌陀經》裡面,勸信的經文就有三次之多,真是一而再、再而三勸勉我們要信。由此可知,信的重要,信心不能夠生起,不能夠建立,什麼都不能成就。譬如一個人沒有腳,他就沒有辦法站起來,終身要癱瘓。學佛的人沒有信心,不管他怎麼用功,他怎麼樣去修行,都叫盲修瞎練。什麼叫信?斷疑才叫生信,有一絲毫疑惑就是不信,這個定義我們一定要清楚。

  第三叫忉利天,忉利天佛是在足指放光,就是腳趾,代表安住的意思,就是十住菩薩,能夠安安穩穩的有個住處。因為十信沒有住處,十信在《華嚴經》上還沒有地位,因為這個信心他進進退退,他會退轉的,他還沒有見性。初住菩薩見性,明心見性,從此以後他不退;換句話說,他有立足之地。見了性才有立足之地,沒有見性不信。念佛人念到理一心不亂是見性,沒有念到理一心不亂還不信。但是這裡頭有個特殊,那就是說,除了淨土法門之外,不見性不能算成就。淨土法門,不見性也算成就,只要往生了就算成就,這叫特別法門,這叫做易行道,就是很容易成就。因為他不必要見性,功夫成片帶業往生,就算成就了。這個見性的事情到西方極樂世界再辦,它那個地方人壽命長,老師、同學都好,到那個地方決定不退轉,一步一步的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由凡聖同居土升到方便有餘土,再由方便有餘土又升到實報莊嚴土就見性。所以佛是用足指放光代表這個意思。

  第四叫夜摩天,佛在足上放光,這是表什麼?表行門。走路了走路腳要開步走;換句話說,十住菩薩這是有個地方可以立足,可以站得住,可以立足。十行菩薩他有道路,他可以走。而這個信位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平等心、深心、大悲心。第五兜率天,佛是在膝蓋上放光,膝蓋是能屈能伸,表什麼?表屈伸自在,這是代表迴向的意思,代表的十迴向法門。這些程序、次第,我們要曉得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學?安住。修行是著重在自己自利,迴向是著重在利他。第六叫他化天,這是欲界裡面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佛又從眉間放光,凡是從眉間都是代表中道。佛與大菩薩他們所證的涅槃叫無住涅槃,無住涅槃就是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代表這個意思。正所謂是二邊不立,中道不存,所以佛這一次在眉間放光,是表這個意思。

  又在口門放光,光從口中流出,口中放光,這個意思很明顯表說法。一切諸菩薩在《華嚴經》裡面,是以普賢來做代表,怎麼才成為一個菩薩?得力於佛的言教。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我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文殊菩薩為我們揀選圓通的時候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所以佛要在口中放光來表示這個意思,口中放光就是說法。把這些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給我們說出來,叫我們自己從中去體會、去領悟,悟入真實的境界,這才能證得菩薩的果位。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以文殊智修普賢行,才能圓證一真法界。

  第九在祇樹給孤獨園,佛是從眉間放光,這一次所代表的意思,這個逝多林就是祇樹給孤獨園,這是講最後的入法界這一品,也就是我們現在所主修的這個部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代表證窮法界中道,由此可知,五十三參為的是什麼?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五十三參是歷事鍊心,我們看善財童子他什麼境界都不排斥,什麼樣的人物他都不拒絕,學佛的、學外道的,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順逆境界,他都參訪。這就是依人證入,窮究法界中道第一義諦,就是這樣修的。離開了這些人與事,你從哪個地方去證?你從什麼地方去修?善財給我們做了個榜樣,他在一切境緣裡面是樣樣明瞭通達,智慧無量。一切境緣當中,他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所以他所修證的真正是念念智慧增長,念念是定慧圓明。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是佛在本經,一共有十次放光所表的意思。

  這個裡面,只有第三會普光明殿沒有放光,沒有這個表示,他不放光是什麼用意?有意思,是表行依解發。所以發了解光之後行就不必了,正所謂教學是叫你明理,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修行什麼人都幫不上忙,所以諸佛菩薩能夠為我們做增上緣,幫忙我們的,就是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給我們說明。好像我們想到某個地方去,那個地方我沒去過,他把那邊的情形給我們說明,怎麼走法告訴我們。我們依照他的開導要自己去行,他不能夠幫我們行,這個道理一定要明白。正所謂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自己成敗是你自己的事情,老師對你既然幫不上忙,當然也就無法給你負責任。縱然講到解,老師所幫你忙是一部分,自己要負大部分的責任,自己要能什麼?自己要能多問,聽了之後有疑惑要問。如果是不問,含糊籠統,你還是不得其解。所以這個事情叫學問,學是學習,學習要隨時發問。我們在佛的經典裡去看,在在處處都是有人在發問,問了問題,提出來之後佛再解答,解答完了之後,還有疑惑再問,佛再詳細解答。如果沒有這麼多人問,佛也不說,我們也遇不到佛,也沒機會問,我們永遠是迷惑顛倒而不能開悟。

  所以真正的教學是研究討論,像我們現在講席當中,講的人很辛苦,聽的人得的利益不多。講的人對聽的人不負任何責任,這是講學,不是教學。古時候我們講師承,師承是教學,不是講學,老師對學生要負決定的責任。教學譬如教《華嚴經》,你說學《華嚴》,師父把這個經本交給你,所有參考資料告訴你,你自己去找,你自己去研究,有問題隨時提出來問,老師一條一條給你解答。老師絕不會把這部經從頭到尾,細細的給你講過一遍,不是的。是教你自己研究,你自己去講,講給老師聽,講錯了、有毛病的地方,老師給你糾正,這是教學。定上進度,按照時間表或是一年,或是兩年,這門功課就畢業了。所謂教學老師很輕鬆,學生很苦,因為學生要把這個經講給老師聽,他要有充分的預備,對於這個經典,要有十二分的理解,否則的話,他講不出來。

  解了以後就起行,解了以後怎麼樣?在日常生活當中他遇到什麼事、遇到什麼困難、遇到什麼境界,他會想到,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這些理論與方法,他生活當中他運用上了,這就叫觀照。如果對這個經義理論是一無所知,他日常生活當中接觸這些人與事,他只生煩惱,感情用事,提不起觀照的功夫,那叫盲修瞎練。所以講到行一定是解而後行,就是以念佛也不例外,念佛是一面念佛,是一面探討,一面求解。而一句阿彌陀佛它的本意,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要是完全翻成中國話,南無是皈依的意思,阿彌陀佛是無量覺。這句名號南無阿彌陀佛是皈依無量覺,皈依無量覺就是觀照。我們對人對事心裡面起了分別執著,一想到南無阿彌陀佛,我要皈依無量覺。覺是什麼?覺是不分別、不執著,境界了了分明,心是清淨的。

  所以這句佛號把自己迷惑的心喚醒,立刻就覺悟,古德所謂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這一句阿彌陀佛把自己從迷惑顛倒裡頭喚醒,趕快回頭,這叫覺照、叫觀照,這叫做用功。如果我們連這個道理都不懂,一天到晚只喊著阿彌陀佛,希望阿彌陀佛來救你,那你是迷惑顛倒,你是錯誤的。古人所謂說「喊破喉嚨也枉然」,就是一天念上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為什麼?你心是迷惑的、是顛倒的,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你只生煩惱,不生智慧,你心不清淨。往生淨土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你怎麼能往生?所以是連一句佛號也不會念,會念的人這句佛號是把自己喚醒,是用這句佛號起觀照功夫,這要會念。

  所以唯有理解之後才能修行,這就是佛所以在第三會普光明殿不放光,他有不放光的道理。下面就講到入定,這個入定在此地提出來有八種三昧,三昧是梵文的音譯,翻成中國意思,叫等持,等是平等心,持就是保持,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你能夠保持著平等心,印度話就叫三昧。所以稱為無量三昧,那就是說無量的境界裡面,你每個境界都能保持著平等心,所謂平等心就是不動心,所以三昧就是定的意思。我們這個心不為境界所動,心就是平等的。心為境界起了喜怒哀樂,心就不平等了。這個八入三昧意義也很深,都是從原則上說的,懂得這個原理原則,我們才能在一切生活當中運用到。在一切境界裡面像善財童子一樣,依人證入,成就自己無量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