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要義  (第四集) 1996/4  美國達拉斯佛教會  檔名:09-026-0004

  諸位同修:

  世尊在諸大乘經中所說,原理原則無不相同,不同的所在只是在方法上。所謂法門無量,佛門裡頭常講的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由此也能夠體會到諸佛菩薩無有定法可說。這個法門無量無邊,哪有定法好說?但是法門再多,它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方向、目標決定是一致的,決定不會有差錯的。在佛法裡面,大的區分,像宗門、教下這個差別很大,顯教、密教差別也很大,這是非常顯著的,我們一接觸就曉得有很大的不相同處。但是它的方向沒有變,目標沒有變。方向是什麼?是覺正淨,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才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我們讀《金剛經》,《金剛經》上佛說: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這句話看到了,一切諸佛都是依這部經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也是從這個經上得到的,那這個經是至高無上,其他的經都比不上。對不對?對的,但是不能完全對。為什麼不能完全對?每一個法門都是至高無上的,每一部經典都是諸佛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出處,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看清楚。既然如是,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這麼多經典,說這麼多法門,反而把我們搞迷惑了,說一部經不就好了嗎?一個法門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說這麼多?如果諸位說一個法門,那佛就有定法可說,就不是無有定法可說。

  佛說法,這個我們都曉得,他是依兩個原則,「真諦,俗諦」,這是說法一定要遵守這個原則。另外一個要緊的一樁事情,說法一定要契機,契機、契理都不出二諦,契機是不違俗諦,契理是不違真諦,二諦是絕對的標準。眾生的根性差別太大,個個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怎麼可能用一種方法普度一切眾生?這不可能的,所以佛說法就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曉得,無量無邊法門隨順俗諦而說的,也就是說,應各種不同根器的眾生而說的,說無量無邊的法門。法門雖然無量,目標、方向只有一個,不違背真諦。假如我們把這樁事情認識清楚、搞明白,你學佛就不難,而且你學佛一定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就得受用。這個時間短到什麼程度?我在過去講經常常提到,三個月就見效,三個月的確不長,就見效。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效果是什麼?消業障。當然業障不能全部消掉,可是那個消業障你自己會感覺到,我的業障少了。

  每位同修這幾天來跟我講的時候,都說業障很重,念這個經、念那個咒,修好多法門都消不掉。但是我要問你,什麼叫業障?如果你連業障都沒搞清楚,你怎麼能消業障?佛在《楞嚴經》上講得很好,世尊舉了比喻,業障好比是賊,他來擾亂你,來偷盜你的功德法財。如果你要不認識這個賊,你怎麼能把賊抓到?所以你一定要認識什麼叫做業障。業是事業,你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你在做事,事情做完之後,那個結果叫做業。造作這些業,決定會障礙。障礙什麼?如果從根本上講,障礙你的自性,障礙你的法身般若解脫,這是我們講佛教名詞裡面,這是究竟上說,障礙你的法身般若解脫。如果就在我們日常生活裡面來講,我們落實到生活層面上來講,障礙你什麼?障礙你的清淨心,使你身心不安穩;障礙你的家庭,你一家不和;障礙你的事業,你的事業不順利。你曉得什麼叫業障,你學佛、拜懺,你是不是把這些業障都消除了?我在旁邊冷眼旁觀,不但沒消除,這個懺愈拜業障愈多,那個佛愈學煩惱就愈多,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是問題叢生。這怎麼得了?是不是佛法有過失?佛法沒有過失。那我學佛為什麼會學成這樣?你叫做盲修瞎練,開經偈上講得很好,「願解如來真實義」,而你是錯解如來真實義,你把佛的意思解錯了。尤其是初學的同修,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實在講這就是業障。初學的時候,很多同修都非常熱心,這個同修說念佛好,那個同修說念佛不行,參禪好,再有個同學說禪也不行,學密才即身成佛。好了,這麼多熱心的朋友一來,這不曉得搞哪一個好了。都是熱心人、都是好心人來指點你,指點你無所適從,指點你無路可走,這是修學一開端,你在方法上就錯誤了。

  大小乘經裡面,佛都有明白的教誡,我們學佛第一個條件,要找一個好老師。你要想有成就的話,你不懂這個道理不行,你要找一個好老師,跟一個老師學。我們中國幾千年來,世法、佛法傳承講究叫師承,所謂師承就是學一個老師。這樁事情,我在講席當中也曾經講過很多次,但是同修們聽了之後沒有留意,聽了沒有在意,所以你得不到利益。師資之道,自古以來就很難,這個是緣分,不是一世的緣分,多生多劫的緣分。第一天在這個地方,我曾經跟同修們說,我們依靠老師,依靠老師的修學經驗向上提升,這個是師承裡頭非常重要的一樁事情。佛法當中,特別是宗門裡面常講的,「踏著毘盧頂上行」,毘盧遮那佛,法身如來,《華嚴經》上講的如來三聖,毘盧遮那是法身佛,盧舍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佛,這是佛的一體三身。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依靠他,踩著他的肩膀,踩著他的頭頂,我們就超越了,這才行。不是這樣的修行方法,你要另起爐灶,你哪一天才能成就?世法、佛法同樣一個道理,現代科技很發達,剛剛開發的國家要想在科技上求進步,譬如我們舉個例子,如同造飛機,是不是要用人家先進的這個科技,我們拿來研究、改良,那我們的飛機就比別人進步,你是踏著人家的基礎往上進。你不可能會回到兩百年前,那個雙翅膀螺旋槳,一個小時飛幾十公里的,你從那裡幹起嗎?你不可能。世間法也懂這個道理,踏著前人的經驗,踏著前人的成就,我們不斷的改進,往上提升,這才有進步。改進,前人有缺陷,把他改正過來,你就進步了,佛法裡面「踏著毘盧頂上行」的意思就在此地。

  所以我們要跟一個老師,學一家之言。佛門裡面的同修有很多也許聽到,古時候學佛,無論在家、出家,五年學戒,這個是基礎。你入佛門,五年學戒,這句話很簡單,可是我們看到這句話就依文解義,把這個話的意思錯會了。五年學戒什麼?學五戒、十戒、菩薩戒、八關齋戒,是不是學這些?不是的,不是學這個。這個「戒」字是老師的教誡,換句話說,五年當中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是這麼個意思,不是那些戒律裡面的。所以這個戒的意思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決定要受老師的約束,不可以違背。老師對於學生負絕對的責任,他要把你路指錯了,他背因果。這個指錯方向、指錯路,背的因果可大了,你自己路走錯了,那活該,不能怪別人,你把別人路指錯了,這還得了!

  以前李炳南老居士給我們講了個故事,就是比喻這樁事情,他說過去(不曉得是真的是假的,我們都不要理會),有一個大夫,這個大夫的醫術很不高明,每看一個病人,這個病人沒有多久就死掉,看了二、三十個病人,全都死掉了,這個罪過就很大。所以閻羅王就把他抓去,抓去之後,判他的罪下十八層地獄。他不服氣,他說,「我不是有意害他,我藥用錯了,是我醫術不高明」,庸醫殺人,「我不是有意殺他的,沒有意害他的」。那還是沒有法子,判到十八層地獄。他下了地獄之後,又跳又叫,很不服氣。這一鬧的時候,下面還有人說,「老兄你不要跳腳,我在底下,你這個跳腳,灰塵都落到我身上,我受不了」。他就問,他說,「我這個十八層,難道你還有十九層?」「是,我是在十九層」,「你老兄幹什麼?」「我教書的」。教書的,庸醫殺人下十八層地獄,這個庸教,老師,把學生的路指錯了,下十九層地獄的。所以這是老師指導學生,他要負完全責任。所以過去師徒如父子,老師跟學生這種恩德,有的時候真的超過父母,這個諸位要念古書,你就能夠了解。所以古時候師道之尊嚴,一個教書的人在社會上沒有一個不尊敬的。世法都如是,何況佛法!你怎麼能把人家的路指錯?這就是最要緊的,是親近善知識。

  我們要問,哪一個是善知識?善知識其實講沒有標準。我們看古時候這些語錄,你仔細去觀察,你就了解善知識沒有標準。但是善知識裡頭最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人、最佩服的人,這個人就是你的善知識。為什麼?他講話你聽,你百分之百的服從,這就是善知識。他的德行再高、學問再好,你不佩服他,你不肯聽他的,那個沒有用,那不是你的善知識,諸佛菩薩來也不是你的善知識。所以善知識標準在此地,我們自己心目當中最仰慕的、最佩服的,這是我們善知識。別人講的話,同樣的話,別人講我們不相信,不能接受,他說了我們就能接受、就能相信,就能夠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這是我們的善知識,是我們的好老師。大家也許聽說過,這個學生所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道理就在此地。老師未必很高明,學生會超過老師。老師教導你,他自己未必做到,但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學生做到了,學生往往超過老師。這個老師再高明,你不相信他,不肯聽他的話,不能依教奉行,沒有用處,跟他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所以選擇老師的標準在此地。

  在中國,這是幾乎各宗派我們在語錄裡面看到的,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去參訪一位大德,這個大德就告訴他,「你的緣分在什麼地方,你到那個地方去參訪,你會有成就」,指點他到那裡去。他到那個地方去,果然,三年、五年他開悟了,他成就了。我們想想,指點這個人,難道在他這個道場不能成就嗎?他有這種能力指示他到某一個地方能成就,他自己難道沒有這個本事嗎?諸位要明瞭,中國的文字簡單扼要,這個人去參訪這個老法師、老和尚,談話哪裡只有這麼二、三句?總是談了多少個小時,也許在那裡住了好多天,可是我們在歷史上看到記載只有二、三句話,他指點他到某個地方。當然談得很多,彼此了解得很深,老法師對於這個學人很清楚,他的根機、他的習性,他心目當中所仰慕的不是這個道場,也不是我這個人,我給他介紹另外一個符合他的理想,介紹到那邊去了。到那邊去,那個大德是他心目當中敬仰的,教導他能夠百分之百順從的,到那裡去了,三年五載就成就,是這麼一回事情。其實他自己的道德、學問、修持絕對不比那個人差,只是根性不相同。我們用最粗、最顯明的方法來說,譬如有個人他對於禪非常有興趣,他到我這裡來,也來念佛,雖然念,那個心總是定不下來,那個禪他總是念念不忘。我們很清楚,他在這個地方佛也念不好、禪也參不好,對他就耽誤了。那不如我們想到哪個參禪有功夫的,是一個好的老師,我們就介紹他到那邊去。他到那邊去之後,他死心塌地,他就不打妄想,很容易就成就了。

  由此可知,我們一個道場一個法門,這是自古以來所謂建道場、豎法幢,解行都專一,志同道合的到這邊來,大家都有成就。如果對這個法門沒有興趣,不願意修學的,我們介紹你到其他法門去修學。不是我這個地方什麼都能成就,沒有這個道理的。我們看《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你看每一位善知識他自己修的這一個法門,志同道合到這裡修。願意修別的法門,都介紹到其他道場,介紹給其他的法師,這叫成就一切眾生。所以法門平等,殊途同歸,一定要幫助他成就,不能夠障礙他,不能夠阻礙他,那個罪過就很重。古時候道場多,每個道場就像現在專科大學,便利大眾參學。確確實實一個道場有它的宗旨,有它所依據的經論,有它修學的方法,各個道場不相同。同一個宗派的,道場不同,裡頭還是大同小異。譬如念佛,這個念佛堂念佛,一句佛號,那個一句佛號念的腔調不一樣,念的快慢速度不一樣。我喜歡快,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那個人喜歡慢,「阿彌陀佛」,一句佛號要念二、三分鐘,你說這兩個人在一塊的時候,豈不要打架嗎?這兩個人怎麼可以在一個念佛堂念佛?必須要分兩個道場。懺雲法師念佛號就念得很慢,一個字一個字拖好長的聲音,拜佛也拜得很慢。有些年輕人看了就不習慣,他受不了。所以這是門庭施設不同,你看到那個很有興趣,你就可以跟他學,所以選老師是這個選法。

  你們要問哪個老師好?我就告訴你這個原則,你們自己選,我不能說這個老師好,那個老師不好,哪有這個道理?還有人,這年輕人常有,好高騖遠,眼睛長在頭頂上,誰也瞧不起,看看現前這個世界上這些出家、在家這些知識,好像都不怎麼樣。那怎麼辦?古人裡頭你能不能找得到?現在人找不到,找古人也是個辦法,做古大德的私淑弟子。用這種方法成就的,在我們中國第一個人,孟子。大概孟子眼光也很高,也瞧不起人,還算不錯,他對孔老夫子佩服到極處。所以他就學孔子,孔子那個時候已經不在世,但是孔子的書留在世間,他就專門讀孔子的書,學孔老夫子。遇到困難,他就找孔老夫子的學生,向他們請教,來幫助他,他依孔老夫子為老師,他學成功了。依古人為老師,他學成功了,以後用他這種方法,在中國歷代都有人,而且有很多有了不起的成就。最著名的,像司馬遷,這是漢朝的大儒,司馬遷學左丘明。左丘明跟孔老夫子同時代,司馬遷是漢朝時候人,相去很遠,他就專門讀《左傳》,現在四書五經裡頭有《左傳》,讀《左傳》,學《左傳》的文章,他學得很成功。以後他寫了一部《史記》,中國的歷史第一部書,是學《左傳》的。這是依古人為老師成功的。唐宋八大家的韓愈也是依古人為老師,他是以司馬遷為老師,專攻《史記》,專學《史記》,他學成功了,唐宋八大家的首領。在我們佛門裡面,很多同修知道的蕅益大師,明朝末年很了不起的我們淨宗的祖師,他也是學古人。他的老師是誰?蓮池大師。那個時候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不在世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世,一直流傳到現在都沒有散失。現在台灣把它印在一起,這麼厚的精裝本四冊。蕅益大師專門念蓮池大師的著作。

  跟一個人學,剛才講了,五年,五年當中決定不可以看第二個人的東西,學一個人,學一家之言。跟一個人學,這是踏著人家的肩膀,踏著人家的頭頂上去了,你要跟三個、四個、五個、六個學,你踏上去,掉下來、摔下去了,那個沒有法子的。要跟一個人學,你才會有成就。佛法、世法,古時候教學都是這個原則。我自己學佛,算是非常幸運,我不懂師承,碰上了,這個很奇妙,我不知道這個事情,瞎碰瞎撞撞上了。我在早年,很年輕的時候學哲學,跟方東美先生一個人,那個時候我有工作,想到學校裡去旁聽他的課。方先生對我了解,知道我好學、肯學,而且沒有學過,對於這門學術有濃厚的興趣。所以他不讓我到學校去旁聽,讓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去,他給我上兩個鐘點課,學生就是我一個。他家的小客廳,小圓桌子上,我們這一對一的上課。這個教法我非常感激,但是不知道,到以後學佛的時候,我們才明瞭方老師的苦心愛護。他為什麼不讓我到學校去?到學校去,一定認識很多同學,一定認識很多老師,換句話說,就會雜修、亂修,你就雜亂了。他不讓我接觸,只讓我接觸他一個人,所以他那個時候也舉個比喻,他說好像寫字畫畫一樣,這個學生有這個興趣,有濃厚的興趣,沒有學過,這是一張白紙,這一張白紙非常寶貴,他愛畫什麼就畫什麼,愛寫什麼就寫什麼。他說,如果這個紙是個骯髒的紙,是一張報紙,裡頭一塌糊塗的,你幹什麼都不行。那個時候他對我,就是因為我是一張白紙,沒有被污染過的,所以他非常愛護,絕對不讓我污染,這叫師承,這是老師愛護學生。

  我接觸佛法之後,再認識章嘉大師,章嘉大師那個態度跟方東美先生一樣,也是每個星期到他老人家那裡去,他給我一個小時到兩個小時,我跟章嘉大師三年。大師圓寂之後,隔了一年我認識李炳南老居士,所以我在李老居士之前,我就兩個老師。所以我學的東西很單純,我對我的老師衷心的敬仰,老師教導,我認真去做。到台中去之後,那已經就不是白紙,被方先生染過,被章嘉大師染過,不過還好的是只經過兩個人染過,染得很輕,不嚴重。就這個樣子,到李老那裡去,李老就很不客氣,他說,「你過去所學的,我統統不承認,全部作廢。從今天起的時候,完全接受我的教導,以前作廢」。那個時候開出三個條件,以後我們才曉得,這三個條件不是他的,是自古以來祖祖相傳的。第一個條件,聽經聞法只可以聽他一個人的,除他一個人之外,任何法師、居士、大德講經,一律不准聽,只能聽他一個人的。第二個是你看書,不管看佛書,看一切的書,都要經過他同意,他要不同意的話,一律不准看。第三個條件,就是你以前所學的統統作廢,我不承認,從頭學起。這三個條件我們那時候當時聽到,老師很跋扈,好像是目中無人,最後想一想還是接受了。所以在他門下,這一住就住了十年。老師要求五年,五年當中要守住這三條戒律,叫五年學戒,是這個三條。可是這種方法好,他不讓你聽,把你耳朵堵死了;不讓你看,把你眼睛遮住了,這不看、不聽,真的,三個月的時候,心清淨了,妄想少、煩惱少,好像比從前聰明一點。這聰明就是智慧,三個月就見效,半年就有很顯著的效果,才知道老師這個方法高明。所以老師要我守五年,我自己自動增加五年,我遵守他的條件十年,從這樣奠定了根基。

  我在新加坡,那是第一次到新加坡去的時候,是十年前。遇到演培法師,聊天談到這些事情,演培法師告訴我,他小的時候做小沙彌,在觀宗寺,諦閑老和尚也是這三個條件教他,他當時也很不服氣。於是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三個條件祖祖相傳,我們佛門當中一代一代相傳,就這三個條件。你要親近一個善知識的時候,百分之百的服從,只聽一個人,不可以聽第二個人的,你的心是定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就開智慧,你就消業障。業障是什麼?業障是妄想、是分別、是執著、是煩惱、是憂慮、是牽掛,這些東西叫業障。你想一想,你去拜拜懺,你是不是這個東西都沒有了?如果拜個梁皇懺,拜個水懺,打個水陸,煩惱愈來愈多,那你業障沒有消掉,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還是那麼多,不但那麼多,還增加了。你的業障怎麼會消得掉?業障消掉是煩惱輕、智慧長,那是業障消掉了。消業障最明顯的就是清淨心,你得到清淨心了。諸位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心地清淨生智慧,你讀經、聽經會懂裡頭道理,這個經教的理論要是不懂,沒有用處。理論不懂,你怎麼能起觀照的功夫?教下用的功夫是依文字起觀照,你這個文字般若不懂,你怎麼能起觀照般若?由觀照般若證實相般若。所以教義你要懂,教義懂要清淨心,那個雜念、妄想、煩惱多,沒有辦法聽得懂,這個東西就是障礙,障礙你的智慧。所以業障消除必定是斷疑生信,分別執著淡了、輕了,智慧增長了。從前看東西看不清楚,現在看得清楚了;聽東西聽不清楚,現在聽得明白了;從前做人做事常常犯過失,現在過失少了,這叫消業障。

  切記切記,你學佛要是搞得一家不和就壞了。我們在第一天舉《金剛經》,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一個榜樣,諸佛菩薩給我們做模範、做樣子。佛弟子,我們個人要做一切人的榜樣,我家庭要做世界所有一切家庭的好榜樣。人,人中第一;你的家是所有家中第一;你做生意,你的公司行號是全世界公司行號第一,那叫佛弟子。佛法裡頭沒有第二,門門都第一,樣樣都第一,這就如法。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身心清淨,要達到身心清淨,你不能不放下,你不能不看破,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麼,這個非常重要。我們台北的道場,我跟他們說,不可以拉信徒,不可以問人要錢,那樣做我們就有罪業,我們就有過失。道場的維持,我們信佛,信佛非常重要,這是李老師傳授給我的。我受了戒之後,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第一次見面,他就給我兩個字「信佛」。然後給我解釋,他說,你學佛這麼多年,又出家,又受了戒,同時在外面講經,他說我教你這兩個字,你不覺得奇怪嗎?信佛好難,佛教給我們做的,要依教奉行;佛教給我們不能做的,就決定不可以造作,這才叫信佛。信佛不容易,必須要解佛真實義,你要依教奉行,那才叫信佛。哪有那麼簡單!信佛什麼?道場有諸佛護念,龍天擁護,所以一心向道,其他都不要顧。自古以來,真正心裡向道的人,修清淨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幫助一切同修破迷開悟。如果這個道場沒有飯吃的時候,我從前就講過,護法神要撤職查辦。護法神頭一個就是韋陀菩薩,那還得了!成什麼話?那佛菩薩講的話全都不靈了,所以不要操這個心。

  以後我們更深入之後,《了凡四訓》念了,我們才曉得,原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還求什麼?你去求的時候,叫冤枉求的,用那種心是錯用了心。一心向道!我們在佛教裡面做了很多事業,這個事業是大家委託他做的,我們決定沒有化過緣,你們捐錢到這裡來,我們來修布施,修法布施,印經、錄音帶、錄影帶流通到全世界。你們送的錢多,多做;錢少,少做。錢沒有,那最好了,為什麼?我們不要做了,你說我們多快樂。你們來的多,我們麻煩,想辦法給你做,不做對不起你們。我們兩個道場都守這個原則,你說我們的生活過得多自在、多快樂,身心沒有一點負擔,沒有一點事。做什麼?做這麼多事,做而無做,做是我們身在活動、在做,心裡頭乾乾淨淨,沒做。所以我們護持佛法、幫助眾生,決定不要叫眾生因學佛而生煩惱,因學佛而加重負擔,那就錯了。古時候寺廟它有產業,真的是不求人,它自己收租,換句話說,它的生活是固定的,能過得去。現在寺廟裡頭沒有恆產、沒有收入,沒有收入不怕,要靠佛菩薩,信佛,你有堅定的信心。大乘經上說了,釋迦牟尼佛白毫光中,裡頭有一分是供養後世的這些出家人,一直到法滅。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二千年,這個裡面,所有他的徒子徒孫,代代相傳的,白毫當中有一分的功德供養這些人。我們要是不相信,那就沒法子;你要相信,那你就享受到了。何必還要去求人?

  求人最難過了,看人家的顏色,我們講話都不能講真的。為什麼?看看,討好你、巴結你。我不求你,我就講真話,你聽了,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你來也好,不來也好,我都不管。你來,我們歡迎;你不來,我也不會再去找你,我們道場作風如此。你不來,絕對不會打個電話來找你,你怎麼多久沒來?我們不幹這個事情,我們絕不攀緣,隨緣而不攀緣。為什麼?我們修清淨心,佛法裡覺正淨,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佛法到最後,八萬四千法門,到最後就是三門。所以講,你要到明心見性的時候,就這三門入。像我們這個佛堂,你們諸位從四面八方來,但是來到這個地方,我們這裡兩個門,你到最後一定從這兩個門進來。明心見性到最後就三個門,這三個門是覺、正、淨,就這三門。在一般講,像禪宗、性宗他們走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走這個門;一般教下走正門,正知正見,像賢首、天台、法相、三論他們走的是正門,以大乘經典修正自己的知見,入佛知見,正知正見;我們淨土宗念佛的,走淨門,還有一個密宗也是走淨門,這兩個宗特別著重在清淨心,所謂心淨則佛土淨。沒入門,這三門不一樣,入了門,這三個是一個。諸位想想,心地清淨哪有不覺悟的道理?覺悟的人哪有知見不正的道理?所以覺正淨,一而三,三而一,一個得到,三個都得到。當你在修學沒有得到的時候,這是三個事情,修學要是得到的話,一定三個同時都得到,這些道理我們一定要懂。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來講修學,這個《金剛經》上佛教導我們很多很多,隨便翻翻就看到。佛說:

  【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佛在《金剛經》這樣的句子有七、八遍之多,這個經的文字不多,文字只有五千八百個字,居然這句話講七、八遍,你才曉得這句話重要。最要緊的是「受持」,什麼叫受持?完全做到,佛在《金剛經》上教導你的,我們統統要做到,這叫受持。受是接受,佛的教訓我完全接受,依教奉行,決定不違背,這個後半段講的「信心不逆」,非照這樣做不可,一定要照這樣做。所以同修們問我讀哪部經好,哪部經都好,喜歡讀哪部經,你就讀哪部經。可是你要記住,你一生就讀一部經,你就會有成就。你要想這個經也好、那個經也好,那是什麼?貪心。佛教你斷貪心,不是叫你增長貪心,你搞錯了,你把貪的對象換了一下,你這是換對象,你沒有斷貪心。許多經論統統都好,統統都要學,天天都要讀。我過去曾經遇到一個人,他跟我講,每天做早課要做兩個半鐘點,他大概要念五、六種經,十幾個咒子,忙得不亦樂乎,搞了不少年。他來給我講,我說你不行,你錯了,你這樣再搞下去,你一點功德都沒有,我說你心裡是亂糟糟的,我說你應當學一樣。他對我不服,跑到台中去見李老師,見到李老師的時候,李老師把他罵了一頓,回頭來給我講,老師跟你講的是一樣的。不懂原理,不懂方法,一部經叫一門深入,你死心塌地在一個法門上,你心是定的,心是清淨的,那就行了。佛說一切經,不是叫我們統統都學的,哪有這個道理?我們在一切經裡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根性,一門深入,才能成就。

  樣樣都學就糟了,這決定不可能的。還有人很大的誤會,四弘誓願裡面不是講了,「法門無量誓願學」,沒錯,都找這些東西來抬杠。這個四句偈,他都沒有看懂。「法門無量誓願學」在第幾句?在第三句。前面第一個,「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有沒有發這個心?沒有。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就是《金剛經》一開頭須菩提尊者說的,「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那就是發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他沒有發這個心。第二個,「煩惱無盡誓願斷」,你斷了沒有?你煩惱沒有斷,你怎麼能學法門?諸位同修要知道,為什麼開頭教你學一個法門,學一個法門是斷煩惱,你要懂這個道理。但是首先要發菩提心,你的知見才正,你的心量才大,我們心量是要度一切眾生。這個眾生度,那個眾生不度他,哪有這種道理?那個心量太小了。我們在前面講過,不但學佛的同學要度他,其他所有一切宗教我們都要度化,你的心量才大、才平等。其他的這些異教徒,他對我們有成見,我對他沒成見;他對我有歧視、有毀謗,我對他只有讚歎。

  像我這一次在澳洲遇到十四個宗教團體,我對於每個宗教都讚歎,那個地方有伊斯蘭教的長老,他們叫阿訇,有兩位參加,他對我很親切,我給他握手,我說我常常讀《古蘭經》,我是真的,我這個書架上有《古蘭經》,我是真讀。那個猶太教的一個領袖發問,問「佛教是這麼好,我們也很佩服」,他說人死了之後,最後審判誰來負責?你們佛教講哪一個來審判?那我就告訴他,我說我們佛教是教育,佛菩薩是老師,我們跟佛菩薩是師生關係,我們犯了過失,老師會勸導我們,不會審判、懲罰我們。他說,那最後審判?我說審判是司法部門的事情,我們是教育部,那是司法部的事情。他說,那司法部是誰?你們的上帝。他很高興,我們尊重他的上帝。你們上帝管審判的權,我們管教育,我們勸導,勸導不相信,你們上帝懲罰他。那我們不就是一家了?所以大家很開心,我們真的是尊重。所以他對我印象非常之好,決定沒有排斥,決定是尊重。

  早年,我們在大專講座還遇到有四個天主教的學生來盜法,他們教會派他們來參加我們的大專講座,想了解我們這個內容,這四個學生每天晚上到教會去報告。以後同學們知道了,來告訴我,所以我就在上課的時候,我就宣布,我說上帝值得我們大家尊敬,上帝的學生做事要是偷偷摸摸的,上帝臉上沒有光彩,這是多難為情。這一逼,把他們四個人逼出來了。我說我們很尊敬上帝,他們說是想了解我們佛教跟他天主教同異的地方,我說一樣的。怎麼一樣?我說,佛講了,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上帝也是眾生,他也有佛性,他將來也會作佛,怎麼不一樣?當然一樣。我們的心量的的確確身心清淨,這要學。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佛的心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心量小,那就是最重的業障。你要想消業障,要把你的心量拓開,要能以歡喜心對一切眾生。

  你看我們佛門,說實在話,我們佛門,佛菩薩的造像,都是教育的意義。我們要把佛菩薩當作神明看待,那就錯誤了,他是教學的工具,現在講是教學的工具,教具,表法的。佛法連建築都是表法的,你看佛的大殿,你在外面看兩層,裡面看一層。為什麼這種建築?你外表看,二諦,兩層是二諦,進到裡面的時候,二諦圓融,它表這個意思。我們在寺院裡面,正規的寺院建築,你進寺院的時候,你一進去第一個看到的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面對著大門,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造的是布袋和尚像,他所代表的意思,生平等心,呈喜悅相。做佛弟子必須要具備這個條件,心要平等,對一切眾生要平等,要笑臉迎人,常生歡喜心,法喜充滿,這樣才能入佛門。旁邊是四大天王護法神,護誰?護自己,不是護別人,不是護寺廟,不是護道場,護自己。他代表的意思,東方持國天王代表是負責盡分,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我們有自己的責任,有自己的本分,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到盡善盡美,他代表這個意思。怎麼樣做到盡善盡美?你看他手上拿的琵琶,那個是表法的。教給你,琵琶是樂器,那個弦緊了就會斷掉,鬆了就不響,要調得適中。告訴你,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要做到恰到好處,不能固執,也不能不及,他表這個意思。南方天王增長,代表進步,儒家講的「苟日新,日日新」,佛法裡面講的精進。時代永遠是往前進的,我們要求進步,不能說我樣樣都做好就行了,不可以,還要求進步。他手上拿的是劍,劍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進步,無論在德行、在學問、在生活品質上,天天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這教給我們方法,如何能把前面兩樁事情做好、做得圓滿?教你多看、多聽、多觀摩、多考察。而廣目天王手上拿的是龍,也有手上拿的是蛇,龍蛇代表變化,告訴你社會人情世故非常複雜,變化多端,你要仔細看清楚,你不要迷在裡頭。北方的多聞天王手上拿的是傘蓋,傘是防止污染,也就是在複雜的人情社會當中不迷不染,他表這個意思。你們進天王殿,懂不懂這個意思?你懂這個意思,一進裡面上了一課,馬上提醒自己。

  所以佛法教學,實實在在,現在講藝術化,佛法幾千年前這個教學跟藝術就結合成一體。你每個殿、每個佛菩薩看看,不必說話,你就法喜充滿,佛法你就得到了。哪裡還要說話,說那麼多廢話?而後你才對佛法教學真是五體投地,不能不佩服。但是現在,實在講,真正了解的人太少,把佛像都當作神明看待,在那裡磕頭、禱告,還咕嚕咕嚕好半天,好像要求什麼保佑。哪有這種事情?這不叫迷信嗎?所以社會上對我們學佛的人瞧不起,不如別的宗教,別的宗教一神論,高級宗教,我們佛教泛神論、多神論,多神論是低級宗教。你說冤枉不冤枉?真是可惜。我們一定要把這個真相認識清楚、了解明白,我們才知道怎樣修學。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究竟圓滿智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外面來的。修學的總綱領就是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由此可知,迷是業障,大家講消業障,迷是業障,邪是業障,邪知邪見,染是業障。染是什麼?《金剛經》上教我們,「應無所住」,那個住就是染,住就是執著、就是分別。所以我們一定要牢牢記住,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我們做任何的好事都是隨緣,都是不攀緣,諸位同修一定要記住。

  我自己跟韓館長,我們這幾個道場,幾個道場裡面決定不化緣。我們雖然做些好事,像我們在大陸上也做了一些獎學金,但是我們絕對沒有說是勸募獎學金,沒有的。向你來化個緣,你來出一點獎學金,你也來出一點,沒有這個事情,更不可能說委託別人去化緣,沒有這個事情,絕對沒有。如果碰到這個,你們就要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你不要上了當。我在台灣發現,發現有假借我的名義在外頭化緣的,有人來告訴我,我說決定沒有這個事情,我們絕不委託任何一個人,說是代表我跟我們的團體、代表韓館長到哪裡去勸募,沒這個事情。遇到這個,你們就肯定那是假的,那是騙人的。我們的原則,就是有就做,沒有就不做,這是非常痛快、非常乾淨的事情,真正是身心清淨自在。

  學佛,諸位要記住,一門深入。現前這個社會上這些大德們,如果不是我們真正由衷佩服的話,不能夠百分之百的依教奉行的話,找古人。所以我跟大家介紹一個好老師,阿彌陀佛。我《無量壽經》講過九遍,勸大家依阿彌陀佛做老師。阿彌陀佛教導我們就在《無量壽經》上,你把《無量壽經》搞清楚,《無量壽經》教訓依教奉行,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好學生。我們還要找什麼別的老師?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讚歎他,「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找這個老師還會錯誤嗎?決定不會錯。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非常謙虛、非常客氣,他告訴我,他說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五年之後我沒有能力教你了。他給我介紹一個老師,印光大師,他教我,「你學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世了,《文鈔》在,依照印光大師的《文鈔》學習,決定不會錯誤。我給大家介紹的比印光法師更高明,阿彌陀佛。

  淨土五經我們要認識清楚,五經裡面最深的經典、最難的經典是《阿彌陀經》,這個諸位要曉得。《無量壽經》是介紹概要,淨土概要、淨土概論,介紹西方極樂世界。《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說明三樁事情。一個是理論,理論上的補充,一個是方法上的補充,因為《無量壽經》裡面只講到三輩,《觀經》裡面有十六觀,這是講得詳細。另外就是因果,因果,《觀無量壽經》講得透徹,九品的因果。所以它補充這個三點,說得特別詳細。小本《彌陀經》是修行的方法,所有的精華統統在裡面,那是真難,最不好講的。你看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疏鈔》我們講過三遍,第二遍我們留下的錄音帶,第一遍沒有留帶子,第二遍留錄音帶,三百三十五個。第三遍,這最後講的,我們也留了一套帶子,好像二百八十多個帶子,本來後面我還想詳細講,詳細講會超過四百多個帶子,我們館長說,「不行,太長了,趕快趕快」,催我。我說好,我後面就快講了,所以有二百八十多個帶子。你想想看,比《無量壽經》長得多,這裡頭的義理真正是無有窮盡,不要把小本《彌陀經》看輕了,這個是淨土宗的精華。自古以來把《彌陀經》做為課誦非常有道理,不但是淨宗,禪宗都把《彌陀經》列在晚課,晚課都念《彌陀經》,教下更不必說了,所以我們要非常重視。但是你要對這個沒有信心,事理不明白,讀《無量壽經》好,《無量壽經》講得淺,講得清楚,講得明白。從《無量壽經》上建立信心,受持小本《彌陀經》就會正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