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六祖壇經  (第十四集)  1986/11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05-0014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面第八行,我們將經文念幾句,對對地方: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

  從這個地方開始。「一體三身」,前面講過法身,第二段這是講到『千百億化身』,「化身」就是說的變化。佛法裡面常說境隨心轉,所以心裡面有思量,外面就有事相的變化。大師一開頭告訴我們說『若不思』,我們要是沒有分別執著,『萬法,性本如空』,一切法的本體、一切法的自性是空寂的。所以佛門常講「萬法皆空」,就是從這個地方說的。『一念思量,名為變化』,這是唯識裡面常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又說「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這個就是十法界依正莊嚴都從變化而生。所以實在講,十法界就是在一念之間。

  【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

  由此我們就明瞭,『思量』非常重要。「思」就是思想,「量」就是度量。也就是在一切事裡,我們通常講計較,計較,在佛法裡講量。我們思量,我們在計較,這個非常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曉得這個因果。一念善,決定是善的境界;一念惡,決定是惡道的境界。所以六道十法界從哪裡來的?都是從當人自己思量而來的。如果一切都沒有思量,這裡面就是兩種境界,執著一切都不思量的,不是真的一切都不思量,他心裡還有「我一切都不思量」,這不是真的一切不思量,這個境界要是修成功了,是四禪天的無想天,他不是真的。真正的是一切都不思量,連「一切不思量」也不思量,這是佛的法界,這個叫成佛。佛在一切境界裡面沒有思量,所以佛心清淨,佛心平等。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道交叫大慈大悲。

  『思量惡事』,這就是三惡道。三惡道裡舉一條,就是地獄。所以我們惡事決定不思量,不要把它放在心裡。『思量善事,化為天堂』。這個是念念修善、念念做善事,果報在天堂,這是人天福報。『毒害,化為龍蛇』,龍跟蛇都是有毒的。所以為什麼會變成龍、變成蛇?都是常常有狠毒之心,有害他之心,所以得這個果報。那個沒有福的,起這種念頭就變成蛇,毒蛇猛獸這一類;如果他有大福報的,他就變成龍,龍是畜生裡面福報最大的。『慈悲,化為菩薩』。我們學佛,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定要修慈悲,這個是學佛的根本。

  【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

  『上界』是指三善道,『下方』是指的三惡道,這個都在六道裡面的。

  【自性變化甚多。】

  不能夠詳細的來舉例,大師給我們舉幾個重要的例子。自性隨著念頭在起變化,變化實在是無量無邊。

  【迷人不能省覺。】

  『省』是省察,『覺』是覺悟。這是講迷人他自己不覺悟,不能夠反省。

  【念念起惡。常行惡道。】

  這就是指一般人迷惑顛倒。

  【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這是說明什麼叫做『自性化身佛』。由此可知,我們心在一切事相、境界上起作用就是「化身」。所以大師在我們這一身當中指出,我們現前這一身三身本來具足。再看下面:

  【何名圓滿報身。】

  『報身』是智慧身,是智身。

  【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

  千年暗室,只要點一盞燈就照明了,黑暗就去了。

  【一智能滅萬年愚。】

  我們無量劫以來迷惑顛倒、愚痴,不怕,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不能夠一下覺悟回頭。那我們要問:這一下覺悟回頭就能夠把無量劫的愚痴都打破嗎?確實,一點都沒錯。什麼叫做『智』?給諸位說明,真正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老實念佛,這就是智慧。這個就能把你無量劫以來,迷惑顛倒一下就打破了,不打破怎麼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愚痴的人。可是諸位要記住,如果不相信念佛的法門,不依照這個方法來修學,那是愚人。不管你怎麼修法,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三界,換句話說,你愚痴就沒法子打破。唯一一條明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這個事情要快。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絕不會想到,我將來還有多少年、還有多少歲月好活的,不想這個。這個法子真的要剋期取證才有效果。時間表,看看古人三年、四年,我們也定個三年、四年,這樣才能成功,這才是一個大智慧之人。想到我們日子還有很長久,將來我還要八十、九十,這個不可靠。等你念到一心不亂,說走就走了,你不走留下來再多住幾年也沒關係。到那個時候多住幾年是為度眾生,是為了法緣。所以一個真正得道之人,得道之人就是生死自在的人,他住世完全是法緣,與其他的不相干。法緣沒有了,他就走了,緣盡了,他就走了。只要這個世間還有有緣的人,他還要去度他,還要去為他說法,幫助他起信、發願、念佛求生淨土。所以「一智」,這是真正的智慧,確確實實能滅萬念愚。

  【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

  『向前』就是從前的事情,決定不要去想它,《金剛經》上也說得很清楚「三心不可得」,不要去想這個。『常思於後,念念圓明』,想到將來一條光明的大道。

  【自見本性。】

  這樣才行,要念念圓明,圓明兩個字實在不容易做到。但是在念佛人來說,如果你每一聲佛號裡面都具足了信願行,那就圓了。我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從深信切願裡頭念出來的,這一句佛號就念念圓明;如果這個佛號有口無心,或者沒有深信,沒有真正的願,這個念佛就不是念念圓明。念念圓明就是淨土裡面講「一心稱念」,就是念念圓明,這樣能見性、能滅罪、能除障、能得一心、能見本性。

  【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

  『實』是真實,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樣的,沒有兩樣的。善人惡人、諸佛菩薩、一切眾生完全是一樣,沒有兩樣的,一心無二心。

  【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那就是真正智慧身,一切善惡境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絕不染著,就是決定不執著,決定在境界裡頭不生煩惱、不起心動念。人家要來問,問你也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縱然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裡還是乾乾淨淨,沒有分別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不執著,這個就是『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

  所以佛在經上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無量無邊的障礙都來了。所以這種心決定不起,不起就是大福德,不起就是大善根。所以利益是自己,絕對不是別人,這是一個覺悟的人要明瞭的。

  【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

  就是無量無邊的惡業都能夠消除、消乾淨了。這個意思跟《觀經》裡面所說的,念一聲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意思相同。可見得一念善心從自性裡面,這個自性說簡單一點,就是真心、誠心,從真心、誠心裡面生一個善念,這個很大很大的功德。

  【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這把『報身』的意思跟我們說明了。『念念自見』就是見自己的真心、誠心,待人接物在日常生活當中要這麼做法,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對待別人要真、要誠。他樂意跟我在一起,我們就在一塊共修;他不樂意,我們趕緊走,走得遠遠的,讓他歡歡喜喜的,不必叫人家生煩惱,這是我們的誠意,只要他能離苦得樂,我們都要做增上緣。所以念念都見到自己的真、誠。『不失本念』,「本念」就是真誠。這個是「報身」。下面說:

  【善知識。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

  這一段裡面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教我們要『自悟自修自性功德』,可見得這一樁事情除了自己之外,別人是幫不上忙的。別人幫忙,只是把道理、方法、境界告訴我們。告訴我們之後,這以後的事情要靠自己覺悟、自己修行、自己去證果,所以稱之為自性功德。講到這個地方,講到修行,『是真歸依』,這個才是真正的歸依。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小段:

  【皮肉是色身】

  這是物質。

  【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

  所以皈依不是身皈依,而是心皈依。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你就是認清楚,真正認識自己有佛性,依照自己佛性去修,沒有不成佛的道理。下面說:

  【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

  『誦』是要背誦,『持』是依教修行,依照這個話去做去。

  【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

  就能夠有這麼大的效果。『積劫』,這個時間之長,我們的迷罪一時都能夠消滅。下面是偈頌,第一首首先教我們辨別福與道。

  【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大師為我們所說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們不要說世間一般人,我們講學佛的,絕大多數學佛人都是把修福當作修道,所謂布施、供養修這些東西,以為這個是道。其實這個錯了。布施、供養當然是修福,但是怎麼?他心裡面的貪瞋痴沒有離開,念念還造惡業;起貪瞋痴就是造惡業,不要說我們在造惡事,不是的,心裡的念頭。再跟諸位說明白,身造作的那些不見得是惡,口裡頭言語,天天罵人、咒人也不見得是惡,心不惡就不惡。所以這個事情,在大乘佛法的戒律論心不論事,心善事就善,打人、罵人都是善,叫他好,出至於真誠,出至於善心;如果心地虛偽,讚歎人、恭維人都是惡,他心裡別有所圖。這個事《了凡四訓》裡面也講得很清楚。所以佛法著重在修心,心地真誠,沒有一樁事情不是善事;心地不真誠,不管幹什麼都有過失,他總是造業。惡業不好,善業也不好,為什麼?統統是六道輪迴的種子,沒有辦法超越六道。這是我們要認識清楚,要明瞭佛法講修福不是一個講法。福,當然也要修,沒有福也很苦。所以佛是福慧二足尊,換句話說,佛是又修福又修道。世間人是修福不修道,二乘人多半是修道不修福,菩薩是福跟道都修。古人也有話說,「福至心靈」。這個人修福,福氣一來他比較聰明有智慧了,福至心就靈了,那真正的福。福是什麼?心地清淨,心地清淨他智慧就生了,可見得這個福還是著重在身心清淨。我們看第二首: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這一首偈是教給我們滅罪,怎麼個滅罪法?如果說我多做好事、多做善事,將功折過,將福滅罪,能不能滅得了?滅不了,罪業還在。這在佛門裡面確實有這一類的人,像民國初年很多的軍閥,一生當中做了很多的惡業,到晚年的時候他自己也覺悟了,也曉得這一生造業太多,冤枉殺了很多好人,於是念佛懺悔。也不曉得是刮了多少地皮,有了錢,拿這些錢來修橋、鋪路,來建廟、齋僧,做這些好事;滅不了罪。像朱鏡宙老居士他就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也是清朝末年,官大概也做得很大,那個時候山西一帶發生旱災,餓死很多人,那時候清朝政府就派他去做救災,他帶了不少錢到那邊去救災,結果大概是自己也貪污了很多,真正救災的那個錢用得很少,自己獨吞掉了。所以因為這樁事情,餓死了很多人,他這個因果背大了。以後清朝亡國了,清朝亡國到民國年間,他就逃到法國人租界,上海法租界,在那裡住,也學佛了。很慷慨、喜歡布施,所以人家都稱他大善人。

  死了之後,有個法國人會找鬼魂的,他大概姨太太很多,有四、五個姨太太,小姨太太很想念他,就請這個法國人把他的鬼魂找來。好像那個時候找一次要十塊現大洋,那是價錢很高的。結果這個法國人找不到。找不到,她說:他欺騙。法國人說:我絕對不是騙你,我確實有能力找到,但是我實在找不到他,不知道是什麼緣故?以後法國人說,如果你親戚朋友當中,最近也有過世的,我替你找一個看,給你做證明,我只收半價,只收五塊大洋。剛剛好他那個大兒子也死了,所以他媳婦就給他五塊錢叫他找。沒有一會兒真的找到了,找到就問他,你的爸爸怎麼搞的,怎麼找也找不到?他說他墮地獄去了。他家裡人不服氣,他一生是好人,修橋鋪路,天天念經拜佛,還墮地獄?他兒子就把這個事情說出來,他說這個事情沒有人知道,他平常也不告訴人,家裡人都不曉得。他說,他有一個老朋友,現在還在上海,你們去問問他,他可能曉得。結果,果然他們就拜訪這位老先生,老先生說是有這麼一樁事情,聽說他是吞了一些錢,但是究竟多少我們也不曉得,是發了一筆財就是,橫財。你看看念佛誦經、做好事還是要墮地獄,這福沒有法子。所以修福滅罪不容易,『後世得福罪還在』。

  要如何來滅罪?這個人說老實話,他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也不是真正的在學佛。他遇到真善知識,這個罪不是不能滅的,五逆十惡臨命終時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都稱之為善人,哪有不能滅的道理?他之所以滅不掉,他心沒放下,沒有放下。所以祖師在此地教給我們,『但向心中除罪緣』,這一點很重要。什麼是「罪緣」?就是不正的知見與見思煩惱,就這個東西。我在這個境界裡面,順自己的意思,起了貪心,這是罪緣。不管你有沒有做這個事情,你只要動這一念,這個念頭就是罪緣。你有這個念頭,你修什麼福,滅不了罪,罪還在。所以人家念佛真正成就的,他是什麼境界裡,決定不起心動念,他把這個罪緣斷盡了。所以這個才是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緣。這些我們念佛同修一定要注意到,要留意。最好的辦法就是二六時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想,什麼念頭都不起,起念就是阿彌陀佛。對於世間一切事,事情來了,我們就做;做完了,心裡頭不牽掛,還是一句阿彌陀佛,這樣就是『各自性中真懺悔』。我們再看第三首: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這個是滅罪、修道一個標準。所以一定要覺悟大乘法裡面的真懺悔,那就是叫心裡頭把這個罪緣拔除,除一切邪知邪見,除一切邪念。大乘法裡面有一個很普通的標準,就是善惡的標準。如果講戒條,太複雜、太多了。一個最普通的標準,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凡是為別人的都是善,這是一個最普通的標準。起心動念都為眾生、都為別人,這個心就是善心。起心動念為自己,或者是我為自己一半、為別人一半,這個心不清淨,懺悔力量很有限。我九分為別人,一分為自己,行不行?還是不行。佛門裡頭為什麼要這樣說法,諸位要知道一個原則,我們前面所講,你的心不能得清淨,你不能得一心,不能明心見性,不能恢復你本來的智慧、福德,就是因為你有執著。執著裡頭最重的就是我執,其次是法執。所以佛法講到總原則,都是講破二執就成佛。你看我執破了證阿羅漢,法執破了證法身大士。我們念佛求生淨土也是如此,我執破了得事一心不亂,法執破了得理一心不亂。你說今天我九分為別人、一分為自己,你的我執能不能破?不能破,因為有我,我執破不掉。念念為別人,沒有一點我,我執才能破得掉。

  所以我勸同修們,應當把家庭看作道場,把眷屬看作同修,這個裡頭不起我執。我在道場,我全心全力為大眾服務,這個樣子才好。離開了家庭,一出大門,我們走向社會,社會就是大道場,社會裡所有一切眾生都是我同參道友,要這樣。善財童子就是這麼做法的,所謂修行人自己一個,修行的境界就是大眾,一切人、物是自己修行的境界,在這個裡面求一心不亂、求明心見性。所以有一絲毫我執,我們一心就得不到,就是這麼大的障礙。所以念念為一切眾生,尤其是念念要把這樣殊勝的佛法介紹給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去做去。這個樣子除邪就行正,這個罪才能夠滅除,這就是發大菩提心,發無上菩提心。只有眾生,只有佛菩薩,沒有自己,看佛菩薩跟眾生一律平等,我們的行就正,這就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能夠觀自性,自性空寂,所以萬法皆空,清淨寂滅,這個心永遠是寧靜的。所以《金剛經》上提出「應無所住」,住就是執著,與一切法不執著。十法界依正莊嚴,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之物,所以一切法是平等的,這是只有佛才曉得。知道一切法統統是自己自性變現的,除了自性之外沒有一物,真的六祖講的「本來無一物」,確實是無一物。所以是怨親平等,親是自性變的,冤家對頭還是自性變的,沒有兩樣。怨親對我不平等,我對他要平等,為什麼?他沒悟,我覺悟了,覺悟之後對怨親要平等。如果在一切怨親裡頭還不平等,自己要反省,我還沒覺悟,覺悟了決定平等。不能口裡說平等,心行不平等,那個沒有悟。那就是修無師往生最後所說的,「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一定要做到才是真的,沒有做到是假的,這個自己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所以,「學道」就是修行人,「常於自性觀」,那跟諸佛沒有兩樣。

  自性觀還有一個意思(意思是相通的,就是講法不一樣),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因為四智就是自性觀,用八識就是迷惑顛倒不是自性觀。《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這是自性觀。所以自性觀一切萬法決定平等。我們用見性見色性,就不是色塵,眼識見色塵。所以你這個心一轉,外頭境界就轉了,眼識見的色塵,我用見性見那個色,那就變成色性,它從塵轉到性,這轉到性就叫做明心見性。明心是自己,見性呢?見外面萬法統統是自性,沒有一法不是自性。所以在諸法裡頭得真平等,『即與諸佛同一類』。佛與大菩薩用四智不用八識,我們也用四智不用八識,跟諸佛菩薩有什麼兩樣?這個叫徹底的滅罪,究竟的滅罪。再看末後這一首:

  【吾祖惟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這一首偈是說,從世尊傳法開始,代代相傳到達摩祖師來到中國,一直是六傳到能大師,都是傳頓教法門,教人頓悟、頓修、頓證。這些人我們從這個地方看,心量廣大。這也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心量要大。從哪裡看?『普願見性同一體』,「普願」,心量大。俗話也說,心量大的人福就大,心量小的人沒有福報。看到別人有地方勝過自己就起了嫉妒心,這個人沒有福報。看到別人有好處勝過自己,歡喜,替他歡喜,這個人將來有大福,他心量大。所以佛門講隨喜功德。這都是我們要特別留意的,因為這些煩惱多數人都有,這是與生俱來的煩惱,傲慢、嫉妒。嫉妒,你看在《百法》裡面講是隨煩惱,不是根本煩惱。我們看大師在《壇經》裡面多少次提到這個問題,他提次數多了,換句話說,他曉得這個煩惱的嚴重性,嚴重傷害我們的道心,使我們修行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把這些煩惱、妄想、執著統統打掉。『若欲當來覓法身』,你要想將來證得法身,證得法身也就是講成佛,你要想將來成佛。『離諸法相心中洗』,外面要離相,心裡面要把這些煩惱執著、邪知邪見,要把它洗得乾乾淨淨,這樣才能夠證得法身、才能夠成佛。我們念佛雖然是個方便法,不像禪家講得這麼嚴格,禪家確實他要不是真正照這個做的話他不能見性,在禪裡面修行他不能算成就;在淨土裡面可以,淨土心裡頭洗不乾淨還能帶業往生,這是淨土殊勝之處。可是聰明人還是要洗,「心中洗」,你煩惱愈少,習氣少,邪知邪見少,你帶得少,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品位高成佛快,到西方極樂世界早一天成佛,這是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可以爭取的。所以把這個話歸根結柢,總而言之就是真誠,念念想一切眾生,諸位真能這樣做,你將來必定有大福報。

  我自己在過去年輕的時候,在一般講,心量就很大,常常想到國家、民族。可是那個裡面有自己,沒有把自己放掉,也就是替別人想五分、自己還有五分,一半一半。而且年輕的時候,因為自己有點小聰明,貢高我慢瞧不起別人,所以沒福。我自己曉得我的毛病,所以以後我看《了凡四訓》,一看,這簡直就說的是我,我跟袁了凡那個時候差不多,很多地方滿像。袁了凡先生喜歡諷刺人,喜歡批評人,我年輕的時候也是如此,往往叫人下不了台,自己很開心。而且那下不了台的是什麼?都是有身分、有地位的,我整得他下不了台,我很高興。好像折一折他那種傲氣,那時候做軍人都是將軍,不可一世的,所以有的時候把他弄得很難為情,面紅耳赤,我盡幹這事情。所以我曉得那些人對我也是敬而遠之,就曉得自己沒有福報。所以我那個時候認識甘珠活佛,甘珠活佛他們在背後批評(這是在以後他自己告訴我的),他說你不但沒福,而且短命。我跟他講,我曉得,我很清楚。後來他又跟我說,現在不但有大福報,你還長壽。他說,這是你這麼多年講經說法修行得來的。他給我講,我也並沒有以為然,第二年甘珠活佛也就往生了。現在我愈想愈有道理,這麼多年來愈來心愈大,愈來愈開朗,愈來愈平等,所以他講的這個話我深深的相信,沒有疑惑。所以福報、壽命自己都可以轉。

  可是我們要明瞭,我們修行不是為福報,也不是為壽命,不是為這個。我們所為的就是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為的是把這麼好的東西,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我們一下遇到了,遇到了趕快送給這些親戚朋友,送給這些有緣的人。我們送去他不接受,那沒法子,這個我們就做不到了。我們送給他,我們本分的事情盡到了。他接受了,他這一生成就了,一樣成佛;他不接受,他以後墮落再碰到我們,他也不能怪我們。你那個時候得到這個妙法為什麼不給我?我說,給你了,你不要,有什麼法子?這個他也不能怪罪我們,我們已經盡到責任。所以這個法門應當盡虛空遍法界弘揚。所以我在外面人家請我講經,說實在話我只講《彌陀經》,只講《六祖壇經》,找我講其他的經我都不講了。淨土經裡面除《彌陀經》之外,《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個都是與我們淨土有很大很大幫助的。所以不是勸修念佛法門的,我一概都不講,法師很多,另請高明,我們要介紹這個。末後這一首是勸勉我們:

  【努力自見莫悠悠。】

  『悠悠』是一種好像我們一般講馬馬虎虎,隨隨便便,就是這個意思,就是不努力。大師勸我們一定要努力,努力是自見,這個才是成就。

  【後念忽絕一世休。】

  這個是大大要覺悟。所以我們念佛成就決定要趁早,千萬不要想到,我在這個世間,我將來還有好多壽命,還要活多少年,這個不保險,一口氣不來就是隔世。人命無常,不知道哪一天死,不知道怎麼個死法,所以這個事要真正覺悟。我們遇到這個法門,自己就要定下這個期限,我在三年一定要成就,四年一定要成就。三年到四年,大概這個世間還能夠有太平日子,你說十年、二十年,靠不住了。

  【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我們在這裡看到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人,如果你真正覺悟了,修學大乘,走明心見性的一條路,六祖在那裡虔誠合掌,他在那裡恭喜你,他也求這麼一個人。

  【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

  『誦』是讀誦。這是講當時在會的這些大眾,每一個同修都必須要把這五首偈記熟。『取』是要取法,就是依照這個意思來修行。

  【依此修行。言下見性。】

  『言下』就是在偈子之下,只要照這個偈子去修,不難見性。

  【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真正照做,我們志同道合,我們沒有離開;如果不肯做,雖然是對面,也是兩條路,兩個方向,志不同,道不合。

  【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

  面對面也隔千里。

  【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大師末後叮嚀囑咐,句句話都非常的懇切。悟了,真正依照這個方法修,就等於天天在一起一樣;不肯修,天天見面,也沒用處。既然很勤勞的、勞苦的,從很遠的地方到這兒來,必得要『珍重好去』。這一章我們就講到此地,接著再看下面第六章:

  【參請機緣第六】

  『緣』是緣分,『機』是講的根機,根機有頓有利,緣分也有勝有劣。我們能遇到真正的佛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個緣殊勝。如果遇不到真正善知識,走了很多冤枉路,這個緣就比較劣。當然這種緣分與前生有關係,多生多世結得緣,不是一生、二生的。我們看經文,這個裡面一共有十三個人,大師一生學生非常之多,這是略舉十三個:

  【師自黃梅得法。】

  這又敘說到從前,他在黃梅得法的時候二十四歲。

  【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

  這個時候還在避難的時候,是從黃梅五祖把衣缽傳給他之後,大家是追逐他,他一路逃、一路躲避,這是躲避在『曹侯村』,所以也沒人知道他。

  【有儒士劉志略。】

  『儒士』就是讀書人。這是姓劉的劉先生。

  【禮遇甚厚。】

  對待他很厚道,很照顧他。

  【志略有姑為尼。】

  他有一個姑媽出家了,做個比丘尼。

  【名無盡藏。】

  『無盡藏』比丘尼就是劉志略的姑母。

  【常誦大涅槃經。】

  她是以這個為課誦,常常念《大涅槃經》。所以古人這個修學,的確我們要學習。古來很多很多修行人,在入門的時候他就是一部經入門,不管這一部經懂不懂,他真念。從頭到尾念,念了一遍再一遍,他就這麼一直念下去,有的時候一生他就念一部經。所以的確有他的好處,有他不可思議的成就。不像今人好多、貪多,到最後是一事無成。

  【師暫聽。】

  六祖那個時候沒剃頭是居士,她常常念《涅槃經》,他有的時候來聽。一聽:

  【即知妙義。】

  一聽他就懂得這經裡頭什麼意思,找比丘尼不念經的時候跟她討論,跟她講這個經裡頭的意思。

  【遂為解說。】

  所以六祖曾經講了一部經就是《涅槃經》,這個《涅槃經》就是為無盡藏比丘尼講的。因為他在曹侯村一共住了九個月,時間相當長,遇到這個比丘尼念這部經,比丘尼念,他就給她講。所以他講過一部《涅槃經》。

  【尼乃執卷問字。】

  這個比丘尼有的時候,可能裡面有些生澀的字念不出來就問他,他不認識。

  【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

  他說,經裡頭的字你不要問我,我不認識字,你有什麼不懂的意思,你可以來問我。

  【尼曰。字尚不識。曷能會義。】

  奇怪,你字不認識,你怎麼會懂得意思?

  【師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道在悟,不在言。言說,實在講,言教只是對初級而說的,真正要求大道,決定在悟。

  【尼驚異之。】

  她聽了也吃驚,覺得這個人了不起。那個時候六祖很年輕,很年輕的一個人,確實了不起。

  【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

  於是乎她就在村莊、鄰居,到處去告訴這些年歲大的長者,告訴這些人說這個年輕人很有道行,不是普通人,應該供養他。在從前人對於道德之人普遍都尊重。

  【有晉武侯玄孫】

  『晉武侯』就是曹操的後代,『玄孫』是指他的後代。

  【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

  大家都來看他。此地這個『瞻禮』,就是到此地來拜訪他、來看他。

  【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

  『寶林寺』前面介紹過,這是一個古來的道場,古道場。隋末唐初這個時候中國中原也是變亂,這是唐太宗李世民把這些,等於是各據一方的英雄豪傑把他平定之後統一了國家,這是唐朝,然後這才安定下來。所以我們中國人常講「自古英雄出少年」,唐太宗起兵打天下的時候十六歲,實實在在了不起。李靖也是那個時候頭目之一,他見到別的人他無所謂,一見到唐太宗的時候,他就覺得這個人了不起,他對他就有畏,見到就害怕,又恭敬又害怕。所以這個是帝王天生的,前世的大福報,開國帝王個個都是不簡單的。寺廟在兵荒馬亂的時候,寺廟已經敗壞了。

  【遂於故基重建梵宇。】

  這就是曹叔良在地方上他也是有錢,也很有聲望,帶頭捐款把這個寺廟重新再修復。

  【延僧居之。】

  『延』是請,請出家人到這邊住,當然居住在這個地方就是弘法。

  【俄成寶坊。】

  『俄』是沒有多久,就是很快的這個地方就變成一個非常殊勝的道場了。

  【師住九月餘日。】

  就是九個多月,他在曹侯村住九個多月,正好遇到曹叔良他們這些人在修寶林寺,以後大師一生就住在寶林寺。這個時候你看他們才剛剛修,他是再過十五年才剃髮,就是再過十六年他到寶林寺來,寶林寺統統都修好了,這是剛剛開始修的時候。

  【又為惡黨尋逐。】

  那要找他麻煩的,要搶衣缽的那些人,找到曹侯村來了,他沒有法子,此地不能住了,又得要逃難。

  【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

  所以佛法,這是難。我們在佛經裡頭看到一個故事,佛經裡頭也是有預言的,說有一個人家裡頭非常的富有,財產具億,人非常慈悲,喜歡幫人家的忙,喜歡救濟。他有一天在市場上看到人賣鱉,像烏龜一樣的這個鱉,不是龜,那個甲比較軟一點。他就問他,他想買來放生。結果那個賣鱉的人曉得,曉得他有錢,又肯布施。他說,你這個賣多少錢?他說一百萬,少一個也不賣;你要不買,我馬上把他殺掉、吃掉。這位居士看到這樣,好,沒問題,我買,就給了他一百萬,把這個鱉買去放生。這個鱉放了之後,過了沒有多久牠回來了,回來的時候牠會說話,就是來報他的恩,牠說:你救了我的生命,我無以為報,我向你報告一個消息。牠說:這個地方不久有大水災,請你家裡準備船隻,到時候我會來通知你,我會帶路,會把你帶到平安的地方去。他馬上把這個事情轉告國王,國王很相信他,他說這個人是個好人不是壞人,他講得話一定可靠,所以把皇宮遷到地勢比較高的地方去住。沒多久鱉又回來告訴他,牠說大水災馬上就來了,你們趕快上船,跟著我去。上了船之後,他看到水裡頭漂的有這些雞、鴨,他想救牠。那個鱉點點頭,好好好,做得很好。一會兒看到狐狸,他也把牠救了。好。一會看到還有人,再想把他救下。搖頭,鱉搖頭,牠說人心難測,你以好心救他,將來他會找你的麻煩、會來傷害你的,看到你有家產會起惡念,圖謀不軌。救一切畜生,牠都贊成,都善;救人,牠搖頭。雖然搖頭,這個大善人還是救。

  所以人心真是不如畜生,的確!的確不如畜生,畜生是受報,牠是受的業報,牠不造業。縱然像老虎牠吃野獸,你們想想看老虎吃一餐差不多要飽三天,牠不是天天吃。老虎不餓的時候牠絕對不抓野獸的。我們常常看《動物奇觀》也是如此,獅子、老虎牠吃飽的時候牠睡懶覺,什麼小動物在牠身旁走,牠理都不理的,只有餓了的時候牠才會去抓東西吃。所以縱牠一生,牠也殺不了幾個動物,沒有人厲害。人,你看看吃雞魚鴨肉天天在吃,不知道要殺害多少眾生。牠是餓了不得已才去抓一個來吃,我們並不是沒得吃,天天挑口味,這個業造得太重。牠是無可奈何,不吃不能維持生命,業報。所以的確人造罪業極重極重,畜生很少造罪業的。所以這些人嫉妒,嫉妒心多重,六祖跑到山上去了,找不到,放火燒山,想把他逼出來。所以我們今天講學佛,遇到一些嫉妒、障礙,算什麼?人家祖師,真正得道的了,都有這麼多冤家債主來找麻煩,我們算什麼?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還有提婆達多,還有六群比丘專門唱反調、搗蛋的。這都是教我們要修忍辱波羅蜜,要能夠忍一切的毒害。

  【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

  他是躲在一個大石頭,石頭有縫,他鑽到裡面去才沒有被燒死。

  【石於是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

  這個地方還在,在曹侯村這個古跡還在。將來有機會到大陸,到曹溪去朝山的時候都還能見得到,這個東西都還在。所以對《壇經》很熟悉,到曹溪也就很熟了,到曹溪、到廣州法性寺,那是當年風動幡動的時候,六祖都在這些地方,我們都能去看一看。

  【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因為五祖教給他,你應當到懷集、四會這兩個縣裡面去藏身。所以他一想想這個很有道理,他就到懷集、四會縣去了,離開曹侯村。在懷集、四會,在獵人隊裡面,他就住了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出來的時候再到法性寺遇到印宗法師。所以這個是剛剛離開黃梅的時候,遇到無盡藏比丘尼。無盡藏以後也是明心見性,是他的四十三個開悟的弟子之一,無盡藏是其中之一。此地講的這十三個人都是開悟的弟子,都是明心見性的。再看第二位:

  【僧法海。】

  這是法海禪師。

  【韶州曲江人也。】

  這個是當地人,就是寶林寺的當地人。

  【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

  他初次到曹溪來參訪的時候、來參學的時候提出了一句話,這個話就是經上說的『即心即佛』,他對於這個有疑惑,來求祖師開示,什麼是心,什麼是佛?

  【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

  這個『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心必須在一念不生的時候,真心才現前。『後念不滅』是說什麼?是講用。『前念不生』是本體。體是真心,用就是佛,佛就是覺。所以用是覺,不是迷。假如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起心動念,這就不是心。不是心,是什麼?在佛法講那是識,那不是心。我們今天所用的是識,不是心。所以我們常講真誠,真誠是心,決定沒有虛假,沒有虛偽。所以要用心,也就是要用性,要用本性,不要用意識。「後念不滅」就是真性起用,真性起用就是四智。真性就是大圓鏡智,對待一切境界裡面用心就是平等性智,決定是平等;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是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個就叫做佛。

  【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成一切相』是什麼?《華嚴經》說得很好,「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的相分,所以這個是心。『離一切相即佛』,這就覺了。如果你在這一切相裡頭分別執著,那就錯了,那是凡夫。大師言簡意賅,說了這兩句就把心佛、體與用就講得清清楚楚。

  【吾若具說。窮劫不盡。】

  如果要細說、具體的來說,那說一劫說不完。這是真的,所有佛的經典都是說這麼一樁事情。底下他有兩首偈子:

  【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等。意中清淨。】

  『即心名慧』,這是說這個心常能照境界就叫做慧,要曉得慧與定是分不開家的,而且互為體用。定是體,慧就是用;慧是體,定就是用。換句話說,不能一定說哪個體、哪個用,它互為體用。你心定了它就能照,它能照了你心一定定。所以佛法這個修學,譬如講禪,禪家一般來講他先修定,定以後開慧;教下,他修止觀他先修慧,他有了慧他自然就定。為什麼?有了慧就看破了,看破之後他就放下了。一般人為什麼放不下?看不破。所以,看破了他自然放下,放下的人當然看破,它互為體用。「即心名慧」,不起一念就是定,定就是心,心起作用就是慧,所以即心名慧。『即佛乃定』,「佛」就是覺。怎麼樣才覺?離相就覺,著相就不覺。所以能離一切相,這就是佛的定。所以心、慧、佛、定,實在講是一不是二。

  『定慧等等』,「等」就是要均等、平等,不能夠說是定多慧少,或者是慧少定多,這個都有麻煩,這個裡面都會有邪見、會有煩惱。為什麼?他不平等。所以禪宗,特別是禪宗,教下也是如此,講修行叫調直定。怎麼叫調止?就是你要把定慧調到均等上。定是心之本體,慧是心之作用,體與用一定要相應,兩邊都不能迷,兩邊都要顧到。這個在修其他的法門的確是難,相當不容易,念佛就方便,念佛只照顧這一句阿彌陀佛。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心地清淨沒有其他的妄念,這是定;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這就是「定慧等等」。如果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打妄想,我這個定慧不等了。所以要求定慧等,才能達到『意中清淨』。這個「意中清淨」就是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也就是禪宗裡面所講的種種的三昧,清淨心、禪定現前。

  【悟此法門。由汝習性。】

  這句話很重要。『習』,要常常練習,你要不練習,就不能培養你的習性,沒有習性,功夫就不得力。所以我在此地勸同修們,天天佛號不間斷,縱然不念,聽不間斷。所以平常我放帶子,我一直到晚上睡覺我才關起來,此地不放的時候,我房間裡用耳機。很有效果,不但在晚上很靜的時候,我的心一靜下來馬上就聽到佛號,實際上統統都關起來了,佛號聲清清楚楚。白天也是如此,走到哪裡都一樣,什麼都不想,心一靜下來,想聽佛號了,清清楚楚在耳朵邊上。習性重要!我們想想那一些往生的人,他能走得那麼自在,他怎麼念的?就是這個念法,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顧慮。為什麼?我們一心想求西方淨土,這個世界什麼也帶不去,管他這些東西幹什麼?用不著理會。一心只求生淨土,只想見阿彌陀佛,只要有這個心、有這個願就叫無上菩提,你就發無上菩提了。所以習性要培養,平常要練習,真正肯練習,加強功夫練習,不要很長的時間就成了,就成就了。

  【用本無生。雙修是正。】

  定體起用叫慧,慧所謂是寂而常照,定是照而常寂。因為寂,這個裡面就沒有生滅,心清淨。清淨心裡頭沒有念頭,有念頭就叫有生滅,沒有念頭就沒有生滅。到這個心地清淨至極了,就是心起作用也不生滅,也沒有生滅。好像我們敲鐘一樣,我們不敲它,它沒有生滅;我們敲它聲音響了,響的時候還是沒有生滅,這樣用心就跟佛菩薩沒有兩樣。所以大師勉勵我們是要雙修,就是要定慧雙修。這個雙修,在念佛的人特別就是這一句佛號,或是四個字或是六個字,清清楚楚、字字分明這是慧,心裡沒有一個妄想這是定,這就是定慧雙修。

  【法海言下大悟。】

  他聽了之後開悟了。

  【以偈讚曰。】

  這個偈子讚歎也就是他自己聽了法之後他的心得,說明他自己的境界。

  【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

  這一下恍然大悟的時候悟什麼?原來我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前念不生,後念不滅,成一切相,離一切相,無二無別。無始劫以來就不悟,就是迷了,迷了自己的心,也把自己的佛給迷了。換句話說,定慧兩樣都失掉了,這是不悟。『不悟而自屈』,「屈」是屈辱了自性,屈辱了自性天真佛,把佛貶成凡夫,這不是委屈了嗎?

  【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現在豁然大悟,明瞭了,這才曉得定慧的正因。『定』是什麼?是我們的本性。『慧』是什麼?是本性起作用。這是真正明瞭了,原來定慧都不在外面,定慧是自己本來具足的,你還要到哪裡去求?本有,修就方便了。修是什麼?我要用這個,用我本有的,這就叫修。『雙修離諸物』,雙修定慧,即一切相離一切相,這個就是雙修。換句話說,修行的方法就是教我們用清淨心,用一念不生的心。一念不生,對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大慈大悲利益一切眾生,不著一切眾生相,這個就是定慧等等了。所以有一些人,雖然利益一切眾生,他著相,著相就不平等,他所修的是福不是慧。慧裡面有福,福裡頭不一定有慧。他雖修福他心不清淨,他在境界裡頭還起心動念,心不清淨。所以必須要修得自己在境界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心永遠是清淨是修定,樣樣事情都能做得圓圓滿滿是修慧。

  所以在一切境界裡絕不迷失自性清淨心,這一條非常重要。只要自己自性清淨心不迷失,你所做的都是慧。用不著再想:我什麼叫修慧?用不著。為什麼?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慧,就是佛;迷心起用就是凡夫,就是愚迷。心不清淨起作用就是愚迷,心清淨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這個法門是以心為主,我們念佛也不例外,也是要以心為主。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