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起信論  (第四集)  1981  台灣華藏圖書館  檔名:10-003-0004

  昨天講到因緣分裡面第六條,後來的同學可以聽錄音帶,把它補出來,否則的話,不曉得前面意思。馬鳴菩薩這部論,他的用意,是將一切大乘經的義理用最簡單的文字表達出來,特別是對於一些喜歡簡單,就像我們中國人所謂是簡要詳明,對於這類根性的人特別契合。我們如果要讀一切大乘經,這要費多少的時間。他只用這樣少的篇幅就將一切大乘經的義理,都給我們分析出來了;換句話說,我們讀這一部論就是讀了一切大乘經,一切大乘經所講的不外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這個《論》也可以說是總持法門,總一切義,持一切法。因此本論在中國佛教無論在哪一宗,它都有很高的地位,無論哪一宗的學人可以說沒有不讀《起信論》,這點我們要曉得。

  在因緣裡面,從第五以後我們都有分,這個二、三是境界高一點,那是對已經成熟了的眾生。第四這就是講正在修行的,也是已經上軌道,但是還沒有成就,十信的菩薩還沒有成就。第五、六、七就是說的我們,第五條是說眾生當中業障深重的,我們想想,我們自己確實是業障深重,馬鳴菩薩在這部論裡面,教給我們如何除去業障。古德也說如果我們要想學佛,第一個目標,就是要求見性,所謂是明心見性。如果目標不定在見性上,這個佛學與不學沒有什麼關係,世間學問所達不到的就是明心見性。但是如果要想證得明心見性,你要不學一心三大根本的教義,那還是枉然。所以千萬不要落在名相章句之中,這是很要緊。為什麼?落在名相就是成天在鑽名相鑽不止,這就是所謂食而不化,所謂的是說食數寶,不會有成就的。所以這個事情得要真正用功夫,說食數寶是業障,天天就是弘法利生還是幹的業障,他不是做的明心見性,他不是修的一心不亂。所以這是我們修學方向、目標大前提,一定要正確的把握住,這是一類凡夫下品的,就是業障深重的。第六是為凡夫裡面中品的,只是修學止觀對治邪知邪見,就是錯誤的心理。今天接著我們講第七條: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這條很明顯的,這是說的念佛法門,念什麼佛?給諸位說,就是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凡夫裡面的上品人。為什麼?因為念佛法門是難信之法。我們聽到自己很安慰,我們現在修念佛法門,我是凡夫裡頭還算是上品的。這是真念、還是假念?凡夫下品是業障深重的,業障深重要知道,必定障礙你念佛,念佛也不得法那就是有障礙,有業障。要沒有業障,你們諸位看看《淨土聖賢錄》,人家念個三年五載就往生了,念三年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很多。人家念三年怎麼就成了,我們念了三十年還沒消息,這就是業障,業障沒有消除,念一輩子佛也不能往生。這種情形太多了,以前台中李老師告訴我,就以台中蓮社為例子,他說台中蓮社我們的蓮友,蓮友有姓名、有住址的,差不多有二十多萬人。這二十多萬人往生的也不過三個、兩個而已,這簡直就不成比例。原因在哪裡?一定要找出這個原因,這個原因叫業障深重。往生的,他沒有業障,很順利的去了;有業障的就去不了,念一輩子都去不了,所以我們要曉得。

  說到專念法門,為什麼說在眾生當中是上根?在菩薩位次上說,我們常講的十信位、十住位、十行、十迴向、十地。十信裡面的初信,諸位記住,這是入門了,就好像小學一年級了,初信。初信就是這一條所講的,『專念方便,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這個在五十一個位次上第一個位子,所以在凡夫裡面這是上品,在大乘菩薩法裡面這是入門,實在是難能可貴。因為十信位的菩薩,道心沒有堅固,他是進進退退的,這個諸位讀《華嚴》就曉得了,一定到了初住位才不退,所以他有地位了,好像我們讀書就有學位了。前面進進退退的,這是沒有學位的。馬鳴菩薩對於十信菩薩非常的悲憫,希望他入了初信以後就不要退信心,不退信心,道業成就就快了;這信心要退失,這個過失很大了。可是堅固的信心實在不容易培養,世俗間常說「此山望著彼山高」,你看世間從事行業的,總是做一行怨一行,總覺得自己走錯了,看看別人好像都比自己好。因此就免不了見異思遷,這樣一來這就是退失,這就是魔障。

  法門裡面信心沒堅固,今天學這個,明天學那個,也叫做魔障,這都是障礙我們道業的。有幾個人一開頭學這個法門就一生都不變更,有幾個人能做到?如果他能做到,他一定成就,當生成就沒有話說的。我們自己走錯了,這個沒話可說,這不能怪人,如果還要教別人走錯路,這個罪過就大了。自己走錯路,走了冤枉路,這個因果自己背;指導別人走錯路,走冤枉路,把別人的法身慧命給斷了,這個果報不得了。所以我們自己沒有具眼之前,不能隨便教人。我們教人,給人指路子萬一指錯了,斷了人家法身慧命,我們自己將來以這個罪業墮落在地獄,真是冤枉,這叫以盲引盲,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古人註釋經論以及講經,都是開悟之後,這才有能力指點別人。

  沒有開悟之前不能離開老師,也可以講經,在自己家裡講,守著老師面前講,講錯了老師馬上指點你,這叫學講,我實習的講座,這個可以,不能到外面去胡造謠言。你看,禪宗裡面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你要是把經錯講了一句,這個因果還得了,這個麻煩大了。今天一般人不怕因果,到外面去這是胡言亂說。好,我們依古人這個註解來講,依古人註解來講還是有問題,那就是前面所謂「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做註解的這個人,你能不能解他的意思?你要不解他的意思,把他的意思說錯了,他可不背因果,背因果的還是自己。真正把他的意思都懂得了,說出來不錯了,他可以負責任;你要把他的意思曲解了,這個責任還是自己的。

  這就講到取註也不容易,這樁事情是自古以來,決定沒有說是從註疏、從註解,或者從錄音帶裡面會學成的,沒有這個道理的。如果能夠這樣做,那還要什麼師承?不必要師承了。諸位去找找,古今中外這些成就的人,哪一個沒有師承?世出世間法都一樣的,世間你們去看《宋元學案》、明清學案,那都是講師承的,代代相傳。佛法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到今天,哪個沒有師承?若沒有師承,偷偷來學的,你們看《六祖壇經》,那叫盜法,盜法還會有成就嗎?不會的。為什麼說不會成就?盜法用心錯了。前面一再給諸位說,學佛是以至誠恭敬心,盜心即不誠又不敬,沒有誠敬,說沒有誠敬能夠把佛法學會,能夠修行證果,那大家都成了嗎?那印光法師說「誠敬是學佛的祕訣」,這句話就可以推翻了。這是印祖在《文鈔》裡頭有的,人家問他,佛法這麼好,如何能夠教我們很快的就入進去?他老人家講的,「誠敬」是入佛一把祕鑰,祕密的鑰匙。誠敬,這個問題是因地的問題,就是心地上的問題,所以偷心決定不能成就。

  盜法,這個法師不會怪你的,法師弘法利生就是希望能夠普遍的流傳,盡虛空遍法界的流通,他怎麼會障礙?不會的。問題在哪個地方?就是偷心盜法,護法神也找麻煩的。你自己心地不健全,偷盜去,再去為別人解釋、為別人講解,就是描得一模一樣,意思也不一樣,言語是一樣,傳的意思不一樣,還是把佛法講錯了。所以學佛除業障是第一樁大事情。實在說十大願王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次第、程序,學佛第一個就是要從恭敬。你看「禮敬諸佛」,第一個就是恭敬。「稱讚如來」,這也是恭敬,恭敬才稱讚,不恭敬他就毀謗,就不會有稱讚。第三個是「廣修供養」,你看看,這個三條都是誠敬,不敬就不會供養老師,唯有對老師恭敬才會有供養,這是一定道理的。

  再下來就是「懺除業障」,你看懺悔業障多重要。這才成就自己一個法器,可以接受領納佛法。十大願王前面這個四願是基礎、是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就不能成就。這就好像蓋十層大樓一樣,這是下面的四層,沒有這個根本,上面統統都沒有;換句話說,你曉得這個道理,沒有禮敬一切都沒有了。佛法是以禮敬為基礎,世間學問也是以禮敬為基礎,在《禮記.曲禮》頭一篇,就是教你「毋不敬」。世出世間法講到教學、講到成就,都是以誠敬為基礎。因此,這個盜法偷心是決定不會有成就的。

  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而念佛法門是方便法中最殊勝的方便。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能看得出來,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每一位善友教給他的都是方便法。第一位善友,德雲比丘教給他的是念佛法門,教他念佛,第一很重要。所謂是啟蒙頂重要,這是說明一切方便裡面,最為殊勝的是念佛。到最後第五十三位善友就是普賢菩薩,不但教他念佛,而且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帶他到極樂世界去見阿彌陀佛。一個開頭,一個終極,以念佛開頭,還是以念佛總結;換句話說,這個當中所有的參學都是以念佛為主,主修。其餘的種種方便法門全是助修,這個念佛是主修,讀《華嚴經》的人不可以不認識。所以我念《華嚴經》,我看那就是大本的《阿彌陀經》,它是以念佛開始,以念佛終了,真正是一部圓圓滿滿的《阿彌陀經》。

  到《華嚴》裡面,我們就能看得出念佛法門這樣的殊勝,比任何一個法門都殊勝。可是我們的念佛同修不相信,念了佛看別人參禪,禪比念佛高,好,去參參禪;看人家研究教,這不錯,當法師弘法利生比我們念佛強得多,再去研教,甚至於再去學密。你們看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參裡頭禪、教、密、律、淨統統都有,可是要為主的是念佛。照這樣說來,善財童子每一樣都可以參學,我們也可以。善財童子的參學他是不動心,我們現在的參學是什麼?隨緣隨著變,這不行,這比不上善財。善財有一個根本老師文殊菩薩,我們有沒有?他有師承,我們有沒有?這個到處參學是什麼資格?初住以上。我們現在連初信都沒有,從初信到十信這還有十個位次,這十個位次沒有就想學善財的參學,那怎麼能成功?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會中十信心滿,老師才教他出去參學。所以文殊是他的根本老師。

  我自己有這個體驗,所以我在任何地方講經教學,我都是很懇切、至誠的勸告一些同修們,我希望同修們這一生都有成就,各個成佛作祖。可是你要想成佛作祖,師承重要,你要親近一個真正的善知識,你跟他學。像我們現在業障深重的人,最低限度跟一個老師要十年,為什麼?業障習氣太重。如果一離開老師,我們自己就沒有主宰了,我們這個心就會隨著外面境界流轉,這個麻煩就大了,心為境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離開老師?心不被境界轉了,在境界裡面自己做得了主,像《楞嚴經》裡面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諸位要曉得圓初住就是如來,你看,江味農居士註解《金剛經》的諸佛,他就從圓教初住到如來果地都叫諸佛,為什麼?圓教初住菩薩是分證佛,在六即佛裡頭分證佛,是真的,不是假的。十信菩薩是相似即佛,是相似的;到圓初住這就是真的,不被境界轉了,這個時候有能力參學。所以從前的人跟老師一定要到這個地位,這個地步,這個才肯離開老師到外面參學。如果我們不懂這個道理,自己怎麼會成就?

  我自己學佛實在講非常之幸運,我能跟一個老師,我不是東這裡學一點,西那裡學一點,不是的,我是一個老師教的。最初學佛的時候是跟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我三年他圓寂了,他要是在世的話,我一直都跟他的,不會離開他的。他死了以後,我就感覺到困難,無所依從了。這個時候朱鏡宙老居士給我介紹台中李老師,要我去跟他學,我在李老師會下又住了十年。所以,你問我的佛學,兩個老師教的,前面章嘉大師教三年,後面李老師教十年。這是很幸運,就是在末法時期,在這樣一個時代還能沾到師承的邊緣,還有一點這個味道。我在那裡求學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勸我,某個地方佛學院不錯,有某某法師大德在那裡教,教的人多,師資陣容非常可觀,勸我,時常有人來勸我。可是我自己如如不動,那被人一勸就跑掉了,就完了。所以自己一定要有不退的信心才能成就,苦難、障礙決定免不了的。再苦再難,什麼樣的障難都要咬緊牙根,怎麼樣障難還沒有到送命的時候,為了學道縱然是死也不怕,還怕什麼難?要有這樣的決心,我們才不會動搖。

  所以在講《圓覺經》的時候,跟諸位說過,第一個要信自己,得有自信心,這是學佛信心裡頭的三要素,第二要信法門,第三要信老師,這三種信心具足沒有不成就的。如果說頭一個不相信自己,我自己恐怕不會成功,那就沒有辦法了,為什麼?你沒有自信心。所以第一個要相信自己能夠有成就。我要研究教,我教理一定會通達的,我念佛我一定可以念到一心不亂,自己對自己要有信心,這是親因緣,對於法門、對於老師是增上緣。親因緣就好像種瓜的瓜子一樣,增上緣是土壤、肥料、水分、日光,幫助它增長的。所以自信心比什麼都重要,你自己相信你成佛,你必定成佛;相信你能成菩薩,你一定成菩薩。成佛、成菩薩都能辦得到,何況其餘?要說起不相信,恐怕自己做不到,那就真做不到,為什麼?你自信心喪失掉了。所以有了堅固的自信心,一定要相信法門,一切法門裡面,哪一個法門適合自己,選定了絕不更改,難,難也不怕。

  要相信老師,所以選擇老師的時候要注意,老師是真正有修有證,這是第一流的:第二等的是有修,沒有證,這是第二等的;如果只有會說,沒有修學功夫的,他果然是依照這個經論說得不錯,我們也可以跟他學。如果他自己發表意見,不依照經論的,這個我們不能跟他學習。因為佛的四依法裡頭教給我們,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他是個善知識,他講經說法一定是有經論做依據。沒有經論做依據的那是他自己的意見,我們不能相信他;有經論做依據的,我們可以相信他。所以選擇善知識,對於我們自己的善根福德有很大的關係。常言說得好,「良師益友是可遇不可求」,你要去找,到哪去找去?你有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他就碰上了。所以真正的求從哪裡求?從內心去求。這就是章嘉大師那個時候教給我的方法,不要向外去求,向外求求不到,要向內求,向內求求感應。我內心真正是至誠恭敬,一心想求法,想求解脫,那個真正善知識就不期而遇,就可以遇到,沒有什麼大的障礙。

  如果我們不向內心求,專門向外面去攀緣,今天去找這個,明天去找那個,看到他是個名氣挺大的,也是有修、有學、有證的,到那裡去人家不理會你,人家把你趕出來,試問問自己心裡難過不難過?退心不退心?這問題就來了。求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是從內心裡面去求,求自己的心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就不怕遇不到善知識了。這個因緣,列在這個地方,我們也曉得,馬鳴菩薩本人就是求生西方淨土的。他不是教我們求生淨土,他自己不去,他自己是個求生西方淨土的人。淨土的好處,我們在《疏鈔》裡面念得太多了,因為要學其他的法門,在我們娑婆世界,常言說得好,三大阿僧祇劫,這是事實。這個三大阿僧祇劫之中,當然不是我們這一個身體,沒有那麼長的壽命。身體既然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三大阿僧祇劫在這個世間輪迴生死是多少次?一次的輪迴就是一次的退失。你今生修得再好,好,死了再輪迴,又到人道來了,又從做小孩,你總不能說一生下來就接著修,這不可能的事情,最快也要到十幾歲;換句話說,你這個當中已經停了十幾年了。

  如果你修得不錯,我福報很大,一生到富貴人家,就變成了公子哥兒、小姐,恐怕到來生這個修行的事情都忘掉了,人家勸你修行你還討厭。這個事情很麻煩,一生到富貴人家,是富貴學道難。所以理論上是能講得通,來世再接著幹。事實上不然,你煩惱習氣要深重的話,來生就接不上了,不曉得到哪一生,你的善根現行才會再繼續上,所以這個時劫就非常的遙遠。在這樣長的時間當中,這樣多次的生死,成就還沒有把握。西方世界的好處,你只要一生到那個地方,不要說多,就是下品下生也保證你一生成就。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壽命是無量壽,比我們這壽命長,我們這個地方的人壽,長壽的恐怕二百歲的都很少,一百多歲的還聽說過,兩百歲的人就沒有聽說過,但是有沒有?有。我們中國大陸上那些修行人在深山裡面,他從來不接觸社會的,有二、三百歲的人都有,這是實在的。二、三百歲跟極樂世界的無量壽比較起來,那是小巫見大巫。

  無量是數目字的單位,經裡面跟我們講,印度的數字單位有一百多個,《華嚴經》裡頭記載得很清楚,它從最大的十個大數起,從阿僧祇講起,阿僧祇個阿僧祇叫一個無量;換句話說,不要多,就一個無量,一個無量是多少?是阿僧祇個阿僧祇。三個阿僧祇劫就成佛了,那到西方極樂世界哪個不成就?個個成就,那都一生成就,就是他壽命太長了。所以到西方極樂世界,先是有量的無量,到最後成了佛,那真的變成無量的無量,真變成無量壽了,這是最殊勝的方便法。何況極樂世界多有一生補處的菩薩,跟我們做同學、做伴侶,這是修學最殊勝的環境,最好的環境。所以要成佛,十方世界所有修行的菩薩,哪個不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那個地方環境好,是一個成佛的環境,培養佛果的一個所在。我們應當要記取,我們現在已經發心專修淨土的同修,希望要特別留意著,你能夠選擇這個法門,這是過去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如果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你在這一生不要說選擇這個法門,你遇也遇不到,聽也聽不到,或者是聽到了你也不相信,這種人很多。最後一條因緣,這是因緣分裡面的總結: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菩薩這八種因緣,實在上就是後面的四分所說,這條因緣,就是最後第五勸修利益分的因緣。佛法是重視在實行的,而不是口頭上空說的,重視在做到。所以特別強調的是行解相應,單有行、單有解都有弊病。清涼大師在《華嚴經》玄談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老人家講,這是告訴我們,有解無行是增長邪見,這就是弊病;有行無解是增長無明。無明與邪見都是障礙,所以佛法重視的是行門與解門要相應。在一般的法門是先解後行,到行的時候行再能夠幫助解,解又能夠幫助行,互為增上,相輔相成,一直到解行圓滿。

  淨土這個法門一開端,它是解與行同時並進,一面求解,一面就念佛同時並進,這是與一般通途稍稍不相同的地方。這個已經修學的,我們要勸他增上,勸他努力精進達到究竟圓滿;還沒有發心的,我們要勸他發心。修學一定要明理,理論要不透徹免不了盲修瞎練,理論不透徹,修行功夫不如法、不得力,所以我們這個心才會動搖,才會見異思遷。如果道理都明白、都透徹,自然就不會動搖。人家來勸你,你一聽就曉得,他的知見不對、不正,自己走的路子是正確的,不會受外面境界的影響。總而言之,這個事情是要明理。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這句就是八種因緣一個總結,因為有前面如是等八種因緣,才能夠幫助我們成就大乘正信,所以菩薩『造論』,這個在科判裡面總結。說到這個地方,免不了有人要來問難,馬鳴菩薩大概早就料到這個事情,不必等人問,自己就把這個問題提出來。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修多羅』是指一切經,就是你前面說的八種理由,不能算是理由,為什麼?這些理由在一切大乘經裡頭,佛早就說了,何必還要重講?這個問得也很有理由、很有道理。底下就解釋,通就是解釋,難就是有障礙,他是故意來找麻煩的,障礙你的,你總得要把它解釋開,這個障難把它疏通。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

  這兩句是承認他,沒錯,你講的話沒有錯,可是怎麼樣?

  【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這是把造論的大前提說出來,經裡面講的是不錯,這個八種因緣統統具足,可是一切眾生的根性、行持不一樣,根性不相同,這個行就是行為,三業的造作也不一樣。有的時候根性相同,行為不相同,行為相同,根性不相同,這個裡面是千差萬別。因此對於佛法的理解,這個因緣也就不一樣,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才有八萬四千法門,甚至於說無量法門。四弘誓願裡說「無量法門誓願學」,無量法門;換句話,就是眾生的根行無量無邊。因此每個人入道,『受解』就是大徹大悟,就是悟道,每個人悟入的因緣都不一樣。這句是解釋的前提,下面再細說,再來分析說。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這段是說釋迦牟尼佛應身住世的時候,佛應身住世,眾生根利,眾生的福慧都成熟,如來才示現佛身住世。正如同六祖大師解釋《法華經》,《法華經》所講的因緣,「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諸佛菩薩從來就沒有離開世間過,你要說佛菩薩不住世間,那佛菩薩沒有慈悲心,也沒有平等心了,佛菩薩常住世間。他那個身分隨時變的,眾生福慧緣熟了,他就以佛的身分示現,成就這些根熟的眾生。這個世間眾生業障深重的時候,這個時候不能用佛的身分來。眾生的業障深重,如果以佛的身分出現於世間,會帶給眾生無比的災難。你們諸位曉得,他要是以佛的身分出現了,這個世間也許很多人不信佛的,見到他毀謗他、侮辱他、要罵他,這就給眾生造阿鼻地獄的罪業了。

  佛菩薩絕不忍心這樣做;換句話說,眾生業障深重的時候,佛就以凡夫身示現在人間。跟你們凡夫一樣,你罵他不造罪業,他不是用佛的身分,這才顯示出諸佛菩薩大慈大悲,隨類化身。像「普門品」裡面講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分。乃至於外道,應以外道身得度者即現外道身而為說法,諸佛菩薩沒有一定的身相,隨類現身。我們自己沒有成就,沒有得一心的時候,自己做不了主宰,這個身是業力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得一心,得大自在,是願力所現的。願力不是自己的願,是眾生的願,眾生想什麼樣的形狀,佛菩薩就隨眾生心意而現這個身相。

  由此可知,要想諸佛菩薩示現佛菩薩的身分在我們面前,我們自己的心像不像佛菩薩的心?這總有得幾分感應道交,才會有這個殊勝的相現前。如果自己貪瞋痴慢不斷,決定見不到佛菩薩,貪瞋痴慢的習氣充得滿滿的,佛菩薩形相現前,你要提高警覺,那是什麼?那是魔變現的,來誘惑你的。為什麼?我們在理論上不能夠感應,他就來了,事實上他就來了,這不是好事情。所以,佛與魔自己要有能力辨別,你們讀《楞嚴經》,《楞嚴經》後面五十種陰魔,那個境界確實不是上乘功夫的人,決定把他誤會認為是佛境界。魔是常常變現佛的境界來誘惑人、來欺騙人的。

  如來住世的時候,這時眾生福報大,緣殊勝,眾生的根也很利。從什麼地方見到?我們就從三信心上見到,對自己有決定的信心,對法門、對於老師都有決定的信心。你沒有在經上看到,皈依釋迦牟尼佛,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了,在那裡學了幾天他又跑掉了,這有沒有看到過?沒有看到過的。從這裡我們就看到他信心具足,他對於法門、老師信得過,他能夠發心終身不離開老師。所以佛的常隨眾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出家裡面的常隨眾。還有沒有出家的,在家的常隨眾就沒有列上去,在我們想像當中一定有的,有在家的常隨眾,所以這個團體規模就相當之大。因此,這六和敬就重要了,這麼大的團體如果生活要沒有規律,那不一團糟。所以有很好的生活規範,有秩序,使一般人見到都能夠生起恭敬心。

  『能說之人,色心業勝』,正是像前面序分裡面所說的,偈子裡面所講的,如來身口意三業殊勝,身心清淨。所以『圓音一演,異類等解』,佛門裡面常說「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這個事情真正是不可思議,我們今天拿科學也沒法子做到。在《華嚴經感應傳》裡面記載著,以前有一位法師念《華嚴經》,念《八十華嚴》,《八十華嚴》是八十卷,以前的本子一卷是一本,底下有八十個人聽,他每一個人分一卷,你第一卷,他第二卷、第三卷,一個人分一卷。法師在上面念經,你們在底下聽,法師所念的,拿到第一卷的人,所聽的就是第一卷,拿到第二卷的人,念的就是第二卷。法師這個一卷經念完之後,八十卷每一個人拿到這經本聽的,都是自己手上拿的這一卷,妙不可言。這是在我們中國古代出現的,證明佛經裡面所講的,一音眾生各得解,這是事實。理上講是沒有問題,事上講我們真正不容易懂,可是就曾經確實發生過這個事情,確實有過這個事情,這是一個講法。

  第二個講法,是隨著眾生根行差別,他都能夠理解,程度淺的人他解得淺,程度深的人他解得深。從佛說法的音聲都開悟,悟有大小,有大悟、有小悟,各人都有悟處,各人都有所得,絕沒有一個空過的,這是如來圓音開演。一音這是一切音,一音裡頭含一切的義理,那還要什麼論?不需要造論。所以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所講的經不要註解,要註什麼解?大家一聽都懂,用不著註解了。佛滅度之後,菩薩才給這些經做註解;換句話,就是眾生的修行比佛在世的時候要差一等,一直到今天,這是每況愈下。我們今天講科學技術天天在進步,這個道業上,眾生的根行上實在說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是我們要曉得的。這個科學愈進步,說實在話煩惱愈多了,邪見愈增長了,確實是如此。因為以前沒有這些科學工具,人生活得很好,也很單純。現在科學帶來什麼?帶來的複雜。以前沒有這麼多車輛,馬路上的交通看得很有秩序,現在你看交通混亂,這是科技造成的。以前這個太空當中,虛空當中是清淨無為,現在搞的這些什麼衛星、火箭亂七八糟的,搞得太虛空都不寧靜了。

  所以科技帶給我們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好處,以前打仗,你看拿刀、弓箭一個對一個,縱然殺人殺得多也很有限,也不致於搞得是一切人心惶惶,人心不安。以前避亂,找一個山林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就可以能夠避亂,自己能夠生活得很自在。現在不行,原子彈一爆炸,地球也被炸掉了,哪裡去避難去?沒有地方。這種災難,這種心理上的威脅,是科技帶來的。這個科學技術說老實話,不是說西方人有這個頭腦,他能發明。我們中國人發明在先,為什麼中斷?就是想想這不是好事情,會給人類帶來無窮的災害,不忍心去做。所以中國人不是像我們一般觀念裡面自私,把這些科技不肯傳授給別人,不是這樣的,後果不堪設想。你看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那是機械化的運輸,他死了之後,他就把這個技術給毀滅掉了,不傳給後人,這是大慈大悲。那個時候諸葛亮如果就提倡的話,我們今天是世界上科技一等的國家。換句話說,這個原子彈的發明至少也提前一千年,恐怕在隋唐時候原子彈就發明了,地球恐怕今天已經早就沒有了,早就完蛋了,不是好事情。

  愛因斯坦如果是中國人,念過中國書的,他曉得這個理論他一定隱藏著,他不發表,中國人才肯幹。為什麼?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做一樁事情,他要想到百年以後,不是眼前的利益,想想將來的後果如何。他要動一個念頭、做一樁事情,他要對歷史負責任,這是我們中國人,外國人沒有這個觀念。所以中國人觀念是倫理的觀念,外國人是功利的觀念,不一樣,急功好利這是西方人。這是我們文化根本不相同的地方,他們能造出這些科學的利器,我們中國人決定不肯做。所以這是我們自己要曉得的,不是我們中國人不聰明做不出來,不是的。現在外國人也承認,我們中國人的頭腦很聰明,不會比外國人差,實在講在外國人之上。再看底下:

  【若如來滅後。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或有眾生。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

  我們一段一段的來解釋好了。佛滅度之後,眾生的機緣就沒有以前那麼殊勝,可是上根利智者尚不乏其人,有很聰明、有智慧的,他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廣聞而取解者』。這是說多聞,諸位要注意這個「聞」字,聞是講多聽,佛經裡面講的,「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我們讀沒有聽來得親切,這就證明了我們六根耳根比眼根要利,這是講大多數;也有少數人,他聽聽不清楚,他看看得很仔細,那是少數。大多數總是聽比看來得有受用,這是講耳根最利;換句話說,這個地方就是講多聞,多聞成就的,這是有這一類的眾生。就以佛陀在世的時候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可以說像五比丘,從釋迦牟尼佛證道,鹿野苑給他們講四諦法輪起,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滅度,這五個人四十九年都沒有離開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佛所說的法,他們都聽到了,多聞。所以多聞是我們開悟第一個重要的因素。諸位要想悟入大乘,不能夠疏忽了多聞的功德利益,多聞當然也是要有機緣,我們世間人所講的福報。如果沒有這個機會,心裡面很想多聞沒機緣,那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還有一類的眾生,他是『無自智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他自己智慧有限,智慧雖然有限,但是他好學,所謂是困而知之者他能夠苦學,能夠發憤,最後也能成就道業。還有一類眾生是:

  【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

  這個確實有些人就怕麻煩,看到這些大經大論這麼多,他就搖頭不願意學,最好是很簡單、很短的時間,他將一切教義都能夠通達了。我們看馬鳴菩薩這幾段話,就曉得《起信論》專門對這種人說的,簡單明瞭,在很短的時間當中,就能夠將一切經的義理融會貫通。這尤其是在現代,所謂是工業社會的時代,大家生活都很繁忙,確實沒有多餘的時間來做博學多聞的工作,特別是在國外。在中國還能講講這些大經大論,每天晚上講一次,還有人來聽。如果在國外簡直就不可能,有些到國外的這些法師、居士們回來給我說,他說這外國的生活得緊張的,沒法子得到休閒的時間。因為工作過分的緊張,所以星期天的時候,大家都願意去郊遊,輕鬆輕鬆一下。如果說是叫大家再要到課堂來聽課,這簡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外國的佛法,只有偶爾學術性的講演,說是連續講一部經,已經是不可能的,人家也沒有法子來聽,沒辦法連續來聽。所以在國外的這些法師弘法,每個星期講一次經,一個星期只能抽出一個時間來講,而且聽眾多半都是華僑當中的老太太,她們年歲大了,平常在家裡照顧小孩、燒燒飯,一個星期休假這一天,兒女帶著小孩出去郊遊去了,她自己也可以抽出一點空來聽聽經。都是些老太太,她郊遊也沒興趣,所以就到佛堂裡頭來聚會,閒話家常,這種聚會的性質。利用聚會性質講一點佛法,可是講的時候法師多半講國語,還要找個人翻一翻廣東話,如果偶爾有一個土生土長的華僑,連廣東話也不會的,還要翻一次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