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方廣圓覺經  (第二十七集)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08-0027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三頁:

  經【眾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

  這是「文殊菩薩章」最後一段經文。『眾幻滅無處』,「幻」是幻化不真。

  講義【眾幻者:幻身、幻心、幻惑。惑即無明。】

  身心是屬於跡象,幻妄之相;『惑』是幻之根本,也可以說是幻妄的根源。《起信論》跟我們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由此可知,無明還在三細之先,無明是一切虛妄的根源。佛在一切大乘了義經典裡面告訴我們:

  講義【無明本空,故亦如幻。】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本覺本有,不覺本空」,這是說明這些幻妄的真實相。可是這個真相卻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覺察得到,必須要智慧現前才能覺察得到,換句話說,才能把這個真相看清楚。

  講義【圓照之真智現前,無明之幻惑即滅。】

  本經告訴我們,「圓照真智現前」,圓滿的覺照,真實的智慧現前,才能照見無明本空,像《般若心經》裡面所說「照見五蘊皆空」,這時候「無明幻惑」就消滅了。消滅了,我們要問:這個境界相還有沒有?像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所說「覺後空空無大千」,試問問,這時候大千世界還有沒有?如果說沒有,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有沒有覺悟,阿彌陀佛有沒有覺悟?」不要說那些菩薩祖師,諸佛如來豈不是各個圓照真智現前?西方極樂世界現在存在,娑婆世界,我們現在所依報的國土,也明明現前,在我們眼前,為什麼要說覺後空空無大千?「覺後空空無」怎麼講法?

  給諸位說,真如本性是一個理體,既有體當然就有相,我們在《華嚴經》裡面讀了很多,也了解得很詳細,有體就有相,有體就有作用,體相用是一而三、三而一。所謂法爾如是,那怎麼會沒有?為什麼又說無大千?這「無」是無虛妄分別,因為你在迷的時候,你在這個境界裡面分自分他、分彼分此,產生無量的分別、無量的執著。給你講「覺後空空無大千」,是你再也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也沒有妄念,是說沒有這個,不是說這個世界都沒有;是了解一切境界相的真相,曉得這些相都是幻化之相,這些相與體、與理不相妨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說這個,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希望諸位要了解這樁事情。

  有些人學佛、讀經,依文解義,認為「覺後空空無大千」,什麼都沒有,那不要學佛,學了佛,學到最後什麼都沒有,世界也沒有,人身也沒有,這還有什麼意思?你看看華藏世界應有盡有,看看西方淨土那樣殊勝莊嚴,哪一個地方能跟它相比!那就叫覺後空空無大千的境界。其實我們現前的境界,你是沒有覺,覺了之後,這眼前的境界也是空空無大千,就是在一切境界裡能夠一念不生,心地清淨。「覺後空空無大千」跟六祖所講「本來無一物」一個意思,你們想想對不對?永嘉說「空空無大千」,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一個意思;說的言語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是同樣的境界。

  「無明之幻惑即滅」,換句話說,妄相沒有了,實相現前。《般若經》裡面常講「實相般若」。《楞嚴經》裡面所講「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如果入了這個境界,可以說「凡所有相,皆是實相」。你迷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悟的時候,「凡所有相,皆是實相」。實相跟虛妄是同一個意思,凡夫沒有這個智慧,他把它看作兩樁事情;覺者了解是一樁事情,所謂一真法界,所謂「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

  講義【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無生處故。】

  前面長行有這麼幾句話。空中本來沒有,空中之花是病眼所見,好眼睛看這虛空當中沒有花,病眼看空中才看出這些幻化。你眼睛好了,空中花沒有了,你能說這花有一定的處所滅掉?滅到哪裡去?這比喻說明一切法「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一切法原本就是不生不滅,這是事實真相。從這個例子引申,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也是「本來不生,今亦不滅」。但是,這種不生不滅的境界相,我們看不出來,原因在哪裡?我們迷在境界裡面。如果諸位智慧現前,能把這個事情看得詳詳細細、清清楚楚,這就叫證得無生法忍,曉得一切法的真實相,確實不生不滅。

  你要是不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你看到人有生老病死,山河大地、星球有成住壞空,怎麼會不生不滅?明明看到是有生有滅,為什麼說不生不滅?你就想到病眼睛看空花那個樣子,眼睛有病看到空中真的有花,有花,你也不會說這個花生起來,眼睛好了花沒有了,你不會說那個花滅了,為什麼?因為你明瞭那個花是假的、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所以你對於那個境界相不會起生滅這個妄念,不會起這個妄想。我們把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比喻那個空花,真正要覺悟了,你也曉得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如佛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在這一切法裡頭不會再有生滅的念頭生起,曉得事實的真相確實沒有生滅。《圓覺經》最深的就是第一章,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普賢章」以下都講修證的方法。

  講義【眾幻元無,並非滅於真如。】

  『真如』雖然沒有相,它能隨緣現相。雖現這個相,相是它的作用,就是真如起用,用不離體,體不離用,體相用是一不是二。下面這兩句話很重要:

  講義【佛道本成,到此亦無所得。】

  與《楞嚴經》裡面所說「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義趣是相同。所以,佛在《華嚴》與本經上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雖然說本來成佛,可是你現在迷了,不但迷了,而且迷得太深。如何妄盡還源,這就要修證的功夫。

  《梵網經》的宗旨跟《楞嚴經》一樣,是講「成佛之道」。《梵網經》完全講十方諸佛,裡頭不講菩薩,十方諸佛他是怎麼成就?我們今天用的戒本是《梵網經‧心地品》的下卷,「心地品」一共有兩卷,下卷是戒本。上卷講菩薩怎樣修心?三十心是地,叫心地;三十心(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那個菩薩他們用什麼心?十地菩薩,地還是心,那個心圓滿了,能生無量功德,所以稱之為地。《梵網經》,與我們現前所讀誦的一乘了義大經合起來看,有很大的幫助,可以與我們本修的這個法門相輔相成。

  《梵網經‧心地品》最好從上卷講起。李圓淨居士編《彙解》,編得非常好,他將智者大師的《疏》、蓮池大師的《發隱》、蕅益大師的《合註》,這三樣東西統統彙編在一起,後面以表解來說明大小乘以及開遮持犯,可以說條理分明,使初學的人一看就能明瞭,是非常難得的好版本。但是,要是不知道上卷(就是菩薩應該如何來修心),這個十重四十八輕就沒有落腳之處,十重四十八輕修的是什麼?那是方法,目的在哪裡?所以上卷非常重要。

  修學一定要從根本法學起,這是我一再在講席當中勸勉諸位同修,如果我們捨棄根本法,在這大經大論裡頭一輩子都不會開悟。古人念一部經念上十年,念上三千遍,他能開悟。現在的人念上十年不會開悟,原因在哪裡?古人的心地厚道,現在我們找像古時候那種厚道的人,找不到。我們自己的心很亂,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滿肚子人我是非,用這種心你去念《楞嚴》、念《華嚴》、念《法華》,念上十年決定不開悟。別人念十年,古人念十年,念開悟了,那是什麼?他那個心是什麼都沒有,老實,他沒有妄念,他沒有是非人我,人家罵他一句,「阿彌陀佛」,給他讚歎,也「阿彌陀佛」,他沒分別心。只知道修自己,不問人我是非,以厚道待人,所以他花上十年時間能成就。所以存心重要,我們存的是什麼心。

  看古人的成就要面面觀,許許多多因素,不是一、二個條件,由此可知,古人那個法子我們學不來。像蓮池大師還從功過格下手,他是什麼樣的人,他那個是什麼時代?人家在功過格上用三年的工夫,我們在功過格上恐怕要用三十年的工夫;不肯幹就不能成就,這是一點都不假。諸佛菩薩、歷代祖師,他證什麼?證「無所得」。你要能夠證到無所得,雖然不成佛,去佛也不遠;你要「有所得」,你是凡夫,你還有菩提所得、涅槃所得,不是佛菩薩。二乘人他所以不能成佛,就是他有所得,他證得涅槃,他有所得,所以他所知障不能破,法執不能了斷,原因就在此地。

  如果曉得在一切境界裡無所得,就像作夢一樣,夢幻泡影,在夢中你醒過來之後,想想在夢裡你得到什麼?那個夢一醒才覺悟,原來是一場空,畢竟空,畢竟空就是無所得。如果我們今天真正明瞭,眼前一切境界相宛如夢中,畢竟無所得,你的心多清淨,你還會有煩惱嗎?你那個煩惱生起是因為有得有失,你才生煩惱;你要是沒有得失,你的煩惱從哪裡生?煩惱就沒有,煩惱障就斷,我法二執就破。再告訴諸位,到無所得,你所得到是盡虛空遍法界,是整體、是圓滿,一絲毫沒有欠缺。你在這裡面起一念得失的心,那真是像整個大海,你所得到就一滴水而已,把整個大海都失掉,這是事實。

  『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成佛就是證得圓滿,密宗所修大圓滿就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必須奉勸諸位,以密宗的方法來修這個大圓滿,很難得到圓滿,為什麼?不如法。教理不明,不能學密。密法在佛教裡面叫做加行,不是初學,是功夫已經修得差不多,再用密法把你的修行時間縮短。譬如本來你要十年才能證得無上菩提,加上密法,五年、六年就可以證得,用意在此地,可以提前,他那個叫「加功用行」。你如果沒有基礎,這個力量加不上,於是修那些法門都變成盲修瞎練,白費工夫,那就可惜。所以密法在佛法裡面是高級的佛法,不是初學人能夠學習,這是諸位必須記住。因為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裡面密的風氣很盛,你要不曉得這個道理,認為他那個好,說的即身成佛,又什麼戒律都不要守,什麼忌諱也沒有,好像很方便,其實那就是墮落的根本。你們要是把《梵網菩薩戒》仔細看清楚,你就了解。

  底下一首偈是「酬答次請」。菩薩代我們問,末法時期眾生應該要怎樣修學才能免墮邪見。

  講義【菩薩於此中,此中即圓覺性中。菩薩能於圓覺性中,發大菩提心,圓照清淨覺相,真智一照,妄惑頓空,諸病自離。】

  這兩句是承前面而來,那沒有問題,菩薩有這個能力。菩薩發菩提心,而我們現在沒有菩提心,我們的菩提心怎麼發都發不出來,為什麼?六根在境界裡頭一接觸,我們這個心馬上就迷。菩提心是覺心,是覺而不迷;而我們的心在境界裡是迷而不覺。菩提心是直心,直心是平等心,我們的心在境界裡頭是極不平等,所以哪有菩提心?這是我們首先就要認清自己、認識自己,然後才好修行。換句話說,好像我們治病一樣,我先認識我自己有哪些病,才能夠去求藥,藥到病除;如果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病,你去找藥,把那個藥拿來亂服一通,那是病上加病,怎麼會好?由此可知,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功過格是檢查自己的毛病,那是檢查表。每天對對看我還有多少病,就好像有病找醫生診斷,去檢查身體。你身體不舒服會到醫院去檢查,你這一身的煩惱習氣毛病,為什麼不檢查?經律論就是檢查的標準,「功過格」、「自知錄」是最起碼的標準,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認識自己,然後慚愧心才能生起來,才曉得如何對症下藥。

  菩提心,不是說我們嘴巴念一念就發起來,沒那麼容易。菩提心一現前就是圓初住的菩薩,《大乘起信論》、《金剛經》都是初住菩薩的境界,四相沒有了,有四相是迷而不覺;菩提是覺心,覺心第一個樣子就是四相沒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空了,這是菩提心現前的樣子。你自己檢點,我們自己有沒有菩提心?你就想到你有沒有四相?沒有四相,心平等,那麼你自己曉得你已經菩提心現前,你是一個真正發菩提心的菩薩,你不會墮邪見。這首偈子主要的不是在此地,是在後頭兩句,『末世諸眾生,修此免邪見』。末世這些眾生,菩提心沒有現前,心裡很想發,無奈何煩惱習氣太重,菩提心不能現前。

  講義【末世諸眾生,如有修習大乘之者,亦應依此進修,可免邪見。】

  這是佛教誡我們,希望修大乘必須依照大乘經典裡面所講原理原則、方法、境界來起修,才能免除邪見。但是大乘了義的經典,確實是指歸在淨土,換句話說,如果你捨棄淨土修其他的法門,都不能免除邪見。如果我們從《大集經》看佛對我們末法時代的教誡,你就更明瞭。《大集經》說:佛的法運有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正法,持戒成就;像法,禪定成就;末法,淨土成就。我們生在末法時期,我們修學淨土法門,這是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誡。如果我們學其他的法門,那我們沒有遵守世尊的教誡而自以為是,那不叫邪見叫什麼?以中國的算法,末法已經有一千年,末法是一萬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到今年是三0一0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可見得我們今天是在末法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我們修淨土法門,完全遵照世尊的教誡。

  在教下,由於個人過去生中習氣不相同,你前生學《楞嚴》,今天《楞嚴》一打開你就明瞭,為什麼?你過去有薰習的種子在;你前生修《華嚴》,《華嚴經》一展開非常有興趣,好像是看到自己舊有的東西一樣,這是叫你在一切經典裡面選擇,選擇熟的繼續修,容易。教,雖然可以選擇不同的經論,可是在行門一定歸到淨土。教下來講,《華嚴經》裡我們看到善財童子,他學的東西真多,博學多聞,那是一種示現,給我們做個樣子,最後怎麼樣?歸淨土,最後遇到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們想想這個味道,從博學多聞最後歸到淨土。

  我們今天捨去博學多聞,我們只學一樣、只聞一樣,我們也歸到淨土,中國過去許多祖師大德多採取這個辦法。天台智者大師是教宗《法華》,他是法華宗開山的祖師,第一代的祖師,他是行在淨土;他臨命終時念佛往生,這個在《智者大師傳記》裡面我們可以看到。窺基大師,他教理是專門研究《唯識》,他是唯識宗第一代祖師,《唯識》雖然是玄奘大師傳到中國來,但是在玄奘大師的一生並沒有建立一個宗派,法相宗是在窺基大師的手上成立,所以我們今天講唯識宗,或者講法相宗的祖師,講窺基而不講玄奘。窺基大師註的《彌陀經通贊疏》,對於《彌陀經》讚歎到無以復加,認為這是極圓極頓的法門。他這個註解有流通的必要,免得學法相唯識的這些人自以為利根上智而輕視淨土。

  這是講免邪見就是選淨土法門。無論研究哪部經論,必須把經中的道理、原理原則用在念佛功夫上,這就對了。像江味農居士,他所提倡是教宗《般若》,他用四十年的時間專門研究《金剛經》,行在彌陀,他是念佛往生的。這次我在美國遇到他的女兒,以前她年輕不相信,現在她很相信,她爸爸是研究《金剛經》,所以她天天念《金剛經》,天天看《金剛經講義》,念阿彌陀佛。

  學《華嚴》,民國初年應慈法師一生專講《華嚴》,他也是行在彌陀,也是個念佛人。所以研究經論你自己可以選擇,像圓瑛法師他一生的功力在《楞嚴》上,《楞嚴經講義》序文裡面講,他二十五歲就開始留意《楞嚴經》,畢生精力用在《楞嚴》上,他也是求生淨土。他自己念書,平常看經,那個書房叫「三求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圓瑛法師是求生淨土,這是教宗《楞嚴》,行在淨土。我們今天講正知正見,免墮邪見,這些人都是我們的榜樣,這些人他們的修行都是真正用功夫。

  論到社會風俗,與我們修行有很大的關係。過去風俗淳厚,人心厚道。大概像我這樣的年齡還能夠記得,台灣剛剛光復的時候,我們從大陸到台灣來,台灣老百姓真好,對待任何一個人是賓至如歸。人地生疏不知道路,向人家問路,不但指點得清楚,怕你找不到帶你去。今天有沒有?今天你要問個人,他理都不理你。才三十年!三十年後跟三十年前在物質上是有很大的進步,在心地上遠不如過去,差遠了,那時候人心好、厚道,沒有害人的心,都有幫助人的心。

  所以在心地上遠不如從前,換句話說,修行很容易墮邪見。現在你看,不老實,自己的意見太多,不相信老人話,也不相信老師的話,不肯認真的去學習,怕苦、怕難,最好找一個方法又不要吃苦頭又很容易,諸位想想,哪有這麼便宜事情?我們今天看到出家、在家修行幾十年,修行一輩子,好像看不出有什麼殊勝的果報,原因就在此地。他墮在邪見裡面自己還不曉得,還以為他自己知見是很正確,換句話說,真妄、邪正、是非,他沒有能力分辨。佛與祖師在此地告訴我們:

  講義【若不依此,總是旁蹊曲徑,而非真菩提路矣。】

  換句話說,不依一乘了義經論裡面所說的道理,所講的方法、境界來修學,總是走旁門左道,不是一個正途。下面有幾句話很重要,千萬不要疏忽,祖師在此地告訴我們:

  講義【此章最為緊要,文雖不滿四百言,而如來一代時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攝盡無餘。】

  《圓覺經》第一章,這是最重要的一章。經文只有三百多字,還不到四百字,而如來一代時教,所有性相二宗之旨,攝盡無餘。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論,都超不出這個範圍。由此可知,這短短的一章經,是世尊一代時教的綱領,一切經都是這個意思的發揮;展開來是三百餘會三藏經典,歸納起來就是這章不滿四百字的經文。由此可知,這章的重要性,你也就了解這章的深度。

  講義【若約性宗,據《起信論》:「依一心法,開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生滅門中,復有覺、不覺二義。」此章圓覺,是一心法,大總持門。清淨覺相,是真如門,真如界內,不立一塵故清淨。無明顛倒,妄認妄執,是不覺義。知是空華,此知即是覺義。因本覺而有不覺,因不覺而有始覺,此二是生滅門。】

  這是將這章經與性宗的《大乘起信論》合起來來看,可見得它通性宗的教義。

  講義【今欲令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欲」是希望。現在是希望叫一切修行人,頓悟真如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這是本經宗旨之所在。

  《圓覺經》向下一章,就是五十五頁以後,完全是講修行的方法,方法也是前面深後面淺,愈說到後面愈淺。「普賢」這章跟《華嚴經》的境界完全相同,要是在念佛法門裡面那是修理一心不亂的方法。這部經是深的在前面,愈講愈淺,講到後面「圓覺章」,就是我們一般凡夫最初方便。它跟一般教科書不太一樣,一般教科書是由淺說到深,本經是由深說到淺。

  講義【若約相宗,不出五法、三性。】

  「五法、三性」,我們在《百法明門論》、《唯識簡介》裡面討論過許多次。

  講義【此章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緣影之心,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名也。】

  五法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

  講義【四大身相,相也。妄認妄執,不當認而認,不當執而執,妄想也。知身心如幻,無明本空;知,是正智。覺心不動,是如如。】

  這章經文與「五法」完全相合。

  講義【若約三性:身、心是依他起性;妄認妄執,是遍計執性;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能斷無明,能成佛道,是圓成實性。】

  這章經又具足了相宗最重要的綱領「三性」。佛法是以性相二宗概括整個大小乘法,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三百餘會,歸納起來不外乎性相二宗,在這短短一章經文裡面全都有。

  講義【此章既具一心、二門、五法、三性。】

  「具」是具足,圓滿而沒有欠缺。這裡面根本就是「一心」,所以淨土的修學,《彌陀經》修學的目標就是「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這兩句是《彌陀經》的中心,最重要的兩句話。在大乘了義理論、修行裡面來講,「持名念佛」是最直截了當的修學方法,真正像窺基大師所說圓極、頓極。所謂頓極,只要七天就成功,經上講「若一日到若七日」,還有哪個法門比這個更快?七天就成佛!根性利的,七天證理一心不亂;次一等的,證事一心不亂;第三等的,功夫成片,帶業往生,一天到七天就能成辦,就成就。其他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包括禪、密都做不到。七日成就可靠嗎?你去看《往生傳》、《淨土聖賢錄》,從前人依照這個法門來修學,七天之內成就的有多少人!我們今天打個佛七,打兩個佛七,打七個佛七,打七十個佛七,都不能成就,原因在哪裡?不如法。不明理、不如法,成就有限。如理如法必定像經典裡面所說,佛不騙我們,句句都是實話。

  講義【我佛諄諄善誘,欲令眾生,但依圓照之功,照破生滅門,復歸真如一心。】

  圓滿覺照是功夫。我們注意後頭一句「復歸真如一心」,真如就是一心,一心就是真如。可是,沒有照破生滅門,你就得不到一心;如果你得到一心,你一定是照破生滅門,照見五蘊皆空。五蘊不空,你沒有得一心,你念佛雖然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你五蘊不空,你沒有得一心;五蘊不空,你功夫不能成片,換句話說,你不能帶業往生。五蘊空了,財色名食睡煩惱斷盡;五蘊空了,煩惱盡了,才能念到功夫成片,好的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

  講義【又依圓照之功,照見遍計本空,依他如幻。】

  覺後空空無大千,就是講遍計空,不是講依他,依他不空,依他如幻。「依他」是有,但是有它不是真有,就好像我們作夢一樣,夢裡那個境界不能說沒有,有,有怎麼樣?它是幻有,它不是真有。像我們現前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幻有,不能說沒有,因為依他起性。覺後空空無大千,是無遍計所執性。

  講義【復歸圓成真實耳。】

  圓成實這是證到實性,這就是明心見性。

  講義【初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竟。】

  《圓覺經》到這個地方這是第一段。宗密大師將這部經如清涼一樣,把它分成信解行證四個部分,這章是講信解,叫我們要真正建立清淨堅固的信心,要明瞭、要理解真正的本起因,就是諸佛如來修行他根本的因是什麼,我們要明瞭、要相信。如果能依真正的「本起因」來修行,這一生當中決定成佛,這是決定沒有懷疑。《圓覺經》一共十二章,就是十二位菩薩,這是第一章,是文殊菩薩章,向下還有十一章,就是十一位菩薩代表。好,謝謝諸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