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研習報告  (第一集)  1995/8  美國達拉斯  檔名:09-025-0001

  各位同修,今天是我們達拉斯佛教會第二屆的大專講座,剛才董事長已經簡單的介紹過了,在此地我要略微補充幾句,讓我們同修了解我們的道場。我們在台灣的道場跟此地的道場都是董事長她老人家建立的,我們這邊的出家人,包括我自己本身,我們沒有道場,我們接受董事長的供養。所以道場是屬於在家信徒的,她是個總代表,這是很如法的,我們是真正的出了家。有很多出家法師自己都有產業,都有道場,那是現代環境所逼迫的。我們的性質就像《金剛經》上講的一樣,釋迦牟尼佛沒有道場,祇樹給孤獨園是須達多長者的,須達多長者他有所有權,禮請釋迦牟尼佛住在這邊弘法利生,我們這個道場性質也是如此。所以道場主人是這邊的董事長,台北圖書館,她是那邊的館長,她是道場的主人。我們非常感謝董事長,她的慈悲成就我們的道業、成就我們的法會,這在現代已經很少能夠見到,這是我們對她很感激的地方。

  這次講座總共是二十堂課,二十堂課我們要把全部《金剛經》介紹出來,進度相當的緊張。《講義》是贈送給諸位,大家自己去做參考,深入去研究。我們講解的方式是綱領裡面的綱領,重要的地方一定詳細解說,能看得懂的部分我們都把它省略過去。諸位現在掀開《講義》第一面。第一面是「綱要」,也就是一般註疏裡面所講的玄義,文我們都要把它念過去。

  「大乘以自度度他為本,自度度他以六度為本,六度以般若為本。」諸位同修發心學佛,發心到此地來,所為何來?這是首先要清楚、要理解的。我們學佛只有一個目的,永遠脫離六道輪迴,不再搞生死的苦惱,這是學佛。如果目的不在此地,你就不需要玩弄佛教,玩弄佛教是有很重的罪業,過去李炳老常說,這是阿鼻地獄的罪業。佛教的目的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出三界,唯獨這樁事情世間人做不到,除這個之外,世間的學術、哲學、宗教都可以能做得到的,用不著釋迦牟尼佛出現於世。這是我們必須要清楚、要理解的,爾後我們才能達到修學的目標。

  學佛確實是高度的智慧,沒有高度的智慧,他怎麼曉得六道輪迴的可怖,怎麼曉得了生死這樁事情是我們一生當中最大的大事情?佛法有無量法門,無量法門裡面都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成就,如果沒有智慧,決定不能成就,就是念佛法門也不例外。所以佛法的確是以智慧為根本,唯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念佛的功夫不得力,原因就是沒有智慧,所以這次我們選講《金剛般若》,就是幫助我們老實念佛。《金剛般若》的宗旨就是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能放下,你就老實了,取西方淨土可以說是人人都有分。

  「般若攝無量義」,這是我們可以理解的,「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我是我執,法是法執,我執、法執統統放下,「情執盡空,得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正的得,有所得都是假的,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經》到最後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說出,「無智亦無得」這是真相,無智是破法執,無得是破我執,我、法兩種執著都捨棄。底下說,「生知」,生是眾生,眾生知道的「諸法緣生」,這佛在經上常說,眾生知道。但是「未見本性,逐相而轉,迷而不覺」,這十六個字把眾生相都寫出來,六道眾生確實是這個樣子。

  「佛知」,佛菩薩他們曉得,他們知道真相,「緣生性空,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所以我、法兩種執著,他都斷了。為什麼他沒有執著?因為他知道緣起性空,空有不二,他曉得這個事實的真相。「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三乘」,這是講十法界,十法界從哪裡來的。真正的法界是一法界,「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叫一真法界,那是真的,十法界都不是真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從迷、悟來的。一法界從哪裡來的?迷、悟是二邊,二邊都放下,那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上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由此可知,只要有執著,你就墮在十法界裡。因迷才有六道,所以六道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六道不是本來有的,本來沒有,六道也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上帝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與他們都沒有關係,是自己迷了變現出來的境界。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於佛,從哪裡來的?悟,覺悟了,這個覺悟沒有達到圓滿,要達到圓滿就入了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這還沒有達到一真法界,他在十法界裡面成佛,那個佛要是依天台家講就是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成這種佛。到究竟圓滿是圓教佛,圓教佛是一真法界的,別教以下都是十法界的,不是一真法界,雖覺而沒有圓滿。這是說明十法界、六道怎麼來的,這兩句很要緊。「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我們今天學《金剛經》目的在此地,希望它能幫助我們念佛淨心。

  底下一個簡單的表解,說明十法界的現象、道理。「無始無明」,為什麼稱它作無始無明?「無始」不是說過去很久很久,找不到開端,說個無始,不能這個解釋法,這個解釋法錯了。無始就是沒有開始,所以它是虛妄的,如果有始有終,就變成事實了,就變成真的,根本就沒有開始。為什麼產生這個現象?一念迷。一念迷就在當下,覺悟也是一念覺,所以說迷悟不二。迷了,我們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失掉了,明失掉,叫無明。明是本來有的,因為你迷了,本來有的般若智慧失掉了。失掉的現象是什麼?就是下面兩種現象,有妄想、有執著。所以,有妄想、有執著你就是在無明裡面,你就是迷了。妄想就是分別心,能變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想變出來的。沒有妄想,不但沒有六道,十法界也沒有,你就入一真法界。現在科學家所發現的我們的空間有無限的度數,所以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現在科學家已經發現,確實空間達到十一度,但是在理論上講是無限度的。無限度的空間怎麼來的?是我們迷悟淺深不同而造成的,是這麼一個因素。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十個不同的因次。

  執著就是煩惱,因為妄想變的境界,不知道境界是假的,以為境界是真實的,堅固的執著,於是這裡就產生了「煩惱障」跟「所知障」,執著裡頭就有我執、法執。輪迴的現象就形成了,迷惑、造業、受苦,苦就是報,果報,受苦當中又起迷惑,起迷惑再造業。所以果報真正的狀況是一世不如一世,因為你的惑跟業都在累積,往上升的機會很渺茫,往下墮落很容易。人生在世為什麼?是為造業而來的嗎?造善業已經是佛不許,如果說造惡業,造惡業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造孽,果報在三途,非常可怕,這又何苦來!人生在世決不能追求世間的名聞利養、富貴榮華,如果是目標追求這些,這是造孽,沒有不墮落的。佛教給我們隨緣消業,這一生過得就有意義、有價值。業障消了,智慧就現前,人有智慧,即使不能脫離三界,也不至於墮落三惡道,這非常的要緊。

  「情執我見,實為愛根」,世間人的貪愛,「愛根不除,心何由淨」。要達到清淨心很不容易,如果要真正達到清淨心,念佛就是修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這才曉得貪愛是最大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念佛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根本的因素就是這個字,沒有能夠把它拔除。「般若是自性本具正智」,可見得般若智慧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真心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經上我們常常念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在《金剛經》上就是實相般若,名稱不一樣,事情是一樁事。「照見事實真相」,這個智慧現前,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見到了,這就是「佛之知見」,可見得佛的知見是我們本有的知見、本能的知見。「老實念佛,則能一心不亂,若不斷世間一切染緣,攀緣不息,何能老實。」這是念佛不能成就的因素,也就是淨宗裡面常講的不老實。不老實的人他心攀緣,雜心閒話,討論佛法怎麼樣?討論佛法也是雜心閒話,佛法唯求清淨。

  前些年我在洛杉磯講經,洛杉磯有個日本人的禪宗道場,很多美國人都在裡面進修,中國人也不少。它的道場特色,它有一個禪堂,走進去之後就不能說話,你在那裡住一天,一天不說話;住兩天,兩天不說話。所以很多外國人到那裡去,因為他們平常生活壓力很重,到那個地方去感覺到非常輕鬆愉快。沒有別的特色,就是不說話,大家能夠不說話就老實了,話愈多愈不老實,這是實在的,他心不清淨。人家要來問佛法,不說話就是佛法,心清淨就是佛法,這是真的,不是假的。雜心閒話不但害自己也害別人,自己心不清淨,也擾亂別人不清淨,這就是無量的罪過。所以真正修行人讀經、念佛、靜坐,佛法沒有別的,修清淨心而已,清淨心起作用就是真實智慧。

  第二段是經題。本經的經題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金剛是物質,在此地是比喻,「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能壞一切物,一切物不能壞」,這是說它的堅固。像我們世間,金剛鑽是最堅固的,稱之為金剛,它是堅固的,一切物都沒有辦法破壞它,比喻般若。般若,一切法不能夠破壞它,它能夠破一切法。「又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這是說它的光明。佛經裡面所說的金剛,我們地球上沒有,它講的是天上的金剛寶石,人間沒有,它的光明能照數十里。比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前面比喻它的堅固能破煩惱,煩惱相當堅固,不容易破,金剛智慧可以破煩惱,又能破無明,它有光明能夠照破無明,所以用這個來做比喻。

  般若是梵語,智慧,為什麼不翻智慧?怕我們產生誤會,所以還用音譯,再加以解釋。它是自性本具的智慧,不是學得來的,不是修來的,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就理體曰覺性」,從理上講、從本性上講,是本性裡面的一分覺悟,本來有的覺悟,「又名實相般若」,所以實相般若是從體上說的。「就作用曰正智,即觀照般若」,它起作用就是照見,《心經》裡面講的「照見五蘊皆空」,照見是起作用。「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所以無論從體、從相、從作用上,都稱之為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佛為我們講經說法,佛滅度之後,集結出這些經典,所有一切經典都稱之為文字般若。

  「梵語波羅密,義為彼岸到」,波羅密也是印度話,從文字直接翻譯翻作彼岸到,我們中國的文法叫到彼岸,它跟我們的文法句子恰恰顛倒。「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這是波羅密的意思。「波羅密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所以它是含多義。我們中國常常說某人有才藝,才藝達到相當的水準,我們都叫他功夫到家,到家就有圓滿的意思,在印度人的習慣都稱波羅密。所以,波羅密有到家、有做得很圓滿的意思,般若智慧是到家的智慧、最圓滿的智慧、真實的智慧。

  「梵語涅槃,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又翻圓寂」,涅槃就是不生不滅。在四諦裡面,諸位曉得苦集滅道,滅諦就是涅槃。滅什麼?滅煩惱、滅生死,生死煩惱永滅就叫做涅槃。翻作圓寂,圓是講功德圓滿,寂是清淨寂滅,功德圓滿、清淨寂滅就是涅槃的意思。「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三界裡面捨身受身,一段一段的生死從哪裡來的?是從見思煩惱變現出來的。「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小乘證到阿羅漢果,大乘圓教菩薩,七信位以上,見思煩惱斷了,所以分段生死沒有了,他還沒有成佛,到成佛這個階段,他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不是真的生死,生死是比喻,比喻苦。譬如學生上學念書,一年級念完,第二年升二年級,就要變易,一年級變成二年級,二年級變成三年級,小學變成中學,中學變成大學。他要吃一段苦,他才能夠提升他的境界,這叫變易生死。由此可知,菩薩從十住變成十迴向,變成十行、十向、十地,這就是變易,跟六道裡面的生死情形完全不相同。六道裡有一段一段,身體形狀是一段一段、一世一世不相同。這是兩種生死,要知道。

  「大智度論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這把此岸、彼岸又交代的清楚明白。一切凡夫執著有,這是在此岸,此岸就是生死輪迴。高級的凡夫不執著有,執著空,一切都沒有,一切都沒有,執著空,還是在此岸,生到無色界天去。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執著空的人生無色界,還是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執著就壞了。出了三界,如果你要執著空,就變成阿羅漢、辟支佛,經上說好聽的話,是講他們證「偏真涅槃」,說不好聽的話,「墮無為坑」,這大乘經上常看到的。《楞嚴經》上世尊說他們的境界是「內守幽閒,猶為分別法塵影事」,這是小乘極果的現象,那不是真的、不是實在的。他不能見性,為什麼不能見性?他執著空,還有這個微細的念頭,如果是粗念,是在無色界天,細念就變成聲聞、緣覺。必須兩邊都要捨掉才能達到彼岸,彼岸就是一真法界,彼岸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那是彼岸。

  「六度中,布施捨也。」布施是什麼?放下。捨,捨什麼?捨念頭,這個重要,執著有、執著無的念頭要捨,這才叫根本捨、徹底捨、究竟捨。「若不捨,則不離此界。」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這個世間他沒有捨掉,所以他不能往生。有些人往生很自在,預知時至,又不生病,年紀輕輕就走了,他為什麼那麼自在?因為他捨乾淨了,對於娑婆世界沒有一絲毫的留戀,他就到一真法界去,他就作佛去了。諸位要曉得,佛心無念,凡夫心有念,佛心沒有念,有念是凡夫,無念是佛菩薩。「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眾生為什麼不肯捨?就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了解,以為現前樣樣都是真的,不曉得現前樣樣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是真的。你不捨,錯了。

  「般若波羅密,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沒有成佛以前,般若波羅密是圓滿的智慧,你有圓滿的智慧,宇宙人生的真相你當然看得清楚、看得明瞭。「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密」,果位是成佛,成佛之後,波羅密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波羅密。「金剛即喻此觀智」,金剛在此地是比喻,比喻這個觀照的智慧「最堅、最利、最明」,所以金剛有堅固、鋒利、光明,有三個意思。「果位喻如來法身,金剛不壞身也。」這部經的分量雖然不多,它是大乘經裡面的精華,是整個佛法修行指導的總綱領、總原則,非常重要。八萬四千法門,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違背這個原則都不能成就。念佛法門也不例外,老實念就是金剛智慧,絕不為外界所動搖,一句彌陀念到底,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真正放下,你在生活得大自在、得大圓滿,圓滿、自在不是往生以後,現前就得到,這到後面我們還會討論到。

  「金剛般若波羅密」,這是本經的別題,後面這個「經」字叫總題,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稱經的意思,「具貫攝常法四義」。貫是貫穿,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佛所講的這些經,無論在語言、文字、章法結構都非常的嚴謹,這是貫的意思。攝是攝受,它能夠攝受眾生,就像磁鐵吸力一樣。眾生接觸佛法確實有欲罷不能,知道佛法的好處,認真努力的修學。像這部《金剛經》,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都讀不厭,你都學不倦,因為它的經文雖然沒有變,它的義理無限的深廣,你體會的是年年不同、月月不同、天天不同,這是有攝的意思。常是永恆不變,底下講「常則三世不易」,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絕對沒有改變的,我們常講真理,真理是永恆不變的。「法則十界同遵」,法是講的方法,理論、方法,十法界共同遵守的,都依照這個原理、方法修行證果。「又有徑義」,徑是路徑,經有路的意思,「修行成佛之路徑」,循著這個軌道去走,才能夠證得佛果。這一段是經題,下面是顯體。

  體是本經的性質,也就是說本經的理論依據,佛是依什麼說出這部經,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對於這部經典的信心就建立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信為道元功德母」,如果沒有信心,就不能有成就。這一段意思很深,涉及到理論的部分。「一切大乘經,皆以諸法實相為體」,諸法是一切法,實相是真相,換句話說,佛說一切大乘法都是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個事實真相如何,佛就怎麼說法,佛沒有增加一點,也沒有減少一點,所以佛說法叫如語,完全跟事實真相一樣,他把它宣說出來而已。「佛四十九年所說,無非宇宙人生真相而已」,我們是迷而不覺,不了解事實真相,佛是圓滿究竟的覺悟,所以對事實真相徹底明瞭,他來告訴我們。「智者大師以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為經體」,這是唐朝時候天台宗的祖師,智者他有《金剛經》的註解,他用這兩句都是經文,以這個為本經之經體。「江味農以生實相為體」,江居士是近代人,畢生研修般若。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的工夫,寫成《金剛經講義》,這個《講義》可以說是集《金剛經》古今註解的大成,加上他自己實際修行的體驗而寫成的。可以說今天所有《金剛經》註解裡面,以《講義》最圓滿、最豐富,很值得我們做參考。因為《講義》的分量太大,我們這次把它節錄出來,只是《講義》的節要,所節錄出來的文字只有《講義》原文大概是三十分之一的樣子,可能還不到。我們把它節錄出來,便利於我們初學,也便利我們在講席當中來使用。諸位如果深入,我們有《講義》的原本提供諸位同修們做參考。

  「實相即是非相,此中非字,是一切俱非」,這是必須要加以解釋,否則的話這非相可能產生誤會。「空、有、雙亦、雙非之諸相俱非」,非相就是非空相、非有相、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有,它是這個意思,這才叫做圓滿,叫諸相俱非。「非亦不立」,如果還有個非,心裡還有非的念頭,你還是著了相,非的念頭都沒有。「諸法實相,本來如是」,禪宗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這個境界,就是這個意思。「真實如是,無以名之,強名實相耳」,沒有法子,不得已,強是勉強,不得已給它取個名字叫做實相。諸位千萬不要執著還有個實相,那就又壞了。般若之難就難在此地,怕你落實,一落實,心裡一有一點點就錯了,你的心就不清淨。

  離一切相,「離即不取之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以名之,強名曰生。」可見生實相,生也是不得已勉強而說的。生的意思是什麼?是現前的意思。我們今天所現前的是煩惱,不是菩提、不是般若。如何能叫般若、菩提現前,現前的意思就取個名字叫做生,怎樣才能現前?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都是《金剛經》上的句子。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可以享受六塵境界,不可以執著,換句話說,心要乾乾淨淨,一塵不染,這就是不取於相。用現在的話來說,絕不為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就是不取相。內心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講內心,不取於相是對外面境界,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是禪定,禪定的作用就是智慧。

  「文字詮此實相」,詮是詮述,「觀照」是用功,觀照就是日常生活,「觀此實相」,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楚楚、明白,「實相般若則圓滿顯現,到彼岸矣」,你就功夫到家,你的生活完全生活在究竟圓滿智慧之中。實在說六祖惠能大師是我們一個好榜樣,惠能見五祖的時候,頭一天第一次見面,他就告訴五祖說「弟子心中常生智慧」,這就是觀照,他觀照現前,他的生活是生活在智慧之中。我們一般人要見師父,「師父,我天天生煩惱,弟子心中常生煩惱」。我們生活在煩惱之中,他的生活是智慧之中,這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學佛學什麼?把我們煩惱的生活如何轉變成智慧的生活,就到彼岸了,你就沒有白學。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究竟圓滿的智慧,你過的日子就是佛菩薩的日子,你就不是凡夫,超凡入聖。這樣你才得佛法真正的受用,這就是到彼岸。「本經之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喻如金剛者」,用金剛來比喻,「以其能離一切諸相,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所以把它比喻成金剛。這是把修行的目標、效果都說出來了,除我見、斷煩惱、生實相,生實相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

  底下一段是明宗。宗是講修行,明宗就是說明這部經上教給我們修行的綱領。「宗者修也,經義之主體雖顯」,實相是經義的主體,「非修莫證」,如果要不修,你決定得不到。證就是得到,實相我們得不到,真正的好處、利益我們得不到。就像佛在《無量壽經》上所說的「住真實慧」,那就是生實相,住真實的智慧,「惠以真實之利」,自己以及幫助一切大眾都能得到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利益就是這一生幸福快樂圓滿,這是真實的利益;捨報之後,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真實的利益。除此之外,都不能算是成就。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就沒有成就可言,縱然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還要墮落、還要輪迴。所以修行很重要,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我們修行的標準是以佛菩薩為榜樣。

  「讀經聞法,必以如說修行為主。」在《普賢行願品》裡面講到「廣修供養」,一切供養當中,法供養為最,法供養的第一句就是「如說修行供養」。佛怎麼樣教給我們,我們就怎麼做,這就是如說修行。「修學唯以自悟心性為主」,真正會修的人,真正會用功,功夫得力的人,大概都不出這一句,要自悟心性。怎麼個悟法?要從定中去悟,你沒有禪定,你就沒有辦法悟,禪定是整個佛法修學的總樞紐、總綱領,我們念佛是用念佛的方法修禪定。佛法裡頭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無量無邊的方法、門徑,修什麼?統統修禪定,這諸位要知道。得到定,定的作用就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從經教裡頭來的,不是說你讀的東西多,聽的東西多,看得很多,研究討論很多,那不是真智慧,依舊是妄想分別執著。真正的智慧是從定當中來,心清淨、心平等,像水一樣,沒有波浪、沒有污染。這水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統統都照見,照得清清楚楚,所以叫照見。所以要修心,《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清淨是沒有污染,平等是沒有波浪、沒有波動,修這個。起心動念就是不清淨、不平等了,就有污染、有波浪,你照外面就照不清楚,就產生許多的錯覺,這就是迷惑,把錯誤當作真實,這就壞了,這就要造業。所以要知道,以自悟心性為主。

  「不重經教,謂之宗下」,宗下就是禪宗,宗門,它不重視經典,完全靠覺悟。「依文字,起觀照,證實相者,謂之教下」,跟禪宗相對的另外一些宗派,可以說佛教在中國大乘八個宗派,除禪宗之外的七個宗派都叫做教下。為什麼?它重視經典,它是依文字,就是依據經論,在經論裡面體會佛的教訓,遵守佛的教誡,來修正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錯誤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叫觀照。走這個路子來證實相,所以叫教下。「此佛家自稱宗教也。」所以佛教裡頭講的宗教,跟我們現在社會上講的宗教的意思不一樣。佛教講的宗是禪宗,講的教,禪宗以外的宗派都叫教,是這個意思。佛教跟社會上一般的宗教完全不相同,它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釋迦牟尼佛對一切眾生的教學,與宗教完全扯不上關係。但是現在佛教也變成宗教,變質了,這我們應當要知道。用宗教的態度,這個心態來學佛,沒有法子出離三界,諸位必須要明瞭。佛教為什麼不是宗教?我們在「認識佛教」講題裡面已經說得很清楚。有些同修從錄音帶上把它寫出來,現在印成一個小冊子,諸位可以多看看。

  「智者大師以實相之慧,修無相之檀為本經之宗」,「江註」,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以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為本經依體起修之妙宗」,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都相通。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兩邊不著。「本經修宗在無住二字,全經觀門、行門盡在其中」,這兩個字是本經修行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常講的不分別、不執著,於一切法都不分別、都不執著。「大智度論云,般若要旨,在離一切法,即一切法。」離在哪裡離?離不是在相上離,這諸位要知道,經上教我們離相,不是離外面境界相,是離你心裡面所執著的相,那個要不得,那個要離。外面這個相不相干,它不起什麼作用,《華嚴》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沒有障礙。有障礙是什麼?你心裡頭執著那個相,就有障礙,你心不清淨,心被污染。這個話如果諸位要聽不懂的話,我們用個比喻,佛菩薩的心像鏡子一樣,我們每天早晚照照鏡子,鏡子不著相,照的時候有,相在裡面,相有沒有著在裡頭?沒有。不但我們不照的時候,鏡子裡沒有相,正在照的時候,鏡子裡頭也不落印象,用心要像鏡子。我們凡夫的心就像照相機的底片一樣,照一次就落個相在裡頭,照兩次又落個相在裡頭,裡頭一塌糊塗,那個有礙,外面境界相無礙,真正有礙的是心裡頭那個相有礙。

  所以佛教給我們無住、教給我們離相,要知道是離心裡頭執著的相,也就是離分別、離執著,不是叫你真的把相都離開,你就大錯特錯,你就執著空,明明說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心裡面沒有相,不著有,外面的相沒有離,不著空,空有二邊不都離了,是這麼個意思。不住有,也不住空,空有二邊不住。「經云,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佛跟眾生差別在哪裡?眾生心裡頭著相,佛心清淨,佛的心不著相,沒有相。「又云,以無我人眾壽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菩提,阿耨菩提者,實相般若也,離一切相修一切善,觀照般若也,因觀照而證實相。」這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舉這四個把所有一切法統統包括在裡面,總不外乎這四大類。離四相就是離一切諸相,因為一切諸相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四大類,這我們要知道。離四相,你就實相般若就現前,智慧就現前。必須離四相再修一切善法,就對了。不修一切善法,落空了,你住在空裡頭;修一切善法,你沒有離相,你住在有裡面了,你都是有住。真正做到無住是心清淨,還要修一切善法。

  也許諸位要問,我心裡頭一切都不執著,我何必還要修善?不修善可以,不修善去作小乘,作辟支佛、作阿羅漢,不能見性。修善是為了明心見性,因為真如本性本來如是,二邊不著,修善不著空,無住不著有。《金剛經》經文裡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不著有,「而生其心」不著空。我們念佛人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念阿彌陀佛的心,求生西方淨土的心,生這個心。應無所住?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身心世界要放下,連所有一切佛法也都放下,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只想往生極樂世界,生這個心,還是《金剛經》的原理原則。

  好,我們這一堂時間到了,休息二十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