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九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9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五面倒數第二行,「十力」。

  「十力者,一知是處非處智力,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我們前一次十條裡面介紹了兩條。如來果上的十力,在佛法裡面是一個很普通的佛學名詞,在經論或者是古大德著作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所以在這個地方跟諸位介紹過之後,將來看到十力都是一樣的意思。前面兩條雖然說過了,也許有新來的同修沒聽到,好在不多,我們再說一遍。

  「是處」與「非處」是指因果報應一定是相應的。我們俗話常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造善一定得善報,造惡一定得惡報,這就叫是處,決定是正確的。要是說作善會得惡報,或者造惡他也會得善報,沒有這個道理,這叫非處,決定不是事實。可是往往我們在世間見到有許多好人他的遭遇非常不幸,好像是一生作善沒有得到善報,一看到這一生造惡多端的人他是享福報,福報很大,這似乎跟佛法裡面講的果報不相應。所以佛十種特殊能力第一種,對這一樁事情他看得正確。世間這些現相是有的不是沒有,這是一回什麼事情?因為我們凡夫只能看到眼前,不能看到過去,也不能看到未來。殊不知因果是通三世的,這一生他享福是果報,他享福,前生造的善業;這一生他遭遇很不幸,常常受折磨,這也是果報,前世做不善業才得這個果報;今生所做的來生報。

  所以佛門常說「欲知前世因」,你要曉得你前世造的是什麼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這一生所遭受的就是,一定相符合。「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想曉得來世果報怎麼樣,我們這一生造作的這個業就感來生的善惡果報,這是一點都不會差錯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相信。這個問題也許有人看到: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如來十力裡面列為第一條,確確實實是一個大問題。為什麼?學佛的信心從這個地方建立,正是所謂「信為道元功德母」,信心從此地建立。

  這一個世間一定要把它看破,不值得留戀!這個社會的演進愈往後眾生愈苦。千萬不要以為現在科技發達會給大家帶來幸福,你沒有想到那個戰爭的恐怖,科技後遺症的恐怖!你看印度這一次毒氣外洩,等於一次瘟疫一樣,死傷那麼多的人。這一些災害是人為的不是天然的,如果是核子戰爭爆發了,恐怕是人為跟天然的加起來,那就是大災難!能夠逃過這種大劫難的為數不多,縱然逃過了也是苦難重重。所以看破,警覺心就提高了,真正安穩、幸福還是得求生西方世界。以我們目前有個十年之內的安穩,有這麼長的時間取西方世界決定沒有問題,在時間上講足夠用。我們在《往生傳》裡面所看到的三年到五年成功的人太多太多,那些都是我們的榜樣,所以我們知道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第二句說「知過現未來」,這就是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業報智力」,佛有這個智慧,不但知道自己,知道一切眾生,他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沒有一樁事情不曉得。實實在在有三世,不是沒有三世,真有三世。既有三世,當然就有輪迴,還有什麼話說!三世跟輪迴那是連在一起的,如何超越三世、超越輪迴?這是我們學佛的目的,確確實實能夠超越。先說過造善業得三善道果報,造惡業必定入三惡道,得三惡道的果報。佛教給我們修淨業,淨業的果報我們六道裡面沒有。我們念阿彌陀佛,三善道裡頭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頭也沒有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果報在他方世界,在西方世界。這是佛一再在經論裡面勸勉我們修淨業,感得西方世界依正莊嚴清淨的果報。

  第三是「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有很多種,有世間禪定,有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禪定像經典裡面常說的四禪八定,那是世間禪定,阿羅漢所證得的九次第定以上的禪定是出世間的禪定,這是說的諸禪。世間禪定很多種,出世間禪定也有很多種,真正的解脫一定要出世間的禪定,世間的禪定得不到真正的解脫。三昧也是梵語,翻作正定或者翻作正受,與解脫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在大經裡面看過很多很多,所以無量三昧!相上雖然講是無量,理上是一樁事情,那就是在一切境緣裡面能夠守住清淨心,能夠運用覺觀,觀照一切諸法,所得的受用就叫做三昧。像交光法師在《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的那種受用就是解脫三昧,如果我們還是應用八識五十一心所,縱然得到解脫三昧,也不是究竟的。可不可以得到?能得到一些,像小乘的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他們所得到的這個三昧是沒有超越心意識。所以如來他的大智慧對於九法界有情眾生他們修學的禪定、解脫、三昧他都知道,因為他知道他才能指導我們修行,才能把我們的境界提升。

  第四條是「知諸相勝劣根智力」。這一條著重在根。智就是根智力。根是根性,各個眾生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與多生多劫的修學習氣有關係,所以這個根性我們常常說有先天的,有後天的。先天的是與生俱來,有人的根性很利,殊勝,有人的根性很劣,不等。後天的那就是靠自己的努力,先天的要善於栽培,後天要發憤努力,都能成就。這一條在教化眾生裡面屬於觀機,唯有正確的觀機才能達到應機施教,利根的人則以圓頓的方法來教他,那個鈍根的人則可以從由淺而深循序漸進的來教導,這樣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佛法教學的功德利益。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亦名欲力」。「解」換句話說,就是對於一切法的認識,這個認識有淺有深,有圓有偏,有真有假,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層次,因為他認識了;這個欲是愛好,他要不認識他決定生不起愛好的心。譬如學佛,你要對佛法不認識你怎麼肯來修學?聽經,如果那個經聽不懂,聽了幾次你就不想來了,聽懂了覺得這裡面能理解,理解了他就有興趣,就產生了欲望,這個欲望就是追求。佛對於一切眾生,他對於宇宙人生的見解,他的愛好、欲望也都知道,這一條也是屬於觀機。

  「六知種種界智力,亦名性力」。界是界分,也就是講的界限,佛法將宇宙萬法把它分為十八類,稱之為十八界。譬如說眼的界限是見,眼不能聽,眼只能見,可見得這個眼根跟耳根它有界限,耳能聽不能見,各個都有一個界限。這一種界限迷的時候有,悟了的時候就沒有,覺悟了的人是六根互用,眼能見,耳能聽,耳能聽眼能見,換句話說,見聞覺知每一根統統都具足。大經裡面說的「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所以六根可以互用。到六根互用的時候這個界限就不存在,這不是普通的人,那是大徹大悟的人才能做到,那是佛與大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權小凡外有種種界,佛都知道。底下一句說亦名性力,性也是界的意思,這個性是講性質,不是講的本性,講性質。他各個性質不相同,力是說它的作用,它的功能;眼的性質跟耳的性質不相同,功能不一樣,一個能見一個能聽。這個性是這個意思,不是講的真如本性。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如果我們明白這一樁事情,對於佛的教誡就不會懷疑了。至處是到達的處所,也就是我們講的結果。道是方法,你修哪一種方法會得什麼樣的結果,這個佛曉得。你修四諦法你會成就阿羅漢,你修十二因緣法你會得辟支佛果報,你修六度萬行你會得菩薩的果報,你念佛修一心不亂你會得西方淨土的果報。至處!修什麼法門後來有什麼樣的果報,到達什麼樣的結果,佛是清清楚楚。

  第八「知宿命無漏智力」。宿是過去世,生生世世我們在哪一道,得的什麼樣的身,什麼樣的形狀,什麼樣的姓名,你這一生的際遇,佛統統知道,不但知自己也能知道一切眾生。無漏,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無漏就是煩惱斷盡了。在小乘人來說阿羅漢果才稱之為無漏智,見思煩惱斷盡;大乘的無漏要到十地菩薩法雲地,這個時候無明將要斷盡了,無明差不多斷盡,稱為大乘的無漏。佛有這一種的智慧能力。

  第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是六通之一,有報得的、有修得的。譬如天人他就屬於報得的,我們人間有很多修行人得天眼通,他是修得的,鬼神裡面也有些是報得的。這個世界要亂,鬼神先亂,我們過去在仁王法會讀《仁王經》的時候,諸位都記得很清楚。在台灣幾乎每年都舉行仁王法會,經裡面講得很清楚,世界要亂鬼神就先亂!鬼神有五通,多半鬼神都有五通,五通裡面就有天眼、有天耳、有他心,就是沒有漏盡,有神足。雖有五通它的功能不太大,換句話說,小事,很近的事情,譬如說幾天,個把月之內的事情他知道得很清楚,大的事情、遠的事情他就不曉得了。這一些鬼神他怎麼亂法?他在人間製造糾紛。所以我們往往看看某人他有一點神通,他有神通?不是的,是五通鬼神附在他身上,不是他自己的能力,附在他身上,那個五通鬼神走了他統統失掉了,什麼都不曉得了。他原來不曉得以為他自己的道行了不起,忽然那個鬼神走掉了,他就感覺到我的能力都失掉了,怎麼會退轉了?其實那不是他的能力,是鬼神附在他身上,在這個世間招搖惑眾,破壞正法!一般人都是好奇務怪,認為有一點神通這了不起,你跟他在經教裡講正道他不聽,這個不希奇,要有神通才希奇。好奇務怪,沒有不上當的。

  佛法是平實之法,絕不搞一些奇怪的事情,佛法是教你覺悟,絕不教你迷信,教你自覺。覺他是幫助他人自覺,不是幫助人迷信,幫助人破迷開悟。所以我們對於那些有神通的人,要曉得那是一回什麼事情。佛在《楞嚴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清楚,你看《楞嚴經》所說的五十種陰魔,《楞嚴經》十卷這一段經文就佔了一卷半那麼多。說明末法時期一些怪現象,我們能認識就不上當。《楞嚴經》的修行還是以念佛為主。佛知天眼無礙是指這些,從五通鬼神(無論他是修得還是報得的)一直到如來地,這個天眼功能大小不一樣,佛是沒有一樁他不知道的。這一句跟前面的一句「知宿命」,實在講是六種神通統統包括在其中。人間天上,三乘界內、界外,佛沒有一樁不知道。

  末條一條第十「知永斷諸習氣漏盡智力」。這條要是明瞭,我們就會甘心情願接受佛的教導。永斷諸習氣到漏盡,這是無上正等正覺,前面都是講的三乘,二乘,這個地方是講一乘法。圓教一乘才真正永斷習氣,真正成就漏盡,就是圓教佛果地上才能得到的。等覺菩薩習氣沒有永斷,他還有一分生相無明沒破。佛知道,自己已經證得了當然可以教導別人,把他自己修行的經驗提供給我們,幫助我們也能夠永斷習氣、也能夠達到漏盡。這個漏盡是斷無明,前面這個無漏是講的斷煩惱,這個地方是講斷無明。到此地是說的如來果地上十種特殊的能力,菩薩雖有,比不上佛。

  下面講「十八不共法」,也是如來果地上獨有的,菩薩雖有不圓滿,所以稱為不共。雖然有這十八條可是要記也很方便,一開端就是身、口、意,三業無失,無失是沒有過失,「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沒有過失。這是相當不容易做到的,看起來好像簡單,真不容易!我們學佛對於這一些條目都要留意,我們曉得我們身口意三業過失是決定不免,如何能夠把它減少到最低限度,那就是修行。如果說完全沒有了,那就成佛了,連等覺菩薩都不能說完全沒有,為什麼?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那一品生相無明就障礙了三業的清淨,何況我們無明、塵沙、見思煩惱不但沒有斷,天天在增長,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怎麼能說沒過失?我們應當要向無過失這個方向去追求,儘可能減少過失。

  「身無失」,身要守戒,在我們中國古人講身要守禮,那是範圍,不能說無過失,它是有一個範圍,縱然有過失,過失不大。戒律也是個範圍,不超越這個範圍不會有大過失。「口」是指言語,言語愈少愈好,古人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貪吃容易得病,把腸胃吃壞了容易得病;喜歡講話容易闖禍,不知不覺得罪人,還不曉得什麼時候得罪的,跟人結了冤仇,不知道從哪裡結的。「口為禍福之門」,所以說話要謹慎,要少言語,多聽少說。對於佛法應當是多問,這是好事情,有疑惑的地方、有不明瞭的地方一定要問。

  第三是意,意是念頭,起心動念都叫做妄想,這就是意業的過失。如果說意業裡頭什麼都不想,有沒有過失嗎?還是過失,一切都不想了他的果報在第四禪的無想天是外道天,還是過失。所以意叫你要有正念、正思惟,揀別不是邪念、不是邪思惟。有念是妄念,無念還是妄念,有無是兩邊,兩邊都是虛妄。這裡面理很深,境界非常之深廣,要慢慢在經論裡面去探討、去理解,而後要在生活裡面盡量減少三業的過失,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才能夠得力。

  「四無不定心」,佛心是常在大定,決不會被外面境界所動搖,這叫定心。我們的心是不定心,為什麼?容易被外境所轉,六根接到外面境界,我們的心都被它所動搖,佛心如如不動。「五無異想心」,異想,見異思遷,特別是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講,今天聽到一個禪師在說法,禪不錯,趕緊去學禪;明天看一個密宗上師在說,那也不錯,趕快去灌個頂、去持咒,見異思遷,學什麼都不會成就。所以法門的選擇要慎重,選定了之後就決定不改變,這一個法門一定成無上道,改變而得無上道那個時間也要花得長,路子必然是走迂迴的道路,不是一個捷徑。捷徑是一條路,一個法門,從初發心到如來地絕無更改。無異想心,佛沒有妄念、沒有妄想。「六無不知捨心」。這也是我們要學的,捨就是放得下,佛沒有一樁事情放不下,樣樣都能放得下。我們在《華嚴經.第六迴向》念到,第六迴向菩薩修布施舉出六十個例子,無有一法他不能捨。捨也是不執著,於一切法皆不執著。因為不執著所以能捨,能捨心才清淨,那個不能捨心就被染污了。

  底下一條「欲無減」,這個欲就是欲望,佛菩薩的欲望是什麼?四弘誓願!他的大願從來沒有減少過,換句話說,沒有退過願,沒退心過。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為什麼要說這一條?我們自己要好好的想想,我們也會發願,但是那個願的力量不長,過了幾天就退了心,譬如說我發這個願我一天要念一萬聲佛號,今天念了,到明天只念了五千聲,有事情,明天再補;明天我念一萬五千聲,到明天連三千聲都念不了;到後天,算了,還是不念算了。他會退心!不像諸佛菩薩的大願永無退心,永遠不退的。阿彌陀佛在因地裡發的四十八願,發心的時候勇猛,成佛之後那個願力絲毫沒有退減,這也是我們應該要學的。實在講很不容易做到!很不容易做到,太難太難了!可是一定要努力,儘可能的去做到。所以這個發願也要謹慎,不能夠草率。

  第八是「念無減」。念是念力,淨土法門講念不退,要到理一心不亂才能到念不退。如來果地上當然是不退,不退也不必說,念無減。他念什麼?佛念什麼?佛念念之中要普度一切眾生,這是佛念,佛絕不念自己,連菩薩都不念自己,何況佛?都不念。念念要成就一切眾生,念念要幫助一切眾生成無上道。

  「九精進無減,十智慧無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精進,當了佛功德圓滿還修什麼精進?菩薩精進應當,菩薩無明沒斷盡,佛已經證得無上菩提了,還往哪個地方精進?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第四地的菩薩精進波羅蜜圓滿了,十地菩薩是十波羅蜜圓滿之相,圓滿以後還要精進,可見得我們不圓滿、沒有圓滿的人更要精進,菩薩的精進自行化他,兩方面都要精進,如來的精進是自己圓滿了,精進什麼?度脫一切眾生,他這種精進決定沒有減少一分一毫。換句話講,盡心盡力在做,並沒有說是我已經成佛了,自己從前已經度化眾生,教學相長,度他就是度自己,現在我度自己圓滿了,我還度他幹什麼?凡夫、小乘、權教確實他有減少、有退轉,如來在果地上決定沒有退轉,所以我們對佛的智慧、德行,我們對他景仰,對他恭敬是有道理的。實實在在值得我們尊敬他,正如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面所說的無有疲厭!他不疲倦、他不厭倦,去教化一切眾生,這是精進無減。

  底下「智慧無減」、「解脫無減」,這也要說一說。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的,要度眾生就得要隨類現身,譬如佛要度我們,他一定在人間來示現,也要有父母,也一樣從出生,一生示現的有生老病死,這樣會不會起煩惱?會不會傷害他的智慧?解脫是自在,是不是有許許多多的約束他得不到自在?不會的。雖然在那裡示現也是圓滿智慧,雖然在那裡示現還是住大自在之中,決定不會有一絲毫煩惱現前,決不會有一絲毫不自在的這些事,「解脫知見無減」,這就好懂了。

  十三、十四、十五都是講隨智慧行,這個給我們也是很大的啟示。「十三身業隨智慧行,十四口業隨智慧行,十五意業隨智慧行」。與我們現前恰恰相反,我們今天身、口、意的造作是隨著感情不是隨著理智,所謂是感情用事,他就造業了。感情是迷的,感情是不覺,感情用事沒有不偏差的,所以如來三業的造作他是依智不依識,所謂是轉八識成四智。我們凡夫依八識,他是依四智,三業依四智。

  「十六知過去無礙,十七知現在無礙,十八知未來無礙」,這是知三世無礙。剛才說過,像五通仙人他們也能知三世,但是有礙,佛知三世無有障礙。佛的教誡我們一定要遵從,對我們決定是有好處的,千萬不要信這些外道,縱然示現有一些小神通,不要為他愚弄,不要為他傷害了自己的信心,這一點很重要。

  「此十八行,云不共者,以是諸佛自覺聖智境界,非權小菩薩所共,更非凡夫境界可知,故云不共」。這十八條的境界非常的深廣,我們只是在字面上看到一點眉目,其實裡面深廣境界決不是我們所知道的,所以稱之為不共法。這是這個經文到這個地方是一個段落,將盧舍那佛在往昔因地當中所修行的綱領為我們略舉,而寂光大師又給我們詳細的介紹,使我們對這個綱領有所解悟。雖然有所解悟我們解得不深,知道的並不周詳,如何依照這個法門來起修?更是重要的問題,所以下面華光菩薩他知道我們心裡面的意思,知道我們的重重疑惑,所以他在法會上代表我們來向盧舍那佛請教。請看下面經文:

  【爾時蓮華臺藏世界盧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華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

  這一段科題裡面叫「總標報化」。盧舍那是報身佛,『千華上佛,千百億佛,一切世界佛』,都是化身佛,大師在註解裡面為我們解釋這一段的意思。「此總標明體用不分,報化無二之義」。這一句把這段經文的旨趣為我們點出來了,這是真實相。下面這是解釋這段文。

  「言爾時者,即本舍那如來,舉因明果勸修時也」。這是將時間為我們說出。「此之華臺舍那,赫赫大光明座,千華上佛,千百億佛,俱已解見前文」,前面說過這個地方就不必再說了,要說的是底下這一句,底下這句前面沒說過。「一切世界佛者,是千百億化身釋迦如來,展轉化化無量無盡智慧如來,居一切世界中,說法利生,以表從心地戒法中,出生無量無盡智慧佛也」。這要說明的就是這一句,這一句我們讀了之後很難懂,很不容易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執著這個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人,三千年前出現在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的地方,我們認定了釋迦牟尼佛是一個人。他怎麼能變化成這麼多?怎麼能變成一切世界佛?在這個地方諸位一定要明瞭,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詞是個通名,不是專指某一個人。釋迦牟尼佛的名字叫悉達多,如果說悉達多那就說他一個人,他成佛了稱之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不止他一個,這是一定要曉得的。

  在經典裡面講佛有三身,法身叫毘盧遮那,報身叫盧舍那,化身叫釋迦牟尼,所以這個名稱是化身佛的名稱,只要是化身佛都叫釋迦牟尼,是通名不是別名。化身佛是誰化的?前面說過千華臺上,化身佛是盧舍那化的,盧舍那從哪裡化出來的?從毘盧遮那那裡化出來的。換句話說,毘盧遮那是本體,盧舍那是起用,而釋迦牟尼是用中之用,用不離體,所以是一體三身佛。我們再從這個名義裡面來觀察,毘盧遮那意思是遍一切處,我們現在所謂是真理,在佛經裡面常講真如本性,因為真如本性遍一切處,那就是法身佛,所以法身無相,法身無不相。無不相就是報身與化身,是有相的,相與無相是一體,相是性之相,性是相之性,性相是一如,它是不能分的。連虛空也有相貌,怎麼能說沒有相?

  報身佛叫盧舍那,前面講過盧舍那的意思叫淨滿,淨是清淨的意思,滿是智慧圓滿,清淨智慧圓滿就叫報身。釋迦牟尼,釋迦是仁慈的意思,能仁,仁慈,大慈大悲,牟尼是寂默,就是如如不動,雖然大慈大悲,他又不為一切境界所染,不為一切境界所動,這個作用就妙了!不被外境所轉的慈悲叫真正的慈悲,這是三身佛的定義。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身,從我們本性上講就是法身,從我們的知覺上來講就是報身,從我們慈悲心上來說,雖然這個慈悲心很小,也是屬於化身。我們明白這個意思,豈不正是像《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問題是在我們自己的覺心。

  我們自己的心要是覺而不迷,那就是一切世界無量無邊的智慧如來都在我們面前,而且這些諸佛如來都在那裡說法度生,度誰?度我一個人,怎麼度法?叫我覺而不迷,叫我正而不邪,叫我淨而不染,那就是度我。這個人很慈悲,很愛護我,我也很喜歡他,你們想對不對?是這樣講法,對!他愛你你愛他,對了。錯了!他一愛你,你的心就被他轉了,你的心就被境界動了,這就錯了,要學什麼?學釋迦牟尼,外面他敬我我也敬他,裡面怎麼樣?如如不動,外面能仁裡面寂默,不為外境所動。那個外面是不是佛?當然是佛,我們自己覺悟,外境那個好人是佛,壞人還是佛,壞人你見到你心裡起了瞋恚心,錯了,煩惱起來了,還要如如不動。這種修行法不是高級的,起碼的修行法,起碼的不是很高的,所謂什麼?八風吹不動。

  哪個境界不是佛?都是佛!一被境界動了,那個外頭就叫魔。你在念佛,阿彌陀佛化身來了,你一下看到了,這一歡喜,一心不亂沒有了,心馬上就亂掉了,那是什麼?那是魔。所以要知道不管是什麼人,不管是什麼事,不管是什麼境界,凡是能夠幫助我們、成就我們覺正淨的都是佛境界,凡是叫我們迷,叫我們起邪知邪見,叫我們心地染污,那個境界統統叫魔境界。其實外境沒有佛也沒魔,外境什麼都沒有,佛與魔的現前都是在自己心!《楞嚴》上說得好,「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都是自己搞出來的,與外境不相干,這才真正是覺悟。你明白這個道理,這一句話就不難懂,無論從廣義、從狹義、從事、從理上無不圓融。在此地特別一個意思是表心地戒法中,出生無量無盡智慧佛。

  下卷文裡面說,「微塵菩薩眾,由是成正覺」,跟此地是前後照應,你看華光菩薩在啟請,前面有這麼一段敘述,這段意思太妙、太妙了,不但是說明報化是一體,同時也顯示了三身一體。如果諸位更要細密的來觀察,情與無情,無不一體,正是像《華嚴經》上所說的「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顯示這個意思。下面才是菩薩來為我們請法。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