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華嚴經第七迴向章  (第二集)  1986/12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2-001-0002

  請掀開經本五百二十九面,我們從經文第一行讀起:

  【佛子。云何為菩薩摩訶薩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

  第七迴向的名目上一次我們曾經討論過,今天我們接著看下面的經文: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隨所積集一切善根。】

  這一句是總說,非常的重要,下面是解釋。

  【所謂小善根。大善根。廣善根。多善根。無量善根。種種善根。微塵數善根。阿僧祇善根。無邊際善根。不可思善根。不可量善根。】

  在這一句裡面,總而言之,都是給我們說明菩薩修集善根之多,全都是講數量,實實在在不可思議。說到這個地方,我們應當要重視,學佛學什麼,修行修什麼,經典上在在處處都是教給我們這些。如果說一個學佛的人,他要不修善根,諸位想想,他學的是什麼佛。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佛法教給我們,這是我們在講席當中常常說到的,常常提到的。佛法教我們修自己,不教我們看別人,六祖大師說得很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為什麼要這樣做法?如果見他人過,我們的善根就修不成,就沒有善根了。天天見到別人過失,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妖魔鬼怪到處都是的,你所看到的決定都是不順眼、不順耳的,諸位想想你的善根怎麼能生起來?真正修道人,只見自己過,見自己什麼過失?在外面的境界,我生不生貪瞋痴,我起不起這個心?我起了這個心,那就是我的過失,就是自己過失。外面的境界,給諸位說,沒有善惡,沒有是非,外面的境界是平等的。

  我們在講席多少年都說過,你看我們從前印的小單張,給諸位做書籤就是無際和尚的心藥方,我們印了十幾萬張,因為還有一塊空白,我們就選了蕅益大師對曇生方丈的一段開示,「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開示講得簡單明瞭,境緣裡面沒有好醜,平等的。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物質環境與人事環境裡頭都沒有是非好醜,所有的是非好醜都是自己心生的。這個道理我們在《華嚴經》,特別是在《四十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得到證明,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所看到的,五十三個人當中有五位是出家的,在家多,出家少。在家裡面還有幾位是外道,像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拿現在來講就是其他宗教的教徒,像基督教徒、天主教徒那些人,其餘是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善財童子眼睛裡面看的那些人都是菩薩、都是佛、都是善知識,善財見到他們統統禮拜,恭敬供養讚歎,所以善財他才能夠修積一切善根,他才能成佛,善財是一生成佛。這是《華嚴經》上。

  《華嚴經》過去方東美先生非常讚歎,他說這本書是全世界最理想的哲學教科書,它有圓滿的理論,有非常詳細的方法,又有很高的境界,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做給我們看,告訴你佛法應該怎麼修法。在這個書裡面要是學不到佛法,那就沒法子,任何經典都是講佛法一部分,唯獨這部經典是講佛法整個的,所以是圓滿法輪。因此修積善根非常重要,善與不善問自己心,不問別人境界。如果看到善的境界,我們恭敬讚歎跟他學;惡的境界,我們恭敬,不讚歎。五十三參裡頭有,有恭敬,不讚歎。要不要跟他學?要跟他學,怎麼學法?他那個過失我有沒有。正是孔老夫子所說的,見到善的我們跟他學習,見到不善的我們自己要反省,如果沒有逆境擺在面前,我們怎麼會曉得自己有過失!因此善人惡人都是善知識,善人惡人都是我們自己的增上緣,否則的話,我們也不曉得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一切善根從這個地方修的,所以就是修一個無貪、無瞋、無痴。佛法戒律是戒自己,不是戒別人,如果拿戒律去戒別人,這大錯特錯!佛法的小乘戒是獨善其身,佛法的菩薩戒就是大乘戒,是處眾,處眾就是戒自己,我自己應該怎麼做法,別人怎麼做法我不管,你這個戒才能得定。我自己如法做了,別人不這麼做,那你就生煩惱了,你的戒律持得再好,你得不到定。你不能得定,你就不能開慧,那麼你這種持戒的方法不是佛法,這是修世間一點福報而已,是人天有漏福報,只是如此而已。

  這些原理原則我們都要牢牢的記住,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去把它做到。佛法有的時候說很繁很多,不曉得從哪裡下手,確實是如此。可是佛法原本就是非常簡單,就是戒定慧,三學三慧,這就是佛法的根本。受了戒,跟諸位說,受戒不算。你看蕅益大師,民國年間的弘一大師,這都是專門研究戒律的。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就沒有比丘,比丘戒在中國就絕了,現在我們受的戒叫名字戒,沒有真正得戒,這個自己一定要明瞭。雖然是名字戒,只有一個形式,有名無實,可是弘一大師還是鼓勵我們去受,受了以後怎麼樣?受了以後學,能學多少就算多少。如果自己以為我受戒,戒臘很高了,實際上講一講那是罪惡太深了,為什麼?你受戒多一天,你就多破戒一天;你多受戒一年,你就多破戒一年,你的罪惡比別人深。他今年才受戒,他破戒不過是一年而已;我受戒二十年,我已經破戒二十年,我這個罪比他深得多,慚愧至極,怎麼敢說自己戒臘高,只能說我的罪業深重,這是真實如此。

  曉得菩薩修積一切善根,尤其是『隨所積集』,隨時隨地都要修善根。什麼叫小善根?為自己的是『小善根』,我們現在講自私自利,為這個而修的,這個善根小;為一切眾生而修的,這是『大善根』。我們做一點好事情,功德一定要迴向自己,迴向自己的父母,這叫小善根;假如我們修積一點功德,我們迴向法界,迴向一切眾生,迴向一切眾生,我的父母也包括在裡頭,這個善根大!可見得大善根、小善根就在自己一念,一念為私就小,一念為公就大,就在你心地裡頭怎麼個轉法。『廣善根』是利他,這就是廣,廣也是大的意思,最大最廣是求無上菩提。因為這個地方是「迴向章」,迴向裡面包括三個意思,迴向眾生,迴向菩提,迴向實際,如果具足這三種迴向,那就是大,這是真正的廣大無邊。

  下面這些意思諸位看看都能夠理解,全是從心量大小上來說的,不在乎我們修為上的多寡。譬如布施,我只布施一塊錢,我這一塊錢就是大善根,就是廣善根,就是無量無邊的善根,為什麼?心清淨,心廣大,縱然是一塊錢也盡虛空遍法界。我今天布施十萬塊錢,我求我自己升官發財,求我自己身體健康,這個小,太小太小了!不能說我出的錢多就大,我出錢少就小,不是這個,是以心量為標準。所以沒有錢的人,窮困之人,能修最大的善根,往往億萬富翁他修的是小善根,他比不上窮人,全在心量。這一段統統在大小數量上說。再看底下一段:

  【佛境界善根。法境界善根。僧境界善根。善知識境界善根。一切眾生境界善根。】

  我們先念到此地,這是底下一段裡面的一半,這五句是境緣,就是境界。我們常講境界包括物質,緣包括人事,緣是緣分,包括人事。這裡面有境有緣,像佛,佛是人,這是緣;法是境界,僧也算境界,也算人,等一下我跟諸位來說明。善知識是人,一切眾生是人。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從哪裡修?我們在佛境界修,我們要學佛,佛是什麼?佛也是人,佛是一個完全覺悟的人。我們見到佛了,就要想到我應當完全覺悟。我現在不能覺悟,我要向覺悟這條路走。

  今天下午于凌波老居士送了一些書到此地來,剛好我在此地見到了,這個老人家今年八十五歲,很不容易。小冊子他特別給我介紹,這是他最近所寫的,他提出幾條對於佛法的看法,非常正確,很難得。他最後講的完全結歸到淨土,為什麼要講淨土?他說修行把所有的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四大類,一個是頓超,這頓不了,頓不了沒法子;再一個漸修,漸修太可怕,三大阿僧祇劫,時間太長,那個路非常非常的危險;另外一個就是彌勒淨土,彌勒淨土也不容易,一定要修唯心識定,唯心識定不能修成功,彌勒淨土去不了;到最後無可奈何只有念佛帶業往生,死心塌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他說自古以來,通宗通教的這些祖師大德們,到晚年沒有一個不念佛求生淨土的,這是絕對正確的。非常的難得,這個老居士這麼多年他的功夫沒有白用。

  見到佛,就要曉得我們要覺悟,我們不迷。什麼叫覺、什麼叫迷,我們用一個最簡單的標準供給諸位做參考,覺心是清淨的,迷心不清淨;覺心裡頭沒有煩惱,喜悅的,叫法喜充滿;迷心是苦悶,煩惱。自己要曉得自己是覺還是迷,這個都要搞清楚。覺心是平等的,迷心不平等,我們不要求外頭人對我平等,那個辦不到的,那你就大錯特錯了。我對人平等,這是真平等,真正平等。人對我不平等,應該的,為什麼?他迷而不覺,十法界;我對人平等,我入一真法界,從這個地方去觀察。覺心是慈悲的,大慈大悲,平等的慈悲;迷心就不慈悲,迷心就有偏愛。從這些地方去檢點觀察,自己到底是覺還是迷,如果自己在迷,我們總要把自己這個迷逐漸逐漸把它降低,覺的程度要天天把它升高,這個就有進步。

  法是知見上講,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的認識了解,我們這個認識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錯誤的,所謂是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看法;正確的,則說之為正知正見。我們展開經本,經本是佛知佛見,這是正知正見,我們每天讀經為什麼?讀經就是拿這個經本對照自己的思想見解,我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跟佛的看法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我們很欣慰,我們的知見很正;如果不一樣,我們就要檢點,就要改進,這個經就沒有白念。所以念經也是修行,絕對不是拿這個經每天早晨念一遍給菩薩聽聽,晚上念一遍給他聽聽,那個菩薩泥塑木雕的,你怎麼念,他也聽不進去,他也不懂的,那個就錯了。念經就是依照經典修正自己的思想見解,這是一個標準。

  念經,給諸位說,像這樣的大部經,每天能讀一些非常好,能讀一卷很好,不能讀一卷讀半卷,或者讀十頁五頁,你每天都去念,不要間斷。念了之後,懂多少我們就做多少,什麼叫懂?不是懂它的道理,真正覺悟了,一念到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些地方不解釋你不曉得,你聽了之後你才能夠理解,但是有些地方不需要解釋,自己一看就懂得。懂得這些地方,我們就會想到我有沒有做到,我有沒有這些毛病,如果有這些毛病,依照經典修正過來,我們今天這個經就有受用,就真正有利益有受用。絕對不是每天一定要念多少經,好像自己功德很大,實在講並無功德。念了改過自新是功德,譬如底下說的,念到「得堪忍心,閉惡趣門」,我想到我對人接物我要忍耐,我不要起惡念,這就是功德。念了這個,看到不順眼的事情,還要動瞋恨心,那就沒有功德,經念了也沒功德。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

  『僧境界』,僧代表清淨,代表和合,現在的話來講叫做團結,因為佛法它是過團體生活,它不是過一個人的生活,佛門裡面四個人在一起共住才叫做眾,才叫做一個僧團,這四個人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僧不一定是出家人,這一點諸位要記住。在這裡附帶跟諸位說說,佛教裡面的法師、和尚都是通稱,在家出家都可以稱。唯獨比丘、比丘尼一定是出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一定是在家的。法師、和尚不一定是在家出家,和尚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是親教師,直接教導我的老師就是和尚。像釋迦牟尼佛在世,四眾弟子就有兩個親教師,一個是出家的釋迦牟尼佛,一個是在家的維摩居士,你看舍利弗、目犍連,這些諸位都曉得是出家人比丘,大比丘,他們見到維摩居士還要頂禮三拜右繞三匝,跟見佛的禮節沒有兩樣。出家,老師第一大,尊師重道。絕對不是說出家就大,那就錯了,這個一定要知道,關係佛教的興衰。今天佛教的衰就是一出家就老大,一出家就不得了,這個觀念把佛教滅亡了,自己造滅佛法的罪業,自己不知道。好在晚近歐陽竟無把這個道理給我們分析得非常清楚,引經據典來告訴我們,在家居士弘法利生,出家人要跟他學,要行弟子禮。現在出家人的素質沒有在家人高,原因就是貢高我慢,不肯虛心學習,這是很大的錯誤。

  玄奘大師在印度留學,兩個老師,也是一個出家,一個在家的,出家的是戒賢論師,這大家曉得的,在家勝軍居士,他兩個老師。我自己學佛,我的老師是台中李炳南老師,在家的,我們稱他稱和尚,見到他也要頂禮三拜,我們稱他和尚,他確確實實是和尚,這個是佛門的規矩。今天這個佛門規矩被佛門破壞了,這個很可惜,所以諸位一定要了解。因此僧這個字,在家出家都可以,四個人共住,這個僧團要守兩個條件,那就叫僧團。第一個條件就是六和合,六和合裡面第一個是見和同解,就是我們四個人見解相同,譬如我們念佛修淨土的,我們四個人一心一意都是求生西方的,這個見解相同。另外如果說有一個人參禪的,那不行,參禪的你要找一些參禪的同伴,另外找個地方去住,這個修行方法不一樣,共住起來就會有摩擦,就不好。所以見解一定要相同,就是修行的目標要相同,這是第一個條件。

  第二個條件是持戒,每一個人都要持戒。戒律是我們生活規範,小乘,像比丘戒、比丘尼戒、五戒,都是屬於自利的,對自己的;像十善,像菩薩戒,這是入眾的,戒和同修。特別要記住的,律己不律人,大家才沒有爭執。第三個是身同住。口無諍,沒有爭論。意同悅,每一個人都法喜充滿。利同均,外面的供養平等的受用,沒有厚薄。這六個條件非常重要,能夠守這六個條件,四個人在一塊住,就是一個僧團。如果你家裡有四個人,也能夠照這樣做,你家庭就是僧團,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僧團另外一個重要條件就是羯磨,羯磨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開會,會議議決,所以佛法民主,住持不能說他說了就算數,大小事情都要提出來,由大家共同商量,少數服從多數。最重大的事情叫白四羯磨,我現在講四讀通過。但是佛法裡面因為會議很多,一天到晚都是會,所以表達的方式很簡單,有什麼事情宣布一下,今天做什麼事情,如果有反對的、不同意的就說話;如果不反對,就不說話就好了,那就算通過,你只要說一遍,大家沒有話講,就算通過,所以羯磨方式很簡單。佛法真正是民主,這樣的團體才叫做僧團,一個僧團建立一定是三寶護念龍天護持,那是最吉祥的。僧的意思我們要懂,這個裡頭有法又有人。

  『善知識』就是老師,他的德行學問修持都在我們之上,可以指導我們,可以幫助我們,我們一定要依止他,要親近他,不能捨離。一個人要成就,離開老師,那叫閉門造車,很難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親近善知識,而且要長時間的親近善知識。我們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所看到的,古人求學,出家在家都有,從前叢林寺院的確是公開的,十方道場,在家人也可以來住,可以來掛單,寺廟有這個好處。寺廟裡面一般都分內外,裡面是出家人,外面是在家人,在家人可以在那裡掛三年單,沒有問題的,你住一輩子也歡迎,所以從前真好。在一起共修的寺院,在中國大陸男女是分開的,男眾寺院,女眾不能住的;女眾寺院,男眾也不能住的,最近的距離是三里路,因為彼此也要照顧,太近了不方便,太遠了也不方便。

  這是說一些佛教的常識,明白這個道理了,自己可以發心建立僧團,真正志同道合找四、五個人。現在比從前方便,大家發心建一個小道場,就可以在一塊共修,但是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要依止一個好的老師,常常親近他,親近的時間愈久愈好。我們看到古人,一般親近善知識都在十年以上,現在人沒有耐心,所以很難成就。他親近三個月,就覺得時間太長,恨不得三天就成佛,這怎麼能成功!這不能成功。今天于老居士來說,于凌波居士說他在抗戰之前,他在南京他也是學過密宗,他說密宗害死人,現在流毒更深。我因為今天感冒沒有好,喉嚨沒有聲音,我不敢講話,我只聽,我不說,我只點頭,一點不錯,他說的話句句都是真實。

  所以親近老師的時間要長,我親近李老師,出家之後,想盡方法還是要親近他老人家,我跟他十年才離開,冒很大的風險,那就是離開寺廟以後回不去了,沒地方住,到處流浪。不但我自己出家的廟回不去,台北市任何一個寺廟我都沒有辦法掛單,都沒有辦法到裡面去住。諸位想想看,這個排斥的力量多大。可是為了要學佛法,一定親近善知識重要,有沒有地方住那個事情小,那不是了不起的大事情,真正要有這樣的決心,有這樣的毅力,我們自己才能有一點成就。所以親近善知識這是善根,沒有善根不會親近善知識。在善知識身上得不到一個立足點,就是腳跟站不住,我們決定不能離開;一定要學到本事,自己可以獨立,這才能離開。自己不能獨立,不行,不能離開,離開太危險了。

  『一切眾生』,善知識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一切眾生是我們的增上老師,諸位要明白這一條。善知識好比是學校的老師,譬如拿五十三參來說,善財童子的善知識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他的老師,他從文殊菩薩那裡畢業之後,等於回到社會裡面,社會裡面所有的大眾統統是他的善知識,所以他的智慧才能夠圓滿。智慧要達到圓滿,絕對不是在善知識那裡得到的,你跟善知識跟一輩子,你的智慧不會圓滿,你要想智慧圓滿,一定要接觸社會大眾,這一點諸位要曉得。我們迴向偈上報四重恩,四重恩有眾生恩,眾生跟我們有什麼恩?恩德太大,眾生的一舉一動都增長我們智慧,增長我們定力,他一舉一動我們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瞭瞭,這是我的智慧,後得智。雖然看得很清楚,心裡清清淨淨如如不動,增長定力,所以圓滿的定慧是從跟大眾接觸而修成的。離開根本的善知識,以後社會大眾就是善知識,沒有一個人不是善知識,無時無處不是修身的道場。這五句是境界,後面還有五句,我們念下去:

  【方便善巧境界善根。修諸善心境界善根。內境界善根。外境界善根。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

  這五句是講修法,前面這五種境界是五個學處,你要怎麼修法?此地跟我們講修法。第一個就是『方便善巧』,這個就是後得智,前面跟諸位提到,沒有說明白,根本這個老師就是善知識,我們在他面前所得到的叫做根本智,一切眾生那個地方境界裡面得後得智,離開一切眾生談不上後得智,但是沒有根本智,決定沒有後得智。像樹一樣,先有根本然後才有枝葉花果,沒有根本哪來的枝葉花果!所以跟一個善知識,一定要得到根本智,得根本智在禪家講大徹大悟,教下講大開圓解,淨土裡面講一心不亂,這就是根本智得到了。然後你離開老師到處參學,成就圓滿的後得智,成就圓滿後得智最重要的就是「善巧方便」,巧是巧妙的方法,善字,決定與心性相應這個方法,這叫做善巧。方法雖然巧妙,與心性不相應,這個不行,這個不是智慧。一定與根本智相應,也就是說與覺正淨相應,方法極其善巧,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這個方法就叫做善巧方便;這裡面包括太多了,佛法裡面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在這一句當中全都包括了。

  『修諸善心境界』,這是能修的心,用什麼心?要用善心,用一顆純善之心。怎樣才是純善?真誠,待人接物都用真誠,不要去顧忌人家對我們虛假,我為什麼要對他真誠,你這樣想法實際上就錯了,他要六道輪迴,我為什麼要六道輪迴?他要下地獄,我為什麼跟他下地獄?這不就迷惑顛倒!今天既然說他要下地獄,我不要下地獄;他要六道輪迴,我不要六道輪迴。換句話說,他用虛偽的心對我,我用真誠的心對他,我跟他不一樣,縱然眼前吃一點虧,好處在後頭,眼前吃虧能吃多少年?人生最多一百年不得了,就算吃一百年虧,後來的時間太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壽,這個便宜佔大了。諸位一定要覺悟,吃虧就是真正佔便宜,佔人家小便宜,自己也吃了大虧。一定要用真誠之心待人接物,這就是我們用心「修諸善心境界善根」,這一句講用心。

  底下兩句是講我們所觀的境界,有內外,內就是自心,起心動念;外面就是一切人事環境,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造修所觀的境界,沒有一樣不清楚,沒有一樣不明瞭。

  末後這一句是講修行方法,修法,『無邊助道法境界』,這個方法太多太多了。這都是非常活潑靈活的來運用,怎樣幫助我心清淨,怎樣幫助我智慧開,什麼方法都可以用,只要能幫助自己斷煩惱開智慧。講得更現實,如何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裡頭沒有定法,就用「無邊助道法」,像我們今天展開這部經典,這部經典對我們來講就是助道法。再看底下一段:

  【勤修一切捨善根。立勝志究竟持淨戒善根。一切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常精進心無退善根。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以智慧善觀察善根。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集無邊功德善根。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

  這十句提供我們助道,就是無邊助道法的一個綱領,這十句裡面諸位仔細一看就是十波羅蜜。你看第一句布施,捨。『勤修一切捨善根』,捨就是放得下,沒有一樣放不下。有些人看到這個法門害怕,我統統捨掉,我明天生活怎麼辦?諸位要曉得,你要這樣去捨,那你就是死在文字底下,釋迦牟尼佛看到也搖頭,你把意思聽錯了。說實在的話,你看自殺的人他捨得乾淨嗎?他不但什麼都捨,他連生命都捨掉,他能不能成佛?他不能成佛,而且他那個果報非常之苦。你要是什麼都不要,那你還不如自殺,自殺比你捨得還乾淨。不是這個捨法,捨是捨心地,心裡面不要牽掛,捨這個,你眼前東西樣樣都有,樣樣都是心地清淨絕無牽掛,這個叫捨。你要是有了財產、有了眷屬,常常掛在心裡,這個就是不捨。諸位一定要懂這個意思,心要清淨,心地沒有牽掛。真正心地清淨沒有牽掛的人,有人來問他求幫助,他能布施,為什麼?他捨得!他不會吝嗇。沒有人來找他,他也不會到處說你要東西,我這個送給你,送給人家還不要。對外面布施是隨緣的,沒有這個緣,你想修布施還修不上。一定要有緣,重要的是心地放下,什麼都不要放在心裡,心就清淨了。能修捨,你念佛才會念到一心,否則的話,你心裡牽腸掛肚太多,你那個一心怎麼能成功!不會成功的,怎麼念也念不成功,一定要修一切捨善根。不但世間法要捨,再給諸位說,佛法也要捨,佛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你要樣樣都想學,這個不錯,禪也不錯,密也不錯,《華嚴經》也不錯,《法華經》也不錯,樣樣都想來涉及一點,那就壞了,結果你一樣都不會成就。

  在無量法門裡面只選擇一個法門,其他的統統要捨。選定念佛法門,咱們唯一不捨的是《彌陀經》不能捨,阿彌陀佛不能捨,除了阿彌陀佛、《彌陀經》,統統要捨。統統要捨,咱們為什麼在此地講《華嚴經》,來聽《華嚴經》?隨緣,所以我講《華嚴經》,我在國內外都宣布,《華嚴經》是詳細的《阿彌陀經》,《華嚴經》把你接引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西方極樂世界是難信之法,通過《華嚴》你相信了,五體投地,沒有話說,真正相信了。我自己深深的相信淨土,就是講《華嚴經》得到的一點心得,我要不是這十幾年來講《華嚴經》,我對於淨土法門不會死心塌地,是從《華嚴經》上得到的,所以《華嚴經》是一部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淨土的經典,有它很深的意義。同時如果我們的生活依照《華嚴經》來修學,把《華嚴經》變成我們實際的生活,實際的生活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將來往生西方世界決定上品上生,它能夠幫助我們提升西方世界的品位,所以這部經非常之好。

  第二句就是持戒,『立勝志』,勝是殊勝,非常殊勝的志願,『究竟持淨戒善根』,戒要清淨,戒律在佛法裡面有很多層次,這一點要曉得。在五乘佛法裡面講,只講大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裡面都有自利的戒,就是獨善其身的戒,都有處眾的戒,這些都要知道。每一個層次的境界都不相同,像《戒經》裡面常常給我們說的,戒律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戒律的精神。什麼叫做惡?什麼叫做善?凡是有利於自己的事情統統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事情都是善。我們乍聽也許覺得不公平,為什麼自利都是不善的?我們仔細看看佛的教誡很有道理,因為你有一個自利,佛法的教學,他教我們破二執,第一個破我執,第二個破法執,你有自利的心,你的我執怎麼能破得掉?這就不善。你不能破我執,在小乘不能證阿羅漢;證到四果羅漢,我執就破掉。你只要有一念為自己的心,你的我執就破不掉,這就不善。佛法裡面善與不善,善惡從這個地方說的,以這個做標準說的。一切都利他,「我」沒有了,把我化大了,什麼是我?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我,這是個真我,這個真我就是法身,清淨法身。大小乘修學法,大乘的確是方便善巧,他這個我執不破,自然沒有了,就是教你起心動念都為眾生,都不要想自己,念念為眾生,把自己忘掉了。凡是起心動念想到自己的就是惡,想一切眾生的就是善;成就自己好事的是惡,成就別人好事的是善,這是戒律的基本精神,大小乘戒都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

  小乘戒,持犯是論事不論心;大乘戒論心不論事,所以大乘戒難持,你看《梵網經心地戒品》,大乘菩薩戒是起心動念就犯戒。譬如那個人我很恨他,我想把他殺掉,你就犯了殺戒;不殺他,沒有,我碰也沒碰他一下,但是已經犯了殺戒。小乘戒則不然,小乘戒非要把那個人殺死才叫犯殺戒,殺那個人,沒死,都不算犯殺戒。小乘就像我們世間法律一樣,它論事不論心,大乘戒論心不論事,在我們中國出家人統統受的是梵網菩薩戒,受那個戒全是論心不論事的,所以起心動念都犯戒。我剛才講了,戒臘愈多,犯戒的罪業累積就愈深,我說的話沒錯,我自己很慚愧也是如此。我是明白了,還有很多人不明白,所以明白過來之後,想一想除了念佛求往生,沒第二條路子。如果不往生,非墮地獄不可,不要說你一生做什麼壞事,單單就是講破戒這一條就夠下地獄了,阿鼻地獄,可怕,真正可怕!《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一點沒錯。諸位要曉得,菩薩戒不要隨便受,我勸諸位,我跟你講真話,我當時不曉得這個道理就受了,如果曉得這個道理,我才不受。所以受戒糊裡糊塗受的,犯戒的時候糊裡糊塗犯,犯了自己不知道。五戒、十戒可以受,八關齋戒可以受,這個非常之好。像菩薩戒,從前章嘉大師教給我,我們可以讀誦,能學一條就學一條,這樣就好,這是真正的持戒,就是盡量去做,能做多少做多少。這一條是持戒,持戒是最殊勝的志願,戒行是菩薩行。

  第三句就是忍辱波羅蜜,『一切捨無不受堪忍善根』,忍一定建立在捨的基礎上,開始放下。為什麼他不能忍?放不下,放不下就不能忍;他要真的都能放下,看破了,他當然就能忍。注意一切,什麼都要忍,惡人、惡境就是我們修忍辱的善知識,沒有他來,我們忍辱不能成功。我們在《涅槃經》,《涅槃經》大家少讀,《金剛經》上引用的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公案詳細的在《涅槃經》裡面。忍辱仙人他修了五百世忍辱,忍辱的功夫究竟有沒有成功,有沒有圓滿?必須經過一次考試才行,好像念書一樣,念了一年,考一考看看成績如何,那個考試就是忍辱。歌利王,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暴君,無道的昏君叫歌利王。他把忍辱仙人凌遲處死,用刀把肉一塊一塊的割,把他割死。因為問他在這裡幹什麼,他說他修忍辱。好,我看你能不能忍?先是把耳朵割下來,你能不能忍?能忍。再把鼻子割掉,能不能忍?還能忍。再把手腳剁掉,還能不能忍?能忍,一直都能忍,那歌利王沒法子了。生不生氣?決定不生氣,決定沒有瞋恚心。不但沒有瞋恚心,而且有感激的心,知道自己忍辱功夫圓滿了。所以你碰不到逆境,碰不到惡人,你這個六度就缺一度,你到哪裡去修!六度,忍辱度非常重要,你看《金剛經》上講六波羅蜜,特別強調布施跟忍辱,一切法得成於忍。小不忍則亂大謀,這是我們中國俗話,大小成就就看你忍耐功夫的淺深,不能忍的人什麼事都不能成就,忍先要忍惡劣的環境,然後再要忍順境。諸位不曉得,真正修行人處逆境容易,處順境難,順境要忍,順境忍是什麼?不起貪愛,這個難!比那個功夫要深一等。

  在《般若經》裡面,大迦葉尊者是修苦行的,須菩提也是代表修忍,須菩提叫善現,一出世家裡什麼東西都沒有了,叫空生,過了七天才恢復原狀。這個代表學佛人第一個層次要處逆境,逆境要能忍,然後再深一級的時候,順境能忍,善財童子代表順境,他一出生家裡金銀財寶都從地下冒出來,連樹上結的都是金的果子、銀的果子,都結成七寶,順境。忍逆境難,忍順境不容易,所以貧寒家的子弟出人頭地的多,富貴家的子弟能出頭的少。佛法,比丘小乘都是從苦難當中去培成,大乘菩薩是歡樂場順境當中來修的,菩薩修順境,要忍什麼?忍不動貪心。小乘人他一開端修的時候要忍逆境,不動瞋恚心,能夠不起瞋恚,然後才不起貪愛。如果說先不起貪愛,再不起瞋恚,這個次第顛倒了,沒有這個事情。首先要不動瞋恚,然後更進一步不生貪愛,這個人就差不多了。這是修學過程,順逆境界都不動心,我們才能成功,。要一切不能牽掛,世法佛法都不能牽掛,處事隨緣而不攀緣,就自在。隨緣舒服,攀緣就是心有所求,有希望要怎麼怎麼做法,那苦死了,做不到要想方法。我們圖書館從創辦以來我們隨緣,我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事,沒有就不做,這個多自在!一定要做多少事,那個苦惱,那太苦了。

  第四句精進,『常精進心無退善根』,進是進步,天天求進步。不但要求進步,要求精純,不雜,在這上面進步。念佛的人,這個精進就是一心不亂,因為我們的目標就是取淨土,其他一切事情都隨緣,只有念佛,信願念佛,我們真正相信,死心塌地沒有懷疑,真正想去,恨不得現在就去,一心持名,這叫精進。如果參雜別的東西在裡頭,雖然有進,不精,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念佛,也研究一點經典,也隨緣講給別人聽聽,這是我們報佛恩的一種方式。這個方式也是隨緣隨分來做,如何能把這個經講得好,你要說在經典上功夫,給諸位說不可能,經典上下幾十年功夫的人很多,一樣講不好,真正講得好要靠什麼?就靠你一心,就靠你的精進,你的心果然專一,這個經擺在那裡自然就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到精進心,有三寶加持,這個是一般人不知道的。拼命去鑽故紙,鑽一輩子也鑽不通,給他講真話,他說我騙他,他說你自己學了那麼多年,大概你是嫉妒心,怕我將來成就比你高,你來障礙我。我給他講真話,他反而不相信。如果是騙騙他,他很相信,這是愚痴。我自己走的這條路,過去是學得太多,看得太多,現在自己是真正後悔。如果一學佛就從一心不亂那裡下功夫,我今天大徹大悟了,那我今天講經不亞於六祖。過去我走的路子走錯了,我才告訴後面的人,我的路走錯了。可是我最初也跟你們一樣,不走這個錯路自己不知道錯。你們走這一圈也許還發現不了錯誤,那就麻煩大了。我走了這麼多年,發現過去走路走錯了。

  底下是禪定,『以大方便入無量三昧善根』,三昧就是禪定,三昧怎麼會有無量?我們先要講講,什麼叫做禪,什麼叫做定。禪,我們依據六祖大師他老人家的開導,這是我們中國禪宗最根本的一部經典,禪就是不著相,定就是不動心,這是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解釋的。六祖是從《金剛經》裡面開悟的,因此他的說法與《金剛經》都相應。《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曾經請教釋迦牟尼佛,應該怎樣去教化眾生,佛就告訴他一個原則,「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兩句話就是禪定,第一個不著相,第二個不動心,所以這裡講「以大方便」。不著相,相太多太多了,所以三昧就無量。譬如有人他不貪財,他對於財看得很淡薄,他不著這個相,他不動心,但是名看得很重,好名。有些人是愛財,名譽沒有關係,世界上所謂世出世間法無量無邊,只要有一法你會動心、會貪愛,你在這一法裡頭就沒有禪定。另外一法有禪定,可以說我們一切眾生對於佛法都是有禪定的,因為他不著相,他也不動心;你叫他來學佛,他不來,他絕對不動心的。你叫他搞名聞利養,他馬上動心,他在名聞利養裡頭他沒有禪定,他在佛法裡頭有禪定。咱們學佛的人,往往名聞利養可以不動心,佛法裡面動心,這個法門好,那個法門也捨不得,這就不行了。樣樣都不動心,這就是大方便。這種禪定的功夫要學,什麼地方學?起心動念之處,見色聞聲之處,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我修什麼?修不著相,修不動心,修隨緣,修不攀緣,自己生活就會美滿,就會幸福,就會得大自在,三昧就無量無邊。也正因為如此,善財童子一生念念都在修學,從無間斷,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都接觸、都不著相、都不動心,他圓滿了。你看五十三參每一章後面有個戀德禮辭,那四個字很有味道,戀是懷念,德是恩德,什麼恩德?幫助我增長智慧,幫助我增長定力,這是恩德,我們要感謝的。禮辭是什麼?禮是禮敬,辭就是不著相。不動心,就是這個意思。無論哪個境界,親近之後不著相不動心,這就叫辭,辭並不是真正離開,不是這個意思,所以懂這個意思。

  底下一句是『以智慧善觀察善根』,這就是般若波羅蜜,這一條是屬於根本智。根本智從哪裡來?從禪定當中來的。根本智不是求來的,心清淨了起作用就是智慧,佛經裡常常比喻,把心比作水,水起波浪的時候就是心動了,起分別起執著這就心動了;一切分別執著都不起的時候,心清淨像水一樣,這個時候它起的作用叫照見,我們離開一切分別妄想,我們六根起的作用是照見,這個就是般若智慧,就叫做根本智。根本智不是求得的,不是修得的,是本有的。如果沒有定就沒有這個智慧,所以戒定慧講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是諸位一定要明瞭的。如果沒有這個根本智,就不會有後面的後得智;沒有根本智,他所顯露的智慧就是佛經裡面所講的世智辯聰,這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他那個智慧從哪裡來的?是去研究得來的,思惟得來的,想像得來的,這不是真智慧。真正智慧決定不通過思惟、分別、想像,不通過這些,是心裡頭照見的,這是真智慧,我們學佛的人要學這一點。你要想智慧開,一定要修定,修定一定要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無論順境逆境都不著相、都不動心,這樣才行。持戒是幫助我們,幫助你得定,所以戒是手段,定還是手段,定是開慧的手段,戒律是幫助你得定的手段。換句話說,戒律在佛法修學當中,它是屬於手段之手段,自己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瞭。這個手段運用得恰當,幫助你得定,幫助你開慧;運用得不得當,那就是人天福報。

  底下『以智慧善觀察』,善觀察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善觀察,一切明瞭。『知一切眾生心行差別善根』,這是方便波羅蜜。前面六度都是度自己,統統是自利的,雖然是利他,利他實在上是自利。剛才講了,你不利益一切眾生,你我執破不掉,所以念念要想到一切眾生,實際上是破我執、破法執,真正是自利,所以諸位要曉得真正的自利是利他。自利之後,底下四條是度眾生,那是利他,利他當中圓滿自利。前面是自利已經得到,根本智慧一開的時候,這就是自利已經得到,在念佛人來講得一心不亂,禪家來講就是大徹大悟,教下就是大開圓解,這是自己成就了。成就之後教化眾生,教化眾生當中使自己的智慧能夠達到圓滿。教化眾生,諸位要曉得就是參學,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教化眾生,這一點諸位一定要記住。講經說法決定不能以好像老師的身分對待學生,世間觀念上如此,自己決定不能存這個心,存這個心就是有自有他,有我相、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又完了,《金剛經》講的你不是菩薩,你還是凡夫。世間人怎麼尊稱你是他的事情,我自己應該怎麼看法?看每一個眾生都是自己善知識,我把我自己所修學的我的心得報告大家,給大家做參考,大家聽了之後,你看他的表情,這就是幫助自己。他能夠幫助我,他就是我的老師,我雖然教他,每一個人也都同時在教我,教學相長,這樣子智慧才圓滿。只有我教他,他們都沒有教我,我沒有得到一點好處,我的智慧怎麼會圓滿?不會圓滿的。所以在學佛的道路上,每一個人、每一樁事、每一個物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都是自己的老師。你要能這樣看法,這個得利益就大,所以這叫方便波羅蜜。知一切眾生心(心理、思想、見解)行(行為造作)種種差別,能完全了解,這句話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心理學,知道一切眾生的心理行為。

  『集無邊功德善根』,這是願,願波羅蜜。我們知道這些了,我們要發大願,發大願幫助這些眾生,使這些眾生破迷開悟。不但希望這些眾生都能開悟,而且希望這些眾生成佛。不但希望他能成佛,希望他在我之上,希望他比我早成佛。你看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上看到的,地藏菩薩法會莊嚴,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來集會,那些佛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都成佛了,老師還在當菩薩。教給我們要發這個願心,要發這個大願,希望別人都在我上,都比我好,這是菩薩心腸。如果希望我在別人之上,其他的人雖然好,要比我差一點,這是凡夫心,這是我執存在,決定破不了。實在說地藏菩薩絕不比哪一位佛差,他是佛的老師,怎麼會比佛差!一定要發大願,這是集無邊善根。

  『勤修習菩薩業行善根』,這是力,力是能力,力波羅蜜。十度裡頭的力波羅蜜,就是能力,力波羅蜜,有這個能力來修。修是修正,習是實習,習就是把它變成自己的生活,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行為,要勤奮來修學來實習,就是要把它做到。「菩薩業」,菩薩是覺,業是事業,這個業就是世間各行各業,一切造作都叫做業,覺而不迷,是這個意思。所以不要看到菩薩業,大概就是弘法利生講經說法,那就錯了。我們看五十三參,善知識各行各業都有,做生意、做買賣的、從政的、當兵的統統都有,沒有一樣不是菩薩業,所以菩薩就是覺,覺而不迷這就叫菩薩業,穿衣吃飯都是的,沒有一樣不是菩薩業,要明白這個意思。

  末後是智,這個智是權智,『普覆育一切世間善根』,這也是願,也是一個大願,就是你的權智自在了,智慧圓滿了,智慧圓滿才能夠普遍的覆育。就好像雲彩,夏天太陽太熱,要是有一片雲彩遮蓋住,我們就得陰涼,這個地方跟慈雲一樣,慈悲之雲彩能夠使一切眾生得到清涼快樂,取這個意思。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裡頭也就是敘述無邊助道法境界善根,舉出這個例子,所以句句都是好得不得了,句句裡頭有無盡的意思,你愈看愈有味道,我們要學,我們要把它做到。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