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二十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20

  請掀開經本,九十二面倒數第三行下半段念起。

  「以是菩薩,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即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於是心心實相,念念真如,行行圓融,修金剛三昧定,集一切行法門,深入理觀,轉更增明,入佛果海,故云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也」。這一段在這一節裡面是相當重要的。第一阿僧祇劫滿的時候就是三賢位滿,這個地方是講的十迴向,就是十迴向將滿,將要登地。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初住菩薩就契入真如法,但是所見的真如不夠深、不夠廣。譬如月亮,初二、初三的月亮只有一個月牙,那是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比起十五的滿月那相差懸殊太大了。十五的月光就好比是等覺菩薩,初二、初三的月亮就好比是初住菩薩,剛剛見道。所以雖然是真如現前,但是不夠深、不夠廣。但是從這以後他的修學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那就是此地所講的「心心實相,念念真如」。所以見道之後這就修道,修的就是這個道。這兩句我們每個人都會讀,而且都讀得很熟,在平常當中都能說得出來,可是怎麼樣?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就是實相跟真如是含糊籠統,究竟什麼叫實相、什麼叫真如沒搞清楚,所以在境界裡面你不會修,你得不到受用。其實這在講席當中常常念出來提示,實相,相是相狀,實是真實;真如,真跟實是一個意思,決定不是虛妄的,如也是講的相,所謂是性相一如,性相不二,這是真相,真相就是實相。

  心心實相,念念真如。心心念念是什麼意思?就是覺而不迷。心心都是實相,心心是相續,念念相續沒有間斷,你的心念所對外面的境界就是真如實相。跟諸位說這就是見性以後,法身大士所修學的境界。我們平常也能說得出,但是我們在這個相上立刻就迷了。怎麼叫不迷?如果知道這一切萬象,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相都是真如本性變現出來的,這一切相就是心,這一切相決定平等。如果我們心心念念都以這個做境界,那你就是法身大士。如果在這個境界裡面還起心動念,還有是非人我,還有高下差別那就迷、不覺了;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心心念念實相真如,那就是心心念念迷惑顛倒。

  你迷的是什麼?迷的實相,顛倒的是什麼?顛倒的真如,就是這麼回事情。我們偶爾也能夠發明、也能夠覺悟,可是怎麼樣?這時間不能相續。譬如我們讀經、在講堂聽講,有那麼一剎那很短的時間相應,這個時候心境一如,可是第二剎那又迷了,又起心動念了,這難就難在這裡。這兩句是心地功夫,完全講的是覺正淨,完全說的是覺正淨。因為實相是覺悟的相,真如也是覺悟的相,既然是覺了當然就是正知正見、清淨無染,確確實實是這個樣子。

  下面這幾句是講的行事,也就是《華嚴經》上善財童子所謂的修菩薩道學菩薩行。心心實相,念念真如,這是修菩薩道,就是存心,我們用心要這樣的用心,這個心是真的不是假的。學菩薩行,菩薩行是講事,日常生活當中,那要學的是什麼?行行圓融。圓融就沒有障礙,菩薩是得大自在,不圓融就有障礙、就有煩惱、就有苦受。我們想的是為什麼不能圓融?當然是有障礙的,障礙從哪裡來?障礙從迷失實相,不曉得萬法皆如、不知道萬法皆真。這迷失了,所以才有許許多多的障礙,叫自己起惑造業受報。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善財童子參學,五十三位善知識代表我們社會上各行各業,男女老少,你看他們是不是行行圓融?善財童子的參學就是學圓融,就是學自在無礙。我們把這個話再說得白一點,諸位更容易領會一點,圓融就是隨緣,隨緣就自在。隨緣裡面什麼?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就是圓融,你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圓融,那就不能叫圓。

  為什麼這樣修?修金剛三昧定。在行行圓融裡頭,原來要修定,這個修定就是《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修這個。一有分別執著,金剛三昧定就沒有了,金剛三昧定究竟是什麼?跟諸位說這是念佛法門裡面的理一心不亂。諸位念佛如果要希望得到一心不亂,你要不用這個原則決定做不到。可以做到功夫成片,這可以做到,要想念到一心不亂做不到,為什麼?一心不亂裡面,一心不能有分別,有分別是二心,二心不是一心,用三心二意去修一心不亂那怎麼能修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必得要捨去一切分別執著才能修一心不亂。

  我們自己之不能成就,要曉得自己毛病在什麼地方。佛在經論裡頭時時開示我們,處處提醒我們,我們自己要覺悟,這就講修定的重要。不修定不能開智慧,智慧是從定中生的,智慧要不開不能斷無明,換句話說,你的根本煩惱不能拔除,縱然你有斷證的功夫,你斷的是枝葉,斷枝葉如果力量控制不住,煩惱就又深了,為什麼?根沒拔掉,好像樹一樣,把它鋸掉了,但是根還在土裡面,到了明年它又長出來。所以要曉得無明煩惱是根本的煩惱!一定要從定慧那個慧的功能才能夠照破無明。所以我們念佛念到什麼時候才能開智慧?念到理一心不亂就開智慧,事一心還不行,事一心屬於禪定,是念佛三昧。理一心就開智慧了,開智慧就斷無明,所以斷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見一分本性,這是理一心的境界。

  「集一切行法門,深入理觀,轉更增明,入佛果海」。這四句就是開智慧,從什麼地方開的?從金剛三昧定裡面現出來的,所以修行這個認識非常非常之難,這是講見解,見道難!見道好比是真正找到這條道路,這個路被你找到、被你發現了。如果這個路都沒有找到,諸位想想怎麼個修法?你那個修是盲修瞎練,那是白費時間,大經上佛常講的無益苦行。修行很苦但是到後面沒利益、沒結果,這個苦是白吃了,所以一定要先見道而後才能修道。但是說到真正的見道談何容易?

  在末法時期,唯一真正能夠成就的是念佛法門,我們想建一個念佛道場這都不是容易事情。這個道場如果從早到晚就是一聲佛號行不行?行,可是那要大善根的人才行,才能成就,中下根性在這種道場不行,為什麼?他疑惑太多,所以這才要講經,要大家在一塊互相研究討論。你在用功如果有疑惑那個疑要不斷,它是障礙,不但障礙一心,甚至於障礙功夫成片,它是障礙。還有迷惑的地方,還有與日常生活當中有抵觸的地方,時時刻刻會有的,所以講經無非是教我們斷疑生信,去掉我們菩提道上這些障礙,讓我們早早的成就。

  所以這多少年以來我們都嚮往著,如果能夠有一個道場每天有四個鐘點講經,有四個鐘點念佛;先不要求多,因為現在人的根性比不上古人。古人是一天可以八個鐘點念佛,八個鐘點聽經,現在我們只好打對折。十六個小時吃不消,那個道場恐怕大家來個兩天,第三天決定不想來了,為什麼?沒有辦法,精神不夠。所以我們只想一天能夠用八個鐘點功到十個鐘點,希望能有這麼一個道場出現,可是這個事情難。人有善願,天必助之,天都肯幫助何況佛菩薩!我想這個善願會成就的。可是我們不能希望太多人來共修,那個很難,如果你要這麼期望著,將來恐怕會失望的,能夠有十個、八個在一塊進修做得到,不難做到,所以我們的期望也只能期望有十個、八個。這是一條正路!這是今日之下所講的見道,這個見道不是憑我們善根福德去見道,當然與善根福德也有關係。這是什麼?是我們真正信受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誨。

  他老人家在《大集經》裡頭告訴我們,末法時期淨成就,再看看古來祖師大德們的榜樣,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無不是一門深入,老實修行。一門深入,一門真正入進去了,一切法門都得到,所以智慧開了,集一切行法門,智慧開了,所謂是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了,都通達了。一個法門入進去是門門都進去了,好像我們這大講堂四周圍好多個門,你從任何一個門進來豈不是都進來了,這個道理不難懂。進來是見性,無量無邊法門他的目的都是見性,所以你唯有修一個法門才能進得來,進來之後你所得到是一切法門無量法門。深入理觀,沒進來你這個觀不深,進來之後這才真正叫深入理觀,轉更增明。定一天比一天深,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長,正是所謂念念趣入如來果海。「故云從是十長養心,入堅修忍中,十金剛心向果也」,這果是無上菩提,這是解釋經裡頭這一句的意義。

  下面再跟我們解釋什麼叫十迴向。「何名十迴向心」,底下這十種心跟前面講的義趣是相同。十迴向菩薩有十個位次,這十心是位位主修的,不是初迴向修信心,二迴向先修念心,不是的,每一個位次上統統都修學。雖然統統都修學,這裡面也有在偏重,譬如說初迴向他十種心都修,偏重在信心上,信心要緊!從初信位我們就講到信心,到現在還是講信心,此地講的信心跟前面有淺深程度上的不相同。你看十迴向他所修的信心。

  「一者信心,但信自心,決定成佛,永無疑執故」。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心,這個自信心才是真正說是沒有疑問的,確實的建立了。他相信自己決定成佛,永遠沒有懷疑也沒有執著,沒有分別執著,這句話很要緊。如果說我相信我決定往生,對這個信念起了堅固的執著的心念,你們想想會不會有成就?信心雖然堅固,那個執著是障礙,這要知道。堅固而沒有執著,這我們很不容易體會的,因為執著是病!我決定成佛,你決定成不了佛,為什麼?你有我執,只有凡夫才有我執,連阿羅漢都沒有我執。成佛,佛是法,你有法,那是道地的凡夫,不能成佛,所以你要把這個字看清楚,這個句子看清楚。但信自心決定成佛,沒有說但信自我,我決定成佛,沒有,如果說我決定成佛,這就有執著,心怎麼決定成佛?

  心本來是佛,大經裡頭豈不一再告訴我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這要相信,我們現在這個心本來成佛,可是問題在哪裡?我們現在這個心迷了,得把這個迷去掉,本來是佛,迷能不能去掉,迷當然能去掉,因為迷不是真的是妄的,迷執都是虛妄的。馬鳴菩薩說得很好「不覺本無」。不覺是迷,本來沒有。你如果能這樣的相信,自己這個心是佛,沒錯,一切眾生的心是佛也沒錯,一切諸法的性是佛也沒錯,豈不是前面所講念念真如,心心實相!這個地方我們就能夠發現自己的病根之所在。我們為什麼不能成就?為什麼這樣愚痴?為什麼這樣顛倒?我們所迷失的只有一個東西,就是把自心迷失掉了。

  自心起不起作用,還起作用,見色聞聲依然是自心的作用,這個作用裡面帶了深重的迷惑,不是不起作用,起作用。這個迷惑是什麼?迷惑就是堅固的執著,我們不講細的,那個細太微細,講了也不是我們的境界,我們講最粗顯的貪、瞋、痴、慢、懷疑,對自己沒有信心。我們在《彌陀要解》裡面講過,講信願行,蕅益大師給我們註出來這個信,他提出來六條綱領。第一個就是信自己,我們第一個就是不相信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佛菩薩幫不上忙,沒有辦法。佛菩薩能夠加持的、能夠幫助的是那個有自信的人,佛菩薩的神力可以加持得上,可以幫助他,對於自己沒有自信心的人,佛菩薩能力加不上,能力真的是無量無邊,加不上!

  所以菩薩修行到這個地方還是永無疑執的信心現前了,這就是大經裡頭常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當作佛,對於這個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叫沒有執著。一切眾生當然包括自己在內,自己沒有說在一切眾生之外的。由此可知,古德所說的話沒錯,這個淨土法門萬修萬人去!什麼人修?有自信心的人修。但信自心,決定往生,這個人這一生他當然往生,決定沒有疑惑。道場、環境是一個增上緣而已,只要我們發這個心必定得到增上緣,那就是佛菩薩神力加持上了,你沒有信心佛菩薩有能力加不上,你有信心佛菩薩這個力量馬上就加上。

  「二者念心,念念不失一切諸佛正智,於大乘六念,常覺常施,一合相故」。這裡一看這個念心的境界比前面所講的確實深廣得多,這個地方最重要的就是念念不失一切諸佛正智。正智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是無知,《般若經》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換句話說,這個意思就是說念念心地清淨。這個清淨心就是如來的正智,再說得明白一點就是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如來的正智。一心,我們在講《彌陀經》的時候說過,《彌陀經》裡面講的一心能入,《華嚴經》的一真法界是所入。你沒有得一心,一真法界不能現前,如果你要是證得一心,這個境界馬上就變成一真法界。境隨心轉,一切唯心造,心一,法界也一,法界就一真;心要是亂了,法界也亂了,法界就是十法界、百法界、千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心亂了。確實境隨心轉不是心隨境轉,心隨境轉那是妄心不是真心,這叫你念念不失。在修行裡面大乘法裡頭「六念」,有念天,有念戒,有念三寶。

  「常覺常施」。覺是不迷,施是能放下,這都要常常做,不是偶爾做一次,想到了再做,那不行,那你間斷了,念心是不能間斷的。一合相,像《金剛經》上所說的小而個人身心,大而整個宇宙,無不是一合相。一合相是真相,在今天科學也逐漸逐漸對於這個事情發明了不少。十法界依正莊嚴無邊的色相種種差別,構成這個相狀的基本物質只有一種,這一種是什麼東西?阿賴耶的相分,種種差別是這一種物質不同的組合,今天科學家所謂方程式不一樣。如果我們有能力自在的改變它的結構,一個物質要它變成什麼就變成什麼。我們要它變成金,用那個金的方程式組合它就變成金;我要它用銀的,換個方程式就變成銀的。其實是一樁事情、一個東西,這是今天科學家逐漸逐漸的發明,曉得基本的物質是一。我們如果參透這個真相,你對於一切萬物取捨的心,得失的心,好惡的心就放下了,知道什麼?萬法一如,法法平等無有高下,這個心就清淨!才真正不失一切諸佛正智,這個相就是實相,就是真如。

  「三者迴向心」,這一章是講十迴向菩薩。什麼叫迴向心,「迴即不住,向即不退」。這兩句話是解釋迴向最簡單、最明瞭的兩句話。迴的意思正是佛在《金剛經》上教給須菩提尊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能住,住就錯了,為什麼?住就有執著,有執著當然就有分別,這一定的道理。不住心裡面乾乾淨淨,我們今天講不落印象,在佛法裡面講阿賴耶識裡頭不落種子,不住!事有沒有?有,心裡頭不落痕跡。一住就是迷了,一住就是邪知,一住就是染污,不住才永遠保持覺正淨,所以不修迴向怎麼行?

  不修迴向的人有一個很容易觀察的現象,我們自己要檢點自己,嘴皮上迴向沒用處,天天念迴向偈那是空的,喊口號沒用處。不迴向有的什麼現象?修了這麼多年我有很多功德了,你看你是不是住?如果要是不住的話,我沒功德,雖然天天修,天天都捨掉,有沒有?沒有。那是修迴向心,他心裡沒有住。如果說我的修行不錯,我有很多功德,我做了多少好事,佛菩薩要保佑我,都叫著相。住相有什麼不好處?住相雖然有修行,增長我執,增長法執。既然增長我執、增長法執,換句話說,增長無明,增長煩惱,所以你的修學變成什麼?變成世間有漏福報,這不是佛法。佛門裡面修行修來修去變成世間福報,你看冤枉不冤枉?

  我們要問善事要不要修?要修,不能住相,如果要住相那就是龐居士所示現的好事不如無事;換句話說,你沒有資格做好事,沒有資格,因為你做了好事,你在這個世間還是增長有漏的生死,不如無事。無事你心還清淨,還可以當個小乘。大乘法裡面天天修善事,那個修的不著相,三輪體空!三輪體空就是迴向心。相是什麼?相是進步、精進,精進不懈。修布施、持戒、忍辱、禪定、般若,修四攝六度無量法門,精進不懈,雖修怎麼樣?雖修絕不執著,修而無修,無修而修,這就叫迴向心。

  所以《華嚴經》裡面教給你迴向,迴向有三種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實際就是真如理體,真如本性。完全與真如本性相應,真如裡面沒有跡象,你做的這個事情心裡不能有跡象。菩提是?菩提是覺、是智慧。迴向眾生這一條是事,修再大的福報叫眾生去享受,增長慈悲心,迴向菩提增長清淨心,迴向實際增長平等心,就是菩提心裡面的直心、深心、大悲心。迴向實際是直心,迴向菩提是深心,迴向眾生是大悲心,與菩提心完全相應,這才真正叫做學佛,才是如理如法。所以佛子諸位在經論裡頭細細去觀察,個個都是非常謙虛的,沒有貢高我慢的,沒有自以為是的,都是自謙而推崇別人。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去注意、去體會、去學習,幾時能看到每個人都勝過自己,你就入了好境界,真正看到東西,真正見到。

  所以佛眼睛裡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我們幾時能看見一切眾生都是佛?看一切眾生都成佛,自己當然成佛了。所以你要問我到底有沒有成佛?很簡單,你看一切眾生有沒有成佛?看一切眾生都成佛了,證明你自己成佛了,看一切眾生都成菩薩了,自己也是菩薩了。一點沒錯,如果看凡夫,我自己當然是凡夫,所以自己功夫到什麼程度不要問人,自己反省反省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理論上講境隨心轉,如果我是個佛心,大地眾生齊成佛道,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沒錯,境隨心轉,一定要懂這個道理。就是不迴向不行,迴向就是三輪體空,精進不懈,這兩個意思合起來叫迴向。

  「於此無上金剛菩提」。這一句話是說如來果地上的覺心,也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心心入空,而無去來」,這一句話就像六祖大師所說的「本來無一物」,空的意思是本來無一物。心是空寂的,無有一物,清淨寂滅。去來那就是有物,有去有來,二法,那就有物,此地這個去來就是指一切對待之法統統沒有了。既然沒有去來,有沒有生佛?當然也沒有,如果有眾生有佛,生佛是二法,染污了你的自性。經上常講生佛眾生三無差別,無差別就是一,一就是空寂。我們說一,凡夫難,難在哪裡?難在他著相,他不能不著相,說到一他就執著有個一,他就分別有個一,那又錯了,又落到第二義裡頭了。一也沒有!

  所以禪宗提出一句「萬法歸一,一歸何處」,這是什麼?是為那個執相的人提出來的,其實佛說萬法歸一,那個一不是數字,而我們把它當作數字看的。把它當作數目字來分別、來執著,所以錯了!你到這一關口不能突破。這一個一是什麼?是沒法子,你只好用這個來代表。你要在這個地方去體會、去悟入,這個一就是真如本性,就是清淨無為,就是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諸位要從這些言語裡面去體會裡頭的意思,決定不能執著言說,像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你還執著本來無一物,那就錯了,你已經有了,你有一個本來無一物,不是又有了?連本來無一物也沒有,那才叫真的本來無一物。

  文字、言語決定不能執著,所以佛在四依法裡特別教誡後學「依義不依語」。你要體會裡面的意思,把言語、文字統統給它離開,捨離掉,意思才真正知道,恍然大悟,才能夠入境界。由此,我們又明瞭,我們今天為什麼不能夠大開圓解?不能大徹大悟?還是古人的一句老話,死在文句之下,聽講死在音聲之下,死在言語文字裡頭,這一關不能突破,不能突破你所聽的那點意思,是相似的意思不是真實的。是不是聽懂了?好像是聽懂了,不是真懂,真懂就開悟、就悟入了。好像是懂又好像不懂,是不是這個境界?所以我們曉得這個病根在什麼地方,是我們沒有迴向心,病根在這個地方。我們這個心境空不掉,沒有辦法脫離對待這個法。這個對待法也就是愛因斯坦所發現的相對論,沒有辦法離開相對的這個範疇。佛法妙就妙在它超越這個相對的範疇,相對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因為相對是二法,這個地方所舉去來就是二法,就是說相對的法。

  「幻化受果,深深心解脫故」。這就是菩薩的大慈大悲,菩薩可以不再回到十法界來,不需要來,可是他還是不捨眾生,還是隨類化身幫助一切眾生。雖然幫助一切眾生,剛才講他也不住相。幻化受果這四個字太妙了,如果要講真相,諸佛菩薩的示現是幻化受果,我們一切眾生的果報又何嘗不是幻化受果?這一個事實只有佛菩薩眼睛裡面才看得清清楚楚,如果一旦見到這個事實,自己解脫、自在了!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那不是幻化受果是什麼?何況經典給我們說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今天虧吃的什麼?就是佛講的是不錯,我們也懂得了,還是把一切事相當真,沒把它看作虛妄,還是斤斤計較,堅固執著,所以你心裡面生重重結縛煩惱,不得解脫。菩薩以無量的善巧方便在這裡誘導我們,唯一的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我們能悟入實相。

  「四者達心」,什麼叫做達心?底下有解釋。「達即通達,照徹無礙,內外清淨,空空如如,相不可得故」。達就是明瞭,明達,對於這個事實真相觀察的一點都不錯。照徹無礙,照是智慧的觀照,徹是徹始徹終,從因到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內是講心性,外是講境界,內外就是講的心境無有一法不清淨!為什麼心境都是清淨的?心是空的,境也是空的,雖然無邊色相,諸位要曉得當體皆空。我們都曉得佛在經上常講諸法無自性,無自性這個性當作體性,沒有自體,因緣和合而有,因緣離開就空了,所以一切萬法只有一樁事情,是緣聚緣散,這個講法就是方便說,對我們初學的人講我們容易體會。再往深處一看因緣也不可得,所以這個因緣所生法,這句話的含義很深,凡夫看起來淺看、淺解,一切法裡緣聚緣散的好懂;深位的菩薩聽了這句話,萬法皆空。

  因緣所生法,告訴你這一切法既然是因緣所生的,那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法當體即空,所以境也是空的。不但心空,境也是空的,心境俱空他有什麼障礙?當然沒有障礙,心境不空就有障礙。小乘人心空境不空,所以他有障礙,心空什麼?小乘裡沒有我執,他有法執,他知道我們這個身心是四大五陰因緣聚合的,當體即空,他知道,所以他能證身空,沒有我執,心空了。他執著五蘊四大是有的,法執,換句話說,境沒有空,他不能見性,他有障礙。唯有大乘菩薩真正了解,他有甚深的般若智慧,像《心經》裡面所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原來四大五蘊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當體即空,這個時候才能真正證得心境俱空。

  「內外清淨,空空如如」。如怎麼講法?如是講相如其性,性如其相,性是空的,相也是空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所以告訴你相不可得。相有沒有受用?有受用,不可得。不可得你一定要想得,這是個妄想,這是苦惱!得不到的東西偏偏想得到,這是苦。增長貪執,得不到,諸位一定要覺悟。現在得到,你有財產、你有房屋,你有好多好多都是你的,如果一口氣不來,那是誰的?你得到了嗎?得不到。不要以為我現在很健康,我還能活多久,人命無常!今天我出去轉了一下,早晨出去到大溪石門水庫到那邊去轉一下,開車的同修告訴我,他來的時候在路上看到兩起車禍,就看到有車禍死的,人命無常。他年紀輕輕的,騎個摩托撞撞,那個壽命長得很,哪裡曉得一次車禍粉身碎骨,他代表什麼?哪一樣是他的?連這個身體都不是他的,他沒帶去。

  沒有一樣是自己的,沒有一樣東西能得到,要覺悟。所以菩薩覺悟到,他自在,他曉得這個事實真相,他不但對於這個身外之物他絕不留戀,有,他自在受用,沒有,他也很自在受用,他連這個身他也不執著,這叫真正得到解脫、得到自在。所以要記住相不可得故。因為相不可得,所以佛才教給你「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假如這個相可以得,佛不會說這個話,說這個話違背了情理,那講不通的。是因為實實在在不可得,佛才這樣慈悲教誡我們,就是一切相無有一法不是因緣生的,無有一法不是因果定律。連我們世俗人都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所謂前定就是因緣所生,所以在一切相裡面不取不捨。你取相錯誤,你捨這個相也錯誤,這叫隨緣。有取的心,這個心是迷了,有故意的把它捨掉,要遠離它,這個心也是迷心,所以覺心裡頭是自在的。覺心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不變是覺正淨,這個不變能隨一切緣,在隨一切緣裡面自己還是覺正淨。覺正淨是真正的自己,除覺正淨之外都不是自己,都是自己變現出來的境界,就跟此地所說的幻化受果,這句話說得妙極了。深深心解脫,內外清淨,空空如如。今天晚上這個座,諸位能夠記住這四句,能夠體會這四句味道,那就很有受用,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