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七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7

  請掀開經本一百零三面第五行:

  【如是一切眾生。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證當成果。無為無相。大滿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滿足。】

  科題裡面講「作勸修證」,在這一段經文,這是結答問義。前面把修學根本的因素給我們說出來,那就是三十心十地這四十法門。在通途所謂八萬四千法門,法門不相等;換句話說,他修行的手段不一樣,方式不一樣,但是在原理、原則、果報上畢竟是相同的,因此才說之為法門平等,無二無別,這是講法門所入的境界是相同的。如果不依照這個法門去修學,那就不是佛法,要想成就佛法裡面殊勝的果報,當然是不可能,這是就通途來說。如果要就淨土法門來講,法門稱之為特別法門,也不能夠離開這個原則,我們才能夠有決定性的把握求生淨土,有希望將淨土品位提升;換句話說,這一部經對我們就非常的重要。

  大經文字長敘說的詳細,這個經簡單扼要,我們看到這個本子是因為有註解的本子,如果離開註解就是薄薄的一個小冊子,這是我們要曉得去受持。前面大師也給我們說得很明白,這是盧舍那佛報身如來自己說明他自己修證的根源,提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這是真正的慈悲!不僅如此,今天這一段文還特別勸我們要修證,報身如來勸我們修,勸我們要證,不但要修一定要證得。

  註子裡面說「此總答前二問,以明修證之義,如是二字,承上自已成佛根源在斯」。這個意思就說得很明顯,經裡面講『如是一切眾生』,此地大師給我們解釋「如是」這兩個字,這是上面所講他自己成佛的根源。這兩個字的意思就非常深長,所以佛經一開端我們所看到的經文「如是我聞」,如是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不僅是盧舍那佛成佛的根源,十方三世哪一尊佛不是這麼成佛的!所以徹底明瞭如是這兩個字意思你就成佛了。天台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略說,跟我們講的「百界千如」,講的是世尊在經上跟我們講十如是,他老人家展開來給我們說的百界千如,無有一法不如,無有一法不是。這個理甚深,境界廣大不可思議。學佛的人要以佛做榜樣,所以「一切眾生,當亦如我往昔行菩薩道」。一切眾生是指九法界的。「斯」指已經發心學佛的這些眾生,初發心也好,你是十住、十行、十迴向乃至於等覺都要以佛做榜樣,要像佛過去在因地裡面修菩薩道這個方式來修學。

  「修入發趣長養金剛十地,四十賢聖之行」,這就是前面我們所讀的這四段講菩薩四十個位次。「為因地心」,這說得太明顯了,我們想一想我們今天也在因地,我們這個因地的心跟盧舍那佛對照一下,盧舍那佛在因地裡面用的是什麼心?我們在今天用的是什麼心?如果我們用心跟佛在因地裡用心是一樣的,那就好,這個路就走對了;假如我們用的心跟菩薩心不一樣,趕緊要修正過來,這叫修行。修行是把它修正過來,這是修行的根本。

  你看大乘佛法尤其是了義的修證,無不是講從根本修,根本是什麼?就是此地講的三十心十地,這四十個法門,這叫根本。每一門都是說的心地法門,從根本修!禪家常講從根本修,但是說得不詳細,我們讀語錄、看禪宗的經論往往是不得其門而入,他這個根本說得太籠統了。這經上說得非常詳細,我們從開卷讀到此地也只是讀一個提要,後面每一個心、每一個法門還要細說,希望我們都能夠理解、都能夠體會,用這個方法來修自己的心地。

  能依這個法門修才像此地所講的「得證當成果」,得是得到,證是契入。當成之果是「無為無相,大滿常住,法身智身,滿足相好,無為無相,即顯法身」。果是如來所證得的究竟果位,這個果位是『無為無相』。這一句我們要簡單的說明,為是造作,在《百法》裡面,這是我們最容易看得出來的,前面九十四法都叫做有為法,後面六法叫無為法,有為是生滅法,有為是造作法;換句話說,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生法都是有為的。這樣說起來佛是無為,那佛現身在九法界,他是有為還是無為?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活了八十歲。八十歲在我們今天來說也不算是長壽,我們今天看到八十以上、九十多歲的也常常能看到,他老人家住世只有八十歲。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是五十年,三十歲示現成道,成佛。成佛之後天天說法度眾生,他是有為還是無為?跡象上說,就是外表上來講是有為,他跟我們沒有兩樣,到處講經說法。我們凡夫看是有為法,他自己的受用是無為法,所以他老人家曾經說過,他一生沒說一個字,那就是無為。所以佛是不住有為也不住無為。不住無為現身為眾生說法,不住有為不為一切眾生界所染污,這就叫無住涅槃。無為的意思曉得了,無相就容易明白。無相無不相,他這個現相,不是心裡面想要什麼個相現什麼相,不是的,而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無相無不相、無為無不為才是真正的大自在。

  所以底下講『大滿常住』。這個大滿就是大圓滿,大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我們這個世間欠缺太多,遺憾太多,佛沒有,佛是樣樣圓滿,無有一樣不圓滿。真實的圓滿不是能想像到的,他真實的,實實在在的圓滿,要到什麼時候?要到無為無相你才能證得,「大滿常住,法身智身,滿足相好」,這兩句就是說明大滿常住。「無為無相,即顯法身」。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都希望自己能夠證得法身,證到法身那是大菩薩,所謂法身大士。我們念佛人希望早一天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法身大士。由此可知,你要真正想證到理一心,這無為無相就重要了。一定要學佛在因地上的修行的法門,把它用在念佛上才能真正得到理一心。這一樁事情也是我們平常在講席當中時時提示的,就是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著相,就是有為,就著相;隨緣就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隨緣無論做什麼事情心清淨一塵不染,攀緣就不一樣,攀緣是有心去做,有一個攀緣心去做,這裡面就有很大很大的差別。

  換句話說,攀緣是用心意識去做,隨緣是真智照見去做,那個不一樣!這是講得比較容易體會的,就是用心意識那都是攀緣,離心意識真正的隨緣,離心意識沒有分別、執著、妄想。這個事情來要不要做?盡心盡力把它做好,要把它做到盡善盡美,不落在心意識裡面,這就是無為。沒有心意識是無為,事情又做得非常圓滿,那是無所不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不落心意識無相,事情做得圓圓滿滿,有相無不相,無相無不相。我們在生活當中要能夠用這麼個道理,用這種方法來修學,你這理一心不亂這一生當中決定可以證得,這是真正成就自己的法身。

  「大滿常住,即顯報身」。報身是智慧圓滿,報身是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圓滿。這個經是報身佛說的,法身沒有相,報身裡有相,法身裡講無相無為,從報身講有相有為,報身不但是自受用身同時也是法身大士們的他受用身。『十力十八不共行』,就是十八不共法。「即顯化身」,所謂化身就是應化身完全是他受用身,這是諸位要知道,自受用裡面沒有,因為十力十八不共法統統是有為的。佛與大菩薩們示現有為法為他受用,不是自受用,如果是自受用,那馬上就落心意識去了,就落到十法界去了。他示現這個是為他受用不是自受用,他自己住在一真法界,他大滿常住,示現的是給九法界眾生給他們受用,這是大慈大悲、是清淨平等。清淨完全是自受用的,平等亦是自亦是他,慈悲完全是他受用。

  「法報不分,三身圓現,是為法身智身滿足」。三身是一,一而三,三而一,不但諸佛如來如是,我們現在哪一個人不如是?問題是我們自己迷而不覺,我們迷了什麼?我們把法身迷了,報身也迷了,應化身也迷了,我們把自己的三身都迷了。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頭說得好,給我們說出「一體三身佛」,《壇經》上說的一體三身佛是說我們本人,說我們自己,我們的真如本性,或者像《楞嚴》裡面所講的我們的六根根性那就是法身。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這就是報身,從本性變現出來八識五十一心所,變現出這些東西出來,這就是化身。諸位想想我們哪一個不是如此?可是眼前我們對於三身都迷惑了,不知道自己有法身、有本性,不知道自己有智慧,不知道自己有十力十八不共法,不曉得,完全迷失了。所以佛看眾生常常嘆息謂「可憐憫者」,因此佛幫助你,把你度了,你成佛了。

  成佛誰度你的?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你。一旦發覺原來我也有法身,也有報身,也有應化身,與十方諸佛無二無別;一旦發現了並不是佛給你的,是你自己什麼時候發現你自己也有,你就成佛了,就是覺悟了,你自己覺悟了。所以這個法門教人的是自悟、自修、自覺,覺就是證得。佛菩薩對我們來講只是一個增上緣,把我們點醒而已,他給我們開示這就是點我們,我們自己會不會醒過來?這就是問題,什麼時候一下覺醒了,什麼時候你就成就了。這個地方要緊的意思是講三身一體。

  「以此三身,繇因地中修習心地,是以得果證身」。這就是勸勉我們,諸佛如來他這個果報是這麼樣得來的,而我們現前如果也要想得到這樣圓滿的果報,沒有例外的,也得要用這個方法來修,那就是在因地當中修習心地,著重在「修習」這兩個字。我們今天人不肯幹。修是修證,覺悟就修證,習難,習是實習,實習就是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到,這叫習。譬如今天同修問的一個問題:怎麼樣叫八風吹不動?我們的心遇到境界它就動了,順自己意思馬上就起了歡喜心,心動了;不順自己意思的時候,馬上就起了瞋恚心,心也動了,這就不行!現在覺悟了,應當要不動心,這個不動,不動是對的,動是錯的,這是你修正過來了,修正過來怎麼樣?以後再遇到順境沒有喜歡心,再遇到逆境沒有瞋恚心,真的在境界裡如如不動,這叫習。這個習的時間就太長太長,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要修習。

  你看《金剛經》上忍辱仙人修忍辱修多久?修了五百世,單單修忍辱修五百世!要是以我們中國人的講法三十年叫一世,我們中國人寫這個世,三個十,過去十年,現在十年,未來十年,三十年叫一世。就以這個來算這個時間也相當可觀,五百世,百世三千年,他修一萬五千年。當然實際上忍辱仙人還不止這麼長的時間,就算我們這很短的三十年一世,他修這麼長的時間,種種境界裡面,全是逆境裡面去磨鍊,鍊什麼?鍊不起瞋恚心,到最後是什麼境界?《金剛經》那一段故事實際上是出在《涅槃經》裡面,《涅槃經》說得詳細,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是大善人、大好人,遇到這個不講理的惡王,將他來凌遲處死,用刀割肉一片一片的割下來,這樣給他割死的。他不生瞋恚心,他的布施波羅蜜圓滿了,圓滿之相。

  這個過程每位修學菩薩道的人都要經歷,你不要看到這個,將來你自己也要受這個,你要不受這個境界,你的忍辱波羅蜜不能圓滿。早早晚晚遭一個人,你是個好人大菩薩,他來給你凌遲處死,叫你粉身碎骨;如如不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這個忍辱度圓滿了。忍辱度圓滿才能往上進一級精進圓滿,再往上是禪定度圓滿,今天一點點小小都不能忍,那你的時間還長!六道輪迴裡頭不曉得還有無量劫,你今天學佛在佛門裡面只可以說阿賴耶裡頭種一點佛法的種子而已,這一生不能成就,所以要真正修。真正修就是在生活當中去練習,歷事鍊心去修布施,我們開頭就修六度。

  諸位要記住帶業往生像天台智者大師所示現的,他做出來給我們看的。他臨命終他的弟子問他,你老人家一生弘法利生,修行這麼好,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有多高?他告訴大家,他說我因為領眾,就是操心,領眾,只得一個五品位,圓教的五品位;如果我要不領眾的話,他可以得上品上生。這就是菩薩再來捨己為人,為了成就大眾,犧牲自己的品位,這了不起。五品位裡面有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正助雙修;換句話說,我們如果不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我們求西方極樂世界是沒有把握的,為什麼?你有障礙。布施度我們貪慳,貪心、慳吝心這是障礙,障礙我們功夫成片,障礙我們往生淨土。持戒是對惡業的,我們的惡業無量無邊,我們的惡業與日俱增,這怎麼得了,業障!忍辱是度瞋恚的,精進是度懈怠的,禪定是度散亂的,般若是度愚痴的。你不用這六種方法除掉自己心行上的障礙,怎麼能得一心不亂?怎麼能成念佛三昧?這些障礙嚴重了連功夫成片都得不到;換句話說,帶業往生下品下生都沒法子得到,這是我們真正要覺悟。

  六波羅蜜就是在生活當中去修、去練習,於一切法不貪,於一切法不吝嗇,自己有的可以給人,大大方方慷慨的送給別人,決定沒有吝嗇;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想的是善的,做的也是善的,不造惡業,不為自己只為眾生,你與佛法就相應。處處想到自己,不想到眾生,西方世界沒份。今日之下的念佛人很多,成就人很少,為什麼?自私自利,我們不要看別人,要想想自己是不是犯了這個毛病,因為什麼?一般人看別人眼睛都很亮,看得清楚,看自己就一塌糊塗。時時要反過來看看自己,我們自己要是為了個人、為了私利那就不得了。

  所以我在念佛的時候勸勉諸位,平常我也常講你們諸位心量要大,要重視道場不要重視個人。這個道場是我們大家的,法師走了我們再請一個,就好像學校一樣,學校是我們地方的,校長、教員是我們聘請的,他教得好我們請他多教幾年,教得不好我們解聘另外再聘別人。我們是這個道場的主人,我們要利用這個道場成就自己,不能跟法師跑。自古以來什麼?鐵打的常住流水僧,哪一個靠得住?現在有很多道場不願意請法師講經,原因在哪裡?現在人心是浮的,他跟法師走,這個法師來講經有一些人皈依他,他走了就帶走了,那個法師來又帶一批去了,所以常住不歡迎來講經,講經把信徒都帶跑掉了。這些信徒什麼?心性不定,心性不定怎麼會有成就?沒成就。

  所以印光大師在世,他老人家一生教人修學一個法門,道場,一個道場,他的主張就是如此,為什麼?不浪費精神,也不浪費財力,全心全力護持一個道場,在一個道場修行。你說你的法緣很好,今天這個寺院裡有什麼法會你去了,明天那個,一天到晚你跑廟,把心都跑亂掉了,你怎麼能夠得功夫成片,你怎麼能得一心?美其名為結結緣!緣可是結了,結得什麼緣?結得生死緣,結得是六道輪迴的緣,不能出離三界!這是我們自己要警覺的。所以印光大師提起來哪個人不佩服,可是沒什麼人讚歎印光法師,為什麼?印光法師這一套理論把我們信徒都搞沒有了。其實這個觀念也錯誤,如果大家都能遵守印光法師這個教訓的話,每一個寺院他有固定信徒,他不會跑來跑去,結果怎麼樣?個個都成就,他心是定的,他不跑。老法師是西方大勢至菩薩的化身,再來人,給我們教誡沒錯,他也是代表阿彌陀佛來接引眾生的,所以真正要修行確實要省事、要省緣,不能多攀緣。

  所以我們講經只講一種,在此地我們星期天就講這個經幫助我們,使我們在修行當中抓到要點,抓到綱領。經我們只講《彌陀經》,真正是一門深入!我不但現在在此地是講的一部經,明年國外邀請我講經也是講《彌陀經》,別的經不講了。這個世界上法師很多,他要聽別的經請別的法師去講,我不會,我只會講《彌陀經》。而且《彌陀經》就兩個註子,一個《要解》一個《疏鈔》,其他的註子我也不看。希望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不做第二個想法,沒有第二個念頭,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

  這個世間人我不攀緣他、不跑他的廟,得罪他沒關係,我得罪他事小,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事大,等我到極樂世界之後我再到他那個道場去,不遲!我自己成佛、成菩薩了,乘願再來再去度化他。這個觀念才正確,不怕得罪人。你不守原則,不明道理,結果是誤了自己一生,這個事情大。所以修習著重在習!世間法也是如此,連孔老夫子教人,《論語》裡面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學就是此地講的修,修學,時習是把你的修學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中,生活就是修學,修學就是生活,是一不是二,這樣才能證果。我們今天所求的果報就是往生西方世界。

  下面大師引《宗鏡錄》上幾句話「宗鏡錄云,由轉根本之心,得證法身」。這一句話很要緊,什麼叫根本心?底下有說明「根本心者,即第八識,謂善惡等法,本此出生」。這就是說的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這才行!轉八識成四智這就成佛了。所以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這在菩薩什麼地位?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叫不動地,七地叫遠行地。換句話說,對於一切法真正遠離了,這個遠是比喻,到八地真的不動了,真正不動了,世出世間法統統不動了,這一不動就轉了。那個不動的阿賴耶跟諸位說就是真如本性,法身理體好比什麼?好比是水,平靜的水。阿賴耶好比是水起了波浪,因為它動了,動了起波浪,不動是水,水跟波是一不是二,心水要不動就叫真心,它要動的時候我們就叫它作妄心,其實妄心跟真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

  你在境界裡會起心動念,換句話說,你就是轉本心變成妄心,你是轉大圓鏡變成阿賴耶。如果你在一切法裡都不動,樣樣清楚、樣樣明瞭,眼看得清清楚楚,耳聽得清清楚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這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決定沒有起心動念,這是真心,這就是大圓鏡智;如果在境界裡面分別執著、起心動念,那你就把大圓鏡轉變為阿賴耶。這個道理我們遍數講得太多太多,一說大家都曉得,可是怎麼樣?我這個話還沒說完,你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了。這就是覺你有,你那個實習的功夫是一點都沒有,那個沒有用處!你有解你沒有行,說起來你懂,這是你解,你有解,可是你在境界裡頭你還是照老樣,你沒有行,有解無行就好比說食數寶,你能不能得受用?不能得受用,一定要去行。

  這個行就是一定要曉得轉識成智,我們的辦法就是用這一句佛號,用這一句佛號來轉識成智。心裡面在境界才有分別,馬上一句佛號阿彌陀佛,把這個分別心打掉;如果有執著也是一句佛號把執著心打掉,如果起妄想也是這一句阿彌陀佛把妄想打掉,用的是這個方法。平常結七念佛叫打七,我問問你怎麼打法?打七兩個字怎麼講法?七天用這一句佛號把你的分別執著妄想打掉,就是這麼個意思。七是指七天,這個七天當中不做別的,專門做這個工作,心裡才起個念頭,這一句佛號就把它打掉,這個意思在此地。你要不把這些念頭打掉,你的心如何得到平靜?怎麼能夠恢復你的大圓鏡?大圓鏡就是報身、智身,平等性、妙觀察、成所作是你的化身。我們豈不是轉三身為八識了!迷了三身就變成八識,這個地方跟我們解釋根本性者就是第八識,第八識是根本。「善惡等法,本此出生」,這是說八識叫藏識,好比是個倉庫一樣,無始劫以來的善惡種子都含藏在其中,遇到緣就起現行。

  「若迷此識,即為生死,悟此識者,即得涅槃」。迷是不覺,不知道它的真相,這就是三界六道生死的根本。悟是什麼?悟是轉識,轉識成智,迷是轉智成識。經上常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你為什麼現在搞成這個樣子?那是因為你迷了自性,轉自性變成阿賴耶識,本來是佛沒錯,剛才講了阿賴耶跟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真如本性,佛好比是平靜的水,阿賴耶是起了波浪的水,是一不是二,一點沒錯,現在你這個波浪如何能把它息下去恢復平靜。

  平靜的水像一面鏡子,外面東西照得清清楚楚,那叫什麼?那就是智慧,叫大圓鏡智,叫根本智。所以根本智從哪裡來?不是求來的、不是修來的,根本智是本有的,什麼時候你心清淨根本智就現前,只要你心裡面還有波動,你的根本智決定不能現前。愈是去求智慧愈糟糕,為什麼?你有求的那個心它就是個波浪,你要想心恢復平靜,還故意在那裡增長波浪,那不是顛倒嗎?所以智慧是從定裡生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戒生定,因定開慧!這裡說得好,覺悟了的阿賴耶識就是大圓鏡智,覺悟了的阿賴耶識就是如來的大涅槃。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不生不滅,而識是有生有滅。你看那個波浪,一個波浪起一個波浪滅,它總是不停的,波浪是個生滅的,水平如鏡沒有生滅的相,如來果地上的大涅槃,生死跟涅槃不二。

  「此識轉時,一時煩惱斷滅已盡,得證法身故」。我們法身怎麼證得的?轉識成智證得的,這也就是常講的轉煩惱為菩提。煩惱跟諸位說是消滅不掉的,譬如剛才講這個識比作波浪,波浪能消滅嗎?消滅不掉的。所以叫平靜,它可以恢復平靜,它不會消滅的。如果它消滅了水就沒有了,波就是水,水就是波,如果我們把波比作真如本性,比作菩提,波浪比作煩惱、比作生死,煩惱要是斷掉了、沒有了,那菩提也沒有了,它是一不是二。覺悟的時候煩惱就叫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叫煩惱,換個名稱而已,但是迷悟的相是完全不相同。悟的相清淨自在,迷的相那真是苦不堪言,它不相同,不一樣的。所以阿賴耶識一轉,阿賴耶識有含藏的那些習氣種子,不管是善、是惡完全變成智慧,大圓鏡智。所以你不要怕煩惱太多,不要怕,為什麼?一轉識你智慧就多了,怕的是你不會轉,轉過來你智慧就多,你智慧多了你善巧方便多,你就能普度一切眾生。

  諸位曉得佛法裡面對因果定律講得很詳細,沒有因決定沒有果,我們要問問成佛了,不講四聖法界,我們講六凡或者講三惡道,成佛了之後三惡道的這些種子他還有沒有?當然沒有了,如果要有的話他怎麼能成佛?不但三惡道的種子沒有,三善道種子他也沒有,別說佛沒有,阿羅漢就沒有了,如果阿羅漢有他怎麼能出得了六道?六道的習氣種子統統斷盡了,沒有了,超越三界了。他沒有種子,他為什麼會再來?乘願再來。他憑什麼理由來,乘願再來光有願不行,還得要有條件,並不是說你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那你得具備條件才行,他有什麼條件?他有三惡道的那些種子,它變成智慧了,三惡道的種子變成智慧,就憑這個,他有惡道的種子,所以他還可以到三惡道去,去的時候他不迷,他就拿那個惡道的種子習氣在那裡去教化眾生,自己不迷又能夠幫助別人,令人開悟,是這麼個道理。

  由此可知,九法界的習氣種子統統都存在,就是一個覺而不迷,自己自覺,不受輪迴之苦,超越三界了,同時又可以自在的去利益九法界的眾生,幫助他們覺悟,是這麼一個道理。這就是諸佛菩薩何以能夠乘願再來的道理。所以大乘菩薩跟小乘聖者不一樣,因為大乘人什麼?煩惱多,他一回來之後他度眾生得多,善巧方便多。小乘人住在深山裡與社會不接觸,他煩惱少,他要是倒駕慈航再回來度眾生,他緣少,他善巧方便少,他這個法門少,他度眾生就有限度。所以凡事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這個問題是什麼?得轉識才行。你凡夫跟修小乘人來比較一下,我們沒有轉識的時候,那我們煩惱比他多得太多,我們不如他,他心地清淨;一旦轉了識他不如我們,我們智慧多,善巧方便多,他不如我們,轉了時候才見到!不轉的時候那不如小乘人。再看底下這一段,這一段要緊。

  「二轉依本之心,得證報身,依本心者,即第七識,謂依八識而起,如迷此識,即起一切愚痴,悟此識者,即起一切智慧,是故此識轉時,一切愚痴解脫,即證得報身故」。叫轉識,轉依,依是什麼?依第八識而起。真如本性是自己,是真正的自己,迷了之後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還是自己,也算是真正自己,可是很可憐他把那個真正自己不承認它,他只認真正自己裡面的一分以為是自己,這叫真可憐。我們再舉個比喻,好比這個大海,不起波浪的時候平平靜靜的是自己,真正是大海自己,起了大風大浪了就好比變成阿賴耶識了,那個大海還是自己,結果這個大海怎麼樣?他這個大風大浪他只見到一個波浪,認為那是自己,其他的都不相干,這就壞了。

  《楞嚴經》裡面所講的、所做的比喻,這個眾生遺失了大海,把大海裡面的水泡泡認為是大海,這個意思是說我們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而在虛空法界裡認這個身,虛空法界好比大海,我們這個身好比大海裡頭一個水泡,把這個水泡當作自己,而不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迷得太深太深,怎麼樣喚也喚不醒。所以你要想入佛的境界,要想真正恢復自己本來面目,第一個關要把這個打破,把身見打破,這是第一關。身見打破小乘叫見道位,圓教裡面初信。過去我們講這個經的時候有很多同修問,我們現在算不算初信位的菩薩?不算,為什麼?你現在身見沒打破,身見破了就是初信位的菩薩。

  初信位的菩薩跟諸位說如果要是修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凡聖同居土決定生,就怕你不肯去。你要不求往生淨土,你在六道裡面就決定不墮三惡道,就保證了,真是得了保險,決不墮三惡道。但是到這個程度的時候要在娑婆世界修,那就佛經所講的「三大阿僧祇劫」,這個時候這個時間表就可以定了,確確實實三大阿僧祇劫。好像你念書一樣,你已經考取了,入了學了,你一年級,那麼四年你一定畢業,四年畢業,日程表就可以定了。你要是沒考進去,講我四年就可以畢業,那是遙遙無期,為什麼?你還沒考取還沒上學,四年畢業是說別人不是說你。所以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對什麼人說的?對於那個見道位人說的,對他來講的,就是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他斷掉了,對這種人說的。我們是一品惑也沒斷,我們沒資格!

  由此可知,我們念佛不能不懂這個道理。不懂這個道理確確實實你這一句佛號念得不得力。所謂不得力,就是沒有辦法達到這個標準。這是經論裡面你們長期在此地熏習、在這裡探討,使我們自己真正覺悟,曉得在二六時中一切境緣當中,怎麼樣用善巧方便,時時得力,處處得力,斷惑證真,惑分分斷,真是分分顯,自己怎麼不法喜充滿,心開意解!這個時候的前途真正呈現出一片大光明,身心自在,法喜充滿。

  第七識確確實實是愚痴為根本,四大煩惱常相隨。四大煩惱裡面最重的我痴,一有這個東西在,我見、我愛、我慢都出來了。那個我見就是見惑,是見惑的根本,我愛那是煩惱障的根本,貪瞋痴,我慢是傲慢,我痴裡頭就是懷疑,對聖教懷疑。所以信之一字不容易建立!說信佛,誰信佛了?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依教奉行的人,前面講因地當中認真修習心地,這個人叫信佛,沒有在心地上用功夫,沒有實地上去實習,那不叫信佛,沒有信。所以這一句佛號裡頭要具足信願行三資糧,那這個人決定往生,為什麼?他真修行,他這個佛號裡頭具足信願行,這個佛號有力量,能伏惑,能斷煩惱,決定能夠有功夫成片,而事一心,而理一心。這個佛號裡頭不具足信願行,你說信,不相信;說得很好,點頭,決定不肯做,不相信,所以信之一字不得了!你看初信位的菩薩斷見惑才叫初信,真正相信,他一往生的時候當生成就,一生成就,不往生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幾時我們才能做到這個信?

  今天時間到了,我看只能夠講到此地,這一段的意思還沒能講盡,我們下一次就從這一段講起,就從一百零四面倒數第二行最末了三個字從這裡講起。這些地方非常非常重要,與我們修行有很密切的關係。今天我們收到中國佛教會的一個通知,希望我們佛教徒發起捐助,對這一次煤礦災變受難的這些家屬們。今天我們才收到這個通知,希望同修隨喜,我們在櫃檯裡面,櫃檯那邊另外拿一張紙寫,這個錢要交給中國佛教會,由中國佛教會再去轉交,轉達給他們。

  明天我們《彌陀經要解》圓滿,明天圓滿是個好日子,希望同修們踴躍的來參加。星期三我們又是一個會的開始,是《彌陀經疏鈔演義》第三次講解的開始。希望同學們要發心,這個經要講三年圓滿,如果三年當中我們真正能得到清淨信心,把念佛法門的理論、方法、境界都徹底明瞭,自己這一生當中在這個娑婆世界是最後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三年值得。而且這三年對我們一生來講,不是一生,不止一生,生生世世無量劫以來這個三年,這種機緣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你們三年當中未必每一次都能參加,我是會會必到,沒有一次缺席的,我得的受用太大!這個會頭我來帶頭,希望你們大家能跟進,所以我們組織這個念佛會,我們這個會取個名字叫「蓮池海會」,我們從明天起就開始登記會員,蓮池海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