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德生童子章  (第二集)  1991  澳洲淨宗學會  檔名:12-010-0002

  請掀開經本:

  【時童子童女告善財言。善男子。我等證得菩薩解脫。名為幻住。】

  從這個地方看起。在上次我們將這章的出處給同修們介紹出來。在今天這段,是這章裡面六大段之中的第三段,前面兩段的經文都很短,但是它是著力的一科。這段是正式的教給善財童子,說明德生、有德他們兩位自己怎麼證得的境界,也就是善財所需要學習的。諸位特別要記住,這兩個人是表法的,因此,萬萬不可以呆呆板板的看到:這是兩個人,一個是『童子』,一個是『童女』。表法的意思上次給諸位說過,德生是說萬德萬能都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從哪個地方?前面給諸位說過,清淨的智慧能生萬德,所以,德生童子就是代表清淨的智慧。什麼叫清淨?清淨是不染的意思;換句話說,就是佛門裡常常講的無分別智。智慧可以說我們都有,但是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的,我們的智慧是有分別、是有執著。而不曉得分別執著是煩惱的根源,分別執著是染污的根源,通常我們稱作有漏的智慧。如果把分別執著都去掉,這種智慧就叫做無漏清淨的智慧,一切的德能才是真實的,才不是虛假。凡是有漏的,可以說那些德能都不是真實的,皆屬於有漏的。

  有德童女就代表的慈悲,有智慧還得要有慈悲,才能夠將這個智慧推廣而利益一切眾生,所以用童女來代表。兩個人共一會,就是說明這是我們自己本身所具備的清淨之德,清淨慈悲。不要向外面去找,從外面去找兩個人,這就找錯了,要反過頭來從自己內心裡面去找。我們有智慧、有慈悲,這就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所代表的意思。這兩位他所證得的法門叫『幻住』,「幻住」在此地實在講不能細說,細說要耽誤很多時間。好在在不久之前,我們將《金剛經》講圓滿,《金剛經》裡面所講的道理;換句話,就是德生、有德他們所證得的境界。這上一次也大致的介紹了。此地底下說得就更明白了,我們把這個經文略略的介紹一下。這個註解我們統統不講了,要依照這個註解講時間就不夠的。他證得這個解脫法門,他證的這個名稱就叫做幻住。

  【得此解脫。具足圓滿。以斯淨智。遍觀諸法。無非幻住。幻所成就。】

  他自己證得這個解脫法門,證入這個境界了。『具足圓滿』,是說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智圓滿,境界也圓滿。底下兩句是說它的作用,所以清淨智慧『遍觀諸法』,「諸法」是包括世出世間法,不但世間法是如夢幻泡影,出世間法也不例外。但是雖然說一切法是『幻住』,「住」當作存在講,幻住就是不是真實的存在,暫時的存在。正像我們看電影、看電視的螢幕裡面的景一樣的,它是不住的,我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個相續相而已。現在這個電影大概是一秒鐘二十四張影片,它的速度快,所以我們看不出來它是個假的。佛在經典裡面給我們說,有情世間跟器世間,跟那個影片沒有兩樣。

  相從哪裡現的?相從真心裡面現出來的。真心是體,所現的幻相,這種相跟電影的原理可以說是非常接近,很相似,不過速度比它快得太多。一秒鐘差不多要有二十多萬張,二十四張就已經把我們騙得迷惑顛倒了,二十多萬張的時候那你怎麼會知道它是假的。你知道這種情形這叫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實相你看到了,這個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大菩薩的境界。佛告訴我們,這要極深的定功才能夠把這個相看出來;如果你要不修定,你永遠見不到諸法實相。諸法實相什麼?就是幻住,『幻所成就』。德生、有德童女在地位上講是等覺菩薩,距離無上的佛果這只差一級了。向下面這是給我們解釋,解釋幻住,「幻所成就」。請看經文:

  【所謂見一切世界皆幻住。因緣所生故。】

  我們在經論裡面常常讀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為什麼?凡是因緣生法皆沒有自體;換句話說,沒有實質,只有假相沒有實質。我們萬萬不可以被那個假相欺騙了,這是學佛首先要明白的一個大前提。下面再給我們詳細的來解釋:

  【見一切眾生皆幻住。業煩惱所起故。】

  這句是說眾生世間有幻,『眾生』是指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我們仔細的去觀察,哪一種現象不是眾緣和合而生的?不但一切有為的相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就說到虛空之相還是因緣和合而有的。這個道理佛在《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說得非常的詳細。而這句特別是指有情眾生,有情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動物,牠是有感情的,所以有見識的、有情識的。怎麼生的?『業煩惱所起故』,業就是造作,常人說得好,叫造業。業裡面包括的範圍非常廣大,有善業、有惡業,有染業、有淨業,有有漏業、有無漏業,諸位要懂得這些道理,你就曉得,世出世間法豈不都是「業煩惱所起」嗎?剛才講了,這句是特別著重在有情世間,尤其特別講的是我們六道裡面的有情眾生。為什麼?因為底下還有好幾段說出世間的聖人;換句話說,他們也有業。但是他們那個業不叫煩惱,煩惱是染業,是善惡業,他們的業叫淨業。

  我們今天念佛,尤其修淨土的,淨土叫淨業,你想想看,這個字的味道,如果大家要不是修的淨業,與淨土法門就不相應,你要想得一心不亂談何容易?要想求往生極樂世界,你有什麼把握?什麼叫淨業?給諸位說,善惡二邊都要離開。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相當不容易;可是你要真正想成就淨業,除了這個辦法之外,沒有第二個門路好走了。諸位也許要問,我們從哪裡下手?古來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下手要從最底層做起,千萬不能夠好高騖遠。下手之處斷惡修善,所以印光法師特別提倡《了凡四訓》跟《安士全書》、《感應篇》這些,教我們下手處。我們不依這個方法來學,不要說學一生,就是學上三大阿僧祇劫,你也是不得其門而入,依然是博地凡夫,還是脫離不了六道輪迴。世間的福報不能求,為什麼?世間福報很容易叫你迷惑顛倒。享福的人他所造的罪業比我們要多,我們不要看看這一生比不上這些富貴人家,一轉眼到來生我們在人家之上。

  為什麼?在這一生修的福,來生必然有果報。他們是過去世修的福,今生在那裡享受,享受當中我們看到人家造罪業,有這個罪業之因,你就能夠判斷將來他是什麼果報。如果我們走他這個路子,我們還不是跟他一樣,甚至於將來我們還不如人家。所以世間的痴福不可以要,也就是說,修世間福報的這個業因,我們不修,我們必須要修淨業。換句話說,遵照佛祖的指導,專修善業,遠離諸惡,然後再進一步,修善而不住善。為什麼不住善?你徹底明瞭了,一切諸法無非幻住,幻所成就,你的心才能清淨,才能夠不染,這樣所修的這就叫淨業。所以這個淨業要從善業才能夠進入到淨業,也就是說善業是淨業的前方便。諸位要知道,我們修淨業修了幾十年,為什麼修不成功?業障太重了。

  斷惡就是消業障,消自己的業障,修善就是培福,業障消除了,你自己有福德,有福之人才能修淨業,沒有福之人哪能修淨業?這是同修們要特別注意的。雖然《了凡四訓》我們講過,諸位要想真正成就,《了凡四訓》要天天念,《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那篇文章也要天天念,天天照這個檢點自己的心行。換句話說,時時刻刻要知道自己的心行是善還是惡,這叫真智慧。時時能夠提得起來曉得自己的心行,久而久之薰習的功夫深了,自自然然你就會改過向善,那就叫功夫,也叫學問。前面這段的道理就是德生、有德所說的,我們要特別留意,在日常生活當中能夠幫助我們觀照。底下這段講的十二因緣:

  【見一切世間皆幻住。】,

  你看,『一切世間皆幻住』裡頭,他從種種方面去觀察,前面是講眾生,這是講的世間,世間也是幻住。為什麼?

  【無明有愛等展轉緣生故。】

  十二因緣不必細說,諸位將來自己去看註子,這個註子是清涼大師自己寫的,比較上簡單一點。但是對我們同修來說不會生疏,因為十二因緣、四諦過去我們都詳細的講解過。這個十二因緣生的,十二因緣講三世因果。

  【見一切諸法皆幻住。我見等種種幻緣所生故。】

  這是說一切如幻,如果說前面兩類有情世間、器世間是如幻,這在相宗裡面講,除了無為法以外,可以說將有為法全都包含在其中。有為法在《百法》裡面包括了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以及不相應行法,可以說把人生宇宙全都概括在其中。所以這個諸法比前面的範圍,是一層比一層的放大,不但是講眾生,有情眾生、器世間,『一切諸法皆如幻』。為什麼在「如幻」?它是因緣所生法,『我見』變現出來的,「我見」在八識裡面講,「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無明業相一變,就變成了見分,由見分再變成相分,由相分再生出萬法。此地這個我見就是阿賴耶的見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末那識的依據。末那從哪裡來的?末那就是虛妄的執著,執著阿賴耶見分裡面的一分,認為是自己。世間人不明瞭以為這個叫靈魂,我們佛法裡面稱作神識,是不是真的?也不是真的。但是諸位要曉得,這個真相沒有看破之前,你以為這是真的、是實在的,有個我,身體不是我,那個靈魂是我。認靈魂是我,不認身體是我,這就相當高了,但是還是迷惑顛倒。

  再向上一著,曉得那個神識也是虛妄的,不是真正的我,真正自己是真如本性,見分不過是本性裡面一分作用而已,世出世法的根源就是在這裡。所以一切法它怎麼不是如幻?正如《金剛經》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法是真實的,諸位要能把這一關看破,你就是自在了。為什麼?沒有一法值得你執著,沒有一法值得你貪愛,不要說世間一切法你放下,出世間四聖法界也放下。放下就是解脫,放下就是自在。眾生所以苦,就是樣樣放不下,牽腸掛肚的事情太多了。這些苦是不是真實的?不是,叫冤枉。為什麼?根本就沒有這些事情,這要相當的智慧才能夠把這個真相看得出來。如果要單憑我們自己智慧來悟入,諸位想想,實在是不可能的。我們中國人有幸,佛雖然滅度這麼多年,他的教典到今天依然流傳下來,我們能夠看到、能夠讀到,幫助我們開悟。誘導我們一個思想開悟的方向,使我們漸漸能夠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諦,確實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下面說:

  【見一切三世皆幻住。我見等顛倒智所生故。】

  前面是講一切諸法,不但現前諸法是如幻的,過去也如幻,未來也如幻。『三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換句話說,三世統是如幻,皆如夢幻泡影。過去有什麼好留戀?未來還有必要再來打算嗎?不需要了。我們聽了這個道理,我們懷不懷念過去?還想不想將來?依然為將來打算,依然還懷念過去,這是什麼?這叫做迷惑,這不是智慧。既然是迷,佛在經典裡面為什麼要說他過去世?《佛本行經》都是講釋迦牟尼佛過去。在《華嚴經》我們也看到不少,也跟我們講將來,也給我們講過去。為什麼要說這些?他說的這些是給我們做榜樣,一切法皆有因果,所謂「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法」。覺悟了,煩惱就叫菩提;迷了的時候,菩提就成了煩惱。這個道理過去我們講得很多,也就是說,悟了一切法皆是真淨之法,皆是無漏法,迷了的時候全都是世間法,全都是有漏法。

  佛追念過去,預記未來,跟我們追念過去、預記未來完全不相同。我們是在迷的境界,以為過去真有,未來也真有;佛講過去、現在、未來統如幻的,三世皆幻。他曉得,他不這樣說,沒有辦法把我們從迷惑的圈子帶出來,所以佛有方便語、有真實語,隨順眾生的知見,隨順眾生的境界,這叫方便語。雖然是方便語不離真實,這是佛法的妙處,也是我們世間人所做不到的。我們說方便,必然是跟真實脫節,而佛說的方便它跟真實連在一起;換句話說,他那個方便也可以稱之為真實。但是稱之為真實要到一個境界上來說,我們才容易明瞭,不入這個境界我們不容易體會到。這說明三世還是我見顛倒所生。再看底下一段:

  【見一切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幻住。本無今有虛假不實。妄想分別所生故。】

  這些道理我們都應當明瞭,為什麼?都是我們現前的事,我們有生老病死,我們每天都有憂悲苦惱,為什麼有這些事情?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明白你才有。你要果然覺悟了,『生老病死憂悲苦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怎麼說是假的不是真的?諸位要曉得,凡是真的就不能變更,假的會變,真的不會變,真的永遠存在,假的不能永遠存在。「生老病死」它能永遠長住嗎?不能。「憂悲苦惱」也是永遠存在嗎?不可能。佛法裡面講真假,就是用這個來辨別。既然是假的,你又何必把這個心放在上面,你心放在這上面你才有這些感受。這些境界現前你要是不接納,不把它擺在心裡,這個感受就沒有了。所以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不動的,真心是離念的,真心是長住的,是不變的這才叫真。佛法八萬四千法門,哪個法門不講修定?定是什麼?定就是真心,因為在定的境界裡面它沒有念,所以它是長住的,它是不變的。我們現前雖有真心,我們不知道,我們現在能夠感觸的是妄心,什麼妄心?是生滅心,就是此地講的憂悲苦惱。

  這裡一個念頭起來一個念頭滅去,一會歡喜一會憂愁,並不是永遠在那裡歡喜,或者是永遠不變的在那裡憂愁,它都會變。你從這個地方要覺悟這是假的,假的我們要捨離,真的我們要取它、要保留,所以修道的人二六時中要保持著心地的清淨,一切境界,一切差別的境緣現前了,以清淨心來觀察,以清淨心來處理,自然樂在其中,叫法喜充滿。這清淨心就是不動感情,一動感情煩惱就生起來,順心的順境就起了歡喜心,逆境就起了煩惱心,那就叫錯用了心。《金剛經》講到最後,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把這個綱領兩句話給我們說出來,「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諸位想想,這兩句話說完了,他老人家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諸位想想看,能不能超過這兩句話?超不出,一切經論講來講去歸結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裡講的幻住、幻所成就,還不就跟《金剛經》那裡所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作這個觀的成就是什麼?成就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看看是不是千經萬論歸結到一處,我們能把握這個綱領修行,沒有不成就的。

  我學人也有一個方便法,如果要想達到這個境界要從兩點著手,要認真的做,決定不能虛假,「於人無爭,於世無求」,這才能夠做到這個地步。一切都不爭,一切都隨緣,爭就是攀緣,求就是攀緣,不爭、不求是隨緣。你看看普賢菩薩教給我們,這個經是普賢菩薩講的,德生、有德就是代替普賢菩薩,十大願裡頭那是十大綱領,教給我們隨喜功德,恆順眾生。如果有爭、如果有求就不是隨喜,就不是恆順;換句話說,不是普賢行了。不是普賢行決定不能明心見性,在淨土宗裡面來講,決定不能念到理一心不亂。你要想念佛念到理一心不亂,你一定要把這兩句做到,要從內心裡面真實的去做,我們這一生才不會空過。

  一切境界裡常常鍛鍊,我們從街上過一過,從市場裡過一過,看看五花八門有沒有動心的?這個東西我看到很喜歡,立刻要覺悟:我錯了,我的心為什麼被它牽走了。這就是凡夫,這就是顛倒。看看那個,那個我很討厭它,那你心也被它牽跑了,你不能在境界裡做到如如不動,你還是取相,還是著相。取相、著相,記住就是凡夫,取相、著相就是顛倒,取相、著相就要受六道輪迴。修行在哪裡修?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裡頭修。修什麼?就修個如如不動,修個一切相不取、不著;換句話說,就是修個隨緣,萬萬不要攀緣。不但是世間法我如如不動,佛法也如如不動,阿彌陀佛現了相在你面前,你歡不歡喜?你歡喜心一生,阿彌陀佛來了,來接我了,我看到了,給我摩頂了。你那個心被阿彌陀佛牽著走了,壞了,你還是取相,依然著相,依然被人牽著鼻子走,那就不是佛法了。佛來了也如如不動,何況世間一切法?

  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現在你面前也要如如不動,能做到這個地步,地獄境界現前,刀山油鼎在面前也是如如不動,這才叫入一真法界。本經我們講的這一品叫「入法界品」,入的就是一真法界。所以一真法界要從於人無爭,於世無求上做起,從這裡下手這才叫真實功夫,我們這個修行才能踏實。斷惡修善都要以此為基礎,然後你所修的這才是真正稱得上淨業,那就不是染業了,凡是有妄想分別都叫染業。這句裡面就說明,不相應行這些法也是如幻的,生老病死都是不相應行法。前面合起來我們看到,四諦、十二因緣、不相應行法等等,沒有一法不是虛幻的。再看底下:

  【見一切剎土皆幻住。想心見倒。無明所生故。】

  這句是說的器世間如幻,器世間簡單的講,就是拿現在的話來說植物、礦物。一切國土,但想所持,既有妄想,所以心顛倒,見解也顛倒,無明所現也通於清淨的剎土。為什麼?諸位要曉得,等覺菩薩還有一分無明沒斷,那一分無明我們經上常說「生相無明」,生是出生,相就是現相。如果這一分無明要破了,那就是《證道歌》裡面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那個覺是連根本無明都破了,就是生相無明也破了。假如這一分生相無明沒有破,他所現的清淨國土依正莊嚴,諸位想想看,是不是還是那一分無明所變的?但是諸位要曉得,眾生國土境界是不相同,迷得愈厚所見的那個境界相愈惡劣,迷得愈輕所見的境界相愈清淨,這就是常說的十法界差別之相。破了根本無明之後這才入一真法界,那叫平等之相,就是沒有差別。入進去之後再回頭來平等不異差別,差別不異平等,差別跟平等不二。這是大菩薩自受用,別的人沒有法子入這個境界。底下一句說的是更深了:

  【見一切聲聞辟支佛皆幻住。智斷分別所成故。】

  這句說的小乘聖者,『聲聞』是小乘,『辟支佛』是緣覺,我們也稱為中乘,要是二乘來說都包括在小乘裡面,這個境界裡面他們也是『幻住』,也不是真實。小乘人是『智斷分別所成故』,諸位要記住「斷分別」。凡夫怎麼樣?凡夫不斷分別。分別是什麼?第六識、第七識,第六識是主分別,第七識是執著。小乘人對第六識滅斷,第七識是伏斷,所以他證得人我空。這是人家有這個智慧,能夠將八十八品見惑、八十一品思惑斷除了,才能證個聲聞辟支佛果。辟支是梵語,翻譯中國的意思叫緣覺,辟支翻作緣,佛就是覺,從因緣而覺悟的。

  【見一切菩薩皆幻住。能自調伏。成熟眾生。諸行願法。相續現前之所成故。】

  不但小乘人是幻住,大乘菩薩也不例外,也是幻住。菩薩所修習的法門無量無邊,通常歸納為六大類,我們稱為六度。在這個地方我們能看出來,六度是幹什麼的?『能自調伏,成熟眾生』。「自調伏」是自度,「成熟眾生」是度他、化他,化他先要自度,自己不能度憑什麼去化他。在過去弘揚佛法的這些善知識,都是自己成就了之後,才在外面講經說法利益眾生。自己沒有成就,如果要出去講問題很多,說老實話,自己沒有成就,把這個標準再降低,沒有到剛才所講的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沒有到這個境界一定出毛病,出什麼樣的毛病?很容易被名聞利養牽跑了。你要不接觸眾生,你沒有這個因緣,一接觸眾生,好,把名聞利養的心勾起來了,名聞利養心一勾起來不得了,這個因果是在阿鼻地獄。為什麼在阿鼻地獄?裨販如來。你拿著佛法去賣錢了,當作生意買賣商品這還得了嗎?我在這裡講經,講一部經你要供養我多少?你要對我怎麼樣尊敬,這是談生意,這就造罪業,不要說你有這個行,心裡面動了就不得了。

  所以從前這個修道人,什麼時候才能夠講經說法?其實不是說他對經典很熟很通,不是的。心裡不動心了,你給他個大金山擺在那裡,他也如如不動,你擺個大火坑給他跳下去,他也如如不動,這就行了。六祖惠能大師,諸位曉得不認識字,他一樣的弘法利生,一樣的講經說法,可見得不是說你要把書念通了,經要記得多少了。你要真念通了,真記得,就是把三藏十二部倒過頭來背得滾瓜爛熟,你要做不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就沒有資格講經。不要說佛法,拿世法來講,儒家所說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在從前的標準,像你這樣的人,世間人請老師,不要你。為什麼?你沒有學問,你沒有道德。你的那一套不過是多看一點、多背誦一點、多聽人家說一點,不是你自己的。自己東西從哪裡來的?從你心性裡面悟出來,心性裡面流出來的;換句話說,要從如如不動真心裡面流出來的,才能為眾生的老師。諸位想想,這個佛法裡頭沒有辦法騙人,沒有辦法騙自己。學問裡面來講,踏踏實實的學問,世間學問可以作假,佛法裡作不了假。

  世間學問作假都有果報,過去我一個老師給我講個故事,他說有個醫生(庸醫),凡是給他看病的,看一個死一個,沒有一個被他醫好的。死了以後閻王把他抓去,把他判到十八層地獄,他喊冤,為什麼喊冤?他說不是我不用心給他治,我不是有意殺他的,而是誤殺的,判到十八層地獄很冤枉。在那裡又叫又跳,又叫又跳聽到底下有聲音:老兄,你不要跳,你跳灰塵都落到我身上。我這十八層了,難道底下還有十九層?是,我是在十九層。你是幹什麼的?我是教書的。諸位想想這味道,庸醫殺人墮十八層地獄,誤人子弟墮十九層地獄還得了嗎?這世法。諸位再想想佛法,更不得了,佛法是人天尊重的,所以諸位必須要留意,時節因緣沒成熟,老實的自修,要認真的幹。時節因緣成熟了,自然有龍天八部來請你出山;換句話說,一定要從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上做。三世諸佛都是這樣教學,沒有一個是主動出來。自己想盡方法去找的,沒有,因緣成熟了,自然成就。這樣子你的心才清淨,你的知見才清淨,才不會為境界所轉,才不會被無明所蓋覆。

  我們看到『菩薩皆幻住』,先調伏自己,先成就自己,再成就眾生。『諸行願法,相續現前之所成故』,菩薩有大願,菩薩雖有大願,但是菩薩無心。諸位要曉得,「眾生無邊誓願度」,菩薩沒有度眾生的心,有度眾生的願,就是不存這個心:我趕緊去度眾生,那個眾生太苦了,我怎麼辦?這就是凡夫,你為境界所轉。菩薩有願,機緣成熟,感應道交,菩薩就現前;機緣沒有成熟,絲毫勉強不得,勉強必然有障礙,不勉強這就沒有障礙。末後這句更就徹底了,講到諸佛,這是四聖法界講到最高的。

  【見一切諸佛及諸菩薩眾會。變化神通威力。諸所施為。皆幻住。種種解行廣大願智。熏習所成故。】

  這段說到了極處,諸佛也不例外。為什麼?佛他要現相,只要他一現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莊嚴的報身如來也不例外。你要以為那個報身佛是真的,那也錯了,也是如幻的,也是因緣所生的。佛以及佛的法會,這裡講『菩薩眾會』,都是他的神通變化,所謂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所變現出來的,也是佛在因地當中所發之大願。在果地上自然因緣聚會的時候而現的這些境界,所謂說是『解行廣大願智,熏習所成』。諸位想想,哪有一法是真實的?哪有一法是勉強的?哪有一法是從起心動念當中來的!這個後面四聖法界可以說都是境緣所起。再看底下一句:

  【善男子。幻境自性不可思議。】

  這句是結判,也就是總結。『善男子』是童子、童女稱善財童子,叫他「善男子」。『幻境自性』,「性」就是自體,也就是現在我們講的本體,「境」是講境界,如幻的境界,要從它這個本體上來觀察『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是讚歎之詞,為什麼?要從相上去講無量無邊。我們凡夫所看的這個境界相並不廣大,因為我們自己業障太深了,所以我們六根的能量相當的有限。諸天他們的能力就比我們大得多了,我們在經上讀到,天人有五通,所以他活動的範圍比我們廣大得太多了。他有天眼比我們現在世間最好的望遠鏡,還要來得方便,我們望遠鏡比不上天眼,望遠鏡能夠看遠,把距離拉近看得清楚,與天眼有一點相似。但是望遠鏡不能透過牆壁,天眼還有透過牆壁的功能;換句話說,一切物質障礙不住。它能夠看透過去,這是望遠鏡達不到的。

  天耳比收音機靈光,神足比現在的飛機方便,飛行自在,這都是說的我們本能,佛給我們講一切眾生各個具足,為什麼失掉?執著分別煩惱太重,把我們這個能力喪失掉。這個喪失也不是真的喪失,假說喪失,為什麼?現在不能起作用,只要你把分別執著斷除掉,能力立刻就恢復。因為它能恢復,所以不能說它真的喪失,只能說是暫時喪失了作用。這個境界愈往上去境界相愈廣大,所以從相上講、從作用上講確實不可思議,從理上講非常之深,佛給我們講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永嘉禪宗集》、《證道歌》裡都有發明,現在這個書我們同修們都人手一冊,諸位細細去看去,你把《金剛經》跟《華嚴經》合起來看,自然就能夠融會貫通,自己能有悟處,悟了以後一定要照《感應篇》、照《了凡四訓》那個樣子修行。也就是說悟可以頓悟,修必須要漸行,按部就班的來修學,一步一步,步步踏實才能有真實的成就,這才不欺騙自己,不欺騙別人。再看底下經文:

  【我等二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善入無邊諸幻事網。隨順了知幻所成智。彼功德行。而我云何能知能說。】

  這是第四段,「謙己推勝」,諸位要曉得,《了凡四訓》最後的一篇講「謙德之效」,人要謙虛,唯有謙虛,唯有忍讓,才能夠把自己的功德保持住。菩薩、諸佛沒有一個不謙虛,所以「謙敬忍讓」這四個字必須要學,不可以須臾而離。你有這四個字的功夫,你這個功德就能保得住,就能夠增長。你沒有這四個字的功夫,修一生還是空過,所以你看看《四訓》裡面,立命可以說是序分,斷惡修善才是正宗分,我們萬萬不要看作那不是佛說,那你就錯了。釋迦牟尼佛給了我們一顆法印,這個意思就是說凡是符合這個法印的,就是佛經。這個法印是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了凡四訓》講的什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它怎麼不是佛法!它怎麼不是佛經!只要符合這個標準,你就把它當作經典來看待,決定沒有錯誤。只要符合這個標準,十方諸佛菩薩、一切天龍鬼神沒有不守護的,這是真實的。

  末後講謙,換句話說,末後一篇實際上就是講這四個字,「謙敬、忍讓」,這才能把上面斷惡修善的功德保全,也就是說斷惡是消業障,修善是培福德。《彌陀經》裡面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業障消了,善根有了,福德也有了,這才有資格往生佛國。佛把這些話跟我們講得這麼清楚,方法說得這麼明白,我們自己如果是曲解了,如果說不能夠依照方法去奉行,那你是自己自甘墮落,不能怪老師沒教得好。老師只能給我們做增上緣,只能夠指我們的路,路是要自己走的,老師不能背著我們走。指出一條明路,這就是善知識,這就是好老師。依教奉行,他負責任;你不能依教奉行,他絕不負責任。佛是大慈大悲,絕不怪你,也不會懲罰你。

  如果要懲罰那佛就有心,佛菩薩都是無心,你做善、作惡,他都如如不動,誰找你麻煩?護法鬼神找你麻煩。鬼神是凡夫,他看了不順眼,你做了善事,他歡喜,他保護你;你做了惡事,他要想辦法整你。所以你到那個寺廟裡面,一進門口四大金剛,你看那個樣子多凶惡,那是凡夫,那不是佛菩薩。佛菩薩的面孔都是慈祥的,他不會找你麻煩,那些小鬼、那些護法神,凡夫神決定不肯饒你的。所以,你看每段我們都看到,善友開示完了之後必定是自己謙虛,推崇別人。他是到等覺菩薩,一樣還是推崇人。這個道理我們在《四十華嚴》裡面講了很多,將來我們自己小講堂建成了之後,我們《華嚴經》繼續講。

  前面一句話自謙的話,客氣話,『我等二人』,德生童子、有德童女他們兩個人,『但能知此幻住解脫』,他解脫,自在了,「解脫」兩個字要拿現在的術語就說自由自在。他為什麼自由自在?就是因為他曉得一切都是幻,都不是真實的,所以他那個心清淨,毫無牽掛。為什麼?一切都是幻,掛在心裡幹什麼,心裡面沒有牽掛這個多舒服,這個多自在。世間哪一個人能比得上?心裡頭有牽掛的人,可憐,佛菩薩常講可憐憫者。如果那個事情真值得牽掛,那還情有可原。不值得,為什麼不值得?都是假的,都是幻的,沒有一樁實在的。就連諸佛菩薩也不值得牽掛,為什麼?也是假的,也是如幻的,也不是真實的。

  不是真實的為什麼還要念佛?我們現在沒有入那個境界,是想從念佛法門入這個境界,入這個境界這個佛也不要了,才叫真正的清淨。你到最後把這一聲佛號還丟不掉,你永遠證不得無上菩提。到什麼時候把它丟掉?給諸位說,到你成佛的時候才不要,沒成佛的時候還要。成佛不要了,不要就成佛了。正如同我們要到高雄乘火車去,進站的時候拿一張火車票,這個票要裝到口袋裡保存著不能丟,高雄出了站這張票就不要了,不要就到了,沒有到這張票可丟不得。念佛就是一張車票,懂不懂?是方法不是目的,但是你要想成佛,離開這個方法,沒有第二個辦法能行得通。這自謙,他得到自在了,他懂這個道理。

  『如諸菩薩摩訶薩』,「摩訶薩」是大菩薩,像別的菩薩,大菩薩他們有善巧,能夠入『無邊諸幻事網』,這個「網」在此地是形容詞,就是形容無量無邊的意思。『隨順了知幻所成智』,這就叫學問,這叫大學問。『彼功德行』,他們的功德,他們的行門,『而我云何能知能說』,這就說謙虛,我自己只有這個能力,他們那些大菩薩們他們所修的境界比我都強,我沒有辦法說得出來。今天就講到此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