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十七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17

  八十六面最後一句開始,「諸佛當知二句,結前,入堅法忍中等,起後」。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解釋經文裡面開端。

  【諸佛當知。從是十發趣心。入堅法忍中。】

  『入堅法忍中』。前面這一句是總結十住位的菩薩。向下經文這是講十行位的菩薩,前面十住叫堅信忍,十行菩薩的境界提升了一層,所以名稱也就改變,叫「堅法忍」。此地大師給我們假設了一個疑問,說十行位為什麼叫做堅法忍?「何也」是個疑問之詞,就是為什麼。下面給我們解釋說「即前所修理法」。前是在十住位上所修的,所修的那些理論方法,「理繇信入」,如果我們不信,換句話說,這個理你就沒有辦法領悟得到。「信繇理起,是故前云堅信」。這是說明前面為什麼叫堅信忍。可見得信與理是相輔相成的,這兩個是有相互的關係,首先要信。可是眾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人先明理之後才相信,有些人從信了以後才悟理的。從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開始到現在,這兩種情形都非常多,兩種都是入道的門徑。

  一般講從明理之後而生信的,這個信心都比較堅固。他是真搞清楚了才相信,沒搞清楚之前他不相信,雖不相信他很有興趣,很有興趣去研究這個佛理,這就是他的善根。他如果說不信,對這個也沒有興趣研究,那就壞了,那就是與佛無緣。不相信肯研究,行,他將來信心一建立比一般人要快得多。可是也有不少的人先從信入手。他信佛,佛的道理、境界他是一無所知,他到佛門裡面來就皈依了,這種人不少。所以這個皈依實在講是要把佛法的道理,總得要搞清楚了才能皈依。如果對佛法一無所知,你把他領來皈依,這在佛門裡講什麼?結緣皈依,跟你結個緣。你要行皈依禮,好就給你做個儀式,結緣皈依,真的有沒有皈依?決定沒有,有名無實。

  不要說那個初入門的沒有,我們今天是老修,修了幾十年是不是真皈依?自己想一想皈依佛是覺而不迷,我們還是迷而不覺,沒皈依佛;皈依法正而不邪,正知正見,一天到晚還是邪知邪見,沒有皈依法;僧是清淨不染,我們心裡一天到晚都是染污的五欲六塵,什麼時候皈依僧?由此可知,每天早晚念三皈依都是喊口號,沒有做到。天天在念、天天喊口號都沒有做到,喊久了人也喊麻木了,認為學佛是什麼?學佛喊口號而已,把這個當作學佛,你說糟糕不糟糕?

  學佛是學作佛,就是學覺正淨,不是喊口號,所以信了以後要明理。你看佛法這一般次第信、解、行、證,信了以後求解,求解最要緊的就是聽經。我們看經行不行?很難,經上說得很清楚,閻浮提眾生耳根最利,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是以音聲作佛事,文殊菩薩說得好,「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釋迦牟尼佛一生,他示現成道是三十歲,成道之後四十九年天天講經說法,為什麼?大家信了之後,解重要!佛菩薩、善知識對我們的貢獻,就是把這些道理、方法、境界跟我們講清楚,我們真正明白了,他對我們的貢獻,修行證果是自己的事情,不是老師一邊的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領眾去修行,我們今天講打佛七或者是打個禪七,你們在《大藏經》裡查一查,釋迦牟尼佛幾時跟大家在一起打了次佛七?如果要有這麼一回事情,這個經典裡就大書特書,希有之事,沒有過。

  佛都是講經,佛法傳到中國來的時候,西域那些高僧、印度的高僧到中國來,也是天天除了翻譯經典之外就是講解經典,也沒有領導大眾在一塊修行,沒有。真正領大眾在一起修行是我們中國人,慧遠大師第一人。但是他那個時候並不普遍,只是他一家而已,就是廬山的蓮社,我們淨土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這是有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塊共修,個個成就。第一次!一直到唐朝中葉,馬祖道一和尚出現之後,他才提倡叢林。所謂叢林就是大眾在一起依眾靠眾,不但我們聽經也在一起,我們修行也在一起,所以才制定早晚功課,禪宗裡頭五堂功課,大家在一起共修是從馬祖道一和尚開始。「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們兩個人領導才建立起共修的制度。在這以前都是每個人自修,寺院、庵堂聽經在一塊,修行是個人搞個人的,為什麼?理路明白了,方法也懂了,境界也清楚了,個人走個人的路!這就是諸位要明瞭的,信了以後最重要的是求解。

  佛陀當年示現在這個世間世壽八十歲,三十歲成道之後,講經說法四十九年,連頭帶尾就是五十年,沒有一天休息過。今天寬裕法師過六十歲,我上午到那裡去,那個地方是慈航法師的道場,他們都是慈航法師的學生。今天談起來慈航法師當年在世,每天講經十個小時,一個人講,上午講四個小時,下午講四個小時,晚上還要講二個小時,跟他的學生那個時候有二、三十個人。我只曉得慈航法師帶一批人,但是我不知道慈航法師一個人每天講十個小時,我聽了之後很感動,在當代實實在在難得!這就是說求解的重要,對於經論研究是比什麼都重要,理路不明,你的信心沒有辦法建立,沒有法子建立。

  這兩句話說得好,「理繇信入」。你要解理是從信心裡面進去的,你相信、你肯研究。「信繇理起」。正信是明理之後才發生的,這個信叫正信,所以十住菩薩叫見性,為什麼?理明白了,這個明白不是說我聽講明白了,不是的,是他自己證得了。十住位的菩薩已經入道了,他聽懂之後他依照這個方法修行,修行他證到這個道理,入了理。這個信,真正的信心,堅固的信心不會退了。這是說前面這個位次,十住位,現在由十住位提升到十行位的菩薩。「此云堅法」,十行位菩薩所修的是堅法忍,六忍當中,這個境界提升了一層。「於六堅中,此名法堅」,法堅固了。這個堅固就是對於諸法的認識,他真正理解、真正明白,不再有疑惑了,這法堅固了。

  「謂知諸法,皆即俗諦,無毀壞故」。初住菩薩修空觀,曉得一切法皆空。十行位菩薩是從空入假,修空觀是他的自受用,是在根本上修,修成了之後怎麼樣?修成了之後,把這個空觀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上,就是假觀。一切法都是假的,《金剛經》跟我們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夢幻泡影有沒有?有,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是假的,既然是假的,所以在這一切法裡面沒有取捨。如果你要不信,我們舉一個例子。你們現在家家都有電視,你們看電視,電視上畫面是真的是假的?假的,那裡頭有喜歡看的、有好吃的東西,你能夠把它取來嗎?你不會去取它,為什麼?假的,你曉得是假的。那裡頭有一些不喜歡看的畫面,你說我這個剔掉,你會不會把它剔掉,你也不會起這個念頭,為什麼?假的。自自然然對這個畫面無取無捨,無取無捨當中得自在受用。可是那個受用也是假的,受用是假的,在受用當中也不動心,這就是真正覺悟!

  受用裡面起心動念,還是沒有達到俗諦,沒有成就假觀,你還是把這個事情當真,還是迷惑顛倒。無毀壞故。如果它真有,真有毀壞,它不是真的,所以沒有毀壞。沒有毀壞跟諸位說就沒有壞苦。所以曉得一切法真實相,這一切現相,你曉得它的真相,它的真相就統統是虛妄相,統統是夢幻泡影。

  「於六忍中,此名法忍,雖知諸法皆空,無所有相,而能假立諸法,以化眾生,於假法中,忍可忍證,以此二法合言,故名堅法忍也」。這是解釋什麼叫堅法忍。菩薩在這個位子得法忍,他曉得一切法皆空,這是前面所修的,十住位所修的空觀。空是講什麼?講體,一切法沒有自性,一切法沒有自體。從一切法的體上去看是空的,空寂,從相上去看假有,所以這個地方講無所有相,而能假立諸法。這一句就是從相上去看。

  這個地方你就明白,初學的菩薩在萬法本體上觀察,曉得一切法皆空;再進一步從現相上觀察,換句話說,從本體上觀察得一切智,知一切法。知一切法的總相,總相就是空相;更進一步從現相上觀察,知一切法是假相,這一切現相是假相,所以說空相裡面能夠假立諸法。這是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這些過程、經歷都說出來了。如果不假立諸法就不能夠教化眾生,佛門裡面常說以假修真,什麼是假?有很多人搞錯了,身是假,身怎麼會是假?如果說我這個是假身,我要用這個來修真,你們諸位想想你能不能修成證果?決定不能,為什麼?我執破不掉,這個假我這個身重要,要好好的保養它,沒有它不能修真。大錯特錯!增長我執、增長法執。

  佛法主要就是破我執、破法執,搞顛倒了,所以借假修真。那個假是什麼?假立諸法,佛法是假的,要懂這個道理。借著這個假佛法就修你的真如本性,要懂這個道理。所以佛在經上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是什麼?佛法,佛法為什麼捨?佛法是假的不是真的,真的?真的一法不立。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那是真的。真的,佛在經上講「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真的。凡是能說得出來、能表演給大家看的都是假的,叫方便法。你要從方便法裡面去悟入真實,真實說不出來,真實要你自己去領悟,別人沒有辦法傳授給你,為什麼?它是言語思惟都達不到的,所以沒辦法傳授,要你自己去領悟。

  領悟有淺深不同,所以菩薩才有很多階級的差別。菩薩都是領悟到的,那是一點不假;有人領悟得淺,有人領悟得深,徹底悟入、大徹大悟了,那就叫成佛。所以諸佛菩薩說法教化眾生,這一些種種法相名詞都是假立的,你也不要固執。所以佛每一樁事情總要說幾十個名詞,為什麼說這麼多?說一個不就可以嗎?就是告訴你「名可名非常名」,名是假的,希望你不要迷在這個名裡頭,不要執著在這個名詞裡面,你要知道它的意思,要知道它的真實義。譬如講到真如本性,講真如也行,講本性也行,講第一義也行,講一心也行,《楞嚴經》裡面講的「如來藏」,一樁事情名相說了幾十種,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不管怎麼說法,曉得是這一樁事情就行了,不要死在名相裡頭,不要執著名相。名相是叫你開悟的,不是教你死記的。

  對於這些事實也就是這些現相,「忍可」,這個忍當承認講,菩薩承認了;當同意講,菩薩同意了。為什麼?假設的。可以假設,雖然不是真實是個假相,假相可以有的。有體總會有相,體是真的,相是妄的,相不離體,體不離相,相即是體,體即是相,對於這個事實真相同意了,就叫忍可,就認可了,同意了,沒有疑問了。「忍證」,忍可是你對它理解、沒有疑問了,忍證是你自己真正證得這個境界。這個境界不是佛說的,是你自己親自體驗的境界,這叫忍證,你證入證得這個境界!「以此二法合言」。這二法前面是一個法堅,一個是法忍,這兩法合起來講叫「堅法忍」。於法堅固了,於忍也不動了,忍就是定!剛才講是同意的意思,是認可的意思也是定的意思。定,心不動,沒有疑問、沒有疑惑了,心在這個境界裡頭不會動搖了。不動就叫做定,所以也叫做定。

  再看底下的文字,這幾行很重要。「此位以前十住真理」。此位是十行位,十行位以前是十住位,十住位是講真理,是講本體,諸法的體性。「深入玄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理參透了,把這個道理應用在生活上,就叫做行。如果我們拿現在學校教育做比喻,十住位菩薩好比是在學校念書,在學校修種種的課程;十行位就好比畢業了,在社會上服務,把你所學的東西都要應用在社會上,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所以是學以致用。所以他對這個真理深入玄妙。玄妙都是讚歎真理的,真是真實不是虛妄的,理是一切萬事萬法的理體、道理。菩薩能深入不是淺入,所以到這個時候菩提妙行依理而起。菩提是覺,行就是日常生活行為,這個時候日常生活行為是覺而不迷。所謂妙,妙是非有非空,這個妙;遠離二邊,妙;非真非假,非是非非,非善非惡,一切兩邊都離開了,這個妙,這是大徹大悟的妙行!這個行從哪裡來的?依理而起的,如果你要是理沒有參透,你怎麼能夠懂得?

  這兩句是講的原理。下面舉例子給我們說明,「運四無量之心,行四攝法,饒益眾生,長養聖胎,成就聖德,向佛果海」。這幾句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這個時候運是運用,也是運行。菩薩運什麼心?四無量心,大慈、大悲、大喜、大捨,這是好境界。慈是什麼?予一切眾生的樂,給予一切眾生的,眾生要享樂給他樂。悲是拔一切眾生之苦,一切眾生有苦難要以方便法給他解除,使他離苦得樂。大喜是法喜充滿,大捨是離一切相,捨是離相。行四攝法,以四無量心,你看先講用心。諸位要記住捨心是不著相,《金剛經》裡面告訴我們「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是大捨。「於人無爭,於世無求」是捨。以這樣的心,行底下的事,這個事是什麼?就是四攝法都包括了。

  四攝法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條把菩薩八萬四千法門統統包括在其中,可以說一條都不漏。佛法離不開四攝法,第一個是布施,布施什麼?與一切眾生廣結善緣。眾生愚痴、迷惑;換句話說,是以感情做主宰,他沒有理智,他是感情做主宰。感情是迷,理智是覺悟,感情那要用感情去接他,去接引。布施就是與眾生結緣,這裡面也是包括了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是與眾生結緣的。眾生跟你有緣,你跟他講佛法他就接受,他就肯聽。眾生與你沒有緣,你講什麼好聽的他也不接受你,他也不理會你,你度不了眾生。正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佛度的那個有緣人就是佛曾經跟他結過緣的,我們現在與一切眾生結緣,這個事情很要緊。

  「愛語」。諸位要記住,愛語不是說說那個話都很好聽,人家都很喜歡聽,這叫愛語。你要這麼解釋那就錯了,那就是三世諸佛都喊冤枉。愛語是愛護眾生之言語,真正愛護他,真正愛護他的言語不見得好聽,我們世間常講「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愛語是忠言。真正愛護眾生的言語,這是愛語,否則的話,說些甜言蜜語,那是妄語裡頭的綺語,四種口業裡頭綺語,花言巧語,那些都是害人。你看佛菩薩佛經裡頭哪有花言巧語的?沒有,由此可知,佛經裡面句句話是愛語,真正愛護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利行」。利是利益,行就是日常生活行為,日常的行事都是與眾生有最殊勝的利益。在現在這個世界上行菩薩道,難!菩薩真正要有堅法忍,要有堅信忍。如果沒有六堅,不能不退心!真正為一切眾生,眾生不相信;搞一些變變戲法,用一點手段來欺騙眾生,他還歡歡喜喜出錢出力。現在這個社會顛倒到這種程度,這是沒辦法,所以沒有堅信忍、堅法忍,他就退心了。「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莫此為甚,今天真是到了極處。跟你講真實話,你以為是欺騙你;花言巧語騙你,這個人是好人,這個人對我真好,幹這些事情。正法跟外道一比較,外道的人眾多,勢力大,佛法實在是衰,衰到了極處。

  可是在這個地方,我在講席當中有的時候也常常提醒諸位,這個現象不好,這就是眾生有大劫難之前的預兆,如果人心都向善,人心都真誠,那是眾生有福,是有福報的預兆。人都趨向於邪知邪見,那就是有大災難的預兆,這是從前念孔子書的人都能夠覺察得到的。所以我們要是到某一個,從前講春秋戰國的時候,這一些有學問的人到其他的國家去旅遊、去看一看,這個國家將來成敗興亡,一看就明瞭,看什麼?如果這個國家從上至下都是正知正見,這個國家將來一定興旺,雖然現在是有困苦,將來一定有希望、有前途。如果國家現在挺興旺的,裡面都邪知邪見、都毀謗正法,這個國家絕對不會長久,一定要有動亂。

  大一個國家,小一個家庭,再小到我們個人本身,如果我們有堅定的信心,正知正見,我們的前途呈現出一片光明,雖然現在困苦將來有前途,你自己要有信心。如果現在是愚痴、迷惑、顛倒,雖然現在富貴,那個富貴也不長久,必定有災難現前。所以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利益之行,他不是自利,他是利他。佛說自利是什麼?因為一切眾生自私自利觀念太厚了,如果告訴你沒有自利,那你這個事情就不幹了。其實眾生不懂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是什麼?把我執破掉、法執破掉,你自己從凡夫地成佛了,這是多大的利益!所以自利是講這個,破我執、破法執,斷煩惱障破所知障,這是自利,叫利行。

  第四條「同事」,這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四攝法裡頭最後叫同事,經典裡頭所說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變化什麼身得度,就是同事。不同事的時候他排斥、他拒絕。現同類身,跟你在一塊同事,跟你同一個嗜好,同等的根器,樣樣都示現同樣的,你一看到心裡生歡喜心,很容易接受。由此可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表現在教化眾生的這個事相上就是四攝法。

  「饒益眾生,長養聖胎」。饒是豐饒,拿我們今天來講最大的利益,益是利益。給予眾生最大的利益,最豐富的利益,最圓滿的利益,這叫饒益眾生。長養聖胎,這一句是自、他兩邊都有。長是生長,養是培養,聖是成佛了;換句話說,這個胎在此地是比喻,實際上就是心行,培養我們覺正淨的心,覺正淨的行為,這就是長養聖胎。自己修覺正淨,幫助別人修覺正淨。「成就聖德」,德是功德,聖德是諸佛菩薩的功德。「向佛果海」,這一句是我們終極的目標。我們所期望的最後的目標是成佛,所以經文一開端「故云十長養心,向菩提果」,菩提果就是佛果。底下就跟我們具體說明哪十種長養心,這一條、一條給我們說出來。「何名十長養心」。

  【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捨心。】

  你看看這就是四無量心。十行位的菩薩主修的就是四無量心,因為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以四無量心修六度法。這個地方是以四攝法為主,四攝法展開就是六度,六度把它歸納起來就是四攝法。

  「一者慈心,愛念眾生,化被一切,能生正性,不繇魔教使得樂果故」。這幾句話我們要做一個簡單的解釋。愛念眾生,這個愛念是慈悲,你要曉得他前面是慈心,所以這個愛是慈愛,跟我們凡夫一般講的愛不一樣。凡夫的愛是從感情裡面生的,是煩惱,凡夫的愛是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七情五欲那是生死根本,是輪迴的根本,愛要不斷不能超越生死輪迴,這個地方的愛是講什麼?愛是慈愛,慈悲。慈悲跟愛實際上是一樁事情,他所依的理體,依的這個道理不一樣,慈悲是理智的愛不是感情的,所以依理智的是大慈大悲,他不落在生死輪迴裡面。感情的愛是生死輪迴的根本,菩薩的愛是基於理性的;換句話說,他是從般若智慧裡面建立的愛念一切眾生,通常我們講慈悲來區別,怕一切眾生把這個意思搞誤會了。

  「化被一切」,這個被是念破音字,就是好像我們衣服披在身上。佛加被眾生就是保佑眾生的意思,而不念加被念加披,現在跟提手邊的披是一樣的意思。在古字裡面這個字是個破音字。化是教化,被就是加持,化這個意思比教學意義要深,教學有了成績才叫化,沒有成績,化是變化氣質。古人常講讀書在變化氣質,書念了氣質沒變化,那念了沒用處。到變化氣質的時候這個書念的起了作用,換句話說,有成績了。一切是一切眾生,跟前面眾生是一個意思。

  菩薩為什麼這樣辛辛苦苦的天天在教化眾生?是為愛念之故。這個愛念是從理智裡面發出來不是感情的,所以理智的這個愛念,世出世間法教學都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來者不拒,去者不留,他並沒有感情在裡面,不是情愛。情愛如果人走了捨不得,他沒有這個,你去隨你去。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一樣,你來了歡喜接受,你有這個福分,你有這個福緣。你聽了不合意思,你走了,你沒有這個福分,你跟這個地方沒有緣分,所以他是理性的不是感情的。

  「能生正性」,這就是把這個效果更顯明的給我們說出來。正性是什麼?真如本性,能生正性就是禪家講的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念佛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理一心就是正性。「不繇魔教,使得樂果故」。他生起正信,什麼樣妖魔鬼怪、邪正是非在他面前,他一眼就看穿了,再不會受妖魔鬼怪的影響,不會受他們誘惑;換句話說,不會上他們的當。因為他有正知正見,他有正覺,這是慈心。正覺、正知、正見、正行這是真正得樂,離苦得樂!世間人以為五欲六塵是樂,那是錯誤的,真正的樂是正覺,不入這個境界他不曉得。

  「二者悲心,愍念眾生」,諸位看這第一句的解釋,前面慈心是愛念眾生,慈是與樂,悲是拔苦。對兩種人來說,現在生活很快樂的眾生,在這五欲六塵迷惑顛倒自己覺得快快樂樂的,佛看到這個眾生要給他真樂,要破除他的迷惑,給他真樂。拔苦是看到那個眾生痛苦,在受苦難的時候,要去救援他。愍念眾生,愍是同情、悲憫,這個愍也不是從感情生的,諸位要曉得還是從般若智慧裡面生起來的。「以悲空空無相,自滅一切苦」。你看這個悲心的自受用,空、無相、無願,這叫三空門,也叫三解脫門。能夠契入這個境界,一切苦都沒有了。所謂是八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統統離開了,你要是能夠證得空、無相、無願,這三解脫門。無願就是無求,世間人也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有求就要向人低頭,所以才勸你「於人無爭,於世無求」。而後「與一切眾生平等一樂,起大悲故」,這是平等心現前,平等心所起的作用。一樂是同樂,拔苦與樂。自己怎麼離苦的,把自己的經驗,把自己的方法教給眾生,使這些苦難的眾生個個都能夠離苦。

  「三者喜心,慶他得樂,空空喜心,令諸眾生,入正信,捨邪見,背六道苦故喜」。這是真正的歡喜,歡喜什麼?歡喜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別人有喜,佛菩薩就歡喜;別人有苦難,佛菩薩就發同體大悲心!這裡要注意的空空喜心,這喜悅的相有,真的有,我們要問菩薩心動了沒有?沒動,沒動心,正是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為什麼現這個喜悅的相?豈不聞經上所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眾生是有心求感,菩薩是無心而應,所應恰如所感的,感應道交,所以菩薩的心還是空無一物。在空空之心裡面又能夠生喜悅的相,這喜悅是個相,喜悅的相。喜悅之相不礙空有,沒有妨礙,正是事不礙理,理不礙事,理事無礙。

  以這個心令諸眾生,入正信。眾生在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時候他歡喜了。在這個時候菩薩以善巧方便再把他往上提攜,因為這個時候他在修行上已經有收穫、已經有成就了,再給他一番鼓勵,他當然境界就提升了。我們現在有很多人為什麼提不起來?他沒有得到這個經驗,沒有得到這個法喜,所以你怎麼提提不上去。譬如我們當年在學經的時候,李老師教給我們的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差不多的時間,一個月可以學一部,這一部學會了真是很歡喜。所以老師就鼓勵,你看你這一個月有成績了,苦沒有白吃。我們想真的沒有白吃,吃了一個月的苦頭學會一部經,這部經就可以上台講了,信心就起來了。他這一鼓勵,學完了再學一部,馬上就學一部經,繼續不斷的再學,這個苦頭值得。晚上搞到三、四點鐘不睡覺,精神都好得很,為什麼有好精神?法喜。為什麼會疲倦?討厭了,討厭了就要睡覺。

  我們世俗有很多話說得很有道理,「人逢喜事精神爽」。他一歡喜精神都足了,一討厭,垂頭喪氣的,精神提不起來,可是這個法喜之喜是你自己下了功夫,真正有了收穫。農夫種植到收成的時候,歡喜,他這個辛苦沒有白費,現在有這麼好的收成,他歡喜了。學佛也是如此,你要不下功夫,你怎麼能有收穫?不可能的事情!而且修行還要趁年輕。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成佛多大年歲?三十歲!六祖大師得道的時候幾歲?二十四歲!你看看這《大藏經.高僧傳》,修行得道的人百分之八十在四十歲之前,四十歲以後修行得道的少,不是沒有,很少,為什麼原因?體力衰了,沒有辦法了。

  譬如像禪堂,年輕人行,禪堂裡面坐規規矩矩、端端正正的,身體正直的,稍微頭栽下一點點,那個香板就打下去了。一天叫你坐上二十個鐘點,那你就躺下去了,你還有資格進禪堂嗎?念佛堂的精進佛七,七天七夜不休息的,那叫精進佛七!你們看看《西方確指》。《西方確指》精進修行十二時。他一時兩個鐘點,兩個鐘點裡面他告訴我們,一部《彌陀經》,一千聲佛號,拜一百拜佛,這是一堂課。大概這一堂課我們普通做下來總得要一個半鐘點到一點四十分鐘樣子差不多,當中有個十五分鍾,頂多二十分鍾休息,底下接著又來了。十二支香就是日夜二十四小時不中斷的,你沒有這個體力怎麼行?所以修行要年輕,要有好身體。學講經也一樣,我們當年在學習的時候年輕,我跟李老師學經的時候三十三歲,李老師那時候鼓勵我應該加倍努力,再不努力年齡過去了。最好的時光是從二十歲開始,三十歲嫌晚還來得及。他告訴我們四十歲以上就不行,很勉強,很難有成就。所以要不是趁著年輕,不是趁著身體強壯,怎麼行?所以這個時候佛菩薩要把他向上提一把。

  「入正信,捨邪見」,正信從初發心到等覺都是正信,我們講《大乘起信論》,跟諸位說都是始覺,覺悟。天天覺悟,天天有新的東西覺悟,所以這個信也是天天新,天天正信。「捨邪見」,錯誤的知見,因為錯誤的知見是六道生死輪迴的苦本,能夠把邪見捨離掉,因斷掉了,果當然就沒有了,就不會受三界六道生死輪迴的苦報。這是具體教給我們如何來修學十長養心。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這三條。這個經有非常殊勝的功德利益,也很難聽到,一般在外面聽講經多,聽講《梵網心地》不多。所以希望大家要珍惜這一個法緣,同時要給你一些同參道友介紹,這個機會非常的難得,非常難得,錯過了很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