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梵網經  (第三集)  1983/11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11-001-0003

  請看本經的品題。經題給諸位介紹過了,這部經翻譯到中國來只有一品,這一品當然也是這部經裡面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菩薩心地品」。菩薩是梵語音譯過來的,而且還是省略的音譯,因為中國人總是喜歡簡單,所以將菩提薩埵就翻作菩薩,把後面的尾音統統略去了。這個字的意義在古譯翻作「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從印度回來之後所翻的經我們叫它作新譯,他翻菩薩這個意思稱之為「覺有情」,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古今這兩種譯法都非常好,如果不是大道心,他不能覺悟,覺悟的人必定是發大道心。

  古印度的人喜歡繁瑣,所以我們讀佛經往往看有一個意思重重複複說很多遍,不厭其煩的詳加闡釋。跟我們中國的人的心情恰恰相反,中國人喜歡是愈簡單愈好,人家是十句話能說清楚,你要一句話就能說清楚了,那你就比別人高明。所以我們中國自古以來文章、言語它的標準是簡要詳明,做到這四個字,那就是第一流的文章,簡單扼要又詳細明白,要做到這樣才是好文章。言語也是如此,要能達到簡要詳明這是第一等的口才,不像現在囉囉嗦嗦。

  因此經典翻到中國實在跟印度原文相去就甚多,特別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本經就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他的翻譯完全是用意譯,而不是直譯。在文字上是極力要提升到我們中國人所要求的簡要詳明的標準。所以羅什大師譯的經我們很喜歡讀,就跟讀中國人文章一樣,一點都不囉嗦。玄奘大師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翻的經論很多,可是我們除了《心經》之外,幾乎都沒有人讀玄奘大師的譯本。那就是他的譯法是直譯的,就是照著原文翻譯過來;換句話說,文法格局脫離不了梵文,同時也有梵文一樣的繁瑣。諸位要是讀《大般若經》你就能夠看到,《大般若經》六百卷,玄奘大師所譯的。

  「菩薩」,我們必須要明瞭它真實的含義,而現在一般人對這個含義不明瞭,所以一說到菩薩就想到泥塑木雕的神像。像一般民間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鬼神也是菩薩,凡是泥塑木雕的都叫菩薩,這是大錯特錯!鬼神跟菩薩相去甚遠,鬼神怎麼樣?他還是不覺,他是有情眾生他不覺悟,不覺悟是凡夫。城隍土地是閻羅王,本省拜的媽祖、王爺公統統是凡夫,是餓鬼道的凡夫,六道凡夫鬼道凡夫;他要不覺悟他不能稱菩薩,他不發菩提心不能稱菩薩,他要發菩提心可以稱作菩薩。世間所拜的玉皇大帝那是天神,天神還是六道之一。所以菩薩是單單指發菩提心的有情眾生。

  我們自己發菩提心自己就是菩薩。發心說起來容易,發不容易,真正講到發不容易。為什麼說發不容易?如果菩提心發起來了,那你平常存的是什麼心?本經就要給你說明菩薩心是什麼樣子的,菩薩心地,菩薩存心跟我們確實不一樣,我們也像這樣的存心,那就是菩薩。就大體上來說,菩薩是一個上求下化之人,所謂「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從大體上說、總綱領上說。上求佛道,佛道是覺道;下化眾生這是運用大慈悲心,所以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能夠覺悟,都能夠發菩提心,修菩薩道。

  菩薩的心行就是一個覺悟人的心行,我們講一個覺悟的人比說菩薩這個概念上更為清晰。就是在一切境緣上,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講的人事環境,我們生活在世間,脫離不了這兩大類的環境。在境緣兩大類的環境裡面不迷,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是菩薩。如果是迷惑、染污,起邪知邪見,就叫做凡夫。菩薩跟凡夫正好是個對比,所以凡夫是人,菩薩也是人。一個是迷惑顛倒的人、心被境界所轉的人,叫凡夫;一個是明白人、覺悟的人,不為境界所轉,這個人叫菩薩。所以這個定義我們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講到心地,當然本經最重要的是講心地,而不是講菩薩。但是這個心地是菩薩心地,是一個覺悟的心地,而不是一個迷惑顛倒的心地。心稱之為地,地是比喻。地能夠生長一切萬物,離開了地,一切萬物就不能生存,所以地有生長的意思。最顯著的像植物,一定要依地生長。心,它有生長的意思,它有出生的意思,它裡面能夠出生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我們今天所講才藝都是從心而生的。從能生這個意思把它比喻作地。

  在佛法裡面心要像地一樣,它的功能就顯現了。雖然有心,可是這個心不能生智慧,不能生功德,這個心不能算地。因此菩薩裡面就有三賢十地,你就曉得三賢菩薩是修心,好像農家一樣先在那裡整地。我們要想種糧食,先要開墾,開墾就是三賢位。地完全開出來了,我們下種子了,那就叫登地了,地有用,我的地可以能夠生長五穀雜糧了,那就叫地。如果我們先不整地不去開墾,那個山地多得很不能用,必須要加以開墾。發菩提心就是發心開墾,一直到地能用了,這個時候的心就是初地以上的菩薩,登地了。這個意思很深很深,但是也不難理解。

  所以說到真正能夠度化眾生是地上菩薩,他這個心像大地一樣,能生智慧、能生功德、能夠利益一切眾生。在三賢位的菩薩雖然講是度化眾生,實際上是度自己,為什麼?他是在整地,地上還不能出生什麼。我們在《華嚴經》裡面看到,十住菩薩修直心,就是至誠心,十行位的菩薩修深心,十迴向的菩薩修大悲心,這些統統是開墾,在那裡整地,登了地這個地就有用處。這個道理要是不明白,我們的修學就沒有重點。譬如說,你不知道這個道理,看到人家地上生產、出產那麼多東西,你也去找一塊地馬上種植,結果種了怎麼樣?種了白費了心機,到最後是一無所獲,這個原因是什麼?你沒有整地。由此可知,這個心地的重要,你要不明瞭你就沒有辦法修。

  在開墾它也有過程,譬如一塊山地,先要把山上這些雜草先把它去掉,這是第一步的工作;然後再把沙石除掉,再把土地給它耕鬆,然後再下肥料來培養,它有一定程序,有先有後。我們要是開墾自己的心地,一樣也有程序,頭一個就是你這地上的雜草、雜樹這些廢棄物,第一個要去掉的是什麼?就是那個不平等的心。菩薩首先要修怨親平等,這是頭一個要修的,這一條要做不到,其他的都不必談了,什麼深心、大悲心都不必談了,縱然有也是感情用事。為什麼?你完全是凡夫心不是菩薩心,你是迷惑顛倒的心不是覺悟的心。修行就是修心,它有次第、有程序,不能夠亂的。本經所用的方法,用什麼方法來修?方法是工具,我們今天開墾需要工具,沒有工具用兩隻手去,手也是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本經所提出的「十重四十八輕」的戒律。那是工具,開拓心地的工具。這就是講戒的重要。

  昨天我們在華嚴會上也提到這個問題。佛法的修學有兩個過程,第一個過程是開悟,第二個過程是證果。所以戒律在這兩個過程當中它的德用不一樣,沒有開悟以前就是要守戒條,你所持的叫做事戒。我們念佛講事一心、理一心,講事戒,一條一條的條文你要是犯了就叫破戒、犯戒。悟了以後叫心戒,不是事,所以這個時候的持不是事相的持,是理持,境界比前面這個事持要高得太多!譬如,佛門裡講的比丘戒、比丘尼戒,這是屬於事持不是理持,可以幫助你得定不能開慧。諸位要曉得這個能幫助你達到事一心不亂,沒有辦法得理一心。梵網菩薩戒是講理持不是事持,它的境界超越了小乘,超越了事一心,它能夠幫助你達到理一心不亂,幫助你破無明見真性。如果我們要是不懂這個道理,把《梵網經》也用事持;換句話說,轉大乘為小乘,迷理為事,把它降了一級,效果當然是大打折扣。這些都是在我們研究討論之前必須要明瞭的。

  但是大乘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礎上,沒有小乘的基礎沒法子修學大乘。換句話說,沒有事持的基礎決不能達到理持。所以我們今天來研究討論這部經,重點在了解菩薩心地,目的是叫我們自己生起嚮往之心。我們要發心,要學菩薩。可是要學菩薩要先平心地,要先平心地必須要著重在事持,才能夠一步一步的提升到這個境界。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心地在本經有兩重意思。第一個是就教相來說,教相就是按照我們經本表面的意思來講,就是它所講的「三十心十地」。諸位心只有一個,哪裡會有三十個?這三十是講位次,十住菩薩、十行菩薩、十迴向菩薩,每個階段他用的是什麼心。這就統統講開墾,他開墾開到什麼程度。三十心圓滿就登地了,就好像開墾,我這個地統統開出來可以用了,可以種植了;可以種植的時候才叫地,還不能種植的時候叫心。所以有十心,十心就是十地,從初地到十地,三十心十地就是這麼個意思。換句話說,就是說我們的心逐步逐步清淨,清淨的相,然後到它起作用。這個作用也是逐步逐步作用到廣大無邊,是從這上說的。其實只是一個心,絕對不會有三十個心,四十個心,沒有的,只有一心。這是從教相上說。

  第二個意思這是從理體上來講。這個心就是我們一切眾生「本元心地」,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真心理體。十方三世諸佛是這個心,我們也是這個心,畜生、餓鬼、地獄還是這個心。所謂是一心無二心。這一個心因為它有染淨差別之相,所以它能夠變現染淨不同的境界。心清淨的時候變現的就四聖法界,心染污的時候就變現六凡法界,這是從大的方面來看。如果要從小的方面來觀察,你就更容易體會到。譬如說我們一天,不要講過去,講今天一天,心清淨的時候好像身心舒暢很愉快,煩惱的時候好像一身都不舒服,這種情形就是心地變現的相狀。輕安愉快就好比是四聖法界,一身不舒服的時候就好比是六凡法界。這個現相怎麼產生的?心在那裡變化。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真正把心安住在清淨之處,那你就是永遠的輕安愉快,這就是神仙生活,佛菩薩的淨土。佛菩薩淨土就是這麼來的,正所謂「心淨則土淨」。

  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己自心所變現的,一切善惡境界也是自心所變現的;除了自心之外別無一法。一切物質的境界、一切人事的環境都不出自己一心變現,正如同作夢一樣。你在夢中遇到佛菩薩,那個佛菩薩是你自心變現的;夢到豺狼虎豹要傷害你,那還是你自心變現的。你不了自心,你迷在妄幻境裡面,遇到善的境界你生歡喜心,你的心被境界所轉了,歡喜是你心被它轉了;惡境界裡面你生了瞋恚心,你的心也被境界所轉了。你不曉得境界是自己變現的!自己變現的不能轉境界反而被境界所轉,這叫做迷惑顛倒。迷惑顛倒一定造業受報,所以這些真正看清楚了,豈不是古人所謂的自作自受。誰給你的?自作自受。

  菩薩是覺悟的人、明白的人,他對於這個事實的真相十分的了解,曉得一切境界都是自心所變,他在這個境界用心,一心平等,他的心不被境界所轉;就是好的境界他沒有歡喜心,逆的境界他也不生煩惱。他曉得順逆染淨都是自己心變現出來的假象,好的境界裡面了不可得,惡的境界裡頭也了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他在一切法裡不起心、不動念。世間法所謂是六道,六凡、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出世間法我們叫四聖,聲聞是阿羅漢,緣覺是辟支佛;辟支佛是梵語古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緣覺,辟支是緣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所以稱辟支佛中國意思就叫緣覺;菩薩、佛,這叫四聖法界。

  凡聖的相不一樣,心是一樣的,是一個心,所以凡聖平等,只要你用一心,這個法界就是四凡六聖,就叫做一真法界。可是雖然是一真法界,但是在現前所呈現這個相狀有迷悟淺深不同。迷悟淺深是說的理,四聖六凡是講的相。其實這個四聖六凡怎麼個分法?就是迷悟淺深上差別。譬如說十分迷惑的,這是地獄;九分迷惑還有一分覺悟的,這是餓鬼;有八分迷惑,有兩分覺悟的我們講畜生,是這樣的差別。佛是十分的覺悟,一點都不迷,菩薩有九分覺悟還有一分迷,我們人道是迷悟參半,還迷得比較多一點,是這樣的分法。十法界是從這裡分的。同樣我們在講堂,大眾坐在一起,我們每個人迷悟程度不一樣。你在講堂跟大眾相處你是覺而不迷,一點都不迷,你就是佛,你有九分覺還有一分迷那你是菩薩。

  你要問十法界在哪裡?十法界原來就在一法界裡。所以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每一個法界裡面都具足十法界,是這麼個分法的。就是以畜生而論,畜生裡面有畜生的佛,牠雖然是畜生身牠覺而不迷,畜生裡面有菩薩,畜生裡頭也有地獄、也有餓鬼。所以每一界裡面都有十界,十界合起來就是一百界;每一界裡頭有十如是,百界就有千如是,百界千如,說明宇宙人生的狀況。這是智者大師在《法華經》裡面給我們發明的。

  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迷了真心,迷了我們的覺心,現在不覺了。不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變現的,這就是不覺。好像我們在作夢一樣,不曉得這個夢是我們自心變現的,這就是不覺。不覺問題就很嚴重,為什麼?不覺是迷惑,迷惑就妄動,妄動就造業,造業當然有果報。所以如果我們造五逆十惡業,我們的心就會變,變那個地獄的相,變地獄的相就要受地獄的果報。譬如我們這個心不善,常常存著害人的心,晚上就常常做惡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常常要整別人,做個夢被別人整了。那個夢雖然是假的,也不好受!我們常常以慈心待人,以慈悲心那你就做好夢,這是諸位都有經驗的,都能夠理解的。六道輪迴就是這麼來的。你造五逆十惡就會變現地獄,本來沒有地獄,地獄是你自己變現的,自己造地獄自己去受果報,就是這麼回事情。

  什麼叫五逆?這是必須要知道的。五逆這是最惡最重的罪過,第一個是殺父親,第二個是殺母親。諸位要曉得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多大,父母對我們養育之恩不知道報答還要去殺害,這是地獄罪業。父母他都要加惡心去害,諸位想想他還有什麼人他不能害的;對父母都能忍心下手,這個人是殘忍到了極處。第三是殺阿羅漢。阿羅漢是世間善人,是一個清淨修道之人,他對於任何人都是以慈悲心,是利益眾生的。所以這一個地方的善人,一個地方上的模範,地方有這樣的人會給大家帶來福報,善人國之寶!你要加害於他,把這個地方上的善根把它斷掉了,這個罪是非常之重。所以這個地方上好善,今天所講的好人,他能做好事、能照顧地方、能幫助大家,教化眾生,這都是善人。

  第四條就是出佛身血。佛有無量的智慧,無量的神通,你就存心想殺佛,你也殺不到他。佛有善巧方便,佛有他心通,你心裡起個念頭他早就曉得了,他有辦法迴避的,不會被你殺的。但是偶爾的時候佛身上有一點傷害,叫他流一點血,這個事情有的。像提婆達多,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他就是處心積慮想謀害佛,但是佛不會被他害,叫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有。佛是一代大師、是一個大教育家,不但影響當時,還影響到後世,這是世間第一等的大善人,你要殺他豈不是斷一切眾生的慧命嗎?諸位想想佛為什麼不能傷害?因為一切眾生的福報太大了,你一個人的福報不能與一切眾生的福報來抗衡,你抵不過,所以你傷害不了,道理在此地。偶爾有一點小障礙是可能的,大的障礙不可能,畢竟一個人的福報不能與大眾的福報相比,所以這個罪也是地獄的罪業。

  第五條叫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壞教學,阻礙弘法。佛以正法教化一切眾生,他來阻礙,他來破壞。僧團是執行佛教學的機構,就是我們所講的寺院、道場。所以建立道場有無量功德,啟請講經果報不可思議,障礙的罪過當然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佛法它是至善之法,純善之法,這是要流通的!無條件的流通,就怕人家不接受,肯接受哪有不恭恭敬敬送給他的道理?所以菩薩用心跟凡夫不一樣。你看看佛經每部經到後面流通分,佛都是勸勉大眾盡一切的方法去流通,功德無量。佛沒有說每一部經後頭印個「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沒有這個字樣,那就不叫佛,那是凡夫。那是什麼?只有我獨家可以買賣,別的人不行,別的人你要盜版,我要法律起訴,要告你,要追究責任,要要求賠償,那是生意買賣,那不是佛法。佛法是無條件送給人的,其目的是令他覺悟。如果我還要求報酬,我就迷惑顛倒了。也許有人會懷疑,我們統統布施了,不要求人家一點點,那我們的生活怎麼辦?這個想法就是你多餘的顧慮,福報自然!

  今天你所有的福報從哪來的?是你因為平素修布施而得到的,你布施的愈多你福報就愈大,自自然然的福報,用不著自己操一點心。如果你布施的時候斤斤計較,那是你生意買賣,縱然得到利潤,有的時候還有倒閉。你看這個世間發大財做大買賣的,公司一倒閉,很多捲款逃到國外去了,也沒有臉見人。所以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這是在迷的境界裡頭,都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在迷的境界。悟的境界裡面是從你真心本性裡面的福報、德能,那不是修來的,叫稱性的福報。不但這個福報廣大無邊,而且享用不盡。我們在大經裡面,《華嚴經》你看毘盧遮那的依正莊嚴,《彌陀經》裡面,你看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那是稱性的福報,不是修得的,不是用什麼自己智慧能力去賺得來的,不是的,自自然然現前。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你操什麼心?你操的那些心叫冤枉操的心,白操了心。所以五逆十惡決定造不得,這樣才不墮地獄,為什麼?你的心不會變現地獄的境界,不會變這個境界,心地清涼、清淨。

  鬼道的業因當然也很複雜,可是裡面最重的是慳貪、嫉妒,我們想想我們有沒有這個心?慳是什麼?慳吝,吝嗇,自己有的捨不得拿出來,捨不得布施;貪心是自己沒有的,總希望想盡方法得到,這是煩惱裡面很重很重的煩惱。見到別人有財富、有能力,自己不如他就起嫉妒心,想種種方法去障礙他,不喜歡別人成就,這樣的心就會變現餓鬼的境界,自己到餓鬼道裡去受那個果報。所以境界是自己變現自己去享受,就跟作夢一樣,他就會做這種夢。我們要想不墮餓鬼,就要把慳貪放下,自己有的可以全部拿出去,自己沒有的,不想得到,不想。看到別人有的生歡喜心,恭喜他,他發達、他發財!決沒有嫉妒。自己心地清淨,福報就自然現前了,這真正叫修福培福!如果這個慳貪心很重,嫉妒心很重,跟諸位說那是折自己的福報,損自己的福報。自己有一百分福報,如果有這個慳貪嫉妒,打對折還不止。所以這不是修福,這是折福。

  畜生道的業因是愚痴。你看一般畜生都愚痴,這個因是怎麼種下來的?就是對於哪是真、哪是妄,哪個是邪、哪個是正不能夠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當作假的,顛倒是非,邪正不分,這是愚痴,所以才感畜生的果報。寂光大師在這個註解裡面,這個註子的估價單已經送來了,我這個地方用的是影印本,原本已經拿去裱去了,我們想影印兩千部,估價單送來這個價錢是十萬零八千,大概就是一本五十多塊錢。寂光大師這個註子非常之好,上一次已經給諸位介紹過了。我們的道場是一個專學的道場,持戒念佛。我們的《梵網經》就是星期天講,每逢星期天講《梵網經》,決定不變更,一部講完了從頭再講。所以這個本子我們要印,寂光大師的這個本子深入淺出,容易理解,我們講就依照這個註子來講。

  他這個註子裡面,除了我剛才所說的這個意思之外,他裡頭有說「亂倫理欺罔騙害等因,故有畜生」,畜生道裡頭確實有這個意思。我們常說欠人半斤要還他八兩,這都是講欺騙的。佛門裡面常說的「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你出家是為了修道,大眾才供養你,你得到供養又不修道,你就是欺騙大眾。欺騙大眾將來怎麼樣?變畜生去還債。這就是說明出家人欠施主的債欠得太多。我們聽了不信,不相信,其實這個事情是真的。在過去寒山拾得這是諸位都曉得的,在天台國清寺住的那個時候。國清寺裡頭有放生園,這一般人買東西到那裡去放生。而這個放生園裡面有很多畜生都是寺廟裡頭已經過去的法師。那還算是不錯的,他變了畜生,還有人把牠買來送到牠自己本廟裡面去放生去,這個緣就很殊勝。寒山拾得老是逗牠們那些鵝、雞、鴨,他就叫名字,都是叫過去法師的名字,叫一個,哼了一聲就到他面前來了,真的,一點不假!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當作笑話來看,千真萬確的事實。

  由此可知,我們要想不墮畜生,就不能夠欺騙人,對待一切人我們要誠、要敬,存誠敬之心;對待一切事我們要認真負責,不能夠馬馬虎虎含糊籠統,雖然不是存心欺騙,也是對人、對事不負責任,這些都是屬於愚痴,都是畜生道的業因。就是講畜生心,就是這個心會變畜生道的境界。

  佛在經上跟我們說真正接受三皈五戒,這才能得人道,人是稟三皈五戒而現這個境界的,這是天然之道。佛教沒有到我們中國來之前,我們中國列祖列宗教給我們的是倫常八德(五倫五常八德),跟佛法裡面的五戒十善是相等的,所以我們要是讀聖賢書,守聖賢的教誡,確實可以得人天善果。佛特別重視五戒道理就在此地。所以我們的修學從哪裡學起?要從五戒學起。五戒是根本戒,將來在本經裡面我們會詳細的來說明,特別本經講的這個五戒是從心地講起,我們無論是對理、對事都要討論明瞭。

  修羅道他跟人道是相同的,也是修五戒十善,可是他的性質就是心裡帶著一份剛強的偏激,帶著這些,傲慢;他肯修福,他也能捨,但是我們一般人所謂剛強,逞強爭勝。看到別人做好事了他也做,他要比他做得多一點,我要比你強,要在你之先,存這樣的心,果報就是修羅。所以修羅福報一定很大,不管他在哪一道。因為修羅四道都有,天上人間、餓鬼、地獄裡頭都有修羅。修羅的福報比一般人都大,但是他沒有一般人的心地的善良,就是他的本性剛強好勝,喜歡鬥爭,就是喜歡爭勝,無論在什麼場合當中,他總要爭在別人前面,不甘落後。所以這種好勝的心、逞強的心就是修羅業因;就是他要爭不到的時候,他瞋恚心就現前了。所以這個與瞋恚有密切的關係,心不容易得到平靜。六道裡面講修羅道,都是講的天阿修羅,人間阿修羅不說,專門講天阿修羅。他和天人有同樣的大福報,他沒有天人那麼慈悲。

  天道,這是講修十善業道,所以他的道德標準比人高,要修禪定,要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是天道的業因。阿羅漢聞四諦而悟入無生,辟支佛他在一切萬法因緣當中以智慧來觀察,曉得「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所以他能夠在一切境界裡面不為外境所轉,真正能到如如不動,保持著心地的清淨,聲聞、緣覺。菩薩是以理智觀行,自利利他,慈悲喜捨,上求下化,這是在有情眾生裡面可以說是第一等覺悟之人。

  本經主要講的就是講菩薩。所以菩薩要經歷長劫的修行,他有耐心,不是一下就能夠成就的,一般經論裡面講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而我們在《華嚴》裡面所看到的是無量劫的修行,我們要曉得這些因緣果報。菩薩行到究竟圓滿就叫成佛,所以菩薩跟佛是一體,沒有圓滿的時候叫菩薩,圓滿了叫佛。好比我們在學校念書,學業沒有讀完的時候我們叫學生,讀完了就畢業了,就得一個學位,像大學裡學士學位,那個學士跟學生是一不是二,學士那是所有的課業修完了,沒有修完叫大學生,就是這麼個意思。

  這是說明六凡四聖合起來佛經裡面常講十法界。可見得這個十法界是怎麼現前的?就是自己這一心當中迷悟差別,所以有這些現相。佛就這些現相給我們加以說明。說明一定要有方便,不給它按上名詞我們很不容易理解,所以就給它取了個名字,這個名字是假名,讓我們理解這個事實真相。而講到究竟真實那是一念不生,凡聖迷悟了不可得,這就是淨土裡面所講常寂光土,那是證到究竟真實,《華嚴》裡面所講的大光明藏。大光明藏就是淨土裡面講的常寂光土,這是講到究竟真實,所以菩薩是覺或者講悟,他覺的是什麼?他悟的是什麼?就是悟的這個心地,這個心地能生萬法,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這個心地所生的。他悟的是這個。

  自心所生的萬法為自己所受用,又以自己的心地去教化一切眾生,變現為他受用。覺悟的人受用是自在,迷惑的人受用是痛苦的,這個事實就在眼前,就是我們當前的社會,我們現在的環境。你要悟了,自在,在這個裡面念念成就自己的定慧,就像六祖所說的「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他怎麼不自在?他自在!無論是順境、是逆境,他沒有不自在的。迷惑的人怎麼樣?就是一般凡夫他的生活常生煩惱,一天到晚無論在哪一個場合當中愁眉苦臉,苦不堪言,迷!那個覺悟的人就是在地獄裡面上刀山下油鼎也笑咪咪的很自在,為什麼?因為他曉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他不執著。作夢的時候夢到一隻老虎吃掉你了,你曉得這個是作夢,夢是假的。來,給你吃,我就發個慈悲心,你餓得很我就餵你一餐。他很自在,他沒有畏懼,沒有痛苦,為什麼?曉得一切法如夢幻泡影。迷的人不曉得,當真,作夢的時候老虎要吃你,嚇得一身冷汗,怎麼跑也跑不掉,嚇死了!結果醒過來的時候一場夢,曉得這是個夢,何不給牠吃?就是一個迷,一個是覺悟,所以悟了什麼境界受用自在,沒有不自在的!

  法界原來是一真!悟的人是一真,迷的人住十法界,悟的人住一真法界。那我們要問一問,究竟什麼人住一真法界?這裡剛才講了三十心十地,初心就住一真法界。可見得我們現在很可憐,人家那個整地,他還有一塊地,我們現在連地都沒有,想整都整不到。不是地沒有,是你自己沒發現,你要發現你自己有地,這就叫初發心的菩薩。發現自己有心地,而且自己這個地跟十方如來那個地無二無別。佛菩薩的地已經開發了,我們這個地還是個荒地。你能夠發現到你是個荒地,你就開始覺悟了,始覺;你還沒有發現,那叫凡夫,你是不覺。覺與不覺是從這個地方說的。

  「地」的義趣、理體、相狀、功德、作用,奇妙無窮!今天時間到了,意思沒有講盡,可是這個意思很重要,我們下個星期再繼續的來給諸位說明。這個事情要不搞清楚,我們講修行、講用功,古人所謂「用不上力」,不知道從哪裡用起,不曉得從哪裡修起,盲修瞎練,費了許多時間,許多的精神是一無所獲。如果你要統統明瞭,功夫得力,你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修心養性,法喜充滿。如果沒有這些好處,佛法還能傳到今天嗎?兩千多年當中還有那麼多人去學習嗎?它的好處太多太多!我們今天沒有得到,就是對於佛法是根本一無所知,確確實實是盲修瞎練,明白之後這才講正修,正知正見,正行正修,我們決定得到正果。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