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沙彌律要節錄  (第十集)  1994/10  美國達拉斯  檔名:11-003-0010

  【三十一、經云,佛告比丘:若人偷盜他物,命終生地獄中,猛火燒身,烊銅灌口,鑊湯爐炭,刀山劍樹,煻火糞尿,磨磨碓舂,受種種酸楚苦痛,不可稱計。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以償他力。】

  這一條所說的跟《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講的完全相同,這是講偷盜的果報。『烊銅』,就是銅在高溫燒化。『鑊湯爐炭』,這是下油鍋。『刀山劍樹』,這個好懂。『煻火』,這個大概你們沒見過,你們有沒有烤過蕃薯?烤蕃薯那種熱灰就是煻火,外面看不到火,但是裡面是熱的。『糞尿』,這懂得。『磨磨碓舂』,這個大家都知道。『受種種酸楚苦痛,不可稱計。地獄罪畢,生畜生中,以償他力。』墮地獄是罪報,變畜生是還債。由此可知,偷盜的果報非常可怕。偷盜結罪,心境不同。你用什麼樣的心,用什麼樣的方法,以及被盜的人受害的程度,從這個地方結罪輕重不一樣。最重的是偷盜三寶物,其次是公共設施,結罪很重。

  【三十二、菩薩持重戒及輕戒,敬重堅固,等無差別。】

  這一條是教我們不能疏忽『輕戒』。因為有些人認為『重戒』的罪很重,很謹慎,不敢毀犯,至於「輕戒」,好像這個沒有什麼,就不太重視,有意無意就會毀犯。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菩薩對於重戒、輕戒統統受持,不敢違犯。

  【三十三、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這是十戒裡面的第三條,「不淫欲」。因為沙彌是出家人,不殺生、不偷盜,第三條是不淫欲。這個地方講的『經云』是《楞嚴經》上說的,這幾句話是《楞嚴經》上講的。『生死相續』就是六道輪迴。如果「淫心」沒有了,下面說『斷性亦無』,這就超越六道。佛講,六道眾生是以淫欲為生死根本,換句話說,六道就是這個念頭變現出來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六道就是這麼想出來的。一切眾生彼此有這個共業,他就有這個境界出現。佛的這幾句話,看起來很好懂,但是它的道理非常深遠。

  後面這兩句,這是學佛人最後的目標,是希望成佛。成佛必須斷煩惱,要破所知障,兩種障礙斷盡,才能證得佛果。「貪瞋痴慢疑」屬於煩惱障。淫心是貪欲的根本。無量無邊的煩惱,歸納起來不外乎二十六類,這就是《百法》裡面所講的二十六個煩惱。這二十六個裡面,有六個是「根本煩惱」,有二十個是「隨煩惱」。再歸納,隨煩惱都可以歸納到根本,所以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變成貪瞋痴。貪瞋痴三毒煩惱,如果再歸納,就是一個「貪」。我們曉得,菩薩行門的綱領是六度,六度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是把煩惱布施掉。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煩惱統統放下了,布施度就圓滿了。

  這樣的觀察,才曉得這個問題非常嚴重。如果還有這個念頭,煩惱是決定斷不了的,斷不了煩惱就出不了三界。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輪迴,出了三界。他為什麼能出三界?煩惱斷了。見思煩惱斷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清楚。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見思煩惱不斷,說出輪迴,沒有這個道理,那個不是事實。必須見思煩惱真的斷了。所以小乘三果在四禪天修行,也就是斷煩惱。思惑有八十一品,它分為三界九地,每一地九品,九九八十一品。前面九品斷掉之後,生四禪天,後面七十二品都在四禪天五不還天那個地方斷,斷了就超越三界,證阿羅漢果。

  就是因為這個事實,所以祖師大德們告訴我們,在佛法裡修學任何一個法門,一生當中不能成就,就這個道理。如果你有能力斷煩惱,那當然任何法門都是平等的,你一生當中可以出三界、了生死。假如煩惱斷不乾淨,換句話說,你還是搞六道輪迴。所以大小乘經論,從這個標準來看,可以說末法時期沒有一個人能成就。唯一能成就的法門就是帶業往生,煩惱不斷也能出三界,也能成佛。無量無邊的法門,就是這個「念佛法門」可以帶業往生。但是諸位要記住,帶業是只帶舊業,只帶種子,不能帶現行。所以這一句佛號要能把念頭伏住,控制住,叫這個念頭不起。念頭沒有斷,但是它不起作用,這是伏住,伏住就能往生,這是比任何一個法門都容易;古人稱這個法門為「易行道」,其他法門都叫「難行道」,難易在這個地方。

  所以,一定要提高警覺,要能夠把煩惱伏住,不讓它起現行,這個非常重要。無論是根本煩惱、隨煩惱,都要知道把它伏住,煩惱常常起現行決定不是好事情。因為往生是臨終一念,臨終那一念的時候,煩惱起現行,那就可惜了,這一生念佛的功夫到最後不能成就。所以平常的功夫就好像練兵一樣,臨終是打仗,因此不能疏忽平常的訓練,我們在臨終才有把握。

  【三十四、經云:雖淫泆而生,不如貞潔而死。】

  這是佛給我們的警告。縱然不出三界,我們講人天福報。『貞潔而死』,在我們人間看起來好像是很不幸的事情,如果有天眼的人看到,這個人很幸福,為什麼?來生的果報一定勝過這一生。從來生去看,他做對了,他把他的快樂幸福提升,他生到好的地方去了。

  【三十五、言行雖善,而無實心,終非聖人之徒也。】

  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妄語」。聖人就是佛,『聖人之徒』就是佛弟子。佛弟子要心行一如,言行相符。『言行雖善,而無實心』,不是用真心。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清淨心、平等心、覺心,覺而不迷。我們平常互相勉勵,行持要用真誠心、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離開這四心,這個人一定有成就。善導大師講「一切從真實心中作」,這才真正能有成就。

  諸佛菩薩在處事待人接物生活上,可以說跟我們沒有什麼分別,我們穿衣吃飯,佛菩薩也穿衣吃飯,不一樣的就是用心,我們用的是妄心。我們凡夫用的心是虛情假意,決定沒有真實。今天跟你好了,明天惱了,哪是真實!永遠不變,才是真實的;凡是會變,都是假的。佛在《四十二章經》說:沒有證得阿羅漢果,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為什麼?你自己的意思是虛情假意,是剎那變化的,自己都做不了主宰。誰做主宰?環境做主宰,因為你被環境牽著走。證得阿羅漢果了,不會隨環境轉,在環境裡自己可以做得了主宰,那就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了。《楞嚴經》上講,「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阿羅漢能轉境界,不會被境界所轉。六道凡夫沒有一個不受環境轉的,環境千變萬化,你哪能做得了主宰!所以統統是虛情假意。

  我們學佛的人明白,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虛情假意,我們對他也就了解,就很好相處。為什麼?他說的話、用的心、做的事,都不要當真,當真你就吃虧了,假的。他對你好,假的,對你不好也是假的。對你好,你不要喜歡;對你不好也不要生氣,全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我們跟他就很好相處。所以佛跟你講,要用真心,要用真實心。

  【三十六、艷曲情詞,皆能引導人之愛欲,增長人之悲哀,惑人心聽,改人常性,喪人正念,蕩人心志。】

  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綺語」。綺語就是花言巧語,說得非常好聽,可是他的目的是造嚴重的惡業。佛經上所說的這些,現在的演藝人員最容易犯。除此之外,文人也很容易犯。寫文章,特別是寫小說、劇本、歌詞的,非常容易犯。這個造的業極重,一定是墮地獄。什麼時候能出來?他的作品在這個世間消失了,才能出來。如果這個世間還有一本他的著作在,他在地獄就不能出來。這個東西可怕!言語,說老實話,害人不廣,因為說完之後就沒有了,那個文字害人深,它流傳在世間。所以『艷曲情詞』,這個東西麻煩大了,一般人欣賞覺得很美,它這個過失都是迷惑人,誘導人喪失心性,喪失清淨心,而去造殺盜淫妄。

  現在電視比這些書本還要厲害,書本看的人還不普遍,再把它編成電視劇去表演,那這個問題嚴重了。多少人看,多少人受害!幸虧好,他們現在是版權所有。將來的果報實在是沒有法子想像。當時造作的時候是一時的快意,所得的利益也非常有限,苦報無窮,這是我們要知道,不能不小心謹慎。所以諸佛菩薩所有一切言語都是利益眾生的,於眾生沒有真實利益的,佛菩薩決定不說,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改人常性』,性是心性,常性是真性,使人趨向於虛偽這是改人常性。『喪人正念』,正念就是清淨心,清淨心失掉了。『蕩人心志』。世間人志在聖賢,學聖學賢,再次一點,中國古時候學君子,聖、賢、君子三個等級。學佛也有三個等級,佛、菩薩、阿羅漢,我們學佛是希望得到這個果報。但是這個東西能夠改變你,叫你墮落、退轉。

  【三十七、口出粗惡不善之言,罵辱毀謗於他,瞋火一起,衝口燒心,傷害前人,痛逾刀割,實乖菩薩之慈念,有違出家之善心。】

  這一條是口業裡面的「惡口」。『粗惡不善之言』,這是惡口,說話很粗魯。『罵辱毀謗』,這是對人,他一定有對象的。這種行為對自己造成傷害,『瞋火』是瞋恚,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是自己受害。『傷害前人,痛逾刀割』,這跟別人結下了冤仇。結仇、結怨這是因,這個冤仇將來遇到緣,一定受果報,人家要報復。這些事情,諸位如果留心讀歷史,你就看到。歷史上為了這個言語,有的是有意,有的是無意,起了誤會,懷恨在心,到後來他的地位高了,權勢大了,機會來了,想到從前你對我的過節,想方法來整他,有的時候整得一個人是家破人亡。追究起原因,就是無意當中毀謗他,說他幾句不好的話,懷恨在心。這我們在歷史上常常看到,在現實環境當中這種事情更多。

  所以,言語不能不小心,不能隨便開玩笑。開玩笑一定要有分寸,還要看什麼人。心多疑的人,心量小的人,不可以跟他開玩笑;容易結怨、懷恨的人,不跟他開玩笑。養成一個習慣,什麼場合、什麼人都開玩笑,那你以後虧可吃大了。所以,言語要小心謹慎。在佛法裡,佛是禁止我們戲論的,戲論就是我們現在講的開玩笑,佛是不准許的。

  【三十八、《成實論》云: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若以惡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以今離間破壞他故也。】

  這一條是口業裡的「兩舌」。《成實論》是小乘的一部論。『善心教化,雖為別離,亦不得罪。』好心教導,好心教導為什麼會別離?他不接受,他不聽,離開了。這個沒有過失,善心的沒有過失。『若以惡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兩舌」就是挑撥是非,惡心、惡意挑撥是非,讓他們兩個不和,不和就離開了,這個有罪,『得罪最深』,他們離開了。善心沒有罪。『墮三惡道中,世世得敝惡破壞眷屬』,這就是他的果報,家庭不美滿,兄弟、夫婦、兒女都要受這個果報。這個果報,當然一家人都有共業,沒有共業不會成為一家人。『以今離間破壞他故』,所以也一定會受別人挑撥,一家不和。

  凡事都有前因後果,沒有一樁事情是偶然發生,不可能的。我們凡夫沒有天眼,見不到前世,如果見到前世,你就會點頭,這個事實是這樣的。佛法說,「欲知前世因」,你要想知道你前世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這一生所享受的就是,「欲知來世果」,要想知道來世怎麼樣,「今生作者是」,我這一生的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就是的。這一生造因,來世受果報。今生所受的果報是前世所造的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