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金剛經講義節要  (第三十一集)  1995/2  美國聖荷西  檔名:09-021-0031

  請掀開經本,第六十四面第一行,從註解的第三段看起:

  「莊嚴佛土,應不取著、不斷滅,則非,明其不取著相,是名,明其非斷滅相。」前面跟諸位報告過,莊嚴佛淨土就是要莊嚴自心,因為佛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心淨則佛土淨。由此可知,真正的莊嚴淨土,一定是要莊嚴自己的清淨心。心要怎樣達到真正的清淨?必須二邊都不著。如果著有,我們曉得是嚴重的污染,那要著空,其實著空也是污染,這個話佛在大乘經裡面講得很多。佛告訴我們,眾生所以變成眾生,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明,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三細就是煩惱,無明就是空相,所以著空就不能破無明,著有不能斷煩惱,你的心怎麼會清淨?要想自性清淨心現前,沒有別的,要把無明煩惱統統斷掉。所以世尊在這個經上告訴我們,空有二邊都不能執著。

  所以說應不取著、不斷滅,不取著就是不著有邊,不著法相,不斷滅就是不著空邊,空有二邊都不執著,自性清淨心就現前。我們一定要曉得,這個道理在哪裡?佛為什麼要我們這樣做?我們不這樣做行嗎?真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不照這樣做決定不行。經上則非、是名這樣的句子很多,凡是講到則非,就是教給我們不著法相、不取法相,就是不著有。凡是講是名,就是講的不著空,是名是它有現象在,現象雖然是假的,但是不能說沒有,像我們眼前這森羅萬象,宇宙人生森羅萬象擺在我們面前,你不能說它沒有。再像我們晚上睡覺作夢,你不可以說夢沒有,夢確實有,雖然它是虛妄,它是當體即空,但是它有,它不是沒有。所以有,就不是空,經上講是名就是這個意思。幻相是有的,但是要知道幻相當體即空,了不可得,所以你不能執著,這就是空有二邊都不執著的道理。為什麼會有相?下面說了。

  「性必現相」,性是體,是能現、能變,它是體,所以它一定會現相。真心所現的相,就是經上講的實相,諸法實相,妄心所變現的那就是妄相。你看本經佛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那個虛妄是妄心變現的。真心跟妄心的差別,就是妄心裡面有念,有生滅的念頭,這個心就是妄心;真心沒有念頭,大乘經上常說真心離念,離開這一切妄念,那個心就是真心。實在說真心跟妄心是一個心,不起念的時候是真心,所現的境界相,佛經上叫它做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諸法實相,經上常講的實相就是一真法界。如果心裡面有生滅念頭,有這個現象,他所現的境界就是經上講的十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妄心變現出來的,真心所現的只是一真法界,一法界。

  「性相從來不離,相從性生,仍應會歸於性也。」佛菩薩所以不同於凡夫,就是他對於這些事實真相很清楚、很明瞭,他能夠將這些現象都會歸於自性。在佛門裡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禪宗,禪宗我們知道它很高明,在大乘法裡面確實是很殊勝的法門。本經是禪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它懂得會歸於性,什麼叫會歸於性?一切現象上,他都能夠見到自性。我們見不到性,我們為什麼見不到性?迷在相上,迷是無明,因為迷就執著在色相,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境界上生起分別執著,於是見不到性。會歸於性就是見性的意思,我們不能在相上見性,他們能夠在相上見性。

  這個事情,這麼說怕諸位還不太容易領會,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像一個建築,這棟房子,我們一般人看,這個房子建築得很美,美侖美奐,這就著了相。一般人是這個看法,這個房子建築得很美,建築得很好。如果是建築師來看,他跟我們看法不一樣,他見了性。他看這個房子,他一看這個房子他就知道它的價值,這個房子面積多大,用了多少鋼筋、多少水泥、多少材料,他看這個。他沒有看到房子,他看到是這些東西,這就好比他見性,他沒看到房子。看到房子的人是著了相,沒有看到房子是見到這個房子的本質,它是多少建築材料,這些建築材料價值多少,多少個工作天把它建好的。人家看是這個東西,跟我們普通人看法完全不一樣。

  從這個比喻諸位就能體會到,禪家他看一切萬物他不是看相,他沒有著相,他在相中去見性,知道這一切萬象是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當體即空,空就是空性,他見到萬物的空性,所以對於一切萬物決定沒有分別執著。因為當體即空,有什麼好分別,有什麼好執著的?他曉得在一切萬物當中,沒有得失,無得當然他就無取,他也不會執著。所以境界現前,無礙他的清淨心。凡夫則不然,境界現前,他就起心動念,就生起分別執著好惡之心,他起這個念頭,這就錯了。要曉得,佛菩薩、聖者跟我們一般凡夫,見解、受用不相同的所在在哪裡,一定要把它區別出來。然後就知道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見性,要怎樣將萬象會歸於性,我們從這個地方去觀察。

  觀察在佛法裡面,就是在相上見到空性,不外乎兩大類,一類叫析空觀,就是分析,像現在科學家,對於一切物質他分析,分到最後知道原來是空相。像他把這些色相把它分成分子,分成原子、分成電子、分成粒子,到最後發現沒有物質存在,完全是個波動的現象,這個叫析空觀。這個方法比較笨,中下根性的人用這個方法能夠見到實相。根性大利的人用不著分,你給他一說他立刻就明瞭,那一類的叫體空觀。一說他就體會到了,不必一層一層分析,只要一提起他立刻就明瞭。所以不外乎這兩大類,析空觀與體空觀,都能夠見到諸法實相,這就是佛所講的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無,因此相,你可以受用,決定不能執著,執著是錯了,因為它不可得,不可得你以為有所得,這就是妄想。妄就是虛妄的,不是實在的;實在的,實在是無所得,那是實在的。

  在《心經》,《心經》比《金剛經》還要扼要,《金剛經》是般若的綱領,《心經》是《金剛經》的綱領。你看在最後的結論,「無智亦無得」,這把事實真相完全告訴我們,有智就壞了。世尊在《楞嚴經》上告訴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請教釋迦牟尼佛,眾生的無明,無明從哪來的?為什麼會有無明?世尊的答覆簡單明瞭,說「知見立知,是無明本」。知見立知是什麼?就是《心經》上講的有智,有智就是知見立知,所以有智就是無明的根本,有得就是煩惱的根本。無智亦無得,煩惱破掉了,無明破掉了,《心經》上講的沒錯。我們念《心經》的人很多,雖念沒有受持,所以你不得受用。如果你真得受用,你在《心經》裡面不要學別的,就學這兩樣,學無智、學無得。無智學到了,你無明破了;無得學到了,你煩惱沒有了,你不就成佛了。諸位要曉得,有得有智害死人,我們生生世世修行而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你以為自己有智、以為自己有得,就被這個害了。《心經》講的是綱領,四個字,《金剛經》五千八百多字,就是解釋這四個字的。你們諸位想想,全部《金剛經》是不是就講這兩樁事情?無智無得就是會歸自性,就是自性現前。

  「則非、是名兩句,即開念佛法要也。」我們再把它會歸到念佛法門上,這真正得受用。「則非,明自性清淨,本無有念。」則非實在講就是講無智,是名講的是無得,無智亦無得,自性清淨心裡頭本來無念,所以佛在這部經上用則非兩個字,『則非莊嚴,是名莊嚴』。「是名」,是名從相上講的,「明妄念繁興,必須執持名號以除妄念」。是名就是有這些幻相,這些幻相我們不知道它是虛妄的,以為它是真實的。無始劫以來就生起了錯覺,誤以為真實,堅固的執著而不肯放下,這就變成了煩惱障。要用什麼方法把它除掉?用執持名號,用這個方法,把這個嚴重的執著除掉。所以心裡頭不起念則已,一起念就阿彌陀佛,把它回歸到佛號上;實在說,起念是煩惱,要用這句佛號去破煩惱。不起念的時候要不要念佛?要念佛,因為不念佛你墮在無明裡頭。這就是大勢至菩薩為什麼教給我們要淨念相繼,凡夫不是墮在煩惱這邊,一定就墮在無明那邊,一定的道理,所以佛號就不能間斷。一句佛號,不但破煩惱,也破無明。

  有一等人,對於念佛法門生起了誤會,認為我們老念這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聽了不聽煩了?譬如你的名字一天到晚有人叫你,你討厭不討厭?他說的也滿有道理,這些道理其實是似是而非。這句名號乃是性德的名稱,就是真如本性,這句名號要以中文翻它的意思叫無量覺,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無量覺。無明是不覺,煩惱也是不覺,用這句無量覺把這兩種不覺都轉成覺悟,這是阿彌陀佛教給我們的方法;教給我們破煩惱障,破無明障的方法,教給我們超凡入聖,教給我們作佛的方法,絕對不跟世間人的名號相同。如果用世間人這種知見來看念佛,那就完全錯了,這是念佛人一定要知道的。所以它是一種方法,在所有一切方法當中,這個方法最善巧、最有效果,人人都能修,沒有一切妨礙。

  「念佛必應念至無念而念。」這段是講念佛的功夫,一定要達到這個境界。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與《金剛經》講的原理原則就相應。念是有,無念是空,念就不著空,有念不著空,無念不著有,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個與自性就相應。這是高級的功夫,要念到這種功夫,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實報莊嚴土,這實在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達到這麼高的層次。念佛法門的好處,達不到這麼高的層次,低一點下來也能往生,低層次的就是執持名號,就從有念裡面入門,決定不落空。肯定有個西方極樂世界,相信有阿彌陀佛這個人,決定不是假的,是真實的。佛教給我們這個方法,我們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將來一定蒙佛接引,往生不退成佛。我們對於經上所說的要肯定,要完全接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專念阿彌陀佛,專求西方淨土。凡是能這樣修學的,沒有一個不成就,這種成就是真正不可思議,決定不是其他大乘法門可以相比,這個我們在前面也曾經提過。換句話說,我們研習金剛般若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事實真相搞清楚,然後我們才能夠看破放下老實念佛,這一生就不會空過。這比什麼都要緊,沒有任何一樁事情比這樁事情更重要,要知道我們無量劫來在六道當中搞生死輪迴,這太苦了,太可憐!

  今天這個機會,正是彭際清居士所說的,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機緣。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你說這是多大的福分,《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沒錯!這個福是無與倫比,天上人間再大的福報也比不過這個福報。為什麼?前面有過一次較量,我想大家還有印象。三界之內福報最大的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有能力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你才曉得他的財富多大,比不上一個受持金剛般若的人。一個受持金剛般若的人,說老實話比不上念佛往生淨土的人,這是真的。從金剛般若裡面開悟了,明心見性,但是他的地位並不算很高,圓教初住就明心見性,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個地位就算了不起。可是念佛往生的人,我們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是七地以上,受持金剛般若要達到七地太難了,到初地就很稀有。這些事實真相我們都必須要明瞭,而後你才能肯定念佛法門比受持金剛般若還要殊勝。這個地方所講的境界我們雖然達不到,但是一定要嚮往。

  「妄盡情空」,妄是妄想,情是執著,情執。妄想沒有了,情執也沒有了,對於這個世界,身心世界統統不再想,心裡面確實把它放下了,放得乾乾淨淨,只想西方極樂世界。對於這個世間一切也都不執著、放下了,妄盡是看破,情空是放下,不再執著,統統放下。只執著名號,所以它這個方便,比般若方便,般若太難。般若是完全沒有執著,我們念佛人可以有一個執著,執著名號。般若是所有妄想都要統統放下,我們把一切妄想放下,還可以專想西方極樂世界,它的方便就在此地。般若難,淨土易,難易的差別就在此地。執持名號。「一心清淨,是謂一心不亂,心淨即佛土淨矣」,這才是真正的莊嚴佛淨土。為什麼莊嚴佛淨土,即非莊嚴?因為佛淨土本來如是。我們用念佛方法念到妄盡情空,一心清淨,雖然如是的修因執果,妄盡情空、一心清淨是果,執持名號是因,修因證果,而心裡面若無其事,不能著修因之相,也不能著果報之相,決定執著不得,那才叫一心不亂。一有絲毫執著,一心清淨就得不到,因為你還有妄想執著沒有斷盡。這樣念佛,在佛法當中叫做理念,持名裡面叫理持,念佛方法有事有理。當然理持、理念,念到事一心不亂,念到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當然高。理念如果我們做不到,乾脆就從事相上,執著這個事相行!般若執著事相是決定不能成就的。但是淨土執著事相能成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生在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四土下面這二土沒有離相,離了相,生上面二土。

  離相往生,跟般若法門、禪宗法門無二無別,可以說都是上上根人。我們不是上上根器沒有關係,我們應當要學習蕅益大師,蕅益大師跟人家講,他說我只希望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足了。這是大菩薩為我們開示的,蕅益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知道,他絕不是凡夫,你看印光大師對他的稱讚。印光大師我們曉得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他讚歎蕅益大師《彌陀經》的要解。《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寫這本書,九天寫圓滿,九天寫成的,我們看他的跋文就知道。而印祖對這本書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給《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夠超過其上。這是把這個註解捧到顛峰,沒有辦法再超越了,這是大勢至菩薩讚歎的。我們從這個地方去推想,蕅益大師是什麼人?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我相信必定是觀世音菩薩再來的,要不然不可能作出這樣一個圓滿的註解,字字句句都是阿彌陀佛心中之話。他之所以這樣教給我們,是教我們這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換句話說,西方世界品位高下我們完全不在乎,一定要去,要去得成就行了。

  西方世界是個平等世界,你何必心裡頭要把這些品位放在心裡,耿耿於懷?那樣的執著放不下?沒有這個必要。有這些執著反而成了障礙,不如把這些品位,四土三輩九品統統放下,往生障礙沒有了,完全相應。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阿惟越致菩薩。諸位要知道這是福,這麼大的福報是有根源的,不是平白無故你就得這麼大的福報。我們無量劫來,這是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的,看到阿闍王子在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聽到淨土法門生起歡喜心,但是還沒有求生的念頭。這使我們明瞭《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那個少的標準在哪裡?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這個善根福德少,還是少,他往生的願望沒有能生得起來,少。由此可知,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生了懇切求生之心,那就可想而知,我們過去生中,供佛的善根福德超過阿闍王子,不止四百億,超過。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得到佛本願威神的加持,絕對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是個道道地地的凡夫,比須陀洹差遠了,為什麼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變成七地菩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換句話說,那是福報,這個福報是阿彌陀佛的,我們去了,享阿彌陀佛的福,所以等於七地菩薩所享受的。這個因緣其來有自,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阿彌陀佛隨便就加得上的,阿彌陀佛很想加持每一個人,加不上!你必須要有基礎,他才能夠加得上,你沒基礎那就沒有法子。

  我們要知道這些道理,要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我們信心就生起來。無量劫來雖然是修福修慧,慧不能成就,福在。慧為什麼不能成就?你們沒常常聽到經上講,火燒功德林,一生瞋恚心,慧就沒有了。無量劫來,我們的慧沒有成就,慧要成就,早就往生,早就作佛了,哪裡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慧雖然沒有成就,福在,這一生能夠遇到大乘佛法,能夠遇到淨宗法門,這就是福德因緣。遇到之後,能夠相信,能夠發願,能夠死心塌地的修學,這是善根,這就是智慧。所以修淨土的人,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最要緊的就是要知道修清淨心,心淨與佛土就相應。往生,不是這個身往生,往生是我們心去往生,不是身往生。所以心要清淨,心要一心不亂,一心是定,不亂是慧,必須定慧圓滿,我們往生就成就了。

  這是莊嚴佛淨土,我們每天念的回向偈,莊嚴佛淨土,知道怎樣莊嚴。真正的莊嚴,絕對不是每天買點鮮花水果供佛,佛堂布置得很漂亮,這就叫做莊嚴?這個沒有用處的;心地要清淨,那是真正的莊嚴。莊嚴即非莊嚴,就是心裡頭一定是若無其事,只抓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統統放下,這就對了。

  再看底下這段經文,「顯成發無住心」,顯是顯示,成就,菩薩一定要發無所住心。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讀《壇經》,知道五祖跟六祖能大師講《金剛經》就是講到這個地方,他就開悟了,後面就不講了,就說到這個地方。我們今天也讀到這個地方,我們還是不開悟,想想不開悟的原因,我們也能夠體會到,我們為什麼不開悟?他為什麼能開悟?就是他的心清淨;我們所以不能開悟,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關鍵在此地。

  「此節經文是結束前文」,在這段裡面做個總結。「為自開口說至此處」,也就是本經的開端,一直講到這個地方,「千言萬語之點睛結穴處」。點睛結穴都是比喻,畫龍點睛,點睛結穴,就代表的圓滿。「義趣甚深」,義是講的道理,理很深,趣是講的歸趣。

  「是故,承上起下之詞,不但上承生信一大段」,這段經文在四分裡面是解分,前面生信一大段我們讀過了,所以說不但是上承生信一大段,「直是緊與開經處總示呼應相通」。說到開經總示,是世尊表演的,入舍衛大城乞食,著衣持缽那一段。世尊將無住生心,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圓圓滿滿為我們顯示出來。但是我們不會,我們看不出來,而讓須菩提尊者為我們詳加解釋,而後我們才曉得,原來甚深微妙的佛法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點很要緊。這生活點點滴滴所示現的,不是無量法門裡頭一法二法,那不稀奇,不值得須菩提讚歎稀有世尊,不值得這樣讚歎,而是點點滴滴都顯示出圓滿的佛法。我們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從最初發心,無量劫的修因證果,成就無上菩提,就在他穿衣裡面完全顯露出來,就在吃飯這樁事情完全顯露出來,真正是《華嚴》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穿衣這樁事情顯示世尊無量劫的修行成就,都在這一法上顯露無遺,法法皆是。這個表演,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修因證果的表現,世尊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修因證果也在點點滴滴一樁事情統統都顯露了,這個才妙。我們在本經開端,才真正明白有這麼一樁事情,在過去從來沒想到的,究竟圓滿的佛法,在任何一樁事情上都顯露無餘。我們凡夫生活上是不是如是?如是,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所以佛眼睛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佛沒有把我們看作凡夫,而是我們自己迷而不覺。諸佛菩薩跟我們恰恰相反,覺而不迷,差別就在此地。也就是說一切事相,小而微塵,大到世界,這從依報上說,從正報上說,小而毛孔,一毛端、毛孔,這是我們正報裡頭最小的,大到自性,都在任何一法之中顯示無餘。這才是《開經偈》裡面所講的,「無上甚深微妙法」。世尊一開端就顯示出來,後面這部《金剛般若》,無非是為我們詳細說明這個事實真相而已。所以,從開經到這個地方,真的是點睛結穴,前後呼應。

  「正明一切無住,最後更就菩薩修六度時,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菩薩的六度,在我們看,這個六條是規矩,菩薩必須要遵守。其實我們說菩薩必須要遵守,那是小菩薩,沒有見性的菩薩,因為他還著相,他還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也就是他四相具足,他一定要遵守。離了四相的這些大菩薩,經上所說的法身大士,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相破了,他們需要不需要遵守?他們無所謂遵守,為什麼?人家心裡若無其事。他是不是在做?他在做,如同孔老夫子所說的話,「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法身大士,從心所欲他不踰矩,矩就是六度。他沒有一個一定要受持、一定要這樣做,他沒有這個念頭,但是他做出來的,自自然然跟這個六條戒條他就相應,這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六條給我們說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在九法界所謂遊戲神通、教化接引,這個六條也把它統統都包含盡了。初學的菩薩要遵守這個戒條,認真努力去修,修到什麼時候你得清淨心,得一心不亂,你就跟那些大菩薩一樣,自自然然從心所欲,一定與這個六條相應,不相違背,那個功德就接近圓滿。

  所謂布施就是放下、就是捨,捨得乾乾淨淨,《心經》上說的「無智亦無得」,那就是布施波羅蜜圓滿了。諸位要曉得,一條圓滿,條條都圓滿,為什麼?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後面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統統圓滿。這個道理並不難懂,因為後五度都可以會歸在布施波羅蜜當中。布施有三種,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屬於法布施,說一個布施,六度統統都包括。布施圓滿,六度就圓滿,六度圓滿,萬行都圓滿,沒有一樣不圓滿的。無智亦無得,就是布施波羅蜜圓滿。因此菩薩行,念念圓滿功德,行行圓滿功德。菩薩的生活是生活在大智慧、大慈悲之中,而我們凡夫,凡夫的生活是生活在無明煩惱之中。所以我們的日子過得很苦,佛菩薩的生活過得自在,遊戲神通就是形容他的自在,哪裡像我們過得這麼苦?我們再想想,我們的生活與六度恰恰相反,這個叫背逆,而佛菩薩的生活順性。

  由此可知,世尊教導我們這六條,六波羅蜜,它是性德,是自性本具的德能,王陽明先生所講的良知良能,這是順性的。我們所做的,因為迷惑顛倒,所作所為與性德相違背,相違背就苦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六道輪迴,你說多可惜。如果我們能夠反過來,背塵合覺,六度是覺,六度的反面,布施的反面是貪慳,慳就是吝嗇,持戒的反面是惡業,我們想想那個反面。我們今天做的都是反面,忍辱的反面是瞋恚,精進的反面是懈怠,禪定的反面是散亂,般若的反面是愚痴,我們搞的是反面的,與性德違背。佛菩薩的生活行持是性德的正面,他的受用當然就不一樣,這些我們不能不明瞭。理事都明白了,我們才曉得應該怎樣修,所謂應該怎樣修,說句粗顯的話,就是應該怎樣過日子,應該怎樣生活。我們的生活要像佛菩薩,這就對了。

  覺悟了,覺心就是菩提心,不覺、迷惑,就是輪迴心,用輪迴心也來學菩薩六波羅蜜,結果還是搞六道輪迴,不能出離六道,原因在哪裡?輪迴心。所以輪迴心要不得,輪迴心就是染污心。我們舉個例子,我們講修布施,財布施,這個例子大家好懂。怎麼說用輪迴心修財布施?佛門裡頭常說布施的果報不可思議,在佛門當中捨一得萬報,他聽了很歡喜,我到佛門去布施,為什麼?利潤太大了,一本萬利。這樣子等於說在佛門做投機的生意,這就是輪迴心來修布施,他的果報沒有辦法出離輪迴。要想出離輪迴,《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一切布施心裡頭若無其事,無住生心,這個心就是覺心,這不是輪迴心,不著相,不在意。

  「於莊嚴佛土,亦無所住」,實在說,六度都是莊嚴。修六度而不執著所修的,所謂三輪體空,這個三輪,布施一定有三方面,我修布施,我能布施,這是一面;我布施給你,你接受我的布施,這是第二方面;我布施的這些事、物,這是第三方面。三面都不執著,他心裡若無其事,沒有想到我能捨,也沒有想到你受我的恩惠,也沒有想到我布施多少物品,統統不執著。不但事情做了以後心裡若無其事,正在做的時候就若無其事,所謂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是無住生心。一樁事情如是,你要會,日常生活當中樣樣事情都如是,這就對了,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三輪體空。所謂三輪體空就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為什麼要樣樣做?樣樣做,不著空。為什麼心裡若無其事?若無其事不著有。你看空有二邊不著,這是性德,這就是菩薩行,這就是諸佛如來行,這就是自性本行,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今天樣樣執著,我們的行錯了,違背了自性,我們錯了。所以在這裡我們體會了,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是莊嚴佛淨土,點點滴滴都要會歸在清淨心,這是真正莊嚴佛淨土。

  「則非句,不住法相,是名句,不住非法相」,空有二邊都不執著。「上來所說,皆是為生心無住、無住生心作張本,亦即為發菩提心者,指示方針耳。」什麼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的意思就是覺悟,菩提心就是覺心,覺而不迷。覺心要怎樣才能夠發起來?此地教給我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發起來,這個心就是菩提心,這個心就是覺心。無住,心清淨,這是清淨心,一塵不染,這是不住有;生心不著空,生心生什麼心?六度心,所以他不著空。空有二邊都不著,這叫做發菩提心。

  我們在生活當中,從早到晚,穿衣吃飯、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這是生心。生活與六度相應不相應?這是我們自己要檢點的,要反省的。我們從事任何一個工作,這個工作對自己有利益的,對大眾有利益的,這就是布施供養。我自己也是眾生,每天穿衣吃飯供養這個眾生,布施這個眾生。我們也幫助別人,至少你的一家人,與你共同生活的人,你不是天天在修布施供養嗎?你做事情一定有程序,煮個飯一定先洗米,有一定的程序就是持戒波羅蜜,持戒就是守法。無論做什麼事情,一定有順序,有先後次第,怎麼說沒有修持戒波羅蜜?無論做什麼事情,我相信都有耐心,耐心就是忍辱波羅蜜。天天求改進,天天求進步,就是精進波羅蜜。在一切人事環境當中,自己有主宰、有信心,不為外境所動搖,那是禪定。對於一切法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般若。可見得一切眾生,哪個人不修六度?不過一切眾生他迷,迷在哪裡?六度當中他造了業。他在修布施裡頭起了貪慳,他起了貪心,他自己有的,吝嗇,捨不得布施給眾生,慳吝心,他起了這個東西。這種心起了很苦,果報不好,不一定是講來生得貧窮果報,這一生不肯修財布施,來生得貧窮果報,怕的是這一生你的財富保不住。如果你在晚年就得貧窮果報,那個太苦了,真是太可憐,這樣的事情都在我們周邊。我相信大家在報紙、雜誌、新聞裡面都看到,某某一個大企業家破產了、倒閉了,自己一生晚年就受苦了。

  世俗裡面講,人如果沒有相當的修持,沒有辦法超越命運,命運是五年一轉運,人一生當中,有最好的五年,有最壞的五年。如果你的好運在晚年,那叫真正的好運,好運在年輕的時候那很可憐,你沒有智慧你保持不住。怎樣把財富保持住?散財。你財散掉了,你命裡頭的還有,你命裡頭的財並沒有動,因為你沒有享受,這個可以轉移的。如果我年輕的時候就發大財,我那個時候統統散掉,這樣子把你的好運放在晚年,晚年再享受。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聰明人,可以把自己的命運能夠自己調配。萬萬不可以把晚年的好運拿到現在就享掉,那就壞了,那就大錯特錯。人的確有命運,但是佛法不是宿命論,佛法告訴我們,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不外乎因果,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了凡四訓》就是很好的例子,把這些事情、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證明佛給我們所講的,財布施是因,得財富是果報,因果一定是相應的。你財富得來的容易,就是你財布施的時候歡喜,沒有一點障難,很歡喜、很快樂的布施,你將來得的財富很容易,不操一點心,財源滾滾就進來。財富得來很苦、很艱難,是你布施的時候你的心很難過,雖然布施了,像割肉一樣的,布施之後又後悔,將來你財富還是得到,得的很不容易,很辛苦你才得到,這麼一回事情。因怎麼種的,果怎麼樣收成,真的是因果報應絲毫不爽。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諸佛菩薩修布施波羅蜜,而且修的布施供養當中都是第一等的,他修的法布施。《行願品》裡面普賢菩薩告訴我們,一切供養之中,法供養為最;本經世尊為我們比較福德,也是法布施勝過財布施。前面我們讀過第一次的比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讀誦受持四句偈,為人演說,那個福德超過三千大千世界的布施。所以,諸佛菩薩為一切眾生演說無上真實的妙法,他們的特色就是不住於相。我們凡夫著相布施,雖然得福報,得財富、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依舊出不了三界。佛菩薩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自在往來?就是他不著相,就是他懂得無住。我們的苦處就是心有所住,這個住,用現在的話說,你心裡頭有所牽掛,你有放不下的東西在,那就有住。凡是有住,你所得的就有限。你住在財富上,你的財富就那麼多;你住在你聰明智慧上,你的聰明智慧就那麼大,不可能再有發展。無住就不可思議,那個果報無量無邊,無住跟性德相應,稱性,道理在此地。所以,把修德跟性德集合成一起,修德變成性德,這個不可思議。佛在這部經上,特別是這一段,教給我們覺悟,教給我們發覺悟的心,就是發菩提心。

  「生心要無住」,這是教初學、教凡夫,凡夫生心,要緊要學無住。「無住要生心」,這句話是教二乘,教這些阿羅漢、辟支佛,因為他們已經無住,他無住他不生心,不生心就墮無為坑。所以教他們,你們已經得到無住,要生心;我們凡夫是一天到晚都生心,要懂得無住。這兩句話就度盡一切眾生,一種執著有的人,一種是執著空的人,執著有的人,佛就教你生心要無住;執著空的人,你無住要生心,所以這是一切眾生統統度盡了。

  「應者,決定之詞。」『諸菩薩摩訶薩,應』,應是應該,這個字是全程肯定,教你一絲毫猶豫都沒有。「諸菩薩摩訶薩」,這所有學佛的同修全部都包括盡了,這諸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菩薩,沒有一個是例外的,必須要這樣做法,那就是要生清淨心。「無論小乘大乘,果位因地皆當無住,可知發大心者,決定亦當無住,非此不可。」這部經是對發大乘者說,是對發最上乘者說,須菩提尊者在經初啟請的時候,就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這是把《般若經》的對象都給我們說出來。既然你發這個心,佛在此地說你就應該要這樣做法,非此不可,一定要學無住,一定要能夠放下。

  佛法的修學,不是只是講講,要行,要做到,不做怎麼行!這也是學佛最大的一個難處。往往人聽到大乘佛法,聽了很歡喜,叫他去做就難了,做就是割肉,很痛苦!叫他真正捨,真正放下,他就不幹了,所以大乘殊勝的利益他永遠得不到。為什麼他聽都聽明白、聽懂了、聽了很歡喜,他還做不到?實際上,這裡頭有兩個原因,第一個他雖然懂,沒有徹底明瞭,不夠透徹,所以他並沒有真的看破。第二個原因,他情執太重,也就我們一般講的,煩惱、業障太重,障礙他放下,所以他放不下。煩惱輕的人,業障輕的人,人家學佛為什麼快速就成就了?因為他聽了明白,他就做到,他真的肯去做。

  上一回我提到龐蘊居士的故事,我們佛法講公案,龐蘊居士的例子。他是明白了就做到了,他很了不起,你在傳記上看,他那個往生真叫得大自在。他往生的時候,叫他女兒,那時候沒有鐘錶,叫女兒到外面去看看,大概是什麼時間。他女兒就曉得,曉得她父親準備走了,出門看了一看,她說時間還沒到,女兒站在那個地方往生了,走了。所以龐蘊說,這個小孩子,你看還要我替她辦後事。你說他們那個功夫怎麼得了,不得了,真叫生死自在,遊戲人間。因為她老子走了,女兒要替他辦後事,不如她先走,讓他去辦後事,真叫得大自在,說走就走。他為什麼能夠有這麼自在?徹底放下,對於這個世間毫無留戀,毫無牽掛,他就自在了。一家三個人,都這麼樣自在,都這麼樣瀟灑。我們仔細想想,什麼原因?就是他們徹底放下了,沒有一絲毫的留戀。我們今天佛法也讀了不少,聽了不少,為什麼還做不到?就是我們一樣也沒有放下,所以在事實上,生活上沒有絲毫的改變,還是受命運在擺布。

  我們在新加坡講經,難得有個同修她聽了她真做。我們跟她講三福,要孝養父母,現在年輕人不願意跟老人住,說老人嘮叨囉嗦。聽了這個她有點感動,她就搬回家跟公婆在一起住,伺候公婆,她做到了。告訴她要布施、要散財才能得財富,她回去就把她公司股東分給員工,無條件送給他們。她來告訴我,現在他們員工做事情認真努力,不要我去督促。因為從前,他們做事是替你老闆做事,現在做事是為自己賺錢做事,效果馬上就不一樣。這個就是聽了之後,她聽明白了,覺得有道理,她真肯幹。一個公司裡面所有的員工,菩薩的老闆就曉得,我這是布施供養這麼多家庭,養這麼多家人,而公司所有生產是服務於整個社會,服務於大眾。這個念頭一轉過來,他這個商人就是菩薩商人,就不是凡夫。轉業力為願力,轉迷成悟,他覺悟了,那怎麼會一樣?在從前得失心很重,公司要賺錢,得失心很重。一轉過來,得失心沒有了,賺錢是大家有福,賺不到錢,你們大家沒有福報,自己解脫了,自己得大自在。一個人得失心沒有了,煩惱輕了,智慧就增長,他處事待人接物,心態跟從前完全不相同。從前是迷,是自私自利,現在是覺悟,一切為眾生,一切為社會,不一樣。學佛,佛法可貴之處,就叫你轉念頭,這點非常重要。怎樣把迷惑能夠轉成覺悟,把私欲能夠轉成大慈大悲,將得失轉變成大智慧,利益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這叫真正學佛。所以關鍵的所在,就像前面所說的點睛結穴,就在一個無住。

  念佛法門裡面所說的就在清淨心,心有住就不清淨了,心無住才清淨。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保持清淨,而一絲都不染著,這就超越了;超越命運,超越生死,超越輪迴,一切都超越了。這在三界六道、在一切境緣當中,就得大自在,你的生活跟諸佛菩薩就沒有兩樣,雖然示現在人間,也像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由此可知,無住生心的重要,無住生心是整個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只要是修學佛法,正如同此地所說的,無論是小乘大乘,果位因地,都不能夠違背這個原則。我們要學佛,真正要學無住你就是真的學佛,如果心還有所住,你不是學佛。不是學佛,搞的是什麼?說的好聽一點,你是在搞佛學,把佛法當作世間一種學問來研究、來欣賞,你沒有認真去學習,佛法裡頭真正殊勝的功德利益與你毫不相關。學佛的人是我要學作佛,我要學作菩薩,那麼佛法裡面這些殊勝的利益你就完全會得到,你能夠享受到。佛學與學佛是兩樁事情,不能混為一談。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