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般若研習報告  (第十九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023-001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卷,第三十五面,從第四行看起:

  【經論有言: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著空如芥子許。此明著有者易為功,著空者難施救也。】

  這句話我想有許多同修都曾經聽說過,古大德很多的註疏裡頭也都常常引用。著有、著空都是病,這是學佛同修在所不免的。凡夫著有,二乘著空,這兩句話說得真正是恰到好處,所以往往凡夫的成就超過二乘。諸位想想,阿羅漢要兩萬大劫才能回頭,我們講的是迴小向大。辟支佛也得要一萬大劫,這個時間很長!而凡夫善根成熟,念佛往生,生到西方世界,就作阿惟越致菩薩,阿羅漢、辟支佛怎麼能比得上?沒有往生之前,凡夫比不上阿羅漢、辟支佛,比不上他們;這一往生,辟支佛、阿羅漢反而比不上這個凡夫。這就是凡夫著有容易對治。西方極樂世界有,你著有不怕,能往生,生凡聖同居土、生方便有餘土,當然實報土那就難了。要生實報土,必須空有兩邊都放下,才能夠生實報莊嚴土,也就是我們前面講念佛功夫念到理一心不亂。如果著有,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的成就都不可思議。縱然不能往生,這兩個在六道裡面差別也很大,著有的人相信因果報應,於是起心動念、一切作為,他自自然然會小心謹慎,也就是說不造惡業,不敢造惡業;知道善有善果,惡有惡報。由此可知,他將來人天兩道有分。著空的人麻煩,著空,前面跟諸位報告過,最容易犯的是撥無因果,於是他就會胡作妄為,造許許多多的重罪,果報自然是三途,這就是世尊在這個地方為我們提出嚴重的警告。

  著有如須彌山,須彌山是大山,單位世界裡面最高的山,我們稱它作須彌山,就是你著有著這麼大都不怕。著空太可怕了。著空如芥子許,芥子就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小,像芝麻、小米那麼大,你著這個就麻煩,著這個真的佛都救不了你。為什麼佛救不了你?佛為你講經說法,你不接受,你不肯聽、不相信。著有的人,佛說法他相信、肯聽,能夠接受教誨,這個道理在此地。

  底下這一段,結顯中道,這是這一段經文的一個總結。

  經【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下手方法,先令二邊不取。漸能空相,心地清淨。】

  佛說了這麼多,到這個地方做一個結論。因此之故,法與非法都不應該取著;取著,心地都不清淨。這個地方必須要知道的,著有,心不清淨,這是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的。著空,空是心裡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應該心清淨,還是不清淨!心裡頭什麼念頭也沒有了,什麼執著也沒有了,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其實如果執著空,執著個分別執著都沒有了,諸位想想他還是有,這個現象是無明。著空的人墮在無明裡頭,著有的人墮在妄想裡面。妄想跟無明都障礙自性,都障礙清淨心,所以清淨心不能現前;換句話說,智慧不能現前。這也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三界之內,四禪天、四空天人沒有般若智慧,小乘聖人,阿羅漢、辟支佛也沒有智慧。原因在哪裡?無明沒破。無明就是他執著空,他不能破無明。因此我們要斷妄想,同時也要破無明,兩個障礙,必須要同時破這兩種障礙。《金剛經》上教給我們方法,「應無所住」,這是破妄想;「而生其心」,破無明。而生其心,前面講的,佛教給我們要生布施之心;行於布施,行於布施就是而生其心。行於布施不著空,破無明。佛講的這些方法雙破,妄想、無明雙破。

  我們念佛這個功夫,諸位千萬不要小看了,念佛這個功夫跟《金剛經》上講的這些道理、原則完全相應,它也是雙破。念佛的時候,教給你萬緣放下,一切都放下,不著有,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著有;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著空。所以念佛的功夫是空有兩邊都不著,因此念佛的功夫可以到事一心不亂,可以到理一心不亂。到理一心不亂,那就明心見性,就大徹大悟,跟禪宗裡面無二無別,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在所有法門當中,念佛法門最方便,他的障緣少,障礙的緣少,就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都用得上功。不像其他的法門,要有一定條件的修學環境,這個修學環境條件不具足,他就很麻煩了,唯獨念佛法門容易,所以叫它做易行道。

  【由是而信、而解、而行。至於究竟,亦不過兩邊不著耳。】

  這個非常要緊。我們在《金剛經》上能夠把這個道理搞明白,精神掌握住,真的是一生受用無窮。下面,世尊唯恐我們還不能徹底明瞭,再用比喻來給我們說,這個比喻也非常有名。實在講世尊當年說法,這個比喻常講。

  經【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這個意思很深很深,我們在註解裡面看。

  【筏喻】

  喻是比喻,筏是竹筏,有木筏,兩種,現在看不到了。如果諸位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也許還能見到,這是過渡用的,渡水用的,是用竹子編成的,或者是木材編成的,藉它來過河。佛用這個來做比喻。

  【是如來常說之法。以船筏原為過渡,既渡則捨。】

  當然我們用這個是來渡水的,過了河,這個東西就不要了、就捨掉了。

  【比喻佛法為度生死,生死未度,不可無法。】

  生死未度,當然我們需要利用它作工具。

  【既達彼岸,法亦無用。】

  我們已經渡過生死的苦海,到達涅槃的彼岸,佛法也就沒用處了,佛法正如同船筏一樣,過了河它就沒用了。

  【此示佛法可用不可執之意】

  佛舉這個意思,就是佛所說的一切法,你可以用它,你不要去執著它,就跟過河的竹筏一樣;我們過河用它,絕對不會執著,這當然的,每個人都不會執著。

  「佛為弟子常說者也」,所以說「如來常說」。《阿含經》裡頭常說,《阿含》是世尊最初說法,說小乘法的時候,世尊常用這個來做比喻。世尊常說,我們曉得如果眾生不執著,世尊怎麼會說?世尊要常說,可見得眾生是牢牢的抓住不放,所以才勞累世尊要常說。我們能從話裡頭想到對面,眾生一定是堅固執著,捨不得把佛法放下。世法他知道是假的,放下了;佛法是真的,佛法好,佛法放不下,那也吃了虧,也就錯了。這是世尊常說的,小乘法裡常說的。諸位要知道,《金剛經》是高級佛法;《阿含》等於是小學,《金剛經》是研究所;研究所也用這個來說,意思就不一樣。如果意思是一樣,從前學過,小學就學過,何必現在還要說?現在說的意思跟以前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我們看底下這一段。

  【此節經文,義蘊深微,不止如上所說。】

  上面說,沒有過河,我要用它;過了河,就不要了。前面是這個意思,這個意思好懂。這個地方講,不止這個意思。

  【常說是法不需要了,則捨。】

  過了河不要了,就捨掉了。

  【而今為初發大心者說,乃是令於正需要時,捨法是也。】

  這就不一樣了。我們現在正需要,正需要就要捨。這個意思跟前面講的意思完全不相同。在從前阿含時,佛不能這樣說法,說了怎麼樣?說了人會無所適從。那就是佛說法的對象不一樣,他的程度淺,給他說深的,他不懂;說淺的,他能夠領會。今天金剛般若會上對象不是普通人,是初發大心者。這一句我們一定要把它看清楚。大心就是大菩提心,是初發大菩提心。那個志向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是大心的菩薩,都是發這樣的心。可見得跟從前小乘只注重於自了的,那是完全不一樣。我們初發大心、修大行、證大果,沒有一樣不大。佛法現在正需要,佛告訴我們,正需要的時候就要捨,這個捨不是捨事,是捨分別執著,是捨這個。事如果捨掉,你就落空;前面講的空有兩邊,事捨掉了,你就落空。著空如芥子許,都不得了,佛都沒法子救。不是捨事,是教你在一切法裡面離分別執著,捨這個,捨分別執著,捨念。

  【正需時捨法,法捨豈非無法。無法將何以度。這不與常說相反了嗎?】

  這是一般人聽到佛這個說法,會產生這個疑問。

  【乃又言,不應取非法。】

  不應是什麼?不應住空,非法是空,空不能夠住。有不能住,空也不能住。我們要問,究竟是有法還是沒有法?發大心,還沒有成佛,還沒有成無上道,需要法還是不需要法?

  底下這一段,我們引用了好幾節的經文。請看二十八節經說,諸位手上這個本子是講義,不是經文,拿到經文看就方便了。

  「無復我相」到「亦無非法相」,這是說無相,二十八節經裡講無相。二十九節經上說,「若心取相,若取非法相」,亦是說不取相,不取相是無相。第三十節經裡面說,「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乃是法與非法,一併不取,不止是不取相」。這一段與前面二節,大大不同的所在。這是我們把經前後仔細看一看,就曉得了,才明白佛所講真正的意思,才把它搞清楚。下面我們就要留意,就要把這樁事情說出來了。

  【所謂無,乃是令人不取。】

  不取就是不執著。

  【並非無法無相】

  法也有,相也有,法跟相統統都有,就是叫你不要執著。

  【是教人雖取六度等法修行,而心無其相。然後學人才不致於偏空偏有,才有正確的下手處。】

  這一段我們要細細的說一說。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才能夠做得到,真正得到受用。佛在本經大主意,就是教給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這是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了。六度就是菩薩生活的原則,菩薩生活的要領,我們天天都在做。

  布施是捨,我們從早到晚都在捨,不僅僅是捨財。財裡面有外財、有內財。外財,身外之物都是屬於外財,身外之物。內財是身體,我們的體力、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時間、我們的智慧,用它來幫助別人、服務別人,這都在布施。家庭主婦早晨起來,整理家裡環境,燒個早飯,供養一家人,諸位想想,這是內財布施。她要想工作怎麼做,飯怎麼燒,菜怎麼去炒,怎樣適合大家口味,這個用智慧、用思考,動手去做是勞力,這些都屬於內財布施。你去工作,去做工,做工也要思考,也要體力,你做工也在修布施。實在講都在行菩薩道,自己都不知道,這個很冤枉。我們看到佛跟菩薩在行布施,我們天天在幹,不曉得那是布施,不知道那是波羅蜜,這是佛講迷惑顛倒。

  實在講,凡夫跟佛菩薩用心不一樣,在事相上來講毫無差別。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端,不是做出樣子給我們看嗎?著衣持缽,著衣持缽就是穿衣吃飯;我們哪一個人早晨起來不穿衣、不吃飯?這麼平常!金剛般若波羅蜜就在日用平常當中全都表現出來了。凡夫之不能成就,用心上錯誤,我們講觀念上的錯誤;凡夫起心動念為自己,佛菩薩起心動念為眾生,就這點不一樣。我們只要把這個念頭轉過來,轉凡成聖,轉凡夫這一變就是佛、就是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是正確的。說實在話,你要說不為眾生,那是假的;你說為自己,自己在哪裡?找不到,沒有自己,只有眾生。所以佛菩薩他們做的,是正確的、對的;我們全都錯了,錯用了心。

  哪一個人每天不是付出?你以為你還有賺得的,沒那回事情,那是妄想。《金剛經》後半部講得好,「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試問問,你要想能夠得到的,你用什麼得到?三心都不可得,能得的沒有了、空了。你所得的這些諸法,包括佛法,佛在此地講,「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包括佛法,都是因緣所生法;凡是因緣所生法,沒有自體,當體即空。內三心不可得,外諸法不可得,你得個什麼?諸位明白這個道理,參透事實真相,才會點頭,佛講得對,萬法皆空。

  萬法皆空,你是不是就消極了?消極不行,消極是錯誤的,消極著空了。應該怎麼做?積極。積極的目的何在?求證性,禪宗講的求明心見性,我們念佛人求理一心不亂,這就對了,這才是真正把宇宙人生的真相證實了。我為什麼要證實它?那太重要了。人生就是自己本人,宇宙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環境,這個關係多密切。證實了、清楚了、明白了,這個時候就叫你做佛,叫你做菩薩,換個名稱。你不清楚、不明白的時候,就叫你做凡夫。佛天天這麼做,凡夫也是天天這麼做,所以從事相上,你要辨別佛跟凡夫很難辨別,如果從用心上來講,那就非常明顯,很容易辨別。

  諸佛菩薩念念為一切眾生。這個經一開頭,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要為一切眾生做一個好樣子,那是佛、那是菩薩。好樣子,空有兩邊都不住,所以你做起來不辛苦,會做得很開心、很愉快、很快樂,樣樣事情都做得很圓滿,這就叫金剛般若。般若是智慧,高度的智慧。再繁忙的工作,再繁瑣的工作,你做起來輕鬆愉快,這個關鍵是在念頭如何轉過來。絕對不是說,我們現在有許多工作對修行上有妨礙,這個觀念錯了。愈是工作辛苦,愈是工作繁雜,愈需要金剛般若;把你那個繁雜變成容易了,把你那個辛勞變成快樂了;否則的話,《金剛經》有什麼用處?它沒好處,我們學它幹什麼?要懂這個道理。人沒有私心了,心地就清淨光明,他生智慧。有私心、有欲望,心性被污染了,不但不生智慧,生煩惱!煩惱是什麼?嚴重的貪瞋痴慢,生這個東西,那個日子當然苦,當然不好過。

  學佛同修,特別是此地講的發大心的,發大心的人,個人就要像佛菩薩一樣,一切人中好樣子。一切人中什麼樣的好樣子?心地清淨,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煩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那個心多自在,充滿了智慧德能。所有一切工作都做得非常如法,像六個綱領裡面,布施,能捨,很歡喜的為大眾服務,內財、外財統統都捨。

  守法、守規矩,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無論到哪一個國家地區,一定遵守這個地區的法令規章,遵守這個地區風俗習慣,跟這個地區的人歡歡喜喜的相處,這就是持戒波羅蜜。忍辱,這個忍辱是無論做什麼工作很有耐心;忍是忍耐,很有耐心、很細心、很謹慎的去做。精進是求進步,絕對不會說是我的工作到這個地方,我就很滿足、很滿意了,不是的;天天在求改進,天天在求進步。禪定就是剛才講的,心裡面乾乾淨淨、一塵不染,般若是充滿高度的智慧。人中好樣子!一個學佛的家庭,要在所有一切家庭裡面做好榜樣,起帶頭作用;全世界、盡虛空遍法界,這個家庭是最美好的家庭,菩薩之家。你自己學佛,你一定度眾生先度哪裡?先度一家人,全家都是佛菩薩。你工作,無論在政府機關,或者是私人機關,不管你是作老闆、是作夥計,你要擺出菩薩。菩薩度眾生,近的這是緣,先度。你要能夠影響這個團體,這個團體在所有團體裡面是好樣子,菩薩的團體。佛法對我們這個世間,你就曉得它有真正的作用,它有無比殊勝的利益。這叫發大心,這叫修大行。可千萬不要以為說,眾生難度,我好心,他不聽話;眾生難度就不度了,你看看,你六度到布施、持戒,忍辱那一關不能通過了,就退轉了,就消失掉了,你說多可惜!要有耐心,不但人有良知良能,這個我們要承認的,他難度是什麼?他迷惑顛倒,壞習氣太多太重,我們要明白、要諒解,要慢慢來。

  古時候,當然那個時候環境比我們好得太多了,堯舜,舜王的時候。舜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他也是在他們自己家鄉地區,看到一群人捕魚,捕魚人裡面有年輕的、有年老的,那個魚多的地方,都被年輕的人佔去了,老人沒有法子,鬥不過這些年輕人,也不願意跟他爭執,就到比較遠的、魚少的地方,很不容易抓到魚。舜就聰明,舜看到這個樣子,每天他也去捕魚,他去捕魚怎麼樣?實際上他目的不是捕魚,他要去感化這一群人,他用的方法也非常巧妙。年輕人當然裡頭也有幾個好的,少數,會讓老人,他看到這個情形就讚歎;有些人不讓的,橫行霸道的,他不說,一句話都不說,我們講是隱惡揚善,他用這個辦法。用了一年多,那些頑固不靈的人都被他感化了,把那個魚多的地方,年輕人都讓出來,都讓老人去,年輕人到別的地方去了,一年的時間感化了。可見得人不是不能感化的,只要假以時間,以真誠心,沒有不能感化的。如果你說不能感化,你要回過頭來問自己,我的智慧不夠、耐心不夠、方法不夠巧妙,所以人家不能回頭。

  不要說人,蚊蟲跳蚤都會被感化。你們念《印光法師傳記》,你就看到,印光法師七十歲以後,蚊蟲跳蚤這些東西不干擾他,這個地方明明很多,老和尚一住,他們這些都搬家、都搬走了;你去找,一個都找不到。別人去住,有;他老人家去住,就沒有。德行感化牠,老和尚一生遇到這些蚊蟲跳蚤,他不傷害牠,也不把牠趕走;看到這個東西,生慚愧心,我的德行不夠,所以牠還來擾亂我。自己老實念佛,修清淨心、修德、修慈悲心;果然沒錯,到七十歲以後,他的德行可以感化這些動物了;這些小動物只看到老和尚來了,牠們乖乖的都搬家了。連蚊蟲跳蚤都能感動,哪有人不能感動的道理?所以不能感動,實實在在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這個是對的,絕對正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在經論裡面講得太多太多了,以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沒有不受感動的。方法,這就講要用智慧了。以真誠慈悲,以善巧方便,打他、罵他也都是好事,目的是叫他覺悟,目的是叫他回頭。這是我們應當要明瞭,應當要學習。佛法,我們講弘法利生;弘法,絕對不是說多蓋幾個廟就能弘法利生。現在這個世間廟不少,為什麼起不了作用?這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自己去檢點。廟蓋得很多,經印了不少,我們也不斷在講,沒人做,那個有什麼用處?講也沒用處,空談。要做到,真正做到。大家為什麼不肯做?不相信,對於佛法認識不夠徹底、不夠明瞭。真的徹底明瞭相信,你會去做;到做了之後,你就會欲罷不能,這是真的。為什麼?真快樂、真幸福!果報實在不可思議,他怎麼不幹?你沒有幹的時候,佛法好的味道沒有嘗到,不知道。一聽說,搖頭。就好像我們從外面來的人,聽說東南亞的水果之王,榴槤,從來沒吃過,聞到那個味道好難聞,都害怕;你們嘗到味道、吃到了,欲罷不能,就這個道理。我們對佛法沒嘗到味道,嘗到味道才曉得,世出世間一切法不能跟這個相比,這個真的帶給我們一生圓滿的快樂幸福。

  所以佛法要做,不必說。釋迦牟尼佛在這個經上,一開頭就做出來給我們看,一句話也沒說,被須菩提尊者看出門道了;須菩提也不簡單,別人看不出來,他能看得出來。為什麼?因為他也做了。不做你不曉得,佛法要行,不能住;不可以住,要行。所以要知道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都在修布施。實在講,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都做得很圓滿,都認真在做。幫助人解決困難,是無畏布施;教給人技術能力,法布施。我們只有做得多、做得少、做得大、做得小而已,都是天天在做。現在要緊的就是把念頭轉過來,我不為自己做,我為眾生做;學菩薩、行菩薩道,從自己本身做起,再擴大一個家庭、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逐漸逐漸向外擴展。只要有恆心、有毅力,沒有做不到的,沒有感化不到的。這個心量一定是盡虛空遍法界;你有這麼大的心量,你做這些事情就沒有煩惱了。心量小的時候,他裡頭有得失,才會生煩惱;心如太虛、量周沙界,決定不生煩惱。樣樣清楚、樣樣明瞭,心地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對於所有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甚至於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清楚,「心無其相」,這樣的生活空有兩邊都不住。經上所講的「行於布施」,那個布施是涵蓋一切法,一切法就是我們的生活、個人的生活、家庭的生活、團體的生活,都包括在「行於布施」這一句之中,都在這一句裡面。

  【當知第一義中,剿絕情識,斬斷葛籐。法與非法皆不取,非即剿絕斬斷乎。】

  我們先看這一句。這一句跟禪宗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是禪宗以外的教下,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違背這個原則,修行的路就長了;路長,當然你所遭遇到的困難、障礙一定也就多了,一定的道理。這個手段叫快刀斬亂麻,直截了當。第一義就是真如本性。說第一義中,就是清淨心中、真心之中、本性之中,就是這個意思。真性裡面沒有情識,情識從哪裡生的?從妄動生的。這兩個字,情是煩惱,識是分別,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妄想、執著;情是執著,識是妄想。修行人要想明心見性,必須要把妄想執著除掉,要把它斷掉,剿絕就是斷。所以底下講斬斷葛籐,葛籐是比喻,像籐子繞著樹,一圈一圈的圍繞,比喻情識,情識障礙自性就像葛籐一樣,必須用快刀的手段把它斬斷。怎麼斬法?只要在一切法裡頭不分別、不執著,就沒事了。不分別,妄想沒有了;不執著,煩惱沒有了。

  諸位必須要曉得,妄想跟煩惱不能解決問題。如果問題來了,你的妄想煩惱愈多,換句話說,你這個問題會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難解決。古今中外的偉人、大人物,遇到國家有大的事情、難的事情來了,他們怎麼辦?他找一個清靜環境的地方去休息,找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把所有一切妄念統統放下,放下個一、兩天,再處理事情,他容易了。這個方法跟佛法講的原理相應。遇到難事、遇到大事,所有念頭,就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讓整個心靜下來,清淨心生智慧,要智慧才能解決問題。煩惱、妄想決定不能解決問題,佛法裡面用禪定的功夫。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情的真相。

  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十念法,你就會曉得這裡面的用處大。十念法,我教給你三餐吃飯的時候,合掌念十句佛號,這個時間雖然很短,身心清淨、一念不生;你在修一分鐘的禪定。這一分鐘不要看它時間短,你吃的飯會吃得很香,會幫助你消化,會幫助你吸收營養,真的是這樣的,好處多。你在工作之前,合掌念十聲佛,這一分鐘的清淨心,一分鐘的定功,使你恢復頭腦的清淨,你辦事、處理一切事務,自然就聰明,自然就有智慧。不要以為時間短,當然時間長力量就更大;但是再長,我勸諸位同修不要超過五分鐘,為什麼?如果超過五分鐘,裡頭又生雜念了,又打妄想,那個效果就破掉了。所以時間短就是裡頭一個妄念都沒有,那個才有用處;一有妄念,就不行了。

  譬如古人講畫符念咒,畫符那個符很靈,符怎麼靈?同樣一個道理,清淨心。他一點下去,到這一道符畫成功,沒有一個妄念,這個符就靈。如果這個符畫下來,裡頭打了個妄想,這個符就不靈。念咒也如此。所以你們曉得有很多人念大悲咒,那個大悲水很靈。過去在台灣,我有一個師母,我一個老師的太太,周邦道的夫人,她的大悲水在台灣是出名的;許多中南部都到北部來求她的大悲水,真靈。為什麼別人念不靈,她念靈?她的心真誠,一遍大悲咒念下來的時候,一個妄念都沒有,她的水靈。大悲咒很長,八十四句,你們念念看,裡頭有沒有妄想?一遍咒念下來,恐怕有十幾個、二十個妄想,所以你的大悲咒不靈,道理就在此地。大家曉得佛門裡面,楞嚴咒的功德最大,當然楞嚴咒兩千多句,兩千多句念下來,沒有一個妄念,好功夫。從前人念楞嚴咒靈,現在念楞嚴咒不靈,妖魔鬼怪照樣來找你,什麼原因?就是因為你那個咒裡頭的雜念太多了,妄想太多了。於是你才曉得,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為什麼?佛號短,容易攝心,就這個道理。

  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的十念法,你要是真正照這個去做,真的去做,兩個星期就見效,時間不長。三個月到半年,效果顯著。就是你要有恆心,你要真幹,一天九次,一次都不缺,會有很好的效果,剛才講,對你身心健康、對你的工作,無論哪個方面都有很大的幫助。如果再懂得《金剛經》上的原理,無住生心,你的效果就更不可思議。這是要把妄想雜念去掉。我們煩惱習氣很重,沒有辦法去掉,但是很短暫的時候行,時間長了就不行,很短暫行。前面我們曾經讀過,淨念相繼,就是從一念累積而來的。我們一天九次這種修行法,你修行個三年、五年,你的時間就可以長了,就可以延續到五分鐘、十分鐘,看你的需要。早晚沒有事情,有時間我念五分鐘、十分鐘。工作的時候,沒有時間,我念一分鐘、兩分鐘,不妨礙工作。方法是活的。真正幫助你恢復到清淨心,真正幫助你剿絕情識,斬斷葛籐。

  所以法跟非法,在日用平常當中,知道了,都是虛妄的。執著只有害處,沒有好處,何況決定得不到。人生在世間,最幸福的人,生活快樂、無憂無慮、無牽無掛,最幸福、最快樂!我出家受戒的時候,得戒和尚道源老法師,他老人家在戒壇上跟我們講了個故事,這個故事是真的、是事實。他年輕的時候,那時候已經出家了;年輕出家,還是作小和尚的時候,他們的家鄉在蘇北,江蘇泰州這一帶地方。地方上有一個乞丐、要飯的,他的兒子發了大財,是地方上的財主,父親在外頭討飯。因此他們的親戚朋友對他都不原諒:你家這麼富有,你怎麼可以叫你的爸爸到外面去討飯?他覺得也沒有面子,很難為情,就派了很多人去找,把他父親找回來了。找回來之後,好好的供養,給他洗澡,換了新衣服,打扮也漂亮了。哪曉得這個老人不習慣,過了沒幾天偷偷的跑掉,又去要飯去了。有人就問他,為什麼?他說這個快樂、自在,無憂無慮,到哪裡都有的吃,哪裡都可以住,一天到晚遊山玩水。這個人了不起,他有他的福報,他有他的享受,天天遊山玩水,身上一文錢都不要帶,走到哪裡就吃到哪裡,晚上隨便找一個破廟住一下就行了。這個人懂得享受,懂得享福,那叫真正享福。

  不要以為,我們這是有錢有勢的人,不懂得享福;福報是有,不會享。吃要講求吃的怎麼好,吃得一身病;福報大,請多少護士日夜照護,哪有健康的人自在?所以那個不是享福,真正享福是享受大自然,那是真的享福。像我們在冷氣間裡頭不是享福,大自然才是享福。所以真實的福報,無憂無慮,無牽無掛。特別你平常積功累德、斷惡修善,你走到什麼地方,人家都歡迎你、都歡喜你、都接待你,這才叫真正的福報。所以真正的福報,我的福跟大家享,大家都照顧我,大家都歡迎我,這個人是真正有福報、真正會享福、真正會修福。樣樣都為自己的時候,沒有福報;縱然有錢,走到哪裡,人家都瞧不起你;還有很多人要來搶你、要來綁票你、要來搶劫你,你看看,身心都不自在。出去都怕遇到危險,提心吊膽,那個人有什麼福報!

  我們冷靜去想一想,誰有福、誰沒福?像我前面跟大家講的,講這個果報,修福不修慧,墮落到畜生,畜生裡頭還享福,變成人家的寵物。那寵物真享福,一家裡頭牠的福報最大,所有人都要伺候牠,牠真有福,這都不是假的。還有一種人也很有福報,我早年在台灣各地方講經,遇到不少位,有一些企業家,發大財的,在風景好的地方,他們都有別墅,別墅造得很漂亮,請工人去住。那個工人很有福報,請他去享福,主人一年去住一天,請他還要給他錢,住那麼好的房子,他自己都不能住,都沒有福報住,你看看!所以我到那兒一看,點點頭,真有福報。這個世間,你說哪個人有福、哪個人沒有福,你仔細一觀察才曉得。不是講做大官的、有很崇高地位的、有很多財富的,沒有福報,好可憐,活得好辛苦。我看到了,這是佛經上講的可憐憫者。這是我們一定要看得清楚、看得明白。

  佛教給我們是正確的,必須把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統統放下,積極的為眾生服務。你在家庭,為一家服務;你不要以為,為一家服務沒有什麼了不起,你這個觀念,有這個觀念執著就錯了。用清淨心!你一家好,你的鄰居看到,他起羨慕。自自然然這個影響就像水的波紋一樣,慢慢往外擴散,他會影響。釋迦牟尼佛每天到舍衛大城去托缽,著衣持缽,天天做這個,長年累月這樣做,深遠的影響。乍看看不出來,潛移默化,所以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能夠感化一家人、感化你的鄰里鄉黨。你工作,你一定感化你的團體、感化你的機構。團體當中,六和敬非常重要。佛法裡面講修六和敬是眾中尊,眾就是團體,世出世間所有團體裡面,最尊貴的就是六和敬的團體。無論團體大小,要明理。中國古人,表面是講,作官的、帝王,現在講是政務官,機關的首長,儒家孔夫子所說的,他們基本的條件,也就是他的天職,包括了三個字,君、親、師;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實在這個意思,可以能夠推廣到所有團體。最小的團體就是家庭,主管,他一定有這三個責任。君是領導人,你是這個團體的領袖,你是領導人,這個團體所有的人,都是被領導的,你有這個職責。第二個是親,親是父母親,你要把你這個團體裡面的分子,都當作你的兒女,你要愛護他,你要養育他,你有這種心。第三個是老師,你是他們的老師,那些人都是你的學生,你要教他,要教導他。諸位想想,儒家教導的精神能夠把他推展到大的團體,國家的中央政府,小的是家庭;每個團體負責人,都能夠擔負起君親師的使命,這個世界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西方世界可以不必去了,馬上就變成極樂世界。這些道理世出世間的聖人講得太多,講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學了之後,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先去把它做到,這就叫護持佛法,這就叫做弘揚佛法,這就叫做續佛慧命。可見得不在建道場,不在搞這些東西,要從我們自身去做起。

  【般若正宗是無住】

  正就是真實的,宗就是修行的宗旨,修行的綱領、原則就是無住;無住就是不執著,空不執著,有不執著,這是講的兩邊。

  【而兩邊不取】

  不取也就是不執著。在小乘法,辟支佛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我想很多同修都應該記得很熟,這是佛學常識。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直到老死,這個十二條。十二條裡面,無明跟行是過去世的,過去世我們對它無可奈何,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老死是來世的。因此,去掉前面四條,過去、未來的,現在世的只有八條。八條裡面其中五條是果報,果報也沒辦法。真正要斷,要在因緣上斷,因緣總共只有三條,愛、取、有。此地經上講兩邊不取,那就行了,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取就是取相、著相。愛、取、有這三條上都可以斷,只要斷一條,他就超越六道輪迴了。所以,緣覺修行的方法,比聲聞要巧妙多了,善巧方便多了;但是比大乘,那還是不如,像《金剛經》上這個比他那個更容易了。

  【此便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即經所謂的無上菩提法。】

  菩提是覺悟,最高覺悟的方法,或者說修學最高覺悟的方法,就是無住。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永遠保持著心清淨,那就是無住的相,無住的樣子。心才有住,決定就不清淨了。因此我們要學菩薩,菩薩雖有若無,實在講不管他有沒有,他心裡頭決定沒有。事上有沒有,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好。有,他也不動心;沒有,也不動心。不像我們凡夫,有就喜歡,沒有就憂愁得不得了,這是凡夫心,這是輪迴心。菩薩,有,沒事;沒有,也沒事,這才行。心永遠是定的,永遠是清淨的,這樣的心,前面經文講過,福德不可思量,福德無量。無量的福德、不可思議的福德,從哪來的?性德,本性裡面本來具足的。佛要我們去得這個福德,這個福德是真實的享受。

  【欲領悟經中真實義,唯在至誠恭敬的讀。】

  這是最初下手之處,讀經。讀經要用真誠的心,至誠是誠到了極處,真誠到極處,恭恭敬敬的去讀。這個不僅是有感應,感應是自然的;心地清淨真誠,就跟諸佛菩薩起感應。感應現前,經裡頭的意思自然就通達了。這兩天我聽說有幾個年輕人來找我,要發心出家,要學講經。這個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在台中李炳南老居士的會下,我就是學講經。李老師也鼓勵我,教我學講經。老師很慈悲,年歲大的人閱歷經驗豐富;他看年輕人,凡是看到這個相、命很薄的人,李老師都勸他發心出來學講經,培福。我年輕的時候沒有福報,命相都很薄,我自己也很清楚,短命。李老師會下不只我一個,有兩、三個人;一看很薄,所以他勸我們這些人學講經,修福、培福。講經的福報最大,果報最顯著,轉業力特別顯著;但是這個不是容易事情,一定要發真誠的心,假不得。世間事情,那個心假都不能成就,何況是佛法,一絲毫的假都摻雜不得。假是什麼?名聞利養,有這個念頭那就完了。何況經典浩如煙海,古人常講一部《二十四史》都不曉得從哪裡讀起,一部《二十四史》才三千卷,分量不多;佛經超過它十倍都不止,佛法真的浩如煙海,你從哪裡進去?何況你通佛法,不通世間法,你也沒辦法講經。你跟世間人格格不入,你沒有法緣。所以講經,世間、出世間法都要通達。

  李老師就舉個例子,他說:我們不說,世間法不講別的,現代的科學知識,外國的不談,單說中國這一部《四庫全書》,你能不能通得了?沒法子。佛法那一部《大藏經》,你能通得了嗎?不通就不行;要通這是決定做不到,不可能。那個時候,他教我一個方法,傳我四個字,至誠感通。一定要通達,通達靠什麼?求感應。怎樣求感應?誠、真誠。真誠到極處,這就有感應。如果跟諸佛菩薩沒有感應的話,想靠自己能力去通達,做不到,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下手,用至誠恭敬的去讀,這是一個入門很好的方法,是一個正確的方法。讀的時候要知道,我們是修行,不是跟一般學生背書,那個不一樣。一般學生念書念得很熟會背,沒用處,不是修行。我們這個讀經是修戒、修定、修慧,戒定慧三學都在其中。我讀一個小時,修一個小時,確確實實戒定慧統統都有了,修戒定慧。戒律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我們讀經的時候,心裡面真誠恭敬,當然一個惡念都沒有;諸惡莫作,小乘戒圓滿具足了。經典是如來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讀經那是修善,沒有比這個更善了。世出世間止於至善是經典,這個很多人不曉得。所以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戒具足了。讀的時候專心,恭敬至誠是專心,專心是定。念一個鐘點,修一個鐘點定。那個盤腿面壁打坐,只修定,戒沒有、慧沒有。我們念《無量壽經》念一個鐘點,我們有定、有戒、又有慧,比他強多了,這很多人都不曉得。我們得三個,他只得一個。如果他盤腿在打坐的時候,要是還胡思亂想的話,他一個也得不到。靜坐會有胡思亂想,那個念頭、妄念止不住的。但是你讀經沒有,讀經的時候,專注的時候,他有境界對面的時候,不容易打妄想。由此可知,讀經比打坐要好很多。經文念得清清楚楚,沒有念錯字,沒有念顛倒,那是慧,根本智。根本智,《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所不知;那是無知,無知是根本智。所以讀經,戒定慧三個都得到了。讀的時候不能想經裡頭什麼意思,一想意思,三個都沒有了,全都破壞掉了。恭恭敬敬的去讀,老老實實去讀,縱然讀的時候有意思現起來,不管它,不要理它,依舊讀下去,這樣就好,這個才是修戒定慧,那個讀經的功德就很大。讀久了,自然開智慧。為什麼?他得定,他戒定具足,他怎麼不開智慧?

  真正會用功的,「常常觀照其一段、二段,或是一句、二句。」就是用經文裡面一、二句,或者一、二段,不定哪兩句,也不定哪兩段,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像我們念《金剛經》,這個境界現前了,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起了貪心,想到經上兩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貪心沒有了,馬上就對治了,就管用。看到不順眼的人、不順眼的事情,瞋恚心生起來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心就平了。看那些難分難解的事情,繁雜得不得了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心馬上就平了,這叫觀照。所以你在日常生活當中就能用得上,時時刻刻,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當中,用這個方法保持你的清淨心,保持你高度的智慧;你在境界裡頭不迷、不邪、不染。這個人生真有意義、真有價值,沒有白過,沒有空過,你的生活過得非常充實,那個人怎麼不快樂?怎麼不歡喜?法喜充滿!

  哪裡像現在的一些人,過的日子過得好辛苦;我們看到許多同修,平常沒有事情來看我,都是來訴苦的。我都勸他們讀經,為什麼過得這麼苦?事實真相、道理沒搞清楚,你不會過日子,你才會過得這麼苦。統統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很會過日子,你過的比誰都自在。怎樣才能搞清楚?讀經、聽經。所以我勸同修們聽經,聽一部,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容易得定。聽多了,科目太多,不太容易得定。一樣東西容易得定,一樣東西聽個三年、五年,然後可以再換一樣。最初下手,定最重要。定是佛法修行的樞紐,戒就是守規矩、守法;教你一門深入,你就一門深入,那就是持戒、守規矩。道心定了,智慧開了,多看一些,沒有問題,那個不礙事。現在初學不行,初學心是亂的、心是散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把散亂心給它對治,要能夠收攝到一心,才有效果。這是用一、二段,或者是一、二句經文,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能夠提得起觀照功夫,非常有受用,非常得力。這底下講:

  【觀照即是思惟。然此思惟,必須盡離一切妄想雜念,澄心靜慮,一心專注。不在文字上生解,便是不取法。又將全神貫注在經上,便是不取非法。這就是修定。】

  這裡講的更明顯了。讀經是修定,定裡面有戒、有慧,三學一次完成,這叫會讀經。不會讀經的人,特別是初學講經的人,他想經裡頭什麼意思,這個話怎麼講?想來想去都想錯了、講錯了。什麼原因?你是用妄想心、妄念來解釋佛經,把經全解錯了,這個不可以。所以講經是很難的一樁事情。初學講經沒有定功,智慧沒開,那怎麼辦?古人講經跟我們不一樣,所以古德高明、如法。古人講經,得了定以後、開了智慧以後,才出來講經。不像現在,現在煩惱重重就上台講經,所以講的大家怎麼能不生煩惱?他當然生煩惱,道理在此地。古人的標準高,古人不標榜自己。真正自己有受用、有心得,才提出來跟大家報告,都很謙虛。沒有像現在這樣好名,好利的就更沒有了,人家名聞利養真的沒有。

  現在講經的人少了,不講又不行。李老師教給我們這些煩惱沒斷、心不清淨的人,教給我們一個方法。第一個要我們用真誠心、恭敬心。第二個要我們講古人的註解,不要有自己的意思。古人的註解是文言文、是文章,我們把他的註解翻成白話,在講台上翻譯。如果錯了,他錯,我沒有錯,可以推卸責任。如果自己要想怎麼講怎麼講,那自己要負責任,那個錯了的時候,可不得了。古德講,「佛法錯下一個字轉語,要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因果可不得了。那是真的,這不是假的。所以初學講經的時候,完全依照別人的註解;我就照他註子講;錯了,他註子錯了,我沒錯。李老師教我們那一批學生,用這個方法。心要真、要誠,平常要讀誦,要真的去修戒定慧。參考用古人的註子。我們是用這個方法培養出來的,而且我們那個班是速成班,真的是速成班。李老師開班,那個班只辦了兩年,培養了二十多個講經的人才,大多數是在家居士,這裡面出家人大概只有兩個人。我們有二十多個同學,兩個出家的,其餘統統是在家居士,個個都會講,就是用李老師這個方法。所以這是個基本的修學法。

  這一段講得清楚、講得明白,我們要記住、要效法、要學習。讀經,就是老老實實的讀,不可以想裡頭的意思,不在文字上生解,老實讀;因為我們是修戒、修定、修慧,是修戒定慧,不是在研究,要用研究這個心去讀經就錯了。不可以生解,這就符合不取法相;全部精神貫注在經上,這是不落空,不取非法相,正是兩邊不取。這樣讀經,符合金剛般若的指導原則,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在讀經上用上了。由此可知,讀經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念佛,我教給大家一天九次念十句佛號,也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你們想想對不對?時間短就是了。一分鐘當中,這裡頭有戒、有定、有慧,所以它的力量才有那麼大,這個一般人不曉得。

  如果你要是把這個搞得很熟、很明白、很通達,連穿衣吃飯都是戒定慧三學。你們想想看,釋迦牟尼佛、菩薩們所表現的,那不就是的嗎?他們生活當中點點滴滴,你仔細一觀察,圓圓滿滿具足戒定慧三學,具足菩薩六波羅蜜,具足普賢菩薩十大願王;點點滴滴,起心動念都圓滿具足。《華嚴經》上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清清楚楚、明明顯顯的在生活點滴當中,我們看出來了,那叫做覺悟人的生活。我們要學佛,不是學別的,就是學這一招。這一招學到了,無論你現在是哪一種生活方式,無論你是從事於哪一個行業,你都會最快樂、最幸福、最成功。為什麼?因為你的生活上、你的工作,乃至於迎賓接客,都是充滿了三學六度,都是圓圓滿滿的佛法。

  佛法之好,佛法之圓滿,沒有深入不知道;沒有接觸、沒有深入,不知道!如果要是不好,諸位想想,我不會去學這個東西。我在年輕的時候,是有名的老頑固,我在機關服務的時候,我的同事、長官都知道我是老頑固,要想叫我佩服一個人,點個頭,好難好難。所以我在這個機關年紀很輕,二十幾歲,影響力很大,多少這些高官、位置很高的,對我都很客氣。原先我都以為他們很謙虛、很難得,愛護晚輩;以後聽別人告訴我,我才曉得,那不是的,怕我說他壞話。我說:那為什麼?他說:別人說他們、批評他們,他們無所謂,你批評就不得了!我說:怎麼呢?你不隨便批評人,不隨便讚歎人家,所以那個影響力很大,會影響他的前途。我才明白,我那麼個小地位的,還有這麼大的影響力,沒想到過。這個地方,我們才曉得。到我學了佛,我們那個機關、那個團體,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人,對於佛法態度都改變了。雖然他們也不懂,我也沒說什麼,他們平常談話當中說,這個老頑固學佛了,佛法裡頭一定有東西,一定有好東西;沒有好東西,他怎麼可能去學這個東西?這個影響力就很廣、就很深。

  它裡頭真的有東西能吸引住我們,像磁鐵一樣,它吸引著你。你在這裡嘗到味道,得到好處,前面我講,欲罷不能,真嘗到味道了。確實身心自在,沒有一樣不舒服,這是佛法的好處。不但不妨礙工作,任何工作都不妨礙,任何行業都不妨礙;它是智慧,智慧怎麼會妨礙?你們想想看,智慧會妨礙哪個東西?沒有妨礙的。智慧只會幫助你成功,只會幫助你解決問題,不會給你為難,不會障礙。一般人看到佛法,看到是表面的,表面什麼?佛教是宗教。真正的佛法沒看見,不但沒看見,聽都沒有聽說過。所以前些年,我用一個專題「認識佛教」,講過幾遍,那個很要緊;現在他們印成書,也做成錄音帶。確確實實要幫助他們真正認識佛法、了解佛法,他才會歡喜來修學,歡喜修學就是歡喜改進我們現在苦難的生活,這個的確非常現實。也可以說是佛法是非常積極,絕對不消極,絕對有殊勝的利益。

  所以這一段文字,不僅是用在讀經上,用在生活點點滴滴上,都用得上,你能夠把原理原則抓住,那才得真正的受用。歸根結柢,到最後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縱然我們能應用在生活上,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很快樂,無明煩惱不能徹底斷掉,這是事實;換句話說,出不了三界。這一生很快樂,來生一輪迴,這一生都忘得乾乾淨淨的;來生有沒有機會再遇到,誰也不敢保證。如果一迷了,又往下去了,你想想看,那多可惜!所以江味農居士四十年在金剛般若上,最後還是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曉得念佛重要。往生是我們必須要去的,不能不去的。一定要有這個認識,要有這個願望,要認真努力的去修學。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