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與淨宗修學  (第一集)  1996  美國洛杉磯  檔名:09-027-0001

  主持人:南加州淨土宗的道場,法印寺的長老,上印下海法師來為我們講幾句話,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

  印海法師:諸位法師,諸位同修,今天淨空老法師在百忙之中,能到洛杉磯來開示佛法三天,對我們洛杉磯的佛法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消息。同時也感謝淨宗學會的會長陳景昌居士,以及很多的同參能來這個地方舉行一個盛大的演講。我記得兩年前星雲法師來這個地方演講,也請我講兩句話,今天又請到淨空老法師來這個地方講經。這兩位是近代佛法的法將,一位是弘揚禪宗法門,一位是弘揚淨土法門,他們二位長老對於近代佛教的宣傳,可以說真正是替佛宣揚,是諸佛的化身。

  本人在當時講了一句話,也是羡慕,也是忌妒。我住在洛杉磯,沒有一個人請我到僑教中心來演講。看到法師來演講有這麼多的聽眾,心裡感覺不太舒服,但是這是個人福報、個人智慧。我想有一天也有這個機會,到這個地方來給各位演講。謝謝各位的鼓勵!

  這二位法師真是偉大!我們不要談星雲法師,像在座的淨空老法師,他的偉大處並不是在洛杉磯這邊偉大,他的偉大是在國際方面,從新馬地區,乃至今天他把佛法遠遠的向大陸宣傳。從他這兩天的言談當中,他的工作是任何人沒有辦法做到的。去年在新加坡辦一個講經的「培訓班」,有九位大陸派的出家人到新加坡去接受三個月的訓練。今年九月,他又去辦第二年的培訓班,有二十九位大陸各省各縣各市的年輕的法師、比丘、比丘尼到新加坡培訓班。同時還有大陸上每個大學、中學給他們獎學金。

  我們都知道,大陸經過這麼多年來,最重要的不同的待遇,佛法及其他宗教,可以說沒辦法弘揚;而今天海外的法師們去大陸弘揚佛法,也被他們拒絕,他們害怕我們自由民主和平的思想轉變。可是法師用他自己的福德智德,在新加坡每年有這樣偉大的工作,我想別人很少知道。所以我今天在這個地方,並不是當面捧場,事實上我們對他多少年來,不管從台灣、從海外辦淨宗學會,這種無條件的弘揚佛法,是把自己供養的一點紅包都是放在教化眾生,培養將來佛教的弘法人才。這一點我想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所以利用這個機會向各位表揚。我們希望法師也有機會到洛杉磯來,培養年輕的法師、年輕的居士弘揚佛法。謝謝各位!

  主持人:現在我們請淨空法師來為我們做精彩的專題演講。請大家起立合掌,向法師問訊。請坐!

  淨空法師開示:

  諸位法師,諸位僑界的領袖,諸位大德,諸位同學:

  今天承蒙淨宗學會與這邊一些佛教界的團體邀請,在此地做三天專題的講演,這種殊勝的因緣,我非常的感激。尤其看到洛杉磯愛好佛法的同修有這麼多,比我過去幾年到這邊來講演的人數增加了很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相信同學當中有不少是老同修,但是也有很多新的同學,這一次的講題是這邊同修們擬定的,要我說說「金剛經與淨土的修學」。

  在去年的年初,有一些同修來找我,希望能夠把《金剛經》講一遍。我聽了以後,覺得也是好事情。《金剛經》早年曾經講過幾遍,以後這十幾年當中都專講淨土法門,所以這一部經我至少已經有二十年沒有看了。想一想在這段時期當中,雖然大家《無量壽經》念的很勤,佛號也念的不錯,可是煩惱沒有減少,對於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人說:「我有把握。」那這個問題就來了。

  為什麼念佛收不到效果?追究其原因,還是沒有看破,沒有放下,對這個娑婆的苦世界還挺留戀的,這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原因,《金剛經》正好幫我們解決這個問題。《金剛經》就是教給我們看破、放下,所以我就接受了。我說這一部經有它的特色,如果真的我們能夠看破放下,老實念佛,沒有一個不成就的。所以就重新把這部經本找出來,仔細的看了一看。正好利用在新加坡教學的這段時間,白天教學生,晚上就講經,四個月,用了二百四十八個小時,把這一部經講圓滿了。這一次講得比較詳細,錄音帶跟錄影帶好像新加坡淨宗學會、居士林已經在流通了,我想可能美國有一些地方也都能夠看到了。

  為了幫助新學的同學們,我們在講題之前,要略略的把佛法做一個簡單的介紹。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一定要清楚。如果不清楚、不明白,這樣學佛就不能責怪別人說我們是迷信。搞清楚之後,我們再相信,再修學,那就是正信了,那不是迷信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佛法是什麼。

  在民國十二年的時候,半個世紀以前,歐陽竟無居士在第四中山大學做了一次講演,他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時所必需」,這麼長的一個講題,在當時確實震撼了佛教界。第四中山大學就是現在的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我到大陸去看過這個學校。歐陽先生講的很有道理,當時他的學生王恩洋居士做成筆記,所以他的講記也就流通了。

  一九七七年我在香港講經,看到他的這個講記的小冊子。我看了非常歡喜,帶到台灣之後也影印了不少,希望幫助我們對佛教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佛教確確實實不是宗教,但是現在的佛教又真的變成了宗教。現在無可否認的,佛教是宗教。可是佛教的本質不是宗教,它變質了,變成宗教,我們要把這個根源搞清楚。

  佛教究竟是什麼?佛教是教育,佛陀的教育。在那個時代,中國出現了一位孔子,印度出現了一位釋迦牟尼佛,兩位都是非常偉大的教育家。仔細比較兩家的學說,相同的地方很多,尤其在基本的觀念、立場,幾乎都是一致的,這是我們不能夠不佩服的。孔夫子與世尊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互相研究討論過,這也正是後人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

  佛法是教育,實在講,如果我們細心一點,仔細去觀察,不難發覺。譬如在稱呼上來說,我們稱佛叫「本師」,根本的老師。從前念書人稱孔老夫子為「先師」,先師跟本師的意思非常接近。我們自稱為「弟子」,由此可知,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我們跟菩薩是同學的關係。菩薩是早期佛的學生,我們是後來的佛學生,菩薩是我們的學長,我們的關係很親切。所以佛菩薩不是神明,這個諸位一定要搞清楚。這是從稱呼上,只有在教育裡有這種稱呼,宗教裡面沒有「師生」這種稱呼的。也沒有平等這種觀念,你看佛的一切經論裡面常說到「生佛平等」,眾生跟佛絕對是平等的。這個要在宗教上說,人跟上帝平等是決定講不通的。我們佛法眾生跟佛是平等的,所以他是我們的老師。

  從歷代佛法承傳方面,我們也能看出來。佛教在最初確實是所謂私人修學,並沒有組織;一直到中國唐朝,我們中國的祖師大德們才將佛法的教學制度化,這個在佛法是一個很大的貢獻,也就是建立了叢林。

  古時候講叢林,要用現代的名詞來講,就是大學。叢林就是大學,看看叢林的組織跟現在的學校,幾乎沒有兩樣。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他下面分三個部分,三大綱領執事,首座相當於現在的教務,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所以跟現在學校裡面這個分工幾乎完全相同,只是名稱不一樣,工作性質完全相同。所以叢林制度是中國佛教的特色,就是把它制度化了。

  從寺院的名稱,我們由歷史上來看,現在佛教的道場還是叫「寺」。實在講,這個名稱,我在許許多多國家地區,也是常常勸導同修們,這個名稱要改;如果不改,會叫人產生錯誤的觀念。整個時代都在改,我們一定要跟著時代潮流來改進,這才對。佛法不是一成不變的,佛法是破一切執著的,佛在《金剛經》上講得好,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這個講得多好!這真正能叫我們得真實的受用。所以佛法超越了種族、超越了國家的界限、超越地區、超越黨派、超越宗教、超越一切學術,一切時、一切處,無論哪一個地區的眾生,接觸到佛法,都能接受,這才叫大圓滿,這個才是真實的智慧。

  「寺」的起源是漢朝,國家政府辦事機關的名稱。漢朝的制度,屬於宰相辦事的機構稱部,所以宰相下面有六個部,直接屬於皇帝管轄的辦事機關就叫做「寺」。所以寺是政府辦事的機關,與宗教完全不相干。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前清,清朝時候皇帝辦事機關還稱為寺。寺的首長稱卿。皇帝下面有九個辦事機關,我們現在講一級單位,一級機關稱部。那個時候不叫部長,稱尚書,尚書就是部長。侍郎就是次長,他有兩個侍郎,左右侍郎,相當於現在政務次長跟常務次長。

  佛教傳到中國,諸位讀歷史都曉得,是由國家、帝王派特使去迎請過來的。這個法師到中國來,是我們中國的國賓,由國家來接待他們。那個時候主管外交,我們現在講外交部,現在主管外交是歸行政院,從前主管外交不是宰相,是皇帝自己管外交。管外交這個機構稱為鴻臚寺,鴻臚寺卿就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法師到中國來,由鴻臚寺接待。

  來了之後,跟我們一接觸,朝野談談都非常歡喜,非常歡迎。於是朝野人士希望把他們留在中國,不要再回去了,留在中國。他們也很慈悲,就答應了。鴻臚寺是接待賓客的,總不能長遠住在這個地方,於是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再增設一個。再增設一個寺,則變成十個寺。在中國的第一個佛寺,取的名字叫白馬寺,洛陽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寺。所以諸位要曉得,這個寺就是佛教教育部,歸皇帝管的。

  宰相底下也有一個教育部叫禮部。但是宰相總不及皇帝,中國古時候的老百姓對皇帝非常尊敬,皇帝推廣的這個教育,於是就普遍到全國每一個地區,比禮部推行的孔孟教學要廣泛的多。這是說明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在中國古代,要是屬於宗教的,它不是稱寺,稱廟。所以廟是供神的,可以說與宗教有關係。寺是決定沒有關係,這個我們要搞清楚。

  還有在一般稱呼上也能夠辨別出來,譬如現在大家習慣上看到一般出家人稱和尚,宗教裡沒有和尚。和尚是印度話,它的意思是親教師,要用現代的名詞來講就是指導教授,所以這個關係非常親切。看到一般出家人,我們如果懂得這個名詞術語的意義,決定不稱他和尚。為什麼?我跟他沒有這個關係。他是直接教導我的,才稱和尚;不是直接教我的,不稱和尚。所以在過去叢林裡面,只有住持一個人稱和尚,一般寺院只有住持一個人稱和尚。一個道場,和尚只有一個人,沒有兩個。他是主持教化的,也就是主持這個教育政策的,底下這一些法師們是執行的。他是校長,那是教員。對這些教員我們稱法師,稱阿闍梨。阿闍梨是梵語,翻譯中文的意思是軌範師,就是他的言行可以做我的榜樣,可以做我的模範。我們中國通常稱法師,就有這個意思。所以你從這許許多多稱呼,就知道佛教確確實實不是宗教。

  宗教裡面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個主宰的神,為大家供奉的,佛教裡面沒有。佛教裡面供佛菩薩形像,它的意義我們要清楚,跟我們中國人家裡面供祖先牌位的意思相同。老師對於我們有這麼大的恩德,我們學佛念念不忘佛陀,所以我們供養佛像,這是紀念的意思。中國人所謂「慎終追遠」、「孝親尊師」,所以供養佛像是這個意思。供養菩薩像,菩薩是先賢,是佛的好學生,有成就的學生,我們供養他,見到這個像,就想到見賢思齊,我們要向他學習,這是供養真正的目的,所以佛法裡面決定沒有迷信。

  供養佛菩薩形像,第二個意思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表法。大家知道佛門裡面,佛的名號很多,專門講佛的名號有《萬佛名經》,那裡面有一萬二千多尊佛號。菩薩的名號就更多,所以有一些人,沒有深究佛法,隨便批評,認為佛教是低級的宗教,叫泛神教、多神教。高級的宗教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佛教這個神太多太多了!他們認為這是低級的宗教。其實他不知道佛教裡面所有的諸佛代表我們的性德,所有一切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所以無論多少佛菩薩的名號,總而言之,都是你自己一個人。自己的性德無量無邊,一個名號沒有辦法表現。

  譬如我們這個世間,也有不少多才多藝的,你看介紹自己,名片一拿出來,頭銜十幾個、二十幾個,一張印不出完,還要摺疊一張。他為什麼要那麼多頭銜?這就曉得,我們的性德,那個名片一萬張也寫不下去,所以用這麼許多的名號來顯示、來表示。性德雖然深廣,如果沒有修德,我們的性德顯不出來,所以佛就是性德已經顯出來了。凡夫呢?我們的性德跟諸佛是無二無別,沒有兩樣。雖沒有兩樣,我們透不出來。為什麼透不出來?佛說了,我們有障礙,障礙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障礙,佛為我們講解、開導方便起見,把它歸納成兩大類,叫二障。這個二障,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因為你有二障,你這二種障礙去盡了,你的性德就完全透露了。所以諸佛名號表性德,菩薩名號表修德,我們要怎樣去修學,除掉我們的障礙,恢復我們的性德,這就是佛陀的教育。這是我們必須要把它認識清楚,我們這一生當中修學才能夠得到真實的受用。

  所以佛陀教育比夫子的教育,範圍要大的多。孔夫子的教育只是對人,在六道裡面,只對人道。在這個時間裡面,只在一生,只著重一生的教育。而佛法的教育,它的範圍廣,九法界的眾生統統包括在其中。而在時間上長,過去、現在、未來、盡虛空遍法界是佛陀教學的對象,這樣廣大的範圍,實在不可思議!是不是事實?有沒有誇張?沒有!如果性德透不出來,聽了這些話,好像是很誇張,很自大。真正性德現前,才曉得這句句都是事實,沒有絲毫誇張。佛法是佛陀對於九法界一切眾生究竟圓滿的教育,這個我們必須要認識它,肯定它。

  再說佛法既然是教育,它教的是些什麼?教育的內容是什麼?世尊當年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圓寂之後,由弟子們將佛所教的、所講的記錄下來,成為經典。而經典之豐富,許多人用「浩如煙海」來形容它,傳到中國來的,只是其中的少分而已。因為古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從中國到印度必須走路、騎馬,時間大概要用一年的時間,相當困難。因此典籍之流通,必然是在裡面選擇、再選擇,這樣經過篩選才傳到中國來。傳到中國來之後,必須通過翻譯,譯場的規模,這個在史傳上都有記載,我們就不必多說了。翻譯是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所以傳來這些梵文的經典,我們翻譯的時候,在裡面又再作一次篩選。那些適合我們國情,非常適合我們需要,是真實究竟圓滿的這些大法,我們優先的把它翻出來。傳來的經典,還沒有翻的,遺失掉的,想必也不少。這是我們對經典也得有一點常識,我們要瞭解、要認識它。

  這麼多經典裡面說的是什麼?我們不能不知道。有一年過年的時候,有一個同修來拜年,他是一位大學教授,好像是一個指導教授,對佛法也很有研究,他告訴我,輔仁大學請他去講經。

  我問他:「你講什麼經?」

  他說:「講《普賢行願品》。」

  那很好。我就問他:「佛法這麼多經典,你能不能用一句話回答我,它講的是些什麼?」

  他停了半天,沒答出來。我就告訴他:「諸法實相。你同不同意?」

  他說:「有道理。」

  我說:「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他對我這個說法很贊成。確實佛法那麼多的經典,講的什麼東西?宇宙人生的真相。人生,就是自己。宇宙是什麼?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這樣你才曉得佛教育跟我們多麼親切,這個關係多麼密切。換句話說,這個世間任何教育,我們可以學,可以不學,佛教育不能不學。佛教育不學,你就糊裡糊塗過一生,對於自己一無所知,對於自己四周圍生活環境也一無所知。你說,誰願意做這麼一個人?你要做一個明白人,你要做一個幸福的人,你要做一個快樂的人,你就非學佛不可,非接受佛教育不可。這才曉得佛教育的重要性,任何宗教徒都不能夠不學。

  說佛教是宗教,很多人排斥宗教,不願意接受。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智慧的教育,幸福的教育,快樂的教育。你們要不要?這不能不搞清楚,我們修學的方向就正確了。我們理想的目標,在這一生當中必定可以能夠達到。那麼我們對於經典的看法就不一樣了,不會把它看作迷信,不會一見到就排斥,這個就錯誤了。

  我們曉得佛教學的內容,然後再談到佛法修學的重點。佛門當中常講修行,「修行」這個術語怎麼個講法?是不是我每天都念經、每天都拜佛,這是不是修行?不是的,這與修行不相干。昨天還有同修告訴我,他說他持《無量壽經》,一天要持多少遍。我就告訴他:「你不是持,那是念。你一天念多少遍,你沒有持。」什麼叫持?依教奉行,經典裡面講的你都做到了,那叫持。《無量壽經》你「念」得很熟了。所以我就舉一個例子,「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做到了沒有?你一天到晚還是張家長、李家短,那你就沒有持。你每天念了,我相信,每天都念幾遍。但是沒有去做,這個不行。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行為包括的範圍很大,所以佛法把它歸納,佛的歸納法很好,歸納為「身、語、意」三大類。你的行為再多,你總不出這三大類。「身」是身體的動作,「語」是你的言語,「意」是你的念頭。你的行為再多,都不出這三大類。你的行為有了錯誤,也就是說你對於宇宙人生看錯了、想錯了、說錯了、做錯了,把這些錯誤都修正過來,這個叫修行。標準是什麼?標準是經典,經典就是標準。佛教給我們應當去做的,必定是善的;禁止不讓我們去做的,一定是錯誤的。

  所以我勸同修們,你們要接受佛法,要想接受佛教育,這是學佛。學佛就是學作佛,要懂這個意思,我要學的跟佛一樣。你們依《無量壽經》學,學成了之後,你們就是無量壽佛。認真去學,而沒有完全學像,那你是菩薩。你真在做了,你就是菩薩了。天天念經,天天念佛,還是胡思亂想,還是胡作妄為,那個沒有用,那你不是學佛,你與學佛不相干,你與修行也不相干,這個我們要真搞清楚、真搞明白,就得受用。那個受用太多太多了,說之不盡,都是你們每個人天天所想而想不到的。你要真肯學佛,那樣樣都能想到,真的是心想事成。這個話不是假的,是真的。

  修學總綱領,就是我們一入佛門,我們一定要請一個老師教導我們,使我們正式成為佛的弟子,所以受三歸戒。受了三歸戒,就是正式的佛弟子了,老師一定把三歸傳授給你。三歸是什麼?是佛法修學的總綱領、總方向,就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傳授的時候,一定要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我們才曉得怎麼個作法。所以形式固然重要,內容更重要。如果只受儀式,對於三歸的意義不懂,那你怎麼修?你怎麼下手?這種傳授可能是很久以前就流於形式了,所以學佛受過三歸的人,不曉得三歸是什麼。

  我們讀《六祖壇經》,《六祖壇經》是唐朝時候的作品,距離我們現在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所講的,他傳授三歸,他已經不是用「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沒有用這個名詞,他改了。諸位在《壇經》上可以看到,他改成「歸依覺,歸依正,歸依淨」,他用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實在講,我們看起來容易懂。所以他底下解釋,「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覺、正、淨」是三寶。歸是回頭,依是依靠,所以學佛的人,這是我們修行的中心。從我學佛這一天起,一直到成佛,決定不離「覺、正、淨」,這個太重要了。這是一個總方向、總綱領、總原則,「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我們要真做。千經萬論所說的,就是「覺正淨」的細節。在生活當中,你怎麼做;工作裡面,你怎麼做;處世待人當中,你怎麼做,那是跟你講細節;這是跟你講總綱領。

  歸,剛才講了是回歸,從哪裡歸?從迷惑顛倒回頭,「依自性覺」。佛法不靠外人,不依靠外人,依靠自己!所以佛是「無依道人」,依自性覺。從邪知邪見回過頭來,就是從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回過頭來,「依自性正」,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也是自性的流露,不是從外面來的。從一切的染污回過頭來,「依自性淨」。現在的染污非常非常的嚴重,不僅是我們飲食,我們居住的環境污染嚴重;更嚴重的是思想的污染、心理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麻煩大了!要從這一些污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

  所以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我們自性沒有透出來,我們雖有「覺正淨」,「覺正淨」是性德,但是沒有修德的時候,這個性德不起作用。於是我們要依靠老師、要依靠佛、依靠菩薩。佛菩薩給我們這麼多的教訓,給諸位說,是性德。所以佛的經典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他的自性跟我們的自性是一個自性,我們沒有依靠佛,依靠自己。展開佛經,像這個燈光一樣,藉著它的光,把我自己的光點燃。像蠟蠋一樣,我的蠟蠋黑的,沒點燃;他是亮的,我靠近他,點燃自己的這一支蠟蠋,這個就對了。不是永遠靠他,不是永遠跟他走,那就錯誤了,完全就錯了。所以經典是自性的流露,我們依靠這個方法,能夠開發自性,這樣我們的修學才找到一個門路。

  佛的教訓太多了,有好多同修來問我,我要從哪一句學起?我再告訴你,任何一句都行。佛沒有定法,任何一句都行,你要認真去做。但是佛教給我們也有一個原則,就是自己反省,自己反省哪一個毛病最重。跟治病一樣,先治重病,那個重病要命,先把這個病治好;其餘還不至於送命的那個病,以後慢慢治。行!來得及。先治重病,那個重病是什麼?你自己去想,「貪、瞋、痴、慢」這些病,我哪一個重。如果我的貪心重,那我就先從這裡下手,把這個毛病徹底改過來。如果我的瞋恚心重,你就從瞋恚這裡下手,把它改過來。

  用什麼方法來破除貪的病?佛教給我們用布施,學布施。布施對治慳貪,忍辱對治瞋恚。每個人的病並不一樣,所以要認真去反省,這個才叫學佛。說貪,貪的範圍很廣,貪財、貪名、貪色,太多了。甚至於貪佛法,都是貪,貪佛法也是貪。哪一個貪的重,先從哪裡下手。這是你真的覺悟了,你真的回頭了,你真正肯改過自新,真的肯幹了,你才能得佛法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所以佛法自始至終,要「行」!不是要「說」,說了沒有用,要做到。做到,你才真正能體會到這個裡面有好東西。沒有做到,沒有契入,聽得再多,所謂「隔靴搔癢」,總是隔一層,沒有法子去體會。這個體會就是佛法裡面講的「證」,「信、解、行、證」。你不「行」,你決定不能證得。證就是你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所以證果在哪裡?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你每一天工作之中,這個裡面覺悟,這個裡面證得。佛所說的一切不可思議的境界都在生活之中,你自己要去體會、要去證驗。

  所以「覺正淨」是三大綱領,是修行的大原則、大方向,決定不能差錯。無論你是學哪一個宗、哪一派、哪一個法門,顯教、密教,都離不開這一個原則。換句話說,都是修的「覺正淨」,也就是各種宗派不一樣,他們用的方法不相同,用的手段不相同,可是目標方向決定是相同的。這個也是佛家所講「殊途同歸」的意思。《金剛經》上也說得好,法門無量無邊,一定是殊途同歸。

  原則、方向我們知道了,當然最關心的還是現在從哪裡下手?從哪裡做起?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淨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寫了一個緣起,緣起裡面告訴我們修學的宗旨、目標、方向與下手之處,修淨宗的同修所依據的經典,就是「五經一論」。五經當中,以《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菩薩行願品》這三種最重要。

  在日常生活當中,佛教給我們下手之處是在《觀經》上講的「三福」。佛說得很明白,這個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一句話我們決定不能夠疏忽。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行成佛,都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你說這多重要,這不僅是修淨土。「三福」,第一條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要問,我們學佛、修行從哪裡下手?就從這裡下手。

  現在的社會變了,倫理道德大家不講了,認為這個東西落伍了。可是佛還是這樣教給我們,從「孝親尊師」下手。為什麼?這是性德。不但我們自己要在佛法上得殊勝的利益,我們一定要奉行;不照這個做,決定不能成就。而且這樣做,就是行菩薩道,就是普度眾生。為什麼?提倡孝道,我不是口說,我做給別人看。做的人多了,對這個社會就產生正面的影響,所以從孝親開始。

  這個「孝」字,不但是佛陀教學的中心,儒家孔老夫子也是以這個字為中心。所以佛法到中國來的時候,非常受中國朝野歡迎,有道理!都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把孝道發揚光大。所以佛法到中國來之後,我們明白了,什麼人才把這個「孝」字做得最圓滿而沒有欠缺?佛陀做得圓圓滿滿。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他的孝道還欠一分,還不圓滿。

  這個字是中國的古字,決不是佛教傳來之後才造的字。可是這個字就很有味道,中國文字創造的規矩,古時候稱為「六書」,就是有六個原則。這個「孝」字是六個原則裡面的一個,稱作「會意」。會是體會,讓你看到這個符號,你體會這個字的意思。你看「孝」這個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這是什麼意思?告訴你,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沒有代溝。有代溝就不孝了,孝就沒有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這是什麼?這是法性,從法性顯現的是法相,這一個符號就代表了圓滿的法性與法相。

  誰能把這個字做到?只有佛陀。所以這個孝養的意義就深了,範圍就廣了。不是說對父母飲食起居的照顧,你就算孝了。那個不能算盡孝!所以要懂得「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志」就是父母對你的期望,你要能夠做到。如果叫父母心裡面有憂慮、有煩惱,就不孝了。由此可知,兄弟不和,父母煩惱了;妯娌不和,也煩惱了。這都是不孝。你在作學生,在學校念書,功課不好,品行不好,父母擔憂,不孝!你在社會工作,你工作不認真,跟同事們不能協調,父母也擔心,也不孝!你才曉得「孝」之一字,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的事情,都離不開孝道,這才知道盡孝之難。佛在修行上把這個列入第一條,把這個列入最初下手之處,你不能盡孝,你就不必學佛了,你沒法子學佛。

  諸位在經典上常常看到,佛叫著「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有標準的。我們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能夠盡到孝道,能夠尊敬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是善男子裡面的人天「善男子,善女人」。不簡單!如果人天善都沒有了,你怎麼能入佛門?小乘的善建立在人天善的基礎上。好像三層樓,小乘是第二層,大乘是第三層,大乘善是建立在小乘善的基礎上。這個「三福」,第一條就是人天善,第二條是二乘善,第三層是大乘善。大乘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子」,這個三條十一句統統做到了。這是佛教教育對於弟子學生要求的標準,我們一定要做到。

  而「孝」這一個字,徹始徹終,從初發心到圓滿成佛,不離開這個字。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回家孝養父母,從這學起。父母不在了,我們要常念父母,不能忘掉父母對我們的期望。父母對我們期望什麼?最大的期望,是期望我們在他老年的時候,能幫助他過的最幸福、最快樂。最幸福、最快樂,如果只有這一生,佛說你的孝道不圓滿。你要能夠叫你的父母這一生很快樂,來生更快樂,永遠快樂,那你才算是盡孝了。你做不到這個,這一生當中能照顧父母,來生父母到六道中哪一道去了,你怎麼能算盡孝!所以佛教給我們行大孝,勸父母學佛,勸父母念佛往生,幫助父母成佛,你那個孝才稱得上是大孝。父母不相信佛法,那怎麼辦?不相信佛法,是你沒有學佛。你要學佛了,別人看到了,沒有一個不相信。這是事實!學佛之人,正是佛講的天上人間第一好人,誰不尊敬?誰不愛護?

  如果你學佛了,今天張家長,明天李家短,那人家看到你,「不要學佛了,佛不能學,你看他那個樣子」。你給人家一個壞的印象,你怎麼能讓人家學佛?學佛人,說實實在在話,就是給一切眾生做一個最好的榜樣。諸佛菩薩以身作則,佛是九法界一切眾生最好的榜樣,我們學佛也就是學給一切人做最好的榜樣。我們個人是人中的榜樣,我的家庭是所有一切家庭的榜樣,我的公司是一切商場的榜樣,那才叫學佛!這個裡面有真實的智慧,真實的功德。

  諸佛菩薩起心動念想什麼?我們起心動念想什麼?這是我們應當要常常反省、常常檢點的。所以佛門定的有早晚功課,早晚功課是什麼意思?早課就是提醒你:我這一天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遵守佛的教誨,依教奉行。晚課是反省:想想今天一天,有沒有照佛的教訓去做,哪些事情做了,哪些事情又違背了。這樣做早晚課,功德無量,這是真實的懺悔法。所以懺悔通一切行法,也是行門裡面的總綱領。決定不是早晨把那個課誦念一遍給佛菩薩聽,晚上又念一遍,「我是好學生,你看,我都念給你聽了,我都沒有偷懶,沒有缺課」,這是假的。這樣做,實在講,不但沒有好處,恐怕佛菩薩還要降罪於你;實在講佛菩薩很慈悲,絕不怪人的。為什麼?我們自己用心錯了,沒有照作。去念一遍,好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一次,一年到頭天天騙,還以為自己好大的功德,以為自己修行很不錯了。你們諸位冷靜去想一想,我們學佛是怎麼學的?為什麼學佛學了這麼多年,還落到如此地步!必定有因,要把那個錯誤的因緣找出來,真正把它修正過來。如理如法的修學,我常說殊勝的功德利益很快就會得到。所以這個孝親的意思太深太廣。

  第二個是老師。老師的恩德不能忘記,為什麼?我們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慧命得自於老師,所以佛在第二條就教給我們要「奉事師長」。中國在古時候,讀書人把老師的恩德看得跟父母是一樣的,是同等的。所以諸位從《禮記》上去看就非常明顯,從稱名這是很顯著的。古時候的人,對人都很尊敬,稱呼稱「字」、稱「號」,沒有稱「名」的。這個現在人不講究了,現在是連姓都喊了;這在古時候,那是大不敬,哪有這種道理!

  古人男子二十歲成年,行冠禮。「冠」就是戴帽子,就是大人,不是小孩了。從這一天起,所有一切認識他的人,都稱他「字」(在行冠禮這個時候,同輩送他一個「字」),不稱「名」了,稱他這個「字」。沒行冠禮之前,他叫童子,小孩,叫他的名字沒有關係,他還沒成年。女子十六歲梳頭了,這是成年了。所以都稱「字」,不稱「名」。從此以後,在一生當中,稱你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父母,一個是老師,就曉得老師跟父母是一樣的。那個時候縱然在朝廷作官,皇帝都稱你字,不稱名,對你恭敬。如果皇帝叫你的名字,那個麻煩就來了,你犯罪了,判刑了,那才稱你名,稱名是犯罪的,那不是正常的。所以這是對老師的尊重。老師的兒女跟自己的兄弟一樣,在一生當中一定是互相照顧。現在師道沒有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師道沒有了。

  現在學生跟老師沒有這個關係了,從前師生如父子,確實有這個關係。所以師道必須提倡,沒有好的教育,要想移風化俗,那就談不到。現在世風日下,大家都知道的。這個社會倫理道德加速度的在崩潰,這是一個不善之因。不善之因,後面一定招不善之果,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明眼人、頭腦清楚的人,對於這個事非常的畏懼,這個世間人懵懵懂懂,他不知道,他不害怕。今天什麼事情是最可怕的?這一樁事情最可怕。而挽救這個大災難,現在教育來不及了,教育是百年樹人,來不及了。宗教裡面講的這個因果,因果不但是學說,它是事實。

  民國初年,印光老法師在世的時候,他一生當中極力提倡的、全心投注的,提倡因果報應的教育,這是老法師的智慧,老法師的悲心。你看他印這個《了凡四訓》、《安士全書》、《感應篇彙編》,我們從他印的那個版權頁後面去看,每一種書都印了三、四十版,而且每一版少的兩萬冊,多的五、六萬冊。我在香港講經,遇到「弘化社」的東西,我仔細去看,嚇一跳!為什麼這樣大量的在流通?我估計他印這三種書在一百多萬冊以上。任何佛經的經本,他沒有印這麼多。到以後冷靜去想一想,才曉得人要能相信因果報應,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他會收斂。人人懂得收斂,這個社會才祥和。起心動念多想想別人,多替社會想,多替國家想,這樣自己才能得利益,才能得好處。起心動念只想自己,不想別人,縱然有福也享不了幾天;福報享盡了,必墮三途,那個就苦不堪言了。所以老法師提倡因果報應的教育,這是大智慧、大慈悲,把佛法放在第二,這個放在第一。這一種苦心,我們要能體會。他老人家不在,走了,我們明白這一樁事理的重要性,我們要接著幹。《了凡四訓》要細講、要深講、要廣講,萬萬不可以認為這不是佛法。

  我有一年,在台灣大專講座裡面,就開了《了凡四訓》這一門課。還有一位法師來找我麻煩。

  他說:「你是個出家人,你應當講佛經,你為什麼講外道的東西?」

  我說:「什麼?」

  他說:「《了凡四訓》不是佛經,是外道。」

  我說:「你為這個而來的。佛家有三法印,你應該知道。」

  他說:「我知道!」

  我說:「這本書是佛的法印印過的,那就是佛法。」

  他說:「什麼法印?」

  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個話你有沒有聽說過?」

  他聽我一說,掉頭就去了。不要那麼固執!是我們佛教的才宣揚,不是佛教的我就把它當作敵對,這個世界永無寧日,這哪裡是慈悲?所以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心量非常窄小!

  今年年初我在新加坡弘法,澳州政府他們有一個「論壇」,這是宗教聯誼的一個「論壇」,屬於他們移民局辦的,邀請我去講演,我非常歡喜。他的成員有十四個不同的宗教團體,「論壇」的目的是希望我們團教,各個宗教如何能夠團結,如何能夠互助合作,幫助這個社會,消除種種的隔閡,達到互助合作。這個目標了不起,實在太難得了。所以我接到邀請信的時候,我就答應他。主辦的這個局長是猶太教,裡面有伊斯蘭教,各種教派都有。我去介紹佛法,說得他們非常歡喜。我都稱他們為「菩薩」,菩薩化身,你們真是菩薩,對於其他宗教沒有排斥,互相尊重,來求團結合作,替社會解決問題。所以我希望他們這個「論壇」能夠擴大,將來能夠影響到整個世界,這是菩薩事業,符合佛教教學的宗旨,也符合佛教教學的方法。

  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你看參訪那些善知識裡面有其他宗教的領袖,那不是佛教的。勝熱婆羅門是婆羅門教的領袖,我們稱他菩薩。所以我在那個團體說:「你們有這樣的一個認知,這樣的一個抱負,這一種慈悲心,這樣的一個理念,伊斯蘭教的阿訇菩薩,基督教的牧師菩薩,我都稱你們菩薩,名副其實。」菩薩是覺悟的人,菩薩的意思是覺悟的有情眾生,他們覺悟了,這個多難得!

  我講完之後,他們歡迎我參加他的這個「論壇」,我也答應了。但是我沒有辦法參加他的會,他們會是每個月一次。所以我每一個月寄一編文章給他們,讓他們翻成英文,提供他們做參考。現在這個世間有災難,外教裡有菩薩出現,他們的心胸多廣大,值得讚歎,值得敬佩。這是猶太教人發起的。

  所以一切都要認真切實的去做到,培養慈悲心。而慈悲心從哪裡培養起?不殺害一切眾生。在美國,有很多同修來找我,家裡面蜘蛛、螞蟻、小蟲來了,不殺也不行,究竟怎麼辦?我告訴他們,我們最要緊要做的是整潔。家庭環境整齊清潔,這些小動物就少了;再用真誠、慈悲會感動牠們。你們不防試試看,真誠心、慈悲心跟牠談條件,「我這個房子範圍裡面,這是我居住的範圍,你們不要進來,你們在外面活動」,牠們要吃點什麼東西,外面撒一點,供養牠們,我們談清楚。

  如果這個東西太多,有的時候你要用殺蟲劑,或者是請殺蟲公司來殺蟲,這在美國常常有的。我們的道場也不能避免,因為道場有活動的時候,信徒很多,你叫他到這邊來被蟲咬了,這個我們也對不起他。但是怎麼做?三天前我們在這裡誦經念咒,給牠超度,請牠搬家;三天後,我再請人家來處理,我是依照戒律上面來做。家裡面也可以這樣作法,給牠念一卷《阿彌陀經》,念七遍往生咒,然後勸牠搬家,遷移迴避。誠則靈,牠有靈性,我們也有靈性,一定有感應道交。你真的這樣做了,真有效。有一個同修來告訴我,他們家裡真的都沒有了,再找不到了。誠則靈!

  這是我們在印光大師傳記裡面,看到老和尚七十歲之後,他所住的這個房間裡面,什麼蚊蟲、跳蚤一個都找不到,牠都搬家了;很奇怪,都搬家了。這是什麼感召的?慈悲心感召的。要有真正的慈悲心,動物都會知道。慈悲心能解毒,現在我們飲食裡毒的東西太多了,慈悲心能解毒,清淨、慈悲、平等,任何毒的接觸都能夠化解,所以佛教給我們好東西實實在在太多了。

  從人天善的這個基礎才談到歸依,所以佛才教你「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小乘善、二乘善。歸依的意思,前面略略的說過了。如果諸位要想知道詳細一點,我們這邊有三歸的錄音帶,可以向他們要,回家去多聽幾遍。我們還有一個小冊子,我今年年初在澳州講過一次「三歸依」,講得比以前更詳細,完全落實在生活的層面上,那個很有受用;也就是我們以這個三歸來生活、來工作、來應酬、處事待人接物,就完全落實在生活上。

  以這個二乘善的基礎,佛再教給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一條是大乘善。我們在大乘經典裡面所看到的「善男子,善女人」,就是具足這個十一句才符合這個標準。所以大乘人第一個就是「發菩提心」。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的意思,真正覺悟。如果照經論上來解釋「菩提心」,跟你講「直心、深心、大悲心」,《觀經》上講「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都不太好懂。最簡單的講法,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裡面所說的,我們引申他的意思,最要緊的就是真正覺悟到六道苦,要真正覺悟到這個。六道苦!苦空無常,對於六道三界決定不再貪戀了,這是菩提心。如果真正能夠相信佛在淨土教裡面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接引一切眾生,你果然具足信願持名,求生淨土,蕅益大師說,這叫「無上菩提心」。

  蕅益大師說得對,非常有道理,字字真實。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沒有比這個更快的了,沒有比這個更穩當、更容易的,一生成就。修學其他法門不一定一生能成就,這個法門一生就成就,所以確確實實是無上菩提心。可是要真做,真正的依教奉行。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克服自己的脾氣,克服自己種種的毛病,改過自新。換句話說,我不要作人了,我要作菩薩,我要作佛,這樣才行!作人要搞六道輪迴。要有這個決心,有這個志氣,這是真正覺悟的人。

  第二條「深信因果」。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看到這一句,大惑不解,搞了好多年才明瞭。因為講到相信因果報應,不應該放在菩薩善裡頭,我們一般人都曉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難道菩薩不曉得?它放在第一條人天善裡面,我決定不懷疑,我會很贊成。它放在第三條菩薩善裡面,就把我搞糊塗了。菩薩還不知道因果?還勸菩薩深信因果?以後學佛,搞了多少年才豁然貫通,才曉得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就是淨土教裡面所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許許多多的菩薩聽到淨土教還不肯接受,所以佛在這裡勸他「深信因果」,就是「信」這個因果,不是普通的。

  「讀誦大乘」,讀誦是第一個階段,一定要熟記,然後才能夠奉行。我們對人對事對物,立刻就能想到佛的教誨,「我可不可以動這個念頭,可不可以說這句話,可不可以做這樁事」,都要依佛的教誨為依據、為標準,這才是佛弟子,這才是受持佛經。受是接受,持是保持,接受是做到,保持是我們一生當中永遠遵守,這才叫「受持」。

  最後不但自己要做,而且要勸人,要「勸進行者」。所以「三福」十一句,十句是自利的,只有最後一句是利他。具足自行化他,這是講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起,要從這個地方學起。而且佛說得好,這個「三福」十一句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就說明無論你學哪一個宗派,學哪一個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以這個「三福」做基礎。好像我們蓋房子,這是打地基,沒有這個基礎,你就沒有辦法蓋大樓。我們在《觀經》上仔細一看,這個意思非常明顯,因為韋提希夫人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向釋迦牟尼佛請教往生的方法。佛沒有說方法之前,先跟她講「三福」,說明這是基礎。從這個基礎上,建立念佛往生的法門,這樣我們才明白了,為什麼現在念佛的人這麼多,往生的人那麼少。

  我在台中的時代,李炳老常常感歎的說:「我們台中蓮社的蓮友,一萬個人當中,這些來念佛的人,真正往生的也不過兩、三個。」差錯出在哪裡?我們這才明瞭了,沒有這個基礎,也就是沒有認真去做。佛念得很好,每天早晚課不缺,一天到晚「阿彌陀佛」掛在口上,對佛每一天都供養香花、水果,可是對父母不敬不孝,你說遭糕不遭糕!問題就出在這裡,大錯特錯!對老師不知道尊敬,對父母不曉得孝順,每一天這樣供養佛,是叫巴結佛,佛怎麼肯受賄賂,哪有這種事情!所以修了一輩子,還搞六道輪迴,這是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最佳的榜樣,所以我們再回到《金剛經》,看《金剛經》就有味道了。

  許許多多大乘經典,一開端都是世尊放光現瑞發起,而《金剛經》的發起很平凡。釋迦牟尼佛到舍衛大城去托缽,以這個來發起,這是他天天幹的事情,出家人每天所做的工作,出去托缽。著衣、托缽、乞食,這個意思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我們今天生活的方式跟佛陀時代不一樣,可是原理原則沒有兩樣。他天天這麼做,沒人看出來,這一天被須菩提尊者看出來了。須菩提尊者歎為希有,他希有的是什麼?要用現在的話說,佛的生活為什麼那麼快樂?為什麼那麼愉快?為什麼那麼美滿?是這個意思。這就是佛法修學的重點,我們要學的就是學這個。穿衣,衣服穿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托缽,缽也是洗得乾乾淨淨,拿在手上,端端正正。佛法裡面講「不失威儀」,你看《無量壽經》講的總綱領三原則,「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他做到了,天天做,絕不馬虎。我們想想,我們出家、受戒了,在戒壇上那幾天規矩做,出了戒壇,馬虎了、隨便了,這個就不是學佛了。學佛是一生始終保持這個規矩,永遠不變。釋迦牟尼佛做到了,天天跟在戒壇上一樣,這是他教給我們的,用現在話說,就是整齊、清潔、規律,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不馬虎。

  如果我們在家庭裡面這麼做,你家裡頭上上下下哪一個不尊敬你,哪一個不歡喜。你一家人都被你感動了,都來學佛了。你的鄰居鄉黨,看到你們這一家這麼好,他也要學你,這就是自行化他。所以要用身教,不是言教。一定要冷靜細心觀察才知道,諸佛菩薩生活當中,就是佛法。佛所說的千經萬論,在哪裡?在他著衣裡面,在他持缽裡面,在他一舉一動裡面,都是圓圓滿滿究竟的佛法,你才會看出門道。所以須菩提才歡喜的叫道,「希有!希有!」真的是希有。《華嚴經》上講的那個境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任一,著衣是一,托缽是一,乞食是一,任何一都含攝著圓滿的佛法。換句話說,圓圓滿滿的性德與修德,就在一樁事情裡頭表現無遺,實實在在不可思議。難怪須菩提尊者叫著「希有,世尊」。換句話說,須菩提能看出來,他就很不簡單。他要不契入境界少分,他看不出來。能看出來,已經契入這個境界,雖不圓滿,是契入少分,也就是分證位。佛是究竟位,他是分證位,他才能夠看出來。

  更難得的是後面的表法,托缽乞食回來之後,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這個裡頭表現的就更清楚、更明顯了。我們今天無論在生活當中,做什麼事情,我們不懂得收(收心),我們還在胡思亂想,這就遭糕了。人家事情做完之後,他就收心,一個妄念都沒有。我們事情做完之後,腦袋裡頭還想個好半天,甚至於想多少天還忘不掉。他做完就沒有了,這就高明,這就是佛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地方,他懂得收心,他能收心。洗是洗乾淨,我們不知道洗。《無量壽經》上「洒心易行」,我們要把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洗掉!

  「敷座而坐」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多自在!日常生活當中發起的。由此可知,整個般若講什麼?就是講日常生活,而般若是整個佛法的中心。世尊四十九年說法,般若講了二十二年,它是整個佛法中心。換句話說,佛的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顯示著大圓滿,顯示著整個的佛法。由此可知,學佛真正叫現實,絕沒有忽略現實,真正把現實圓滿的掌控住了。所以佛法怎麼能不學?世間什麼最快樂?天上人間學佛最快樂,沒有比學佛更快樂的,沒有比學佛更幸福、更美滿的。

  你們天天想著怎麼樣身體好,怎麼樣不衰老,那是雞毛蒜皮的小事,那不是大事,那是附帶的。你如果學佛了,這些東西一點都不用不操心,自自然然它就是如此,用不著求。為什麼?身體容貌隨心所變,唯識裡面講「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你的心清淨,你的身體清淨,你的容貌清淨。心實在,你的身體就實在,你的容貌也實在,所謂「相隨心轉」。你天天想菩薩,你的相就像菩薩相。你天天想貪,貪財、貪名、貪色,相慢慢變成鬼,鬼是貪心。天天跟這個過不去,跟那個過不去,那將來就變成羅剎,變成阿修羅,這是瞋恨心變的。所以相是隨心變的,佛菩薩大慈大悲,變的相貌端嚴(端莊、莊嚴)。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跟諸位介紹《金剛經》的重點。謝謝各位。

  請大家起立,合掌,禮佛,一問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