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二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2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五面,看註解的第五條:

  「生心比發心義深,清淨心即是本具之性,所謂自性清淨心,清者不濁,淨者不染,雖為無明煩惱塵垢所障,但能依法修行,清淨本性,依然現前。」從這段看起。佛門裡頭常常講發心,發心的意思就是發菩提心,佛在本經裡面沒有說發心,說的是生心,生心跟發心有什麼不相同,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的。「生」跟「發」有些時候可以說意思相同,但是也有的時候這兩個字的意思就不相同,從意思淺深來說,發心的意思淺,生心的意思深。菩提心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這個地方講的清淨心,我們都是修淨土法門,淨土法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講的清淨心。清淨心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這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六祖惠能大師也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可見得清淨心是本來具足的。我們現在的心清不清淨?給諸位說真心是清淨的,一般人所謂心不清淨,這是妄心,不是真心,每個人真心都是清淨的。現在清淨心不起作用,你的妄心起作用,所以生就是讓真心恢復起用,生是這個意思。

  清淨心,清是不濁,濁是混濁,就是不清淨,淨的意思是不染,由此可知這兩個字的含義也不同。清是從它本身上說的,它本來就清,絕對不是濁惡,《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都講五濁惡世,實在講這個濁就是心不清淨的意思。不染是對外面境界說的,絕對不會被外境所染,這叫淨,這是淨的意思。清淨這兩個字,從這個解釋裡面來觀察,它含有禪定的意思,禪是不染外境,禪有淨的意思,定就是清的意思,定是如如不動。可見得清淨心跟禪定心,只是名詞不相同,其實是一樁事情。

  「雖為無明煩惱塵垢所障」,清淨心是真心,權教菩薩、小乘、六道凡夫都有煩惱、都有無明,煩惱跟無明是障礙,使我們清淨心不能現前。由此可知,生心一定要斷煩惱、要破無明,如果無明煩惱沒有去除,真性是沒有辦法現前的。障不是真實的,假如障是真實的,那就沒辦法除滅,正因為障是虛妄的,虛妄的障礙可以斷除。清淨心是本來具足,是不生不滅的,那當然可以現前。學佛修行,首先對於這樁事情要肯定,決定不能懷疑,就是要相信自己可以斷煩惱、可以破無明,讓自性圓圓滿滿顯示出來,這個信心非常重要。

  「但能依法修行」,依什麼方法?《金剛經》上給我們講的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捷的方法,最究竟的方法,教給我們「無住生心」。無住就是破障,不但破煩惱障,同時也破無明障,只要無住,你的真心就生起來,如果有住,真心就不能現前,這個意思是深。平常我們講發心,諸位要發心斷惡修善,這個意思好懂,因為發的心不一定是真心,善心,善惡之善還是個妄心,善心、惡心都是妄心,都不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善惡,有善、有惡那就不是真心。可是經上常講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如果是無住,那就是真心修善,如果是有住,還是八識心在修善,不是真心。不是真心所修的善,果報在六道裡面三善道,換句話說,不能出三界;如果說無住生心修善,就決定超越六道輪迴,不在三界之中。這個淺深的意思,我們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的修行標準,實在講是非常高明,簡單扼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非常重要的。清淨本性依然現前,關鍵就在心有沒有住?住要用現代的話來講,你心裡頭有沒有牽掛,有牽掛就是有住。換句話說,你心裡頭有沒有念頭?有念就有住,住有;心裡頭無念,無念也有住,住空。世尊在此地跟我們講的無住,是空有二邊都不住,所以底下有個生心。若不生心,你不就住在空了嗎?生心而起了分別執著,你就住在有。諸位從這個地方細細去體會,怎樣才能做到空有二邊不住,這個很要緊。如果要不會,那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老實念佛。

  念佛法門教給我們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永遠不失掉,就這句阿彌陀佛的名號。表面上看跟《金剛經》的原理原則相違背,《金剛經》教給我們無住生心,我們偏偏有執著,還得堅固的執著,永遠的執著,這不是跟無住生心相違背嗎?可是大家要細細去想想,它不違背。這個法門只教你執持名號,名號以外統統放下,無住,其他的都不住;這句名號,叫執持名號,就是生心。心裡面有一句阿彌陀佛,不住空,除這句阿彌陀佛以外,統統沒有,不住有,依舊是空有二邊不著。所以念佛法門與《金剛經》上講的原理原則沒有衝突,依然是相應的。念佛人除了念這句名號之外,還有絲毫的分別執著,那就不行,這個念佛也變成三界裡面的有漏福報,不能往生。要真正想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必須要把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這樣念佛才靠得住,才真正有效果。

  在末法時代,古大德告訴我們,修學其他法門很難成就,唯有修淨土法門還有希望,這個法門所謂的帶業往生。在近代我們看到的、聽到的,確實是真實不虛,我們前面結緣的這些小冊子裡面,有倓虛法師的《念佛論》,倓老法師距離我們不算太遠,他所說的都是民國初年的事情。《念佛論》裡面講的幾個往生的人,大概都是民國十幾年到民國二十幾年,不算太遠。我們在台灣所看到的就更近了,台灣這三、四十年之間,念佛往生有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這也是我們親見、親耳所聞的。佛法裡面所謂三轉法輪,這些往生的例子就是作證轉,他們給我們作證明。我們看了之後,應當要生信心,應當要生效法之心,也就是我們要認真學習,那個才叫真正的成就,這一生沒有空過,這是我們修行真正的好榜樣。為什麼他能做得到我們做不到?這些往生的人有不少對於經教都不懂,我們懂得的理論比他多,知道的方法也比他多,但是沒去做。人家理論、方法都不懂,只聽說念阿彌陀佛有好處,他就一句佛號念到底,結果人家念成功了。他的成就遠遠的超過我們,這是什麼道理、什麼原因,我們應當要反省,應當要檢點、要學習。再看底下這一條。

  「凡發無上正等覺心之人,應令清淨本性現前,故曰應生清淨心,言下有回頭是岸意,其警人也深矣。」這是經文上佛教這些菩薩們,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那就是菩薩,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本經一開端,須菩提尊者就把這個標準說明白了,「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你看這個話說得多清楚、多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發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發心證得無上菩提,就是這個意思,這才真正叫善,沒有比這個更善的;或者說這些善男子、善女人他發心要證得無上的佛果,我們一般講成佛。成佛為什麼加個無上?因為佛的種類很多,天台家講四教,就是四種不同程度的佛,那都是佛,藏教的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圓教的佛。這四種佛裡面,只有圓教是真正究竟圓滿的,所以加無上,無上是圓教的佛,揀別不是其他的佛。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人發的心大。心是發了,能不能如願以償,這一生當中真正證得這個地位?佛在此地教給菩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你要想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必須要明心見性,應生清淨心就是禪宗裡面講的明心見性。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要從不清淨回頭,要依清淨心。心為什麼不清淨?因為有住。這是說明怎樣回頭?無住就回頭,原來是有住,現在從有住回過頭來無住,無住就對了。假如你發菩提心想求無上道,心裡頭還樣樣都執著,那是決定不能成就,你所發的願是個空願而已,永遠不能兌現的。要想真正成就,一定是徹底放下。

  江居士說這是世尊對人的警惕,是可以這樣看法,對於善男子、善女人真正想成就的人,這是一個高度的警惕、警覺。我們念佛求往生,確實是證無上菩提的一條捷徑,能不能往生關鍵也在此地。我們看到過去、近代的這些往生人,為什麼人家走得那麼自在?像《念佛論》裡面所說的,鄭錫賓居士念佛只六年,不算很長,而他的弟弟念佛才三年,時間更短,人家真的是來去自由,說走就走了。鄭居士是倓虛老法師的皈依弟子,念佛法門是倓老法師教給他的,以後他學會講《彌陀經》,到處給人家講經。他本來是做生意,生意買賣不做了,專門到外面去給人家講經去。在大陸,大陸的狀況,我想有不少同修都曾經到大陸去觀光旅遊過,鄭錫賓的活動空間是在農村。農村現在還是相當的落後,可見得他在農村裡面講經,聽眾我們能想像得到,大概也只有十幾、二十個人。這個村子裡面講一部,再到那個村子去講,他是樂此不疲。講了幾年,他往生是一部《彌陀經》講圓滿,他往生得自在。這是我們的好榜樣,所以大家不要懷疑,以為學佛應該學許多經論,那未必能往生,人家就一部經。你看出家的修無師,湛山寺的一個女居士張氏,他們就一句阿彌陀佛,因為他們不認識字,沒有念過經,聽說念佛好,就認真努力念佛,也都能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諦閑老法師都佩服,都承認許多這些大法師,大寺院叢林裡面方丈、住持,都比不上他們。

  我們要是看看現前世間裡面出家的這些大德,這些高僧大德他們往生的情形,跟這幾個在家人比照一下,真的不如,差很遠!無怪乎諦閑老法師佩服。倓老說這些話,都是勉勵我們的,也都是警惕我們的。所以修行修什麼?生清淨心而已,要想生清淨心,沒有別的,一定要把世緣放下,徹底放下,曉得世緣對我們修行造成重大的傷害。我們今天清淨心不能現前,諸位要知道,清淨心現前真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心清淨了,身就清淨,身體健康,精神飽滿,百病不生,清淨心現前。這種殊勝的利益知道的人不多,他要真正曉得,他自然以清淨心為重了。

  「說一句生清淨心,無異說明發菩提心之所以然,何謂發菩提心,曰,一心清淨而已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清淨心就是覺悟的心。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那是染污的心,那個心不覺,清淨心是覺心。所以說生清淨心,就把發菩提心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因為菩提心就是一心清淨。念佛法門裡面,《彌陀經》是流通最廣的,也是度人最多的。《彌陀經》上給我們說的標準是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此地講的清淨心,一心清淨。「當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此是教人,世間一切,皆應不著。」什麼叫人心、道心?人是六道裡面的一道,是迷而不覺;道是諸佛菩薩,是覺而不迷。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迷悟真的是一念之差,所以說惟危、惟微,一念迷就一切都迷,一念覺一切都覺,確實就在一念之間。在哪一念?什麼時候這一念?這個不能不知道。就是當下這一念,這一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就是現前這一念。諸佛菩薩這一念覺,我們這一念本來也是覺,但是到第二念就迷了。諸佛菩薩能保持第一念,我們不能保持,這是關鍵的所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之處就在這裡,這是關鍵之所在。

  我們為什麼會迷?就是住相,住相就是著相;諸佛菩薩為什麼不迷?他不著相,他能不住。所以諸位要曉得,若心無住這個人就是佛菩薩,若心有住這個人是六道凡夫。六道凡夫都有住,連大梵天王也有住,他都著相。住相就是凡夫,我們在這個經裡面看到,小乘須陀洹之所以能證得須陀洹果,就是他無住。世間修行人,功夫真正好的,有生四禪天的,也有生四空天的,但是不能證須陀洹果,原因在哪裡?心有住。這些高級的修行人他心住什麼?他住禪定。因此,即使生到四禪四空天,他四相具足,他有能修、所修,我能修,我證到什麼樣的禪定,他有能所,因此比不上須陀洹。須陀洹的定功還沒有這麼深,但是人家有智慧,雖然修,心裡頭不以為然,不執著、不分別,所以他能夠超凡入聖。這是講在念頭極細微之處。佛在這個地方教導我們,不能說不慈悲,把這些根本的原理原則都為我們說出來,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才不辜負佛的教誨。再看底下的註解。

  「覺照即是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乃為切實,發大悲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多讀大乘,解慧增明,增長戒定。」我們先看這幾句。覺照,離開分別妄想就是覺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這時候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覺照,這就是剛才講的第一念。諸佛菩薩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他不會變,永遠保持這個境界,所以人家覺而不迷。我們凡夫,這個境界沒有法子保持,第一念是覺照,第二念就迷了,第二念就分別執著。沒有分別執著,諸位要曉得,法界是平等的,法界是一如的,一起分別執著,法界就不平等了。

  平等是真的法界,叫一真法界,不平等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一真法界怎麼會變成十法界?就是我們自己在一真法界裡起分別妄想執著,十法界是這麼來的,六道輪迴也就是這麼來的。所以,佛教菩薩用功,要在起心動念處微密用功,微密用什麼功?保持這個境界不失掉。要用本經經文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保持無住生心,無住,心裡頭一個念頭都沒有。生心是什麼?這一切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就是生心,絕對不是無知,清楚得很;雖清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教我們用這個功夫,要微密用功。沒有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這是定,這是無住;所有境界很清楚、很明白,比我們一般人清楚,比我們一般人明瞭,那是生心,那是智慧。這是定慧等運,定跟慧是同時的,定跟慧是平等的,這是真的功夫,乃為切實。

  以這個功夫做基礎,發大悲心,廣修六度,利益眾生。如果不發大悲心,功夫到這個境界就變成小乘,我們在前面看到的,從須陀洹到阿羅漢都是在這個境界當中。定慧均等,有相當的功夫,但是他沒有到究竟圓滿,他定慧到了一個階段之後,不能再往上提昇,止在這個地方,這小乘聖人。佛教導菩薩,一定要把境界不斷的向上提昇,發大悲心,大悲心是個動力。我們凡夫在這個社會上,每天很認真、努力的去工作,什麼力量推動你在工作?名利。諸位想想,如果沒有名、沒有利你還肯幹嗎?你什麼事情都不肯幹了。名利在那裡推動你,你不斷的認真努力。覺悟的人名利都放下,都不要了、捨棄了,什麼東西推動他,還能夠不疲不厭的精進不懈,什麼力量推動他?大悲心。這個力量在推動他,使他廣修六度,利益眾生,自行化他,不疲不厭,大悲心在推動。要怎樣把這樁事情做好?江居士在此地勸我們要多讀大乘,大乘經論要多讀。解慧增明,增長戒定,讀大乘經論的目的何在?無非是增長戒定慧而已。戒定慧三學不斷的往上提昇,菩薩的六度利益眾生就愈會做得圓滿,愈做愈圓滿了,真正達到自行化他的目標。

  「夏蓮老淨語教人,持戒念佛看經論,察過去習毋自欺,正是此意。」這是夏蓮居老居士在他的語錄裡面,有個小冊子叫《淨語》,這本書我們也印出來,也流通得很廣。這兩句話非常重要,「持戒念佛看經論」,這個持戒也是廣義的,意思就是守法、守規矩,循規蹈矩的去修學,這樣念佛才能成就。這個地方的戒,不僅是指這些戒律的條文,是廣義的。佛在經論裡頭一些教訓,就是教誡,像這個地方佛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要明白這兩句話的意思,要認真去奉行,這就是持戒。念佛、看經論,看經論的目的就是解慧增明,有解慧才能做到破迷生信,我們的清淨信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說實在的話,我們學佛,好像也很發心,也很認真努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實在說我們功夫不得力的真正原因,對於佛法沒有真正的信心。相信你好像滿相信,你的信心禁不起考驗。譬如我們今天晚上在一塊共修,講經也好,念佛也好,我們考一考大家信心。今天晚上有個機會你可以賺一千萬美金,你能夠不要在這裡聽的話,你今天晚上可以賺這麼多錢,你去不去?趕緊去了,你的信心不足,你的功夫不得力,禁不起考驗。你還是沒有放下,心還是有住,住在名聞利養裡頭,你不是住在阿彌陀佛,你還是住在黃金美鈔上,那怎麼行?所以你的功夫不得力,你比不上那些自在往生的人。

  他們實在講,全世界的財富給他他也不要,他一心一意想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是捨得乾乾淨淨。不要說我們地球上什麼王位給他,他不稀奇,大梵天王讓位給他,他也不要。我們經上前面念過的,大梵天王才有那麼多財富,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大千世界的七寶他也不要,王位他也不要,人家才有這樣自在瀟灑。我們對於世間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沒有放下,嘴裡說放下,心裡實實在在有,他真住在那裡,真有!這說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道理在此地,說穿了,對於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具信心。《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跟這個地方生清淨心是一個意思,就是真如本性自然顯露出來,禪家講見性成佛,信心清淨,這個境界自然就現前。如果我們的信心真的清淨,所謂清淨就是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真相信。真正相信這個六道是虛妄的,虛妄哪有不放下之理?真正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真實的,那個地方是一真法界,是自性清淨心變現出來的,真有,決定可以得到。有這樣的清淨信心,看經論要不要就無所謂了,你也可以看經論,也可以不必看經論。因為經論的目的無非是斷疑生信,你的信心已經清淨,不必了,不必去找這些麻煩。叫你多讀經論,實在講是增長戒定慧,幫助你信心清淨,目的在此地。

  所以我們看到《淨土聖賢錄》、《往生傳》裡,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的,許多不認識字的,沒有看過經論,甚至於沒有聽過經論的。諦閑老法師早年一個徒弟,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中年跟他出家的,沒有聽過經論。老法師只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就老實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他念了三、四年成功了,人家站著往生的。往生之後還站了兩、三天,等老和尚給他辦後事,這個不容易,人死了以後站在那邊還站三天。這就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讀過經論,就一句阿彌陀佛。他為什麼能夠成就?他對於他師父的話相信,一絲毫都不懷疑。我們今天說實在話,不但是老師的話不相信,陽奉陰違,對佛的話都不相信,都半信半疑,那還能成就嗎?所以這一生學佛,在佛門裡種一點善根而已,來生來世遇到再繼續幹。如果在這一生當中是決定成就,換句話說,是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這個人這一生成就,有絲毫懷疑的就不能成就。

  後面這一句好!察過,察是觀察、省察,過是自己的過失。我們念佛人最大的過失,就是信願行有沒有真的做到?是不是真的相信?是不是真的願意到極樂世界去?你是不是真的在念佛?其他的那是小過失,這是大過失,我們對念佛沒有清淨信心。去習,習是習氣,妄想分別執著、貪瞋痴慢要斷掉,不但事斷掉,連習氣都斷掉。習氣是什麼?見到這些境界,心裡會動念頭,那是習氣。末後勸我們不可以自欺,毋自欺,自己欺騙自己那就沒救了。所以,夏老這幾句話跟這一段意思相同。

  「本性活潑潑地,無相無不相,經云,不住色等」,就是不住色聲香味觸法,「又云生心,以示發菩提心者,不應住於塵相,非令心如死水也」。這個心如死水就是無想定,無想定不行,無想定修成了,果報在四禪無想天。他雖然妄想沒有,貪瞋痴慢煩惱也沒有,這是他的定功伏住,不起現行,但是他住在無明裡面,所以他生無想天。修定要記住,定裡面有慧,定慧要均等,這是佛法裡頭所說的修定;定裡面沒有慧,這就是死定,這叫無想定,與本性不相應。佛教給我們修的定,與自性相應,自性是活活潑潑的,無相無不相。所以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住六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跟無相就相應。可是又生心,就是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與無不相相應。所以他是二邊都不住,空有二邊都不住。修無想定的人住空,他不住有,他住空,這是錯誤的。特別指示發菩提心人,一定要空有二邊都不住,絕對不是死定。

  「清淨心是真心,住塵攀緣心,即是妄心。」塵是比喻,比喻六塵境界,塵是污染。像我們的桌椅,一天不擦,上面就落了灰塵,所以你每天要把它擦乾淨。佛用塵做比喻,外面六塵境界,你要著相、你要住,它就染污了清淨心。如果你懂得不住,六塵境界就不會染污清淨心,六塵之所以染污,是因為你著相,你分別執著。分別就迷了,執著就生煩惱,這是要不得的,這叫妄心。所以,妄心就是住塵的攀緣心。「楞嚴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外道等,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這是世尊在《楞嚴經》上一段開示。《楞嚴》在大乘佛法裡是很著名的一部經典,古人稱之為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把它跟《法華經》相提並論。一切經裡面,講開智慧,的確《楞嚴經》講得最圓滿,講得最多,也講得最細。這段開示也非常重要,說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以來,種種顛倒,顛倒就是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恰恰錯了,把假的當作真的,真的當作假的,真假顛倒了。把邪法當作正法,正法看作邪法,邪正顛倒,乃至於是非顛倒,利害顛倒,這是真的。六道裡面是害,往生淨土真的是利益,不知道取淨土,天天搞六道輪迴,就是利害都顛倒,這是種種顛倒。

  而諸修行人,這是比較聰明的,不是聰明,沒有相當的覺悟,他不會修行,修行人也不能成無上菩提,修得好的,變成聲聞、緣覺,修行比較差的就變成外道。這個事情,學佛學成外道,學佛學成魔,今天在我們這個社會常常看見。什麼原因?佛在這裡為我們說出,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不是佛經上的理論、方法有問題,他自己修錯了,這講它的根本,總不外乎這兩大類。「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這是講走錯路的,把所有一切走錯路的,錯在什麼地方?這的確是把我們錯誤的根源指示出來,這是無始劫的生死根本。是什麼東西?攀緣心,這是妄心。用妄心來修行你怎麼能成就?把妄心當作真心,自性是真心,攀緣心是妄心,用妄心以為是真心,這是你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攀緣心就是本經上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是攀緣心,佛講得很清楚,「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能修到聲聞、緣覺就相當不錯了。聲聞緣覺在《楞嚴經》上的地位很差,《楞嚴經》上佛把他們看作外道,他們的境界,佛說之為「內守幽閒,猶為分別影事」。說阿羅漢、辟支佛所證得的境界是內守幽閒,守就是住,他不是無住,他有住,他還有分別,所以他四相具足。這是世尊在楞嚴會上對於聲聞、緣覺的批評,勸導小乘人回頭,回小向大。所以講錯用了心。

  六道裡面的一切眾生,我們想想,哪個人不是用的這個心?我們也是用這個心,所以我們想修行,能成就嗎?不可能。我們今天成就,唯有靠念佛求生淨土,因為念佛求生淨土用這個心行。用這個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上面我們去不了,這個兩層可以去得了,叫帶業往生。可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地位是很低,功夫很淺,談不上,但是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把我們提昇到阿惟越致菩薩,這是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難信之法,難信不是我們凡夫難信,是那些菩薩摩訶薩們,他們難信,真是不可思議。這個第一條就講我們錯用了心,第二,這就真的會用心了,用對了,他就成就了。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是真心,用這個才能成就。「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這個幾句話很不好懂。識就是八識,八識是妄心,妄心從哪裡來的?妄心從真心變出來的。所以,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只要把妄去掉,那就是真心。識精,八識的精華,那是真心,那不是妄心。元明,原來它就光明的,它不迷,只要把八識裡面迷情去掉,那就是識精元明,識精元明就是真如本性,它能生諸緣。能生諸緣就跟六祖大師所講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一個意思,它能生。緣所遺者,它能生諸緣,譬如說真如本性它能夠生八識,八識它的功能很大,虛空法界它都能夠緣得到。我們舉個很淺顯的例子,我們思惟想像,我們展開經典,我們在經典裡面思惟想像,可以能夠達到第八識。第八識,如果用外面宗教家來說,真的是造物主,阿賴耶識是造物主,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它變出來的,《華嚴經》上講的,虛空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阿賴耶識變現的。第六意識能緣阿賴耶識,但是沒辦法緣本性,真如本性它緣不到,緣所遺者,遺就是遺漏,它緣不到。緣不到的是真心,是本性,凡是能夠緣得到,就是你能夠思想得到的,你能夠想像得到的,全是阿賴耶識範圍之內。超越阿賴耶識,真如本性,佛經裡頭有兩句話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行處滅就是緣不到。所以你說我想想,沒那回事情,不想還好,愈想愈糟糕,不能想的。

  真正的智慧不是思想的,不是我們想想,智慧就現前,不是的。真實的智慧是清淨心。如果你有一念,這一念是妄念,心就不清淨。所以清淨心是緣不到的,清淨心起作用就是實相般若,就是真實的智慧。真實的智慧不是去想像的,絕對不是說經書讀得多、聽得多就開智慧,不是的,那不是智慧,在佛法裡面講,那是世間的聰明,叫世智辯聰,你得到的是這個,不是真智慧,真智慧是從清淨心起作用的,那是真智慧。真智慧不是從外面學來的,是你自己本來具足,跟諸佛如來的智慧無二無別。只要恢復到清淨心,你的智慧就生起來,這就是說明,應無所住實在太重要了。心有住,你的心就不清淨,你就沒有真正的智慧;你要想自己真智慧現前,一定要做到無住。無住生心,生的那個心就是智慧之心,實相般若。

  「須知住塵之心是識。」無住就是真心,住,真心變成了識心,佛家用這個名詞,識心就是阿賴耶識。就是真心裡頭,因為它有住,就是它有執著,有分別、有執著,那個真心就給它另外起個名字,叫識。識心跟真心是一個心,但是起作用就不一樣了,真心起用是智慧,識心起用,智慧就失掉了。前面講了種種顛倒,它起作用就是種種顛倒,這個差別非常大。佛在前面講的這兩個根本,凡是修行人能成正果,成菩薩、成佛的,他用真心,也就是無住生心。凡是修行不能成功的,到最後變成聲聞緣覺,甚至於變成外道,他用的識心,用的是攀緣心。這一點我們要真正把它認識清楚、辨別清楚,不但自己修行曉得要用什麼心,而且我們在這個時代當中,《楞嚴經》上所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用什麼樣的能力辨別他是真善知識,還是假善知識?從這個地方辨別就知道,就很清楚。他用的是真心,還是用的妄心?你從這個地方去觀察,邪師雖然有如恆河沙,我們也不會受他的害,你有能力辨別。所以,須知住塵之心是識。

  「因其攀緣,名之曰妄,而此妄心,原是真心之所變現,云何變,由其不達一真法界,分別人我故也。」達是通達、是明瞭,不達就是迷了,他不知道法界本來是一真,他在一真法界裡面起了分別心。分別就是惑,迷惑,人我就是業,就造業,迷惑造業,下面就有苦,就苦報,報是什麼?報就是輪迴,就是十法界。那是很幸運修得好的,沒修錯,用妄心修,沒修錯,出了三界,聲聞緣覺出了三界。出了三界什麼?在十法界裡頭,十法界還是個界限,必須突破十法界,才能到達一真法界。而我們凡夫更苦了,在十法界裡面的六道,六道輪迴又是一個圈子,這是個小圈子。十法界我們曉得外面有大圈子,大圈子聲聞緣覺在那邊,所以他們活動的空間比我們大,我們在六道那個小圈子裡頭。如果這個小圈子裡面,迷惑造業重的話,這個小圈裡頭還有小圈子,三惡道,生活空間愈來愈小,愈來愈苦,愈來愈可憐。這都是自己造的,沒有人給我們設計,不是佛菩薩造的,也不是天神造的,也不是閻羅王造的,誰造的?自己製造的,這個要曉得,確實自作自受。所以,分別人我,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決定是凡夫。

  「無所住,含有不執著,亦不斷滅二義」,不執著是不著有,不斷滅是不著空,所以無所住是空有二邊都不住,「而生其心,而有而又、而後二義,其字指菩提六度等」,生這個心。「如是則所發修行六度之心,方為菩提心,以其與自性清淨心相應故。」我們凡夫口口聲聲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沒有?沒有,我們只是喊一句空洞的口號而已,有名無實。為什麼?說發菩提心了,心還是住相,那哪裡是菩提心?我們也學菩薩,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只可以講這是六樁善事,不能叫六度。怎麼不能叫六度?這個意思很明顯,布施度貪慳,我們還有沒有貪心?還有沒有慳吝?果然沒有貪心,慳吝都沒有了,這才叫布施波羅蜜,才叫度。我們行布施,貪心還很重,甚至於就是因為增長貪心才修布施。聽說財富布施得財富,為什麼我布施財?因為我要得到財富,我貪圖財富,我要不貪財,我就不布施了。所以財布施貪財,法布施貪圖聰明智慧,無畏布施貪圖長壽,都是起貪心,增長貪心,這哪裡叫布施波羅蜜?雖行布施,貪慳沒能度得了,不但不度還繼續增長。

  持戒度惡業的,我們持了戒,作不作惡?惡造得比別人還多,專造一些損人利己。惡業照做,持戒沒能度得了惡業。忍辱度瞋恚,瞋恚心是不是真沒有了?可能瞋恚心愈來愈嚴重,外面裝模作樣,喜怒不形於色,好像是忍辱的樣子,裡面瞋恚心非常嚴重,報復心非常嚴重。這種事情很多,不一定發生在別人,我們自己想一想,可能就是自己犯這個毛病。這什麼原因?根本的原因就是《楞嚴經》上講的,我們用妄心在修行,不是用真心。所以學佛,很多學佛到最後變成魔,變成外道。學佛變成魔外自古以來就很多,現在這個社會上更多,追究其原因就是佛在《楞嚴》上所說的,錯用了心。所以要想修菩薩行,要想成佛、成菩薩,一定要用真心。什麼是真心?無住生心,那是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生心也無住。勤修六度,絕不著修行的形象,前面講過,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一塵不染,一絲不掛。在事上,認真努力在修六度,心裡頭沒有一絲毫的執著,這就是二邊都不住。這個心是真心,它與自性清淨心相應,因為自性清淨心是無相無不相,必須無住生心才跟它相應。

  「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這兩句在本經裡面也是很重要的教誨,「兩句貫徹全經,此中之應生清淨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是不應取法兩句之點睛處」。所謂畫龍點睛。「應無所住,不應取法也,生其心,不應取非法也。」法是有相,非法是空相,空有二邊不取。佛教菩薩,學菩薩行的,我們常講學佛、學菩薩,從什麼地方學?就從這兩句話學就對了,「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就是說不著法相,不著空相,空有二邊都不著。經文講到這個地方,世尊在這裡做了個總結,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就是不應取法,而生其心就是不應取非法。

  「但清淨,不生心,便是死水」,有定沒有慧,「佛法所不許」。對自、對他都沒有利益,對自己沒有利益,是因為你不能見性,自性本具無量智慧德能不能現前,你不能夠享受到,這是不能自利;你不能幫助一切眾生,所以不能利他,這是佛法所不許的。「清淨要在生心中顯現」,這個意思說得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清淨心在什麼地方顯現?在日用平常生活中,工作裡面,處事待人接物裡面,在這個裡面看看你是不是生清淨心。清淨心不是找一個山洞裡頭打坐面壁生清淨心,那個不管用,那個佛不許的。清淨心應該在廣大社會人群裡面,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叫真清淨,這就符合《金剛經》講的無住生心,這是佛心,這是菩薩行。

  「生者,任運而生。」任運就是自自然然,沒有一絲毫勉強,有一絲毫勉強,就是攀緣,就是執著,自自然然的。「無住,無妨隨緣而住,雖住而實無所住。」這個境界很深、很難懂,我們可以舉個比喻來說,來看無住的樣子。譬如我們在外面旅行,旅行每天都要找個旅館來住宿,這就是隨緣而住。雖住而無所住,旅館是別人的,不是我的,明天就走了,這就對了。我們要辦事,辦事心裡頭要不要放這個事?要,就像住旅館一樣的。事情辦完了,心裡頭乾乾淨淨的,一點牽掛都沒有,要把它放得乾乾淨淨。事情來的時候要辦事,事情去的時候就很乾淨。古人在這裡還有個比喻教給我們,教我們像照鏡子,我們的心,用心就要像鏡子一樣。鏡子有用嗎?我們照它的時候,裡面就現相;我們離開,裡頭就沒有了,它就不住。其實我們正照它的時候,它住不住?不住,諸位體會這個意思。我在生活當中不住相,工作上不住相,處事待人接物統統都不住相,像照鏡子一樣。一切事情做得圓圓滿滿,心地清淨沒有染著,所以是用的清淨心。凡夫不會用清淨心,遇到事情的時候他就執著,他有分別、有執著,於是心裡面起貪瞋痴慢,這個他喜歡的,那個他討厭的,他起這個東西。

  如果是清淨心,面對這個絕對沒有這些七情五欲,六根接觸六塵不會生七情五欲,不會生妄想分別執著,不會。這就是你用心如鏡,像一面鏡子一樣,這個就對了。所以說無妨隨緣而住,雖住而實無所住,這兩句話很要緊,諸位細細去體會,如果能用得上,你這一生就非常的幸福美滿,你在道業上一定會有成就的。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