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八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8

  請掀開經本第五百四十一面:

  【為令一切眾生成就清淨等施心故。】

  這是第四段,有十句,這十句是講成就十地位中的修行,全都是講修行綱領,我們講是地上菩薩,登了地,修什麼?還是修十波羅蜜,我們講的十度,通常講六度,在《華嚴經》裡面講十度,這十條綱目是我們從初發心的時候就開始學起,到地上菩薩還是學這個。再給諸位說,到等覺菩薩也是學這個,當然這十個項目是一樣,功夫淺深、境界的廣大是每一個地位都不相同。這十句就是十度,第一句就是布施波羅蜜,『為令一切眾生』,這一句在前面跟諸位討論過,「一切眾生」是自他都包括在其中,對自己來說,一切眾生就是指自己,也指自己以外的一切眾生,這是自行化他,當然是先度自己的眾生要緊。『成就清淨等施心故』,著重在心,平等布施的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我們的心清淨了,心平等了,這才叫做布施波羅蜜。愈是高位的菩薩,他們全都是在心地上用功,初學的著重在事相上,深位的菩薩全講心地。第二句是:

  【為令一切眾生奉持諸佛尸波羅蜜等清淨故。】

  尸是尸羅,就是戒律,持戒,持戒也要達到平等清淨。我們從這一句就明白了,戒律的目的在什麼地方?換句話說,為什麼要持戒?持戒的目的就是要成就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戒律諸位要記住,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剛才劉居士拿了一份廣欽老和尚的開示,大概是平常講的開示有人給他用筆記紀錄下來的,記了不少條,拿來給我看,他也是想印出來供養大家。我說頭一條就是講持戒,老和尚講戒是戒自,不是戒他,說得非常之好。這些資料將來我們在會訊裡面可以看,每一次可以刊登幾條。戒律能戒自己,心就清淨,就平等;戒律要是專門戒別人,拿著這個戒的尺碼到處去量別人,那你這個心怎麼能清淨得了?決定不能清淨,看到這個人也破戒,那個人也犯規,你這個心不會清淨的。同時你對一切眾生恭敬心生不起來,你看十大願王第一個禮敬諸佛,你禮敬的心生不起來,禮敬、稱讚、供養都是性德,都是我們本性裡面的德能,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你的良知良能透不出來,那就是你有分別執著。佛法的戒律愈是高等的高級的深位菩薩,他這個戒律也是講心地功夫,像《梵網經》上卷都是講心地,如何用心;下卷才是講事相,講戒本,講的事。

  我們過去曾經討論過,沒有菩薩心腸,哪有菩薩的行持!沒有菩薩心,照戒律去做,那叫裝模作樣,裝菩薩,怎麼裝也裝不像。真正有了菩薩心,你所表現的自自然然合乎他的戒律,像孔老夫子所說的,他說他到七十歲的時候,隨心所欲而不踰矩,一切很自在,隨心所欲,矩是規矩,就是戒律,隨心所欲,而不犯戒律,不違背戒律,就能與戒律相應,這叫真正的持戒,這個叫淨戒。諸位一定要懂得戒律應該怎麼修法,當然這是非常重要,所以嚴持戒律。

  在現前講經可以說是相當的普遍,雖然很普遍,講經裡頭也有不少問題,究竟講的是正法,還是講的裡面有偏差,或者有參雜?這就很難說了,這要聽的人自己要會辨別,否則的話先入為主,總是會帶來許多的障礙。講戒的少了,那怎麼辦?戒律也非常重要,在《華嚴經》裡面,它有兩品那就是戒律,第一個是「淨行品」,裡面講的是一百四十願,都是講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第二個是「梵行品」,比「淨行品」又要高一層,所以在《華嚴經》裡面講戒的有兩品經。我們在圖書館發的皈依證,皈依證上選的有「淨行品」,我們選了兩品,一個是「淨行品」,一個就是最後一卷「普賢菩薩行願品」,我們選這兩品,「淨行品」是《華嚴經》的戒律,「行願品」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個是淨土的經,淨土五經裡面就選的有《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這個意思也就是提倡持戒念佛,必定成就。

  除這個之外,我們常常勉勵同修念《了凡四訓》,要常常念,常常念我們才會記得。《了凡四訓》裡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說明因果報應絲毫不爽。學佛的人首先要相信因果報應,你真正知道因果報應,你就能夠改造命運。命運不是不能改,真能改,而且能夠一百八十度的把它轉過來。那你要懂理論,要懂方法,這些理論方法都在《了凡四訓》裡頭,所以這是一部非常好的書,這是學佛的基礎。其次就是真正改造命運要從哪裡下手?印光大師教給我們從《感應篇》下手,我們過去曾經印過好幾次《感應篇》的註解。這次我從香港回來,在香港看到一部《感應篇》的註解,我從頭到尾看過一遍,看到非常的歡喜,這個註子比《感應篇彙編》要淺,文字也比較白,很容易看。它這裡面註解有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訓,就是訓詁;第二個部分叫註,就是裡面一些難的東西要註解;第三段有一則公案,就是故事,那是講真的事情,講因果報應,至少有一段有一個故事,每一句都有一個故事,有的時候有兩個故事,兩個故事一個正面一個反面。這本書非常之好,我帶回來之後就交給印刷廠請他們印兩千部,將來印好之後分送給諸位。我們要多多的看,多讀,這些是幫助我們持戒。

  戒律最重要的是要曉得它的精神,要曉得它的目的,它的目的是叫我們得定,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在念佛人來講,戒律就是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這個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生活在這個世間爭什麼,這個世間的一切你一樣都帶不走,古德所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將就是帶,你一樣都帶不去,你就是造的一身罪業。因此我們對於世緣要看淡,要放下,我們爭什麼?要爭西方世界的品位,我們要爭這個,這是可以帶去的。品位怎麼爭法?那就是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功夫成片生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理一心不亂生實報莊嚴土。給諸位說,這都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辦得到的。

  事一心、理一心都能辦得到,問題就是你肯不肯辦,你要想真正辦到,那就是講心要清淨,心要清淨那就得要嚴持戒律,戒律的精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什麼叫惡?凡是對自己有利益的都是惡,為什麼說對自己有利益的叫惡?這個話得講清楚,不講清楚諸位就懷疑了,好像佛法不合人情了。世間人常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人就應該要自私自利,要不自私自利,這就天誅地滅了。這個話乍聽起來好像有一點道理,實在是沒道理。我們剛才講過,我們想得一心不亂,為什麼得不到?就是因為有自私自利,所以你一心不亂得不到。事一心不亂,破我執,你起心動念,這個為我,那個也為我,你是增長我執,你不能破我執;不能破我執,你念佛的功夫念得再好,也只到功夫成片,不能到一心不亂。換句話說,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只能生凡聖同居土,上面三土你沒份。佛教給我們首先要破我執,把標準訂在這個地方,為「我」就是惡,為什麼?增長我執。起心動念都為眾生這就是善,善惡的標準是這麼訂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簡單的講,一切都不為自己,這就是諸惡莫作了,不為自己。不為自己,你的心就清淨,你的心就平等。不為自己,這心當然清淨平等;一為自己,心就起了波浪,就不平等,就不清淨,無量無邊的煩惱統統都生起來了。你們諸位冷靜想想是不是如此,佛給我們講這個定義,沒錯!眾善奉行,這句話怎麼講?真正的善是行善而不著相,這個才叫真善。你做善事了,做善事了著相,著相我執依舊打不破,所以對我們提高品位還是障礙。這兩句話簡單的說法,第一個不為自己,第二個為眾生做一切善事而不著相,這才是戒律真正的精神。你能把握到戒律的精神,戒條每一條戒文裡頭是些什麼意思,你自自然然能夠體會到幾分,不會把它看錯,這樣的持戒才能成就清淨心,才能成就平等心。

  第三句講忍辱波羅蜜:

  【為令一切眾生得大堪忍波羅蜜故。】

  《金剛般若》裡面講六度,六度裡面它特別強調布施、忍辱。換句話說,菩薩行裡面最要緊的就是這兩樁事情,你能夠捨這是功德,無量無邊的功德。但是你要不能忍,你雖然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它會變質,變成福德,這不是功德了,變成福德。你有忍辱,福德變成功德;沒有忍辱,功德變成福德。福德的果報在六道,六道裡面去享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也不能往生。假如福德可以往生,我們自己可以不要修行,別人多修一點福送給我們,我就可以往生,哪有這個道理!福德可以給別人,我的福報大,我錢財很多,你沒有錢用,我送你幾百萬、送你幾千萬,你就可以享受;福德可以送給人,你沒有房子,我房子很多,我可以送你一棟。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定慧,這個沒有辦法給人的。

  諸位要曉得,不能忍辱,經上常講「火燒功德林」,你所修集的功德,布施,捨,捨心清淨,捨心平等,一發脾氣,你的平等心、清淨心馬上沒有了,所以叫火燒功德林,那個火是瞋恚之火,一發脾氣就完了。心裡頭一不高興也完了,發脾氣是大火,燒得乾乾淨淨;心裡偶爾有一點不舒服不高興,小火,雖然沒有把根燒掉,也燒得差不多了。所以諸位要能忍,忍當然是逆境,逆境裡一定要修忍辱,在逆境裡面修清淨心、修平等心就要靠忍辱波羅蜜。在順境裡面修無貪無慳,就是無慳吝,那就要靠布施波羅蜜。所以《金剛般若》裡面特別強調這兩條,有很深的用意在裡頭。一定要能忍,能忍才能精進,不能忍決定沒有精進,《金剛經》上說「一切法得成於忍」,要想成就都要有忍辱的功夫。

  此地是講十地菩薩他們所修行的,所以『得大堪忍』,我們讀這句經文,要常常反省,要常常檢點,我在境界裡頭能不能忍,每天待人接物有沒有心裡不高興,有沒有生氣,這一不高興一生氣,你所修行的都燒光了。我從前在講席當中也常常勸勉同修,別上當,逆境現前是魔境,就是勸你,看你功德有那麼多了,他看到不舒服,勸你趕快燒趕快燒,你一發脾氣就燒掉了,他得歡喜了,你很聽話,都把你的功德燒掉了。你自己不發脾氣,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修集的功德是不可壞的,沒有任何一個人力量能把你破壞。誰能破壞你?自己。自己不破壞自己,你所修集的功德是沒有人能破壞的,這是為火燒掉了。還有一個,被大水沖跑,被大水淹沒,水是什麼?水就是貪,貪愛。所以肯行布施、肯持戒,水就漂不掉你;能忍辱,火也燒不了你,你的功德才能夠成就。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記住的,要認真的來修學,否則的話,這一生的確是空過了。第四句:

  【為令一切眾生住精進波羅蜜常無懈故。】

  『懈』是懶惰懈怠;『進』是前進,絕無後退;『精』是純,不雜。古大德教給我們念佛,念佛要精進才能有決定的成就,因此教給我們不間斷就是進,不夾雜就是精,咱們念這句佛號不間斷不夾雜。真正的佛七你們同修不但沒有見過,聽也沒聽說過。真正佛七怎麼打法?七天七夜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其他的什麼都沒有,念個《彌陀經》就是夾雜,夾雜一部《彌陀經》在裡頭;念個往生咒也是夾雜,唱個香讚更是夾雜,念個迴向文還是夾雜。一句阿彌陀佛決定不夾雜任何一個念頭在裡頭,那叫精,精進佛七。你們平常那個佛七就是佛七法會,結結緣,大家歡歡喜喜。真正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不能起一個妄念。雖然大家在一塊共修,彼此不能談話,談話就是夾雜,夾雜了閒話。佛七當中個人顧個人,不要顧別人,顧別人你心又夾雜了,又起妄想了,不能顧別人,只顧自己。管秩序的是主七師,主七師他不是打佛七的,他是來管理的,他是來照顧大家的。真正成就是打佛七的人,主七師很辛苦,照顧大家的。所以哪一個人如法不如法,我們自己絕不操心,主七師他管,真正成就是參加的人,那叫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不起一個妄念。精進佛七的法器,給諸位說,就是一個引磬,木魚都不要,木魚的聲濁,磬的聲音清,能提起精神。這是講到精進,我們了解這個意思,把這個意思引申來說。

  我們看《印光大師文鈔》,這是近代一位了不起的大德,可是一般人提起來表面上都很恭敬,心裡不以為然,為什麼?因為要照印光大師那個說法,我們道場沒有信徒了,人都跑光了。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到他那裡皈依的徒弟,他那個皈依的開示講得非常之好。可是我看到很多現在印的本子,把開示裡頭最重要的那些話都沒有了,都刪掉,這是很大的過失。這一次我們禮拜天大專同學就報到,講座最後一天有皈依的節目,這次皈依裡面我們把印光大師講皈依的開示印發給大家。他皈依的徒弟每一年要是常常到寺廟裡面去看他老人家,他都會呵斥、會罵人:你為什麼常常到這裡來?他說:我來看看師父。「師父已經看過兩次了,有什麼好看的?到這裡來一趟耽誤時間,耽誤自己用功,起多少妄念,為什麼要到這裡來?」他把你罵回去。老人家這個寺廟都不能去,那別的寺廟你還能去嗎?他要知道不更罵人!他就是教你在家裡老老實實把這句阿彌陀佛念好,念到一心不亂,他是不贊成人到處去跑廟,到處去攀緣,這是他最反對的。除非你到他那個道場,他的道場是常年佛七,他也沒有法會,他也沒有佛事,他那個道場不講經,一天到晚都是念阿彌陀佛,所以常年佛七,你到他那裡去打佛七,你要有空到那裡去住一個禮拜,住一個月,去跟大家念佛,這個沒有話說。你要帶些禮物去看看師父,「師父你最近好嗎?」一定被臭罵一頓,是這麼樣一位法師,真正成就人的。這都是教給我們精進。

  你要住在精進波羅蜜中,波羅蜜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它這個文字要照印度話來翻是叫到彼岸,到彼岸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講功夫到家了,功夫到家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意思。究竟圓滿的精進,常無懈怠!要不是這樣修行,我們這一生要想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給諸位說,那總是有個問號在那裡,因此念佛決定不能間斷。我們今天因為念佛實在講還沒上軌道,所以隔一天要來聽一次經,聽一次經好處在哪裡?心裡平復了一點,三天不聽經,心裡七上八下,邪知邪見,分別執著,那不曉得造多少罪業!聽一次經,就好像在此地看一次病、吃一次藥一樣,到這裡來服了這次藥,病可以安穩兩天,效果就這麼大,只能夠安穩兩天。功夫上了軌道,就不要聽經了。我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我這個佛號不間斷,經就不必聽了。常常間斷,常常打妄想,這個經就不能不聽,你有病,有病不能不吃藥,沒病可以不必吃藥,有病不能不吃藥。病就是懈怠,病就是雜念,就是亂心,這是我們的大病,障礙我們往生。第五句:

  【為令一切眾生住無量定能起種種神通智故。】

  這一句是講禪定波羅蜜,『無量定』,定就是禪定,無量是什麼意思?無量是從事上講,從理上講,從境界上講,無量無邊!宇宙人生的事物理論境界無量無邊,不管什麼道理,不管什麼樣的人物,不管什麼樣的事理,我都不動心,我六根接觸我都自在,都不動心,這就叫無量定。這個不動心不是叫你不辦事,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菩薩應處的比我們高明,沒有一樣不周到,沒有一樁事情不令眾生生歡喜心的,菩薩自己如如不動,正是所謂「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一切能順眾生,沒有自己,隨眾生的歡喜他去做,做了成就自己的功德,自己功德就是定慧,慧是對於一切事理了了分明清清楚楚,這是慧,觀慧;定是在這個裡面決定不起貪瞋痴慢,這個就是定。順境裡面不起貪心,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心常在定中,心常清淨,心不散亂,這種心起作用就叫做『神通智』,拿現在的話說,他非常的聰明,他有很高的智慧,這種聰明智慧從清淨心起用就是了。

  佛法教給我們沒有迷信,佛法教給我們沒有祕密,祕密不是佛法,迷信也不是佛法。所以我們看到「神通」,不要以為那是無中生有,像魔術一類的,不是這個神通。西遊記講孫悟空七十二變神通廣大,也不是講這個神通。「通」這個字是通達無礙,就是無障礙,華嚴裡面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神」是什麼?不是我們常識能夠理解的,神奇莫測,是這個意思。他樣樣都通達。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了解他?因為人家那個心清淨,我們心不清淨。我們用分別心,怎麼樣也沒有辦法了解那個不分別心的境界,沒法子了解。實在講這個了解不是了解別人,不是我們了解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不是了解這個,是了解自己。換句話說,自己的妄心沒有辦法了解自己的真心,就是這麼一句話。真心是佛心,是自己沒有法子了解自己。神通要這樣說法,我覺得更切實,不至於產生誤會。所以你心要得一分清淨,你的智慧德能就透一分;心有十分清淨,你的智慧德能必定顯露十分,這就是種種神通智慧。這是從禪定裡面得來的,這一句講禪定波羅蜜有體有用,無量定是體,神通智是起用,有體有用。這種定是活活潑潑的,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經上也常說「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他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統統在大定裡面。第六句是般若波羅蜜:

  【為令一切眾生得知一切法無體性般若波羅蜜故。】

  『般若』是智慧,我們不把它翻作智慧,還保留這個梵音,這個在翻譯體例當中有五種不翻,五種不翻這一條是屬於尊重不翻,對它的尊重,翻音不翻它的意思。實在講,如果把它翻成智慧,往往我們會誤會,以為這個世間聰明智慧就是般若,那就錯了。世間聰明智慧在佛法裡面屬於八難之一,三災八難,八難裡面就有世智辯聰,可見得世間聰明智慧佛法不取,為什麼?因為世間聰明智慧在佛法裡面講是屬於所知障,那些聰明智慧是從分別心生起來的,是從意識心裡面流出來的,就是心意識裡頭流出來的。佛法裡面講的般若智慧是從禪定裡面出來的,這個不一樣。所以沒有禪定就沒有般若,這是諸位必須要記住的。

  自己常常想想,我自己好像一切都通達,一切都明瞭,也很會說,可是我心並不定。那麼我自己這一套依舊是世智辯聰,不是智慧。般若智慧一定要修定,修定是不是我們也去參禪?你要這樣想法那就錯了。參禪是修定,試問問佛法裡面講的八萬四千法門,哪一個法門不修定?你們去想想看哪個法門不修定。如果不修定就不是佛法,佛法修學三大綱領「戒、定、慧」。你要曉得,八萬四千法門是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門道,修什麼?統統修禪定,參禪是八萬四千種方法的一種,念佛也是修定。念佛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事一心不亂就是得禪定,理一心不亂就是明心見性,這是大徹大悟。教下裡面讀經,每天誦經,誦經幹什麼?是修定。誦經,我在過去也跟諸位講過幾次,念經有會念的、有不會念的,不會念的念文字,就跟學校學生念書一樣;會念的人修定修慧,他不是在念經,他是修定修慧。為什麼?從這個經一展開,從頭到尾一直念下去,心裡不起一個妄念,不打一個妄想,這就是修定。如果不念經了,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這個心裡頭七上八下,心定不下來,所以念經是修定。念的字,一個字不錯,這就是修慧,可見得念經是定慧一次完成。不但定慧一次完成,戒也在其中,你念經的時候決定不會想壞事,經是佛陀從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文字,那是最善的,念經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以念經是修行,念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會念經的人展開經本,他在那裡修戒定慧,他戒定慧一次完成;不會念經的人,拿到經在那邊打妄想,這一句怎麼講的,這一句那個人沒有做到,打妄想,那就大錯特錯!甚至於還說佛這些話說得不合時宜,因為現代人不能做到,那就更糟糕了。這就是說明禪宗是修禪定,念佛也是修禪定,念經也是修禪定,你才明瞭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是修禪定。這麼多門道裡面,統統修的是一樣東西,因此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真正了解了,法門真的是平等的,沒有高下。

  在這麼多法門裡面,哪一個法門我最適合,最適合自己來修的,你選定一個就行了,一門深入,剛才講的精進,這才能成就。搞多了,反而麻煩,進不來。好像我們一個講堂,我們外面好多個門,你要想一次從兩個門進來,從三個門進來,試問問你能不能進來?你要到哪一年才能進來?說老實話,我們學佛沒成就,我們學佛絕不是這一生的,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為什麼過去沒成就?就是心裡想一個門靠不住,再多學幾門。在外頭,一個門恐怕進不去,我多找幾個門,大概差不多了,結果反而進不去。你真正覺悟了,要進去只能走一個門,那你決定走進來,很容易就走進來。你走進來之後,一切門你統統得到,走不進來是一門都得不到。古人講一經通一切經通,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修學貴一門,古人給我們的模範,我們看到古來大德的成就,學,這是講解,也就是今天講的理論,依一部經,省事。《大藏經》那麼多,蓮池大師講的,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他們要想去開悟,你去開悟去,我不要了。蓮池大師《大藏經》裡面只取一部經《阿彌陀經》,古大德大概都是一部經,一生當中就學一樣;清涼大師一生學《華嚴經》,他的徒弟宗密大師《圓覺經》,都是在一部經上成就的,把畢生的精力用在一門上,修學一個法門,我們學念佛法門,我們依靠一部經,這樣才能成功。

  照這樣說,我們有一部《彌陀經》夠了,何必還講《華嚴經》?這個是無可奈何,是不得已,正是從前李老師在台中講《金剛經》,講《楞嚴經》,他說為什麼講這些經,他說如果不講這些經,跟他念佛的這些人都跑掉了。怎麼會跑掉?認為這個道場是老太婆道場,什麼都不懂,你看看就是一部《阿彌陀經》,只曉得念阿彌陀佛,《般若》、《華嚴》、《楞嚴》這些大經大論他不懂,他懂得什麼?只會念一句阿彌陀佛而已!自己不服氣,那個廟裡講《金剛經》,趕緊到那裡去了;那一邊講《楞嚴經》,好,跑到那邊去了,人都跑光了,有什麼辦法!講這些大經是安撫大眾而已。講經你們多聽聽,聽聽這些大經,你心裡面明瞭了,這些大經也不過如此而已。再有人拿這些東西來誘惑你,這個我聽過了,我念阿彌陀佛,我可以在這個境界裡如如不動了。這不得已的辦法。如果你的心地清淨不動搖,講這個有什麼意思?實在講沒有必要。可是你的心還沒死,俗話說不到黃河心不死,這些大經大論那麼多,我都還沒有涉獵,心裡總放不下,這沒法子,這就耽誤一點時間。但是年輕有時間可以,年歲大了不行,不能再耽誤,來不及的。太平盛世耽誤幾年也沒關係,現在天下大亂,不知道什麼時候核子戰爭爆發。換句話說,沒有時間了,我們要了解現前這個現實環境,不容許我們再耽誤了。

  一定要有智慧來選擇,那就是你真正能夠明瞭、能夠覺悟,我依靠一部經典,我守定一個法門,不受任何誘惑,那你就是有大善根大福德的人。善根是能夠選擇,你會選擇這是你有善根;你能夠堅持,你能守得住,不被外面誘惑所動搖,這是大福德。《彌陀經》上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一切經裡頭能選《阿彌陀經》,能選阿彌陀佛佛號來做為自己修行,跟諸位說,這實在是十方諸佛裡面的第一法門,第一法門不是我們自己學這個法門來誇口,來讚歎,不是的。你看《彌陀經》裡面,十方諸佛讚歎,這個法門是一切諸佛之所讚歎的。在《華嚴經》看到,《華嚴經》講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華嚴經》上,那些菩薩們善財童子他們學的什麼法門?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蕅益大師講:發願求生淨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無上菩提心。這句話講得一點都不錯,可以說是《華嚴經》裡面最重要最明白的一個註解。我們把這些事實徹底明白了,換句話說,我們念《華嚴經》就圓滿,《華嚴經》的目的何在?目的就是你有堅定的信心求生西方淨土,整個《華嚴經》就是教我們這樁事情。瞧不起《彌陀經》的人多,但是沒有人敢瞧不起《華嚴經》,從《華嚴經》裡面踏到《彌陀經》上去,才知道《彌陀經》尊貴,《彌陀經》是《華嚴經》的結論,《華嚴經》的歸宿,這是真正的智慧。

  但是在這句經文裡面還有一個意思,那就是『知一切法無體性』,這就是知一切法空,這是真正智慧。因為曉得一切法無自性,無體性就是無自性,你才能真正將一切法從心地裡放下,不再執著,為什麼?執著也等於零,執著不到。你真能把這個法抓到,是你自己的,佛也佩服你,佛也跟你學了。你抓不到。不但一切身外你一樣得不到,連身體都得不到。身體現在諸位曉得,我們這個身體細胞新陳代謝,在這個地方一個半小時,一個半小時我們身體細胞不曉得死了多少,也生了不少,我們無法控制,無法控制就是你自己不能掌握。如果自己能掌握,誰不願意年年十八?不能掌握!身體裡面一樣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所以人要聰明,人一定要覺悟,不要為外面環境累贅,不要為色身累贅,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真解脫。一切法裡面可以受用,我常常說的,好像現在人講的,我們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你要認為有所有權,那就是大錯特錯。換句話說,連身都不是自己所有的,現在現這個相可以受用,可以拿這個色身好好來修學佛法,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大慈悲心,這是工具,身也是工具,這是真智慧。第七句是:

  【為令一切眾生圓滿無邊淨法界故。】

  這一句可以說事,也可以說理,理事都講得通,所以才講無邊,『圓滿無邊』,這就是十度裡面的方便波羅蜜。講六度,般若裡面就有體有用;如果講十度,般若波羅蜜是講體,後面四種是講用,就是般若起用,也就是權智,我們講實智、權智。第六條的般若波羅蜜是實智,後面四條方便願力智都是權智,就是般若的起用。由此可知,十波羅蜜後面這四條是從般若波羅蜜開出來的;講六度,這後面四條就歸納在般若波羅蜜裡面。由此可知,六度跟十度只是條目上多少不同,內容是一樣的。不能說六度講得少,十度講得多,不可以。內容完全一樣,是開合不同。

  智慧起作用,第一個就是方便,怎麼叫方便?你看方便是『淨法界』,淨是清淨,如何能淨法界?當然第一個心清淨。方便法在什麼地方?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待人接物,這裡面全是般若當家,般若做主,那就沒有一法不是方便法,法法都教我們心清淨。因此事事物物一切法都是自己的善知識,像善財童子參學一樣,不但一切人是他的善知識,連桌椅板凳都是的,經上都說了,板凳善知識,桌子善知識,蠟台善知識,香爐善知識,沒有一樣不是善知識,為什麼?事事物物裡面修自己的清淨心,所以這一句才講「圓滿無邊淨法界故」,這是真正修行,這是大修行。第八句:

  【為令一切眾生成滿一切神通清淨善根故。】

  『神通清淨善根』就是願,方便實在講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當中要有願,願通達一切法,願心清淨,願善根增長,這個很重要。善根,世間善根在一切法裡面無貪無瞋無痴,無痴就是一切法明瞭通達,逆境沒有瞋心,順境沒有貪心,這樣就能生一切善法。佛法裡面唯一的善根就是精進,不夾雜、不間斷這就是精進,那我們的成就是很快速的,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能成佛。第九句:

  【為令一切眾生住平等行。積集善法悉圓滿故。】

  這就是力,力是能力。能力從哪裡講?你的心真正住在平等上,這才是力,才有無量無邊的勢力。心不平等不行,為什麼?因為心不平等是迷,迷的心,力量再大,有限。平等心不迷,它是覺心,覺心是與法界相應,與法性相當,它的力量就太大太大了。大到什麼程度?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現的,你看看它有多大能力?這個是不平等心裡頭決定沒有的。在力波羅蜜裡頭特別教給我們,我們要住在平等行,這個行念去聲,當動詞講,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所作所為都要平等,平等行,決定沒有差別。

  沒有差別當中,它也有差別,事相上有差別。事相上差別從哪裡來的?我們舉佛菩薩,不是佛菩薩心有差別,是眾生的緣有差別。譬如我們講一個是根熟的眾生,一個是有善根的眾生,一個是沒有善根的眾生,佛對待他們待遇不平等,不平等,難道佛還是住平等行嗎?佛住平等行,不平等的現象是眾生那邊差別,所以佛才講許許多多的法門,講得不一樣。根熟的眾生,佛就教他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根熟的眾生,為什麼?這個人他一生決定成佛,這叫根熟的人。根沒有成熟的,好,給你講《華嚴經》,給你講《法華經》,給你講《楞嚴經》,給你講其他的大經大論,你慢慢的學,為什麼?你不相信淨土,縱然不反對,你不肯修學,你這一生不能成佛,你還得多生多劫,這是有善根的,沒成熟。成熟的人,成熟的定義就是他相信淨土,他決定修學這個法門,他這一生堅決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叫根熟;沒有這種信心,都不是成熟。不是成熟,就學別的法門,學別的宗派,這是要加強他、幫助他。沒有種善根的人,幫助他種善根;已經有善根的,幫助他善根增長;已經增長的,幫助他成佛,成熟;已經成熟的,幫助他往生,他就成佛,一生成佛了。可見得這種不平等的現象是眾生那一邊的,不是佛。佛決定是清淨平等心,我們學佛也是如此,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對於一切人一切事,用一個平等心去看待,這才叫做學佛,與佛心就相應。

  說不平等的,有的人聽到佛法很喜歡,有的人聽到之後掉頭而去,那不是我們的心不平等,還是對方他有分別執著。我們自己決定不能有分別執著。他昨天掉頭去了,今天又來了,我們還是非常歡迎。不能說這個傢伙昨天去了,今天來不理他,那就錯了,不應該。所以決定要清淨平等,他分別,我不分別,他執著,我們不執著,他心不清淨,我心清淨,決定不能因為他搞得我自己心也不清淨,那就糟了,那就壞了。末後一句:

  【為令一切眾生善入一切諸佛境界悉周遍故。】

  這就是入佛的境界,可見得十波羅蜜最後一條智波羅蜜,這個智是權智,用這個權智幫助自己幫助別人入佛境界。怎麼入?『善入』,這一句這個善字非常之妙,善入,善巧方便入,最善巧方便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就入佛的法界。這一句阿彌陀佛怎樣能入佛的法界,究竟入佛法界入了幾分,像不像佛,是真的還是假的?這個問題我們留到這一次大專講座七天跟諸位詳細來探討,你才曉得這一句阿彌陀佛真正不可思議。我告訴諸位,我學佛三十多年,講經到今年民國七十六年,在講台上就二十八年,我二十八年所得到的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實實在在不可思議。我們在七天的時間把這個介紹給諸位,我詳詳細細給大家說明。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到這裡是一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