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圓覺覺性人人本具  (第一集)  1981  檔名:09-009-0001

  淨心法師,諸位同修,這邊的講堂我很早就聽說,一直沒有機緣到這邊來拜望。在上一個月淨心法師去看我,希望我在這邊給同學們講一部經,也正好在最近這段時期,我星期三的晚上有這麼一個空檔,他不讓我休息,要我來。原先他希望我講《金剛經》,我想《金剛經》講的地方很多,有不少地方在講,聽《金剛經》的機會也比較多。所以我就說《圓覺經》也很不錯,這個經講的比較上少,在過去台中李炳老曾經講過一次,不久我們在暑假期間圖書館與圓覺寺合辦了一個講座,我們在圓覺寺也有這個因緣將這個經講過一遍。所以我就給他說,這部經也不錯,法師也非常的歡喜,我們就決定開講這部經。

  這部經分量雖然是不多,但是在義理上來講,它是有相當的深度。過去有許多同學曾經聽過《楞嚴》、《華嚴》,本經與《楞嚴》、《華嚴》是屬於同一類的,所以在義趣上是等量齊觀,但是在文字上,那就簡略得太多了。文字少,對我們這個社會現代人來講,是特別的契機,也就是能夠為大眾所歡迎的。那在修行上說,也是文字愈少愈便於受持。本經的特色,不但是理論講得很圓滿、很透徹,而且它是重視實行的一部經典。換句話說,它的行門也非常的重視,是一部解行並重的經典。由於分量少,我希望同修們要好好的把握這個機會,每個星期三都能過來,把這部經從頭到尾,我們在一起共同的做一個圓滿的研究。這次在此地我們開講採取一般講學的方式,所以我們把通常講經之前的儀規統統都省略掉了。這也可以說是我們節省一些時間,可是講解還是得按規矩來。

  首先給諸位介紹經題。本經的題目是: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這個題目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說出來的,佛所講的經題一共是有五種。在翻譯的人,將這五個經題,第一個題目裡面取『大方廣圓覺』,後面還有「陀羅尼」,把它省略掉了;第二個題裡面是『修多羅了義』,將這兩個題合起來,其餘的三個題都省略掉了,由「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就可以把這部經的旨趣都包括在其中了。『經』這一字是通題,因為這個講堂已經講了一年多了,所以有許多地方我們可以省略,諸位聽的經論也不少,不必要這樣的繁瑣。這個題目裡面頂重要的就「圓覺」,所以我們略稱這部經就稱作《圓覺經》。圓是圓滿,覺是覺悟,圓滿的大覺就是佛。由此可知,這部經完全是講如來果地上的境界,以及我們怎麼樣修學,從因地修到證果的這個過程。

  「大方廣」這三個字,實在講就是解釋「圓覺」的,這三個字在大乘經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像《華嚴經》前面也是冠上「大方廣佛華嚴」。《楞嚴經》裡面講的「大佛頂」,看看古來大德的註解就將「大佛頂」解釋為「大方廣」。這個「大」字,我們不能把它看作大小之大,因為這個大小之大是有限量,超越大小,這是真正的大。這個字是說的圓覺的本體,圓覺本體也就是哲學裡面所探討的宇宙人生的本體,實實在在講是關於這個圓覺本體沒有法子形容,也說不出,勉強用這個大字來讚歎它。「方」是講的圓覺之相,也就是說修成圓覺的方法(這是「方」我們也可以當作方法來講)。在本經裡面,「文殊章」裡頭所說的,如來本起因地都是依圓覺清淨覺相圓照而修學成功的。這個將來入了文,我們再來討論,對於我們的修學非常之重要。「廣」是講的作用,這個作用廣大無邊,佛經裡面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清淨圓覺的妙用。所以這三個字就是解釋圓覺的義趣。

  圓覺的覺性是我們每一個人本來具足的,人人都有,從來也沒有失掉,悟了就叫做佛菩薩,迷了就叫做凡夫。雖然是迷,並沒有喪失。如果說是我們的圓覺覺性喪失了,沒有這個說法,在佛不增,在凡也不減。本經所說的圓覺就是我們自己的真性,它名字實實在在講是很多很多,我們講真如、講本性、講如來藏,全都是說的它。為什麼一樁事情,佛在經論上建立這麼許多的名相?因為我們本性的德能無量無邊,絕不是用一個名詞能夠包括得了,所以佛就說了許許多多的名詞,從各方面來形容本性的萬德萬能。還有一個意思,就是叫我們不要執著。為什麼?本性沒有名相,不必固執一個名相,我們才能夠見性,才能夠真正恢復我們久迷的圓覺性。由此可知,圓覺就是我們的真性。世間一般人所謂是顛倒錯亂,他是顛倒在哪裡?錯亂在什麼地方?無非是把真的迷失了,根本忘掉(雖然本有,忘掉了),把假的當作真的,這一迷問題就大了,所以我們不要把這個問題看小、看輕了,這問題嚴重。因為這一迷,這才造成了六道生死輪迴,無量無邊的苦惱,這從這來的。悟了圓覺,給諸位說,就得大自在。悟了圓覺,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真性做主宰,真心做主宰。迷了的人,在日常生活當中,是妄心做主。這個可憐,妄心是假的。

  我們學佛,第一樁要緊的事情,就是要曉得什麼叫做佛,怎麼樣學佛。那我要問一問諸位,佛教是不是個宗教?如果你說佛教是個宗教,你這一輩子別想成佛了,下一輩子也成不了佛,為什麼?這一開端就迷了。佛教不是宗教,佛教也不是哲學,佛教什麼都不是,那佛教究竟是什麼?因為我們迷惑顛倒,佛用一種巧妙的方法,把我們這個迷惑打破,使我們恢復正常,這就叫佛教。所以它是一種教學,它是一種教育,它與世間一切的學術決定不相同,我們如果用世俗一切方法來研究,那就壞了。為什麼?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迷惑,所以不能夠解脫,不能夠將我們圓覺真心現前,這是由於兩種障礙,障礙著我們。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這些名詞不需要解釋了。你們想想看,這個世間所有的學術、科學的方法論是不是所知障?用迷障要想破迷障無有是處,這個事情做不到的。所以你要想破除障礙,成佛、成菩薩必須要打破二障,佛法就是把這個事實跟我們說出來,提供我們如何破除迷障的方法。修學還是要靠自己,誰也幫不上誰的忙,這是我們必須首先要認識的。

  圓覺覺性究竟是什麼?諸位要是讀過《楞嚴經》,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說的十番顯見,見性就是圓覺性。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它,不但我們睜開眼睛,我們用圓覺性;我們閉上了眼睛,還是在用圓覺性。你看看十番顯見裡面,我們的見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這是真心,在耳叫聞性,六根的根性就是我們的圓覺性。諸佛菩薩他在日常生活當中,他用的是六根根性,用的是圓覺,根性是圓滿的,一點欠缺都沒有的,是大覺的,從來不迷的。我們迷在哪裡?迷在就是依圓覺性起了個不覺,這就叫無明。唯識裡頭,《起信論》給我們講的,「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相、六粗相在唯識裡面說之為八識五十一心所,這是依不覺而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由無明而生起的,這個就是不覺,這就是煩惱障與所知障。我們今天六根用思,我們不知道用六根的根性,而用什麼?依六根根性而生起的心心所,這個心是妄心。心既然虛妄了,那個心所更不必說了,所以全是用的假的,人與人之間叫虛情假意。真心相待的佛菩薩,你們諸位要記住,佛菩薩才用的是真心,用的圓覺性。見色用見性見,聞聲用聞性聞,不是用的耳識,不是用的五俱意識。佛要不給我們說出這個道理,我們哪裡曉得?既然說出來了,我們明白了,那麼如何學佛、怎樣修行?就是從今天起,我們要會用圓覺。你要會用圓覺,你就證大方廣,換句話說,你就證得圓覺的體、相、用。用圓覺性就是用的真性。不用圓覺性,是用的虛情假意,虛情假意待人接物,苦難無邊。

  所以諸位學佛要真學,不要學假的。如果你還要是用心意識的話,不但我在這個地方講《圓覺經》,你縱然是很用心的聽,聽完了,你還是不得其門而入。就是諸佛菩薩到此地來給你講《圓覺經》,你也是不得其門而入,為什麼?因為你自己有障礙。這個自己的障礙就是你用的是假心、妄心,經裡頭講的是真實話,你用妄心來聽、來接受,根本上就不相應。這一點,在我們今天開講的時候就提醒諸位同修。如果從今天起,你要曉得用真心,那這部經講完了,你也就成佛了,決定成佛,我絕不欺騙大家。你要不能成佛,那你還是用的假心,你用的妄心,那就不能怪我了。

  「修多羅了義」,修多羅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契經,這些名相也不必多加解釋,這是一切經的通名。所謂契經的意思是說明經典裡面所講的理論與言說(言說記錄下來就是文字),也可以說文與義一定符合如來所證得的真理,也就是說大方廣圓覺性一定相符合,同時又能夠適合我們大家的程度。所以諸位千萬不要客氣,「我罪業深重,我怎麼能成佛、成菩薩?」你要有這個妄念起來了,這就是大障礙,把你的圓覺性障礙了。但是也不能自負,「我就是菩薩,我就是佛」,你這一自負也是障礙,也是迷惑。所以給諸位說,我們在此地要用真性,真的裡面沒有這些妄,既沒有自卑,也沒有狂妄。真的法裡面是講平等,是講真實,像《般若經》裡面講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這樣才能入得進去,如是才能夠直下承當。

  所以一切的大乘了義經典為什麼人說?究竟什麼樣的人才是當機者?心性平等的人。我在平常教學,我教大家學佛,就是修平等心,修清淨心,修慈悲心。我如果說菩提心,恐怕大家聽不懂。直心、深心、大悲心,或者是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怕你聽不懂。我說得比較簡單,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所,待人接物用平等心、用清淨心、用慈悲心,這與圓覺性就相應。心裡面才有分別就不平等。如何能夠叫自己的心,在一切時、一切場所如如不動(不起分別、不起執著、沒有妄念)?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就是大乘佛法裡面的當機者。可是這個事情在我看起來,人人都做得到,就是你不肯做,這就沒辦法了。你要肯做,這是你自家的事。這世間的難事就是求人難,這個事情不要求人,這個事情自己發心,我自己願意做,就做到了。所以成佛、成菩薩的事情,就是看我們自己願不願意,願不願意把世間一切虛妄相捨棄、放下。為什麼?因為那是虛妄,那不是真實的,那是給我們添煩惱、添麻煩的。你要不放下,那就是添煩惱、添麻煩,增長生死輪迴。你果然肯放下,就超脫了,就能夠超越生死輪迴。所以諸位能夠體會到這一點,你再去讀《法華經》,你就完全了然,一切諸佛菩薩從來說法,皆是一乘法,無二亦無三。縱然是方便說,還是一乘法,慈悲至極。

  「了義」意思就是徹底、圓滿的意思,無論在理論、在方法上,都說到了極處,都說到了圓滿,而沒有欠缺。從經題上我們就能看出來,這部經是屬於了義大乘的教學。在一般說大乘的教學必須要有小乘的基礎,好像我們讀書一樣,由小學、中學而到大學。佛法教學也有這種情形,但是佛法教學與世間的教學所不相同的地方,雖有這個形式,並沒有嚴格的間隔。我們看法華會上龍女八歲成佛,八歲小孩都能成佛。要成佛,那必定是了義圓教,否則的話是成不了。八歲小孩都能夠做到,那我們還有什麼問題?《華嚴經》裡面示現的,善財童子一生成就。這都是我們的榜樣,經典裡面的榜樣。在我們中國過去,這一千多年以來,無論是宗門教下,成就之人太多太多了,這是前賢給我們做的榜樣。所以我們只要信得過,就有入德的門徑了。如何才能夠信得過?這個信,絕不是說我學佛這麼多年了,我很相信了,未必,信心前面一定有良好的基礎,信心才能建立。我們不要說得太深,淺顯的說,不要講佛法甚深的義理了,我們從《大乘起信論》裡面來看。《起信論》講信,起信。《起信論》裡面講十信,這開始相信,十信四位,最底下的一位是信業果。我們今天有幾個人能相信業果?業果簡單的講,因緣果報。我們有幾個人相信?連這個都不相信,還談什麼?如果你真正相信業果,「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的心就定下來了,可以做到「與人無爭,與世無求」。而且我給諸位說,一定做到。為什麼說一定做到?因為那個業果有一定,你想求,求不到。既然求不到,我何必求?不求了。

  命裡頭有的,到時候自然來,也不要求。命裡頭沒有的,想求也求不到,那個又何必?在古德當中,你們同修大概都曉得,明朝的袁了凡居士,他就相信這個,所以他心是定的。他跟雲谷禪師兩個人在禪堂裡面靜坐,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他並不是功夫,他是相信因緣果報。我們連這點都不相信,天天打妄想動腦筋,怎麼樣去賺錢、怎麼去升官發財?統統是假的,你那個腦筋都冤枉用了,該發財的時候到時候就來了,想不到,幾個人相信?出家人如果相信這個道理就安分守己,絕不攀緣。為什麼?攀緣是錯用了心,將來果報不堪設想,最大的損失,圓覺性喪失掉了,又迷惑顛倒了。什麼都不攀緣,自己心一天到晚清淨、自在、無為,這是多高的享受。也許諸位說,那應該為社會多做一點福利,多做點好事,要度度眾生。度眾生要眾生有福,眾生沒有福的時候,你想做點好事,他消受不了。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在不在我們台灣?多的很,你們不認識。他為什麼不出來多做點好事?我們現在福報不夠,眾生沒福。眾生有福,佛菩薩就做大的福利事業給我們享受了;眾生沒福,不能做,做了災難就來。可見佛菩薩積極的做,或者消極的做,皆是大慈大悲。有幾個人能夠曉得這個道理?這才叫做了義大乘的教學。

  我們如果要真正能夠接受這種教學,一定要發大心,要從根本上去做起。根本法,我今天在此地很簡單的舉一個綱領給大家,要從真心做起。不但學佛要真心,待人接物都用真心,決定不用妄心,我們這一生就會成佛。如果再用虛情假意待人,那我們的虧就吃大了,我們生死輪迴決定逃不出來。也許大家要問,我真心待人,別人都是用假心來欺騙我,我怎麼辦?你要有這個疑慮,那你就不信了。我命裡頭有多大的福報是一定的,別人要是能夠把我的福報騙掉了,那這個因果報應就成了問題,可以打問號了。騙不了的!不管人家用什麼方法,你的福德,人家一絲一毫都沒有辦法侵犯,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譬如我錢財被人騙掉了,那是你命裡頭沒有;你要有,他就騙不去了。騙掉,那是他的,不是你的,從我這裡過一下而已,心平氣和,若無其事。

  如果說別人欺騙你、敲詐你,你自己不曉得,那你是迷惑顛倒。自己清清楚楚,他騙去了,雖然被他騙去了,心裡清楚而不動念。某人騙了我了,你有這一念就壞了,這一念不能有,有這一念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於自己的智慧、福德都有傷害。諸位要曉得,你要能夠在一切時、一切處,對於一切人用誠意真心,你的智慧是圓滿的,你的福德也是圓滿的。你看看這個心起於圓覺,圓覺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外來的。如果外來的,那圓滿不圓滿,我們自己還不一定,不敢講。本來是圓滿的!起一個念頭,動一個心,就不圓滿。所以我教大家,以真心待人接物,對佛是這個心,對善人是這個心,對惡人也是這個心。那個人侮辱我、傷害我,甚至要把我殺掉,我對他還是這個心,永遠不變。這才能夠學《圓覺經》,要不是這樣,那你在圓覺會上旁聽而已,不能算是正科生。這是我教大家,用真心。

  第二,要用敬心,不但真,而且要一切恭敬。別人不敬我是他的事情,我要敬人。人家什麼?他的這一生他不想成佛,他不想證大圓覺。我們的目的是要成佛,我們的目的是要證得圓覺,我們這一生要做最後身,這一生是我們的最後身。「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我們當凡夫,這個身最後一生,來生就是佛菩薩,我們怎麼能夠一般人一樣?你要跟一般人一樣,那還得當凡夫,來生還在六道裡頭打轉,這個事情就麻煩了,那這一生又空過了。所以我們絕不同於凡夫的見識,不但不同凡夫見識,我們還不同二乘的見識,不同於權教菩薩的見識,我們就是決心,決定了,要學、要成就一乘了義的佛法,我們要做圓頓的菩薩,這一生當中超越,所以我們要一切恭敬。

  這個話不是說在口頭上,是要做到,在家裡面要孝順父母,要尊敬師長,友愛弟兄;在社會上要慈悲一切,禮敬一切。你看看十大願王,第一個修學的科目「禮敬諸佛」。諸位再看看《法華經》,佛與那些諸大弟子授記作佛,每一次都提到他要恭敬供養多少萬億佛,到以後他成佛。好,那我們問題來了,這個多少萬億佛我們到哪裡去供養、去恭敬去?實實在在講,這是無量無邊諸佛都在我們面前,你自己不會有什麼辦法?你眼睛所看、耳朵所聽的,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是諸佛!千萬不要看到泥塑木雕那是佛,無量無邊諸佛你就認識一個,那你要到哪一輩子,你的恭敬供養才能修得圓滿?要曉得一切皆是。換句話說,你能夠一切恭敬,無量無邊恆沙諸佛,你在一念之間統統恭敬供養到了,念念如是,永遠不改變。你這一生怎麼會不成就?所以要從恭敬當中學佛。這是第二個德目,真心、恭敬。

  第三個要告訴諸位,耐心,恆心,決定不改變。無論境界是順,順著我們心意;或者是逆境,不順我們的心意,總而言之,我們決定不改變。這就是要有恆,要有耐心。第四才是信心,自己相信這一生成佛,決定沒問題。不要做太久,諸位能夠照我這個話,從現在做起,三年你就有消息,你就有感應,就曉得自己這一生決定成就。你只做三年,一定會隱隱約約自己有所感覺;你要能夠做上個十年、二十年,這個境界你就看到了。為什麼不幹?為什麼還要用虛情假意待人接物?這個佛白學了。諸位要認真的做,快則三年;慢,我想十年、二十年,大概也差不多,生死了然,決定不會再有生死輪迴。生死輪迴這樁事情確實有,但是你能夠這樣修學,你就解脫了。你自己知道生死輪迴了了,用不著去問人:我現在學得怎麼樣?用不著,別人不曉得你的境界,自己對自己最清楚不過了。所以諸位要想到,信心的前面是恆心、恭敬心、真誠心,不是這個次第,信心從哪裡建立?

  經題,這個「經」之一字,我們也把它省掉了,這個我想道場裡面有許多大德在此地講經,這個字一定講得很多,我們不再多耽誤時間。請看這個翻譯的人,名,這叫名題,翻譯的人。

  【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

  『唐』在此地代表翻譯的年代。根據記載,這部經是唐朝武則天做皇帝的時候,就是年號是長壽,長壽二年,也就是武則天稱帝的第四年,她自己正式即位做皇帝的時候,第四年,長壽二年,公元六百九十二年。大家可以能夠推算出來,今年是一九八一年,這個是六百九十二年翻譯的。『罽賓』是法師的籍貫,這個地方是在印度的北部,鄰近尼泊爾的這個地方,在當時是一個小國。佛陀在世的時候,差不多跟我們中國周朝那個時候相似,還是部落的時代,沒有大一統。中國周朝是八百諸侯,那個時候的大國還沒有我們台北市大,我們台北市這麼大的地方,大概可能有十幾個小國了,因為那個時候的國家都不大。小國,在我們中國記載的五十里(五十里二十五公里),你們想想看現在坐汽車,幾分鐘一國就走完了。「罽賓」是一個小國,在北印度。

  『沙門』,這是說法師的身分。「沙門」是印度話,在印度是出家修道人的通稱,不限於佛教,一般外教出家修行的人都叫沙門。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這個名詞就是變成佛教出家人專有的稱呼,他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名詞也不必多說。『佛陀多羅』,這是法師的名號,這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佛陀」是覺的意思,「多羅」是救的意思。這就是以覺悟能救自己、能救眾生,唯有覺悟才能夠自救救他、救人救世,法師這個名字是這樣取的。這部經根據記載裡面所說,他是在東都,就是現在的洛陽,白馬寺翻譯的。白馬寺是建立在漢朝,是我們中國佛教第一個寺廟。佛陀多羅尊者,在武則天長壽二年,於洛陽白馬寺翻的這部經典。這是把譯的人以及翻譯的處所,做一個簡單的交代,到這個地方為止。

  至於本經的玄義的部分,我想暫時我們把它省掉,因為如果要不事先將這部經從頭到尾看幾遍,講這個玄義是不太容易懂得的。可是這部經的好處,是它的段落清楚,而且明顯。本經一共分為十二章,以十二位菩薩做代表,所以這個章的名稱,我們就可以用菩薩的名號來說了。第一章是「文殊菩薩章」,也就是「如來本起章」;第二章是「普賢菩薩章」,這個每一章都可以獨立,同時它又是連貫的。在我們中國古代專門修《圓覺經》的,可以說首屈一指的是華嚴宗第五代的祖師,宗密大師,他是專門修《圓覺經》的。宗密是清涼的學生,清涼是華嚴菩薩,我們看到宗密大師的傳記,他在年輕的時候修學佛法,看到這個經典浩如煙海,不曉得自己與哪一部經有緣,他就把他喜歡的經寫成一個紙條,放在佛前面,自己拈鬮,大概就拜了好多天,非常虔誠恭敬,以後就拈到《圓覺經》,於是乎他自己發心一生專門攻這部經。

  在過去,我在圓覺寺講經的時候,也勉勵大專同學,效法宗密大師。因為現在我們是進入到工業的時代,每一個人工作都相當的繁忙,一切大經大論不容易受持。出家人比較上好一點,我們圖書館幾個要背誦《楞嚴經》,學楞嚴要背《楞嚴經》,學法華的要背《法華經》,學華嚴的要背《華嚴經》。經不能背誦還談什麼?那什麼都不必談了。經太大背誦不容易,實在講古人對於修學東西全都能背誦。古人的修學是從幼年的時候開始,如果今天叫你要是背《華嚴經》,你要是六、七歲的小朋友,那個《華嚴經》,我相信兩年全部背下來,不難。背一部《楞嚴經》,一個月就背下來了,小朋友記憶力好,他念一遍、兩遍,他就會背,所以很容易。我們背誦的年齡過去了,現在到了二十幾歲要想背誦,那是太苦太苦了。我也教了一班學生,他們背四書,得兩年的時間才把一部四書背下來。四書的分量差不多跟《法華經》、《楞嚴經》相彷彿,要用兩年的時間才能背得下來。

  我們出家的這些同學們,大概是一年的時間可以能夠背得下來,一年的時間能夠背下來。這畢竟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所以我就看中了《圓覺經》。學《圓覺經》的同學,這個經書要背,背的時候你們一章一章的背。你譬如第一章,「文殊章」才不過四百多個字,你花一個禮拜,一定就能夠背好了。十二章,有十二個星期,真正用功的話,十二個星期可以能夠把這個經背起來。我在圓覺寺提倡的時候,同學當中有許多給我來信,都能夠背誦。寒假期間我們再講《圓覺經》,能夠背誦的人才可以參加,不能背誦的人一律沒有資格參加。我們在第二次圓覺法會,深入圓覺討論。這些學生們很不錯,不負期望,大概有十幾二十個人,都能夠全部背誦下來。

  在此地我也希望你們這邊的同學要發心背誦,經要背得熟,背誦經典就是修戒定慧,這個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瞭。因為你在背誦的時候,諸位想想,你心裡頭決定不會打妄想。戒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你背經的時候一定諸惡莫作,你心裡還想壞事情,你的經背不下來,所以諸惡莫作。《圓覺經》善中之善,你在背這個經,這豈不是眾善奉行了嗎?所以你背經的時候,你看看三聚淨戒就圓滿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做得圓圓滿滿,修戒,戒成就。背誦的時候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你要不專心,你就背不下來,你就會把裡面的句子不是念顛倒、就是忘失掉,一定要專心,專心就是修定。背誦的時候,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是字字明瞭,一點都不錯亂,這就是修慧。所以背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看這個方法妙極了。

  不用這個方法去修戒定慧,你要用那個小乘人的辦法,先要五年學戒,再十年學經,那個事情可麻煩了。證得須陀洹之後,還天上人間七番生死,搞這個麻煩的事情,划不來。學大乘法,大乘法門是一次完成。背誦的時候,剛才跟諸位說了,要用平等心、清淨心。換句話說,經裡面的意思,一律不能夠去思惟。為什麼?《圓覺經》裡頭沒有意思,圓覺是真心,真心是清淨的,哪裡會有什麼意思?所以你千萬不要想到:這什麼意思?這一句怎麼講法?那就壞了,那你的戒定慧都失掉了。當你背誦的時候,從頭到尾一個妄念都沒有,戒定慧三學具足,時間久了,心完全定下來了,你就大徹大悟了。到那個時候,世出世間一切法,自然就貫通了。所以經裡頭沒有意思,到起作用的時候,經裡頭有無量的意思,每一句、每一個字都是無量義,悟了以後才見到。

  無量義,我在此地講,大海之一滴而已,只能夠是給諸位啟發,提起一個興趣,希望諸位自己深入圓覺,人人都能夠大徹大悟,只要照這個理論與方法去修學。今天第一天,我就把綱領給各位提出來,希望諸位要努力。你們如果發心背誦這個經典的,下一個禮拜來問我要經本,我送經本給諸位。今天這個講堂裡頭是借用經書,這是講席裡面專用的。如果你們要背誦,我另外送經本給諸位。

  (文末於09-009-0001b音檔位置00:24: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