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二集)  1995/6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24-0002

  請掀開經本第二頁第二行,「經題」。《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這個經題當中,「金剛」兩個字是比喻,「般若波羅蜜」是所說之法,這七個字也叫做別題,與其他經的名稱有別。末後一個字「經」,這個字叫通題,凡是佛所說的,或者是佛弟子所說而為佛所印證的,都可以稱之為經。所以題裡面有通、有別。這些常識我們講堂曾經講過很多次,一般大德的註解都註得很詳細,所以我們就把它省略掉。

  我們看第一節,「金剛」,金剛是「物名,金中之精,最堅最利」,我們一般人稱為金剛鑽、稱為寶石,這是物質當中最堅硬的,所以佛用這個來做比喻。因為金剛「能壞一切物」,而一切物不能夠破壞它,這是取它堅固的意思。所以佛凡是講到堅固都用金剛來做比喻。金剛是寶,我們稱為寶石,不但它有很高的硬度,而且它有光明,這個寶會放光。我們現在知道它不是自己本身放光,它是反射的光,縱然很微的光照著它,它的反射都很美,所以一般人很喜歡。世尊此地所說的金剛不是我們人間的,這是說天上的。天上的珍寶比我們人間不曉得殊勝多少倍。

  寶從哪裡來的?這點我們要明瞭,佛講的依報是隨著正報轉,這個原理我們一定要把它記牢。正報是人心,心是主宰,這是正報,依報是我們生活環境。如果人心善良,這依報就顯得非常的美好,那寶物也顯得特別的明亮;如果心地有嚴重的污染,這個七寶成色也起了變化,我們講它的質體產生變化,可見得外面環境實在受到人心的影響。天人比我們要善良很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生天的條件,說實在話六道再加上四聖法界,十法界,都有它的條件,必須具足這個條件你才能夠生到那一道去。天道的條件是修上品十善業道,可見得上品的十善業道生天,天人的心很慈悲、很善良,他歸到那一類去了。實在講這個說法很接近我們中國《易經》裡面所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他一類一類的,他的道德、操守、品性、思想觀念比較接近的他都生在一起。就天人的道德水準比我們高,因此天上這些珍寶就超過我們世間,比我們的殊勝太多。所以佛常常在經上舉這些七寶做比喻,多半都是取天上的。

  「金剛寶光明能照數十里」,我們這個世間是沒有,我們這個世間的寶,剛才講了,本身不能發光,反射光,這很明顯的就比不上天上的金剛寶,它放光。「喻般若正智,能破煩惱重障;徹見一切凡情妄相,照破無明」。金剛除了兩個特性之外,還有個特性就是鋒利,因為鋒利,它能夠破壞一切物質,一切物質不能破壞它。佛用這個來比喻,比喻般若智慧就像物質裡面的金剛寶一樣。般若智慧,前面說過了,是我們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頭來的,不是修成的。諸位要曉得,凡是修成的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為什麼?修成它就現前,不修就沒有了,那就有生有滅,有生有滅不是真的,它屬於生滅法。自性裡面本來具足的是不生不滅,這是真實的。所以般若正智是我們自性心中本來具足的。本來具足,現在沒有了,不但般若沒有了,佛給我們講的三德,我們常常稱讚如來,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個德能歸納為三大類,第一個叫法身,第二個是般若,第三個是解脫。這三樣東西都是自性本來具足的,現在我們這三樣統統沒有了。

  為什麼沒有了?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清楚,一句話道破了,「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我們這本性的智慧德能到哪裡去?因為你有妄想、你有執著,妄想執著障礙了性德。性德,剛才講不生不滅,現在不能現前,是因為有障礙障住它,不是它沒有了。就像太陽一樣,陰天雲層厚厚的遮住了,陽光透不出來,太陽有沒有?有,雲層只是暫時的障礙而已。因此佛教給我們修行修什麼?去障礙而已。絕對不是修成本性,沒這個道理,既然是本性,哪能修成?去了障礙,自性的德能就顯現出來了,就是這麼回事情。所以從性體上來說,一切法是平等法,所以在佛不增,在凡也不減。我們凡夫自性沒有一絲毫欠缺,成了佛、成了菩薩,他的心性也沒有多添一點,完全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要緊的就是把妄想執著去掉,這叫功夫、這叫修行。

  所以大家千萬要把這些名相術語要搞清楚,許多人對這些名相術語迷了,迷在名相當中。修行,什麼叫修行?每天要念經,敲著木魚念佛號,要拜佛拜多少拜,這叫修行。錯了,那是搞表面、搞樣子。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那叫什麼修行,把修行兩個字錯會了意思。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行為,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錯了,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我們哪些想法、看法錯了?心本來是清淨的,本來是沒有一念的,你起了一個念頭就錯了,大乘法裡常講,「起心便錯,動念即乖」,佛明明說的,因為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由此可知,妄想執著就是病,去掉這個病,我們自性的德能就現前。佛用金剛寶來做比喻,好,金剛寶是清淨的、是透明的,沒有一點污染。比喻我們的心,真心,是清淨的,真心離念,真心沒有念頭。六祖說得很好,「本來無一物」,它是形容真心的樣子,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

  好,我們修定,我們一切都不想,一切也不分別、也不執著,這定成就了,算不算是真心?不算。為什麼不是真心?因為他不明。真心雖然無有一物,他明,明就是什麼?他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什麼都明白。你這一切都不知道,這叫無明,功夫修得不錯,果報現前了,果報是無明。修成無明也很難得,也不容易,將來往生四禪無想天,他的果報在無想天,他什麼都不想了!無想天是外道。所以大乘佛法常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就是不動,如如不動,照是一切都明瞭,這是真心。真心是明瞭的,確實像宗教家所說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為什麼都知道、都明瞭?因為所有一切法都是自性變現的。自性變現的,自性怎麼會不明瞭?這就是為什麼自性清淨心現前,世出世間一切法都通達、都明瞭,真的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不僅僅是禪宗提倡的要從根本修,根本修就是從心,做心地功夫。《金剛經》是禪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五祖忍和尚以後都是依據《金剛經》。其實禪宗以外,哪個宗派不是從根本下手?淨土宗一下手就求一心不亂,諸位仔細去想想,比禪宗還要直捷、還要穩當,都是從根本上下手。

  從根本下手時間短,效果顯著。這是我們修學,尤其是在這個時代科技發達,事事都講求效果,我們學佛對這個也一樣的重視,一樣的要講求效果,我學了馬上就有用處。學了要得不到利益、得不到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好處在哪裡?我們講席裡頭常說,它的好處,煩惱少、妄念少、心清淨、智慧增長了,這是效果。如果你學佛學了幾年,學了幾十年,一天到晚還是胡思亂想,那你就完了,你完全學錯了,佛法沒有錯,你學錯了,你得不到效果。這些效果得到了,真的像剛才所講的,煩惱輕、妄念少、智慧增長,表現在你身體上,健康長壽,我們常講的不老、不病。淨宗要修好了,不死,這是真的,實實在在的,往生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見到阿彌陀佛西方三聖來迎接,還跟大家揮手告別,我走了。這臭皮囊不要,丟掉,走了,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所以這個法門真的是不死的法門。

  你要得不到這個效果,那你就是修錯了,這個錯不外乎一個是理論上的錯誤,一個是方法上的錯誤。所以大家要記住,就像前面綱要裡頭所說的,佛法沒有別的,去妄想執著而已。還有許多人很奇怪,世間的這些妄想執著他離開了,偏偏在佛經上打妄想,你說糟糕不糟糕?佛經涉獵多了,佛在這個經上這麼說,那個經上那麼說,實在講他經也沒念好,教義也沒體會到。佛在本經明明說了,「如來無有法可說」,你怎麼說佛這個說法、那個說法?佛沒說,佛一句話也沒說,這是真實語。《金剛經》愈到後面愈精彩,這個也是《金剛經》難講的地方,把後面精彩的都講掉,到後面就沒得講了。所以前面必須保守一點、含蓄一點,這是講《金剛經》的一個技巧,也是它的難處。所以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你要在經典裡面去思惟想像,全叫打妄想,還是落在妄想執著裡面。這就是自古以來,多少學教的,我們講學經教的,一輩子迷在經典裡面,死在字裡行間出不來。這不是佛的過失,佛沒有過失,過失是你自己不會學。

  馬鳴菩薩講得真是清楚、真是明白,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講的,教我們第一個離言說相,佛講經說法不要執著他的言語,經典文字是言語的符號,言語不能執著,文字就不需要執著,不必執著文字。不可以執著名字相,名字就是佛經裡頭的名詞術語,這是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取這些名詞術語,方便,假名,不是真的,不可以執著,會得它的意思就好了,不要去執著這些名相。所以佛說一樁事情往往說好多個名相,他的用意就是你只要體會、懂了,怎麼說都可以,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名字相。第三個更重要,離心緣相,心緣相就是我們自己體會到、心裡去想像,這個不可以。你想像經上這個意思、那個意思,你全都錯了,為什麼?經上什麼意思都沒有。如果經裡頭有意思,這個經是死的;正因為它經裡頭沒有意思,所以它經是活的。

  你看這一部《金剛經》,自古至今註解的幾百家之多,每個人的講法不一樣,每個人講法都很好,都有道理,這就是說明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死的只有一個意思,不能有第二個意思。為什麼佛經會這麼奇怪、會這麼不可思議?佛經是從心性裡面流出來的,心性不可思議,所以經典也不可思議。佛用這些巧妙的方法引導我們,讓我們明心見性,目的在此地,佛不是叫我們執著經典。經典是個敲門磚,裡面有回應,敲門磚就不要、丟掉了。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叫你不執著,你偏偏執著,偏偏死在這裡面,那就沒有辦法了。這些重要的原理原則首先要把它掌握,我們的智慧才真正能夠現前。

  佛法只求智慧,智慧從哪裡來?從清淨心來。所以你心不清淨智慧不能現前。心要清淨,萬緣要放下。所以這些報紙雜誌、電視廣播最好統統都捨棄,都不要去聽它,心清淨,天下太平,天下沒事。你天天看這些東西你說你多煩惱!古人修行道場都建在深山裡面,山下發生的事情可能要十天、半個月消息才傳到山上去,沒人上山。必須有人上山,下頭事情才知道。所以他的心清淨。現在人可憐,電視送到你家裡,全世界什麼拉拉雜雜的事情你都知道,你的腦子裡面、心裡頭多複雜,染污多嚴重。所以現在人修行很難得到效果,原因在此地,這些電視、電影、廣播都是妖魔鬼怪,破壞你清淨心。古人說過,「知事少時煩惱少」,你何必要知道那麼多事情?不需要知道;「識人多處是非多」,你認識人多是非就多。不需要認識的人不要去攀緣,省事!真正修行就長養清淨心,清淨心起作用就是般若正智,就是智慧,這叫修行。

  妄念多了、妄想多了怎麼辦?念佛,念頭才一起來,第二個念頭就是阿彌陀佛,這就好。這就是古德所講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妄念起來這是自然的現象,無始劫已來的習氣,沒有人能夠攔阻得住。所以妄念當然有,有不怕,很快的就把它轉過來,轉成佛號,這就好。第一念是妄念,第二念是阿彌陀佛,這叫真正修行,這就能破煩惱重障。開頭下手先培養一個習慣,就是念佛的習慣,這個習慣就是古德教給我們做早晚課,早晚課的目的,養成習慣。然後把這個習慣要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才叫修行。早晚課等於像學校課堂上課作業一樣,你在課堂裡學到要應用在生活上,要應用在事業上,那才有成就。否則的話,所學非所用,那就錯了。現在大家的工作都很繁忙,空閒的時間很少,於是早晚課可以把它縮短,但是一定要做,一定要養成習慣。

  實在很忙的人,一點時間都抽不出來,古時候慈雲灌頂法師教給人修十念法,那個時間就短。十念法是一口氣叫一念,這一口氣當中念佛號,念六字、念四字都可以,念多少句沒有一定,這個數字不拘,盡一口氣叫一念,念十口氣。也不要念多,念多了傷身體、傷氣。遵守這個方法培養成習慣,早晚用這個方法。前些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我也教大家一個十念法,比慈雲灌頂法師還簡單。我這個十念法就是十句佛號,他是十口氣,我只是十句佛號,氣長的一口氣就念完了,但是一天要念九次,很有效果。不少人用這個方法,打電話告訴我、寫信告訴我,得利益。一天至少九次,一次都不能缺,你才能得到效果,而且這效果很快,也很殊勝。

  所以它確實能破煩惱、能破妄想。煩惱跟妄想是重障,嚴重的障礙。障礙去掉了,就徹見一切凡情妄相,我們常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凡情是人生,妄相是宇宙,你就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就是禪宗裡面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所以能照破無明。這是佛用金剛來比喻般若。

  其次我們講般若,「般若是梵語,義為自性本具之正智」,就是真如本性,或者我們講真心,真心裡頭本有的智慧。「所謂佛之知見」,《法華經》上常講,「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法華經》上講佛知見,般若會上就稱之為般若,般若就是佛知見,佛知佛見就是般若。「就理體曰覺性」,我們再深入的分析它的體,般若智慧從哪裡生的?能生的體就是覺性。覺性就是真心、就是本性,佛法裡頭常講「真如本性」,這是它的體。我們淨土裡面講的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就是覺性。諸位要知道,一就覺,二就迷,二就不覺,一才是真正覺。所以權教、小乘、凡夫用什麼心?法相唯識經論裡面講得很清楚,這些人用三心二意,所以他不覺悟,他的般若智慧不能現前,就是他用三心二意。三心是什麼?心意識這個叫三心。心就是阿賴耶識,意是末那識,識是講第六意識,這叫三心。二意?二意就是末那跟意識,因為末那也叫意根,第六叫意識。所以凡夫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裡面決定沒有智慧,連權教菩薩、聲聞、緣覺這些聖者都沒有般若智慧;換句話說,他們沒有見性。何況六道凡夫?由此可知,淨宗用的方法直截了當,就修一心不亂,這真的是直截了當。它的方法簡單,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用一句阿彌陀佛來修一心不亂。一心現前,般若智慧就透露了。所以一是真,二就是妄。我們今天修行,叫我們返妄歸真,返妄歸真怎麼返?就是從三心二意回歸到一心,就成功了。一心裡面沒有念,二心才有念頭,一心裡頭沒有念,無念。這些道理、事實真相都要了解、都要明瞭,然後我們修行才有下手之處,從哪裡修、修什麼。

  底下說,「又名實相般若」。般若有三種,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實相是體,觀照是作用、是自受用,文字是他受用,用裡面有兩種,一個是自己的受用,一個是幫助別人的。所以覺性就是實相般若,剛才講覺性就是我們淨土宗講的清淨心,蓮池、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講的「理一心不亂」,就是實相般若。「就作用曰正智」,這是起作用叫正智,正就不是邪的,正對邪所說的,區別他不是邪知邪見,正知正見,他的知見決定沒有錯誤、決定沒有偏差,這叫觀照般若,所以它是屬於自受用。我們世俗的常說虛空法界,小而微塵,大而法界,過去無始,未來無終。這先把範圍說出來,這範圍裡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觀照般若。這個實在講不稀奇,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我們看到人家有一點點小神通就不得了,有什麼稀奇?本能,我們也有。

  我們本能為什麼現不出來?是因為有煩惱,就是你用三心二意,你不會用一心,用一心能力就恢復。但是在這個時代當中,有這些奇怪能力的人很多,最常見的,我們見到有天眼通的人,我們見不到的他能夠見得到,我們身體裡面有什麼毛病,他一看就曉得,你再去檢查,果然沒錯。現在大陸上人稱這些人叫特異功能,他不叫天眼,他叫X光眼,不少,在大陸上有幾千個,其實到處都有。我們對於這些人,如果你喜歡神通、喜歡感應,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訊號,你可能會得精神分裂症。這個我們佛法講走火入魔,學佛著魔了,我們也看到很多,幾乎隨時隨地都看得到,神經不正常的,你去問問他,喜歡神通、喜歡感應。有能力的這些人,諸位要細細讀《楞嚴經》就明白了。

  我們看這些人他也有煩惱,他也有是非人我,也有貢高我慢,為什麼他會有這個能力?妖魔鬼怪加持的,我們常講附身,那能力不是他的,是別人的。這個妖魔鬼怪利用他,他也利用妖魔鬼怪,顯出他比別人強,彼此互相利用。哪一天這魔走了,他的能力立刻就喪失掉,就沒有了。為什麼?他不是自己修的。自己可以修,修什麼?修定。所以得禪定這個能力就會現前,隨著你定功的淺深顯現出能力的大小。所以禪定能得神通。這是個很平常的現象,不必去好奇騖怪,我們要用平常心來看它,這才不礙事。如果你執著,那就壞了。所以要曉得,我們自己修持,一旦這個能力現前,知道這很平常的,這不過才恢復一點點,我們百分之百的能力現在才恢復百分之一,太小了,一定要了解,繼續努力修清淨心。

  「體用一如,覺照一體,故皆名般若」,體生智慧,智慧還照本體,就像我們點燈一樣,我們這個燈點燃了,這個燈光還照自己的燈,這叫自受用,覺照是一體的,所以都稱之為般若。「佛為一切眾生,開示大乘,使令悟入者,名文字般若」。所以文字、言說是他受用,幫助別人開悟。這些言說,或者是言說記錄下來稱為文字,就是我們今天所謂的經典,這叫文字般若,因為這些文字、這些開示能夠幫助我們覺悟。般若有這三種,前面一種是體,後面兩種是作用,作用兩種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所以用有兩種。

  第三段是「波羅蜜」,波羅蜜也是梵語,「義為彼岸到」,這是古印度的文法倒裝句,現在我們也相當的熟悉。我們中國人稱這個應該稱到彼岸,他們是彼岸到,他們這個說法,我們中國人稱到彼岸,到彼岸,底下講就有到家的意思。「所謂離生死此岸,渡煩惱中流,達涅槃彼岸」。這些都是屬於比喻,此岸、彼岸都是比喻,此岸是什麼?六道輪迴。我們現在都在這邊,都在六道輪迴這邊,六道輪迴實在講太苦了。六道輪迴從哪裡來的?是我們自己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為什麼?三心二意就是輪迴心,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些念頭叫輪迴心,一切的造作叫輪迴業,所以感得的果報就是六道輪迴。我們修學大乘,主要就是要脫離六道輪迴,渡煩惱中流。我們離不開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果報,果報從哪裡來的?煩惱,就是妄想執著,是煩惱,妄想也是煩惱。換句話說,要超越過妄想執著,要超出,然後才能達到涅槃彼岸,涅槃就是明心見性,也就是真性現前。真性不生不滅,沒有生滅了,那才是我們修學希望達到的目標。「波羅蜜又有到家、究竟、圓滿諸多義」,它的意思很多,有我們中國人講的到家,有這個意思,也就是圓滿的意思。中國人如果他有技能,他的技能很好,我們都稱他功夫到家了,在印度就稱波羅蜜。

  「梵語涅槃」,這是特別介紹一下涅槃的意思,「義為不生不滅,所謂本自不生,今亦不滅」,這是梵語涅槃的含義。「又翻圓寂」,圓是說功德圓滿,寂就是講清淨寂滅,這個寂就是寂滅,寂滅對的是煩惱妄想,就煩惱妄想統統都滅掉、都沒有了,這是功德圓滿了,所以是這個意思。現在有些人也把這個意思錯會了,認為什麼?人死了,特別是出家人死了,就叫圓寂,這意思就搞錯了。圓寂不是死了才圓寂,圓寂是活的時候證得的。死了就入涅槃、就圓寂了,哪個不死?不個個都入般涅槃了?那還用得著修行嗎?不必修了。所以這是把意思錯會了。用這些名詞術語,實在講這是個恭維的意思,其實名實不相符,我們一定要清楚、要了解。大小乘佛法終極的目標都是講涅槃,也就是像一般宗教裡面講的永生,他們講的永生跟我們涅槃的意思很接近,永遠再也沒有生死輪迴,生死輪迴苦,太苦了。所以要證得清淨寂滅。這些事情宗教家們雖然明瞭,我們細細去觀察他只知道當然,而未知其所以然。所以然的道理唯獨佛在經典上講得透徹,把這些現象前因後果、理論事實都給我們分析出來,讓我們沒有達到境界的人也能夠聽得清楚,也能夠明瞭事實真相。這對於我們的修學信心就增長了,知道自己應該怎麼樣做法,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標。

  再看底下這段,「因見思煩惱,而有分段生死。因塵沙無明,而有變易生死」。這是佛法裡面講的兩種生死,兩種生死怎麼來的?為什麼會有兩種生死?此地真是簡單明瞭為我們說出來。見是見解,思是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思想,這才變現出分段生死的現象。所以六道輪迴分段生死原因就是見思煩惱,見就是錯誤的看法。見思煩惱很多,佛說經把它歸納,這個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總有見惑八十八品,就是錯誤的見解,品就是品類,把它歸納一類一類,八十八類,思惑有八十一類。這個數字還是太多了,講解還是不方便,於是再把它歸納,再縮小,範圍再縮小,歸納為見煩惱五大類,思煩惱也是五大類,我們通常講見思惑(見思煩惱)都說用這十大類。

  十類裡面第一個錯誤的見解就是身見,一般人都把自己的身當作我,這就錯了,這是個錯誤的見解。身不是我,這個要知道,以為身是我麻煩就大了。身是什麼?身是我所,不是我。我所是我所有的,像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對我所有的,我們的看法就比較簡單,衣服髒了,馬上歡歡喜喜換一件就行!你要知道這個身不是我,身是我所有的,生死就不在乎了,就不會痛苦,生死,換個身體,快快樂樂,這身體老了、太舊,趕快換個新的,就好高興、好歡喜。哪裡像現在哭哭啼啼悲哀得捨不得,都是把身體當作我,不知道身是我所,這要知道。所以這第一個錯誤觀念,把身體當作我。所以無量無邊的煩惱苦痛都從這個地方生了。要知道身不是我,所有一切煩惱痛苦都沒有了,不受了!

  正如同這個經上講的,世尊在行菩薩道沒有成佛之前作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他沒有痛苦,隨便你怎麼割截,沒痛苦。為什麼沒有痛苦?他知道身不是我。我這個我所有的衣服不是我,你們去剪、去穿洞,我不會痛苦,不是一個道理嗎?你要把它當作我那痛苦了。你要曉得不是我,隨你怎麼割截,不相干!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個道理,你真的能夠想通,真的能夠肯定了,把念頭轉過來,你身體縱然有病痛也沒有痛苦。由此可知,萬法唯心,這是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點都不錯,佛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身不是我。哪一個人不把身體當作我?堅固的執著,所以他可憐、他苦。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憫者」,就講這些人,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在哪裡不知道。這第一個錯誤。

  第二個錯誤的見解叫邊見,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相對,相對論是邊見,有這邊才有那邊,有我就有人,這對立的,有大就有小,有長就有短,都是生活在一個錯誤的觀念之中。而實際的,實際這些東西都沒有,法界是平等的。我們今天看到這個法界極不平等。為什麼這個法界不平等?實在講是心不平等,心平等了法界就平等,心清淨了法界就清淨。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全世界整個地球有嚴重的污染,生態失去平衡,現在每個國家地區都講求環保。我們想想環保能有效嗎?沒效。為什麼沒效?他沒有找到那根源在哪裡。根在人心,人心清淨了這環境自然清淨,所以要想環保,第一個要保護清淨心。為什麼我們現前的世界環境污染這樣嚴重?回過頭來想想,現在世界上的人貪瞋痴慢比十年、比二十年前增長多少倍?不學佛的人不知道,我們學佛的人從這方面看,尤其是我們走的地方很多,每個地方接觸這些人,看他的舉止、看他的言談,貪瞋痴慢是加速度的在增長,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不得了,這樣下去這個世界怎麼會不毀滅?

  所以學佛的同修,我特別勸大家,《金剛經》好,《金剛經》把這個道理、方法說得很透徹、很清楚,教你一切放下,恢復到清淨心,心清淨了身體就清淨。我們這個身體,身體就是個小宇宙,跟大宇宙完全一樣,大宇宙多麼複雜,我們這個身體小宇宙跟它是完全相等的複雜。這個身體就是一個小宇宙,小宇宙它很有秩序,絲毫都不亂,它的運作很正常,這就健康;如果心理有污染,它的運作就被破壞了。所以你有貪瞋痴慢、有妄想執著,就把你自己的身體某些部分細胞它就產生變化,這變化就是病根,就是疾病,病是這麼生的。如果你要懂得這個道理,你一心念佛,萬緣放下,什麼樣的病不要吃藥,不要找醫生,幾天好了,它自然又恢復正常。這些組織改變它的力量就是思惟、想像,「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我們想成佛那就成佛,想作菩薩就成菩薩。

  可是人偏偏不想佛,偏偏不想菩薩,天天去想做鬼,你說那有什麼辦法?什麼叫鬼?貪心是餓鬼,貪名、貪色、貪圖五欲六塵,這個貪心是鬼心,貪心就是他想做鬼,所以他死了就到餓鬼道去了。沒有主宰,這個六道沒有說有主宰的,叫你到哪裡、派你到哪裡,不是,是你自己去的,境界是自己變現出來的,這叫自作自受。佛看得清楚,佛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路要自己走,佛不能幫助我們走,佛只有指導我們,讓我們自己去走。決定不要胡思亂想,思想愈單純愈好。

  有些人懷疑,那這樣我什麼都不想,我過幾年不就變成白痴了嗎?他會不會變成白痴?他會變成白痴。為什麼?因為他想白痴,他就會變成白痴。他為什麼不想佛?為什麼不想菩薩?他要想佛、想菩薩,不但不是白痴,生無量智慧,現無量德能。佛法的修持,就連《金剛經》也不例外,修持的重要綱領就是觀想。我們念佛法門也沒有離開觀想,我們念阿彌陀佛,想極樂世界,那不就是觀想嗎?由此可知,無論大小乘佛法,講到修行的總綱領就是觀想,或者是《般若經》上也講的觀照,總原則、總綱領。因為你思想、見解錯誤,所以才有分段生死,才有六道輪迴,所以你才有煩惱,所以你才有病痛,就這麼個道理。你今天把這些道理搞清楚,這個事實搞清楚了,我生病不要找醫生、不要吃藥了,我自己有辦法調整,這是最健康的。藥物都有副作用,不是真正健康的治療。

  因塵沙無明,塵沙是比喻,比喻世出世間一切法太多了,這一切法原本都是明瞭的,現在變成都不知道、都不明瞭,這叫塵沙無明。因此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我們也有,我們凡夫兩種都有。如果說證得阿羅漢果,也就是出離六道輪迴,分段生死沒有了,往後他還有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實際上沒有生死,生死是苦,用生死來代替苦,他每個變化要受一些辛苦。變易我們用個比喻來說,好像學校念書,學生從一年級升到二年級,這變化,二年級升三年級又變化,那個叫變化。他要一年好好的學,要經過多少考試,通過了,才產生一個變化,是這個意思。譬如說菩薩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每升一個等級要修很長的時間,修行也很辛苦,來形容他修學的辛苦,叫它做變易生死,實際上沒有生死。不像前面那個分段,一段一段的,真的,一段就是一世,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看《地藏菩薩本願經》,人死了之後,大多數七七四十九天以後又去投胎去了,隨業流轉,自己做不了主宰,苦不堪言。所以生死有兩種。

  「大智度論云:有無二見,皆屬此岸;二執俱空,始達彼岸」。《大智度論》是大乘佛法裡頭很重要的一部論典,大乘法裡頭常講《大論》就是指這一部,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總共有一百卷,現在在台灣也有單行本流通。《大論》裡頭說,有無二見都屬此岸,執著有、執著空,都沒有辦法超越輪迴。執著有的,他的生活活動範圍在欲界、在色界,欲界、色界都是執著有的;如果執著空、執著無,他的生活範圍在無色界,無色界有四層天,天總共有二十八層,出不了三界。執有、執無都不行,有執著就不行。所以先頭跟諸位講,修無想定,好,我什麼都不想了,無想定修成了在四禪天的無想天,無想天也是執著無的。所以執著有無都不行。我們清淨心裡頭、真心裡面有無都沒有,這個很要緊。這個意思往後經文裡頭會講得很多,一次比一次講得細微、講得深入。

  二執俱空,始達彼岸,二邊都離開,有無二邊都不執著。所以六祖大師聽五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這兩句就是二執俱空,應無所住不著有,而生其心不著無,你看有無二邊都離開,這是真智慧。應無所住就是我們講一切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無所住,心裡面乾乾淨淨,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而生其心不著無,生什麼心?積極去做利益一切眾生的心。所以佛法不消極。這樣做就做得自在。有很多人聽了這個話,聽不懂,產生疑惑,我什麼都放下了,我為什麼還給別人做事,那不叫傻瓜?其實他不懂,一切放下了,為一切眾生做事,那才叫真快樂,那叫真享受。他自己什麼事情都沒有了,什麼事情都是為一切眾生,這個做工作做得心裡法喜充滿,智慧增長,福報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福報他只享受三個,其他的都不要,佛在這個經上說了,菩薩不受福德,福德讓大家去享,他只享三個。哪三個?就是我常講的不老、不病、不死,他只享這三個。除這三個之外,他什麼都不要,一切的福德都讓眾生去享。他生心,他不著無,有無二邊都不執著,這叫達彼岸。這是他的心性圓滿現前,也就是說他的法身、般若、解脫統統現前。釋迦牟尼佛本身就是做出這個樣子給我們看,我們讀到經文的時候大家就會看到。

  「六度中,布施,捨也」,菩薩的生活有六個原則他必須要遵守的,六條裡面第一個就是布施,布施就是放下,布施就是捨。「若不捨,則不離此界」,有無都要捨,不捨你就不能夠離開六道輪迴,就不能夠離開分段生死;換句話說,你就沒有辦法離開生老病死,你沒辦法離開,你能夠捨,生老病死就沒有了。「眾生不肯捨,無觀照正智耳」,為什麼不肯捨?沒有智慧。佛教我們捨,我們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捨,捨有什麼好處,不捨有什麼不好,都沒搞清楚,都沒有把這個道理細細去想通。捨,放下,好!這世間人常講幸福快樂、自在美滿,世間人有這些名詞,沒有事實,他快樂什麼?他有妄想、他有煩惱、他有憂慮、他有牽掛,他活得很苦。真正快樂幸福、自在美滿的人,心裡頭沒有妄想、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你看那多快樂!捨你就得到,不捨你決定得不到。這個東西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佛菩薩沒有法子給你,神仙也沒法子給你,要你自己肯放下。無量劫來在六道生死輪迴就背了這麼些包袱背在身上,佛告訴我們,這些包袱都是假的、都是垃圾,沒有一樣是值錢的、是貴重東西,還不肯放下嗎?給你帶來都是煩惱,帶來是生死,帶來是災難,你還不放下嗎?放下了,這一切痛苦、災難統統沒有了,這一定要曉得。所以明瞭了,你智慧現前,你才肯真正放下,真正放下就是福慧雙修,真的修福、修慧。

  「般若波羅蜜,因位名圓滿之觀慧」,波羅蜜是究竟圓滿,兩個名詞合起來,般若波羅蜜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果位則般若即是波羅蜜」,從果上講般若就是究竟圓滿,真正究竟圓滿就是般若智慧。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