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四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4

  請掀開經本五百三十一面: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淨志願菩提心力修諸善根時。作是念言。此諸善根。是菩提心之所積集。是菩提心之所思惟。是菩提心之所發起。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是菩提心之增益。】

  這一段經文是在迴向當中思惟修善的根本因由,為什麼能夠修集這些善根?思惟的結論都是由於菩提心。這一段告訴我們,菩提心在一個大乘修學人來說非常的重要,凡是修行有障礙的都是失掉了菩提心,所以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行,皆是魔道,不是佛道。魔也修行,也修得很好,也修得令人敬佩,它不是佛道,佛與魔的差別就在菩提心,所以發菩提心太重要,到這個地方諸位能看清楚了。菩提心究竟是什麼?一定要搞清楚。《起信論》裡面解釋的菩提心,第一個是直心,第二個是深心,第三個是大悲心。心只有一個,哪有三個,諸位要曉得,說三心是說它的體、說它的用,體是一個,用有兩個,這兩個用,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諸位要曉得,一切眾生他這個享受誰在享受,是不是我們身在享受?如果是身享受,那人剛死沒久,身還沒壞,他能享受嗎?他不能享受,能夠享受的是心之作用,你很快樂,心快樂;很煩惱,心在煩惱。可見得心才是一個人的主宰。

  『菩提心』是真心,「菩提」這兩個字是從印度梵語翻譯過來的,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的意思,就是覺悟,不是迷惑。直心是我們真心的本體;深心就是自己的享受,是自享受;大悲心是他受用,對待人是大慈大悲。這三心佛在《觀無量壽經》也給我們做另外一個解釋法,名詞不一樣,意思相同。第一個它不叫直心,它叫「至誠心」,真誠,真誠到了極處,這個叫至誠心,這是我們心的本體。可見得真心本來就是真誠的,如果不誠,你這個心已經從真變成妄,也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決定是誠實的,決定是至誠的,這一點我們要曉得。我們的心不誠實,自己要覺悟,我們這個心是妄心,不是真心。自受用,《觀經》裡面也說的是深心,而他受用就是「迴向章」裡所講的發願迴向心,就是大慈大悲,能夠捨己為人,這是發願迴向。這三心的說法跟《起信論》意思完全相同,如果我們聽了還有疑惑,還搞不清楚,我們把這個意思再簡化,大家就容易明瞭。什麼叫真誠?平等就是真誠,我們眼睛看人看事看物如果說不平等,這不是真心,真心所見決定平等。

  怎麼平等法?五個指頭伸出來都有長短不齊,如何平等?諸位要曉得,真正的平等不是講外面的物相,不是講這個差別,而是離分別執著,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切法就平等。可見得這個平等是求心地的平等,不是求外面境界的平等。外面境界,十法界裡面,佛、菩薩、聲聞、緣覺到阿鼻地獄,怎麼平等法?如果對十法界都沒有分別、都沒有執著,十法界在你眼睛裡面看是平等的,這個平等就叫做一真法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由此可知,唯有一才是真的,十當然就不是真的。十法界是方便說、是權說,是佛對那些迷惑顛倒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的這些眾生來說的,佛與大菩薩們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了,那講一真法界,不是講十法界了。一真法界在西方淨土叫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就是一真法界,這個意思我們一定要明瞭,要能夠理解。

  「深心」,簡單的講就是清淨心,好善好德而不著相,著相心就不清淨,好善好德,不著相,他心清淨了。「大悲心」是自動自發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這三心我們說得太多,在《華嚴經》至少講幾百次,為什麼這樣重複?諸位要曉得,雖然重複幾百次,甚至你《華嚴經》念了十遍,念了一百遍,重複幾百次幾千次乃至幾萬次,多不多?不嫌多,為什麼不嫌多?沒有做到,聽的時候好像懂得、覺悟了,出了大門就迷惑。境界一現前,馬上就顛倒、就迷惑,所以沒用,這才多次的重複,加深我們的印象,讓我們時時刻刻在境界裡能夠警惕、能夠覺悟,這樣才有用處。

  這些大菩薩們,他們的菩提心確確實實發出來,起了作用,起作用就是說他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就是用的這個心,佛菩薩用菩提心。想一想我們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不會用心,我們待人接物我們用分別心,我們用執著心,更甚的我們用貪心,用瞋恨心,用嫉妒心,用的是這個,跟佛菩薩用的不一樣。如果我們學會了,學佛諸位要曉得,要抓綱領,抓重點,抓到綱領、抓到重點,菩提心就是重點,從這個地方建立,我們學佛就快了,不必枝枝葉葉去學,從根本上學。根本上學就是改心,把我們待人接物這個心改過來,要從這個地方做起,要真正發菩提心,來救佛教,救自己,救度眾生。這是當前每一個佛弟子都要覺悟的。菩薩在此地反省,他所有的善根都是菩提心積集的,菩提心所思惟的,這個思惟它的意思就是明瞭通達。

  『是菩提心之所發起』,發起,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動力,他肯修集善根,菩提心在那裡推動的。『是菩提心之所志樂』,樂是愛好,志是願望,是一個覺心的願望愛好。『菩提心之所增益』,增是增上,益是利益,增上的利益。這是反省所得,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示,我們修行從哪裡修?從菩提心上修,把我們今天的凡心換成菩提心,我們跟菩薩就沒有兩樣。不從這個地方下手,給諸位說,修來修去總是魔業,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佛不騙人。沒有菩提心,你修來修去修得再好,也不過是三善道;修得不好,就是三惡道,三善道、三惡道都是折磨,日子都不好過。如果用菩提心來修就可以能超越六道生死輪迴,這是我們要明瞭的,要體會到,要趕緊去做的。再看下面經文,下面經文就是迴向的意思:

  【皆為憐愍一切眾生。】

  這是迴向眾生。

  【皆為趣求一切種智。】

  這是迴向菩提。

  【皆為成就如來十力。】

  這是迴向實際,成就這三種迴向。為什麼做?為這個做。我們今天一個願望,願生西方淨土,這一個願望裡頭包括這三個願望,你生淨土幹什麼?我要成佛道,那就是迴向菩提;我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就是迴向實際;我要普度一切眾生,就是迴向眾生。諸位要曉得,求生西方淨土,三個迴向的意思統統具足,西方極樂世界不是小乘,小乘的心量不能往生。

  【作是念時。善根增進永不退轉。】

  這個根本的原因找到,想通了,對於自己的信念增加,精進不懈。再看下面經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願我以此善根果報。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悉以惠施一切眾生。悉以迴向一切眾生。普遍無餘。】

  後面有一大段經文都是講迴向眾生及迴向菩提,這文很長,開端就是把自己所修的善行、所得的果報統統奉獻給眾生,自己有福讓大家來享,這是菩薩行。經文裡面的意思,我們很明顯的看得出來,跟地藏菩薩的本誓願沒有兩樣。因為經上這樣說的,『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永遠在菩薩的地位上修集一切善根惠施一切眾生,你看看這個願,跟地藏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一個意思。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到菩薩的地位上來,來幫助眾生,這個話怎麼講?我們舉個比喻說,學生在讀書,當然需要老師幫忙,需要同學來幫助,這個人發願了,他念到博士學位拿到,這就好比成佛,他的學業圓滿,圓滿之後,他要幫助那些還沒有圓滿的學生,他可以到大學裡面去幫助大學生,也可以到中學裡面去幫助中學生,乃至於可以到小學裡面去幫助小學生,菩薩就是如此。成了佛之後,像《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十法界裡面度化,哪個地方眾生有求,菩薩就有應,無時無處不現身,這就是此地迴向的意思,『普遍無餘』。

  在這段文裡面顯示出有四個意思,第一個他自己是因緣具足,所以是修菩薩行,自己的條件具足了,這個條件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我們有不少老同修聽經聽了十幾年、二十幾年,但是菩提心沒發。菩提心發出來,人會變樣子,菩提心一發,人就像個菩薩;菩提心沒發,這修久了,佛講的魔業,他也有個樣子,樣子像羅剎,不同!自己要會變,要把自己變成個菩薩,千萬不要把自己變成羅剎。人家會變成菩薩,我為什麼變成羅剎?這是自己深深要反省的。阿修羅都是學佛的,都是修行修得很好的,就是因為忘失菩提心,所以變成阿修羅。現在我們這個世間阿修羅很多,到處都是。第二個意思,為眾生示現利益,所以說能夠惠施一切。第三個,在六度或者是十度裡面,布施排在第一,以這一條例其餘九度。諸位看到這裡,「悉以惠施一切眾生」,不要以為他只有布施波羅蜜,他還有持戒、還有忍辱、還有精進、禪定、般若、願、力、方便、智,統統都有,沒有一條不具足。以十波羅蜜教化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第四個,這一施行就具足一切行,所以末後有「普遍無餘」這種字樣。這段是總說,後面是別說。別說,這個經文的意思非常明顯,很好懂,我們讀一讀就行了,這個地方進度應該可以快了。在這些地方我們念了,自己能不能得受用,就在自己能不能想到那個願字,菩薩有這個願,我行不行?自己要認真去反省。

  【願令阿僧祇世界珍寶充滿。阿僧祇世界衣服充滿。阿僧祇世界妙香充滿。阿僧祇世界莊嚴具充滿。阿僧祇世界無量摩尼寶充滿。阿僧祇世界妙華充滿。阿僧祇世界上味充滿。】

  這個『味』就是飲食。

  【阿僧祇世界財貨充滿。阿僧祇世界床座充滿。】

  這個『床』不一定是我們通常睡覺的床,在從前坐的都叫床,我們今天講沙發凳子,凡是坐的都叫床,從前床的意思很廣泛。

  【蓋以寶幛。敷以妙衣。】

  『幛』就是幛幔一類,像我們現在的窗簾裝飾品,都屬於這一類。『敷以妙衣』,這個「衣」就是坐墊,我們在座位上鋪的坐墊,座位的衣。像現在沙發上做的沙發套子都是這個衣,是這個意思。

  【阿僧祇世界種種莊嚴寶冠充滿。】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顯示他布施廣大,數量之多用阿僧祇世界來說的。

  【假使一人盡未來劫常來求索。以此等物而惠施之。未曾厭倦而有休息。如於一人。於一切眾生悉亦如是。】

  這個事情我們能不能辦得到?這個人常常來求布施,沒有厭足的來求布施,你能不能常常給他,對他不討厭他。念這樣的經文,最重要就是想這個問題,我們能不能做得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你能找這個原因,把這個原因找到之後,你能夠改過來,那你就是菩薩。一個人常常來問你要,是如此,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我們再看底下一段:

  【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施時。】

  像前面那樣的布施、毫無吝嗇的布施。

  【無虛偽心。】

  這些地方我們特別要留意,他是真實的心來布施。

  【無希望心。】

  他並不希望別人報答,也不希望自己有什麼功德。什麼希望心都沒有,這個心清淨,無條件的。

  【無名譽心。】

  也不是為了好名去做。

  【無中悔心。】

  布施之後,中間決定沒有後悔。

  【無熱惱心。】

  『熱惱』是煩惱,布施裡起煩惱,沒有,這是我們要多想一想,學佛就在這個地方學,修行也就在這裡修。我們把我們這個心修正過來,怎樣才像個菩薩,經一打開對一對,再看看自己像不像個菩薩。天天讀這個經文,天天對自己的心行,對自己的心,對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學得像不像,這叫修行。念經不是念給佛聽的,念經是念給自己受用的,自己要在這裡覺悟。下面說:

  【但發專求一切智道心。】

  菩薩發的什麼心?一心一意求無上道。『一切智道』就是一切種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換句話說,就是求究竟圓滿的智慧,菩薩求的是這個。

  【一切悉捨心。】

  沒有一樣放不下,樣樣放得下。在前面第六迴向那一章裡面,給我們很具體的講了六十多個例子,完全講布施。

  【哀愍眾生心。】

  這就是慈悲心、同情心,看到一些眾生迷而不覺,起惑造業受報,菩薩見到總是盡心盡力去幫助他,眾生他不接受,那沒法子了。眾生有一分的心接受,就要幫助他一分;十分的心接受,就要幫助他十分;他有十分的心接受,幫助他九分,對不起這個眾生,菩薩這個願沒有圓成。眾生心只有一分,你給他兩分,那你太過分,你浪費精力,為什麼?他接受不了。這些地方完全都是看菩提心。心胸窄小的人,連世間法都不能容納,怎麼能接受如來大法?接受如來大法的人,心地決定是平等、清淨、慈悲,這樣的人能接受如來大法,要不幫助他,那是有很大的過失,對不起三寶,這個是諸位要明瞭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感應道交非常的顯著。

  真正是一個法器,一定要學普賢行願,我們對於一切眾生有沒有恭敬心,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就是一切能放得下,一切悉捨,那就是廣修供養。一切法裡頭沒有貪著,廣修供養不是叫你一天到晚去找東西供養佛、供養人,不是這個意思。你能一切放下,能一切不執著,這就是廣修供養。不但對現前佛菩薩你供養,各個供養到了,過去諸佛、未來諸佛統統供養到了,因為你一切都能捨,你沒有一樣不能捨的。禮敬稱讚非常重要,禮敬是除自己的驕慢心,驕慢是障礙,我們中國古人《易經》孔子的《繫辭》就說,「滿招損,謙受益」,驕慢的人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就是滿的,什麼東西給他裝不下,他不能接納;謙受益,謙虛這才能夠受益。

  在中國歷代帝王當中,唐太宗是個了不起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我們讀傳記、讀歷史,寫唐太宗的風度,的確是了不起。他做了皇帝,虛懷若谷,謙虛,什麼人見到他都可以隨便說話,他絕對不會擺起皇帝的架子,所以他能夠真正聽到老百姓的心聲,給他做為施政的參考。在中國歷代上有名的「貞觀之治」,能夠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傳記裡頭講,有人來給他建議,其實那個是錯誤的,根本不能行的辦法,他也給皇帝說,皇帝聽了也很歡喜,也謝謝他。旁邊就有人說:這個人胡說八道,說這個根本不行,你怎麼還要謝謝他?他說:如果我不接受他的、我拒絕他的,以後沒有人敢跟我講話。你看看,了不起!好的意見採納,壞的意見也不排斥,你來建議,我不做就好了,我對你還是恭敬、還是讚歎。這樣的風度,當然把國家治理上軌道。他也是個學佛的人,也是三寶弟子,能夠把佛法運用到政治上,運用在待人接物上,這是我們要學的,要有這樣的涵養。

  【教化成熟心。皆令安住一切智智心。】

  這幾句都是講菩薩存心,我們學佛也要學存心,要存心求一切智,要一切能放得下,要能夠悲愍眾生,眾生有錯誤不是只管責備,這一點諸位要曉得。近代的印光大師,他老人家能成為一代祖師不是偶然的,你們在《永思錄》裡面能看到,有位法師當時在大陸上見到印光大師,給他老人家建議說:佛門裡風氣很衰,許多出家人不守清規敗壞佛門,他老人家有聲望有地位,德高望重,求他老人家要責備這些人,希望他們能改過自新。這位法師這個意思也很好,老和尚怎麼回答他?老和尚說:我要是罵了他,他就能改過,那我應當要罵,我不罵對不起他;我罵了他,他不改過,他反而來恨我的話,那我罵他幹什麼,我罵他要造口業,造了口業沒有意義,不值得。他老人家對於惡比丘一句話不說,人家是真有智慧,可以說的人要說他,不可以說的人不說。什麼叫可以說?說了他,他就能改過,這個人要說;說了他,不能改過,這個人不要說。這一點我們要學的,該說的人你不說,失人,這個人你沒幫助他,可惜了;不該說的人你說他,叫失言,人家不但不能改過,不但不感激你,懷恨在心,將來還要報復你,何必跟眾生結冤仇?在今天的社會我們要特別留意這一點。

  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的教學,他的學生很多,我們很明顯能看得出來,有幾個學生老師對他非常嚴厲,一見面就是罵人,面孔拉下來很長,沒有好臉色。那是什麼學生?可以造就的學生,能成就的,他會改過的。還有一類學生對於老師陽奉陰違,表面上恭敬,背地裡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情,老師對待他恭敬,很有禮貌,很客氣,見了面滿面笑容。你就想像,真正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他對人處事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不堪造就的不結冤仇,好來好往;可以造就的,一定要幫助他,那個要很嚴厲來對待他。

  「教化成熟」前面講得很多,這有層次的,終極的一個目標都是希望眾生成佛。但是眾生習氣厚薄不一樣,成就先後次第也不相同,哪些人先成就,哪些人後成就,哪些人有福報,哪些人沒福報,看得很清楚,一眼就看出來了。有福報的人,不是講他現在生活能過得好,不一定在此地,有福報的人道業決定能成就,來生決定生淨土,這是有福之人。再看底下這一段:

  【佛子。菩薩摩訶薩以諸善根如是迴向。盡未來劫常行惠施。住一切智智心。】

  這是這一小段的總結,結成二種行,有迴向行,成就普遍的布施行。再看底下經文,下面講內施,文有四段,第一段是對一個人,佛氏門中不捨一人:

  【佛子。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我為一眾生故。】

  為一個人。

  【欲令阿僧祇世界寶象充滿。】

  在從前那個時代,象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像我們現在出門坐車一樣,在從前是騎象,印度是寶象,象的力氣大,拖得動,東西也能載重。所以印度人對象很重視。

  【七支具足性極調順。】

  這是形容象的健康,身體的強壯,性情也非常柔順,這是難得的好象。

  【上立金幢金網彌覆。種種妙寶而為莊嚴。以用布施。】

  不單單是象,象還用瓔珞把牠裝飾起來,像馬配上名貴的馬鞍,象也一樣,象也給牠配上瓔珞。象的背面面積比馬大,牠上面可以用個小型的轎子,人乘坐在上面,諸位現在在泰國還能看得到,泰國馬來西亞去玩去觀光的時候能看得到,這都是古時候名貴的乘載之具,這是舉這一個例子。

  【願令阿僧祇世界寶馬充滿。如龍馬王。種種眾寶莊嚴之具而嚴飾之。持用布施。】

  第一個講象,第二個講馬,馬也是交通工具。

  【願令阿僧祇世界伎女充滿。悉能敷奏種種妙音。持用布施。】

  『伎女』就是唱歌奏樂的,在古時候宮廷裡面專門演奏樂章歌舞這一類的。像我們佛門裡面,諸位要是看到敦煌壁畫裡面顯示佛講經的時候,天女也是歌舞散花來讚佛,這是古今中外可以說音樂是歷史上最原始的文化,還沒有語言文字,它先有音樂。每一個民族、每一個國家都有它特殊的典章樂章,都有它特別的風格,能夠反映它的文化背景。這是以伎樂布施。

  【願令阿僧祇世界男女充滿。持用布施。】

  『男女』就是侍者,伺候主人的人,在我們中國男的叫做僕,女的叫婢女,是指這一類。這些可以說都是身外之物,自己雖然有,能夠布施。再看下面,這就不容易了。

  【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充滿。發菩提心而用布施。】

  前面我自己家裡用的人,我的丫環侍女僕人可以送給人,我自己這個身體也能送人,也可以布施,這叫內財布施。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自己身體也能布施。其實這些事情看起來好像很難,實在不難,譬如你在家裡面,你要伺候你一家人,你那個身體已經就布施給你一家人。如果你是個家庭主婦,你每天給一家人洗衣服燒飯,是不是要用你的體力,是不是要用你的身體?你豈不是伺候他,你跟他們的傭人有什麼兩樣!這就是『己身』布施。你明白這個道理,不難,我們今天把這個心願擴大,我能為一切眾生服務,盡心盡力的去做,我就是身布施,不為自己而為眾生。為自己,那就錯了。為一切眾生,心裡起一個念頭,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利益眾生,這就是以己身布施。第二句:

  【願令阿僧祇世界己頭充滿。起不放逸心而用布施。】

  頭布施不是說把腦袋割下來送人,割下來送人人家不要,人家還嫌棄。頭重要的就是腦、思惟,代表智慧,用我們的智慧,我們能想到的,我們能夠思惟到的,用這個來幫助一切眾生,就是以我們的頭施眾生。『不放逸』是精進,放逸這個意思,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馬馬虎虎隨隨便便,這個不可以,要認真、要負責任、要精進。

  【願令阿僧祇世界己眼充滿。而用布施。】

  你明白前面這個道理,這個眼你就懂得,眼就是別人見不到的你見到了,見到之後就要想方法開導別人,但是往往你所見到的真理別人不相信。二百年前,歐洲有些聰明人發現知道地球是圓的,結果還被教會吊死,到後來證明地球果然是圓的,那些人不就冤枉死了!這是他真有眼光,他真有智慧。所以往往一個新的科技發明,一般人不能接受,不能相信,費多少的口舌才把人說服,深遠的眼光,我們縱然不能說服當代人,要把線索留給底下一代,這就是自己沒有能力說服當代,要遺留給後人,啟發後人的知見。可以說一般人眼光都很淺見,看不到遠的地方。以今天佛教來說,佛教可以說已經到燈油盡的時候,快要滅亡,怎樣才能把佛教救起來?一定要有個如法的僧團,一個如法的僧團至少是五比丘共住,五個人一條心,都不為自己,都能為佛教,佛教才能興。住眾雖然多,個人顧自己的利益,這不是佛教,不是僧團。我學佛以來三十多年,找一個志同道合的都找不到;換句話說,決定是一個人一個心,一個人一個想法,一個人一個看法,都是自私自利,沒法子。眼看佛教要滅,沒有法子,自己只好念佛求生淨土,除了這條路之外,走不通了,死路一條。哪一個人今天肯捨自己救佛教?不肯幹這個事情,自己是第一,佛教其次,把自己擺在第一,沒有把教擺在第一,沒有把眾生擺在第一,這個我們沒有法子勉強人的。這個事情一定是人家自動自發,真正從心內發心的。所以眼就是我們講的眼光見解。

  【願令阿僧祇世界己身血肉及以骨髓充滿其中。心無顧戀。持用布施。】

  到這個地方都是講內財,自己的頭目腦髓,血肉筋骨,沒有一樣不能布施。這個布施把它的意思總括一句來說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成就別人,這個是菩薩行。經文上說的這些,諸位千萬不能錯會了意思,剛才所講的,頭布施,他就把頭砍下來給人,手布施,把手剁下來給人,這個錯了。佛經裡面講燃身、燃臂、燃指,你要是弄錯了,燃身,好,把自己身燒掉,這樣就能供養佛了,佛看到會氣死。燃臂,手臂燒掉;燃指,指頭燒掉,你們想想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兩隻手不夠用,千手千眼,他一個指頭也不肯燒掉。諸位要明白這個意思,這個燃是取它的意思,不是叫你真的把它燒掉。燃身,就是捨己為人,犧牲自己幫助別人,這個就是燃身,燃燒自己照耀別人,取這個意思。燃臂,幫助別人要手要指頭,我用我的雙手去幫助一切眾生,取這個意思,你要是燒掉,燒掉你拿什麼幫助人?所以不要錯會了經義,錯會經義那是死在經文裡頭,古人講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佛不是這個意思。你聽話錯會了意思,佛不是這個意思,佛教我們用智慧、用頭腦、用身體、用雙手去服務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是佛教導我們的。佛沒有教我們把身體把手都燒掉,決定沒有這個意思。諸位一定要懂得,不要錯會了經義。

  【願令阿僧祇世界自在王位充滿其中。持用布施。願令阿僧祇世界奴僕作使充滿其中。持用布施。】

  這兩句也是屬於外財,前面一句是自己的地位能捨,第二句是自己的傭人,伺候自己的人也能捨。地位,諸位要曉得,有地位就有責任,如果這個責任沒有盡到,那就有過失。所以地位不能爭,人家來請你去做的時候,自己還要真正考慮一下,我能不能做得好?做好了沒有功勞,做好是本分,你應該做好的,做不好就是罪過,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到。現在有一些人名利薰心,拼命去奪這個地位,奪了之後,結果造上一身的罪業,沒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一定要能夠尊賢,要能夠讓賢。已經在這個地位上,有比我更好的,比我更能幹的,更年輕的,我立刻要讓給他。菩薩都是發這個心,再看下面這段經文:

  【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種種諸物。盡未來劫。安住廣大一切施心。施一眾生。如一眾生。盡眾生界一切眾生皆如是施。】

  先舉一個例子,對一個眾生是這樣,對一切眾生也是這樣。所施之物、時間、用心、福田、乃至處所,經上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樣樣都說無限。

  【佛子。菩薩摩訶薩於一世界。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以是等物施一眾生。如是給施一切眾生。皆令滿足。如於一世界。於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中悉亦如是。】

  對人,末後講處所,一處如是,處處如是,這樣才真正把自己的心量顯現無餘,自己的心量原本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佛法裡頭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的常住真心。要不這樣的修法,我們迷失的常住真心就沒有辦法恢復。恢復自己常住真心就是菩薩,圓滿的恢復就成佛。諸位想想這個利益是誰得的,還是自己得到,自己成菩薩成佛,成了菩薩成了佛,確確實實有這樣的能力,那個時候神通廣大。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也是一個總結:

  【大悲普覆。終無間息。普加哀愍。隨其所須供給供養。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

  這是把上面所說的總結六種無限,第一個是處,處所遍法界,所以它普覆,『大悲普覆』,盡虛空遍法界。第二句是講時間,時間是盡未來幾劫,所以它不息,『終無間息』,「間」是間斷,「息」就是停止,他不間斷不停止的這樣去做。第三句的意思是講福田,福田也是盡眾生界,『隨其所須供給供養』,這個須諸位看清楚是必須,他需要的東西多,需要東西裡頭最重要的是什麼,你要曉得這樁事情,佛法的布施是以這個為優先,財物裡面,財受用裡面欠缺一點算不了什麼,法身慧命要緊。換句話說,不能再迷了,要覺悟。今天這個世界,物質的受用可以說大家都得到相當的滿足,我們今天缺乏的是什麼,缺乏對於宇宙人生的真正覺悟,缺乏這個。雖然物質生活享受得很好,並不快樂,富而不樂,這個苦。比不上在深山修道的人,他什麼都沒有,人家是貧而樂,雖然很貧苦,他非常快樂。富貴之人比不上他,人家快樂,你雖然富貴,不快樂。佛法教給我們這應該擺在第一條,你要是覺悟了,你就快樂;你迷惑,那你就有苦。佛教給我們覺悟,我們今天最需要的是要懂得佛法,所謂懂得佛法就是懂得宇宙人生的真相,懂得真相就是大徹大悟,悟了之後自然能離苦,自然能得樂。所以供養裡面,佛在經論上一再提示我們,財供養比不上法供養,法供養為最,最重要!

  第四個意思是布施,要隨所求而滿足他,隨其所須這是功給供養,隨著他的程度,隨著他的需要,隨著他的愛好來幫助他,因此佛法才有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

  第五是講『不令施行遇緣而息』,不要叫我們修布施波羅蜜這種行持遇到障緣我們就中止,決定不能中止,要能夠破除障礙,要精進不懈。這要怎樣才能做到?一定要求三寶加持,愈是有障難的時候,自己愈要虔誠、愈要懇切、愈要精進,才能得感應。如果遇到障難,自己心就退了,或者自己起抱怨的心,那就大錯特錯。往往多少修行人中途而退的,遇到一點點逆緣,怨天尤人,不能在逆緣裡頭轉境,他退轉,甚至於造很重的罪業,這都是我們一般講業障太重、習氣太深,自己不覺悟。

  末後這一句『乃至不於一彈指頃生疲倦心』,一彈指是比喻極短的時間,形容菩薩心永遠住在布施上,絕對不疲不厭,不厭倦,不會感覺到疲勞,所以他的功德才能夠做得圓滿。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