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十二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12

  請掀開經本第五百四十五面:

  【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為世最上福德田故。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為諸施者大力田故。】

  從這個地方開始,向下有十句是說解行位中因圓果滿。從這一段我們很明顯能看得出來,都是在果地上成熟之後,就是證果以後,所謂倒駕慈航,全都是示現給菩薩們看的,希望這些菩薩們依照佛的示現來學習。特別是對我們初發心,就是在我們眼前這個地位,佛法雖然是有次第,但是它也特別著重在圓融,所以初發心的人可以學等覺菩薩,也可以學如來果地上的修學。修學必須要依智慧,佛門裡面常說的「依智不依識」,這一點非常的重要。第一句當中是『為令一切眾生了達正法』,「了」是明瞭,「達」是通達,正法就是世間『最上福德田』。世人雖然愚痴,疏忽了生死出三界,對於這個大問題疏忽了,但是對於世間的福德可以說他沒忘掉,念念都在追求,殊不知最上的福德就是正法。

  正法二個字怎麼解釋?「正法」,我們往往看到這二個字,就想到佛教經典這個就是正法,這種想法實在講是太狹隘,並不能了達正法。不能了達正法就是迷入正法,迷了正法。「法」是一切法,這個是宇宙之間一切事物、一切的理論、一切的過程,總而言之,就是一切一切的一個總代名詞,這是我們要把它認清楚。「正」是什麼?就是於一切法裡面,你都能具正知正見,你對它的認識,你對它的理解完全正確而沒有錯誤,這個叫正法。如果對於一切法都能夠正確的了達而沒有錯誤,諸位想想,我們不會有錯誤的思想,不會有錯誤的見解,當然也就不會有錯誤的行為。一切作為都能夠正而不邪,這個人怎麼沒有福報,當然有福報;不但有福報,他是真正的福報,是世間最上第一福報。由此可知,佛法教給我們確確實實是非常的平實,佛法教給我們決定沒有離開我們的思想行為與日常的生活,這個才是因圓果滿。

  第二句說『為令一切眾生成就平等清淨大悲』,菩薩行裡面是以布施為第一,無論在六度裡面,或者是在十度裡面,《華嚴經》通常都用十來表法,十度裡面也是布施排在第一位;一般大乘經典裡面,六波羅蜜也是布施擺在第一位;即使是四攝法,還是把布施列在第一位。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這個意義在講席裡面我們講過很多。為什麼要捨?那就是一切法都不是真實的,如果你要把它當作真實的,希望能有所得到,結果是一場空。所以佛要我們認識一切法的真實相,要從內心裡面把它看破,把它放下。

  這是要相當的功力,所以底下有『大力田』,相當的功力。如果不能夠看破放下,我們的平等清淨大悲心就不能夠顯現,「清淨平等大悲」就是我們的真心,就是我們的本性,禪家所講的明心見性,念佛人所講的一心不亂。這個一心就是平等,二心就不平等,一心就平等,一心就清淨,二心就不清淨。大慈悲心是從平等清淨心裡面生出來的,這樣的心來修布施,這是叫「大力田」,這是眾生種福,這個福田最為殊勝。對於平等清淨大悲心的佛菩薩,我們恭敬讚歎供養,這是世間最有力的大福田,為什麼?你能夠恭敬稱讚供養,佛菩薩才住世;你不能恭敬稱讚供養,佛菩薩就不住世了。這樣說起來,佛菩薩是不是喜歡別人對他恭敬稱讚供養?如果他還喜歡這一套,他與凡人就沒有兩樣,佛菩薩決定不是如此。他要是喜歡這些,他的心就不清淨、就不平等。諸佛菩薩無心,無心就平等,就清淨,隨著眾生心感應道交,《楞嚴》上說得很好,「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恭敬稱讚供養是性德,就是本性裡面的德能。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常常告訴我們,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就得十分利益。我們要是跟佛菩薩,自己要能夠得多少利益,完全在自己的恭敬心。跟著一個好老師,對這個老師沒有恭敬心,跟的時間再長久,也得不到利益。如果有十分的恭敬心,雖然跟這個老師親近的時間很短暫,終身受益。像蓮池大師傳記裡頭都有,他去參遍融和尚的時候,他對這個和尚非常恭敬,三步一拜,拜到老和尚的面前,求老和尚開示。這樣虔誠的恭敬心,老和尚對他怎麼說?他說:你這麼辛苦三步一拜,拜到我面前來,你求什麼,為什麼?他說:我求老和尚開示。「你不要被名聞利養害了。」人站著聽了都笑笑,老生常談,他們不曉得聽了幾十遍幾百遍,這麼一句平常的話還值得三步一拜從山下一直拜到山上來,就聽了這麼一句。可是蓮池大師對別人講,我一生所得力的受用就是老和尚這一句話,他就守定了,一生決定不沾名聞利養,他能成就一代祖師。別人大家在一起聽,為什麼得不到這個利益?沒有恭敬心,以為這句話很平常誰不會講,聽得也耳熟。我想蓮池大師平常也聽過,為什麼得不到受用?沒有恭敬心。這句話出在遍融和尚的口中,聽在蓮池大師的耳中,就起了作用,這就證明恭敬心真正能得利益。

  此地施者,大乘經典裡面講得很多,一切財布施都比不上法布施,法布施裡面第一條就是修行布施,修行的供養,是依教修行,這是布施供養裡面第一布施,要依教修行。這一句裡面我們就學兩樁事情,第一個我們要學放下,要學布施供養;第二我們要學清淨平等大悲,這兩樁事情相輔相成。第三句:

  【為令一切眾生堅固第一無能沮壞故。】

  『第一』是什麼?在本經清涼大師把它分作四科,第一是信,第二是解,第三是行,第四是證,「信、解、行、證」。此地這個第一可以說之為信,信為道源功德母,念佛人三資糧裡面第一個就是信,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心決定不能『沮壞』,信心決定不能動搖,要有堅固第一信心。這個說法是對我們現前的程度來說;在深位的菩薩,堅固第一就是講真如本性;如果在念佛人來講,堅固第一就是理一心不亂。但是那是深位菩薩,那種說法我們用不上,我們今天把第一擺在信心上,對我們非常有受用,要堅固我們的信心,要認真的去念佛。第四句:

  【為令一切眾生見必蒙益無能摧伏故。】

  這個『見』就是見佛、見菩薩、見善知識,你見到他必定得利益,而且得的是大利益,為什麼?『無能摧伏』。摧伏是講邪魔外道,是你見到佛菩薩之後,你對於真理明白了、覺悟了,不會再迷,不會再邪,是這個意思。我們見善知識,像佛門裡面講的參學,參學的目的何在?總而言之,不外乎斷疑生信,我們有疑惑,參訪善知識求他給我們破迷啟悟。我們見佛菩薩如是。我們今天學佛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遇見一切眾生,他見到我了,我們能給他什麼,這是我們要學的。第一個形象就是要叫他知道我學佛,你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一句話不說,叫他知道你是學佛的。學佛跟不學佛確實不是一個樣子,當然在初學還不能夠辦到;換句話說,氣質還沒有能變得過來,這是習氣不太容易改。古人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少年養成的習慣到老都改不了。但是學佛就是要改習慣,就是要改習氣,為什麼?我們那個習慣習氣都是六道生死流轉的習慣,生死輪迴的習氣,這個不改不得了!一定要改習氣,要改習慣。

  古人念書目的就是在變化氣質,何況學佛!學了佛,學了幾年,總帶著有一點佛菩薩的氣分,叫人家一看曉得這跟一般人不相同,他就會向你來請教,你就要給他開導。第一樁事情就是要給他說明白什麼是佛法,使他不至於錯解了佛法,錯認了佛法,這個是非常重要。至少學佛的三寶,三寶是什麼意思,你要能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還得講得簡簡單單,太麻煩、太囉唆了,人家不要聽。「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覺悟,覺而不迷就叫做佛。所以佛裡面沒有迷信,佛是要破迷開悟的,要教你覺,不是教你迷的。「法」就是正確的思想、正確的見解,正知正見。「僧」是清淨的意思,淨而不染。最低限度你要把三寶佛法僧講清楚。佛法求的是什麼?求的是一個究竟圓滿的智慧,要求這個,經裡面術語講無上菩提,菩提就是智慧,無上就是沒有比這個更高更上的,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是佛法所求。佛法之所修就是修覺、修正、修清淨,覺心、正心、清淨心。簡簡單單、清清楚楚,就把佛法介紹給別人了。人要是真正明白佛法根本的教義,當然一切邪知邪見自自然然就熄滅,這是「無能摧伏」,我們見佛菩薩得利益,一切眾生見我們也要得利益,不要叫他空來了,不要叫他見過之後空手而歸,那可惜。所以這樁事情我們向上要學,向下要教。第五句:

  【為令一切眾生成滿最勝平等心故。】

  要幫助眾生,幫助他成就圓滿最殊勝的平等心。這個事情,不僅是要在言教要把道理講清楚,他才能夠捨一切妄想執著,恢復到心地的平靜;同時自己還要努力去修學,你自己的心不平等、不清淨,你叫別人修清淨平等,不太容易。人家聽了說:你這些是高調,這個是人做不到的。如果你自己顯示得很清淨,他一看到,是有這個道理,說是人做不到,為什麼你能做到?你能夠做得到,當然別人也能做得到。可見得弘揚佛法教化眾生,單憑口說效果是很少,一定要解行相應,自己要能夠做到。當你自己做到的時候,你說出來語調音聲就不一樣;自己沒有做到說這個,心虛,人家聽了這個話都不踏實,對你打問號。自己真正做到,說出來的話言語肯定堅強,叫人聽了之後不能懷疑,那是因為你自己真正做到,真正證得。第六句:

  【為令一切眾生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得大無畏故。】

  『能』是有能力,『了』是明瞭,『達』是通達,通達『一切諸法』。一切諸法,最低限度你要能看八面,才算是能了達,單看一面會看錯了。哪個八面?第一個是本體,換句話說,這個一法生起的原理,它從哪裡生的?這是講它的本體。第二是現象,對現象要明瞭。第三就是作用,它有相,它一定起作用。這個是三方面,體、相、用,就是本體、現象、作用。其次要知道它的因、緣、果,從本體為什麼現出這個現象,一定有原因。你曉得原因,原因必定不是單純的,而是有許許多多的條件,這些條件在佛法叫緣,眾緣聚會的時候它才現這個形狀,這叫果報,因緣果報。除這個之外,還要曉得事與理,必定有事相的一面,有理論的一面。最低限度你要在一法當中要從八面去觀察,你就不迷,你就真正覺悟了。

  這個「善」字用得妙!妙在哪裡?妙在心像一面鏡子,把一切法「體相用因緣果事理」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並沒有落在事裡面,我就想想這是什麼事情,那就不善,為什麼?落到意識裡頭去了,你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用這種心去了達一切諸法,那是六道凡夫,小乘聖者、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是這些人。圓實的大菩薩善能了達,為什麼?不用心意識這個就叫善,用心意識就不善。所以這個字在此地很妙。能夠離心意識,當然『得大無畏』,也就是真正的解脫自在。《楞嚴經》交光大師註解《正脈》裡頭,教我們捨識用根,就是用六根的根性,那就是「善能了達一切諸法」。再看第七句:

  【為令一切眾生放一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故。】

  『光明』是講智慧,智慧實在講是無量無邊,那必須是有大的成就,圓滿的成就,像佛與大菩薩們,他們能放無量光,無量神通、無量的德能能夠同時顯現。我們現在沒有到這個地位,也沒有這種能力,在現前我們怎麼做法?『放一光明』,行,這我們做得到,一光明你要是真正透出來,給諸位說,確確實實『普照十方一切世界』,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問題就是你這一道光能不能放得出來,放不出來就不行了。這說的什麼意思?具足真正的信願行,在無量法門裡面修這一個法門,任何一個法門,信願行實在講不只是淨土必須具備的條件,任何一個法門如果信願行這三個條件缺一個,都不能成功。不單在佛法,世間法也是如此,無論你做什麼事情,你對這個事情有信心,你很歡喜去做,天天不斷的去做,才會有成就。世出世間法離信願行不能成就,所以有堅定清淨的信願行這就是光明,用在念佛上那就特別的顯著。像《彌陀經》裡面說的,「真心切願,執持佛號,求生淨土」,這個人是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讚,十方諸法之所護念,那怎麼不普照一切世界!

  真正是決心在這一生要往生,現在在這個世間除了利益眾生的事情我們應當要做,此外我們完全要把它放下,心才清淨,心才能專一,專一就放光。如果我這個信願行裡面還參雜著世間名聞利養,還參雜著世間五欲六塵,這個信願行裡頭沒有光明,要想感應那就很難。由此可知,放一光明就是專心,專心就放光。西方許多科學家都是如此,他在專心研究的時候,他什麼都忘掉,連吃飯也忘掉,這是常有的事情。你說餓不餓,餓也忘掉了,人家專心專到這個程度。我們到時候想肚子餓了要吃飯,可見得心沒專,還掛念著要吃飯,所以我們放這個光不足不強,照不到十方世界。真正專一的話,確確實實能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再看下面第八句:

  【為令一切眾生普修一切菩薩精進行無懈退故。】

  這一句也非常重要。凡夫無始劫以來有一個很大的毛病,這個毛病是什麼?就是懈怠懶散,這是我們學佛的致命傷,不僅是學佛不能成就,在世間事業上也不能成就,不能出人頭地。所以我們要痛切悔改,要改過,要學勤奮,要學著勤勞。這一次我到屏東去,跟那邊的大眾結結法緣,我們多年一個老朋友也參加這個法會,鍾景德老居士,他今年八十四歲,身體很健康,一般老人都沒有辦法跟他比。人家問他:你怎麼保養的?他什麼也沒有,他也沒錢,住在廟裡面。他給我說,他說:大概我這個體力能保持這麼好,就是運動,工作,寺廟裡頭大大小小的事情他看到就做,勞動。沒有事情做的時候,他就念佛經行。在院子裡頭經行念佛,他說他一天念三萬聲佛號,念一聲佛號走一步,他一天平均要走三萬步,一年到頭都是這個樣子。他說這個不能說是沒有道理,要運動!心沒有妄想,身能勞動,這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經上一再給我們講清淨平等慈悲,這是大悲心,心一定要清淨平等慈悲,身一定要勞動。不但對自己事情要做得圓圓滿滿,對於公共大眾的事情做得更要圓滿,要盡心盡力,這不僅是勞動,精進也是修福。修福這樁事情決定不能間斷,希望在臨命終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病苦,如入禪定,這樣走是大福報。古人確實他表演了這一招。我好像是在《高僧傳》還是哪裡看到,很久很久以前的,學佛沒多久,喜歡看這些書籍,講臨終去的,也是個出家人,臨終走的時候問大眾,他說:「你們有沒有看見過坐著走的?」有一個,我們有看見過。「有沒有看見過站著走的?」也有少數人說我們看見過,於是他翻一個筋斗,頭朝下,腳朝上:「你們有沒有看見這樣走的?」沒有看見過。他就走了,你想這個多自在,真自在,這是大福報,生死自在,簡直就是開玩笑一樣的。

  諸位要知道,他能做得到,我們也能做得到。我們今天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因為我們不能精進,就是因為我們懈怠散亂,就是因為我們放不下貪瞋痴慢,所以做不到。真正能放下,真正能精進,沒有一樁事情是做不到的。特別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華嚴經》上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我們就是這個肉身一生能成佛,成什麼樣的佛?成圓教最究竟最圓滿的佛。這在《華嚴經》末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的,凡是我們這個世間人做不到的事情,釋迦牟尼佛決定不說,說了沒意思,說了吊胃口,佛不可能這種說法。凡是說出的,都是我們世間人可以做得到的,特別在這部一乘圓教的大經裡面,給我們講一生成佛的修學法,所以精進就非常的重要。學佛人大障礙實在講就是退轉,我們是進得少、退得多,如果有進無退,成佛不必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真的就夠了。第九句:

  【為令一切眾生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

  這個『行』,古人念去聲,當動詞講。現在有的時候念成破音字,但是意思明瞭也沒有太大的妨礙,這是個動詞。以一行,以一願,一種行法,一個行門,一個願望,就能普遍滿一切的菩薩行、菩薩願,這個太特別!這一句實在說就是暗示著念佛求生淨土,這一句就是說這個。不但這一句說這個,其實這部經從頭到尾顯說暗示都是教你念佛求生淨土,到最後怕你還不明瞭再明說,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你到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到最後揭穿,明白的說出來了。

  『一行』就是阿彌陀佛,念念不離這個,『一願』就是願生淨土,就夠了,只要得生淨土,的確就普遍圓滿一切菩薩行願。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告訴我們,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見一佛就見一切諸佛,見到阿彌陀佛就見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西方淨土是法性土,生這一土就生諸佛淨土,一生一切生,一見一切見,豈不是『普滿一切諸行願故』!離開這個法門,修別的法門是做不到的,說一行能夠普滿一切諸行願,不容易做到。所以成了佛,這個成佛通常講藏教的成佛、通教的成佛、別教的成佛,還要念佛發願求生彌陀淨土。我們怎麼曉得,藏佛、通教佛、別教佛都要發願求生淨土?這個也是在《華嚴經》上說的,藏通佛還沒見性,在十信位裡面不過是九信、十信位而已,還沒見性。別教佛破了十二品無明,別教初地菩薩破一品無明,十地破十品,等覺破一品,佛再破一品,只破十二品無明,四十一品無明只破十二品,所以他在圓教的地位來講,相當於第二行位的菩薩,因為二行菩薩破十二品無明,跟他這個地位等齊。圓教法身大士還要求生淨土,破十二品無明,二行位的菩薩,就是別教佛,你想想他要不要求生淨土?他當然要去,別教的佛都要去了,通教、藏教當然更要去。所以西方淨土是諸佛菩薩的歸依處,這就是「以一行願普滿一切諸行願故」。所以十方諸佛都要求生淨土。末後這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以一妙音普使聞者皆得解故。】

  這是如來果地上特殊的能力,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阿彌陀佛」這一句是梵音,實在講也不是印度話,佛只給我們傳下來這個音調。而且佛給我們說,不僅是娑婆世界,十方世界一切眾生都喜歡聽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人樂聞故,人很喜歡聽,這就是一音,這一音使一切聞者都歡喜,都得解。這一句佛號念久了,這個念有方法,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要把這句佛號把我們的分別執著妄想念掉,就是分別執著妄想一起來的時候,很快的就換成佛號,這叫念佛,這叫念佛的功夫。果然把一切分別執著妄想念掉,念沒有了,這就一心現前,一心不亂就現前,就得到,一心就是自己的真心,就是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本來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的德能,這個時候的智慧德能統統現前,所以佛說無師智,就是不是跟老師學的智慧,無師智、自然智這個時候統統都現前。諸位要曉得,要是拿淨土彌陀的教義來解釋一切經,這一切經不難,確確實實不難,句句都看到指歸淨土,所以古大德常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實實在在不錯,確實是這個樣子。

  到這個地方是一個小段落,下面是第三個小段,有八句,這八句地位又要高一層,是十地位中因行果滿,就是地上菩薩所表演的、所示現的。第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悉能具足一切菩薩清淨心故。】

  這個意思在《六十華嚴》裡面,這一句叫「直心平等」,也就是初證真如,要就離障來講,所以說清淨。障有二種,所以心就不清淨,第一種叫煩惱障,第二種叫所知障,這是佛把無量的障礙,是心性上的障礙,有了這個障礙,我們的真心不能現前,不能夠恢復。障礙雖然多,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乎這二大類。但是古德有許多地方,或者是在註解,甚至在佛學辭典上,你能夠看到,所謂是煩惱障障涅槃,所知障障菩提。這種說法是取偏重的說法,其實煩惱障不但障涅槃,也障菩提;所知障是障菩提沒錯,也障涅槃,這個是一定要明瞭的。二種障礙都破除,清淨心現前,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你的真心現前了。

  我們今天講待人家,我真心待你,假的,騙人的,哪有真心!你要有障礙,障礙沒有去掉,你哪來的真心?好,真心了,過幾天心又變了,可見得他不是真心,他會變的。所以你一定要覺悟,與凡夫相處沒有真心;要有真心,他不是凡夫,他是菩薩。那個心不變,給諸位說,阿羅漢才不變,阿羅漢以前都會變卦,都會變的。阿羅漢是斷了見思煩惱,煩惱障斷掉,所知障還沒斷,一品都沒斷,他這個時候不變了,但是還不能叫清淨心,他只能叫定心,阿羅漢心定。因為清淨裡面必定放光明,阿羅漢還沒放光,心是定了,沒有放光,有定沒有慧,還要再加功夫。再加功夫就是破一品所知障,就見一分真心,所知障是無明,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心。這個地方就是初證真性,在圓教講就是初住菩薩位,別教來說那就是初地菩薩位,是這樣的境界。

  雖然是大菩薩們修學的,我們不能不重視,什麼原因?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那就是用真心,用清淨心,見色聞聲,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不染污,心是清淨的,心是理智的,這就是真正的修行,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把這句佛號念好。縱然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是決定可以達到。中上品的功夫成片就已經是往生自在,所以預知時至,往生就自在。往生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沒有病苦,走的時候如入禪定,那還得福報,還要修福。可見得福報也是非常的重要,沒有福,臨終害病,這個麻煩。病是魔,你看《八大人覺經》裡面所講的四種魔之一,病魔纏身也是很麻煩,也是叫你不自在。第二句:

  【為令一切眾生普得值遇諸善知識咸承事故。】

  這是講見善知識,見善知識生大歡喜心,這就是順初地得見多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這個境界,承事無量無邊的諸佛如來。我們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在《四十華嚴》,或者「入法界品」裡面,我們看到善財童子好像並沒有承事諸佛如來,諸位要曉得善知識就是諸佛如來,為什麼?因為這些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譬如善財童子初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是圓教初住菩薩。圓教初住菩薩,《楞嚴經》說得很好,《楞嚴經‧二十五圓通》都是說的圓教初住菩薩的地位。你看到觀世音,觀世音是圓教初住,《楞嚴經》上的地位;在《華嚴經》上,觀世音菩薩他所代表的是第七迴向的地位;《法華經》裡面,他是等覺菩薩的地位,他所顯示的不一樣。我們看初住菩薩,就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初住菩薩就有資格示現佛的身分,就是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能夠示現這個相來接引眾生,來教化眾生,那是真佛,不是假佛。天台「六即佛」,初住以上叫分證佛,圓教這個佛果叫究竟佛,分證佛是真的,不是假的。

  你明白這個道理,你才曉得這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諸佛如來,這是令一切眾生普遍都能夠遇到諸善知識。我們今天能不能遇到?實在說,能不能遇不在外境,在內心,為什麼?經上講得清清楚楚,「境隨心轉」,我們今天是凡夫顛倒其事,我們今天是心被境轉,所以說諸如來來到我們面前,也變成了魔,我們不會用心。如果我們會用心,用什麼心?用真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用慈悲心,大地所有眾生都是諸佛如來,《華嚴》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在《圓覺經》上也是這樣開示我們,他本來是佛。我們今天見不到,是我們心被境轉了。再看看五十三參,那你就恍然大悟,你看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頭,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行善的,也有作惡的,有示現清淨的,也有現染污的。換句話說,這五十三位善知識所表現的,跟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有什麼差別?沒有差別,善財用的什麼心來面對這個社會?用清淨心、用平等心,以十大願面對現實的社會。如果我們今天也會用清淨平等心,也用十大願做為我們面對社會修學的綱領,我們今天就是善財,我們從早到晚六根接觸的六塵境界就是五十三參。善財能一生圓成佛道,我們怎麼能說不能?決定能成的。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八句只講了二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